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Der Baader Meinhof Komplex,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

主演:马蒂娜·格德克,莫里兹·布雷多,约翰娜·沃卡莱克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捷克语言:德语,英语,法语,瑞典语年份:2008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剧照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2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3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4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5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6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3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4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5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6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7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8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9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20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剧情介绍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讲述了1970年代德国极左恐怖组织“红军支队”的兴衰史。由安德里亚斯·巴德尔(莫里兹·布雷多 Moritz Bleibtreu饰)和乌尔丽克·迈因霍夫(马蒂娜·戈黛特 Martina Gedeck饰)领导的德国无政府主义组织“红军支队”,从1972年开始一直从事极左的恐怖活动。在标榜以德国“国家道德腐败”的名义下,该组织试图创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体制。然而他们正是用以暴制暴的方式,犯下了多起暗杀、爆炸攻击以及绑架的罪行,所谓的人性在嗜血成性的恐怖事件当中消失殆尽。 影片根据记者斯特凡·奥斯特80年代的畅销书改编而成,荣获2009年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9年第66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提名,2009年第2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提名等多项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长征雪域雄鹰杀手女教师孩子不坏尽管爱爱在云霄一呼百应麦兜·饭宝奇兵大雨将至特种部队江山风雨情西镇警魂第六季流星慢舞天堂的气息牧羊人与女巫:千步之舞莫妮卡狗血屯江湖往事独一有二的她遇见你之前最高通缉东溪突击公园之夜尽量加油吧!魔法少女胡桃纸钞屋第三季南城宴生活大爆炸第八季通往大河之路猎罪图鉴2异端指南恭喜发财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长篇影评

 1 ) 真理在镜子的另一端 之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

观看本片让人觉得平实中又是充满了力量影片刚开始几个年轻人似乎只是对于某些理想过于狂热而周围的人对这种狂热也是忽视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正是这种似乎只是比其他犯罪分子多了一份狂热的几个人竟然将这种狂热燃烧到了极致这种狂热如野火一般在各个不同的地方燃烧甚至几个领导人在监狱里时外面的火焰也不曾停止甚至没有人能控制它而对于组织RAF来说这团火更是越烧越远从开始简单的理想目标到最后他们自己内部也开始自己怀疑自己的初衷就像你知道镜子的另一端就是真理 事实但当你伸手要去触摸它时 摸到的却是冰冷坚硬的 现实

 2 ) 一个红色有机体的兴亡史

大约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清晰地记得乌里克.迈因霍夫的名字。

不记得是从什么地摊文学与或者是知识日历上得来的信息,总之那本书(或杂志)大约有着“全球恐怖组织大观”之类的名字。

作者一面痛斥着恐怖活动带来的无辜伤害,却又不自觉为一类恐怖分子树立起道德难辨的形象。

在关于赤军派的篇章中,我隐约记得文中描述“乌里克.迈因霍夫,曾任左翼刊物《新混凝土》记者,参与××运动,为表示对××的抗议,在1977年于××监狱,上吊自尽。

”在容易盲目陷入英雄崇拜的少年时代,这个女人的名字就这么根植于我的内心。

幸而自己没有成长于那个年代,没有经历过68年学生运动的洗礼,否则不是在中国成为一名勇敢的红小兵,就是在欧洲撒播革命火种,与迈因霍夫女士共同战斗了,当然那只是意淫中的那么一点可能。

随着年纪越来越老,我渐渐体会到意识形态和宗教这能给人一种虚幻的力量,并越来越纳闷,这种力量真能滋生一个叫恐怖组织的群体,并真能让一个叫恐怖分子的年轻人在10公分的距离内,对与他无冤无仇无交集的“阶级敌人”开枪吗?

电影这个讲故事的媒介,能重现一个个体和一个群体的从心灵到行为的变化史吗?

