假如,爱有余生 ---我看《岁岁清明》很多事埋在心底,从来不敢回忆,因为害怕往事一旦被记起,一个人承受不了那份无助的孤寂。
这种暂时的逃避,让我可以逍遥地走过北京的每一寸土地,直到有一天,听说了这样一部电影《岁岁清明》。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部预告片就骂声一片的电影,但却在第一眼喜欢上它的片名岁岁清明,很有诗意的一个名称。
凡是对中国电影稍有了解的人,不看剧情也能猜到这是部关于怀念的电影怀念一段逝去的记忆,怀念一段岁月的踪影,怀念一起看茶山,怀念乱世离合情……在这样一个争为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的日子里,主旋律影片中出现战乱是必须的,怀旧是必然的,只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部看似“战地浪漫曲”的银幕作品,竟会是那样一部四不像的电影不喜剧,不言情,不励志,也不悬疑。
说它主旋律?
没有过多地弘扬革命英雄主义。
说它言情剧?
又掺杂了过多的时代背景。
说它历史剧?
似乎缺点通今博古和反讽隐喻。
说它是传记?
主人公的形象设计有点过于虚拟……看着主创的名字,我怀念起第五代导演肖风,那个曾与张艺谋一起拍出新时期中国电影开山之作的幕后英雄。
我怀念那个才人辈出的年代,那些青春洋溢的时光,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昂扬,那份“敢为天下先”的毕露锋芒……当年肖风他们的电影在一片倒彩声中被历史肯定,而今的这部《岁岁清明》是不是又属别出心裁的一种?
《一个和八个》虽然没有公映,但很多看过的人说它在拍摄手法上有着重大突破和创新。
如今的《岁岁清明》,用幻灯效果的PPT做预告片,是不是想要告诉我们:用日常办公软件,同样能做电影?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抗日的民族英雄,曾经的第五代是新时期中国电影技术革新的标兵,对于胶片和艺术的执着热爱,让他们在电影之路上勇敢破浪冲锋。
曾几何时,而今享誉全球的国际大导张艺谋还只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国最边远的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充当默默无闻的小兵,幸好在前辈的帮助下,进厂不久即被安排在一部不知名的电影里担当摄影。
没想到,这部从未在市场流通的作品,成就了张艺谋、张军钊、肖风、陶泽如、陈道明等中国当代影视界的腕级明星。
因为一部影片,得罪一个朋友,这样的悲哀,只能归咎于《岁岁清明》。
因为不相信在这个大片云集的时代,这样一部献礼作品能让我耳目一新,所以拒绝了此片的观影,出乎意料的是随之而来的蝴蝶效应我激怒了一位非常欣赏却从未谋面的影评人老乡。
假如,爱有余生,我想我会丢掉对于当代国产片的偏见,踏踏实实地走进影院去看这样一部虽然预告片不尽如人意,但技术上的革新却显而易见的电影——《岁岁清明》。
只是不知道,如果爱有余生,中国当代电影人,是否能像当年的第五代那样,挣脱传统的束缚和市场票房的桎梏,高唱一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然后平地一声雷地爆出一部众望所归的好电影。
她叫敏,穿梭在山山绿叶间,在清涧深处对空气诉说懵懂的情愫。
这是一年清明,西湖畔茶行的人踏上青山。
他坐着竹轿,忧愁路途遥远。
手捧一本书,被爷爷教训道:“去什么洋学堂,读书越读越苍白。
你迟早要当家,今天带你来看看茶叶。
”他并不俊美,甚至有几分病态,身材消瘦,尹家爷爷一直为他娶妻之事发愁。
敏见他第一面,竟是他捉不住野兔的窘样。
她笑嘻嘻地回家,见茶山主父亲介绍说:“这是尹家少爷,逸白。
”他着一袭白袍,出现在她眼前。
她领他看过茶山的美景,为他烧过洗澡的水,他们一起捕溪中的鱼。
他卧于青石板上,枕过的白巾被她珍视。
仅一天的初遇,却像极了数年隽永温柔的感情。
她如此率性,完全就是个男孩加两根辫子,却尚不敢表露心思,只在他回杭州时,送上一篮上好的贡茶 ,仓皇地跑回来。
山中人微笑,道:“好茶总是卖得出去的。
