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should be blamed for?
一部坚定站在现代立场上的反宗教歧视片。
女扮男装的鲍西亚很好看。
试探要戒子很傻逼真的要到戒子以后的回应很傻逼找夏洛克借钱的安东尼奥很傻逼为了排场让安东尼奥找夏洛克借钱的巴萨尼奥更傻逼,傻逼中的战斗逼赔不起钱了不去找别人借钱补上反而做一些乞求更傻逼咄咄逼人的鲍西亚很讨厌逼着夏洛克改变宗教信仰很讨厌不孝的女儿活该思念只有夏洛克是一个正常人
小时候看到莎士比亚的这部剧作,对Shylock非常憎恨,当时他颠覆了我对人性善的初识,把他完全当作恶人的形象树立在心中。
而看到这部电影之后,Shylock在我心中不再是一位恶人了。
影片开头就已经介绍了犹太人收到当时社会的欺压,必须待在类似贫民窟的围墙区域内,如果白天要出城,必须佩戴红色帽子以表明犹太人的身份,犹太人被欺负,被贬低,被羞辱,被基督徒唾面,Shylock就被Antonio唾面,这些人生的经历换作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都不堪忍受这种侮辱,所以我理解Shylock非要一磅肉来偿还恨意!
W.William Shakespeare把这部剧作定义为喜剧这件事在我心里是一部悲剧,它从某个角度确实歌颂了友情、仁爱和爱情,但犹太人的不平等遭遇呢?
就这样忽略而过了吗?
影片中的Shylock并非完全是一个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形象,其实他有血有肉,他在影片中为犹太人的不平等以及奴隶遭遇的压榨而呐喊,他向贵族资本主义既得利益者呼喊人性!
他要那一磅肉是为了祈求法律的一视同仁!
他是呼吁公平的使者,只是方式太过残忍!
他的方式是想彰显自己报复羞辱的心,祈求人性的心!
如果不是布袋戏看到走火入魔,急需改换口味的话,本来这部著著著著名的《威尼斯商人》的究究究究极豪华电影版也不会被自己提上观片日程。
虽然单看cast就是让人心动不已的配置,Al Pacino,Jeremy Irons,嗯……第三个pass掉,而作为木头前女友的Lynn Collins上则在容貌气质上诡异的融合了我最讨厌的Gwyneth Paltrow和很喜欢的Cate Blanchett的某些特质。
可是我一向都是看不懂老莎的东西啦,如果只是把悲喜剧看成倒置也罢,问题是……纵然戏剧腔的电影实在是我的心头好。
正如再看王尔德童话几欲落泪一般,这一次也不过是再次证明了,所谓极品,是应该且必须一再回味的亚~原先被台词所掩盖的暗潮,在绝佳的演绎和不动声色的眼神交会中,全数汹涌了起来,如同勾引和挑逗的差别,酝酿一种足可会心一笑的欣喜。
废话这么多,也不过是想说明之所以在看片过程中为一个眼神一句台词捶桌子跺脚,那真的……不仅仅是因为某人无良的缘故。
实际上并没有特别期待Al Pacino的表现,作为老牌戏骨,就是大可不用期待的存在,笑,这个说法其实是在赞美其游刃有余啊~无论是开场时的被言语侮辱,其后失女的悲愤,到法庭上那段著名的反驳,以及最后被宣判时的五味杂陈,一直让人在心中感叹这才叫演戏云云。
好吧我承认是因为长期看着木偶始终如一的脸,快要成了"这种时候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笑倒。
最想要看到的,其实是以着"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的开场白入场,落落寡欢的美型大叔Antonio。
阴郁,隐忍,孤峭,可以溺毙人的沉静,如果这些都不足以形容Jeremy Irons,那么不妨再加上Lolita和蝴蝶君里让我同样唏嘘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爆。
打住,酱紫我会更加bs某个小白脸。
至于由Lynn Collins饰演,众星捧月的Portia,虽然在片中的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副猪油蒙了心的愚样,片尾以主动出击换得妻纲大振,回头粲然一笑的情景,非常有女王的架势。
顾及到公平还是要说一下,那个Bassanio的演员,因为Gattaca后对Jude Law好感大增而荣升我心目中最讨厌男演员第一位的Joseph Fiennes,此次仍是相当称职的软弱无能着。
所以片子里对着他的巧言令色一直在冷笑,很好,这下我可以更加坚定的讨厌你了。
愤懑不平的,大叔所纵容的这个小白脸,其人品正是,若汝行为之正气,能比拟汝甜言蜜语所散毒气之万一……然而执迷不悟呢,就是纵然到了连Portia都已清醒的末尾,某人仍然愁苦万状。
迥异于前半的正直(除掉那个吻),后半部分的戏,实在是不良极了。
是说,大叔汝在信里写到"或足下燕婉情浓,不忍遽别,则亦不复相强"时当真没有一丝赌气意味么?
