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错的电影。
尽管开头像灾难片,海啸来临,死神肆虐;结尾像爱情片,寻寻觅觅,一见钟情——到底还是好莱坞范式。
故事发生在巴黎、旧金山、伦敦。
讲了一个发生在经历海啸死而复生的知名女记者Marie、拥有超能力的灵通师George和失去了双胞胎哥哥的十岁男孩Marcus身上的故事。
这是一个渴望与死者交流而交流不得的故事。
电影里的三个主人公都和死亡接近过,死而复生的Marie、亲人离世并且哥哥是替他出去而发生车祸的Marcus比一般人有着更强烈的探索往生。
而沟通生者和死者的灵媒的George却渴望回归正常生活,他说了,这个超能力不是天赋,而是诅咒。
最近在看张纯如的《南京浩劫》,借了书没几天,日本又大地震。
就像妮可基德曼在《兔子洞》里绝望而不耐烦地反问一个同样失去孩子的母亲:“如果上帝需要天使,他再造一个就好了,为什么要带走你的孩子?
”作为一个不懂宗教、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也觉得上帝虽然仁慈,但也时常残酷,要不然他为什么要让那么多异常残忍、挑战人类承受极限的事情发生?
爱默生在他的第一任夫人下葬一年后,曾经开棺看了她的遗体,1857年,他还开棺看了儿子的遗骸。
在爱子离世15年之后,爱默生给他迁坟。
1855年,爱默生在麻省康科德镇睡谷地墓园落成典礼上发表了他对交流的看法。
爱默生放弃了生者与死者灵魂与灵魂结合的可能性,生者能够做的仅仅是从怀念的角度来解释死者的踪迹。
他并不指望死者直接应答,只是在这种单向的交流中得到慰藉。
他在《经验》中写道:“悲痛让我学会的唯一的道理是,我们的经验是何等肤浅。
那一场经验,像其他经验一样,仅仅是表面上跳动,从来没有把我带进现实;为了解除,我们甚至付出儿子和爱人的代价。
一个不可逾越的大海横亘在我们和彼岸的目标之间。
我们瞄准这些目标,企图与之对话。
然而,留给我们的只有死亡。
我们看着死亡,不得不以枯涩的满意说,至少有一个现实是不会回避我们的。
”《交流的无奈》里有两章专门讲了与死者的对话。
作者彼得斯在书的封底写道:“交流之罕见和脆弱,就像水晶。
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
”一切依靠记录和发送功能的媒介(如今已经把我们的肢体和灵魂纳入麾下)进行的交流,说到底,和生者死者之间的交流是没有区别的。
他说:“由于媒介的中介作用,我们身处其中的交流情境基本上是解释性的,而不是对话式的。
只有心灵孤独的人才会指望电影、唱片或广播节目能够对他个人作出回应。
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我们全都是心灵孤独的人,因为我们与书籍、宠物、婴儿或远方朋友‘互动’。
”说到底,每个人都孤独,不论活着还是死去,有限生命,无限障碍——《交流的无奈》里弥漫着孤独的情绪。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上帝创造不同的语言使让人类无法沟通,人类兴建巴别塔通往天堂的计划就此失败,从此各奔东西。
从那时起,除了上帝的使者天使能够进行完美交流以外,真正的交流成为乌托邦。
神爱众生,却让众生在生生死死中无法沟通,无法对话。
按照彼得斯的说法,这恰是智慧的开端。
承认一切生灵美妙的他者特性,它们与我们分享这个世界。
但它们并不像我们那样悲叹,我们无法挖掘它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的任务是认识他者的特性,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形象去改造他人。
“你的表现,不是让自己原原本本地再现,而是让他人得到关爱。
这样一种人与人的联系,胜过了天使能够提供的东西,快乐的地方,不在于超越彼此的接触,而是在于接触的圆满。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说关爱、爱、“爱能战胜孤独”、 “爱能创造奇迹”,跟“人定胜天”一样,听起来那么无力。
有些伤口,多少爱也抚平不了,有些缺陷,多少爱也战胜不了,有些障碍,多少爱也跨越不了。
爱是精神意义上的,无论如何,它改变不了客观存在。
况且爱有时特别狭隘。
就像《柔软》的台词,“爱?
