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的五分层次,打分为了平衡,至少7.5分吧】(有一个基本的知识点,青楼女子不等于娼也不等于妓,她们往往饱读诗书、极富文采,通常青楼女子都是以诗词国学名震京都、晓天下,说白了取决于她们实力高低的是才不是貌,更不是色,比如说唐朝的四大女词人有两位就是出身红尘,她们有选择爱情的权利,男子要想见她们一面需要通过打茶围和旗楼诗会等多重对于学识和品貌的考核。
)先说一下我眼中的青楼女子,实不相瞒,我真的有穿越机缘的话,我最希望自己成为的职业和身份就是古代的青楼女子。
她们贩卖的从来不是肉体,她们追求的而是更高级的东西,她们给予人文人的是爱与自由,如果没有平康坊的酒与墙、秦淮河的阵阵琵琶声响,世间不知道会少了多少的诗文佳作、绝世经典,在充满束缚与枷锁的一朝又一代,那样一群女子用柔弱的臂膀与花开无几时的好时光,拥抱了太多伤痕与冰冷的寒夜,忍受世俗的眼光与非议,她们富有文采、充满报复与家国情怀,留下了墨香与花开。
纵使美好易逝难得善终,但也不枉红袖添香的至美时光。
——影评分割线————我以下发我的所有评论,都是谨针对于影片的艺术形象。
并非历史人物。
#柳如是# 作为秦淮八艳之一,我对她的人生故事和轨迹有大体的了解。
所以我很了解这部影片有太多趋于美好的艺术展现和改写。
本篇的柳如是,虽委身于红尘,却腹有诗书、胸藏山河,面对家国,拥有自己的底线和立场,虽生逢变革乱世,国家飘零,幸而明达通透,立身于百姓生活,在天下既定下不愚忠,不为自己的意难平,去刻意引发战祸。
懂得进退,在爱情中沉沦不沉溺,在明知没有好结果的时候,能够及时退却,是个顶顶聪明的女人。
颇富文才,懂得欣赏景色,安于平淡。
性格中也有勇毅决绝的一面,珍爱生命,却不苟活。
在时代飘摇的大环境下,像她这样一个充满血性和爱国志气的人,一定有太多的愤懑和无奈。
但很多时候个人力量没有办法改变。
能够保存本心,就让人值得敬佩了。
最让我羡慕的是我一个愚钝的人可以明确她得到了两次真情,一次是三句的我不怕。
一次是书稿和血帕。
最后的结局也是难得的白发相守,女儿绕膝,恰好桃花也结果了。
在他八十岁生辰的时候,成为了最美好的礼物这个柳如是堪称完美女人,命运算是厚爱,此生如此,虽谈不上绝对的美满,但也值得尘世一遭。
#万茜# 上次我见她的剧,还是一个报效家国,决绝勇敢的女将军。
眉目间充满灵气,面对爱情也是磊落通达。
这次万茜的表现非常成功,形象上瘦削清丽,气质上婉约柔美,还有一些不让易让人察觉的妩媚。
表演上情绪流露恰到好处。
情感爆发,符合理据,引人共情。
#冯绍峰# 这是我第二次看他演小众文艺片儿,上一部《黄金时代》,他扮演男主角萧军,两部戏都没让我入戏,我真是不知道他表演哪儿不好,不过这次有那么一点点小感触,就是他有的情绪表达太过用力了。
而且他的眼神传递不出情绪和内容。
就是明确他在演人物。
而且演的也不尽人意。
我很开心他能接一部又一部小众文艺片儿。
我希望他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磨砺演技。
我相信如果他坚持的话也会很不错的。
#秦汉# 我是看了演员表才知道这个演员是秦汉老师,他的表演很棒。
我很入戏。
这部电影的场景画面,有好几个镜头,极富美感。
我也不知道是应该表扬导演,摄影还是道具,不仅做到古色古香。
看了让人从中体验到一种很高级的有质感的美的享受,点赞👍 顺便多说一嘴,现在有很多大导演拍一些历史片儿,为了体现匠心。
耗时数年,打造一个非常华丽的场景。
我非常感谢在现在市场这么浮躁的情况下还能有这样的求极致的导演。
但是有个问题就是如果电影的剧情不让人满意的话。
我不觉得是一个真正可以谈得上的优秀的电影,我觉得剧情还是一个电影的根本。
场景和道具上的华美都只是加分项。
像是本部影片,场景很简朴,少见浮华之物,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风雨飘摇,女主角跌宕起伏命运。
让我看着很舒服。
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
不怕。
这一声回答,温柔和煦春风笑意满满。
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
不怕。
这句回答,豪气万丈,护她周全。
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
我不怕。
这句问出来,她眼泪跟着笑容落下来。
不怕。
可是,我怕。
我怕我等不到你来到我身边,我就凋谢了。
我不知道我说这些谁会在乎。
我看到评论,没有什么提到明末的事,回应最多的评论里说什么百姓都顺从地剃了发,对他们来说什么朝代不重要,因为对老百姓来说什么朝代都一样活,还说什么水太凉同学是为了少死点人,是悲悯才降清。
