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口音和台湾口音碰撞的突兀在一开始让我有些出戏,但没有太多煽情的音乐,有的只是生活里的背景音,伴随着一帧帧极其平淡的生活化的镜头,这都很自然地让我代入其中,电影里的每一个演员的表演平常得就像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会在现实中遇见的人,这部电影离我们太近了。
生生演员的表演在与其他老演员的对手戏里也毫不露怯,呆呆木木小男生尤其在青春期阶段表现得更为内敛,我们都曾是或者还是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把波涛汹涌的情感通通藏起来,外面看来就是一潭死水,收着的的表演是很有难度的,一不小心就成了呆子,但生生演员诠释得很好,眼神时有闪烁,像湖面的波澜更显细腻。
《生生》让我想起了《遗愿清单》还有最近的《送你一朵小红花》,虽然知道面对生死间隙时流露出的温情都是电影的卖点,但我确实很喜欢看这类“绝症片”。
主人公都有轰轰烈烈的余生计划,就像杰克伦敦说的那样“我宁愿是燃烧过后的灰烬,也不愿作地上的尘土。
我宁愿我的星火在耀目的火光中燃尽,也不愿任其干腐窒息。
我宁愿做一闪而过的流星,每一个原子壮丽的发光,也不愿做永恒沉睡的行星。
为人的使命是去活,而不是存在。
我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延长生命。
我会用尽我的每一秒。
”但在选择以何种姿态向世界告别的同时,他们也要面临如何对爱的人告别的问题。
小朋友,肯德基要打烊了,快回家吧
生活富裕了我们色彩,让我们领略着美好瞬间,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
看过这部影片给我感受挺深,亲情,友情,爱情,都得以体现。
情感的主线我认为有三条,母亲对于儿子的无私付出,这即使爱情又是亲情,儿子对于哥哥的情感,体现了亲情,手足情,而老人和孩子,更多的是忘年交的友情。
故事的元素朴实,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会让人稍有潸然泪下,为人物角色而感动。
鲍起静作为老戏骨,实力担当,她的作品塑造了众多印象派角色,此次角色身患癌症,面对病魔,她笑然应对,可见对于这个角色的拿捏很到位!都说人生何其短暂,如流星之于夜空;生命何其卑微,如尘埃之于苍穹。
而我们又何其短视,如盲人之黑天摸象。
总以为今天很长,明天就是永远,对时间要珍爱,对生命要敬畏,我们才能找回本真的自己。
生生这个男孩和老人莉莉的感情线,会像是一场漂泊的漫旅,遇见了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彼此间珍惜着每一个可以称做朋友的人,因为那是可以让漂泊的心驻足的地方。
整部影片,感情丰富,人物情感流露的表达很到位,不防去影院看看,最后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不一样的精彩。
生死这个话题虽然是沉重的,但是其实还是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面对死亡,我们可以惧怕,但是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从容面对它!
同样剧中也有对爱的诠释,第一对母子,生生对哥哥的爱是相对外放的,所以他想了解哥哥的喜好,完成哥哥没做完的事情,而生生的妈妈对逝去的大儿子的爱却是隐忍的,在无人的时候,抱着大儿子的衣服会偷偷哭泣,思念但又不想看到大儿子的遗物吧,所以这也导致生生和妈妈之间产生的一些小矛盾,不过最终母子俩人还是明白了彼此,相信以后他们会有更好的相处和交流方式。
另一对母女,莉莉本身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于当年对女儿以安上学报考的变更,所以心里也是女儿有一点点愧疚,所以她显得非常独立,也不愿意打扰女儿更多,同样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当时经历了照料自己逝去丈夫的过程,也不忍让自己的女儿也经历那样的辛苦,总而言之,她选择独自面对疾病面对死亡,但又放不下女儿,于是又留下了一些视频提醒女儿;单作为女儿的以安,也许她早期会对母亲有一些埋冤,但是其实早已成年的她也早已经理解了母亲,同时对于母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关爱方式,最终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是对着母亲说出了我爱你,母女彼此也都是明白对方的心意。
其实,无论是亲人爱人,我们都要有独立的人格和生活,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对于自己的内心情感也不要吝于表达,良好的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同样,面对生死,我们可以惧怕,但既然无法避免,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走向它!