这几乎是这世界上最含糊不清的一个词,因为被使用得太多丧失了全部意义。
大家嘴边都挂着爱,却南辕北辙说的根本不是一件事”。
“每个人都孤独。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又回到了孤独、沟通和理解上,真是乏味而无力。
往生之后的世界是什么?
影片没有答案。
电影里的Marie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正确面对死亡及死后的世界,才能得到理性的观点。
”爱默生说:“在遥远的世纪里,这块静默的绿色天地将会具有丰富的历史:善良、智慧和伟大的人,将会把他们的名字和美德留在绿色的树梢;英雄、诗人、美人、圣洁的人、慈善的人,将会使这空气读出时间,说出话来。
”会是这样吗?
从网友的评论中,我最认同的是,她认为他在通灵中得知她不堪的过去。
进而选择了离开,这是她没有想到的,她以为她的秘密会随着她父亲和母亲的死而石沉大海。
没想到通灵真的存在,而且还得知了他的父亲说的话。
她选择了离开。
因为她离开家乡来到新的地方,也正是为了在一个新的环境,找一群新的朋友,和过去说再见。
其实影片的重点并不是一味讲述神奇的通灵术或者死后世界什么的,它讲的是人之间的感情,充满了温情的作品。
有评论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影片,他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导演风格。
整部影片都非常有趣。
从开头到结尾,每一秒钟都是引人入胜的。
”可是在这部略显小众的影片中,其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依旧保持了一些自己的风格:倔强,固执,低调,非常喜欢他导演的电影风格,有一种古老的优雅,但是在题材和手法上,又能看到很多新意。。。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说:“这是一个有三个小故事的影片。
在一开始,三个小故事没有任何交集,但是发展到后来,你会发现这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三个故事汇集在一起。
说实话,要把三个线索拧在一起其实挺难的。
有很多法国电影和欧洲电影都是这么讲述故事的,在影片的结尾,让命运和上帝的旨意把主角们安排在一起。
”伊斯特伍德的这种“欧化”尝试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马特·达蒙就有意无意地将这部影片称为“伊斯特伍德的法国电影”。。。
马特·达蒙在影片中的表演非常棒,很有深度,很有质感,继续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老爷子合作下去,他会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影片的编剧是业内大名鼎鼎的皮特·摩根,他曾经撰写了《末代独裁》、《女王》和《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的剧本。
实际上,皮特·摩根对自己的剧本能制作成电影,甚至盈利根本没抱希望。
2008年3月,梦工厂买走了剧本。
但是梦工厂并没有看上这个项目,只给它开出了百万美元级的制作成本。
在烧钱的好莱坞,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低成本影片”。
非但如此,梦工厂的老板,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也对剧本很不满意。
他认为“影片最后的结尾太抑郁、太低调,观众不会喜欢”。
在他的要求之下,摩根修改了剧本,给它加上了一个向上的结尾。
可是影片最终开拍的时候,使用的还是原版的结尾。。。
虽然杨绛在近百岁时才写出《我们仨》,伊斯特伍德八十岁时在电影里思考、探讨死亡的问题,已经算不得早了。
这个片子提出了很多问题而没有给出任何结论,所以看起来非常累。
关于那些逝去的亲人,有多少真相是我们其实没有准备去面对的?
有多少伤害真的会随着他们的逝去而停止破坏我们的生活?
又有多少依恋必须要忍痛舍弃我们才可以继续生活?