Portia要求先结婚再让Bassanio前往威尼斯的举动难道不是担心这个负心汉拐了钱和人私奔么?
(自爆)在法庭上听到丈夫愿以一切换取那人性命时(当然伊只是说说而已)就没有产生做掉这两人的冲动么?
那最后一秒才喊停的犹疑可是明明白白映在眼中呢,还有还有最后,让大叔以自身为担保亲手将指环交给Bassanio,汝敢说汝不是在恩威并施么?
台词还是那些台词没错,端看导演想让观众怎么理解。
吾无良故吾在,茶~~~但是,不管这个N角的烂摊子被搅合到多么狗血白烂的程度,富家女一往无复的美貌聪敏,败家子自暴自弃的寡恩少义着,大叔则被烘托的有如殉教者,从片头的语句到片尾Jessica若有所失的神情,无不在说明,Shylock,才是真正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那一个。
我一直在等,哪怕是一个眼神,好让我知道她在担心着远方的父亲。
我在想,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亲情血缘作为人与人之间最原始也最天然的关系依托,总是不可忽视的。
终于证明了这一点的,是她抚摸着手上的绿松石戒指,忧心地望着水面,似乎在等待着某个时刻或者某个人。
她是夏洛克的女儿,为了爱情背叛了自己民族的人。
她的父亲说:她怎么敢这样,那是我的绿松石,是她母亲利亚给我的,那时我还是个单身汉。
我一直在想,到底夏洛克是更关心失去了踪迹的女儿,还是女儿带走的金钱,但是当我听到他的“绿松石”时,我不再寻找任何线索来证明什么了。
被指为贪婪冷酷的夏洛克,他心中埋藏着最真的感情,女儿的这种几乎可以被称为背叛的出走,让他看起来苍老了许多。
他漫无目的地走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中,踽踽独行,茕茕孑立,孤立无援。
他的不安与失望膨胀了他的报复心。
“如果它不能喂其他东西,至少可以喂饱我的报复心。
”电影开场的那一口唾沫具有太强的喜剧效果,“安东尼奥!
”回答夏洛克的是一口唾沫,人群里,一顶红色的帽子,一个苍老的老头儿,一阵安静。
毫无疑问的,我所有的同情都投降了这个犹太人。
夏洛克忍着,正如他所言:我们的民族正是以忍耐著称的。
等到终于有一天他爆发了的时候:他羞辱了我,嘲笑我的损失,讥讽我的收入,斥责我的民族,阻挠我的生意,疏远了我的朋友,激怒了我的敌人,他这又是为了什么,因为我是个犹太人。。
犹太人就没有眼睛吗?
犹太人就没有双手吗?
没有感觉、感情和热情吗?
不吃同样的食物,不会被同样的武器刺伤,不会被同样的疾病打倒,不会被同样的方式治愈,不和基督徒一样,感受寒暑更迭。
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
...你毒我们,我们不会死吗?
而如果你冒犯了我们,我们不会报复吗!
如果我们其他方面都和你们一样,我们在这方面也会和你们一样。
如果一个犹太人冒犯了基督徒,他会收到怎样的羞辱,报复?
