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开开就慢慢地学着大人模样去做饭,揉面,一个人睡觉,放学回家,看电视和打电话的节制。
这或许是“穷人”的孩子当家早,但是爷爷愿意去教他,告诉他怎么怎么做,告诉孩子为什么,他是明白事理的,其实在后面爸爸的一些做法也是能看出爷爷在教育子女上是开明的。
虽然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开开却一直保持着对爸妈的思念和爱,电话一响就催着开开接电话;开开想要一个人睡,爷爷只是问了一句:是不是嫌弃爷爷了,在爷爷的心里,开开也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和给与他生活力量的依靠,他们相依为命。
开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爷爷也是同意了,没有干预更多,只是在开开久久不睡的时候提醒了他一下
很多年以后才知道原来自己也曾是一个留守儿童,自己也曾独自面对过很多事情。
这个影片让我想起了自己和外婆生活的那些时光,那时候的生活很简单,很少吃肉,总是被说道要节约,没钱买自己想吃的和想玩的,而且要经常去地里干农活。
后面外婆老了,小小的自己竟然也学会了挑水做饭,从幼儿园开始和外婆经常生活在一起的我很少被外婆逼着学习,她经常和我说的是“孩子你要吃饱穿暖啊”,和不在身边只关注我成绩的父母不一样,她知道我喜欢吃什么玩什么。
和外婆哥哥打闹的时候过得很快,转眼我考去了市里的重点高中,要走之前你问我“你能不能在乡下读高中,不去城里读呀?
”我笑道“为什么呀,我好不容易上了二中为啥要留在这里读?”你不再言语,走开了,留我在哪儿收拾行李。
后来,因为我去了高中,你很少按时做很多饭菜给自己吃,原来你曾经做饭的动力是我,我才知道我走了以后您多么孤单。
可是每每我高中放月假回家,您都在路口等我,一如从前,我从幼儿园初中回来那般。
只是假期总是那么短暂,返校的时候,你总是会买好多我喜欢吃的东西让我带去学校,然后送我去做车,每一次我上车后,您仍然会在我来时的那个路口望着载我远去的车,而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想哭,因为我怕看到你目送我的身影。
果然这种路口的等候和目送并没有持续很久,在高三那年您摔了一跤,从此瘫痪在床,妈妈开始要我假期回自己家,回到那个空荡荡的大房子,依然记得有一次自己放假回家很累很累,可是家里空荡荡的没有人没有烟火气,隔壁的正值中午的我泡了一碗泡面
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株水稻,在土地的怀抱里生根,长叶,开花,结实。
到成熟的时候,低下头颅,就能看到生养我们的土地,依旧是那样的谦卑、宽厚、隐忍和真实。
——杨春山《水稻的谦卑》“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念书的孩子Ⅰ》、《念书的孩子Ⅱ》(“The Reading Boy”)两部影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是共鸣、亦是感慨。
他勾起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童年回忆: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老家小狗的陪伴…… 后来我又深入了解了原雅轩导演的其他作品,如《母亲》、《妈妈去哪了》等,从他的作品中能够切实感受到他对中国农村现状与儿童生活的密切关注,以艺术形式反映现实问题,作品朴实且真挚,具有深刻的社会反思与引导意义!