在赤潮如火如荼的1970年代,我们当然无法将这种暴力行为彻底描述成“无意识地构建假想敌”。

学生运动的挫败、越南的泥沼、马丁路德金与肯尼迪的遇刺,都在一次次地刺激“渴望公平”的毕业生,进而产生前仆后继的社会破坏行为,这些行为在与警察机器的斗争中,或多或少造成了伤害甚至死亡,这样更进一步地加重年轻人的被迫害感,从而将社会破坏变本加厉地导入恐怖主义行为这样万劫不复的深渊。

关于这个多米诺式的变化过程,电影《巴德尔和迈因霍夫》成功地给予了再现。

电影开头,迈因霍夫在裸体浴场与两个孩子慵懒地晒着太阳,进入朋友派对后,在丈夫给她递来工作成果——针对伊朗极权皇室的抗议信——的那一刹那,她之前的慵懒和羞涩淡然无存,转入一个尖顶的左翼共产主义信念者。

由此,能明白,1968年,青春的荷尔蒙在高潮时嘎然而止,但却没能将其完全驱散,余下的荷尔蒙必将在1970年代愤怒地燃烧进而产生可怕的破坏力量。

五月风暴、枪毙越共、刺杀肯尼迪、刺杀马丁、伯克利大学示威,这一系列定格1960年代末的画面也被短暂而强有力的剪辑凝在一起,预示着“赤军派”的必然出现。

接着从捣蛋性质的商场破坏到逃狱后与意大利红色旅的联络,再接着经过约旦沙漠的军事训练到返回西德后针对美国外交机构和右翼出版社的恐怖袭击……电影像交响乐奏鸣曲式般,让他们一步步走向高潮,并随之引来一次次受挫,成员陆续落网或“牺牲”。

奏鸣曲式总是在一次次受挫中走向万声齐喑的最高峰的,于是更激进的“长江后浪”们来了,刺杀范围扩大到商业资本的代表——集团老板们,甚至扩大到平民百姓——劫持民用航班就是从那时起渐入1980年代的高潮。

如果说意大利红色旅的衰落,是由于杀害受民众爱戴的前总理莫罗;那么西德赤军派的衰落,则是由于对汉莎航空航班的劫持并杀害乘务员。

这些都让恐怖组织的群众同情心丧失殆尽,当然,1990年代的到来,让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全球化资本彻底战胜了左翼意识形态,同时让60年代残留的荷尔蒙终于挥发完毕,这些失去,才更是全欧左翼组织走向衰退的根本原因。

何止红色旅和赤军派,法国的直接行动、日本的赤旗派都被他们国度强大的资本收拾干净了。

除了对“美帝”的“惩罚”依然不时在希腊这样的二线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外,以意识形态为支撑的恐怖主义,最终全方位让位给以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解放名义为灵魂的恐怖主义。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中的赤军派,更像是一个有着旺盛生命力可疯狂生长的毒瘤,它在那个年代拥有土壤和营养,并在被一轮轮斩草后吹又狂生。

最终除根的依然还是土壤。

通缉令头像群中,有4个(包括骨干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都是自己给自己在狱中画上了×。

巴德尔曾向狱警和律师表示:“我都根本不认识那伙人(在外面搞暗杀和绑架,以图释放他的‘战友’)”,巴德尔女友恩丝琳在狱中偷听“后辈”新闻后,感慨:“他们比我们强。

”而当听闻汉莎航空劫机事件失败后,他们这“赤军派第一代领导集体”才算明确自己的革命理想只是一场虚妄的梦,自杀,是惟一的出路。

而“比我们强”的二代、三代则继续将虚妄的理想燃烧到冷战结束前的最后几年。

那位68年的学生运动领袖反倒因祸得福,他在某次演讲后挨了仇视共产主义者的三颗子弹。

虽然保住了姓名,可再也革命不起来了,却偏偏激励了其他年轻人成立了赤军派。

而当赤军派一成员病死在狱中后,久为露脸的他来到葬礼上,振臂高呼一句“革命要继续。

”呐喊革命口号,成了他最后的权利。

电影在展现一个有机体生长和覆灭之外,并没想去呈现个体思想的成因。

对恐怖分子心灵成长史的表现,在电影史上成功案例极少。

戈达尔比较讨巧,《小兵》中的布鲁诺在逼供前依然如此固执和沉默,更多的是来自信念以外的东西,或许是面子,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为什么如此不屈,对于革命理想,其实他并不显得认同。

的确,在那个以意识形态主导恐怖组织思想的年代,作为个体的“武装分子”并不想今天的宗教和民族狂热分子那么坚定,他们也会经常对自身和组织行为感到焦虑甚至怀疑。

这种内心挣扎在意大利导演贝洛奇奥的《再见,长夜》中揭示得相当精彩:红色旅成员安娜,因为组织安排,需要在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

一方面在囚禁前总理莫罗的出租屋里,她是坚定的革命战士,和同伴们在面对电视新闻中莫罗保镖的葬礼时反复念叨“工人阶级应该全部领导”。

而为了掩饰,她必须照常继续图书馆的管理员身份,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个对红色旅及其信念持完全否定态度的男孩,男孩恰好写作着一个虚构的红色旅剧本。

安娜在外的这个假面潜移默化地消磨着她的信念,再加上莫罗写给妻子和教皇的信件让她逐渐体会别人的立场和感受。

渐渐地,恻隐之心有了。

对于红色旅“人民法庭”的裁决,她表达了不信任,凭什么要将个人等同于国家,阻挠红色旅极左共产主义信念的真是莫罗代表的“天主教民主党”以及他们的既得利益吗?

