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运动题材电影一直是稀缺类型,对于这种尝试的确值得鼓励。
我起初以为郑恺的肚子会不会是做了个橡胶的假肚,但看片尾花絮,是真的吃起来的,那就多少还要表示下敬意的,至少运动员时期的身材是真的好,让整个人看起来都年轻了。
当吴添翼在起跑线精神恍惚起来,而后想到郝超越的世界变得只有你和终点,重新定下神来,还是很有激人奋进的体育精神的。
但本片大多数时候的奔跑却并不是意气风发的,甚至有些苟延残喘。
因为终点之后是什么,郝超越说,是个屁。
的确,是个屁。
大多数运动员是体校出身,从小定项,全力专攻。
因此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并不足以让他们在退役后更好的生活。
当然当教练是最好的出路,但如果认为任何一个运动员都能具备教练的能力,也是低估了教练的岗位了。
郝超越在运动员生涯基本上算顶级了,所以退役后还有足够的资本投资副业,但有钱不代表有能力,毕竟隔行如隔山。
师兄弟几人的最后一顿饭,基本上是所有可能性的缩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在离开赛场后找到自己的价值。
甚至还在赛场的吴添翼也已经痛苦不堪了。
嗑药环节似乎就是为了将困难拔高到一定程度,以便在后面抛出换药环节,让这个危机得以解决,给人一种平安无事的错觉。
以此来掩盖无法解决问题的尴尬。
郝超越在码头上一边奔跑一边大喊,不要停,跑下去。
镜头一转,吴添翼站在了奥运会的起跑线上,而郝超越则在学校运动会兴高采烈的给儿子加油。
似乎一切都解决了。
但怎么解决的?
吴添翼就因为这段码头上的心灵鸡汤得到心灵的平静,克服自己身体的障碍?
郝超越大彻大悟就能让一群债主不再催债,房子不被法拍?
这就像是你经过了挫败沮丧的一天后,在睡觉前躺在床上跟自己喊话,我一定行的,我明天就要奋发图强,一定会成功的。
而影片就在这里戛然而止。
办法有么?
没有,我就是下了个决心。
不过看一群六块腹肌的小伙子脱掉上衣招摇过街,还是能让人会心一笑的。
毕竟这是青春,是虽然终将逝去,但却正当时的青春。
同为运动员,虽然我练的项目比较冷门,但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触很深。
2022年我也就正式退役了,我也留下了很多遗憾,比如我的全国冠军(最强的时候全国第三)若不是疫情不能比赛,我的目标也许在一年前就实现了。
20年时国家队队长和我的教练把我拉进一个群,他们是想让我进国家队,但如果进了国家队,我的学业就不一定排在第一位了。
显然我肯定会把让学业优先。
于是我放弃了这个机遇。
这个机遇真的很重要,但我知道,当上健将级甚至是国际健将级运动员要付出的代价有多大,也知道走入社会后也不好找工作…因此我选择了放弃。
我认为这部电影,他想表达的是运动员的生活,运动员的训练等等,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中年直男,商业片等等一些东西。
他只是单纯的想表达运动员的不易而已,或许只有练过体育的人才知道当中的一些酸甜苦辣,伤病的困扰,苦加训练量不长成绩的无奈,对自己成绩的各种不服。
通过这部电影,我产生了许多共鸣,我虽然不练体育了,但我不后悔,就让它成为我人生中闪亮的一点吧!