然而近日我又重温了他的处女作《念书的孩子Ⅰ》,这部影片豆瓣评分为8.7分,是在农村留守问题普遍的背景之下展开,又从普通且典型的人物出发,展示了一爷一孙一狗在农村生活细节,以小见大,虽是以“开开”这个留守儿童为原型,却是以点带面,反映了现实性社会问题:对弱势群体关爱的缺乏、农村留守问题、空巢老人。
具有极强的社会代表性。
亦向我们展示了人狗、师生、伙伴、医患情谊,影片又通过“燕子姥姥的话”隐性地传达了一种生命观。
朴实言语、简单情节架构却激发了观众情感共鸣。
而该影片中的留守儿童名为路开(李佳奇饰演),年仅九岁,因父母出城务工,与爷爷和他捡到的流浪狗一起生活,开开每天晚上会给爷爷念书听。
然而爷爷已然年迈,且患有肺心病,在某一天清晨突然离开了。
但爷爷逝世后,开开并未跟随父母出城,怕耽误学习,可在某一天夜里他做了噩梦,半夜醒来很害怕便给爸爸打了电话,爸爸问他怎么了,可开开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在电话一边哭了。
后来爸爸得知他已三天没有做饭,每天在房屋外泥石铺成的台阶上写作业、与小胆儿啃馒头喝水来充饥。
放心不下孩子,爸爸没有办法,花钱找学校尽可能为开开创造出城的条件,然而一切准备就绪,即将上车要去城里的时候,爸爸不让开开带小胆儿,拉着小胆儿的绳子被爸爸挣脱开,又把开开硬生生拉上了车,开开哭着对爸爸说宁愿不出城也要陪着小胆儿,说它夜里怕光,而此时的小胆儿,依然在后面极力追逐开开坐上的那辆长长的公交车,而小胆儿的身影却越来越短……总的来讲,这部影片集中反映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其实在2002-2004年期间,留守儿童问题就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而《念书的孩子Ⅰ/Ⅱ》正是一个留守儿童生活的缩影。
一通电话、过年的一句问候似是显得格外凄凉,却是留守儿童的悲切写照。
而天下父母,理应生而养之。
然而除了留守问题,我在细微之处亦“挖掘”到了影片所传达的其他理念:从细节来讲,《念书的孩子1/2》不止是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亦是对人性关怀的呼吁、是一文化传承的思想教育课程、是当代父母应习得的教育经。
接下来我会从新视角分析该微电影的第一部《念书的孩子Ⅰ》。
㈠教育经(爷爷对开开的陪伴鼓励)+(引导/互动)开开与别的留守儿童一样,父母的一通电话,或是春节回来的消息,使他们翘首以盼,会欣喜好久。
而爷爷怕他没有事情做,家里看不了电视,但爷爷不想让他放学后因父母不在而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也希望他能好好复习功课,便每晚让开开给他念书听。
爷爷告诉开开自己不识字,实则只是想鼓励开开,他不刻意指出他阅读中的错字,没有消磨他念书的兴趣。
而在影片的每一幕“开开念书”的场景,我也注意到了爷爷其他一些特殊的教育方式:1.陪伴。
在与爷爷相依为命的日子里,爷爷年迈,疾病缠身,却依然坚持送开开上下学,而每晚的念书,看似是开开给爷爷讲故事读课文,实则是爷爷陪着开开复习功课,以隐性的方式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比直接的说教更有成效,而且在爷爷对开开的教育中,“陪着孩子学习”是影响开开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陪伴不是你能教给孩子什么正确的知识点,而是给予他学习方面的支持。
2.引导。
在开开读到错字的时候,爷爷以疑问的方式问开开读音,看似没有直接指出错字,只是说了句:“有啥不认识的字咱要记下来,明天要问老师啊。
”实则之后会让开开注意到这个词,他会思考为什么爷爷是那样读,也会去询问老师,学习便多了份自主性。
3.请教。
成功的体验太少便会缺乏学习动力。
而在开开讲故事的时候,有一幕是开开读到:"唐代有个诗人叫王维,十五岁那年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爷爷便“请教”他说:“唐代就有打工的呀?
那他多大啦"……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开开是一个“教师”,帮爷爷解答,但却增加了他念书的乐趣,爷爷的互动使开开觉得读书不显得枯燥乏味,且有成就感。
㈡人性关怀主题(关注弱势群体)这部影片从多重关系间穿插了人性关怀的细节,是影片的另一大主题。
医患关系:在片头,林医生骑电动去上班的路上,递给了开开爷爷一个治肺心病的偏方,后来爷爷有一次病重呼叫了120,也是林姑姑救了爷爷一次。
这亦是这部影片的一个点睛之笔,医患矛盾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而爷爷与“林姑姑”这种和谐又似亲人般的医患关系是值得借鉴学习的:真正的医患关系不仅是在医院,亦在生活。
师生关系:开开的父母不在身边,除了爷爷,王老师对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她以温和与鼓励的方式对待开开,使开开在学习上获得了很大的信心,他总会回家后欣喜地告诉爷爷自己读课文被王老师表扬了。
其实孩子的快乐就是那么简单,路开也不例外。
其实不论他是差生、中等生还是优生,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与爱,终究会感化他,从而转变为他对学习的热情。
真正的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而爱是基础,路开与王老师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另外,在生活中,教师亦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照顾到他们。