红色旅不信任宗教,然而他们的理想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宗教,执导着他们越走越偏,最终众叛亲离。

安娜看不见了希望,看不见了出路,置身长夜,就连梦境都在Pink Floyd的《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中留给黑白的苏维埃建设画面。

关于前西德赤军派(RAF)的最近一则重大新闻,发生在去年末,11月23日,德国总统克勒决定赦免RAF第二代首领和该组织的血腥杀手Christian Klar。

目前,唯一还没有得到赦免的RAF成员只有Birgit Hogefeld,他是赤军派的第三代成员。

 3 ) 前德极左翼RAF的红色风暴

(2009.11.17) RAF,前德国左翼恐怖组织红军派,全称Rote Armee Fraktion (Red Army Unit) 。

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爆发了红色风暴学潮,其中就有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身影;另一方面,在亚洲,中国也正陷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风潮,在东边的日本也相应出现了“赤军”,南边的越南处于南北统一时期,美国介入使之爆发越南战争。

巴德尔与迈因霍夫是德国RAF最重要的两个核心人物。

RAF以声援越南胡志明为目的,对资本家们发动各种袭击以此要挟德国政府按他们的意志反对越战,可惜之后的运动逐渐偏离了这一初衷,演变成赤裸裸的暴力恐怖主义,并迅速跨越国界甚至牵涉了阿拉伯国家,使恐怖主义活动进一步国际化。

德国具有典型的德意志民族的坚持与牺牲精神,要做就要做的彻底,敢做、敢为、敢当的军人精神,加上不留一点退路的执着,这也是为何法西斯纳粹曾在这个国家萌芽崛起并迅速意图扫荡全球的原因。

只是,如《浪潮》中表现的那样,初衷和现实总有差距。

另外德意志民族自纠伤疤,反思历史,唾骂自身“一个充满警察的国度”和“一个充满学生暴动的年代”恐怕是能使很多国家政府汗颜而又学不来的地方,而这正是德意志民族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前看其他的德国法西斯的片子其实都可以发现这点,法西斯虽然过于残暴与不仁道但也有很多令人佩服的军士精神,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

很好的片子,不仅有助德语的学习,而且也学了一段历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RAF对中国红军作战理论和操作的崇拜,相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战做法,还把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背那么牢,真的让我很汗很汗啊!

 4 ) 德国红色兵团RAF,当年被誉为恐怖主义

两个影响巨大的德国红色兵团RAF领袖人物,他们被认为是恐怖主义,却更像政治家思想家,令该传记式电影的上映引来各方剧烈反响。

六七十年代西德类似共产主义思潮反映在社会暴乱革命暗杀等上面,他们崇拜毛泽东、切·格瓦拉引经据典,反对美帝侵略越南等等,政府束手无策却依然强硬。

慕尼黑惨案、汉莎航空劫机等事件历历在目。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感觉当年的他们,会否像我们的现在?

 5 ) 真的是关乎正义吗?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

(摘自百度百科)setting a car on fire is crime, burning thounsand cars is political。

窃铢者盗,窃国者侯。

难怪人们都说政治是肮脏的。

那么为什么?

一群人以正义之名要求德国政府及美国政府停止对越南的种族屠杀,而对一些政权当局如大法官,大律师,银行家进行绑架、暗杀,甚至对平民进行无辜的射杀。

根据刑法原则,罪与罚需要行为与后果的直接因果关系。

不能因为银行家签署了提供战场资金的文件就将战场上的伤亡归到其头上。

哦,我们不是在讲法律。

好,那我们讲道德。

如果因为这些政权当局冷血地签署了一系列导致战场伤亡的文件,那么他们在道义上毋庸置疑是有责任的。

那么,谁有权力使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因为打上无政府主义及正义地解放千万越南苦难人民的旗号,就被赋予这项权利吗?