”盼了整整一年,她在清明之时把上山的青石路打扫了一遍又一遍。
等来的却是走路上山的他,与竹轿上他的太太。
这是第二年,他穿着一身飒爽的米色洋装,与那位着旗袍,面容姣好的女子一起站在她面前。
他说:“这是我的太太,天巧。
”天巧,巧夺天工的面容。
一个苍白瘦弱,身患痨疾的可怜小姐,是与他一起学医,志同道合的校友。
敏的花布衫与粗布长裤比不上天巧的锦袍银线。
可是敏最难过的,是她心里眷恋,珍藏,苦等的这个少年,对另一位女子百般爱怜,拭去她发丝上的汗珠,叮嘱别人不要让她受累……一幕幕都出现在她眼前,带着悲伤的色调画在她心里,一笔笔刻得生疼。
天巧不让仆人陪同,自己跟敏上山看茶叶,从不娇惯地抱怨阳光炽热,路途遥远。
敏自然妒忌她,但却同情她的。
她夸她:"逸白是娶了个仙女回来。
”她按照古老偏方里胸口捂茶叶的办法让天巧生子,赶走痨疾。
后来天巧才知,捂过茶叶的女子会被山里人认为不能再生子,于是很难嫁个好人家了。
她感动于敏的善良,称她为妹 ,赠她美衣,还对逸白说:“你真看不出来她喜欢你吗?
她能这样豁出去,我相信她的善良,在我走以后,她会善待我的爱人,和我将来的儿子。
”天巧劝他,在自己死后,娶敏回家。
尹逸白与敏,乃是相视无言的沉默。
这年他走以后,山野中都听到战机飞过的轰鸣。
一直喜欢敏的阿五全家投靠了香港的亲戚,山里人渐渐都搬走了。
只有阿敏和父亲一直守着茶山,守着尹家人每年清明的到来。
敏等了一年,等逸白,也等天巧。
于是,第三年,他来了,与三个日本军官坐在她家院里。
敏吓得不敢出气,却见那个她无比思念,无比熟悉的人,身穿刺眼的黄绿色日本军装,对她说:“阿敏,去沏点茶来。
”她惊恐万分,走向开水房,带着哭腔问:“尹爷爷呢?
……天巧呢?
……尹少爷呢?!
”逸白平静地说:“尹少爷让你去沏茶。
”图片她颤抖着沏着贡茶,见他依然那么风度翩翩地,给日本人讲茶道。
夜晚,他遣她去准备洗澡水,她愤怒地说:“那是我和我爸都舍不得喝的茶叶,你怎么能给日本人!
”他哑然失笑:“他们,走了……”“我们家不留汉奸!
滚!
”她已经急得面红耳赤,他低头不语,走出了门。
她恨他,恨得哀怨。
只是不曾想到,再次见他时,一切已无力挽回。
那天阴云,尹逸白被绑住,身上处处是伤,被十多个日军用枪顶着走到一处山崖。
敏吓得躲进茶树间,见他横眉的冰冷。
几个日军跳下山坡翻开土地,发现里面横七竖八躺着很多日军的尸体。
他们鞭打逸白,丝毫没有改变他脸上的神情。
敏才知道,他每次把日本人带上山来 ,就是为了秘密地杀死他们,扔下山崖。
他脑中闪现出所有可怕的片段,他又看到了爷爷反抗日本人,重重砸碎那个青瓷茶叶缸。
日军包围了尹府,把爷爷闷死在水缸里。
他仿佛又听到了怀孕的天巧被日本人拖出房间用刺刀戳进肚子里撕心裂肺的惨叫。
在这山崖上,逸白对汉奸和日军怒吼和咒骂。
他被绳子紧吊在树上,看见躲在那边的敏。
他微笑着,闭上了双眼。
她的手指被自己咬得渗出鲜血,喉咙里发出呜咽的声音,双眼紧盯着他浑身的血流。
这,是诀别。
这年清明,她才18岁,和父亲一起到他的墓前献上一朵花;几年后,父亲也不在了,她独自去给他扫墓;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她老了,驼着背,拄着杖,站在坟前;又过了几年,最后她也不在了,那座孤坟荒突地立在山野。
漫山的茶叶,绿透了整个人间。
岁岁清明,婉约之爱,切肤之痛。
-这部电影作为“献给党的十八大”的获奖影片,必然是十分主旋律的。
如果它只是一般的文艺电影,就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民国短命正妻为丈夫择妾的爱情故事,然而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在整部作品如茶般淡雅,把青涩爱情与家国深仇过渡得如此巧妙,几乎不留痕迹(当然除了尹逸白死前的怒吼让人感觉太唐突了)。
总之,是一部叙事非常饱满的剧情片。
下面列举一下各路名家的评价。
《电影艺术杂志》总编辑吴冠平肯定了这部片子,“影片的小事件和小视角其实是从民族和情感和性格中,去寻找戏剧力量的真正源泉,这种创作方法符合世界的潮流,也使这部电影超出了一般抗日题材的范围和框架,更潇洒,并且更风格化。
