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芝加哥

Chicago,漫舞芝加哥

主演:泰雅·迪格斯,凯瑟琳·泽塔-琼斯,蕾妮·齐薇格,多米尼克·韦斯特,杰恩·伊斯特伍德,约翰·C·赖利,科鲁姆·费奥瑞,奇塔·里维拉,奎恩·拉提法,苏珊·米斯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语言:英语,匈牙利语年份:2002

《芝加哥》剧照

芝加哥 剧照 NO.1芝加哥 剧照 NO.2芝加哥 剧照 NO.3芝加哥 剧照 NO.4芝加哥 剧照 NO.5芝加哥 剧照 NO.6芝加哥 剧照 NO.13芝加哥 剧照 NO.14芝加哥 剧照 NO.15芝加哥 剧照 NO.16芝加哥 剧照 NO.17芝加哥 剧照 NO.18芝加哥 剧照 NO.19芝加哥 剧照 NO.20

《芝加哥》剧情介绍

芝加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两个女人,有着相似的经历,甚至是相似的心计,展开了为求成名的争夺战。 维尔玛(凯瑟琳•泽塔-琼斯 Catherine Zeta-Jones饰)是一个夜总会舞女,名气不大。因为一怒之下枪杀了出轨丈夫而被关进大牢。比利(理查德•基尔Richard Gere饰)是当地一个靠打谋杀案官司而提升知名度的律师,他受理了这桩案件,心中有着自己的打算。他借助媒体炒作维尔玛的案子,一方面维尔玛瞬间成为红人,而他自己也声名大振。 然而洛克茜(芮妮·齐薇格 Renée Zellweger 饰)的案件却让比利转移了注意力。梦想成为歌星的洛克茜也是因为怒杀男友而身负罪名,比利决定要把她包装成楚楚可怜的受害者,令媒体更疯狂的大肆报道。 维尔玛觉察形势不妙,为了成名,她跟洛克茜之间的斗法不可避免的开始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寂静的王国罗莎的自白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丑闻专门律师画中情思说英雄谁是英雄香料共和国想看你微笑鲁本·格斯瑞德翁·科尔:永远是你的儿子红海潜水俱乐部舍不得星星菠萝蜜之谜我的左手哈啰义乌大三元倒数追击永不消逝的电波寻找伴郎死亡忌日网中蜘蛛爱情能用钱买吗运气好的日子不落的太阳闭眼第一季甜蜜的宽恕鼹鼠之歌2:香港狂骚曲欢乐颂5奇遇

《芝加哥》长篇影评

 1 ) 浮光掠影芝加哥

有一类电影,它们堪称典范,只能模仿,无法超越,它们之后的类型片成为“后××”电影。

例如:后《骇客帝国》时代的科幻动作片;后《指环王》时代的奇幻史诗片。

一类影片因为某一部的功成名就雨后春笋风起云涌,但没有谁能再次成为呼风唤雨的王者。

或许《芝加哥》的出现,也使它之后的歌舞片进入了后《芝加哥》时代,它的完美让歌舞片前景黯然,所有的模仿也许只是另一种空白。

《芝加哥》让人百看不厌,是因为它歌舞升平、流离张弛、戏谑有度、浮光掠影。

本来就不需要太多深入灵魂,香艳魅惑得淋漓尽致,便足够愉悦神经。

《芝加哥》就是如此。

珠光宝气、绫罗绸缎、活色生香、欲望高涨,到处是修饰过度的脂粉气。

它俗气并自负,它却生动无比,它的浪荡狂野让一切清高和矜持黯然失色。

一连串流畅奔放的蒙太奇,舞台和现实一片离奇的混沌,丰乳肥臀香歌魅舞之外,叙事本身即性感迷人。

《芝加哥》的一切都让人大呼过瘾——如果流气的约翰特拉沃尔塔,能取代木讷的理查基尔的话,就全篇完美了。

PS:相比下,《吉屋出租》就显得十分生涩了~~~

 2 ) 成长和追求有限,但仍然诚实于自我的欲望

很喜欢这部歌舞片诚实地展现女性的欲望,从歌舞到灯光到表演都好有表现力!

开头的情杀与女子监狱宛如《肖申克的救赎》的翻版,主流价值也是,但这部剧没有以完美人设去塑造女主,关于名望的症结到最后也没解开,有限的生长事关梦想,让我很同情很喜欢也很关注女主的命运。

这部剧是现代社会的镜子,舞台本来就是消费时代的隐喻,每个人十秒可以成名,尤其是呼应大众欲望和审美的。

这部剧可以从反讽的角度去理解,从一开始,拯救roxie的就是男性,丈夫从经济上的支援,律师从舆论上的智谋,就连最后女性写作也是被杜撰和虚构的,社会的主流权力和话语都为男性所操纵,所以表现主义是一种另外的社会写实。

什么环境诞生什么样的逻辑,也只有用男权的方式才能呼应男权造星的消费,之所以能上诉成功也跟从头至尾营造大众传媒喜爱的女性形象有关。

特别喜欢女死囚夜晚对前男友的吐槽,还有女主日记的吐槽,女二对舞蹈的狂热……都特别有生命力。

无论是展现女性虚荣,女性贪婪,都是在将女性作为真实人物彰显,而对大众对她的捏造形象始终持有讽刺态度,这件事还蛮酷的!

