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要写的几个剧本,心里纠葛了很多问题。
今天看了第二次。
看这个电影如直面自己,每看一次都是去解决一个心里的问题。
可电影本身,依然庞大得无法评价。
无法评价就不评价。
尽管有着评价焦虑。
第一次看时,旁边坐着一对情侣。
是的,你一定也遇到过这样的情侣,女的在吃爆米花,男的整场时不时点评一句逗女的笑。
而他的注意只在于这个派怎么活下去、有没有吃的、吃的够不够鲜、每个回合占了老虎多大的便宜、这回死不死得了上头。
就在这个层面上。
然后,演职员表上来的时候,这个男的起身说,李安牛比。
李安的确了不起,可以让这么浅的寻求得到满意。
网上也看到些高人的拆解,听起来很有道理,因为,那样的拆解,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简直是把电影的皮相都扒下来了,他们也评论得特别自我满足。
李安的确了不起,可以让这样的寻求得到满意。
但是,我想说,寻找那些屡试不爽的、又好象很深奥的解释,其实是舍弃了对自我的那个丛林之心的观照。
这样的拆解,是把深意用浅了,把丰富用单一了,可能还不如前一种呢。
起码第一种是“口渴”/thirsty 的状态。
中国的山川,有庄子之前的山川,和庄子之后的山川。
庄子之后,山川就附丽了一层人生哲学的意味。
意味丰富了,可山川失去了。
就好象开头的动物镜头,我们看到美妙的动物。
动物本身的美自成伟大的小奇观。
可一些设施告诉我们,这是在动物园。
是已经被人框范后的自然之美。
你是要继续在框范中寻求美呢,还是舍弃一切,到那个没有任何基础的大海上呢?
李安好象在担忧这个事,又好象没有担忧。
他不着痕迹地把观众往空无所有又变化万端的海上引,经由我们自己的动物园。
汤谐评《史记·信陵君列传》:其神理处处酣畅,精采处处焕发,体势处处密栗,态味处处浓郁,机致处处飞舞,节奏处处铿锵。
初读之爱其诸美毕兼,领取无尽;读之既久,便如江心皓月,一片空明。
我终不能测其文境之所至矣。
信陵君列传中就埋伏着虎的关节,处处有虎意。
司马迁做得这样的文章,这不多见;而更少有电影可以做到。
这是这个电影的珍贵的地方,惹得我一看再看、还要去看的地方。
每个心灵都是参差百态的。
每个心灵也应当辽阔动荡复温柔,如云下的太平洋。
暂时关闭评论音轨。
去影院,寻找你的派。
看到不少影评把这部影片说的很煽情,评价很高。
但是李安呈现出的pi和原著中的pi实在南辕北辙,作为原著党,吐槽两句。
李安对原著的改编是尺度是非常大的。
原著中的印度少年并不是像很多豆友理解的那样,由于巨大的痛苦内心出现了幻觉才描述了那样一个和老虎海上共存的故事。
他很清楚发生了什么,只不过告诉大家一个美丽的故事,用以让大家对残酷的现实世界维持一点可怜的希望,维持对上帝的信仰(和蝙蝠侠2:黑暗骑士的结尾有共同之处)。
估计是不希望电影在北美审查时被归为限制级的缘故,编剧在结尾处删掉了很多血腥暴力的描写,让人根本感受不到”内心激发出的邪恶“是怎么彻底改变了pi,这种去掉了人吃人情节的故事与前一个故事对比也不是那么鲜明,大大削弱了剧本的震撼力。
此外,影片全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而不是像小说那样机智,假托作者查到的冰冷的录音稿件,用冷冰冰的第三人称口吻来呈现给读者残忍的现实。
本来少年在与日本船运公司的两个调查员的谈话中斗智斗勇,然而影片中却呈现出的是不痛不痒的平淡叙述。
原著中的印度少年只有14岁,性格狡猾乃至残忍,智商很高,心理素质极强,“很难搞定”。
而在影片中,pi完全变成了一个内心柔弱的美正太,他在近乎残忍的海上磨难后留下的强大气场在影片中荡然无存。
可以说,李安呈现出的是一个人战胜自然、战胜内心的、《老人与海》型的故事,而这与原著表达的主旨真是天壤之别。
顺便吐槽一下中文翻译。
这部电影本来不少关键情节都是原汁原味地保留原著对白的,是一大亮点。
但是影片的最后pi问:“which story do you prefer?”在得到回答后说:“the same opinion with god."这句话小说里翻为:”和上帝的意见一致“,极其精妙传神。
但是字幕居然打出”你将跟随上帝“,真是毁了半部电影啊。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扬•马特尔于200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而改编的一部3D电影,由李安执导,苏拉•沙玛、拉菲•斯波、伊尔凡•可汗、阿迪尔等主演。
2013年,该片在第85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在内的四项奖项。
影片讲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难,家人全部丧生,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人于虎建立起一种奇特的关系,并最终共同战胜困境获得重生。
影片主人公的名字“派”有点怪,含义是什么呢?