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里,最打动我的是那对双胞胎兄弟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你同时走完所有的路。
莫说是兄弟,就是夫妻,能够同时走到最后一步的都凤毛麟角,而被人看作传奇。
所以无论一个人有怎样的亲情、友情、爱情,也一定要清楚:有一些时间,有一些事情,是需要自己一个人面对的。
年幼的Marcus怀念逝去的双胞胎哥哥而含泪说:“Don’t go, Jason. Please! I need you.”那时候,好想把他搂在怀里,一边抚摸他的头,一边轻轻告诉他:“孩子,没事。
他希望在没有他的情况下,你也能继续长大。
是的,不但你,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长大。
”
《从今以后》:请让我握着你的双手 一颗树,摇曳千年,仍然枝繁叶茂,我们都尊敬的称他为“树精”。
一个人,辉煌百年,仍然老而弥坚,我们都会景仰的称他为“老神仙”。
是的,这部“老爷车”,这位“老神仙”就是本片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中文影迷习惯称他为“东木先生”。
东木先生,生于1930年。
他比波兰斯基,贝托鲁奇,林奇,斯皮尔伯格的年龄都要大。
他已经81岁了,在我们看来在这个可以颐养天年的年纪,他仍然清癯矍铄,老骥伏枥,兢兢业业,在为之耕耘一辈子的电影史上继续涂抹浓墨重彩的底色。
影片讲述英法美三个地域三个不同的人身上发生的不同的故事。
男人因为幼时的病灶而通灵。
女人因为在海啸中接触死亡而认知死亡世界。
小男孩因为自己的哥哥意外车祸去世而寻求通灵的人见哥哥一面。
三个人在结尾阴错阳差的走到了一起。
男人为小男孩做了通灵术,让小男孩走出了失去哥哥的阴影笼罩。
女人在事业感情多方挫败下出版了自己的新书,男人为过上正常的生活而远走英国散心。
幸运的是,他们遇见了。
他们都被自己身上的奇异通灵而困扰,他们都不被社会现实所理解体谅,但是他们遇见了,当他们的手碰触在一起的时候,我知道,这碰出的远不仅仅是爱情的花火,还有着彼此灵魂的慰藉与“虽然没有对话,但早已万语千言”的通灵缱绻。
请让我握着你的双手,让我们彼此温度传递,安然的揽着你的双肩,让你不再感到寒冷。
在这样一个天命年纪,拍出这样一部通灵电影,总觉得其中蕴藉着浓重禅意。
也许,作为一个丰富的,有太多故事的“老牛仔”,在很多个日日夜夜,也真实,身临其境的踏入过那片通灵世界吧。
老县城,老乡镇里至今还存在一些算命,能连接阴阳世界的先生,婆婆,这些被斥为封建迷信的糟粕里是否真的存在有真实的通灵,我不敢说。
完全不相信也是一种迷信。
也许,东木老先生是把对生死的体悟与对生命的敬畏,幻化成一位通灵师,施展通灵,让世人感知死亡,认知死亡世界,更好的珍重生命,不再潦倒,从今以后,好好活着。
片头海啸声势浩大,片尾相聚温馨安宁。
东木先生用这样一部影片把故事讲得从容不迫。
马特达蒙在2009年与先生携手《成事在人》,又快马加鞭的在2010年相约《从今以后》,我想马特达蒙是幸福幸运的。
陪着这样一个伟岸的人,走过这段老年铿锵路,是一笔财富也是一份骄傲。
看片单,先生的新片将联手莱昂纳多,这又将是何等让人期待。
在《老爷车》中,他用21世纪的方式拔出他的枪,然后用他的灵魂扣动扳机。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在银屏上看到伊斯特伍德了,他转过身,衰老的背影依然如标枪一样挺拔。
他是大漠黄沙中的荒野镖客,他是繁华都市里的肮脏哈里,他是仍然活在上个世纪的最后的牛仔。
即使他已是垂暮之年,但是他仍然是一名战士,一位老兵。
2010年刚刚过去,贾宏声跳楼自杀,今敏也在盛年留下了遗书,伊丽莎白•泰勒,西德尼•吕美特也已经在影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后驾鹤去了那一个世界。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东木先生,长命百岁!