如果一个基督徒冒犯了犹太人,以基督徒的标准,他该受到怎样的惩罚,当然,报复。
你们教会我的罪恶,我都会施行,但会变本加厉,我会在你们的教导上更进一步。
在鲍西亚咄咄逼人下,他说:“你拿走支撑我房子的支柱,就是拿走我的房子,你拿走我生活的来源,就是拿走我的生命。
”他倒下了,连唯一剩下的信仰,都被剥夺。
他是这样子的一个弱者,他脱下了红帽,却哪儿都去不了了。
本来以为夏洛克跟福尔摩斯1个拼法,看了发现不是这样。
本来觉得犹太商人是个不怎么的的反面角色,发现这是被中学课本节选的彻底误导。
话说看下来感觉就是一个犹太人被1群基督徒戏弄了。
戒指的设计不很完美。
阿尔帕西诺不愧是个老戏骨。
有位小暧昧在里面。
Jessica这个人物有点累赘。
酱紫。
In the cast of characters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Shylock is sure to be the fullest, the most vivid one. He is portrayed as a round, three-dimensional image, rather than a flat one. Shylock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character in this play. He is absolutely very malicious, vicious, mean, a merciless man with no sympathy. But if you only judge him by these words, and describe him in this way, I am afraid that you will miss the other respects of his personalities and fates, which are, maybe the more important parts.Shylock, is a tragic person in this play. He is a Jew, and believes Judaism. But at that period of time, Christianity is the orthodoxy, while Judaism is supposed to be the paganism. Therefore, many Jews are inferior to Christians, and they are often bullied and took advantage of. In this situation, this Jewish merchant, who lent money to a Christian, just had his own plan, he calculated the deal’s value in heart. Getting the maximal amount of interest is every merchant’s purpose and duty. Is it wrong for him to do that? It’s good to be sagacious and efficient in the business, as long as you don’t get that money by stealing or robbing. If you get money in a proper way, lending money at interest is not excessive, this way of business is not too bad. All of this is just understandable, is reasonable.From the dialog between Shylock and his daughter, you can feel his love for his daughter. He loves his only daughter, and wants to protect her. Because he does not believe the Christians, he does not allow her to marry a Christian. He does this just because he is afraid that the Christian may hurt his daughter, that ‘s also out of his deep love for her. From this point, he is a good father. So he just planed his daughter’s life, gave her the material comfort, without caring her feelings about all of these. We may say that his love is absolute, but the way is not so suitable and correct.There are many conflicts in this play. At first when Antonio asked money for Shylock, the dialog between them showe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person. But different thoughts came to the same point, that is , money. Antonio has his good reputation, and just because of this, Shylock at last lent him money. The conflict appeared here but didn’t reach its climax. There are a group of contradictions: The contradiction of Shylock and Antonio’s way of business;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ir religion and believe;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difference of what they really think and what they behave in reality. All of these contradictions just prepare for the real clash in the climax. It’s the prelude, the first step to make the strong conflicts and acted as a catalytic agent in the process of sharpen the conflict.In the end, Shylock lost everything. His daughter, his property, and his believe. His daughter eloped with a Christian, which is a heavy blow to him. He was forced to believe Christianity. The two things are sacred in his heart, which support him all the time. But now, nothing left to him. And what’s more, he is marked as a bad man forever. Maybe this is the most deplorable thing to him.A pitiable and hateful man, makes you sometimes gnash your teeth, sometimes feel your heart ache for him.
剧本里的夏洛克,设计了陷阱,俘获了安东尼,要将安东尼剖心挖肝,是一顶一的大反派。
为什么到了影版里的夏洛克,豆瓣用户一边倒地支持夏洛克呢。
原因就是,在前面铺垫相对暗淡无趣的阶段,阿尔帕西诺的表演及台词功底,让夏洛克的委屈立住了,甚至引起了豆瓣用户们的同情。
相比之下,在全剧最高潮的割肉现场,因为太戏剧化转折了,表演能力的欠缺和镜头语言的贫瘠,鲍西亚体现的人性光辉没有表现出来,观众只记住了赢的爽,而忽略除了狡辩之外,鲍西亚 “有牙齿的善良”及做人留一线的仁慈,才是真正的胜利。
犹太人在剧中,是受鄙视的,作为异邦人(这个词很奇怪,有没有本土的犹太人?
