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名太LOW了,这句网络流行语感觉已经是上古时代的。
想到了《空天猎》,片尾好像有这句字幕,真吐了。
中影献礼三部曲,《南哥》、《六年,六天》和这个,看《天才枪手》时一次过看了三片的预告。
剧情。
一度以为它在学习TVB的医疗剧(还天台倾诉仿佛《无间道》),但很快就沦为说教,走回了国产主旋律的老路。
号贩子、病房及医院附近的房源紧张、收红包等都有提及,可太刻意,也肤浅。
还有比较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老医生,要知道很多病人更相信上了年纪的医生,这些老专家老教授们怎么能在一部医疗片中缺席呢?
不合情理。
个人以为,如果以一宗医疗事故贯彻始终来讲述故事,比现在的东一块西一块更好。
女主因为畏惧困难(恩师被调查、医患矛盾等让她亚历山大)于是打了退堂鼓选择到基层——至少现在是给人这样的印象,呵呵,亡母心结让她下基层还说得过去。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编剧赵葆华,就是神秘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之一(整个组织37人,专职24人,就是他们决定了中国电影的生死)。
导演拍了几部小成本主旋律。
近几年,在国人的价值体系里,“有啥别有病”已经超越了“没啥别没钱”,就连吉祥话“恭喜发财”也远没有“身体健康”给力。
说到底:钱再多,身体不好也是枉然。
但一个健康的身体除了自我调养外,拥有好医疗硬件和“有病及时治”的观念也非常重要。
不过,在普罗大众看来,治病与“学区房”概念有点儿相似,那就是无论大病小病都要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和最过硬的医疗条件。
但这并不现实,未来中国医疗环境也不该是这个样子。
未来中国式医疗会以怎样的模式存在?
正在热映、由保剑锋领衔主演的电影《你若安好》或许可以给出一些指引和答案。
《你若安好》是国内首部以全科医生为题材的电影,影片把视角对准了老百姓最为热衷的“医疗领域”,并在医患关系、医疗改革、就医观念等几个角度对中国式医疗进行了全新解读。
影片由实力派演员保剑锋、隋源领衔主演,孙茜、田牧宸、李木子、翟小兴、袁霞、嘉央桑珠联合主演,刻画了老中青三代医生对于医疗事业的执着,真实展现出全新的医患关系理念和百分百努力的医者仁心。
尽管是一部很专业的全科医生题材电影,但《你若安好》的故事展开非常接地气,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病人的痛苦、医者的努力和奉献、令人憎恨的号贩子、紧张的医患关系,总之,中国式医疗能够出现的现象基本都在《你若安好》中出现了……不过,《你若安好》并没有仅限于“现象”的呈现,还用走心的医患故事为中国式医疗指出了“新路”。
比如全科医生的推广、有病及时治疗的概念,还有加强落后地区医疗条件等比较现实的举措,着实让观影者“大开眼界”。
除了“现象”和“新路”,《你若安好》更有真实的情感,比如紧张的医患关系从开始的剑拔弩张,经过一系列真实的过程和转折后转变为互相理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保剑锋饰演的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男医生,尽心尽力救死扶伤的同时,还为贫困病患捐款;孙茜饰演的梁婧娴则将医生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真实地表达给观众,传递出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正能量。
可以说,影片真实反映了我国医疗改革的时代大主题,呈现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质量的感人至深悲喜交集的当下医务工作者形象,并倾情书写现时医疗行业的突围、变革和白衣天使们的新困境新命运新选择。
十九大献礼而推出的以全科医学、全科医生为主题的医学剧《你若安好》其中很生动的刻画了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形象,看完以后感触颇多,在我看来从行医规范来说,双方都很优秀,但从人文关怀来说专科医生显得冷冰冰,医学背景原因时刻在乎不能留下任何被医闹事件放大的证据,检查一定要做全,协议一定要填全,其实也属于现在医生的无奈,而全科医生则会使人在就医过程中感到温暖以及觉得医生是真真正正在为我着想啊,我可以完完全全将自己托付给医生,无需有所顾虑,无需担心他是不是会差别对待。
以糖尿病引发的局部坏疽事件为例,很多医生或许会选择去进行最为行之有效的操作,但从全科医学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出发,应该充分考虑患者本身的原因及家庭因素,做最适合患者的决定,这样的决定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往往可以取得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只是前期医生多考虑一步。