而明星的身份,如果单以黑红也是红这一态度去营造,恰热钱恰烂钱,最后总有被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朝卷在沙滩上的危险。

双女主之所以能走出来,也是因为她们之前的人设身份,她们以有限的姿态争取着独立和自由。

庭审结束后,自由最终成为最重要但是女主最不在意的东西,公平正义也是社会最重要最不重要的东西,美也是最重要但最不重要的东西,所有的都被热度捆绑着。

这件事本来就非常的有隐喻意味。

最美的还是死囚执刑的一幕,我感觉它代表着作者的一个基本价值,对于死亡的重视,还有对人性的反思,对生命的惋惜,对女性发自内心的赞美。

很喜欢这部剧各种方面的表达,世间万象,全诉以眼花缭乱的歌舞之间。

丈夫黑化程度有限,就算根基仍是爱,女主不选择回归家庭也很重要,就算事业失利也不回家,她有自己的追求在。

最终一个新的案子发生,一名陌生女性杀了丈夫和律师,虽然是虚晃一枪,但也以特别的方式宣泄了观众的情感,其实这些爱和帮助都是牢笼。

那种极其真实的讨好,互相陷害,互相帮助的女性关系,仍然是男权社会的表象下一直被忽视,但仍然在不断延续,具有特别生命力的事物。

 3 ) 吃人的芝加哥,吃人的社会,女人皆是权利制度下的附属品。

开庭前,比利告诉洛克茜“这就是个马戏团🎪,有三排座椅的马戏团,庭审、这个世界,都是表演行业的。

”是讽刺,却也是现实。

法庭上女主的晕倒,有人在观看这出戏,有人在旁作煽情指导,只有丈夫艾莫斯这位工具人在真正担心妻子的状况。

也是唯一照耀着她的光束,然而她却还是选择沉浸入戏,谁也没有错,错的只是这个糜烂的社会。

法庭外等着宣判结果的芝加哥报社早已将“有罪”与“无罪”的报纸准备好,枪响后,却再也无人关心这场庭审的结果,正如比利律师说的那句“这里是芝加哥,总有新鲜事发生。

”“你还期望什么呢?

我是说现在这世道,你有了点成功,那也是把你捧上去的人的功劳。

”“这世界上没有公正,你什么也改变不了。

”癫狂的剧作、激情的演绎、嘈杂的环境、暧昧的光影,看似毫无逻辑,却处处透着讥讽,真是爱死了这部电影,期待周末去看音乐剧的现场!

 4 ) 《芝加哥》:一半是调侃,一半是人生;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

电影《芝加哥》中,没有故事,没有新闻,只有炒作,只有若有若无的绯闻计划,只有充满着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一部歌舞剧竟道出这般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这个层面上讲,《芝加哥》着实不失奥斯卡水准,当然,亦是一部难得的佳片。

依常理,但凡歌舞剧,其势必喧嚣,其舞蹈必曼妙,要么谈情,要么说爱,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加入煽情的成分则华丽转身,变穷小子追逐富家女的千古绝恋,《红磨坊》即如此,但风月归风月,其情虽刻骨铭心,但其理却尽显苍白肤浅。

人间冷暖,人生悲欣,在《芝加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完美呈现,观其外,音乐优美,舞蹈华丽,美女帅哥,动人心魂,摄人心魄;品其内,则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尽显无余,细细品味,则觉其内涵越深,其外延越广。

一个是怀揣着明星梦想的美丽女子被情人所蒙骗,结果,一怒之下,开枪将其击毙;一个是歌舞巨星因无法忍受男友和妹妹的暧昧而开枪将两者击毙,两人都被送往医院,等待法院的裁决。

主角的人生就犹如一场过山车游戏,先喜,再悲,再喜,再悲,最后皆大欢喜。

情节曲折,亦耐人寻味,她成功摆脱死刑的判决,和其懂得利用媒体和人们的同情心借机炒作密不可分,其在遭遇读者和媒体的冷漠后,不失时机的炒作自己,炒作大众话题,将其本人事件炒作的风生水起。

在芝加哥没有永远的明星,一切都是浮云,没有什么是恒久的,人们喜欢的只是那一个个的绯闻和炒作,这亦是当今这个媒介社会的真实写照,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5 ) 芝加哥电影的五个亮点,艺术再现的魅力

在看完《歌厅》之后会惊讶没想到歌舞片还能这样拍,同样《芝加哥》再次打翻了我对歌舞片的认知。

All That Jazz的开头就非常吸引人,之后更是通过剧情设计和快节奏的把控,让你没有停下喘息的机会,不愧是奥斯卡最佳。

看完之后心潮澎湃所以跑来写了人生第一篇影评,为了方便,我将印象深刻的内容总结成了五点。

【1】首先来谈谈歌舞部分体现出的再现魅力。

最大的特色当然是歌舞片段和现实片段的交错融合,这个在歌舞片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把灯光黑下来,男女主角开始换装,然后变成舞台戏份,开始载歌载舞。

但是决定歌舞片成功与否的往往是歌舞片段是否比说台词来得更加吻合主旨。

简而言之,歌舞不是为了“唱出台词”那么简单,而是通过浓缩的精华表达出潜文本和主题。

而无疑该片的大多数歌舞片段都完美地承担了这个功能。

并且最突出的是,该片通过歌舞片段淋漓尽致地“再现”(Represent),最明显的代表就是“木偶戏”。

当Roxie犯案后出来回应媒体,Roxie言听计从地重复律师教她背诵的“官方回答”,木偶戏完美地将人物内心和客观状况进行了刻画和模拟。

木偶戏【2】歌舞+监狱的搭配。

正如片中Roxie说的Criminal is an Act,导演大胆地把监狱背景和歌舞片组合。

形式上导演把监狱变成了舞台,把犯人变成了明星,搭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危险的诱惑与威胁。

内容上,该片的故事选择了从两个因为谋杀罪入狱的女人尝试洗清罪名的角度切入,他们虚荣的舞台梦想贯穿始终,这一点也体现了歌舞和监狱的融合。

歌舞与监狱,欲望与危险【3】前面说到剧情非常具有设计感,是因为你可以看到各个人物主人公的动机和行动变化轨迹,步步地通过人物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推动剧情发展。

比如说Roxie从傻白甜到手段高超的自我包装高手,有她想成名的内在动机的步步转变,也有律师和外界给她带来的关注的推动作用。

同理可推,每个人物的转变都是有依据的。

虽然这样的手段并非高超,但是却十分精准,通过人物动机转变推动剧情转变。

同样地由于匈牙利女人的被处刑触动了Roxie请回律师这一点也非常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