”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说:“我曾经说过《岁岁清明》给影坛吹来了清风,而且成功将真善美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意识交融整合,我们应该倡导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派,面对某些缺精神、缺灵魂的艺术品,它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
”仲呈祥分析说,“这部电影在清新的同时也有刚劲的一面,这正是艺术的辩证法。
这缕清风实际上也是自信的文化强风,它让坐在放映室中的人体味到中华文化之美。
” 你看这些人说得多么复杂和主旋律啊,不过人家思维和眼光尚不是我等能及的。
最后友情提示一下戳进来看到这里的各位:如果你是一位喜欢帅哥美女演员的影迷,就去看别的片子算了…………
文:云飞扬 杀手蝴蝶梦据说截止今年10月,2011年中国电影已突破了2010年创造的百亿大关,也就是说2011年的电影票房将会再创新高。
从某些方面来说,当前现状应让人感到欣慰,其实不然,票房大捷的背后仍难掩整个电影市场的疲萎,烂片与票房的无规律关系,让整个华语电影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怪现状,就当前来说,国产电影仍无法在形式、层次、类型、内容上有所突破,追求高票房的背后是一片浮躁之气,优秀的电影更是少之又少,肩负现实意义题材的电影作品被打入冷宫,就拿前阵子上映的《岁岁清明》来说吧,尽管该片票房不尽人意,但是在当下这种一味追求高票房而忽略了电影应承载人文情怀的现状来说,该片的出现算是在一片萎靡风气中,树立了标杆,赢得了口碑。
《岁岁清明》是导演肖风与编剧程晓玲合作的第五部电影,时至今日两人合作默契有加,也算是华语电影的一段佳话,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
让电影回归电影本身,这正是当下华语电影缺少的风骨,肖风与程晓玲这对黄金搭档,一个在“导”一个在“编”,发力的方向虽不尽相同,但是最终殊途同归,回到了最终所要回归的“作者”本身,创作出了让人回味无穷的“作者电影”。
《岁岁清明》高明的地方在于,为取得高票房,在大格局、大投资、大明星被奉为无上法宝的今天,《岁岁清明》反其道而行,以小格局、传统文明为主,回归文化符号本身,创作出了一片宁静悠远、清心寡欲的内心世界。
影片以小见大,以善良可爱的阿敏姑娘暗恋大户人家尹逸白少爷,甘心为尹家少爷付出一切,最终从误会到知晓真相为主线,营造了深山之中一个清新淡雅的爱情故事,这其实是一个温婉却又清新的暗恋故事,少女内心的爱情强大到支撑了整部电影的格调,暗藏的流水,满山的茶叶,淳朴的民风,世代相守的约定,构成了一连串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阿敏家茶叶卖给尹家算是一个世代相守的约定,影片这种传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加上这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但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一方面将这种关系极力淡化,将这种平静藏于风云诡谲的民国中,直至日本人大举入侵,如果舍去最后的结局,整部电影看起来让人仿置身是室外桃园。
直至最后那一刻戏剧性惊心动魄的惨烈,少女的内心营造了一个有着悠远爱意却又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此外,影片的调调营造出的气质却也能契合那股若有若无的民国范,影片探讨了传统、文明、野蛮,这三者的关系,如果说影片在茶文化和淳朴民风中营造了一个传统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属性的话。
那么尹逸白少爷的新青年形象则代表了当时濒临倒塌的中国需要的新文明,只是新文明太得实在太晚,太过微弱,微弱到只剩下愤怒的力气,而再无救亡图存的果敢。