),甚至法律上也和威尼斯本土人有歧视,因为谋害未遂就会被剥夺所有财产。
但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人,自认是”自律节俭”的“高阶智慧”,设下陷阱,这就是他的原罪,因为他的出发点,就是邪恶的。
而且,在他可以收取3倍还款时,还非要安东尼的命,骂了几句,就要拿命来偿?
虽然这是合同里写的,但是写合同时,夏洛克把自己的邪恶残忍伪装起来了,因为安东尼一方面对自己实力高估,另一方面低估了夏洛克的恶。
收益和惩罚不赔得,现代法庭可以认为是无效条款。
居然还有人觉得夏洛克可怜。
豆瓣上都是些什么人啊。
至于为什么最后莎翁要让夏洛克改宗。
看看犹太人是怎么理解旧约里的雅各吧。
有些恶,是恶意的恶,是教化的恶,是系统的恶。
如果你同情夏洛克,只是因为你还没有被夏洛克的恶伤害到。
可能你没有签下30年房贷合同,在没有工作时,房子被收走个人破产过。
可能你没有在和美团签下送外卖外包合同,闯红灯走机动车道一天跑15小时,仍然只能维持温饱。
可能你没有在35岁被裁员优化,一家老小嗷嗷待哺。
仁慈,是善,是人性(神性)光辉。
只有魔鬼才会用“契约”引诱浮士德出卖灵魂。
愿豆友守住自己的灵魂。
帕西诺演得很好,以至于观众都普遍同情他。
到底莎士比亚的初衷为何?
这似乎是一部献给21世纪的本子,他被夺走了女儿,财产,尊严,信仰,仅仅因为他是异族。
道德制高点惩罚不肯给予仁慈的人,自己却如此残酷。
帕西诺的两段念白堪称经典:犹太人难道不是人?
凭什么被你们歧视和唾弃!?
就是为了正义和尊严,基督徒对待异教徒和奴隶是何种态度,那是谁会来讨论什么仁慈不仁慈。
有理有据,振奋人心。
最后的审判,仁慈也没有降临在帕西诺身上,只给予罚金,连本金都没有。
还要剥夺所有财产,一半归受害人,一半归国家。
杰瑞米饰演的商人,到底本性如何?
是伪善,还是公义?
至少他放过了帕西诺,但他本性唾弃犹太人,最后还是剥夺了帕西诺的信仰,逼迫他成为基督徒。
有太多的话题值得讨论,以至于帕西诺绝望地离开法庭,观众已没有兴趣再看有情人是如何终成眷属。
三个盒子和女法官女英雄的喜剧故事,也在主体悲剧的氛围中无足轻重了。
21世纪,全球化被证明问题多多,19和20世纪的问题是异化,21世纪的问题则是同化,党同伐异,这才是国家和民族问题的根源。
“嘲笑我的损失,讥讽我的收入,斥责我的民族,阻挠我的生意,疏远了我的朋友,激怒了我的敌人,他这又是为了什么?
我是个犹太人!
犹太人就没有眼镜吗?
犹太人就没有双手吗?
没有器官,没有高矮?
没有感觉,感情,和热情?
不吃同样的食物?
不会被同样的武器刺伤?
不会被同样的疾病打倒?
不会被同样的方法治愈?
不和基督徒一样,感受寒暑更迭?
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
你挠我们,我们不会笑吗?
你毒我们,我们不会死吗?
而如果你冒犯了我们,我们不会报复吗?
如果我们其他都和你们一样,我们在这方面也会和你们一样。
如果一个犹太人冒犯了基督徒,他会受什么样的羞辱、报复?
如果一个基督徒冒犯了犹太人,以基督徒的标准,他该受什么样的出发?
当然,报复。
你们教会我的罪恶,我都会施行。
但会变本加厉,我会在你们的教导上更进一步。
”这中文翻译得也十分有力,比英文更为完美。
为什么基督徒就有那么强烈的优越感?