或者说,剧情充满了反转,但是反转的设计恰又是十分到位的。

除此以外,剧情的主题表达也是非常饱满的。

剧情的主题围绕着人对于浮华的渴望,以讽刺的手法多次正反说明了浮华的沉浮只是一场关注力的游戏,每个人都将只是游戏的一个过时小丑。

女主1和女主2是最正面说明这个主题的例子,而律师则是通过为己所用的方式来印证这个虚伪的系统背后的人性逻辑,连群众都是明晰这个主题的,比如卖报小男孩在最终审判前就印刷好了“有罪”和“无罪”两版报纸来满足大家变态的好奇心,不管审判过程和最终结果如何,大家只关心这个八卦。

(也侧面讽刺了当时的新闻真实性)【4】再来谈谈节奏。

节奏方面从头到尾都非常紧凑,这也是让我感觉到编剧能力和导演调度能力厉害的地方。

强势且抓人耳目的开头让观众一直到舞台开始之后(2:48)才窥见了女主2的真面目,可谓是吊足了胃口。

随后主题故事慢慢展开,高潮层层出现,在即将疲惫的时候又会抖出大包袱来惊吓观众。

而在无聊的片段,又会通过小插曲的快速切入给观众提神。

比如在最终审判的那场戏里,女主的一个撩起裙摆的设计让严肃的场景瞬间又活泼了起来,群众的注意力再次被刺激。

总结来说,全片快速的剪辑和镜头移动让人感觉一直在一场嘉年华狂欢之中,这也恰好是影片中give them some razzle dazzle所讽刺的东西,吻合了主题。

【5】最后来谈谈镜头剪辑。

镜头的剪接沿袭了《歌厅》的特色,前后歌舞和现实的拼接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比如最后律师在辩护的时候,口若悬河地开始表演,下一秒的反应镜头直接采用了歌舞片段的观众反应,“再现”了观众的反应效果。

但是最讽刺的还是匈牙利女人被处刑的片段,把她现实被处刑的过程和展示“大变活人”的歌舞剪切在一起,在她被悬挂而死的下一刻,采取的是“大变活人”后观众欢呼的反应。

现实中人们有没有欢呼并不重要,导演只是利用这种手段达到他戏谑的效果。

如果这还不是“蒙太奇”手法的一种高级应用的话,我想不到还有别的形容。

最后一点点杂谈,本人此前对“芝加哥”文化没有了解,或许就像是洛杉矶LaLaLand意味着异想天开做白日梦一样,“芝加哥”这个“形容词”意味着名气和虚荣的稍纵即逝,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座城市“成名15分钟”。

以上所有东西纯属个人观点,没有学术依据,因为看完电影太嗨了所以跑来分析一番。

非常喜欢《芝加哥》还有《歌厅》,这两部歌舞电影用饱满的表达和设计让我对电影艺术大开眼界。

2019年2月24日 写于上海

 6 ) 《芝加哥》:华丽锦袍下的精致匕首

《芝加哥》:华丽锦袍下的精致匕首谢宗玉75届奥斯卡,《钢琴师》和《时时刻刻》虽然分别捧走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奖,《芝加哥》却是最大的赢家,它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服饰、最佳音响、最佳美术、最佳剪辑等六项大奖。

记得七十届奥斯卡,《泰坦尼克号》也杂七杂八获了十把个奖,但那些奖我以为都是最佳影片奖的搭头。

是那个场面宏大、催人泣下的爱情故事把所有人都震撼了,评委才会让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就像一群流浪诗人受邀到金碧辉煌的皇宫作客,最后就连皇宫的厕所也要吟诗相赠。

《芝加哥》不同,《芝加哥》所获得的任何一任奖项,都名至实归,没有依靠别的奖项“水涨船高”。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几乎包涵了其他所有艺术门类,“色香味俱全”既是它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最高要求。

可自有电影以来,能够做到这点的,几乎没有。

就连我推崇备至的《狗镇》,其实也不过是电影运动会上的单项冠军,它让我顶礼膜拜的,只是它风暴般无坚不摧的犀利思想。

《芝加哥》则完全称得上是电影运动会上的全能冠军。

它应该是百年来电影这门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杰品。

在这部电影中,各种艺术门类都发挥得异常饱满。

我们既可以研究它珠光宝气的华丽服饰,也可以探讨它虚实相杂的蒙太奇表现手法;既可以欣赏它烘云托月的光影色调,也可以迷醉它蛊惑人心的各类舞蹈;既可以推敲它恬不知耻的生存哲学,也可以解析它直抵灵魂的艺术磁场效应。

而最让我惊叹不已的,则是它音乐的魅惑力。

如果不是音乐门外汉,我会专门把它的音乐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

更具体地说,就是剖析它如何利用精妙绝仑的乐曲,把烂俗不堪的歌词包装成不容辨驳的人生哲理。

这些乐曲与历代政党的所谓革命歌曲才真叫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像布道的巫师还要顺便搭卖一些水货一样,是曲子首先俘获了人们的灵魂,然后人们才会不由自主把那些水货似的歌词当真,以为某人就是太阳,比如希特勒;以为某党就是母亲,比如纳粹党。

电影中有句台词,叫“杀人也可以是一种艺术。

”看完电影,我几乎要疑心“凡艺术都是杀人。

”当然不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那么直接,而是一点一点,浸漶我们的心灵。

记得小时候,教科书曾说过,艺术就得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但《芝加哥》撅起它的嘲讽小嘴不以为然。

《芝加哥》的艺术全是为“假恶丑”服务的。

换句话说,就是把生活中的“假恶丑”全部鬼斧神工地包装成“真善美”了。

那份颠倒黑白的功力,实在是让人目瞪口呆。

很多人以为《芝加哥》意在反讽。

起初我也是这么想的,但看到后来,我不这么认为了。

由于它的艺术阵营实在是太豪华了,以致那把反讽的匕首裹在艺术华美的艳袍里,根本显不出图穷匕见的杀伤力来。

这时,它所批判的东西不知不觉就转化成了广大观众处世的金科玉律。

导演后悔了吗?

不!