《超越》融合了运动体育,精神传承的内核,本应该成为一部合格的励志片,令人在为运动员的体育精神落泪的同时,从当时的时代中感受到中国体育一路成长起来的艰辛和不易,并且有所动容。
或是体育生感同身受,励志将更加努力的锻炼,为国争光,或是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体育的种子,再或者也让对体育不了解的人对运动员的行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自身建设祖国的斗志。
但是很显然,导演韩博文在处理这部影片时构架的太过庞杂,首先是结构方面,惯常的双线叙事,现实生活的发展为主导,穿插着回忆,但是两条线并行之间缺乏必然的逻辑,部分回忆有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交代而交代的嫌疑,在回忆的描绘上有些过于琐碎。
本来双线叙事就需要观众细心才能理清,又在时间叙述的先后上设置了障碍。
能引起观众好的反响的作品大多是既挑战观众,又顺应观众的作品,作为一部剧情片,讲好一个故事才是硬道理,在线索上纷纷扰扰,在时间上颠三倒四,很难让观众有太强的代入感。
与之同时期的另一部翻拍电影《阳光姐妹淘》在叙事上就有其独到之处,同样是现在和过去两条线,但过去是完全嵌入在现在的情节中的,双线都按照时间顺序并行不悖,易于理解,与之相比《超越》在开头设置的郝超越夺冠的场景就有些喧宾夺主。
这是本片最大的问题,也是当代国产电影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部影片中想要融合的元素过多,就会缺乏重点,混作一团。
其次是在人物设置上,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缺点,一场戏是吴添翼少年时期,在电视上看到18岁的郝超越第一次夺冠的场景,当时的郝超越正是青春少年的模样,而吴添翼看着还是个小豆丁,这场戏和现实中郝超越与吴添翼年龄差不小的事实是相符的,但是,在另一场戏中,吴添翼加入体育训练队,当年的孩童已经长成了翩翩少年,而郝超越还是18岁的模样,似乎是青春永驻,随后郝超越退伍后迅速发福,而吴添翼十年如一日的容颜也同样揭漏了,成为运动员可以永葆青春的事实。
这种人物设定是扁平化的,缺乏成长痕迹的,吴添翼只有两个不同演员演出来的小和大的不同,郝超越只有锐气和发福的不同,人物形象的转变浮于表面,这么看来,郑恺为角色增重在前期成长线索不明显,人物变化不清晰的前提下,就显得有些单薄。
除了年龄,每一个人物都缺乏张力,在人物性格塑造不足,做事动机不鲜明的前提下,后续各角色的所作所为也根本没有说服力。
最后是在结尾部分,矛盾在简单的铺垫下爆发,原本执迷不悟的郝超越在和战友们大吵一架之后,在妻子的几声劝慰之下就轻易的改变了想法,飞奔到码头,鼓励吴添翼跑步,本应该是催人泪下的高潮,由于缺乏铺垫,转折生硬,不仅让人欲哭无泪,还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收尾太过仓促,郝超越欠下巨额贷款结果不了了之,金靖的存在更是从头到尾都没什么意义。
少许的留白会引发观众的回味思考,小缺口是遗憾是意难平,但讲不透故事的强行结束就是败笔。
在体育类型影片缺失的今天,《超越》是一次伟大的新尝试,但好电影的核心是一个易于理解的偏向正向的好故事,我们肯定它的成绩,同样也不能忽视它所存在的问题。
电影讲述了郑恺主演的郝超越和一堆师兄弟间快乐的体校生活,锻炼时的艰辛以及运动生涯的辉煌时刻,百米冠军吴添翼因无法战胜老飞人耗超越而回乡,没曾想他早已放弃最爱的跑步事业,选择从商,师兄弟经历了误会与矛盾,最终冰释前嫌,互相治愈。
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生活中有目标,有动力,才能在困境中实现自我救赎。
我觉得拍的真的还不错呀,从自己的牛B到怂再到躲避再到重拾信心,最后超越自己内心的那道坎,很多事情就能过得去,这寓意本身并没有啥不好的呀,也不知道为啥被打这么低分。
典型的类型片,或者说励志片,给一线城市的人鼓气的,又和体育里的速度来结合超越,是一个很巧的结合点,挺好看的呀,并没有说像很多片子那样看了开头看不下去,也想知道当年的原由,闪回和切换都挺好的。
郑恺老师明显也在这个片子里超越了自己,佩服。
是同事推荐的,因为我也是退役运动员,(最好成绩全国第二,你连亚洲第一都不认识,别说我了)所以他说你去看看,我说好,我忙里偷闲加班完就去看了。
电影说实话比预期好很多,先从电影主题开始说,讨论的话题其实很好,很久没有人讨论这个话题了,我一直说中国运动员就像是笼子里的动物,而笼子里面动物,如果最后选择放生,那基本上就饿死了,因为自身的求生技能太弱了,弱肉强食一瞬间就会被磨灭,用点俗话就是说,运动员退役以后啥也不会,最好的就是做教练,但是教练需要科学,经验,系统学习,教育的心,也没有那么好做。
电影里面的风云主角,基本上是这样的,教练是最后的好退路,是电影里面的伏笔,但是亚洲第一基本上应该是不差钱的,被没有社会经验打败了,破产了,最后一段升华感情没有那么满,刚刚好,这点很好,有共鸣,但是没有那么用力。
第二个主题就是运动员年纪与成绩的冲突,基本上没法做到,人类的身体高峰基本上就是 25,25以后其实就很难恢复运动的状态了,再加上就业,生存,各方面都没法再有那个精力,退役还是不退役?