在开开爷爷去世后,王老师把开开接到了自己家里,因为开开身为一个孩子,独自在家,尚且会觉得害怕。
若从抽象意义来看,亦带给我们一个启发:要关注并且帮助弱势群体。
而像开开一样,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亦是需要这样的关怀。
人狗情谊:开开作为一个留守儿童,在内心深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孤独感。
然而这种父母亲情的缺失,捡到的流浪狗“小胆儿”却给予了他心灵的慰藉,甚至可以说小胆儿也是他的家人。
“小胆儿”原是流浪狗,被开开捡到后便一直跟着开开,而他比较胆小,从不乱喊叫,以至于爷爷以为他是哑巴狗。
开开读课文的时候,小胆儿就把爷爷的鞋子挪到自己的跟前,卧在爷爷的鞋子上听着开开读。
小胆儿也很听话,开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小胆儿有着小小的胆子,很害怕王老师家的大黑狗,开开便与小胆儿约定好,若是黑狗再来欺负它,它就大声“汪汪”,开开便会来保护它。
所以每次大黑狗来“找”小胆儿,开开便会出来赶它,不让它欺负小胆儿。
在开开爷爷去世后,开开父母回村安葬了爷爷,想着带开开进城,然而由于不想耽误学业,开开留下了。
而爸爸担心开开晚上一个人会害怕,就让他白天在家自己做饭吃,晚上去老师家休息,只是小胆儿害怕老师家养的大黑,总往床底钻,开开便告诉老师想回家睡觉,其实他只是不想让小胆儿害怕。
老师同意后,开开便在当夜带着小胆儿回家了。
小胆儿和开开一样父母不在身边。
有一次开开问小胆儿:“小胆儿,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看似是在问小胆儿,却是自己哭着说出了心里话。
小胆儿虽然只是卧着、只是盯着他看了一会,但是它的存在,却已经给了开开很大的安慰,开开知道,虽然小胆儿总不“言语”,但它懂他。
只是后来出城,与小胆儿不得已分开了……伙伴情谊:开开有个邻居——燕子。
起初他们会因为看电视换台而争吵,燕子姥姥也告诉开开若是要换台让他回自己家看去,但开开家的电视不能看,没有交电话费。
然而开开爷爷去世后,燕子担心开开,总会跑来陪着路开,她告诉路开如果害怕可以去她家,又或者是看见路开在屋子外的台阶上写作业时,她也默默地陪着路开。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开开虽然不曾提及,但他知道,爷爷去世,燕子这个朋友给了他很大的感动。
㈢经典文化的代代传承。
开开念的除了课本,还有爷爷给他提及的一些故事与书籍: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亦有作品《三国演义》……他启蒙了开开,让他了解了历史经典人物、历史故事和中国的四大名著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历史的长河是我们要去探究的,名著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通读的。
但大多时候,被我们忽略点了,这也是这部影片的一个警醒世人的点。
㈣爷爷去世引来的生命观。
影片中也多次提及了燕子姥姥的话:“人不管得了什么病,只要一死,就都好了。
”“人死了跟灯灭了一样,活不了了。
”的确,人的生命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每个在世的人都应该:好好活着,好好“珍惜”不是吗?
㈤渐行渐远是人间常态。
片尾一幕是开开与小胆儿分开的情景,小胆儿拼命追逐开开坐上的那辆公交车,追着追着却没了小胆儿的影子……乡间宽阔的大路,小胆儿的影子却越来越远,几乎看不清了。
是啊,人生这趟车总有人要下车,而前进的道路终归要有所取舍。
放在最后:开开要随爸爸去城里读书,但爸爸让开开与小胆儿分开的那一幕,让我潸然泪下,这亦是一个警醒点,因为父母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总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孩子决定了很多事,但亦有可能给他们内心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很多事情是需要共同商量,不要做一个自私的爸爸/妈妈,伤了孩子的心。
结束语:《念书的孩子Ⅰ》是农村留守问题缩影,亦是一堂思想教育课。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生离死别,愿你“珍惜”!
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能体会战争的残酷,只有经历过大饥荒的人,才能体会“饿”有多恐怖,也只有真正感受过孤独的人,才能体会内心的凄凉感,然,能感同身受的人们,必然都有过经历!
没有经历过的人们全然当一个故事来看,纵然失控流泪,也触及不到内心那种挥之不去的悲切和无助的叹息!
故事主人公是一个留守儿童,跟笔者经历很相似!
一个爷爷,一只狗,是他的全部,是他内心的所有寄托,寄托很重要,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有父母却看不到,摸不到,只是不时的一通电话也只能起到通话之后盖上电话更加的凄凉感,过年几天回来的亲近,在年后分离的时候显得格外残忍!
是的,这就是留守儿童的悲切写照 爷爷和狗已经超越了爸妈,有爸妈却也没有爸妈!
他老师不懂,为什么开开要回家睡,他爸妈不知道,开开点着灯,开着电视睡觉,开开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自己在害怕之极的时候打给父亲只流泪却说不出话来!