首先,满清不是中国,满清和日本唯一的区别在于日本没有成功,不然你们今天歌颂的不会是康乾而是大东亚共荣圈。
如果清朝是中国,还说什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呢。
当年,秋瑾,鲁迅,章太炎,徐锡麟,蔡元培的那光复社纲领就是: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百姓没也没有“顺从地剃发”,当时明朝百姓反抗之强烈,我说了也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信。
因为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清朝就是中国,反清就是不识时务,是守旧,明亡清兴不过是朝代更替。
满清入关中国人口下降了80%,蒙古整个准噶尔部落被屠光,满人忌惮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人,于是把千万蒙古人的人口一直控制在40万。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天,广州大屠杀……太多了,太多了。
这些屠杀下来,都是“无一降者”拿江阴来说吧,有一首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当时清军:24万人;江阴:士民17.2万,城破之时,江阴的妇女都抱着孩子在井边排队。
妓女都以先死为荣。
无一降者,无一降者。
当你们知道了这些之后,你们真的还能淡定的说钱的选择很正常么?
不知道当年的烈士知道现在的汉人说他们不识时务会作何感想。
你们都是汉人,你们就没有怀疑过,少数民族都有民族服装,而汉人却没有么?
我是学生,我发现没有老师给我讲过汉族的民族英雄是谁,没有人告诉我汉族的传统是什么,汉族的节日是什么,汉服的祖先是谁。
可是历史课本上却写着56个民族之一的满族的祖先。
不觉得奇怪么这样正常么,这样公平么。
看了柳如是,我想你们有些了解明末的情况吧。
明中期,心学发展,越到晚期,中国当时的思想非常发达,非常开放。
有兴趣的人推荐你们了解一下《明夷待访录》,里面提到了内阁,议会等等。
放一个清朝历史专家,纪连海老师讲的清朝,你们看看那段历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http://tieba.baidu.com/%CC%C6%CB%CE%C3%F7/shipin/play/95e244d28346069eae01958a
我总觉得这是我的一个梦:江南典雅的园林中传来悠扬的昆曲,脂浓粉香的秦淮河上荡着精致的画舫,轻言浅笑,酒醇茶香,一切的一切都有鸦片般醉人的味道……今天,当我坐在电影院里,这个梦一下子真实的让人窒息。
风情万种的寇白门出场了,她巧笑嫣然,你若不去,这花榜状元就非我莫属。
杨影怜(也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倒也淡然,我还真是不想去。
晚明的文人活的优雅也纠结,怀才不遇就在青楼中饮酒赏花,钱谦益就是有太多的不甘心。
杨影怜得到了花榜状元,邂逅了陈子龙。
她渴望天上明月见证他们的爱情,可她的爱人对她脱籍从良却是一脸惊讶。
董小宛要出嫁了,可是青楼女子出嫁按当时的风俗都是夜半潜行,不可能吹吹打打,风风光光。
姐妹们坐在一起黯然神伤,荧幕前的我却心生艳羡。
她们羡慕寻常女子出嫁时的风光热闹,可是她们不懂寻常女子一生只有这一天风光热闹,而她们却一生绚烂华彩,死后仍可有诗文传世。
总有人说他们是青楼女子,如何如何,我倒觉得只有名妓方可配的起名士,寻常人家的女子纵然是容貌出众也无这般才华智慧,胸襟气度,这世道也真是反了。
柳如是在岳王庙巧遇钱牧斋,又在卞玉京处再度邂逅。
钱牧斋称她为河东君(河东是柳氏的郡望)并以匹嫡之礼迎娶柳如是,诗文唱和,日子也逍遥自在。
可是就在那个端午,当寇白门神采飞扬的炫耀保国公迎娶自己的排场和气派时,王朝倾覆的消息一并传来。
史可法殉国,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柳如是希望自己可以像梁红玉一样随夫君上阵杀敌。
可惜,钱牧斋不是韩世忠。
钱牧斋决意献城,提条件不许伤害无辜百姓,尽快恢复科举考试。
我一直都不喜欢这个人,不读他的诗,不看他的文章,觉得他真是配不上柳如是。
但我也明白,这世界上的事情本就不是我想的那样简单,人性的脆弱和胆怯,矛盾和纠结由不得我们无关痛痒的说风凉话。
献城是为了百姓,殉国是为了名节,献城不殉国还要在新朝为官,贰臣之名遗臭万年,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难道想不明白这些吗?