“派(pi)”,读起来和数学中的π同音,原著作者扬 •马特尔给少年起这个名字是因为π是无限不循环永远不会重复和结束的意思,以此来隐喻人生的未知性和变化无常。
少年派正是被逼迫离开家,独自踏上未知的太平洋之旅,途中有很多不确定的遭遇。
而跟随派一起漂亮的老虎名字是:理查德•帕克,这其实是现实中或者小说里沉船遇难者通用的名字,其中一位帕克先生孩子作家爱伦•坡的小说中被同船的人吃掉了,等等。
都显得那样的有深意、不寻常。
这是一部想说点什么的电影,里面有着李安浓浓的东方情结,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
这部电影让大多数观众会觉得是不虚此行的视觉盛宴,但是却无法忽视当你读懂了结尾派那第二个故事真相时,突如其来的残忍。
他骨子里的悲观情绪总会在影片中默默传递给观众,当然还会给你留一个可以憧憬美好的未来。
生物老师Kumar,一纯正的无神论者,pi敬畏的偶像,几乎毁掉了少年pi的宗教观。
这个重要人物被删掉了。
动物园里野生动物以及游客的危险性,和剧情关系不大,被删掉可以理解;但是很有趣,没有了很可惜。
三教派(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导师不约而同去见pi,结果见面互相吵架的情节被删掉了。
英迪拉·甘地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解散所有非执政党控制的地方政府,这是pi老爸移民的大背景。
pi是被日本船上的台湾海员丢到救生船上的。
因为他们看到船上有鬣狗,所以想用pi做诱饵把鬣狗引开。
不想救生船被斑马冲走了。
第一夜船上无动静,少年pi对获救充满了希望。
第二天清晨鬣狗咬食斑马的情节被弱化了,原文描写挺残酷的,近乎白描。
小说里,斑马在失去大量内脏和下半身的情况下,撑了两天才死去。
电影还是很顾忌观众的接受程度的。
第二夜pi非常地焦虑,担心天太黑无法获救,担心鬣狗会活跃起来。
第三天看到Orange Juice晕船的场景让pi放声大笑,大概是因为发现人和红毛猩猩晕船的神态也非常相似,感觉到自己的感受能有他人(猩猩)来分担,所以情绪转好。
Orange Juice的身世被删掉。
第三夜是为父母兄弟痛哭之夜。
第四天,Orange Juice死状也非常惨,电影做了合理弱化。
pi眼睁睁地目睹了整个过程,痛苦而绝望。
因为知道自己是下一个牺牲品,他已经放弃了要活下去的斗志。
这种绝望无力,在电影里被改编成了要为猩猩复仇的架势。
老虎被Richard Parker命名为Thirsty的原因被删掉。
顺便说一下老虎为什么取名叫Richard Parker。
1838年,Edgar Allan Poe出版了一本小说,描述了一个海难故事:三名生还者杀同伴食其肉得以生还,被害者的名字叫Richard Parker。
46年之后,Mignonette号游艇沉没,三名生还者杀掉客舱服务员,并分食其肉,被害者的名字也叫Richard Parker!