在影片开头,安东尼奥向夏洛克的脸上吐口水,当时我的心里就充满了对这个“慈眉善目”的长者的鄙夷。
夏洛克的报复的产生根源并不是荒唐的。
安东尼奥那样对他,他便还以颜色,社会那样对他,他同样痛恨社会。
而在审判结果宣布,他要成为基督徒时,他掩面趴地,长跪不起,可见他对民族,对信仰的忠诚。
夏洛克的话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个人愚见。
看完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可以务虚地谈谈跟电影不怎么相关的三点,然后谈谈跟电影有关的三点。
一、与电影不怎么相关的1、我想先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对《威尼斯商人》这个故事的最初印象,——夏洛克遭到了毫无理由的迫害,在这里我看不到丝毫商业文明和契约精神。
中学时候从课本上知道了这个故事,当时我就无论如何提不起兴趣赞美鲍西亚义正言辞对“仁慈”天花乱坠的描述。
后来看了整个剧本,知道了故事梗概,更对夏洛克的遭遇感到义愤填膺。
看看吧,这,自诩仁慈的基督教徒(包括故事中的围观人众,莎士比亚本人及他同时代的受众),如何颠倒黑白,迫害一个享有二等公民权益的犹太人。
拿走他的尊严,拿走他的钱财,拿走他的公平,拿走他的女儿,拿走他的信仰,还有什么是这些多数派所拿不走的吗?
虽然在历史书上,资本家拥有相对于封建地主的进步正义,履行契约拥有相对于毁信弃诺的社会正义,但是在微观的事件里,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正义。
2、感谢安·兰德,我的意思是《阿特拉斯耸耸肩》(以下简称《阿》)这本书,告诉我,自私不是一种错,——“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也许我们不必把事情说的这么决绝,为资本主义唱赞歌,也不必告诉自己一定要倒向另外一种世界观。
我想有一点确认无疑的是,《阿》向我阐明了一个一直以来都很明显的道理:创造世界的人有资格享有它,创造财富的人有资格支配它,创造财富的人也同时为弱者提供里庇护,帮助世界摆脱无聊的空虚。
这个道理再明显不过,但是我们总是不经意地在心底恶毒地诅咒财富和劳动(我不是简单在说仇富)。
我们赞美这个世界上的艺术和道德,赞美从自然中发现并由人类规定的明晰法律。
我们徜徉在情操和美的海洋,唾弃每一枚带血而生的金币。
我清楚地记得我高中时候喜欢的一段余光中的《逍遥游》,——“那是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
那是青铜时代,云梦的瘴疠未开,鱼龙遵守大禹的秩序,吴市的吹箫客白发未白。
那是多神的时代,汉族会唱歌的时代,有梅野有蔓草,自由恋爱的时代。
快乐的Pre-Confucian的时代。
”我陶醉在古典的世界,追求真正的美,干干净净,不带一点意外。
但是,这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伤害。
真实的世界建筑在火车枕木和企业家的通宵未眠上,诗人和作曲家获得了一点施舍,却反而诅咒这枕木和通宵未眠,诅咒财富的安然获得。
是的,直到看到《安》我才明白这一的情况是大大的乖谬,才明白真相如何皎若明月,却被弃如敝履。
夏洛克辛苦工作,放贷,收利,攒钱,安心守法,作为一个早期金融从业者推动威尼斯成为彼时世界的明珠。
千千万万个夏洛克忙碌辛苦,四处奔波,让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船能够联通世界,让瓦特的蒸汽机转动,让贝尔的无线电通达,让资本和科技的洪流席卷全球,带来有史以来人类可以获得的最大福利,——他们拥有了财富。
巴萨尼奥们在做什么?
留恋于销金淌银的晚宴,妓女的裙角,高尚的音乐,以及对财富创造者的鄙视?
谁借给你钱,让你娶到漂亮姑娘?
谁又恪守清贫,积攒家业?