赴京路上,离家的柳如是和钱牧斋相遇,钱牧斋说,新朝已经恢复了科举考试,国可以亡,可是文脉不可以断。
就是这一处,我几乎哭到失声,不说了,什么都不说了。
郑成功退守台湾,陈子龙召集义士反清复明。
尽管大势无可逆转,但面对时代的雪崩,那些人的勇敢、智慧、性情、义气,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
哎!
谈什么国仇家恨呢?
反正在我的心里,我的家族早在南朝终结的时候消失了,而这个国家的王朝历史也永远的停留在了晚明的江南,之后已与我再无什么关联。
影片的结尾实在是像一部拙劣的穿越剧,人们在一个现代的画展中匆匆擦肩而过。
可不知怎地,我不觉得厌恶,甚至觉得安慰。
我在想,是不是我们都曾是古代的人,在轮回中继续生活,也许我是他们其中之一,即便不是,如果曾经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也是一种幸运。
画面很美,干净,精致,风情万种,把我心里多年深藏的那个梦变成了现实。
开场的花榜状元,让人想起同样风情万种的《海上花》。
我喜欢秦汉和凌峰的台湾腔,正是这样的声音才可体现出江南文人的温润之美。
那个在江南做奸细的索大人我也喜欢,尽管是满人,但是在江南蛰伏多年,竟也有些可爱的文人气。
万茜的美并不惊艳,但柳如是本就应如此,书卷气、脂粉气、豪侠气兼而有之才好。
电影院里人很少,这样的片子估计喜欢的人不多。
后面的一对小情侣大概是来看冯绍峰的,感觉得到他们的意兴阑珊,因为戏份太少了。
前排坐的大哥更像是来做翻译的。
秦汉出场,他就说,这就是钱谦益。
如是者二三,声音还很大。
也许他担心我们看不懂吧,其实不懂的人你就算告诉他钱牧斋就是钱谦益,他还会问钱谦益是谁?
记得剧中有个情节,一个茶水摊的老板对柳如是说,这里前些日子死了个大官,在明朝就是大官,到了清朝还是大官,这不是也死了。
柳如是便问是谁?
那老板说,不记得了,只知道姓阮。
我等着他翻译,他倒不说了,我叹了口气,心里想着《燕子笺》和史书戏文里的南明往事,竟然走神了。
电影院里一共5个人,我从电影演到一半的时候开始为各种情节落泪,一直哭到散场,哭声怕是有些刺耳的。
散场后,我问老刘,你觉得怎么样?
老刘说,我就是那个索大人。
我问,此话怎讲?
他说,认识的字不多。
我便笑,他也笑。
几天前看了国产电影《柳如是》,也还有些感慨:电影无疑是让人失望的,柳如是这个人身上是可以看到很多内容的,有民族衰亡时秦淮河的变迁,有商女深知亡国恨,有世俗礼教的逼迫,甚至陈寅恪写下《柳如是传》时还寄托了自由之思想……就算再不济也还有她与钱谦益二人生时不离不弃、死后墓穴相望的情爱吧?