然,我懂,那种感觉除了哭还能做什么?
长大后长辈的爱并不会起到太关键的作用,但对于小孩子来说是致命的,馒头就着白开水根本不苦,苦的是发现爷爷一动不动,苦的是爸妈在自己睡梦中离开自己,苦的是看看小狗苦苦追着汽车,自己却无能无力,这种感受的滋味只有开开懂,只有留守儿童懂!
希望天下父母,生而养之,不离不弃!
关爱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倡导的、公益组织关注的焦点,留守儿童的问题多在生活、教育、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这是我们可以给予帮助关怀的。
电影里的开开也是留守儿童,可他是个让别人不知道怎么帮助的孩子。
爷爷在世时,早早的学会做家务照顾爷爷,睡前温习功课给爷爷念书听。
爷爷去世后,独自生活不给别人添麻烦,想爷爷了就对着爷爷的遗照念书,和狗狗“小胆儿”相依为命,不在别人面前哭闹。
他太懂事,懂事的让人心疼。
影片最后,驶离的大巴后座上,开开贴着后车窗向外大声喊:“小胆儿,快点跑”。
大巴越开越快,追车奔跑的小胆儿越来越远,他转脸拉着爸爸的手哭着求爸爸让他回去陪小胆儿,那是会听他倾诉的小伙伴、是难过时一直陪伴他左右的“亲人”。
他可以不哭不闹,可以独自坚强,但是不能缺少亲人的陪伴。
与小胆儿的分离让他放声大哭,终于哭的像个孩子。
第一幕,在大雾里,开开追爸爸妈妈去城里务工的大巴,哇哇大哭。
开开和小胆儿聊晚上做梦想爸爸妈妈,写了一篇关于朋友——小胆儿的作文,小胆儿为了救爷爷叫出了第一声。
开开念书时,小胆儿叼鞋也坐着听。
关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青壮年要打工赚钱,留下老少相依为命。
还好,开开的爷爷懂点文化,让开开念课文,能和开开互动,给开开鼓励,开开得以对学习感兴趣;还好,开开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看不到动画片也不发脾气,还心疼爷爷,学会做饭、学会省钱;还好,开开的爸爸还经常往家里打电话,问开开的学习情况,开开有动力好好学习;还好,开开有小胆儿陪着,开开在守护小胆儿的过程中认识到责任。
爷爷在医院,开开回家拿东西、在山路上飞奔、推开病房的门的那一段,特别触动,还好,爷爷活过来了。
两段有关电视的对话,两段关于爷爷吃药的对话,反应出爷爷和开开心境的变化。
电影中有多个关于开开念书的片段,有爷爷的鼓励,有老师的表扬。
开开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小胆儿身上在课堂上开小差,问题回答得让人啼笑皆非;后来,开开爱上读书,也学会了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在课堂上受到老师的鼓励;爷爷死后,老师对开开也多有照顾。
妈妈为了赚钱在城市里照顾别人家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却被丢在农村。
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孩子是需要陪伴、互动、鼓励的,就算爸妈在身边但对孩子不闻不问也是没有用的。
本人现在一贵州寄宿制小学支教,看到这部电影很有感触。
这里的孩子一大半是留守儿童,周一到周五住在学校见不到家人,周末回家依旧很少见到父母,能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少之又少。
要在当地创造工作机会,吸引务工人员回流,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和父母相处。
山区的孩子散养,身体素质是不错,但是对于学习没有热情、不写作业,虽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不静下心来学习,他们何时能够走出大山、改变下一代的生活呢。
对他们,有心疼的情绪,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
想多给他们讲点新奇的事物,可是为了拉上这个成绩能富余什么时间。
这部电影讲的是开开有一位爷爷,他从小就和爷爷相依为命。
因为爷爷患有肺心病,要买药,所以就没钱交电视费。
爷爷怕开开无聊,就让他读课文。
后来,爸爸寄来两百元钱,要给爷爷生炉子,爷爷同意了。
有一天早上小胆儿咬住开开的裤腿不放,把他拽到屋里,原来煤气阀门没有关,爷爷煤气中毒了,开开及时的拨打了120把爷爷送往了医院抢救。
当开开一如既往的去医院给爷爷送饭时,爷爷康复了,开开迫不及待的抱住了爷爷,祖孙二人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过了不久,小胆儿再次把开开拽到屋里,爷爷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开开要跟爸爸进城,可是不能带小胆儿。
汽车开动了,小胆儿拼命的追,想跟上汽车。
开开在车里一边哭一边喊;“小胆儿快点跑,我在前面等你,”最终小胆儿还是没追上。
希望我们老了以后,有可爱的孙子;希望我们在小的时候,有可爱的爷爷。
这一生,我要你陪着我。
哎,人类的一生有很多问题,不过都还是要自己努力去面对。
老了有老的问题,小时有小时候的问题,不过都要靠自己去应付。
陪伴,是长情的爱;希望你在我身旁,陪着我说话、散步,让人生不孤单。
想念我的奶奶,老了的时候她一个人的生活肯定很难;感恩我的母亲,让我从小到大有陪伴。
作为一个90后,农村孩子的90后,留守儿童的90后,和爷爷奶奶长大的90后,有小狗作陪的90后……我眼睛哭肿了,鼻子哭塞了。
幸福、悲伤、快乐、孤独、期望……如此历历在目,如此感同身受。
比他遗憾的,是曾年幼的自己没有他那么懂事。
比他庆幸的,是陪我长大的爷爷奶奶尚在人间。
而我,也未曾离开他们和父母生活。
但对于我来说,他们才是我真实的父母。
每一秒都倍加珍惜、格外小心!