剧中反映出全科医学不被人理解,全科医生甚至被误解为下面小医院的托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对于基层医院的不信任,而的确存在基层医院由于医生及医疗资源水平有限导致错误判读而使疾病延拖错过最佳治疗期,如果能够早诊断,早治疗预后会好很多,这一点也是全科医学所强调的。
基层医院医疗水平需要提高,优质医疗资源需要下沉,医联体的进一步推行才能尽可能的缓解目前即使实行了分级诊疗,大型三甲医院依旧看病难,而基层医院却患者稀少的不均衡现状。
全科医学的服务做的好的话真的是包揽人的医生,从出生到临终,持续性的关注,以人为中心,将患者置于家庭背景与社区环境中,强调实施综合性、个体化、长期负责式的照顾,强调疾病的预防与健康的维持,保证服务的方便性及可及性,能够综合协调利用全科、专科医疗资源及社区内外的其他资源,统涉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营造更优质的就医体验,具有更积极的医患关系,是患者和医生的双赢。
而全科医生本身也是临床医生,注重人文的临床医生,能够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治,负责健康维护,干预危险因素,促进其健康生活,同时承担着教育者身份,能细致的为患者科普疾病相关知识,温柔的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是卫生资源的守门人和管理者,其具备最基本的人文情怀,对患者富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能够无条件的、全方位的、不求回报的对待患者,具有娴熟的业务技能、管理技能和执着的科学精神,可以说全科医学的存在是患者的福音,至少在全科,患者不用纠结自己到底应该挂什么号,所患疾病属于什么范畴,还能得到更细微、更系统的关怀,减轻生病过程的无助感,因为更了解,所以更有针对性。
如当时宣誓时候说喊出来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那样,真正的时时将患者放于第一位,发挥医生的专业优势,对患者负责,关心呵护患者,尽可能的多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并鼓励其参与诊疗决策中,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医疗服务,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及适宜的医患关系建立,赢得患者的信赖,医生和患者不是单纯的有求与有能的关系,更应该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双方的共同目的都是恢复健康,应该相互理解一起努力。
“医者行医,面对的不是萝卜白菜,不是动作越快越好,而是要用心、细心和关心”患者数量的增多与压力的增大不应当作为无法做到关怀备至的借口,身处医生一职值得骄傲因为可以救死扶伤造福百姓但绝不可以高傲,患者和医生向来平等,应该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同时从医的过程中,应不断的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紧跟现代医学发展,才能有资格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及进行更好的医疗教育,用其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其了解疾病的相关情况,以更好的配合疾病管理,“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应该作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希望自己也可以一直做到这样
“人民电影”,是共和国电影历史上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气质的伟大创造。
历史的长河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但人情人性的张力始终存在于“人民电影”创作的始终。
80年代末同“娱乐化”大潮一同生发的“主旋律”电影,历经了电影的商业价值的探索和叙事策略的演变,终于成为时代变迁的最佳脚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记录者。
《你若安好》以群像叙事的方式,探讨了当下最令群众关心的“看病难”问题。
北京华夏医院作为全国的三甲医院集中了最优质的医疗资源,但正是由于资源过分之中导致了“挂号难,病床少”的问题,全国各地的患者从五湖四海专程赶来想要得到专家的救治,但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很可能耽误医治的最佳时机,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症结所在。
电影以来自内蒙古塞罕坝的全科实习医生金闪闪在华夏医院的实习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华夏医院急症科的日常医疗故事。