2011-4-17
最初看着这部电影的介绍,都说是惊悚片,无疑让我这个喜欢找刺激却又超级怕惊悚恐怖片的人在心里暗暗地不安。
片长又是129分钟,冥冥之中好像注定要让我看它一样。
开头以为会是灾难片,因为那个海啸的场景,后来看着玛丽的濒死体验又以为是个惊悚片。
然而生命和生活,对于死过一次的人来说,或许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在被新人替代自己的节目之后、在曾经的爱人再不能理解她之后。
她却在探究死亡之后的世界中获得了新的人生。
乔治在破例做完通灵后,总是落寞地通过自己的窗户看着求助对象的离去。
那些渴望和亡灵对话的人,只是拿他当做一种工具,没有人在乎他的感受——每天的生活相关除了死亡还是死亡。
他拒绝了那个孩子母亲的请求,然而表情却是无奈。
如果心软,恐怕只是将自己再次陷入到一种痛苦的困境中,别人看来的天赋却是对他最大的折磨。
不忍拒绝自己喜欢的女人,做了通灵之后换得的结果,是对方的落荒而逃和厨艺课上搭档消失的他自己。
马库斯失去了每天一起生活的双胞胎哥哥杰森,车祸之后,他只能拥有哥哥的一顶棒球帽。
他每天思念着哥哥。
他每晚都要说“晚安,杰森”。
他始终带着杰森的帽子。
他在谷歌上搜索“人死之后会怎样”。
他到处寻找可以通灵的人想要和杰森获得联系。
因为寻找被吹走的帽子而没有乘上地铁得以逃过一劫,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相信杰森是在他身边保护着他的。
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乔治终于被马库斯的执着打动,为他做了通灵的那段;另一个就是在片尾温暖的色调下乔治和玛丽相视一笑握手的画面。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相信我们死去之后会有灵魂,会在另外一个世界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但是我始终相信。
马库斯是个异常能够打动我的角色。
他失去杰森之后的种种表现已完全调动我的情绪、处于爆发的边缘。
最后乔治通灵对他说出的那段话和他听了之后的表现更是让我泪流满面。
有句话说电影是会投射现实的。
电影中打动我们的部分也往往是唤起我们某些回忆的地方。
而我恰恰在马库斯的身上看见了曾经的我自己。
在失去谁之后一样地执着、恨不得把整个世界都挖掘开、不断追寻死亡之后的世界真相。
因为我相信人有灵魂,他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
也的确有过一些不能解释的巧合更加坚定我的信念,使我一直觉得我是被保护着的。
可是某一天我忽然觉得他走了他不在了他不再保护我了。
我知道一定会有这样一天但是它真的到来了我却不愿意去接受。
所以看着乔治说“他说那是他最后一次保护你了。
”看着马库斯瞬间崩溃着哭着说“不要走杰森,我想你杰森……”就想到曾经自己逼着自己去面对现实时候的不舍和艰难。
马库斯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杰森不在身边而他得自己成长。
我则已经养成了习惯在每一次觉得自己撑不过去的时候在心里轻声问他。
你还在不在?
在不在我身边保护我?
这个世界并不是没有了谁就不能继续。
地球也不会因此停转。
我们害怕的失去。
只是从今以后。
你再也不在。
而片尾伴随着温暖的色调。
两个都经历过死亡都不能被别人理解的人。
在那一刻找到了可以懂得自己的对方。
无疑是幸福的温暖的。
乔治脱掉他的黑手套牵住玛丽的手。
只有他能够读懂玛丽所经历过的。
也只有玛丽能够明白他的感受。
随着故事的落幕。
有一些曾经始终执着的、放不下的东西,我都在慢慢放下。
更加地珍惜生命和现在拥有的生活。
我相信我这样努力地生活着。
才是对他之前给我的保护最好的回报。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吗?