我不敢苟同。

平民的死亡又如何得以合情理地解释?

他们认为,政治是残酷的,是要流血的,是要牺牲的,那么用一些无辜普通平民的性命去换的千万越南人民的生命就是正义吗?

这是狭隘极端功利主义的观念,1<100。

我亦不敢苟同。

一个无辜的生命的价值并不比千万条无辜生命价值小。

牺牲一个无辜来换回上千无辜的做法我并不认为是道德的。

我不并认为无辜的成千上万的越南人民的生命就不宝贵,只是,不能用其他无辜的生命去换回。

结果则回到这个死胡同,如何解决?

战争从来都被视为政治问题,从来都被政治解决。

发动战争的国家就是最大的恐怖主义。

可是,国家至上无主权,康德的永久和平、国家联盟只存在于我们寄予美好希望的未来。

也就是说,因为人性的贪婪和杀戮被放大至国家的贪婪和杀戮,战争的悲剧发生却无法阻止。

那我们能做什么?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吗?

对于我而言,这似乎是无奈之下的唯一选择。

回到影片中,这些被政府主流舆论称为“恐怖分子”,被支持者称为“英雄、正义者”的一群人到底又是为了什么而战呢?

正义吗?

如果这是一场道德之战,他们在射杀平民的时候是如何面对自己的良心?

显然他们觉得这是必要的牺牲,那么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中,是否存在这种极端功利主义?

但他们是否都有暴力倾向、易怒及偏执?

飞车的快感,开枪的快感,破坏的快感是否是真正主导他们行为的原因,而正义之名只是他们用来使自己心安理得,理所应当的理由?

政治是肮脏的,杀人是错的,哪怕两者皆以正义之名义。

p.s. 记得年轻气盛时读贝卡利亚论证死刑的不必要且应废除时,心中愤愤。

我不能说现在我的想法就是对的,或是以前的想法才是对的。

只能调侃道,老了,make love,no war!

 6 ) 个体和群体

读《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时一直觉得外国作者没有悲悯心,竟然能把那段如此残酷麻木的历史一笔带过,这种感觉和我曾经把冷战时期西方世界的动荡变革完全浪漫理想化处理没什么区别了,人们总是以局外人的视角美化别人的伤痛,用宏大的意识形态和主义轻而易举地掩盖了每个具体个体的所思所想。

看了这么多部属于60年代的影片,我再次仔细回想我到底看到了什么。

全世界的统治机构几乎都沦为少数人利益的代名词,年轻人在情欲和理想中优游、在不切实际地梦想过之后被时代推向了迷茫,有的人被迫学会顺从妥协摇身一变成为了追求安稳生活、转而抨击当年自己的中产阶级,有的人因为清醒而幻灭、用暴力对待着无辜者、最终自己也走向毁灭。

那不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着伤痛的时代。

我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秉承着让人们生活地更好的初衷如何被世界背叛、走向了坠落的边缘。

我知道社会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不是抽象的人民群体,而是每一个独立的人构成的。

当看到我的同龄人用XX斗争蔑视基本客观的人性、一身戾气高呼XX口号却搞双标时,我想人类社会真是轮回。

我看透了某些宏大价值观的荒谬,我不想被任何意识形态束缚,我只愿每个人都能永有远自由而幸福地活着的权利,而事实告诉现在没有任何制度能做到。

我还是去唱一曲列侬的imagine吧,至少那里面还有最纯粹朴素的爱。

 7 ) 还原社会的真实性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看到这么标题,你一定被吓坏了吧,这么一个牛逼轰轰的名字,难道我真能扯出什么道道来?

那就真让大家失望了,我还是真想不出来起什么名字好,所以就随手打出了个标题,千万别以为我被塑造成了什么社会资深评论家,或者有关部门的专家。

我还是我,还是那个文笔长脚气,并且爱到处显摆的二流偏下型,非专业电影胡扯打字员。

这片子说实话,之前我真是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不管是导演,演员还是什么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啊什么的,我通通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做为一个普通影迷,首先是影迷,而不是噱头迷,(最烦那些听说片子得了什么奖,或者商业广告弄的很离谱,然后一堆人挤公交似的去看的片子)。

影迷,主要就是喜欢电影,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和电影无关,扯他干嘛。

话说我第一次知道这片是因为前天中午在单位休息的时候无聊的打开了迅雷看看,看到上面有在线播放,边上的标签是这样的:经典黑帮电影。

靠,作为一个喜欢看黑帮电影的人来说,这样的标题配在一个你没看过的电影旁边,那简直是耻辱,当下就开始看了。

无奈单位里看电影毕竟不是那么方便,于是看了20分钟左右就没有继续,今天恰好休息,就起个大早把这片子给看了。

说实话,其实在单位看的那20分钟给我的第一感觉相当不好,这是黑帮片么?