急诊科主任医师潘峰(保剑锋饰)以“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医生就得用100%的努力去救治”的信条坚守着自己的医疗岗位,但是因为一次意外,潘峰在救治自己的病人李勇时发生了不被患者家属理解的“医疗事故”,而事情的缘由只是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机。
当新的病人——钢子的母亲被送到医院时也发生了类似的状况。
而金闪闪的母亲以同样原因在两年前去世了,她比任何人都明白“提前预防,及时救治”对于一个平凡生命的重要性。
于是在面对人生路口的选择时,她准备回到自己的故乡,回到基层,用自己的小小努力去改变当地的医疗水平。
如果影片定格于此,只让观众看到了医疗工作者光明的一面,看到他们为了医疗改革兢兢业业,如此的人物形象足够伟大,但却难以感人。
《你若安好》的另外一层叙事是贯穿人物内心的真情实感和深挚情怀。
从多重人伦情感中复现出有血有肉的人,拥有“仁心”的医生。
所以我们会在电影中看到潘峰和妻子作为“双医生”家庭在“生儿育女”问题上的遗憾与失落,会被金闪闪的会拉小提琴同乡所感动,会为老一辈医疗工作者的无私奉献而心怀感激。
《你若安好》巧妙地处理了现实中的“医患关系”,并为基层“医改”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这种“走访和驻留”的方式既解决了基层医改的难题,又为双医生家庭创造了难得的家庭生活。
观众也在故事讲述中了解改变医疗观念的重要性。
在“医改”这条注定需要披荆斩棘的道路上,一定要有先锋和标兵,华夏医院的急症科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平凡英雄。
《你若安好》中的“你”既是影片中的患者,也是救死扶伤的医生,编导者以一种现实主义的口吻来歌颂满怀热忱的浪漫主义高尚情操,现实中的“医改”难度可能要比电影中展现的要复杂的多,“医患”关系也要比电影中的恶劣,但是“医者仁心”这句行业信条正成为医疗改革最动人的声音,医疗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和医疗观念的转变最终也会改变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本来是一句非常暖心的温情告白,但是在电影《你若安好》中,却承载了医生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期待。
本片主人公潘峰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选择了辞职,去到基层,为基层医疗体系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心力,这正是体现了一名医者的高尚情操。
《孟子》有云:“医者,是乃仁术也。
”医心即仁心,仁心即天心,只有把握住自己内心那份对病人真挚的关怀,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医者。
无从回避的当前医疗现实,就是大城市大医院占据了大部分的医疗资源,而直接面向广大群众的基层医院却连专业实力强一些的医生都比较缺乏,由此造成了两个后果,一个是大部分群众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判断,原来很容易就能治疗的病最后熬成了绝症;而另一个后果,则是很多群众无论大病小病,都一股脑涌进大城市、大医院,由此造成了我国医疗资源的极度浪费。
潘峰的选择感染了以金闪闪为首的全科医生规培生们,也让他们积极的投身到了基层医院中,为基层医疗体系的建设增砖添瓦。
这是一种医道精神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在很早的时候就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骨子里。
基层医生战斗在一线,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值得我们的称颂和赞扬,而作为普通群众,我们也应该对医生的工作报以尊重和理解,用自己的方式纾解当下的医疗压力,如此,《你若安好》的科普目的也就算达到了。
当然,《你若安好》的科普意义也不止于此。
时代是发展的,科学普及需要借助不同的载体,《你若安好》是在影视层面的一次尝试,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科学、政策的普及,也是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此类工作的追求。