眉飞色舞的剧情处处都在暗示,一切简直就是导演顺水推舟的结果。

这让我不由想起了国内那些写官场的小说家,起初他们也许意在反讽,但由于他们对官场实在太熟悉,写出来的东西最后竟被读者奉作为官法宝。

这时他们再回头一想,发现这其实就是竞争社会中最真实的“丛林法则”,因此也就一边乐陶陶数着甜美的版税,一边让书商把它炒作成官场入门秘籍。

在《犯罪道德学》一文中,我曾表露过这样一个观点:形而上的道德其实是一种非常世俗的手段。

它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给人类谋取“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为了让人类活得更好、更团结、更和谐、更具竞争力的一种自制规则。

它跟世俗的“对错是非”无关,跟提升人类的心灵和精神境界也无关系。

它身上附属的“文明性”只是为了帮助人类在地球物种竞争时取得绝对的胜利。

推而广之,人类文明(当然包括各种艺术)最初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让人类的灵魂高于别的物种,而是为了粉饰“丛林法则”,更好地奴役地球上的其它物种。

在任何时候,人类的灵魂其实都没有高出过地球上别的物种。

从人类目前毫无节制地索取生存资源来看,受所谓文明和艺术熏陶多年的人类灵魂,在所有物种中,其实最丑陋的。

所以,与其用那把精美匕首刺向他人肮脏的灵魂,不如留给自己当作谋夺世俗福利的凶器?

以艳俗登场的《芝加哥》最后居然让我推导出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结论,这虽然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它更具思辨性的内涵已不是肤浅的反讽所能概括的。

 7 ) 精心打造的纸醉金迷

在2002年第75届电影界最高荣耀的颁奖典礼奥斯卡金像奖的最后关头——最佳影片的揭晓时间,最终《芝加哥》打败了《钢琴家》等奥斯卡学院派偏爱的文艺片,获得了年度最佳电影!

可以说,一部商业极致的歌舞电影,能得到如此高的荣誉,不仅仅是导演出色的拍摄与剪辑,也与《芝加哥》长盛不衰的音乐有着重要的关联。

既然是歌舞片,要唱也要跳。

电影的音乐与镜头的编排,是在舞台剧中所看不到的。

开场一连串目不暇接混乱的镜头,快板的爵士,欢快的夜总会在等待最佳舞蹈组合凯莉姐妹登场:大家很快便进入氛围。

于是伴随着欢乐的萨克斯风,观众们还没看懂故事是否开始,是怎么回事,Velma便已经枪杀了自己的妹妹和丈夫。

然后欢快的节奏突然减缓进入歌唱配乐,独自一人来到夜总会的Velma上台了。

《芝加哥》最经典的杰作——《All That Jazz》响起。

也许泽塔琼斯扮演的Velma在片头一连串不露脸的混乱快镜头切换,结果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后,那艳俗的妆容让你觉得失望,听完一曲《All That Jazz》后,你就会觉得,导演相中她演这个角色,是完全正确的。

她冰冷的气质,泼辣的说话腔调,高难度的舞蹈,还有一丝不苟的唱功, 实在很难再找到一个比她更完美的女演员。

唱得好的不一定能演,演得好的不一定能唱,更何况还有舞蹈的高要求。

而《All That Jazz》被重新编曲后,显得毫不啰嗦了,舞蹈也更性感更迷人更简练。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美国正在被经济危机困扰着,而人们却丝毫不受影响,照样奢糜的都市夜生活,空气里弥漫着香烟与酒精的味道,片头就把纸醉金迷的夜城市氛围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

接着便是Velma被捕入狱后,Roxie如何枪杀情夫的情节。

之中包含了Roxie在憨厚的老公Amos做替罪羊对警方招供时演唱的《Funny Honey》,从缓慢抒情的节奏入门,然后Amos说漏嘴,唱腔变从温柔变为愤怒,最后Roxie怒吼收场。

被关上囚车后,背景音乐是一段颇具喜剧感的萨克斯快爵士,让大家丝毫不为这个被情夫辜负的女人入狱感到愤怒或者惋惜,反倒觉得这是很快乐的情节。

监狱里,欢快的爵士依旧没有停顿。

监狱长登场,风骚的一曲《When You Good To Mama》,将黑人擅长的爵士唱得风趣无限。

的确,爵士就是黑人的大粗嗓子唱出来的,白人清亮的声音和萨克斯、没有节拍的钢琴十分不合。

随着Roxie进入牢房,《芝加哥》最经典的一幕开始了。

六个美丽的女杀夫犯叙说自己入狱缘由之歌——《Cell Block Tango》。

依旧遵循了电影的概念,虚拟了一个舞台与现实同时进行。

欢快而愤怒的节奏,剧本作者想让观众们觉得,她们杀夫都是可以原谅的,所有的男人都“had their coming”,自作自受。

但是其中的匈牙利女人是唯一无辜的,因为不会说英语,花不起钱雇辩护律师,所以她也是唯一一个被处死的。

这部电影第一个较大的讽刺,唯一清白的人被绞死了,引用记者的话就是,“她创下了历史,47年来芝加哥处死的第一个女人”。

于是在后半段中,描写Hanya被绞死时,颇为巧妙的手法虚拟了舞台上Hanya表演着匈牙利著名的“大变活人”消失表演,现实的她泣不成声地走上绞刑台;现实中绞刑台下站着的人们一张张惋惜的脸,似乎在感到难过,但是舞台下的芝加哥观众看着韩雅“消失”后全体起立鼓掌,持续的欢呼声呐喊声,这一对比让人强烈感受到芝加哥人们的贪婪心理,看多了女人坐牢还不够,要看绞死女人。