我觉得不是。
死亡的终结才是生命的终点。
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或许能够直面死亡并且正确地看待它。
才是真正热爱生命的表现吧。
这是一部有关死亡与慰藉的电影,涉及通灵,故事由三条线索构成,最后汇聚于伦敦。
第一条线索是个女人,法国记者玛丽,遭遇一场海啸,死里逃生,看见了死后的幻景;第二条线索是个男人,美国工人乔治,幼时患过一场疾病,病愈后获得通灵的能力;第三条线索是个男孩,马克思,与同胞兄弟杰森和酗酒的母亲一同住在伦敦,一场车祸夺去哥哥的性命,马克思始终无法释怀。
通灵业界有很多神棍,小马克思见识过许多,但始终孜孜不倦地寻找能够再次见到哥哥的媒介。
他在网上浏览过乔治曾经提供通灵服务的主页,于是在伦敦书会上偶遇乔治,一眼便认了出来;乔治则总在逃避,他觉得通灵的能力是种诅咒,让他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电影通过两次通灵展现了这种“诅咒”。
第一次是受哥哥带来的希腊人之托,借由通灵获得与其已逝妻子的联系;第二次是帮厨艺班上心仪的女子,揭开她内心隐藏的对于死去父亲的执念。
成功的通灵,或给当事人带来慰藉,或引起痛苦,不变的是通灵之后他们匆匆的离去,远离乔治的生活。
在第一次通灵中,乔治说出了希腊人内心的隐秘,但希腊人宁愿告诉他哥哥这个秘密,也没有向乔治透露;在第二次通灵中,女子害怕地逃离,于楼梯间难禁痛哭。
这也许真是一个受到“诅咒”的职业,人们借由它获得与已逝者的联系,但并不希望这“中间人”的介入,于是尴尬的处境不可避免。
静听、传达然后消失、远离或许是这个工作最基础的职业操守,就像心理师,但那种与死者灵魂相接的切身感应可能远远超过心理师的置身事外,这或者就是乔治的悲哀以及他不愿继续从事这份工作的原因所在。
另外的一层障碍应该还源自于接触。
乔治的能力强大到无须通过专业的仪式,仅凭轻微触碰即可感知。
无论是对厨艺班上心仪的对象,或者任何他希望在生活中有更进一步关系的女子而言,越是靠近就越难以制止。
试想,两人亲密间乔治所能体验到的是什么?
是一个“第三者”(或者更多者)的超时空存在,这种压力即便没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职业,也是难以长久自持的。
所以最好的happy ending是什么?
自然是导演如今安排的乔治和玛丽的结合。
乔治脱下黑色毛线手套,就像卸下通灵带给自己的束缚,和另一只手紧紧相握,此时他经历的是从未有过的亲密,只属于两人间的,没有其他空间外物的干扰。
有关两者接触时的景象,在伦敦书会上有过一次画面的展示——乔治看见玛丽在海啸灾害中静谧地浮沉于海水间。
多少年来,他第一次与人接触时仅仅见到对方,且如此安静、祥和。
Happy ending是古典式的,就像狄更斯的那些“悲惨”故事总有美好的结局。
乔治每晚睡前都会聆听一段朗诵版的狄更斯故事。
他喜欢狄更斯、他的作品,熟知他的一切包括那张画家所绘的狄更斯与其作品中人物灵魂交谈的《狄更斯的梦》。
乔治在狄更斯那里获得他在通灵中提供给别人的同样的慰藉,而命运的偶然(一如故事的偶然)让他在书会上邂逅了玛丽。
玛丽代表的是大众借由自身体验所获得的对死亡的感知以及由此展开的探索和解释,人们似乎一直在好奇与逃避中盘桓,而通常人们选择的是忘记或避而不谈。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玛丽,那种与生俱来的探究本性令她义无反顾。
Happy ending不仅是狄更斯古典式的,不仅是人类美好向往的梦境式的,也可能是一种愿景,代表导演(或者作为解读者的我)的看法:直面死亡,与死亡紧密相伴地生活下去,仿佛作家,与自己作品人物灵魂的长相共存。
影片总体比较沉闷,达蒙的演技没有太大的发挥余地,其实三人不是最后因为死亡连在一起,而是达蒙那一角色的出现,注定之后的故事是围绕着死亡。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80岁拍了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可能是有很多想法的,当初他的这部片的主题震撼不少影评人,因为谁也没想到伊斯特伍德在这么大年纪却拍关于“死亡”的电影。