影片结尾,当潘峰主动请缨回到塞罕坝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时候,电影出现了最为诗意的画面,乡村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不仅治愈了潘峰的大城市焦虑症,也让他找到了归属感。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北京华夏医院更多的医生也加入了潘峰的队伍,为医疗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金闪闪也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你若安好》让观众体会到了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体会到了医生与患者同仇敌忾战胜病魔的决心,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做到了亲民,细节的处理、人物的塑造都立足于当下现实的逻辑,能够让观众观看的时候感动于故事的同时,能够理解电影想要传达的一些信息,并反思自身与这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自己接下来的行动。
感染、传达、动作,《你若安好》是一部非常具备现实意义的影片。
(文:孟庆雷,特约发布。
)
自电影诞生以来,便不乏关于医务工作者的题材内容,针对医生形象塑造的影片也不在少数,然而,较为成功的作品却凤毛麟角。
《你若安好》一改以往此类题材的叙事方式,聚焦我国当下医疗改革的大时代,紧扣人物情深而真的现实生活切面,于素朴平实的叙事中塑造具有新时代风貌的医务工作者群像。
《你若安好》就将镜头对准了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如何处理与患者的关系。
故事开始于坝上围场的一场“追逐戏”,自然不是动作片中的追逐,而是保剑锋饰演的医生潘峰追回一对要去北京看病的老夫妻,劝说他们留在自己支边的医院就诊不要耽误病情。
创作者接着从演员的对话将叙事的视角转移到了全科实习医生金闪闪,后者是影片叙事的主体部分。
透过金闪闪的视角,反映出的更多的是医改时代医生沉甸甸的责任。
叙事视角转变后的第一场戏就展现出了北京华夏医院医生们的专业素养,摇晃的运镜和快速的蒙太奇,将生命的可贵和医生的天职呈现出来了。
医生潘峰作为整部影片的绝对主角,始终践行着“医者仁心”的价值观,秉持着“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百努力”的信念,在危机时期,他总是主张打破常规治疗,站在尊重患者生命的立场上。
从编导安排的两场主治医生开会争执的戏,我们可以看出,医生这一神圣职业,总是面对着理智与情感的考量,这两场戏由此增强了观众的信服度。
潘峰面对着周玉莲老奶奶,已经做了所有该做的,但已回天无力。
在手术现场,老奶奶抓着实习生的手时,实习生“别抓我,快松手”的回应让潘峰很失望,并告诉实习生做医生的就应该要有仁心。
在小提琴手这一部分,潘峰极力主张避免截肢,保住患者的手臂,并自己查阅医学史上的相关资料,最终不得不让梁主任屈服。
相比于潘峰的情感,梁主任更加理智,更能认清医生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境地。
通过这两位患者,当然也包括未及时就医而去世患者的就诊经历,潘峰逐渐明白了“没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的道理,并逐渐认清了基层医疗薄弱的现状,这成为他辞去职务,服务基层的重要动机,相比于喊口号式的宣扬,观众能更加信服。
《你若安好》充分发掘了人物“在医院”和“在家庭”的并行情感线索,再赋以灵活的想象空间,按照人之常情与“医者仁心”的核心观念形成交汇,纽结为贯穿始终的情绪感染力。
潘峰是有个人生活的,即便篇幅较少但画龙点睛,不管是奶奶喂饺子还是与妻子的生活都将人物立起来了;金闪闪从医生到患者家属身份的过程也独具魅力;梁主任那不近人情似的高标准其实是对生命的另一种敬畏。
大家猜猜他夸的是哪一部作品?
著名剧作家,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赵葆华说:这个电影给2016年的电影荧幕带来了新气象,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这部电影具有艺术生命… 电影评论家赵葆华认为,与传统国产青春片相比,《****.*****》摒弃了青春奢华的时尚路线,影片的主旋律积极、健康、向上,主人公历经各种沧桑之后,都回到了人间正道,唱响了这个时代最昂扬的主旋律。
当下,医疗行业不乏药价虚高、乱查乱涨、索要红包、事故误人、冷漠无情、医患紧张等问题,医疗业已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领域。
然而,医者和患者的关系是其根本。
《你若安好》作为献礼片,正是在这样一个语境下塑造了“医改”前线的平凡英雄。
电影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江苏省扬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由国家话剧院导演刘抒鹃执导,保剑锋,隋源,田牧宸,李木子,刘之冰,孙茜,翟小兴,曹随风,马可悦联合主演。
话剧出身的刘抒鹃在人物塑造上为影片带来了丰富的现场经验,电影中当潘峰和同事回忆起自己在手术台上与死神赛跑的难忘经历时,摄影机以全景镜头表现出画面当中的新一代医疗工作者和前辈之间惺惺相惜薪火相传的关系,画面左侧是静静聆听的实习生们,画面右侧是怅惘怀旧的前辈,当“热爱生命”的诗歌响起,一种来自于职业荣誉带来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这组镜头和演员调度充分激发出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情感共鸣,令人动容。