处死韩雅时时候全是让人紧张的密集的鼓点,总希望能有个英雄可以出来拯救这无辜的女子。

可惜紧张的鼓点没让大家失望,现实依旧是现实,如果无辜的人被救下了,这部电影就失去价值了。

另一大讽刺便是男主角——神秘的律师Billy上场时的音乐。

他如痴如醉的在一群性感的女囚中唱着“我不要钱,我只要你们温柔的爱”。

但是现实中却只认钱不认人。

楚楚可怜的韩雅用匈牙利语混合着几句不标准的英语向他求救。

可是现实和舞台还在一直切换,他依旧唱着“我只要爱”。

再谈谈影片十分出色的两个歌舞部分,一是律师Billy和女主角Roxie在记者答辩会上演的木偶双簧戏《We Both Reach For The Gun》,二是Roxie成名后自我陶醉的一段个人秀《Roxie》。

双簧戏是《芝加哥》原本就存在的一场戏,不过在导演的巧妙改动后,简直巧妙地让人拍手叫绝。

歌曲的节奏改得欢快了,两段突然切入成华尔兹的“understandable”显得更有喜剧感,以及记者们木偶一般僵硬的妆容。

巧妙的讽刺,也是对于现在的记者们本性的写照。

双簧戏结束了,Roxie成名了,《Roxie》来了。

电影最精彩的一幕集中体现在这首歌上,完全把歌舞电影相对于舞台剧的优势体现了。

多面镜子的旋转,深黑的大背景衬托主角的闪闪发光的戏服,最后还弄出一个巨大的“Roxie”霓虹灯缓缓上升,巨星感十足。

再说这首歌本身,前奏是一段颇具挑逗性的低音爵士钢琴,主角讲成名经历缓缓道来的一段独白。

随之突然引入歌唱,展现懒散的歌喉和风骚的舞姿。

经典歌词——“谁说谋杀不是一门艺术…她以丑闻走红”。

当今社会还有多少徘徊在二线三线的艺人们为了成名,不惜出卖自身隐私,或者闹出监狱抑或醉酒的丑闻。

说到Roxie,不得不说女主角的出色表演。

瑞妮•齐薇格在那时候,还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演员,不算二流明星但在一线众星里她是最平凡的。

我想不通当初是谁借她信心接下Roxie这个角色。

要知道,这可是人称“Diva”的歌剧女主角之位。

而她,既毫无唱功可言,也没有舞蹈功底,身材也不够火辣,更何况年前为了拍《BJ单身日记》还故意增肥了10磅。

不过,她没让我们失望,恢复成了苗条的细腰,也苦练了三个月舞蹈。

唯一的问题可能是唱歌方面。

不过,导演宁愿用一个不懂唱歌的专业的演员,也不会用一个不会演戏的歌手去挑起主角的担子。

更何况,瑞妮的傻傻的气质和不出挑的长相 、身材是Roxie的不二人选。

比她完美的Diva不是没有,不过你总不会想象《歌剧魅影》的女主角艾米•罗森来演Roxie吧。

《Roxie》这首歌所需要的演唱技巧不会很高,没有太多的无旋律的爵士音符,也没有太多需要拖颤音的长音,所以,勉强还是能算一首成功的作品。

一个没接收过歌唱气息训练的人,也无法要求她唱得更好了。

音乐的编排都很切合三十年代的音乐氛围,那时候好莱坞刚从无声电影发展为歌舞电影,歌舞片红极一时,美国都沉溺在Billie Holiday的靡靡爵士中。

不过由于经济危机,“爵士时代”也在三十年代后戛然而止。

一直到二战结束,人们的享乐之心才渐渐找回。

《芝加哥》中的歌曲是那个时代人们奢侈享乐淋漓尽致的体现。

不论是懒洋洋的“Funny Honey”,还是剧终时两位女主人公回到舞台上热烈的地跳“Hot Honey Rag”,穿插在电影里的每一段衬托杀人犯罪的欢快的爵士,法庭上Billy调戏糊弄法官和证人们的一曲“Razzie Dazzie”,都与享乐主义盛行、挥霍无度的社会环境相呼应。

不过商业电影依旧是商业电影,剧终必须是美好的。

即使杀了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两个妞还是“改邪归正”回到了风光无限的舞台上。

如果编剧想让它变得更有戏剧感,结局应该改成:两个女人为了再次成为报纸的头条成为芝加哥的名人,再一次杀掉男人重返监狱。

 8 ) 在浮华的背后

《Chicago》这部电影就我的理解,是一部展现以女主角Roxie Hart和Velma Kelly为代表及其周围人物的在各自的欲望面前挣扎、矛盾,无所不用其极却不计后果不言后悔的心理电影。

无与伦比的视觉语言运用和画面色调处理,使这部电影当之无愧是一部光影巨作,优秀的、值得借鉴的、无可比拟的、令人惊异的画面、场景、情节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无法也自知没有能力去一一详细读解。

每个人的想法不尽相同,我便以己之劣见分析一下的对影片中部分印象深刻和及其喜爱的情节所属摄影总谱和光影语言表达的效果的个人理解。

影片开场,就以一连串快速叙事蒙太奇富于逻辑性和节奏地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芝加哥夜总会,也间接表明了这个地点对之后的剧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角之一Velma出场,摄影机开始后跟,将观众带入戏,模拟出一种主观视角的效果。

同时,室内的戏剧光效营造舞台氛围,弥漫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气氛。

另外一边,Roxie在夜总会内朦胧的柔光制造的幻想中,以一袭强烈的顶光照射和Velma角色互换,扭曲变形的效果使一个渴望成名、名利至上的女人形象跃入观众脑海。

如果Velma带来的是浮光转身的幻觉,那么Roxie上演的便是欲望躁动的现实。

影片采用了平行序列,舞台上的过饱和色彩和灰蒙蒙的大街,暖与冷,梦幻与现实,没有过渡,都在上演欢愉。

突兀和反差巨大的冷暖对比色彩也为这欢愉的短暂作了隐喻的暗示。

提及暗示,导演Rob Marshall在影片中可谓费尽心思,很多看似微小的细节都对往后的剧情起着重要作用,种种这些,都是暗示,值得深究。

接下来便举例说明一下。

我在这里大胆进行一下个人的揣测,从Roxie在楼梯上魅惑注视Fred的画面看,光将楼梯格纹投映到墙上,我是否可以以小见大地认为导演Rob Marshall在以一个上帝的视角为Roxie即将锒铛入狱作了一个预告性的暗示?