当时的中国在坚守自己传统,但却已经走到了末路,而这时正是需要文明来解救,但是不幸的是文明与野蛮同时来到,日本人带来的野蛮摧毁了这种沉淀已久约定成俗的传统,破坏了尹家那种大户人家所散发出来的优越感,甚至家破人亡,尹家和阿敏家世代约定的茶叶买卖也中断,影片以日本人摧毁传统文明的视角来达到控诉战争的目的,从而将反战的主题提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而不仅仅是这场日本人发起的侵华战争。
情节简直是在凑数,不喜欢
今天下午在精品电影院看了《岁岁清明》。
没有其他观众,我是毫无疑问的超级VIP。
在一个能容纳百人的豪华放映厅里,吹着习习的凉风,放映员为我提供了一对一的服务:超豪华的感觉,也说明这家电影院还是有点管理规范的。
其实这部电影也适合一个人观看:比较唯美吧,亮眼的茶树绿色,满山遍野的茶林,男角的白色衣服,女角的亮红小伞,都在青山绿水间给人养眼的感觉。
淙淙的流水声,我很喜欢:一种久违的亲切感:那次车行在幽深的燕山山脉,下车休息时,潺潺的流水声萦绕耳畔。
还有好听的杭州话,尤以阿敏的父亲这个老南方男人说的最为地道,阿敏却是普通话太过标准,少了点软语轻言的肉感。
还有那个尹少爷的夫人,不但好一口江南软语,形象上更是不胜风吹的娇弱,真让人感觉这确是与世无争的东方美景呀!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罢了,不过是一部色彩炫丽的东方民族画卷而已。
好似车行快到终点时,又杀出了日本人的炮弹,家仇国恨给这部电影增添了时代感,毕竟世事的变迁谁也躲不开。
而且情节发展到此处一波三折:先是以为尹少爷成了汉奸,顿生失望,什么“恨不相逢未嫁时”呀,太天真;忽然他又成了爱国志士,计杀三名甚至多名日本军人。
最后他惨死时,彻底粉碎了一直笼在这部电影上的小资、唯美情调,真的很感动。
这也是很惊心动魄的:依然是青山绿水,可是没有了柔情似水的书卷气,而是充满了血气腾腾的杀气。
电影的最后,依旧是清明的西湖边,保俶塔,尹少爷的坟茔早已湮灭,多情的阿敏也已故去了吧,那个发现了这处藏匿在杭州城边美景的小男孩充满了兴奋,让人感慨世事轮回,人生无常……
《岁岁清明》以中华民俗节气命名,相信很多观众看罢以后,脑海中会不由自主不由的浮现出另一著名电影的片名《恋恋三季》,当然这是题外话,本片着重展示了杭州茶文化特色,并以此为背景,讲述抗日战争初期的爱与怕、错失。
透过本片的叙事模式,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编剧试图构建的情感机制,一个不以强度情节来叙述的“反战”题材,这样的审美情趣的倾向将一个日本侵华背景下杭州城的故事幻化为情感温润的诗意空间,当然,这这样诗意下所揭示出来的战争的狰狞,显得残酷更有力量,在构思这样题材的初始阶段,这个故事的走向与思路是相当饱满,并且充满值得关注的亮点,但是编导分明又不愿意去讨好当前的院线观众,我行我素的创作态度极为明确。
作为第五代导演,肖风导演的个人艺术风格颇为独立,选材上有意回避时下热潮,既不向商业片靠拢,也不向探索片迈进,而是保持相对平和的创作心态,为观众的心灵准备盛宴。
肖风多年来的创作风格虽有所创新与突破,但依然保持了第五代导演上世界80、90年代震惊时节影坛的影像语言和叙事风格:沉稳、厚重,影像饱满充满原始质朴气息。
这部《岁岁清明》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电影年代,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民间叙事创作的年代。
《岁岁清明》以中华民俗节气命名,演绎了风雨飘摇之际南中国的一出悲歌。
这个片名太直接,无法不让人联想。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去年那叫好不叫座的《我们天上见》被人揶揄为“清明档电影”之后,这部显然更有资格排进子虚乌有的这个所谓“清明档”的电影,似乎依然难以逃脱他那宿命般的悲剧命运,一如这部电影故事中的那些人一样。
这部电影的主创如同这部夹杂在各色大片中的电影本身一样低调。
电影票房之难以强求,这也是小成本电影的普遍遭遇。
多多少少又容易与几年前霍建起导演的一部《那山、那人、那狗》做比较,在日本引起了巨大反响,8万美元引进赚得了数十倍的票房佳绩。