从这个角度上讲,夏洛克与血汗工厂的工人是一样的,他们同样付出了劳动和心血,但是被被人收割了成果。
这不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是兢兢业业者和不劳而获者的矛盾。
顺便聊聊刘志军吧,是的,没有看错,就是前铁道部长刘志军。
跟《安》类似的是,主题都是铁路。
是大众对抗更先进铁路的故事,加入对推动铁路前进人批判的碰巧都有灾祸的担忧、花边新闻、锒铛获刑、落井下石。
还好现实世界不是小说,刘志军本人与小说中主人公所为也差别很大。
但是,只是讨论下铁路建设本身,就可以看到我们所受到的蒙蔽。
高铁上线的时候,民间舆论一片反对,理由无外是提速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对铁道部占据优势资源的不满。
尤其动车事故,使得铁道部声誉跌到0点,高铁一度要停滞不前,这是我们熟知的往事。
但是现在看看我们的身边,高铁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它的便捷、舒适、安全、快速,赢得乘客的交口称赞。
难道我们没有发现这种前后不对应,和我们自己的矛盾吗?
即使在意识到这个情况后,我们开始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问题和腐败是刘志军们和铁道部的,高铁便利和全球第一的里程数成就是我们全体民众的。
审判刘志军的时候,没有人再关心他为高铁事业做出的贡献,反正他已经是阶下囚了,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他到底贪污了多少个亿,有多少个情妇老婆这样的花边新闻。
是世界把高贵品德都隐藏了起来,还是我们注定喜欢低俗和无趣?
在拐跑了夏洛克女儿的罗兰佐对着月光大谈音乐的时候,不知道他是否意识到他自己的可憎。
3、我必须聊聊普世价值。
是不是应该有一些规范可以应用到现在也可以应用到古代,可以应用到此处也可以应用在彼处,可以应用在我身上也可以应用在你身上,不论我是男是女,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是正直的还是邪恶的,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假如有这样的东西,我愿意称之为普世价值。
如果我们认同公平、正义、契约是普世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无条件承认它们的权威性,不让它们因为咄咄的逼问和似是而非的争辩而面目模糊,不让“仁慈”、良心让它失去力量。
对不起我这次要举的例子是夏俊峰案,此案在官方、推手、媒体和不同意见的渲染下已经诡谲无比。
据说关于它的辩论的较高层次,是关于所谓“理中客”的,即理性、中立、客观。
支持理中客的认为这是普及一切的前提,反对者认为在强弱分明,善恶分明的情况下支持理中客本身就是为恶,因为弱者没有精力和时间经受质疑、批判。
那么在这里普世价值在哪里呢?
就是“善”吗?
善本身是很宏大的,它只能是目的,无法在方法上确保自身的普世性。
如果对弱者不加质疑地保护,是否应该假定有高于普世价值的善呢?
是否善恶可以超越公平和真实呢?
我不这么认为。
对于夏洛克的案子,和莎士比亚的小说,有说者认为我们应该回到历史背景里去理解,——在当时这样的故事确实是正常的喜剧的,但是恕我无法理解。
我认同莎士比亚有创作的权利,理解16世纪基督徒的反犹情结,但是我不认同将莎士比亚绑架在解读者本人的理解上,也不同意在当时故事背景下夏洛克就算是罪有应得,我认为他应该获得彻底的翻案。
反犹话题是苦闷沉重的,本电影推陈出新的演绎也体现了现代人的进步,但是及时在当时反犹也不应该是理所应当,破坏契约也不应该受到仁慈的包庇,敢于建立契约者就应该有履行契约的义务,这是多么明白无误的道理。
你如何能做到自己蓄奴却言之凿凿地骂别人不懂仁慈?