同样是癌症病人的故事,如果说《小红花》太热,《小伟》太冷,那么《生生》这部电影是把温情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是令观众心心相印的传统台式风情,不止于暖黄的色调、道具的重复、有东方寓意的长镜头。
在相斥后复相吸的母女关系、疏离过又和解的母子关系之外,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幽微的烛照关系,而大量合乎情理的细节事实,让微澜略起于平实,不过分戏剧,也不过分乏味。
鲍起静无疑掌控了强大的角色魅力,她用直播记录生命的结束,也记录生命的延展,在生命最后的一百天,六十八岁高龄的她穿着色彩明艳的花衣裳,抹着精致的口红,戴着墨镜开计程车,打桌球,学跳舞,画漫画,捡宠物,一个人生活。
她有开放的身心,告慰女儿“结婚并无必要,但热烈的恋爱谈一谈更好,至于生不生小孩,那是另一种体验”,告慰女儿“各有各有的人生,彼此应该放手”,开放到甚至和女儿因为亲情的样子总是拘束而发生争执。
奶奶烛照的小男孩,因为刚失去了哥哥而对她产生心灵依赖,男孩幼无所依的生活状态撼动着她的开放,让她也会恐慌死亡的到来。
电影里有老与少的对应,生与死的合流,一日与千秋的辩证,科技工具木乃伊式的画面记忆和“搬家了,哥哥快不见了”的空的互补,而电影的解释不失新颖——在尚未到来的未来面前,再老的人可以是小朋友,将死之人可以是新生儿,正如奶奶对女儿说,“我也只活到这个年纪,未来的事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一定要告诉我。
”而奶奶也把因直播而相识的小男孩亲切地的希望
我觉得这类电影评分应该更高一点,电影用很平淡的故事和镜头去讲一生的意义。
失去哥哥的弟弟没有妈妈的陪伴,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不知道什么是死亡;跟女儿不是很亲密的癌症妈妈,没想到结尾才表明并非亲母女。
两个年龄差那么大的人,相互陪伴,一起寻找人生的意义,通过生生的关心帮助,阿姨更加了解到活着的意义。
《送你一朵小红花》、《小伟》、《五尺天涯》,加上这部《生生》。
2021年的前三分之一段,若干面对生命极点的故事接连在大银幕上出现。
不知道这是电影局领导的有意为之?
还是巧合而已?
这几部电影,惊喜一部接一部,最终遇到了这部让我回味无穷的《生生》。
去影院观看的缘起,是因为鲍姐鲍起静,虽然贵为金像奖影后,可我从来没有在大银幕上看过她做女主角的作品。
电影海报上,她撑着一把透明雨伞,眼神也是清澈透明的,虽然不再年轻,但仍然用心化着精致的妆,穿色彩鲜艳的衣服。
这样的形象,应该不属于一位行将就木的绝症患者,一个人,该有多么地热爱生活,才会在自己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仍旧保持如此积极的形象?
电影的主角是一老一小,一位即将离开人世,一位面对过自己至亲骨肉离开人世。
两个本应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神奇的网络有了交集,彼此温暖,相互扶持。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亲人,老有女儿,小有母亲,但女儿母亲似乎总与这一老一小有隔阂。
用当下时髦的话说,这一老一小就是“后天亲人”。
电影的结局不出乎意料,除去这一老一小,老与女儿,小与母亲也消除了隔阂,升华了对彼此的爱。
“生生”是电影里小男孩儿的名字,应该也有“生生不息”的含义。
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但生命永不停止。
肉体离开,但记忆永存,只要能给身边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自己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永恒。
这就是我看完电影后的最大感受。
最后表白一下鲍姐鲍起静,大银幕上的演技扎我心,想哭但不舍得为乐观美好的她哭,想笑又打心眼里心疼她。
电影落幕,我一直没出戏,脑海里一直都是她的音容笑貌,甚至在脑补这个角色的早年经历。
让观众无法出戏的她,值得再拿一次影后。
只是,《生生》的排片太可怜了,我在影院的影迷群里各种呼唤,才求来了一场。
这一场,卖出去了两张票。
不怕病,不怕死,但是害怕病与死之间的路程。
肺癌四期的高龄出租车阿姨vlog up主,不去做化疗,开直播和大家互动挑战活过100天、画漫画、学舞蹈、打撞球,吸引到了哥哥刚刚去世,和妈妈缺少沟通的性格内向“小男友”生生。
相信生产经历过癌症病患从确诊到离世的人都能理解女主的做法,因为治疗、化疗太折磨人了,而终点都是一样,至于多争取来的时间,那些时间过得太痛苦。
与其在病床上看着自己身上的管子越插越多,不如潇潇洒洒做点以前没做过的事情,在忙碌中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女主在直播中在录像中永远是乐观地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然而在镜头后,其实也是不舍的,毕竟对女儿还有很多牵挂;其实是不安的,毕竟她面对的是死亡,不知道身体每天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撑不起来表面的坚强。
说实话,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肯定是鲍起静,她的表演从来都是抓人的。
之前最喜欢《天水围的日与夜》里的妈妈,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不歇斯底里的高级感演技,还有就是《僵尸》虽然这部恐怖片有无数令人回想都恐惧的镜头,但是对于我来说,最恐怖的一段戏绝对是她把小男孩推进卫生间的那一段戏,善良的妇人为了重生的邪念也能做出最残忍的事,鲍起静把复杂的情感用表情表现的淋漓精致。
然而这一次的刻画,绝对不输之前两次。
总之这是一部讲生死的电影,但里面的生死观是我认同的。
得了肺癌还剩下3、4个月名的的士司机鲍起静,虽然超龄仍然偷偷继续载客,还乐观地玩起了直播,把日常点滴带给粉丝。
而单亲家庭的小男孩成了她的粉丝之一。
鲍起静演台湾电影,居然不违和。
毕竟其父亲鲍方是内地过去的,鲍起静也有点普通话底子吧?