多怕……多怕浪费还能在一起的每一秒,多怕把他们的模样、声音从记忆里弄模糊,多怕我情感、精神寄托的人离我而去!
不敢也不愿想象……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太多太多,例如:亲情缺失。
路开的父母长年在外,这时候的路开应该是躲在父母臂弯下撒娇的时候,可是脱离父母关爱的路开却只能与爷爷、“小胆儿”在一起,实在是令人心酸。
他没有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心里话也无法倾诉,对父母的思念又是爷爷不能代替的。
路开的父母外出打工,也没有办法孝敬父母。
现在,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到城里打拼,很少回家。
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短暂,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忽略了亲情,只为了追求他们所谓的幸福生活,完全没能顾及子女和父母的感受。
正如古人云:“子欲孝,而亲不待”。
钱永远挣不完,可是亲人不可能永远陪伴我们。
陪伴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
小朋友这个表演……嗯,恕阿姨有点看不下去哈
农村没有前途,城市才有出路。
抖音解说,看了一直哭。
假
拍得很垃圾的好片
孩子的动力永远是父母,多音字也让读书更加有意思。东屋的小胆怕煤气中毒的爷爷,经历过生死离别更加要珍惜。冬天的雪花飘进了电视也钻进了被窝,啃馒头喝凉水房间里也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人不管得了什么病,只要一死就都好了,爷爷你好了吗?
只能说一般,充满艺术的留守儿童。最出彩的还是那个小狗儿~电影里面描写的貌似是加了buff的超级留守儿童,假,太假。还有一个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头,满嘴不标准的普通话,显得与村庄不太搭!
心疼懂事的开开,被迫多次分离的开开……爷爷去世,小胆儿追车都是令人爆哭的片段
父母从不在乎孩子内心的世界,更不懂不过是只狗而已,再买个更好的代替就好,却不懂有的人,有的事,就是非你不可,宁你不行……
全程以泪洗面,太想念爷爷了,拍摄水平一般,自身代入就把身心紧紧的揪住了,每一声爷爷爸爸妈妈都让我听的眼眶止不住,煽情的部分可以再用力一点。我同情他吗?没爸没妈爷爷奶奶带大的我,长大了赚钱了成家了,却家也散了,唯一的亲人就剩一个女儿,这世间,就这么一个留恋了,我又能比主人公好上多少呢。这孤独又敏感的心理
真实的留守儿童,很久没见这么质朴的电影了。成长意味着告别,开开要告别爷爷,告别小狗,告别故乡,故乡的记忆就像小狗小胆儿追逐的身影,越来越远。
题材很好,导演水平基本没有,对白尴尬,狗演的不错
什么都挺好,关注留守儿童,小演员表演很精彩,不好的是把小孩塑造的太懂事了,中国版海蒂与爷爷
跑题,过度
这么久远的片子,班上今天组织去看,不得不说情节还是很写实的,配上大段BGM非常催泪,但拍得还是太散了。坐在我旁边的班长从小孩向小狗倾诉留守的孤独的时候就开始默默流泪,情绪一直崩溃到结束。这部电影还是能在很多人心里引起共鸣的,和对过去的人事的怀念。
确实还可以更好的
看了短视频,给我哭的稀里哗啦的,留守儿童可怜,隔辈感情最亲。
演的很朴素,但是看哭了,天使般的孩子
和赵梓祯一起看。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思想缺失,主题缺失。不知道在谈什么。
这一代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