这就是普世价值。
二,与电影比较相关的。
1、狂热赞美阿尔帕西诺,影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最百变的角色扮演者之一,最深入骨髓的老戏骨之一。
不说教父、也不说闻香识女人,在这部电影里他闪烁的眼神、伛偻的站姿、一高一低的肩膀、两次痛哭失声以及法庭上关于平等的演讲,看完电影闭上眼睛也无法抹去他的魅力。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努力想找回那个风度翩翩、沉静入海的影子,但是我只看到了闪闪躲躲,偶尔如毒蛇般攫起的夏洛克。
一切赞美归于你。
2、看到这部电影,不可避免想拿它与我前一阵子看过的《悲惨世界》相比,非常遗憾的是,《悲惨世界》实在缺乏跟它相提并论的厚度和丰富。
单论《威尼斯商人》和《悲惨世界》原著,即使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毫无疑问也应该是《悲惨世界》胜出。
雨果写书,如同刺破舌尖写经书,皇皇巨著摆在这里,看完只有服气。
《威尼斯商人》诚然是个经典的好故事,但是不论气魄、情节、功底都逊色《悲惨世界》远矣。
但是说到电影上,《悲惨世界》对人物刻画的单薄,对法国革命的简单铺陈,演员的用力,都很难与《威尼斯商人》比。
可惜阿尔帕西诺老了,不然去担纲主演冉阿让也许能够给《悲惨世界》加点分。
3、最后谈谈女孩子。
在一群蠢笨痴呆的男人堆里,有一个鲍西亚,不得不说是一个惊喜,可以说巴萨里奥完全配不上她,不管是财富、才智、心机还是品性。
巴萨里奥只是一个丝毫不努力毫无信义可言的花花公子,怎么配得公主一般的鲍西亚?
让我想起来《悲惨世界》(原著)里也有一个姑娘,我说的不是芳汀,也不是珂赛特,而是艾潘妮。
这几乎是全书除了冉阿让外唯一一个有人性闪光点的人,她机智,勇敢,有主见。
但是她最终没有得到马吕斯。
《红楼梦》里冷子兴解说天地间的生物都是禀气而生,有人禀赋的清气多,有人则全身浊气(大意)。
贾宝玉自认是污浊不堪的男子,林姑娘是天仙一般的人。
那么,鲍西亚和艾潘妮就是天仙一般的人,在他们接触的周围,全都污浊不堪。
就像夏洛克女儿跟罗兰佐私奔的时候说的“爱情是会让人盲目的”,当鲍西亚们奋不顾身地爱上一个傻逼的时候,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悲剧。
但是反过来,马吕斯选择了洋娃娃似的珂赛特却忍心看艾潘妮死去的时候,这又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悲剧;还有陈家洛对霍青桐,段誉对木婉清……=====================================================是为评。
只有夏洛克是个正常人。。。
最后两条船往水里射箭是打捞犹太人的尸体么,犹太人投湖自尽了?他女儿杰西卡戴着她母亲给她父亲的绿宝石戒指,没有如那个人说的过着奢华挥金如土的生活用戒指换猴子。文艺腔好重
种族歧视这种东西还是存在两面性的。还是要客观对待。
看不下去,这个故事原来最打动人的是以正义为名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
犹太人有那么坏么
明星荟萃。另类改编。可以说是导演重新演绎了威尼斯商人的故事。阿尔帕西诺的苦情戏让人对夏洛克心生同情。Jeremy Irons则继续隐晦演绎了一个闷骚男角色(各种暧昧..),Jocelyn Pook 出品的配乐必属文艺片神作:人声与琴声完美交织,展现了威尼斯黄金时代的纸醉金迷与一丝丝的爱情。
威尼斯确实漂亮,台词华丽精彩,可惜是个悲剧。
这个破电影居然能拍俩小时。
老戲骨pacino大叔
整个故事三观极其不正,怎么能这么合伙欺负一个犹太老人呢?这些虚伪的人,他们所谓浪漫爱情都是建立在剥削外族血肉之上!还上流社会,衣冠禽兽而已。夏洛特的女儿就是个垃圾,偷了父亲的金币跟男人跑路。
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别说矫枉,其实原著跟这差不多的,感觉他们口中的mercy 有一定双标的成分,又或者阿帕演的太好了。不过割肉确实泯灭人性,可能之前积怨太深,是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碰撞,但是最后bassanio 说只拿走他的一半财产但求不要拿走他另一半财产的时候我还是笑到了,改信仰太诛心,antonio 全程有什么用吗?除了长得英俊潇洒一点,另一个特点就是挥霍无度。不过莎翁对女性的塑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
真真欺负人,还欺负一个老人。无聊至极!
莫名其妙!
要命
没拍好.```可惜了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 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就这几句话我对夏洛克好感倍增
没太看,因为实在是越看越困
All about love, belief, justice and courage, which are almost dying today
太无聊了 为了完成作业勉强看完了
威尼斯商人证明了一点:找个靠谱儿的伴侣胜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