丫不是在反映德国政治么,政治片,战争片向来我都是很反感的。

所以本来想不看的,但我有个毛病,就是看了一段的电影你要叫我不看完就结束,那简直比杀了我还让我难受,所以今天早上一咬牙一跺脚就点了这片子继续看了。

果然不出所料,电影看完,我首先一个感触就是:你被耍了!

这根本就不是黑帮片,虽然他们也有枪,也偷汽车,抢银行,劫飞机,炸大楼,甚至像文雀一样扒了老太太的钱包,但它确实不是黑帮片,它确实只是政治片,所以我被迅雷耍了,迅雷尚且如此的不真实,利用标题来骗点击率,更何况现实社会呢,大商场里摆在外面的全场1折起,进去一看,不但看不到1折的东西,反而更多的是:本专柜不参与此次商场打折活动,好吧,商场逛累了,找个地方吃饭吧,贵的地方咱吃不起,找个快餐店吧,门口写着3元吃饱5元吃好,进去点了2个青菜,油末星子都不带一点的青菜哦,一算账,6块,一个青菜2元,另一个3元,再加一碗饭,回头再看看那个3元吃饱,5元吃好的牌子,猩红色的油漆越发显得刺眼了,敢情一叠青菜一碗饭就能吃好,真是让我恍然回到解放前!

也深刻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民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官方,什么东西稍微有点擦边,就被和谐,别的不说就说咱们豆瓣吧,我只要一个月不看电影,就会发现我看过的电影少去了,本来800多的,现在成700多了,原因?

那自然是有些电影被和谐掉了,这只是一个电影标签而已啊,至于这么过不去吗?其他的一些,比如牵涉到国家历史事件的,牵涉到色情的,通通绿坝了,大家都看不见摸不着,祖国江山一片好,这是进步吗?

片甲不得下海的封建政府被洋枪大炮轰的屁滚尿流才几年啊,这么快又要回到固步自封的老路子上了?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可悲的不在于我们买不起车,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我们最大的可悲是,觉得这些都是最正常不过了,我们理所当然的接受这个决定,看着那些叫人民的公仆的人,肚子比他们的主人还要大,住的是比他们主人还要好的私家别墅,抬脚就是奥迪,张手就是中华,到了主人的饭店里大吃大喝一顿后,扔下一张白条以后,接着去抱主人的女儿!

这样的公仆,必须被玉娇龙一刀而后快!

好吧,说回电影,为了对的起这个影评我还是必须说说这电影的,这电影主要向我们表现的哪几个方面呢?

具体如下:1.德国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和我们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一样,都有一群为了自己的目标,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先不用关心他们的理想是对是错,至少,他们为他们的理想付出一切。

2.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国外的影响力真的很巨大,这一点虽然毋庸置疑,但我还是被电影里的台词吓了一跳,那时候我们的领袖就更解放前我们看待大胡子老马一样神圣3.国外男女第一次见面就可以在同一个浴缸里面洗澡,甚至当着她男朋友的面,而现在的我,给我一个女性朋友打一电话,回头就能收到她男朋友的恐吓短信。

4.国家禁止枪支是多么的必要,至少法官们在胡乱的判了别人型之后不用担心被一枪毙命了,只要担心下在郊外的汽车里和女秘书运动的时候不要把窗户关死,以免一氧化碳中毒。

5完了

 8 ) 沉痛哀悼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同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帝国主义入侵越南,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一致谴责。

在主席以及我党的英明领导之下,全世界刮起了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迎头痛击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切挑战,用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彼时的欧洲大陆,正处在北约反动政权和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伟大的、富有光荣斗争传统的德国人民受到毛泽东思想的感召,正准备投入新的战斗。

德国人民的好儿女——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多年来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压榨。

