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school misical 是这个名字来着吗?
还是好久好久好久之前看的了,这个电影就是那种典型的歌舞电影,我十分怀疑宝莱坞是不是参考这种电影模式发扬光大了。。。
恕我不太懂宝莱坞哈哈哈。。。
这种电影其实没啥具体的有深度的情节之类的,但是我还是挺喜欢这种感觉到的,嘻嘻哈哈的电影,没有啥太大的忧愁之类的
热热闹闹,不费心思地看完,怀抱羽绒抱枕跟着歌舞摇摆.心中时时拥起复制的冲动,找一群年轻人排简单的歌舞剧,自己乐在其中,还可以娱乐煽动观众,貌似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呢~ 另外,关于爱情,男孩子请还是要像片子里的男主一样坚定呀,虽然女孩子离去了,但也许只是差这一次挽留带来的安全感而已......现实的各奔东西,就这样被改写成了甜蜜的爱情宣言呢~
歌舞青春第一部,是迪士尼电视台的电视电影歌舞片,播放后非常火爆,推出了唱片和舞台剧到处巡演,第二部也如是。
第三部终于登上了大银幕,但是观感这部舞台剧的感觉最浓了。
我很喜欢这一系列,青春洋溢,歌美舞靓。
第三部也许算不上优秀,却是我观看次数最多的。
天台之舞简直浪漫到哭😭,我无数次循环看这一段,它能满足一个女孩对爱情罗曼蒂克的全部幻想。
去参加舞会这段舞台戏,舞蹈美极了,尤其最后探戈部分。
修车厂的舞,男主和男二很酷,模仿了迈克尔杰克逊经典的穿越童年梗。
看过无数遍,剧情已经烂熟于心,但是隔一段时间,还会翻出来重温一下那几段美妙的歌舞场面。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鹿梅梅xi(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635763/这是一部以女性的的视角而展开的片子。
整部影片的色彩更多的是黑白灰,没有过多的色彩,加上沉重而悠扬的配乐能更突出主题,也能带动观众的感官。
影片围绕的主题就是“逆时”,逆向时空。
我们一直常常都会提到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能回到过去,你想回到什么时候?”,这个也是影片最开始夏天对所长提的问题,而对于夏天,她最想回到什么时候?或许她一直都没想清楚这个问题。
夏天是一位单亲妈妈,也是一个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她与她的老师和同事正在做长达多年的一个课题,也正是她的身份,让她的孩子陷入了危险,也让她知道她最想回到的时间。
漂亮健康的姑娘小伙子,欢快风趣的歌舞,明亮鲜艳的色彩,青春是这样美好而简单。
篮球,戏剧,科学竞赛,年轻人之间那种纯洁的情愫,真挚诚实的友谊,勇敢追求心中的梦想,不畏惧邪恶坚持斗争直到成功,难道这不是一个年轻人本应有的理想吗?
我想我们已经忘记了青春本该有的模样,甚至从未有过真正的青春。
我们的青春在哪里呢?
在乏味的课本中,在永远做不完的作业里,在补习班的禁闭中,在教室沉闷的空气中,在父母功利式的爱中,在老师的谎言中,在家长的抱怨中,在虚拟世界的暴力发泄中,青春就这样消逝了。
每当我走在街上看到一个个戴着眼镜的小豆芽菜,看到被丑陋的校服掩盖的没有美丽与色彩的女孩子们,我就感到很悲伤。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想要塑造的人?
