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部电影叫Submergence呢?
大概是因为女主淹没在海底世界里,男主淹没在动荡世界里吧。
(肤浅的我)片中男女主有对生死进行过探讨,在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女主念着自己写的句子,企图让自己心平气和下来,她觉得,在深海里,没有人能救她,她在真正死亡之前,有五天的时间思考问题。
男主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显得更真实一点,他虽然有哭,也有被吓尿,可是他从来没有退缩和闪躲,他很勇敢。
在他执行任务(被虐)的日子里,女主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撑。
一美饰演的James(好的和自己真名一样)在度假的时候遇到Dani, 一个是水利工程师职业cover 下的特工,一个将数学运用于海洋生物研究的bio-mathematician(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两人用了几天时间相识相知相爱,然后就各奔东西了。
James要去索马里对付一群不法分子,Dani要潜入海洋的深入进行研究。
他们断绝了一个多月的联系,也思念着彼此。
在故事的最后,Dani虽然经历了一点小事故,但还是会平安地回到海面。
James 被虐了一个多月之后,终于暴露了自己的位置给美国军队,军队铲平了这个组织,为了不被错杀,他跳到了海里。
最后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James漂浮在海面上,也看到Dani闪着泪光的脸庞,她嘴角的微笑渐渐漾开……没错,那就是结局了,虽然我们没有看到他们重逢,但我相信他们终究会重逢的。
在故事的最后,女主依然在深海里,但她已经看到了浮上水面的希望;男主也跳进了海里,海是他逃生的希望。
人们常说,尘归尘,土归土,但海洋才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人体内百分之六七十是水,地球的71%是水,所以女主说的“That’s not dust to dust. That’s water to water”也不是没有道理。
影片用插叙的方式进行,一开始让我想到了Manchester by the Sea,虽然两部的题材不同。
后来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到后来,插叙的技巧用得没有那么高深了哈哈哈哈……在Dani拿着手机怎么也等不来James信息而黯然神伤的时候,James正从一个小黑屋被丢到另一个小黑屋,要不然就是用手铐铐着,从一个地方被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让我笑出声来的是,在最后的沙滩上,有个人想将他的右脚绑在木桩上,他很自觉地就把裤脚撩起来了哈哈哈哈哈哈……一看就知道被虐习惯了有人调侃这部电影说这是法鲨的男朋友和女朋友私奔的故事,还说什么“明明是两个人的电影,我却始终都有姓名”。
笑趴我哈哈哈哈哈哈,这届网友真的很可爱了……虽然我也很爱X-Men,但是我看这部电影时没有出戏,也很少想到法鲨,因为我已经淹没在一美蓝色眼睛的星辰大海里了😂Btw, happy birthday, my dear Professor X.
她要去探索海洋最深的深渊带,他要去找出索马里暴力组织的根据地。
她知道如果潜艇出了问题自己只能在深海里慢慢窒息,他知道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地方与一群恶魔作战几乎是九死一生。
她在与萍水相逢的爱人失联一个月后几乎溺死在思念的海洋中,他在暗无天日饱受折磨的地牢里忍辱负重努力要活下去。
她和同事在深渊工作时几乎遭遇死亡,他被押解到海滩上时被身后的枪声吓到失禁。
她在深海中感慨:这些生物在没有光的地方依然顽强生长;他在索马里见识人间地狱的惨状,屠杀与戕害随时随地可以发生。
她终于能够脱险,和同事回到阳光灿烂的陆地;他终于不辱使命,准确定位让敌人被一网打尽。
短短几天的相恋,她用他的笑容、明眸作为自己深海里的阳光,他用她的美目、甜吻作为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动力。
他们的工作都与水有关,他们的恋情也与海密不可分。
而贯穿整部电影的,是湿漉漉的思念,是如海浪拍打礁石般日夜不停的牵挂,是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信仰,以及在此之外发现还有值得自己眷恋的爱情,对爱情的追寻与守护。
《淹没》很赞。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特工与深海生物学家的故事,从此我了解了海洋分五层,第五层,地狱般的黑暗,没有光合作用,只有化学反应的世界。
这正是整部电影男猪脚的处境。
这种爱情在现实中很难遇见,不仅是因为人设遥远,且境界遥远。
文艺青年需要刻意培养对它的免疫力………………………………【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应该说这部片有点奇怪,两人莫名吸引谈恋爱,又分开失联最后男主死亡,但因为是爱情小说改编,能说什么呢....5颗星,主要男女主角我太喜欢了,演技气质气场都很自然,加上有关战争议题,这世界真的存在像阿拉伯、阿富汗那些伊斯兰教穷苦乱世的国家,觉得在自己国土幸福平稳能吃能喝能睡,就是真正幸福了,全片拍摄很新颖,取景角度滤镜,都很棒,很值得看!