虽然现代带着白话腔,演一从香港到台湾的人也说通。
“忠孝”小学。
想起动力火车的《忠孝东路走九遍》。
好大间书店。
貌似台湾的书店文化保持得不错,《汪洋中的一条船》就常见书店。
腰上帮贴膏药这个,忽然想到《花儿与少年》里面刘涛与郑佩佩的一段情,郑佩佩给刘涛按摩。
狗狗。
孤独的狗,孤独的人。
便利店店员。
母子情。
母女情。
“奶孙情”。
隐藏的兄弟情。
最后的煽情略过火。
过犹不及。
“再来!
”
有评论说,《生生》是继《送你一朵小红花》后的又一部探讨生命和离别的影片,没看过《小红花》无从比较,但这种以平实的角度来展现离别态度的题材,我真的很喜欢,哭了全场,头疼缺氧,连带第二天双眼皮离家出走。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书里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是对临终关怀印象深刻,那时候边看书边想,如果自己到了人生的末尾,不得不跟世界告别的时候,希望以什么样的姿态过完最后的时光呢,是选择医院治疗,与病魔抗争下去,还是选择尽量减少痛苦地快活一段时间,然后离开呢?
至今我也想不明白,因为这个选择很难,只要世界上还有让自己眷恋的人或者事,就一定会想能不能继续活下去,是不是还有机会好起来……所以我很佩服莉莉奶奶的选择,很佩服她放弃治疗在生命的最后活的精彩的勇气。
作为独生子女,尤其是离家在外,看到这种故事的时候总会特别难过,我会想应该如何处理父母老去与自己生活的纠结问题,但从来都是无解,或许真的到了需要面对这个难题的时候,必定会做出当下最恰当的选择。
说回电影,最喜欢的情节的是奶奶在书店里等待会不会有人借走她放在书架上的漫画,她说店员早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上会有人一起帮你维系一些可爱的小心思和小愿望,这样的感觉真好。
面对生死,很多人都是歇斯底里的,是情感剧烈的,但在《生生》这部电影中,一切都显得平和而温情,仿佛离开人世只是一次普通的远行,离开的人交代好了一切准备好了放下,留下的人也不要让自己困在痛苦中,要珍惜眼前人,要继续发现幸福。
片名“生生”除了是小主角的名字…个人认为还“活着”的意思~片中表达了从不同年龄段对“死亡”的态度。
莉莉(女主),是积极面对,希望最后的时刻还是开心的。
小男主角是害怕,哥哥的死亡让他觉得有点害怕。
女主女儿面对妈妈将要离开是不舍与内疚。
但大家到最后也被莉莉的乐观所感染。
人生很短暂,请珍惜眼前人,不要让自己后悔。
希望所有人看完都有所感悟!
2021年11月28日观看。我感觉情绪渲染的有点不太到位,有点散。
6.5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老師的作品。「學習如何面對生/死」
只能说,这种温吞水般的台式小品对于鲍起静这种老戏骨来说,太简单。
有种日式的氛围,用很轻的滤镜演绎很深的主题。
爱,生生不息。
“如果有什么东西是你失去了以后会觉得遗憾,那这个就是重要的东西”。两条线的穿插,两个孤独的人,相互安慰!
@中影嘉华影城
这是一首关于爱的小情歌。If you love me,tell me when I'm still alive;if you need me,tell me before I die.I'll disappaer but love forever.
人生活到此,可以看淡世间各种悲欢离合、聚散得失,唯有生死无法逾越。“生离”还有可能重遇,可“死别”实在太难,太难太难了。
这种急迫又冗长的,多像你我的日子啊
雖是老套的故事,但鮑起靜讓我可以看下去。
想写生与死,不同年龄对于死亡的态度,但是又感觉什么没写出来
7
一老一小,像娓娓道来的人生道理一样,不用刻意煽情,却也如此温馨
不够台湾,缺了一点味道。
人这一生啊 哎
生生不息,必有回响。噢,记错了,似乎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唉,不管怎样,有回响就可以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就像电影说的:我有我的人生,你有你的人生,我们都得学着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