我不记得影片哪些地方的过渡有些突兀了。
当时觉得影片很慢很长,不过也耐心地看下来了。
我很喜欢影片的结尾,一如既往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风格。
在给你无数次死亡的打击后,达蒙与女主角相遇,并且幻想着亲吻她,寓意着生的希望,生活还会继续。
小小地花痴一下,我觉得达蒙在幻想亲吻女主角后的笑容好可爱。
Hereafter的常见释义虽然是“从今以后”,但作为本片片名,应翻译为它的另一个意思:“往生以后”。
它讨论死亡。
三个背景、年龄、经历截然不同的人物,都接触了死亡:一个曾濒临死亡,一个痛失亲人,另一个有通灵的异能。
片子细腻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让观众不能不思考那个终极问题:人死后去了哪里,死亡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部片有点长。
最大特点是叙事从容。
Eastwood以老年人讲古式的耐心,细细交代这些人从哪里来,做什么,想什么,为什么那么做那么想。
片子放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三个主人公还各不相干,一个在旧金山,一个在伦敦,一个在法国。
我不停自问:这故事要怎样结尾?
最后,编导还是不得不借助巧合。
虽然是个妥帖的结局,前面也有足够的铺垫,但巧合毕竟是巧合,相对于惊涛骇浪的开头,收梢显得波澜不惊。
片子开头极好,猝不及防,一下子将观众卷入故事的旋涡,画面的呈现成熟流畅,华丽得不着痕迹。
整部片的镜头和画面都是如此,大气但不炫耀,细部纤毫毕露。
Matt Damon的角色总是处于暗冷色调,面部特写也常常半明半暗,暗示他阴阳两界通行;Cécile De France的角色是法国上层人士,色彩雅丽考究;伦敦的小男孩则全是底层的草根气息。
不过开篇以后,故事的展开就不再有大惊吓,而是充满局部的小冲突小高潮,称得上悲欢离合,世事难料。
生活也是如此,平静的表面下到处是暗涌,偶尔有起落掀起滔天巨浪,但更多的是无声无息的寂灭。
而悲伤对众生平等。
Matt Damon没有演戏的痕迹,这个角色对他挑战不是很大,他的功夫也做足了;Cécile是典型的法国知性美女,让人爱怜;初上大银幕的Frankie/George McLaren兄弟,演了那么乖那么好的一对双胞胎。
其他的角色也都非常称职精彩。
Bryce Dallas Howard演一个Matt喜欢的女孩,出场不多,有些时候觉得演得过火,但最后一场被Matt道破心事之后的表演,实在很经典,几乎是教科书范式。
你就看她那双大大的碧绿的眼睛吧。
似乎编剧Peter Morgan并不信死后有什么,Eastwood好像也不信。
不过就像片中一位医生说的:“作为科学家和无神论者,我不相信死后的世界,但是作为一个行医 25年的医生,看过这么多生死,我认为那么多人的濒死经历值得研究。
”(大意)这大概就是本片被写出来拍出来的动机之一了。
另外,死亡命题虽然不受欢迎,却是无比重要的概念,我们不应该回避它。
想要思考讨论死亡的人不应该被边缘化。
生命的目的是死亡,而不是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建设国家。
这一点要想清楚。
我们的一生是为死亡做准备。
也因此,讨论死亡,是为生命服务。
目的比较清楚,行动才不会偏向。
故此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关于死亡的思考和作品,都是为了安慰/启发/触动。。。
生者。
这一部也不例外。
片子对“人死后去了哪里”这个问题没有提供答案,主人公最后都稍稍获得平静,生活还要继续。