但是关于男女爱情,我倒是觉得没有什么学习的地方...
文德斯宝刀不老,震惊的好看,以后不要说有什么爱情题材片能超越的了,太牛逼了!
我家大姐猫不愧是亲生,格调极高,今天文德斯的淹没她坐在桌子上看了起码半小时,以表示对这部杰作的肯定,也是没谁了,烂片她从来不出来看。
没想到在2019年快结束的时候,看到这样一部杰作,做年度观影总结,这部将是毫无疑问的冠军,太牛了,看的很激动!
这片豆瓣3星很正常,普通文艺青年接不住!
我会在深渊带,淹没在遗忘中,吞着水,消除所有回忆,我会在拥挤的无数微生物群落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会成为一切生命形态的基础,那将是一次浸没。
我想过海葬的尸体,那肯定不是尘归尘土归土,而是水归水,我们都是水做成的。
一方是淹没深海受困探索仓的女科学家,一方是淹没谍海受困索马里牢笼中的英国特工。
俩人在诺曼底海边相识相恋,离别奔赴各自的路途和所在。
一个潜入深海去探索生命之源,一个则陷入圣灵涂炭的恐怖主义魔窟,穿越时空的爱情看似遥相呼应但毫无出路,如同他俩的对话虽诗意却乏味。
一美虐,坎妹丧。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个日本节目,把东京的一家人和非洲的一家人互换生活。
日本人离开全球最现代化的东京来到非洲部落生活,也是和男主一样在原始贫瘠和野蛮面前受尽折磨,而且也总是试图以一种高级动物的姿态去改变什么,可是什么也改变不了,最后只想逃离。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非洲一家人在现代化的东京也将要窒息,最不能忘记的画面是非洲一家人面对日本人狭小的浴缸,一家人抱头痛哭。
本片一直在生命延续和生命终结之间苦苦的求索。
男女主甜腻腻的热恋充斥画面;索马里残酷的现实充斥画面;冰冷冷的海水充斥画面(本片的海一直是冰冷的与《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海一样冰冷)。
不禁让我们反思人类几千年来苦苦追求的所谓的文明究竟是什么?
是宗教信仰?
是物质的丰富?
是干净而充沛的水源?
两个相爱的人能不被现实阻挠在一起孕育生命,这就是文明!