然而电影最后却装模作样地感叹了一句:“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所有事,原来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去生命中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这几句话倒是有些文艺范,但仅仅只是编剧的文艺范而已——实际上,尽管柳如是也文艺着,却并不是那些虚无缥缈、无病呻吟的概叹,她其实是有脾气的:她会怒斥丈夫的变节:“公不死于乙酉,而死于今日,不已晚乎?
”在被逼自缢身亡时仍给女儿女婿留下遗书:“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绝不轻放一人!
”其怨其怒可想而知!
在我看来,总觉得柳如是的心中总是满盈着一种意气——有正气、侠气,也有怒气、怨气。
前面两个气是出于她自身的境界和气节,后面两个则是出于她的出身不容于俗世以及对士林学人的失望。
电影中虽然也偶有表现,却总是被一股脂粉味道和太过飘摇的节奏给遮盖了——这是电影里,而在实际之中,柳如是的这股意气却被残暴、巧妙的各种力量给覆灭了。
最近,北大钱理群有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法,我想,这个说法刚好也适用于吞灭柳如是节气的那一群男人。
几天前和朋友聊天说道:中国人其实是最聪明最狡黠的,凡事都可找到理论依据,而且理直气壮,要前行时说兼济天下,不作为时说老庄无为,老年人斗少年人时说传统道德长幼有序,少年人斗老年人时说进化论……后来又加上辩证法、“黑猫白猫论”和国情论,至此已是无敌了。
其实从柳如是的遭遇来看,中国人并不是到如今才这样“智慧”的,她的丈夫钱谦益就是这样一个杰出代表:李闯还没攻下北京时,他可以大谈世道时运、国家兴亡,但一谈起正事了又因私怨拍案而起;兵临城下时还信誓旦旦要自杀殉国,城真破了,他在船上却说:“不想死,水太凉了,如何下得去?
”倒气得柳如是只身投水;她以正妻之礼迎娶柳如是时似是对于繁文缛节一笑置之,但要去清廷做官时又给自己安了一个“传承周礼”的使命……反正他做一切的事情都可以找到合理的借口,贪生怕死在他而言是感慨“百姓何辜”,在多铎下令剃头、众皆汹涌时,钱谦益实在不好找依据了,他的表现干脆就是:“忽曰:‘头皮痒甚。
’遽起。
人犹谓其篦头也。
须臾,刚髡(剃光头发)辫而入矣。
”钱谦益当时作为“江南文宗”尚且如此,其他人似乎自不必说,如另一位“江左大家”龚鼎孳之前也是哭喊殉国,后来活得好好的他说:“我本欲死,奈何小妾不肯。
”我觉得当年这些所谓大儒们的表现,并不会比今天那些官员的言行少一点无耻。
柳如是的名字是取自辛弃疾词《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
我想,大概她后来不会再认为“青山多妩媚”了,因为国破山河坏,而且那些自称要守护山河的男人们纷纷剃头换衣服到新政权做官去了。
而众男人估计也不会看她妩媚“如是”了,因为她映照出了他们的无德、无节、无耻。
当年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写下诗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嘲笑文臣武将,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明末,对于名臣大儒们的那一丝冷笑,已经挂到了一个青楼女子的美丽脸上了!
如果说柳如是只是一面镜子,以一介女流映照出众男人的丑态倒也罢了。
只是她不能只作为一面镜子,而是不能置身事外的一个棋子了。
当钱谦益受淄川谢陛案的株连下到牢里时,钱家亲朋族人无一人出头,只有柳如是一人散尽家财救钱出狱。
而当钱谦益去世后,这些族人则蜂拥而出、逼迫柳如是交出良田、财产,不断逼迫索要,甚至扬言:“有则生,无则死,毋短毫厘,毋迟瞬息,毋代赀饰……”于是,当年明亡时秦淮河的水都没淹死投水的柳如是,最终被丈夫的族人逼得投缳自尽。
满清野蛮的铁蹄之下,尚且还有她栖身之处,但面对这样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她却无活命之途。
钱理群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而我想问的是,难道是如今才如此培养吗?
画面美绝,一解千年乡愁。
忆当时,枉负芳心,痛彻心扉。
一直不齿钱谦益,现在忽然明白,他以投降满清、延续文脉的方式,人在清廷心在汉,化强冦于无形,最终满清还是亡了,连自己的关外根基、文化传承甚至纯正的血缘都亡了。
到今日,谁还能说他是贰臣呢?