说过了,片子比较长,尽管故事细腻,还是有些细节显得冗余,细腻和冗余是不同的。
比如某些开车的远景,飞机的远景,某些重复的对话,烹饪课上的调情,都可以更精炼些。
剪掉15分钟会更好。
个人喜欢的细节则有:Matt睡前要听迪更斯的有声书才能入睡,崇拜有声书的朗读者,对迪更斯了如指掌。
都是我很有共鸣的事情。
小兄弟两个照顾吸毒的妈妈那一段,非常感人。
至于开头,啊,开头实在是非常强大。
《往生以后》是很认真的电影,严格讲不算文艺片,它的制作相当商业化,不过我们不要拿文艺片或商业片来分类吧,我比较喜欢把片子分成好片和不太好的片。
这部是质量很不错的好片。
想一想死亡吧,它跟每个人都有关。
真的,其实升官发财跟多数人是无关的,但死亡是这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没有之一。
没打算写影评的,只不过是有个巧合,昨天凌晨12点半多的时候(美东时间)开始看这个Hereafter,被那个海啸场景震惊到了,那时候大概就是12点40多。
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铺天盖地的是日本地震+海啸的新闻,地震发生的时间正是我的12:46,我怀疑那一刻我也是有点通灵的。
顺便说下,第一个故事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几乎是做着别的事情看这一部分的很喜欢那段马特达蒙和女生互喂然后描述食物的一段,男女之间最值得回味的就是那种互生情愫,但是又没有点破的阶段,一旦上了床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当然上了床然后不得不分手又可以加点分Marcus呼唤Jason回来那段我居然快落泪了,根本没准备为这样一个电影感动的。
离去的那个是最轻松的,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和伤悲好像总是这种生离死别的电影让我别有感触,究其原因大概是我对死亡的巨大恐惧:你可以接受你的思想永远地消失在宇宙中这个事实吗,而且是无法避免的!
我试图抓住任何一丝稻草让自己相信人死后不是终点,也许还有灵魂,希望是这样吧
赞。
失望
老头子的平行蒙太奇,驾驭得不精彩呀
多线剧情,老家伙好这口?无神论者路过
看到一半不可避免的睡着了。。。。睡醒之后剧情巨人还能接上。。。。。囧
好细腻
要不是狗血的结局就给四星了。但是之间的故事又很感人。老头的电影有点绝望,也许最后这里就是让绝望的世界有了希望吧。
爱这种影片 很喜欢
铺垫之后无惊喜可言
拿着手电筒在多伦多电影节站着看完,说实话,结尾不是很喜欢~
不知所云
铺垫太长,前一小时根本没看出要讲什么,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开头貌似很是个好的悬疑题材,结果过程根本与我感兴趣的这个无关,然后结尾很傻眼。过于文艺所以沉闷。双胞胎让人唏嘘。
大家都说不好,可是这种电影的这样的感觉还有最后七分钟的钢琴曲结束之后,觉得意味深长
翻译太坑爹,翻译成来世或通灵都比这个好,开头那段海啸特效不错,最后达蒙跟那个女作家的相遇略突兀了吧?
比较失望。层次分割显著而缺乏联系,混乱~~
题材不新鲜,叙事手法不新鲜;开头刺激,结尾尤其精彩。
灾难+通灵+文艺,老克现在拍的片子难以用类型片定义,跳出规矩的束缚,和你分享他的世界观。
应该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差的一部东木头爷爷的电影了。
为了最后不到30分钟的相遇,全片3/4的篇幅都用来铺垫了,真是冗长繁杂,而且三条线之间也几乎没给什么关于人物间关系的线索和暗示,让人看的确实很是抑郁,还是怀念当初那个扎扎实实讲故事的东木头;不过像他这样功成名就不再为名声所累的老家伙在自己的暮年偶尔鼓捣点别的对影迷而言也是种乐事
很闷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