根本不用考虑,就是退役,伤痛,也是不用考虑就是退役,刘翔绝对是英雄,我很喜欢,他没办法披着荣耀,只能硬着头皮做小丑。
我说说我自己,因为我脑袋挺好,还考了一本大学,现在做了建筑业,基本上从一个牢笼去了另一个牢笼,我自己虽然靠着吃苦耐劳,走向了项目副经理。
第二说角色,选择这个人没有问题,因为以前就是个运动员,应该体会过训练,生活,比赛,比赛是我美好记忆,有成绩的话不仅有奖金,工资,还会放假。
而且男主角看起来付出了很多,有点像摔跤吧爸爸那个电影的致敬。
这样很好,支持。
说有点腐,就有点太强硬了,感觉就是偶像精神,并不过分,甚至还挺真实。
音乐,特效,没什么新意,也没什么印象深刻,而且有点糊。
先说这么多,正好在开会。
体育运动类电影比较少看,因为自己跑步的原因,对跑步竞技、专业技能有一些了解。
也想通过电影镜头多看看职业运动员是如何练习的,在这方面,电影的表现力还不错,主演的体能训练、跑步技巧姿势,明显是受过专业指导。
这部电影励志成分少于写实成分。
职业运动员离开自己的舞台后,甚是落寂,生活窘迫,已经是一种需要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还有卖金牌,电影中也有部分戏份,有些煽情。
本片是一部偏向现实题材的体育运动片,采用插叙和倒叙等叙事手法,向观众们展现一位短跑运动员的人生故事。
年轻时候的郝超越意气风发,充满着热血和激情,在无数次的艰苦训练后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和奖项,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但无论是哪种运动员都有退役的那一天,有体力耐力下降的原因,抑或是面对更年轻的运动员们的突飞猛进。
退役后的郝超越开始颓废,变成了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大叔。
据说郑恺为了这个角色还特意增重了二十斤,他的敬业精神确实值得称赞。
说回影片,郝超越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始终不服输,但也在经历过一些事后逐渐改变了自己想要让年轻运动员也放弃理想的想法,鼓励吴添翼“不要停,接着跑下去”。
郑恺在片中的演技还是很突出的,把郝超越的各个人生状态都演绎得很出彩,但总感觉后期他把郝超越演得过于嚣张蛮横了,有种用力过猛的感觉,比较影响观感。
跟这个电影有共鸣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儿。
尤其是共鸣点在失败和油腻上。
看完电影已经小两月,闭上眼几乎想不起来任何和剧情有关的东西,满脑子都是郑恺油油腻腻的样子。
关于剧情的吐槽就先到这儿吧。
现在想想,在所有的角色里,失败的中年男人好像是最容易诠释的角色:梳着大背头,夹着个小包,戴上不知道真假的大金链子和廉价的假表,挺着个大肚子,然后碰见熟人就咧着个牙,看见某某领导就递烟陪笑,圆滑的可悲又可笑。
我怕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但我又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成为这样的人,至少看肚子是。
好几次洗完澡之后,我盯着镜子前赤身裸体的自己,细细端详:脸还是以前的样子,发量也健康,屁股是比之前翘了些,肚子上的肥肉……又多了一圈。
想着健身却又不够自律,总是找不同的借口来麻痹自己:最近疫情严重不好外出跑步、keep会员到期了、马上公司要加班……所以想起来补一篇观后感来警示自己,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类人。
这部电影很棒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运动员的再次就业。
只是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了就已经很厉害了。
《无双》里有句台词让我深以为然:任何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
我们的主角们就是这么做的。
每天进行刻苦的训练,为的就是怎么在100米的跑道上跑出更好的成绩。
从起跑到冲刺,每一个环节都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
最终,一将功成,万骨枯。
别忘了,每场比赛,也就只有一个冠军。
更多的资质平平的人、不被上天眷顾的人,随着年龄和伤病,不得不面临着再就业的窘境。
这辈子跑了30年的步,没有别的生存技能,踏入社会可以做什么呢?