作为一代文宗,他是朱明的贰臣,也是满清的贰臣,但他不是华夏文明的贰臣。
他虽降清,但没有杀过汉人。
有人说,清史是亡国史,这话表面上似乎有道理,实际上大谬。
因为文化的传承没有亡,亡的只是朱家朝廷。
这是一部唯美的电影,有大爱,有宽容,有慈悲,更有深情厚义,把钱柳之间的爱情故事拍得如诗如梦,在那样险恶的环境中,两情始终如一,至死不渝。
柳如是,我闻室,可惋可叹,可歌可泣。
图片均来自网络说书先生最爱说野史,而我们,最爱听野史。
因为正史,就像进贡到宫中的佛跳墙,每一道工序丝毫不得马虎,谨小慎微,固然食材精美色香味俱全,却少了情感。
而野史,却像民间的家常小炒,炒什么食材都是随性而为,也可以根据客人喜好适量添油加醋或者少盐少糖,一切全看心情。
今天听到的野史主角,姓柳,名隐,字如是,曾是赫赫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
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莫过于和云间三子陈子龙的一段过往以及和钱谦益善始未能善终的遗憾。
陈子龙对朝廷有义,钱谦益对柳如是有情,而柳如是则是有情有义的奇女子。
我们恨子龙清浅,耻牧翁降敌,怜如是情与义未能被人妥帖对待。
野史里,终于给了她一个有情有义的依靠。
1.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成为柳如是之前,她首先是杨影怜,是那个仰慕陈子龙却只能孤影独自怜的杨影怜。
在陈子龙抛下她赴任地方官之后,她成为了“柳如是”。
“如是”二字,出自辛稼轩的《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她抛下了和陈子龙之间单向付出的过往,以期能够遇见样貌才情与之匹配且情投意合的有情郎。
武穆庙内,柳如是即兴写下“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亦堪忧”,不想却被钱谦益偶然看到,记在心间。
最初吸引他们的应该是彼此的才情和那一份懂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使命感,钱谦益有,柳如是也有,更重要的是,他们互相懂得。
2.桃花得气美人中你问钱谦益爱不爱柳如是,毫无疑问他爱,非常爱。
为什么?
因为他敢娶她。
因为他敢给她承诺。
因为他敢维护她。
董小宛出嫁时,因为从良作妾,只能在夜里从青楼的后门偷偷摸摸地被夫家用一顶小轿接走。
柳如是不甘心,出嫁之日便满脸愤愤,所以钱谦益决定以“匹嫡之礼”迎娶她,一切比照正室规格,在众目之下亲自前来迎亲。
甚至他们乘坐的小船被邻里乡亲扔烂菜叶扔臭鸡蛋他们也依然笑望彼此执手行礼。
钱谦益,是真的敢娶柳如是,以“匹嫡之礼”迎她入室。
出嫁当日,柳如是三问钱谦益“怕不怕”。
“怕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
”“怕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
”“怕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
”钱谦益的回答是“我不怕”。
钱谦益因为陈子龙反清复明案锒铛入狱,柳如是前来探望,钱谦益甚至要求柳如是重新再问其“怕不怕”,并依然回答“我不怕”。
当然这是后话。
嫁入钱府,柳如是所享受的待遇一切按照正室。
甚至钱谦益会说“你就坐着待着,不想写诗不想读书不想操琴,你就听风看云晒太阳”。
试想,在那样的乱世,能够给你依靠许你一世安稳,钱谦益是不是完胜陈子龙?