《你若安好》的出现,我们近些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努力,通过影片,观众可以改观对于医疗行业的印象,加深对其了解,这是这部作品的应有之义。
创作者以艺术方式来展现医疗行业的独特魅力,用正能量来良化医德医风,用医者爱与真心关怀患者,用患者的理解化解矛盾,以走基层的方式完善医改。
这应是电影艺术应不断孜孜追求的,更是社会应始终倡导的。
观众不妨走进影院体验一下医改之下医生和患者的“晴天”。
最令人感动的是影片作者的创作态度平实而又真挚,对现实生活不回避不逃避,将普通人都可遇的医患问题展现在观者面前进行讨论和反思。
掩饰无法促进社会的长久进步,这部影片就不回避现实问题,作者秉承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对涉及基层医疗、医患关系、挂号难,“塞红包”,网络暴力等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揭露。
虽然问题很多,但我们的医生总是用她们无私和奉献去弥合医患之间的伤痕。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让医生这个职业成为一个全民关注的行业。
医保是个大的问题,问医就诊也成了很多人头痛的问题。
这部电影把视角对着了医生这个群体,但它并没有一味的想让你解决这个问题。
就是这种态度,反而让这部影片呈现了一种松弛有度的节奏。
虽然主演保剑锋常常挂在嘴边的便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样的口头禅,但影片却没有流露出很多主旋律电影的通病:说教的意味。
更加难得的是,影片也没有洒鸡汤的姿势,只是用这样的职场人物,来完成一次命题作文般的叙事。
保剑锋这个演员,应该红。
他演过最经典的角色在我看来依然是《十八岁的天空》,保剑锋饰演的角色麻辣老师古越涛,以作风奇特、教学成果突出而远近闻名,用自己特有的素质教育方法令学生们脱胎换骨,带领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 。
当时看这部剧,就察觉他和很多国内同年龄段的男演员不同,他在表演状态上,非常的松弛。
之后的他,在电视剧这个领域突飞猛进,接到的片子和诠释的角色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让我察觉到他的那种可塑性。
以负心汉形象出现,在剧中担任男主角赵伯暄,和刘涛合作的《贤妻》在当年挑战了观众对他一贯角色的印象。
《华胥引》里他一身古装扮相,也演得栩栩如生,立体生动。
这一次,这个医生角色并没有难倒他,还是在镜头面前保持了自己的一贯水准。
男医生在过山电视剧里一些男演员去尝试过,却总喜忧参半。
《产科男医生》就是一例,贾乃亮没有很好的把握住角色的特质,一味用偶像剧的表演去诠释,比较平庸。
而此番保剑锋却没有出现类似这样的问题,他是稳重的,也是冷静的,角色对于剧情的推动也非常到位。
你若安好,这句话真的从他口中说出来,我也觉得心里暖暖的。
再聊聊孙茜,孙茜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女演员。
她和保剑锋均是科班出身,对于角色的形体、台词和表演状态都有严谨的执着。
可以看出此番她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极有看头的。
这个从《甄嬛传》走出来的女演员更是将当时槿汐姑姑”端庄大气、机智聪慧,端庄稳重,无论神态还是状态均是到位又不抢戏,把“甄嬛党”的气场做到恰如其分。
此番,她的表演还有一个看点,是看她如何演出现代戏,显然她的表演证明了她的好不仅仅局限在古装戏上。
作为一部关于医患之间的电影,这部电影选择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制片人刘抒鹃执导,在节奏的把控上,在戏剧冲突的设置上,在情怀的营造上都颇用心血,是一部难得的对医患关系进行直剖的电影。
医者仁心是共识,是大道理,是普遍思维。
但电影同时也是一门表演的功课,看这部电影我感兴趣的是这两位男女主人公的飚戏,他们的精彩演绎成就了这部电影。
所有偏主旋律讲人伦道德的电影,常常不免让人察觉到一种讴歌的套路。
这部电影以个体鲜明的形象打破了这种过于拘谨过于理智呆板的设置,让整部电影既有点的闪光,又能用这点闪光带动面的光芒。
它并没有聊什么大道理,不讲“妙手回春”,不是“医者仁心”,却将饱满的人物推到观众面前,两大主演功不可没啊。
守护生命,守护你;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题记引用自网络:《你若安好》这部电影是以全科医生为题材,主要讲述了医改后医患关系的改善,直面了“医闹”等现象,在情节的推进中,展现出医生的高尚品德和救死扶伤的精神。
首先,我觉得这是部很正能量的电影,直到现在有句话还让我印象深刻——早预防,早治疗。
这说的是我们平常对自己的健康要关注,有病了要及早治疗,有些病是拖出来的。
当然,电影里也谈到了病情加重的一个客观原因是:基层看病难和医疗条件不好。
直到电影最后急诊科主任潘峰提到了要推进医改,重心下移,强化基层。
试想:假如某一天,你感觉自己不舒服,生病了。
你会怎么办?