《淹没》之詹姆斯、丹妮自然的邂逅,洒脱直白的热恋分别,相思,天各一方,无从相见战争夹缝的无名战士,科学顶端的美丽博士不同世界的詹姆斯、丹妮被彼此淹没没有狂热的宣言,没有缠绵的呢语眼神交织的,是坦率的情心思神往的,是真诚的痛渗入骨髓的,是流着血泪的相思苦爱情,从来都是一种形式活着,才是一直不变的信念为了爱,宁愿吞下海水,消除所有记忆为了爱,不让死亡占据大脑,一定要坚持着活下去被虐的感觉是悲伤的,也是感动的
男主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正在看画廊看一幅画,这幅画叫《海边的僧人》, 孤独的僧人独自面对云随风卷辽阔的大海,那更广阔的大自然世界里,仿佛存在着某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海边的僧人好像有自信正在感应那个更广阔的世界,此刻男主的眼神中有一丝出神,但一闪而过。
这幅画作不会平白无故出现在这里, 画作本身的意味开启了这部电影的基调我觉得选择这幅画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孤独,虽然导演维姆.文德斯一贯以疏离和虚空见长。
除了孤独以外,还有一种人类面对更宏大的主题的反应, 比如面对大自然, 观察大风暴前的天空,来到一片人迹罕至葱绿的山谷,清晨薄雾里的静谧,见到第一道太阳光线射进林子里的时刻,任何有过同类经验的人都会有所体会,人类在特定的孤独时刻中感受到的大自然某种崇高的力量。
这么宏大的题材要嵌合进一个爱情故事载体里,怎么做或者说爱情跟大自然的力量又有什么关系?
从这幅意味深长的画作出发,交代了男主的特工身份,特工在执行任务前要先去度假。
他选择的地方是法国北部迪耶普。
为何是迪耶普?
除了壮阔的白色沙滩,高耸的悬崖,美轮美奂的风景外,迪耶普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里曾经是二战期间,惨烈的迪耶普奇袭旧址影片中男女主角相遇的时候,女主带他去看沙滩上一处二战碉堡遗迹男主很兴奋的脱口而出,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
那为何是迪耶普?
当年迪耶普奇袭以盟军彻底的惨败而告终,大量的士兵伤亡,但这次失败也为了之后诺曼底登陆积累了很重要的两栖登陆作战经验,其中蒙巴顿后来评价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时说道: 在迪耶普奇袭中每伤亡1名士兵,在诺曼底登陆中过就能少伤亡10名士兵。
这个启示对男主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当时男主说欧洲的恐怖袭击越来越多,他决定追根溯源深入索马里,以身犯险挖出穆斯林极端组织的根据地,摧毁恐怖炸弹的源头。
这种任务连他的同事都再三劝他不要做,因为太冒险,分分钟自己就没命回来了而男主此时来到迪亚普, 他的决心和信仰是每个“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换句话说就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迪亚普战役中牺牲的每一个士兵都为了之后的盟军胜利,为人类的光明的延续作出了作用。
他来到迪亚普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信念!
后来他跟女主躺在床上为她念约翰.多恩的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接着这首诗,女主问他“你即是多恩的崇拜者,又是信奉上帝的爱国者,不觉得有愧吗?
”。
我的理解是聪慧的女主总结了男主性格的一个矛盾点,多恩诗歌中有很多人生的空幻感,代表男主的一个性格特征,牺牲小我不仅是为了更伟大人类事业,还有一些他对人生的反思。
所以即便是极端的伊斯兰教,他们也是人类的一部分,当后面两个人讨论恐怖袭击的新闻时,男主不无痛苦的说道, 改变他们最大的障碍也正是最美妙的一部分,即他们有能力去相信这是男主非常理性的思考和强大的同理心的魅力。