如果真是我所想,那么导演的丰富想象力和对视听语言表现手法的高超掌握,已足够我所钦慕崇拜了。

此外,歌词和场景配合天衣无缝,歌词言语之间的暗示、舞台与床第间动作的衔接,如此自然和谐,个人以为导演在本片一开始便利用视听语言上的小小细节暗示两位女主角Roxie和Velma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接下来要探讨的便是色调光影语言中的对比作用。

Roxie杀人后镜子中折射的室内的暖,和潜意识幻想中的冷,形成对比,快速剪辑给人以突兀感,展现人物心理的不安和灵魂深处隐藏着的罪恶。

色调和光英在此处表达出的强烈且鲜明的对比作用。

而在警察明显怀疑Roxie丈夫的包庇和Roxie是杀人犯的场景中,直射光下的女主角显得无辜孱弱,拼命掩饰的罪恶感一览无遗。

随着人物动作的设计,主人公头转向,形成侧光,偏暖色调的戏剧光效营造出一种臆想,人物服装的暖色调与舞台背景的暗调形成对比,又交叉现实中袒护自己的丈夫与警察的对峙,展现出一种温馨感,随着音符节奏的加快又释放出一种不安、不祥之感。

打在女身上的暖色光与丈夫身上的冷色光又是鲜明的对比。

两人互相指责的说辞便是夫妻反目、最后妻子锒铛入狱的铺垫。

锒铛入狱之时,一小段前跟镜头显得凌乱不和谐,从犬色声马的浮华被推入黑暗无垠的冰冷牢狱,外加空寂大街上营造出的大气透视效果,真实而又离奇地展现了现实的多变。

紧接着,影片中又一重要人物女狱长嬷嬷富有戏剧化的出场,有效地利用了影子这一元素,逆光且过曝光大气透视效果作为臆想世界的转场,加以现实的冷色调与臆想的暖色调对比,唯利是图的贪婪形象具化生动。

舞台戏剧化的影子出场、现实与臆想前后交叉的同一动作连接,舞台追光效果和台下掌声无一不体现嬷嬷唯我独尊的妄自尊为,投影便是潜意识内心深处的欲望本性的象征。

段歌舞结尾处的逆光戏剧光效又进一步塑造了贪婪中的些许邪恶。

最后便是对于对比蒙太奇在画面的表达、构成及剧情的呈现上的探讨。

这个片断出现在Roxie 入狱后的第一夜。

随着一连串流畅奔放的快速剪辑蒙太奇,舞台和现实一片离奇的混沌,女囚们上演了一出华丽反叛愤怒不羁的音乐舞台剧,导演在此处再一次运用了令人惊叹的视听语言手法,灯光的明灭象征着焦躁与矛盾,重现了女囚犯罪时刻的不可忍耐的暴力因子的叫嚣。

接着是女囚们分别出场进行“自我申诉”。

第二个女囚出场的构图颇具玩味性,导演通过以一个男人的下半身为前景,女囚一出场便成为“胯下之臣”,影射性地交待了其情杀动机,最后一个动作的设计与之呼应,男人在她的身下“俯首称臣”,又是一种对本末倒置的大反差结局的预示,讽刺意味强烈。

过程中灯光忽明忽暗,暗示且象征着情节的起伏。

最后一段群舞画面充斥着明暗光影色彩的反差对比,叫嚣着的红和落尾处的黑,是否可以浅显地理解为是一种颜色的心理暗示,女囚们在欲望中的挣扎与矛盾一览无遗。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影片中充分发挥了镜子的最大作用。

在获得金牌律师X的帮助下名声大噪的Roxie的内心独白中,镜子将Roxie得意洋洋、名利野心和八面玲珑用画面呈现出来,我们完全可以从越来越多的镜子中折射出的越来越多的影子,看出Roxie内心的复杂和多变。

而在影片开头对夜总会后台粗糙的呈现中,布景的特色就在于镜子所增加的空间感,构图上来说很新颖。

鉴于个人比较钟爱Roxie丈夫的舞台片断,便做以下简要赏析。

Roxie的丈夫在与律师交涉时第一次正式有了内心世界的独白,现实与臆想形成交叉蒙太奇,在臆想的舞台上,背景以暗调为主,且自始至终都有低光光效所致的一个巨大的影子在他身后相随,如果说嬷嬷的影子是贪婪本性内心欲望的象征,是人格的另一半存在,那么X的便是被他的影子淡化了存在感,让人印象深刻,默默无闻,受尽类似X律师甚至妻子X的忽视。

同时又被影子吞噬,在深爱的妻子为名利的极端欺骗前迷失了自我,乃至成为了骗局中的一个参与者。

最后的逆光剪影效果更是加深了黑暗的吞噬感,他俨然已经成为了妻子Roxie名利道路上的一枚棋子。

有一类电影,它们堪称典范,只能模仿,无法超越。

可《Chicago》的完美让所有的模仿只是种空白。

或许《Chicago》让人百看不厌是不仅因为它歌舞升平、浮光溢彩。

而是它流离张弛、惊艳风情的电影摄影视听种种语言,让人在大呼过瘾的同时感受到人物在浮光转身之后的,那摆脱不掉的欲望躁动。

2009.3.5.影评课期末考试作业

 9 ) Famous or Infamous

芝加哥算是第一部认真看完的音乐剧,不谈三观问题,只是讲讲我片面的观影感受。

之前看过电影里的片段,私心偏爱Velma。

电影看完后对Velma的评价会更加中肯一点,但相较于Roxie还是更喜欢Velma。

清纯中带点小性感怎么说呢?