钱谦益去清朝做官,离开府中留了封信要求府中一切按照夫人的意思来。
钱谦益在听汇报说夫人和学徒私奔时暴怒“我都可以在清朝为官,她做什么事你管得着吗”,这意思大概是叛国这样的事他都能做,他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她不事二夫。
钱谦益,是真的不怕她辱没门楣,不怕家族是非,不怕人言可畏,敢维护她柳如是。
3.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柳如是是个很有家国情怀的人,她的诗句里不止有风花雪月,也有忧国忧民。
也因此她在钱谦益献城降敌之后要求钱谦益殉国,避免背负千古骂名。
不曾想,钱谦益并不想殉国,所以柳如是愤而投河,刚烈如斯。
虽然没死成,却让彼此有了隔阂。
其实柳如是说到底还是在乎名声在意人言的,所以才会有“你殉国,我殉夫”这样的想法。
而钱谦益比之年长几十岁,到底看得更通透些,他不怕死却不想死。
因为活着才能做更多事,死了便真的是一了百了。
死,是一种逃避,而活着,才能够面对。
最后有两幕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是柳如是带着侍女去到钱谦益在清朝为官的宅子里。
两人在屋门口对望了一眼,默默不语,柳如是径直进屋没有搭理钱谦益。
而钱谦益,大概是感慨“回来真好”吧。
第二是钱谦益八十大寿,柳如是回绝了亲友的祝寿,只想和钱谦益两个人待着好好说说话。
但钱谦益那个时候真的是太老了,他只能说“桃花”“美人”这样的字眼,却再也说不出“桃花得气美人中”这样完整的句子,可是即使衰老至斯,他依然记得初见柳如是之际她吟诵的诗句。
因为爱你,深爱,所以记忆回到最初,也依然是你。
柳如是忍不住流泪。
人生走到尽头,所谓“反清复明”,所谓“叛国”“降敌”这样的事情,都已然变得不再重要。
如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才是最让人欣慰。
这部《柳如是》,与其说是柳如是的两段情史,不如说是钱谦益爱柳如是的表达。
与钱谦益的细水长流相比,陈子龙的逢场作戏,甚至最终情义相报,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最多也只能是让人难忘的初恋罢了。
而钱谦益在这段感情里,始终对柳如是以最高的尊重,即使是战报频传的日子里也不会随意丢弃柳如是的诗,而是先搁置,随后再和诗。
爱情里,尊重是一件优先级最高的事情,随后,是相互尊重。
一份懂得,两份尊重,便是三生有幸。
愿你我最终都能遇见“情与貌,略相似”的人,并,与之执手相伴。
p.s.冯绍峰真适合演个负心汉,这欲语还休的小表情是怎么回事...........
儇舞
撇开剧情,光欣赏摄影和服饰就值得五星好评,尤其是晚明女装的还原,包括包头、抹额、褙子和各色簪钗步摇还是挑不出多少过错的。
加上我一直对央视纪录片充满好感,这种用在电影上比较违和的镜头感我都照单全收了。
台词充满现代感经常穿越,并且为了凸显女主把剧里的男人们统统黑了个遍,陈子龙黄梨洲郑成功死不瞑目,冐辟疆钱谦益之流就不要挣扎了,渣已是公论:冐某人的《梅影庵忆语》就是董小宛从良后九年的血泪史,钱的“水太凉了”也是能“彪炳千古”用以证明文人骨轻的绝句。
美人已是难得,敷衍上一段红颜祸水的故事就成了传奇,若是加上诗才更是了不得,足可被一大群自视风流的真才子假才子们捧上天去,何况身逢乱世怀有爱国之志,更可俘获一帮站在道德至高点的老学究――秦淮八艳就是一个可以假借学术来研究美色的好题材。
八艳中耳熟能详的几个,陈圆圆的故事要直接扯上王朝更替太难驾驭,董小宛贤妻良母克己本分地过分憋屈,寇白门是侠女忠肝义胆爱恨分明,唯有柳如是是八艳中真正的女文青,在这个剩女遍地主张女权的年代柳如是的故事最有共鸣。
作为柳如是,钱谦益算不算是个好归宿实在存疑,东林党魁在南明何等一呼百应万人崇敬,在晚年却贪生怕死背弃一生之志成他人笑柄,而作为女人还是秦淮河上的女人能得这样一个夫婿却是不敢想的,以匹嫡之礼娶你入门,另起别院终日作诗唱和,存失节的罪名也不稍加责怪,确实要比电影里的正人君子陈子龙要好得多。
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们大多不屑女色,甚至把女色作为前进路上的阻碍,作为正人君子的红颜们都得有一颗勇于牺牲成全他人的心。