细想之下,《岁岁清明》与《那山、那人、那狗》拥有相似的特性,缓慢的节奏、简单的故事、都在展现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之道……而相比之下,《岁岁清明》所处的大环境要更加好一些,《那山、那人、那狗》在国内只卖出一个拷贝,《岁岁清明》在很多院线都有放映。
也许再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岁岁清明》会得到更公正的评价。
《岁岁清明》在等待他的观众,编导以淡然之心等待着。
前85分钟平淡的想睡,后5分钟剧情急转直下让人高呼重口味——这是一部cult片;一枚炸弹一场吊刑几个地道的日本龙套——这是一部又红又绿的抗日风光片;未成年农家女暗恋富二代,重病妻子为延续香火替夫选妾——这也可以是一部知音伦理片。
但,在一个男人眼里,《岁岁清明》其实是一部地道的爷们片。
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个16岁茶农少女,故事讲述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3个清明节。
第一年偶遇男孩,打开懵懂的少女之心;第二年男孩以成家立业,自己黯然神伤;第三年风云突变,儿女情长终不比国仇家恨⋯⋯虽然镜头一直以近景方式停留在女孩黝黑的包子脸上,但真正的主角却是那个身材消瘦,面色蜡黄,忽然就来,忽然就走的男孩。
他每次出现都代表着男性最具个性的一面,他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好奇的探寻在他消失的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男孩到男人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他的脸上放佛就刻着“纨绔子弟”四个大字。
然而这个上山要人抬,走路都会摇晃的有钱少爷,为了面子和爷爷打赌,一个人在漫山茶林中追兔子。
男人孩子的一面永远会吸引人,所以电影中少女乐了,电影外女观众们也笑了⋯⋯他第二次出场,没有坐轿子,轿子上坐的是他的妻子。
短短一年,男孩已经为人夫,虽然依旧消瘦,但眼神成熟稳重,对爱妻体贴入微。
短短一年,男孩也承担起了家业,一举手一投足都颇有商人风范。
老话总是在讲,一个男人只有成家才能立业。
所以老人家早就知道,只有为了一个女人,男孩才会成长为男人。
从懦夫到英雄他的第三次出场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中分头、大皮靴,流利的日语,谄媚的笑容⋯⋯剧情发展的这个地方,他此前积累的良好形象已被打的灰飞烟灭。
叛徒、汉奸、富二代果然靠不住,人们轻易的推翻了曾经的评价⋯⋯这种愤慨之情一直持续到影片最后一刻,因为过了那一刻,你才真正的明白,这个男人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男人总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刻。
解释苍白,辩驳无力,他所能做的只有默默承担,独自等待。
正如电影中的他,背负着灭门的家仇国恨,忍辱负重在众人面前掩饰伤口,同时还要以被人唾弃的身份苟活。
即使是在最后手刃仇人而被绞死,他也终究无法为自己正名。
从男孩到男人,在从懦夫到英雄,一个男人要走的路都在这呢,不是一条坦途,而是那茶山的小路。
而《岁岁清明》也如真男人一样,走着自己的路,并默默等待⋯⋯
国产电影最有国际影响的貌似是武侠动作片,而就艺术内质来说,却是诗电影,并不是像西方的现代诗,而是类似于中国的田园诗作品。
这不是一种类型,因为它可以作为一种元素应用到所有类型当中,(可能恐怖片除外)中国人内心是诗化的,中国人是感性的,是特别容易被打动的。
这部电影把战争与乡村诗意结合一起不是首创,但仍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诗文化是伴随着其他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活文化的,比如茶。