拖一拖?
还是去医院看医生?
去医院的话是会去大医院或是小诊所?
去大医院的话你就能及时得到治疗吗......其实呀,电影里已经提到过这种情形了,这就是目前的医疗现状:大医院挂号难,小地方医疗条件又不好。
一个再厉害的医生,他也治不了所有世人的病啊,我们惟愿遇到一个像潘峰似的责任型医生,而不是保守型的医生——他们会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将使病人没有得到最大的治疗。
我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崇高而值得敬重的医生们,他们不仅医术高还有一颗仁心,他们把自己的人生都奉献给了病人,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对自己的健康这么不负责任了呢?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迎着光辉的党的十九大,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健康、爱惜自己生命,还要懂得感恩。
人人都为他人多想一点,这样的社会才会更美好!
老中青三代齐聚一部电影飙戏。20年来,中国似乎还没有一部反映在大银幕上直视医患关系,《你若安好》差不多算是第一部。“我想我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在医改第一线,和人民群众一起,把好健康第一关。” 这台词,真是666。
说教的主旋律电影
2018.2.9.华硕
这就是医生?
上课老师给放的。。。就冲着穿着白大褂在食堂吃饭这就只能给一星
听说编剧是为逐梦演艺圈站台的名人,同时封杀了无人区的专家!果然一出手 厉害啊,垃圾中的垃圾
我相信医生大多都是医者仁心尽职尽责,但总拍的让人觉得有鼓吹之嫌。不过依旧尊重每一位医务工作者。
你若安好,就要给钱!不然,天使不理你!
四位老同学酒后吐真言,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在工作重压之下,面临着生与死的艰难抉择。
电影效果是其次,其中有一个地方让我想起过去的自己,一样也是动脉导管未闭,其实这种病放在一个几岁或者刚十几岁的孩子身上已经是没治的了,可能有着某种幸运,在十八岁的那年依然能够让我继续完成现在的梦想,想想现在的无病呻吟,放在那时真不算什么。
现在医疗行业正是改革时期,存在很多的矛盾,希望能尽快度过。
做电影不是几个外行编剧在家里拍拍脑袋随便写写的,要深入生活,像六六一样在医院蹲点半年,才能写出符合实际的医疗剧,医疗剧不需要故意拔高医生,这样更加增加老百姓的反感,连具体什么心脏病都说不出来,光说严重,哪有什么可信度
我就为了金闪闪这个名字五星😂😂😂😂😂😂
主旋律电影,剧情不错。
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但如果现实中能有这么多单纯善良的人头就好了,为什么总能看见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刀光剑影,头破血流,衣衫褴褛
片尾曲合唱好听
2017.10.5-7工作缘故必须看完了,而且是在混录棚。主旋律影片也有拍的好的。但这一例,真的无法……………全当为了声音看画面吧。
太主旋律咯
六套演的……一股浓浓的红晒主旋为医患关系题材打三星,剧情就算了“我想我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在医改第一线,和人民群众一起,把好健康第一关”看完可以去考试鸟~
这个电影给2017年的电影荧幕带来了新气象,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这部电影具有艺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