奇怪的是,往往那些反面人物更能赢得女人的爱慕与同情,如绿珠之于石崇,豆蔻之于和珅,对于很多女人来说,成败高低都是其次,是非奸贤也可不顾,唯有真心真情千金不易,女人的道德就是忠于自己。
我喜欢万茜的柳如是,眉眼疏朗,意态风流,于七分风情中尚有三分自持,《燕子笺》一折中身段袅娜如弱柳,清风徐来飘然若仙,我颠来倒去看了十几遍,恍不知今夕何夕得此佳人。
短短百来分钟的影片,却让我动容流泪无数。
一半是为戏所染,一半是为自己感叹吧。
静悄悄的夜里,如是就这么走入我的内心。
或许在民国的某个年间,也是这么走进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心里,让他难以忘怀,甚至在晚年花十数载的时间去完成《柳如是别传》,才使我们有机会看到本片。
所以,首先感谢陈寅恪先生。
第一次知道这个人还是在2012年的圣诞,广东中山,而后慢慢了解,终有一日,抽那空闲时日,去鉴读如是别传。
知晓这部影片,是因为晓松奇谈里的南明悲歌。
一直以来,我以知识分子自居,看高晓松如此畅谈,才知道差距。
世家、智商、努力,却是远远弗如。
还是说说那段历史吧——从前,知道什么,只知道一个崇祯吧,景山公园上吊的那个。
然后,知道大顺李自成吧,甚至连大西张献忠都不那么了解。
之后,懂的多的是努尔哈赤,是皇太极,是多尔衮,是孝庄。
现在,才知道,崇祯之后,南明小朝廷还有弘光、还有隆武、还有永历,在我们自诩明朝灭亡1644年之后,小朝廷还坚持了一十八载。
郑成功的出现?
——在这部影片里面并不觉得奇怪。
虽然我不清楚钱谦益和其师生关系到底多深厚,但是叶问里面,不也是引出李小龙了么。
所以反而一点都不奇怪。
其实以前说国姓爷,一点都不知道原来这个称谓是郑家父子拥立隆武得来的,真是惭愧。
知识分子的情怀:我说我有一半的泪水是为这种情怀而流。
这种情怀涵盖很广,首先:国家,天下。
从这段血与痛的教训中,从南明悲歌中,顾炎武《日知录》写到: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贼与责焉耳矣。
国家政府和天下文化是不同的概念。
如何理解呢?
譬如钱谦益的事清,我觉得很可以理解。
因为他满腹诗书,因为他是东林党领袖,却在明朝年间不能施展抱负。
所以清朝在许诺继续科举,继续明朝部分制度的前提下, 钱谦益出世,是为了能够尝平生所愿。
这里形成对比的是谁呢?
洪承畴。
其实洪是不世出的人才,除了气节,无可挑剔。
如果被清俘後,壮烈殉国,我想,史可法不会是我们想到的第一人选。
当然,阎应元一直都应该记得。
“大明有投降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典史” 这正是明朝之后,再无华夏的来源。
当然,我们都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真是颠倒概念。
“国家兴亡,匹夫无责,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才是正确的概念。
我们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的概念已经太久了,而这正是我们最最需要的。
不能因为喉舌的卡住就不去努力突破。
至于另一半的眼泪呢,我想是为自己而流的。
因为自己很可悲。
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成不得。
柳如是之前我最喜欢的女性,都是出自民国,无论是南唐北陆的陆小曼,抑或是林徽因。
因为什么,因为她们都很懂经营自己的人生。
当时记载民国女子的那本书,副题叫做——谋生亦谋爱。
本片里的柳如是,虽然里面并没有过多的表明她很懂经营自己的人生,没有描述她与云间三子的三段感情。
但是这么优秀的女子,我们怎么能说得出残花败柳这样的词眼呢。
联系到自己的情感,就很可悲,我想这是悲的第一奏。
回国已经很久了,豆邮也有人问,不过没有回,毕竟我把这里当自己的私密空间的。
可是什么事都做不成,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的伙伴创业,家里又连番出事,毫无任何准备的我被打的措手不及。
这种情况下,我又怎么能继续知识分子的清高呢?
你已经被现实打趴下了,社会的大脚已经踩到你脸上了,你还要硬撑着说自己没受辱吗?
我做不到 所以 我屈服。
万茜的演技?