所以举重冠军做了健美操教练、柔道冠军开了黑车、100米冠军卖起了劣质球鞋。
我虽然不是运动员,但也面临着和他们一样的困境。
大学学的专业,毕业之后丝毫没有派上用场,现在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销售,一做就做了5年。
我现在除了会卖东西,不会任何的技能。
所以我恐惧,感觉人生茫茫,找不到什么方向。
这种感觉已经围绕在我身边很久了,往常都会在自闭和难过中默默消化掉自己的负面情绪。
然而除了变得更加没有自信之外,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原地踏步了这么多年,也想跑起来试试。
就像片尾郑恺在烟花下挂着金牌挺着大肚子奋力奔跑一样。
你再怎么努力,可能也改变不了什么。
你依旧有这么大的肚子、依旧没有成功的事业,甚至依旧是个老光棍和穷光蛋。
但是你跑起来的那一刻,你就是自己的冠军。
不好超越,不郝超越,并不代表着不能超越。
2020.08.11 凌晨
同为体育人,或者曾为田径的一员。
比赛,训练都是青春里非常美好的一段记忆。
跟队友打闹,训练,飚成绩,跟教练斗智斗勇等等,后来的生活中也经常体会这段经历带给我的影响。
国人的短跑一直处于追赶欧美大国的阶段,所以刘翔的出现真的是一针强心剂。
这是真英雄,即使退役也能理解他的处境,就像超越里提到的,田径项目,特别是径赛,没了第一,几乎就是颠覆性的。
曾经跟我一起的队友,有的拿过省赛冠军,有的拿过市赛冠军,在我们当时看来都是非常荣耀的事。
甚至于能跟他们在一起训练,追赶彼此的成绩也是一件幸事。
可是后来的情况,如同电影里大铁牛,张蓝心,郑恺的经历。
曾经赛场上不可一世的天之骄子,被生活压的形态各异。
即使现在马上奔四十的年纪,我也时常会有争强好胜的瞬间出现,这就是几年运动场经历带给我最直观的影响。
不能用好坏来界定,只能说有时候确实不能像运动场上那样非得赢。
那句话说的好,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我很庆幸的是,早早的就知道不是运动员的料,及时转行。
而有几个不错的队友,由于一直坚持训练,到了身体和年纪吃力的阶段,成绩没了,身体也垮了,更可怕的是人也到了不惑之年。
再开始新的生活方式,难上加难。
但这就是现役运动员的普遍情况。
电影里那段最后一餐,其实有讲到这些残酷的现实,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解答。
只能在结尾强行升华。
郑恺在烟花中奔跑那一幕让我想到了韩寒的飞驰人生里的最后一幕,冲上悬崖,有点绝望,又有点美梦般的期待。
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点燃的焰火中寻找一点点虚幻的温暖。
好喜欢
假期
一部小片子能探讨这么多东西,真的很值得推荐。从剧本到演员,整体上都很精巧、很用心,台词也设计得很有心意。虽然偶尔画面比较抖动,但仍然瑕不掩瑜。[剧透警告⚠]塔尼娅的个人魅力,两位老师之间陡然上升的感情,青春期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儿童剧比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大人世界,看完心情有些淡淡的忧桑……只能说毛子在这方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是很多的。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颜值都很在线 年下自由文艺会撩 年上也好宠她啊 结局很好品 “你知道她眼睛的颜色吗” 结尾那首歌好听的 不过吻戏是一点没看到啊 是我看的版本问题吗 对了年下好像年轻的kate box
好细腻的电影
3.0。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把记忆封存在草莓蜜酒里,它会永远属于夏天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小红书推荐过来看的,因为是俄拍的更好看了哈哈哈,眼睛是什么颜色的?故事简单,也还行吧,有时候心照不宣也挺好的,注定是be啊
喜欢年上,俩人都很可爱很有魅力,喜欢最后分别的部分“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两位老师化学反应太好了☺️
那个夏天会是永远属于你的。
故事很短,一个晚上,仅仅只有一个喝醉了的晚上我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但依旧无法跨越。把记忆封存进草莓酒罐中,留住永不褪色的冬天我记得每次旅行的最后几天,想到之后一切的生活都会如此乏味,还有好多好多情感无法理清,只能拼死把所有能够抓住的塞进记忆之中,那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时间会冲淡所有的一切,我们之间没有“不可战胜的夏天”。是想一直看一直看然后直到把剧本的每一个细节理清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假期结束之后你还会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情感处理得克制冷静,大片的留白让人浮想无限。这一天结束了,夏天结束了,有些事发生了,有些事没发生,都叫人抓狂。非常好的be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