这部电影较好的把茶与血结合,在战争恐怖中散发出茶香,而这又暗合了女主角内心的忠贞。
电影《岁岁清明》是小成本电影中的佳作,茶山美景与三个清明相得益彰,女主角的表演渐入佳境,从少女的初恋懵懂,到结尾面对山河破碎时的决绝,剧本和演员的表演很好地塑造了一个在茶山间成长的茶户少女,她既有少女的天真烂漫,也甘愿以自己生不出孩子的代价为天巧换取生孩子的机会。
尽管这只是不可信的民间偏方,但阿敏天真烂漫中的善良和坚定依然让人动容。
在最后一个清明,演员表演很少地诠释了阿敏对侵略者的恐惧与憎恶,对逸白少爷“投敌”的不齿与愤怒,种种复杂情绪皆通过表演呈现了出来。
钱佩怡作为新人女演员的表现可圈可点。
影片前半部分的基调惬意而舒缓,到结尾急转直下,如此大的落差却不让人感到割裂,剧本的构思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获得金鸡奖最佳编剧亦证明了编剧的强大功力。
结尾,逸白少爷每年清明的造访变成了阿敏每年青年的守候。
青丝到白发,新坟到旧塚,多年前发生在这片茶山的故事或许不为人所知,但这份守候却是永生永世的。
写于 2012年10月2日 虽是一部抗日时期的电影,却没有战火连绵的画面,它需要你有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和一颗平静的心,如同那一山的好茶,淡雅清新,香气不散,细细品味。
清明时节,山下的卖茶行尹家总会上山买茶,几辈几代都如此,从不间断。
这一年,她15岁,茶园主人的女儿,遇到了茶行的尹大少爷,冥冥之中,她喜欢上了他。
等待是一年的光景,又到了一年的清明。
他来了,带着自己病恹恹的夫人。
她和夫人成了好朋友,这是她做梦都想不到的结局。
他们下山了,仿佛两人的世界只是平行线,买与卖。
第三年,他迟迟地来了,带来了日本朋友,她惊呆了,吓傻了,她让他滚。
几日后,她隐藏在茶园中,全程目睹了他被日本人残害。
原来,他是为了给家人报仇才将日本人引上山杀死,被发现后,走上绝路。
又一年清明,尹大少爷不会再来了,她守在墓前……又一年清明,一个中年妇人来到他的墓前……又一年清明,一个佝偻的背影来到他墓前……一年复一年,岁岁清明。
这是一份怎样的婉约之爱、切肤之痛,从开头就猜不到结局,如同人的一生,待走完这一程,便全懂了。
挺喜欢的一部电影。虽然演员演技一般,但剧本不错,景色很美。开始我以为会像边城,中间我以为会像金锁记。但不喜欢这种悲剧结尾,前边都是小清新的,突然血腥起来,似乎转变太突然了。
还可以吧,有点叙事简单,结尾仓促了点~
镜头安静的美,绿油油的茶园。就是类似ppt的场景略尴尬
故事一般,外景很美。表现方式有喜欢的段落,影片的夜间打光多借助马灯,炉火,夜光等自然光源来撑托人物轮廓,氛围略显幽蓝偏暗,和古筝配乐、茶农生活自然交融,杭州城外山村夜晚溪水潺湲虫嘶鸟鸣,让人想回农耕时代。
不知所云,矫揉造作,歇斯底里。
敏和少爷之间的,少爷娘子和敏之间。那慢慢弯下去的腰和多出来的坟墓
有点摸不着头脑
还可以把。
一颗星给取景地杭州,看片尾有西溪湿地,没看出来,可能男主个女主的家,草房是西溪吧,最后,墓地选在了可以鸟瞰西湖的山上,那一座,宝石山、玉皇山还是吴山,杭州西湖附近山太多了,一颗星给主题曲,杭州诗情画意文化有限公司
演技生硬
许久之后再打分,身为南方人的我,里面的情感,我都可以感受的到,这是一部拍给南方人看的电影,没有经历过南方的雨季,你就不懂清明。
这电影要耐着性子沉下心来看啊~情节都走的很慢~还带着江南水乡的小情节~清清淡淡~
我觉得头很好看的。电视上看过两遍,都看下来了。
前面的表演很“演”,但反转的确有力度。有新意。
小时候在中央六台看过好几遍,小时候很喜欢电影里跟小少爷的互动,后来来了日本人刺少爷的未婚妻还是少爷,矛盾冲突一下就出来了
童年回忆
太有江南风格的一部影片,那种从屈原开始一脉相承的淡雅的中国式情趣和情感表达多么令人振奋,在中国电影中包含的地缘太有意思了。
这个故事足够动人,但明显的经费不足导致画面和表演粗糙,
女主标准国字脸啊,男主瘦丑的想死,女二这是林妹妹下世呢?演员都是业务吗?整部片子很平淡可是……可是我还是在最后的最后感动的鼻子酸了。怀念那个时代淳朴的男女~
两颗星都给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