—— 万茜当然演的很好,不过这部片太短,所以之后是一定要花时间去读《柳如是别传》的,最好找个时间去中山大学那边读吧,毕竟这是陈寅恪晚年的著作。
在晓松奇谈里,高晓松描述这对名士与名妓的结合,一个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视世间毁誉于身外之物;一个千古奇女子,集才学、热血、真性情于一身。
谁又不渴望像钱谦益一样遇到一个心灵之伴侣呢。
可是,又有多难呢?
且不论 你找得到找不到那样的女子, 纵然找到又如何,自己能优秀到娶到么?
或许只是得到河东君一个淡淡的回复:诗词方面云间三子你认为你赶得上么?
或许投身疆场能在另一个方面吸引她。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多么嘲讽的话语。
愿有一日,要你承担起知识分子的责任时,切莫辱了这份名节。
……一直以为国产电影缺好本子。
太幼稚了。
大陆影圈只产两种东西,蠢货,色坯。
好本子本质上就是个肉包子。
为什么没有引进《柳如是》的原因,算是明了了。
我还是应该相信大众的审美的。
这年头,观众说自己都不是傻子,院线也觉得自己不是。
但他们对于影圈来说,啥子也不是。
豆瓣影评说这片子就是朵塑料花。
再好看,也是塑料。
说得真温柔,真给脸。
非要一言以蔽之,此片就是个顶着名将美人头衔的拙劣三级片。
还不带前戏。
服装角度倒是没什么可挑剔的,万姑娘穿得风情万种。
可惜了,题材不该讲柳如是,讲讲归家园秘史倒值5星。
台词滴恶心。
演技滴没有。
剪辑滴PPT。
演员滴作死。
本片主旨大概是,讲述一个绝色美人如何使一个老骥伏枥的软蛋重整雄风,从头到尾哼哧哼哧报国无门的去处全发泄给河东君。
最后两人欢乐地和解。
多好拍一题材,麻痹真的有人还在拍电影么。
柳如是的女儿喊她妈妈 太雷人了
没人觉得女主实在对不住一代名妓的头衔吗,不妩媚不妖娆。主要是根本不够美!而且竟然长得一脸正气!!还有那个著名的董小宛,那样也配是董小宛吗
na nv de zen me na me mei
镜头如诗,令我惊喜。cctv6
只有画面是好看的……真想让电影中人闭嘴,一张嘴就雷。
此妹纸的故事是个很好的剧本啊,此片貌似浪费剧本了。
洗涤灵魂
美服化道很是精良,整体确是晚明气质。但编剧和表演实在太雷,情节破碎如ppt,节奏拖沓如纪录片,且片中遍黑江南士子,只有黄梨洲算是得了个全尸……电影最后一分钟雷到了全厅各阶层各口味观众,真是让人想说“没看见没看见我什么都没看见!!”大概这才是传说中力敌千钧的结尾逆转吧……
全篇无高潮 演技平 结尾画蛇添足。色调美 节奏缓到可以看中英双字幕,词曲翻译中英皆可赏玩。
香港拍这两部电影就好了
前半段太赶,摸不清头绪的感觉。后半段又显拖沓。
柳如是不够英气啊…秦汉演钱谦益倒是感觉还不错…就是那口音…敢不敢找个配音……结局把我雷疯了……
拍的太轻了。不过类似的电影要多拍。
糟蹋了糟蹋了糟蹋了。雷点最厉害的在结尾,抄袭步步惊心结尾啊有没有!!!
糙的地方很糙,好的地方真好,片尾动人。头一次领略到万茜的美。
就是教你怎么追文艺女青年呀。觉得钱谦益挺好的,柳如是没选错人。
画风故事可以说是rio清新雅致了……万茜也是极有气质的……
谁推荐的!出来我不打你,真的!就这台词演技……槽都不够吐的!!我已经不能理解惟服装美术论的你国高端观众的审美了。请拉黑我。谢谢。
【5.5】是那种非常适合在CCTV播放的历史纪录连续剧,但绝对不是电影。本来还可以给个及格分,结果最后一幕回到现实,真的有种看《典籍里的中国》般的违和感,狗尾续貂的典型案例。秦汉的普通话真的太出戏了。。。
中国传记片的传主门槛其实是很高的,远有千古圣贤帝王将相,近有革命领袖道德模范,导演给柳如是立传就好比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破格行为。这趋势对于电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有百利的。本片是幅明末江南文风浓郁的人文画卷,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柳如是的才与爱、节与气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