我记得有一次坐公车忽然听到背后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无比内行的谈论某处的一个楼盘,我惊讶的回头看了一眼,那说话的男孩子至多10岁。
一个中国的孩子很早就懂得了,人是要考虑将来的工作与房子问题的,就是说除了钱和吃之外,没有什么可以为之奋斗的,也没有什么值得重视的,自然除了这两样也没有可以相信的东西。
有人说,当代青年如何叛逆如何狂热,其实我想,叛逆是假,务实是真,狂热是表,空虚是内。
一个人在青年时代,没有点理想主义或者梦想是奇怪的,一个人在少年时代不单纯是难以让人理解的,因为青春的魅力就在于天真与理想,天真的眼睛可以看到世界的不完美,理想主义是人类进步的途径,一个有青春气质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富于进取与朝气的民族。
现在的人总喜欢标榜自己的非理想主义,如何自我,但我在里面看到的不是真正的独立与自由,个性的饱满,而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老成精明所体现的阴郁与嘲弄的混合,这里面蕴涵的与其说是反抗,不如说是嫉妒,嘲弄一切的结果最后也只是否定人本身。
中国的每一代青年都有被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这并不是法国大革命后勒内式的颓唐,也不是维特式的爱情烦恼,更不是美国青年对物化社会“麦田里的守望者”式的决绝,中国青年总是被所谓的权威和偶像所左右,陷于狂热,最后就有一种被欺骗后强烈的自甘堕落和报复一切的仇恨,这是一种被当作工具后没有支付足够的报酬的气愤。
而每个时代最激烈的愤怒都不是来自贫苦的底层人,而是没有得到好处的文人。
读书为做官,做官为发财,那些骇人听闻的头悬粱锥刺骨的苦读神话其目的,无非是这个。
所以为了明天的物质利益可以牺牲今天的,只有一次的,美好的青春。
不好好读书将来要饭,这就足以扼杀一个人的童年,青春,还有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所以,近代中国的启蒙者都赞美青春,因为他们都感受到了大国的老人个性,传统教育对青春的残害,一个中国人是用青春来兑换老年为数不多的时日的,不怕老,只怕死,而青春,青年是不畏惧死亡的,那些人试图用未来虚幻的物质利益来欺骗青年,用虚无主义来腐蚀理想,就是害怕青年中国,年轻的中国,他们害怕的,是年轻人的信仰。
我欣赏恰同学少年里中流击水,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魄,青春就是理想,就是革命,就是信仰,就是行动。
对爱情向往,对友谊的选择,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欢乐的追求,对知识与理想的执着,这一切都应该是发自你的内心,而不是强迫或利益的交换。
美好的东西都是简单而自然的,青春就应该自由,奔放,热情,单纯。
所以唱歌吧,起舞吧,听从你灵魂的声音吧!
健康的剧情,童话的情节,单纯的思想,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充斥着颓废和迷惘。
简单的电影不代表着一无是处,若你需要的只是一杯甘甜的纯净水,这个系列片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第二部稍微有失水准,没有延续第一部的精华。
而第三部可称是完美了,剧情空洞的地方几乎没有,音乐的安置更加合理答调,人物个性更加丰满……只要你真正进入了本片,就能感同身受。
有些不起眼的平凡是需要的!
同时迪士尼能把这种电视电影带上大荧幕,顺便火了片中所有主角,可谓一举多得,全面开花,赚得盆满钵满,名利双收。
一如既往的乐观与积极,歌舞青春从1到3.特洛伊和加百利 总能在经历矛盾后重新走上属于他们的舞台.我爱这样的热情,青春如火般的燃烧. 我们一起歌舞青春.未来万事皆可能,我们都自由.学术天才或是篮球少年,都可以能歌善舞.谁说高校生活要结束,它是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所有一路相伴的朋友,就像高校音乐剧.勇敢地选择自己的未来,我的舞会与你相随.
曾经有个学吉他的朋友,他比我学吉他学的晚,但是很勤奋,基本上我每天在例行公事地出席各种社团活动的时候,他就在寝室里一个人练习吉他谱,而我啊,过足了刚弹吉他的瘾后,就没再碰。
练得多,他当然进步也快,后来和我的差距越来越大,一年后,再碰到他的时候,他可以不看谱,弹几首完整的流行歌曲。
有一天晚上,我照例参加学院的团组织生活会,表演唱歌的节目,后来晚会开始的时候,我才发现他要演奏吉他,唱的是什么歌曲我倒忘了。
晚会结束后,我们一起走到学校的足球场,在深沉的夜幕和琴弦下唱《情非得已》,那个时候我的心情有些复杂。
首先,我真的很享受那种走走停停有伴随音乐的感觉,那感觉就像脚踩在音符上一样,很自由,有种发自肺腑的快乐,一切情绪都可以用音乐来表达,但另一方面,看着他弹这么好,再回想我过去的一年,各种人事琐碎,过的不如他潇洒自在。
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我们不算很熟,见了面打个招呼,偶尔聊聊几句,但双方都怎么常联络。
有一次,我依旧拖着半疲惫的身躯,从教学楼回到宿舍的时候,他早在寝室等着我了。
他来的意图很明显,是要找我组成一个乐队。
他说,他看重我的感情丰富和舞台经验(其实有时候也挺怯场)。
乐队的名字叫“超声波”。
后来,我们借着每次开团组织生活会的机会,登台表演,唱《老男孩》,唱达达乐队的《南方》,唱adele的《someone like you》。
再后来,大三下,我们都开始着手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了,他去实习,我在学校边实习边考研。
偶尔碰到一下,会商量一下时候去操场上唱唱歌。
后来,考研的生活结束了,复试也结束了,时间很快就到了毕业季。
这段时间,我在寻思怎么度过研究生三年生活的时候感到了无比的迷茫。
我虽然貌似有个不错的未来,但内心里,我是十分挣扎的。
我还没准备好和我的大学say goodbye,对未来的期待是有,但总觉得未来是以牺牲现在的所有为代价的,比如眼前熟悉的环境,固定的朋友圈,可爱犯二的同学,还有那些或萌或酷的女孩儿。
我在这些没有结论的想法中,感到了迷失,论文不想写,沉迷游戏。
而他呢,也不知道未来去往何方。
那天我们因为机缘巧合碰到了,他在他们院的大四告别晚会上唱了一首有关青春的歌,回宿舍的路上,我们聊自己的理想。
他说,他想做流浪歌手的想法依然未变,只不过现在懂得要脚踏实地一点,先找份工作,稳稳地干上3年,攒点钱,然后背着他的吉他去全国各地,他要开他的全国巡演。
我笑了一下,我问,你觉得现实吗?