我不单单只是讨厌Roxie的狡猾多端,其实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她对待Amos的态度。

Amos算是全片三观最正常的一个人,他虽然是Roxie的舔狗,无论发生什么总是无条件相信Roxie(我看到她那张脸也不会怀疑她),但Amos是个懂得把握尺度的舔狗。

在知道Roxie与家具男有染时,他拒绝帮Roxie顶罪;在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时,他毅然决然选择离婚。

反观Roxie,她因为Amos没有帮自己顶罪而恼羞成怒;当所有人抛弃她后,只有Amos在意她,而她却并不在意。

许多这样忘恩负义的时刻就注定了我不会太喜欢Roxie。

Roxie是真切的有一个明星梦,她的出身,她的经历,她的情史都过于普通。

在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时她没能出名,锒铛入狱后竟然因为恶名成为了“大明星”,但她也只是短暂的被芝加哥爱了一下,就像Billy所说:

That’s Chicago.但并不能说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角色。

我对Roxie的爱存在于她在舞台上故作性感时略显滑稽的模样,她清纯外表下那颗火热的心真的让我爱到不行!

舞台上的Roxie如果说按照故事性来看,Roxie是女主角;那我认为从综合上看,Velma才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

舞台上的VelmaVelma与Roxie最直观的不同点在于她对性感的把控更加熟练。

舞台上她永远是风情多种的,即使在杀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也是一种慵懒的美;而当她渐渐过气,无人问津时,她的光芒也依旧没能被掩盖,出证法庭时还是有把我惊艳到。

即使没有多余的妆容修饰,也依旧美得不可方物Velma的性格也很吸引我。

她懂得变通,初见她时,她因为发现妹妹和丈夫有染,不顾情面的“解决”了他们。

敢爱敢恨,十分果断。

并且在亲手杀了两个亲人后,可以不慌不忙地赶往夜总会进行最后一场演出,在表演时看到警察她也依旧从容,没有出现差错。

即使身为狱中囚,她也依旧保留着独属她的那份傲气和高贵。

而在意识到自己情况不如先前时,她也可以放低身价主动找Roxie希望合作。

I Can't Do It Alone.剧中的每一个舞蹈选段都堪称经典。

我最喜欢的Top3分别是《Cell Block Tango》《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以及《Nowadays》。

◾️Cell Block Tango:五位谋杀亲夫的快乐寡妇为您带来一段精彩的女子监狱探戈。

我更改了这个选段原先的介绍,片中的介绍是“六位”,但事实上有一位匈牙利姐姐是被诬陷的杀人凶手,她也是全片最悲惨的一个人物。

唯一无罪的一个人竟然是库克郡立女子监狱第一个被处死刑的人,而真正犯罪的人却摇身一变成为了舞台上的明星,既讽刺又无奈。

我真的太喜欢那句“I didn't do it, But if I'd done it,How could you tell me that I was wrong?”真带感,感觉自己三观开始扭曲惹。

◽️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一段十分经典的极具黑色幽默的木偶戏!

这一段正面体现出Billy的辩护能力之强,难怪经他手下没有一个死刑犯被判处死刑。

这段也很形象地表现出了Billy的辩护特点,在他的辩护过程中,整个法庭仿佛变成了一个木偶剧场,而他则是操控这一切的上帝。

Roxie身为被告,也只是剧场中的一个普通木偶,她甚至不用说话,全凭Billy为她制定的专属台词就能一炮成名。

Roxie和Velma之所以是主角就在于她们都不会轻易服从于Billy的操控,她们有自己的意识,会反抗Billy的一些对自己无益的决定。

♠️Nowdays:两名重获自由的监狱之花带来的一场末日狂欢!

平分秋色这段是Roxie和Velma两大女主在电影最后共同在芝加哥大剧院的表演。

也是全片最荒诞无经的一个部分。

为什么呢?

“唯一无罪的女人被处以死刑,而真正的杀人犯却在掌声和灯光下再次持枪。

”电影最后两名女主谢幕时不计前嫌挽手迎接观众们的欢呼喝彩,以及Roxie的那句“Thank you!

believe us,we could not have done it without you!

”真是全片最大的讽刺。

一言以蔽之,看这部电影千万要放下你的三观。

最后,我只想说:I love The Musicals forever!!!

 10 ) 人人都爱Roxie

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人民都爱玛丽莲·梦露。

经济衰颓的日子里,没有什么比金发尤物更能鼓舞人心的了。

思考让人心生烦躁,于是我们选择那些轻松的肤浅的可笑的诱人的娱乐来打发时光——人类的原始欲望原本就只有两种,食物和性。

当上帝夺走了我们对于食物的安全感,那么我们的奢想也就仅剩下性——玛丽莲·梦露,在某种意义上,即是上帝的馈赐。

只不过塑造她的,除了上帝,还有我们自己。

当我们将所有关于欲望的标准放在一起,丰乳肥臀,明眸皓齿,充满挑逗感的金色卷发,迷离而俏皮的眼瞳,哦,还有,应该是那种不懂得思考不懂得忧愁的简单动物,欢笑,来,继续欢笑,跳舞,继续跳舞,旋转,旋转,旋转!

玛丽莲·梦露深知游戏规则。

她的聪明在于她愿意掩饰自己的智慧而仅仅在舞台上扮演那么多年的无脑美女。

哈,性感尤物!

她知道人们需要的就是如此。

但Roxie不是玛丽莲·梦露。

尽管她年轻,性感(哦,的确,她没有那样丰满的身材,但谁敢说她不是性感的呢?

),金发,长腿,懂得卖弄风骚,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施展演技。

但Roxie,她只是Roxie。

芝加哥的规则,永远不由这些性感尤物来决定。

“永远都有新鲜的血液。

”比利一语双关。

他才是这个秀场永不落幕的明星。

威尔玛说得很对,他的顾客,只是他自己。

女人们永远是他手里的玩物,他即兴演绎的返场小舞曲。

他可以把她们变成他想要的任何样子,只要他愿意。

他出售故事,谋杀,艳情,小道消息。

他出售,而他们购买。

没有人关心这些漩涡中的女人们的最终命运,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故事,一个可以让他们在茶余饭后,一边聊天一边揉着胸口叹着“哦!