他们满怀阶级仇恨,组建了红军旅,用马列主义的精神启迪德国人民,以此帮助欧洲民众改造资本主义思想,早日脱离苦海。

红军战士们对帝国主义的爪牙展开了一系列有效的打击,并在奥运期间援助追求自由的巴勒斯坦人民,成功歼灭数十名以色列侵略者。

  革命活动让腐败堕落的资产阶级老爷们惶惶不可终日,德国人民挫败了帝国主义的阴谋,反动派夹着尾巴纷纷落荒而逃,革命形势空前浩大,欧洲民众尽欢颜。

德意志和欧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积极进取的好局面。

  然而,仍有部分反动分子亡我之心不死,美帝及其走狗对红军旅展开了一系列疯狂围剿,在他们鬼祟的动作之下,战士们一个个倒了血泊之中,无产阶级革命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岌岌可危…… 虽然随着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两位同志的倒下,革命之火被顽固的落后势力扑灭了,但革命的火种不会消失,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会永远地记往他们,无产阶级革命,终会有胜利的一天!

 9 ) 挺有意思的

一部不那么有名的的的德国片在评论上引出各种争论……挺有意思的。

过去的历史造就了今天的我们,从肉身到社会。

对于我们来说那一切都是必然发生的,也必然那么影响历史。

谁也无法确定他们所做的一切是让历史变得更好了或者更坏……这可真是个可悲的结论。

于是剩下的就只能陈述事实,以现在的眼光……以现在的眼光?

什么是现在的眼光?

……又一个可悲的虚无主义者的调调。

扯远了。

电影提供一种可能,给人一种想象,去探究世界的真相。

人与生俱来对社会有一种怀疑,因为我们是这么的不“自然”。

好的电影应该是留下观者的想象,而不是解释……从这角度很认可这部影片,至少留下了空间去想。

其实,我们习惯以今天的对错去判定昨天的对错。

没准以对错为标准本身就是错的……变成了哲学问题,又一个虚无主义者。

导演是电视剧出身,镜头语言工整。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也许是最适合不过的,里面的内容才是重点。

想办法让故事变得吸引人就好了。

 10 ) 真实历史上的RAF

想了一下,转了知乎militant氏的回答,内中也包含了对这部电影的评论。。。。。。。。。。。。。。。。。。。。。。。。。。。。。。。。。。。。。。。。。。。。。。。。。。。。。。。。。。。。。。。。。。。。。。。。

https://www.zhihu.com/answer/1144462620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短评

找不到革命动机,体会不到,文艺女都去参加革命了……

9分钟前
  • Alex
  • 还行

四星半。

12分钟前
  • Bella@980324
  • 推荐

心智成熟需要好多岁

16分钟前
  • Wakan
  • 还行

封闭式构图、开放式构图

20分钟前
  • 豆瓣绿
  • 还行

好压抑

23分钟前
  • 虚空尽无
  • 推荐

革命?呵呵,好意思...

24分钟前
  • 陈哈
  • 还行

70年代真是全球都在鸡飞狗跳。。。青年人天生的反叛愤怒和communism思潮一结合,就诞生了象红色旅这种德国激进极左组织。

29分钟前
  • kfe
  • 推荐

社运课上老K放的。

31分钟前
  • anfieldworker
  • 推荐

一涉及意识形态,嗯,评论区阴阳怪气的2B的劣根性就又藏不住了,呵呵

32分钟前
  • @大月半子
  • 还行

片尾曲竟然用的是《在风中口交》。

33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和大叔一起看。不懂!

37分钟前
  • 阿米米米米
  • 很差

电影拍得不错

42分钟前
  • Irgendwann
  • 推荐

真的很一般

43分钟前
  • 三一
  • 还行

比较带劲,洋人就是不怕死,德国监狱生活条件不错。

44分钟前
  • 菲利普
  • 推荐

对这样的题材真是无爱。看得浑浑噩噩的。

48分钟前
  • 吮指原味田鸡
  • 还行

挺无聊

52分钟前
  • 头疼汤剂
  • 很差

政府的行为固然有错,需要被修改。但烧杀抢掠就能靠解放人民的口号而正义化了嘛?无法理解赤左的想法,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啊。领导人这么容易头脑发热,革命能成功才是传奇呢…而且对近代的反恐战争也很有借鉴意义,我们从来没有去理清过什么导致了恐怖主义思想不断后继有人。

56分钟前
  • 香槟塔
  • 还行

不了解那段历史,不理解这群人的理想,没有字幕的片子,一切都是看不太懂这部电影的理由。

1小时前
  • Fidget茶
  • 推荐

比铁人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1小时前
  • 张小强
  • 较差

革命始于信仰,长于执迷,死于疯狂

1小时前
  • ivauk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