然后他说,之前我去北京,在北京的地铁站的隧道里,做过几天的歌手,就是那种随便找个地儿,然后抱着吉他唱,有人看见觉得好,就给点钱的那种。
我说,那不是过的像要饭的。
比要饭的还不如,他说,因为,没有人知道你唱的是什么,没有人停下脚步,没有人给你一个掌声或是微笑,大家都太忙了,行色匆匆到无法关心他人的存在和梦想。
我想我理解他。
大学中的少男少女,给你山呼海啸的掌声和欢呼,仅仅是出于善意。
你只要上了台,你唱一首歌,演一个小品,跳一段舞,哪怕再不好,主持人和观众都会给你掌声,给你鼓励。
后来,我问他你以后要到哪儿去呢。
他说,说不准,可能考公务员或者选调生,他给的理由是,他不想待在农村,如果他像很多人一样,为了照顾父母,为了继承家业,为了一句“父母在,不远游”,那他一辈子都走不出农村了。
我说,是,你有你自己的追求,想过上好的生活,不想在农村挨穷守旧,这并没有不对,很多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你比他们都要好。
你一定不要把吉他放下,我们可以先养活自己,再谈理想谈,先生存再生活。
临分散的时候,我们约好在论文答辩后,去操场上唱歌,唱我们以前唱过的所有歌。
不为什么,只为这些日子与青春有关。
有人的高中是他的青春,有人的大学是他的青春。
你的青春是什么样的呢?
《青春》席慕容所有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含着泪 我一读在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中规中矩吧 很多地方都开了二倍速看 剧情实在是无聊到发指 作为三部的结尾没有让人惊喜的地方 平淡的像是一杯水 感觉所有角色的人设都没有了第一部的单纯 男主越来越不喜欢看不下去😅女主也变得有点做作 但她的声音是真的很喜欢 一如既往讨厌男二篮球男 真的很想给他一拳😅 其他角色sharply的演出还算是比较惊艳 全片最喜欢姐弟幻想未来那一段 真的很精彩 无语的事最后的演出甚至没有彩排的精彩😅普通到烂 音乐人怎么看下去的搞不懂了 歌曲的话完全没有第一部惊艳了 男主个人曲和男二在报废车的地方唱的 两个都很难听 特别是男主的 和第二部在度假村乱跑那段一样难听😅女主的个人曲还是很不错的 有点不满意的是 彩排的舞台剧有点刻板印象的感觉 为什么女生一定很期待晚会 男生一定对选衣服垂头丧气 完全了没有第一部里的纯真 感觉所有的角色都变老了😅 本来想给三颗星 看在最后的毕业结尾曲还不错的份上 给个四星吧
都没有1好。
高中毕业看着他们毕业,大学毕业看着glee们毕业,这光景啊。。。
很讨厌这些浮夸的。
大愛Olesya Rulin!!!
美国的孩子们啊。
现场看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娃娃胖版的美人
红白主色调,肆意播撒的青春、活力。年轻真好,美国人真折腾!
估计是我长大了,觉得很一般
为sharpay追加一星
a long goodbye
励志说教片,但歌舞部分看的还是不错的。
friendship,romantic,dream,drama of salad days...i miss that
给两星其实不太公平,毕竟这片子不是演给我们这种老人家看的~
perfect ending.2010?
十年前会很喜欢
故事一般也就算了,连音乐也相当一般
俩人在屋顶起舞时那大雨下得莫名其妙,突然蹦出的英国妞角色太过单薄,木有啥新意,所有的冲突都基于“时间排不开”?孩子们啊,为赋新词强说愁
最后的舞蹈很赞
虽然电影的故事情节有点让我觉得凌乱,但是毕竟是自己所熟悉的HSM的最后一部了,再加上音乐方面的创新,给个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