”的故事。

芝加哥永远热爱新鲜的故事。

因为生活本身真是毫无可取。

在这样的世界里,Roxie是放荡的,也是天真的。

她以为登上舞台就是故事的全部。

于是她千方百计地跻身她的梦想之地。

上床?

她以为这就是万能通行证——的确它是,只不过通向的是监狱。

而监狱,和外面的芝加哥有何不同?

Roxie又是幸运的,她尽管放荡,却还有一个坚贞不渝的傻瓜愿意为她付出一切。

于是一切开始往她的理想步步逼近。

甜美的谋杀犯登上了芝加哥的爵士舞台!

哦,finally!

接下去的故事,当然是在意料之中。

芝加哥从来不缺乏Roxie Hart这样的小点心。

百老汇的歌舞剧总是喜欢歌舞升平的调调,尽管《芝加哥》极尽讽刺,但还是给了一个虚荣的Happy Ending以迎合观众(是啊,看到这两位大美人落得那么悲惨的地步实在让人有点怜香惜玉)。

不过在这样华丽明媚的终场歌舞中,导演还是不忘来一次最后的黑色幽默: In fifty years or so   It's gonna change, you know   But, oh, it's heaven   Nowadays 她们刚唱完"五十年不变",就到了美国股市崩溃的1929年。

《芝加哥》短评

就这电影还能获奥斯卡,这是反常了。

7分钟前
  • Jason Koo
  • 较差

Not my cup of tea,这些暴露的大腿和胸,还有荒诞的表演- -受不了

9分钟前
  • 普莉恩皮察雅
  • 较差

Renée Zellweger惊艳死

11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歌舞剧反讽现实的基本逻辑里,现实首先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物。幻想是需要秩序的,需要戏剧的行动力,很显然你不能用两个渴望舞台的蠢女人抽干掉现实,其结果是除了那些肤浅的符号没有再余留下什么了,没有反差带来的正向的落差,也没有无法消解的荒谬感,而在两个蠢女人之间,戛然而止。

15分钟前
  • 三寸江
  • 较差

2013-07-20 第二次看感觉全不同,02年到13年,对不同文化形式的接受度要高了很多,阅历也让角度有了不同。百老汇歌舞剧都故事线清晰主题鲜明场景华丽,由于电影叙事能力加入更多细节。电影的歌舞设计精彩绝伦,考虑演戏和票房而用电影明星,否则歌舞会更完美。电影是好莱坞技术手段的集中体现。

18分钟前
  • 问津
  • 推荐

蕾妮·齐薇格简直太BJ了 第一次觉得歌舞片这么好看发现用那种调调怎么唱都好听~喜欢监狱里那些sexy的舞

22分钟前
  • 嗯嗯嗯嗯yuki
  • 力荐

说实话,我不太懂歌舞的作用,无论是跟剧情还是对观感,显得维和了。这座城市,灯红酒绿。繁华,虚荣,金钱,犯罪,谎言:最后不过都是名和利。多么眩目的外表,多么精彩的故事,背地里都是一肚子坏水。没人在乎真相,大家都只要流量。跟着便是过眼就忘,继续追寻下一个虚无。

26分钟前
  • 贝尔摩哀
  • 较差

03年在我还接触电影不多的时候,片中那些踢踏的节奏感,美轮美奂的场景转换,雀跃的爵士乐,第一次觉得歌舞片的魅力可以如此撩拨人心。那时候刚高中毕业,看这种片实属过于前卫了,就是那种看的人会面红耳赤、有点罪恶感,同时又坚定地认为这就是高级艺术的荣耀感,想给其他人分享又不敢,毕竟03年还没有豆瓣,那心情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3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浮华的花花世界里,人人都有一个成名梦。通过歌舞剧来表达人物情绪和暗衬情节的发展、高潮,恰达好处。影片当中处处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对那个人人喜新厌旧的抨击。

3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一般般,剧情不错,歌舞就没啥睇头,聊以缅怀下4、50年代歌舞片的黄金时代罢了

33分钟前
  • 睡美男
  • 还行

Roxie的选角太绝了 前期就是傻傻的容易被男人骗的样子 但是一到歌舞部分又光彩四溢 无罪那姑娘处死的那段也好绝 白天鹅纯粹而绝望 太讽刺了

37分钟前
  • 拜🇨🇳
  • 力荐

芮妮比不上凯瑟琳 奥斯卡的女配是实质名归

38分钟前
  • Monster™
  • 还行

撅嘴肥脸的Renée怎么看都没有黑色短发性格直爽的Catherine顺眼

41分钟前
  • Dicate
  • 还行

我最爱的两个歌舞片,由于上届奥斯卡对《红磨坊》的直接无视,所以导致本片,在奥斯卡大获全胜,开场平行蒙太奇很惊艳,并且很美国,很讽刺。。。另外片中的最后舞蹈,不好意思的说,我还真会跳。。

4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套路满满,衔接很差,台词做作,看睡着了。

46分钟前
  • 小船儿轻轻
  • 较差

浮华之间,金钱与名利让欲望躁动,或许每个人的选择将不一样,但触及到自己的思考的抉择又将怎样……挺有意思的片子

51分钟前
  • 小雨沙沙地下
  • 推荐

原来我对歌舞片真的无爱,好在Catherine Zeta-Jones给力。

55分钟前
  • 迟未末与蹭得累
  • 还行

2003/2/18 ua telford

59分钟前
  • sin5409
  • 还行

有劲儿。泽塔琼斯不用说,齐薇格竟然有身材这么好的时候。。。BJ单身日记是发生了什么。。但真受不了她的长相,总是略带蠢相,当然演这个角色再合适不过。Gene真是少见的21世纪依然有好莱坞黄金时代男明星气质的演员了。

60分钟前
  • 曼仔
  • 推荐

故事从律师答应2000美元接案子开始,就进入了女主角的幻想阶段。(真的震惊,豆瓣网友居然没有人说这一点,难道以为整个故事都是真实的?)所以《芝加哥》的真实线的故事内容非常短。这让后面大段的幻想内容显得疲惫、无聊、乏味。

1小时前
  • 观影报告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