所以他才专注认真的问女主,深海探险的致命危险到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注意他问的不是为什么,而是会发生什么, 什么感受所以后面,当索马里的医生幻灭的说道,人人皆有一死,一切都无谓,他回忆起了这段谈论,女主说在深海的潜艇里窒息前,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女主一低头,脸上真实的默然,混杂着一丝禁忌还有坦然的无能为力 不得不赞一下, 当时的这个镜头表情,坎妹给的太丰满了 面对更未知的力量,面对不涉及到任何人类本身权力所能够控制的范围。
面对一个明知道有死亡而仍要去做的选择, 面对接受死亡的结果两个人的人生理解不谋而合,彼此回应,以上这段对话是两人刚吃了一顿午饭,在小林子里散步后说的,吃饭前还是陌生人,我想这个时刻男主应该已经爱上女主。
在这一刻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男主的性格塑造和之后的心灵成长都交代的非常完整,影片中多次生死点上用男主回忆的穿插,来增加他的信念和力量。
虽然两人萍水相逢,感情上的深刻已经演化成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心有灵犀。
很久以前看的电影了,当时期待了很久,但听说导演是纪录片出身后抱有隐隐的担忧,成片出来后,果然担忧还是发生了。
片子比较差强人意吧,但阿詹的蓝眼睛依旧让我沉沦。
由于影片内容涉及宗教,较为敏感,在此不做评述。
对于人物也不予多述,有兴趣者可自寻James McAvoy的访谈,阿詹对人物的解读很深刻。
本人在此只做导演、影片本身解读。
该导演纪录片出身,酷爱自然光、全景、定镜头。
本片在叙事上采取多线叙事,通过现实与回忆穿插构成非线性时空。
但是问题来了,回忆部分,James More和Danny从相识到陷入热恋给予的铺垫太少,让此后的难舍难分、苦苦思恋有些站不住脚。
James同Danny是因为性格相投,或者说都为信仰而活这一点认可彼此,以致相爱,但片中仅仅以两场对话为主的戏告诉观众,太轻,立不住。
比较而言,同期在tiff展映的《水形物语》就做得比较好,女主长时间给主角送鸡蛋、播放音乐、舞蹈等将彼此距离拉进,以及开篇对女主大量的孤独镜头描写为人鱼相恋做好充足的铺垫。
《淹没》对男女主铺垫不够,感情戏短暂,并且回忆段落破碎,非常意识流,导致观众对爱情的来临莫名其妙。
现实部分,通过James被捕后的遭遇和Danny因联络不上J的焦虑和海下遭遇这几组对比蒙太奇,本意是想表现双方位于不同境地的痛苦,但由于阿詹那条线太惨了,不夸大,真的太惨了,太致郁了,坎妹那条线的情绪在对比之下被严重削弱,变得非常扁平。
当镜头自J的命悬一线切到Danny时,我所感受到的不是同等煎熬,而是稍稍舒口气,然后继续担心另一条线上男主的命运。
这种平衡感的失调是非常难受的,如同在海上颠簸一般,起起落落。
最后一场戏应该是全片的高潮,但正是因为平衡失调,Danny他们被困海底到自行解救,我的内心都毫无波澜。
对于人物性格,我不做过多解读,因为我对James的解读与阿詹有略微偏差,毕竟他是读剧本的,我看到的是经过导演意识的。
这里简单阐述一下我结合阿詹解读对James的理解。
James More(突然发现这哥们同阿詹的首字母缩写也是一样的)对信仰,对政府,对国家都是无比虔诚,但他内心又拥有自己对待社会的一套准则,或者说是责任感。
因此,他去索马里,我认为,他是奔着非武力方式的,而他又是一名特工,身份暴露就会依然接受死亡。
但是,他恋爱了。
“You weren't die if you fall in love.”他拥有了爱情,所以他强迫自己活了下去。
劝解的方式没有用,所以他打开了通讯器,联系了MI6。
写到这里我不禁有些难过,这个角色也相当于是个圣人,他似Robbie又不像Robbie,James的信仰是现在时,而Robbie的信仰是过去式。
再说本子。
个人觉得,本子是好本子,但不适合改编成小说,虽然我并未看过原著,只是角色,Danny的煎熬,通过文字或许比影像更为深刻。
不过最后还是要夸一下导演。
导演不愧纪录片出身,色彩和环境音不要太赞。
色彩非常写实,阿詹的眼睛自带饱和度,我都要陷进去了。
最后一幕,当世界都变得光亮与模糊,只剩下阿詹的蓝眼睛熠熠生辉,他缓缓闭上眼,那片蓝慢慢消失,我感觉这个世界都要倾覆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