(由此引出了著名的女王诉杜德利与斯蒂芬案。
)此外还有若干Richard Parker遭遇海难或者在船上被绞死。
Yann Martel对这种巧合印象深刻,说“So many Richard Parkers had to mean something”,于是把这只老虎取名Richard Parker。
老虎并没有秒杀鬣狗。
鬣狗故意把斑马横在船的中间,为的是老虎有肉吃,不用来攻击自己。
也因为老虎的存在,鬣狗有所顾忌,不敢冲到帆布这边。
pi在老虎和鬣狗的夹缝中忽然又恢复了生存的勇气。
作者这里做了一个比喻,好比挑战者和冠军打球,心态很差连输几场,最后一场因为已经没什么戏了,反而可以打得很轻松很在状态。
大概这就是触底反弹吧。
这里差不多到了书的一半。
总的说来,小说里对pi的心态有很多生动的刻画,在电影里都没有表达出来。
这可能不是这部电影的问题,而是文字本身独特的魅力。
不过看到老虎没有回头地进入密林,还是忍不住眼眶湿润。
大概生命中有些人有些事,都不会有一个告别的仪式,而是说没有,就没有了。
(补全的部分见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81335/)
回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在国内引发的解读热潮,你会发现两大脉络:一是对于人生的感悟,譬如那句“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我却从来都没有好好的道别”,就被人不断的当作名言警句提起;而老虎不回头的唏嘘,一时间也充盈互联网——理查德•帕克执拗的盯着陌生的墨西哥丛林,然后不管不顾的纵身跃入,只留下身后的派徒然长叹。
第二,就是对于“真相”的索引、探求,也就是所谓“第二个故事”的来龙去脉,那些动物到底代表着谁,谁杀了谁,谁又吃了谁,以及食人岛、果实里的牙齿、狐獴等意象到底“隐喻”着什么具体事物,国内观众乐此不疲。
这其实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在我看来,就是由于宗教背景的阙如,导致国人重情感伦理,以及对超验思维的不自觉排斥——一定要找一个“坚实”的现实主义土壤才肯罢休,不然,整部《少年派》就是一个不可理喻、无所依归的故事——对于有着五千年“文以载道”传统的中国人来说,那意味着《少年派》根本无法走完编码-解码的大众文化消费流程。
当然,在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中,想树立一元化的文本解读权威是徒劳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接受美学思想已经被庸俗化为某种反智的口号,每一个解读者都不得不事先做一番“政治正确”式的声明:“这只是一家之言”——笔者也概莫能外。
回到影片的文本,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基本忠于原著小说的电影,原作者扬•马特尔也参与了编剧,套用“作者论”的观点,电影《少年派》其实应看作是马特尔-李安作品,要“理解”电影,免不了要不断的回溯到小说,二者相互结合,可能更利于思路的爬梳。
电影基本照搬了小说的基本结构,首先是一个倒叙的叙事大套层,由作者马特尔“本人”去采访有着传奇经历的成年派;然后,在派的讲述下,一个三段论的故事就此展开:派的儿时经历,派所经历的奇幻式的海上漂流,最后是“第二个版本”的展露。
之前一直好奇李安会怎么改编这个小说文本,后来发现,李安采取了大巧若拙的改变方式:“不改编”——当然有大量的细节调整,但基本故事结构纹丝不动,对书中那些奇幻场景的描述,李安也采取了近乎“狭路相逢勇者胜”式的啃硬骨头的表现方式——通过3D特效场景还原出来,打了一场结结实实的文字—影像的符号遭遇战,挑战着读者的想象力。
现在看来,经历了孩子、动物、水、3D等诸多技术难关后,李安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胜利,在李安之前,3D、CG特效等手段还停留在视觉杂耍的手段,用于营造奇观化的视觉场景,因而常常被知识阶层贬低为“形而下者”,经过李安的淬火,这些新兴电影科技已经可以为更深邃的主题和富含哲理意义的影片服务了——“文艺片”和“商业片”的二分法是粗暴的,但日常语言的粗糙本性已然反证了这种二分法的合理性,所以我们似乎可以充满逻辑漏洞的说一句:从李安开始,3D、CG等新兴特效技术,终于开始为“文艺片”服务了。
俗常的理解,所谓“画鬼容易画狗难”,在《阿凡达》里营造一个完全异想的世界其实并不难,在《少年派》里搞出老虎、狐獴、大海来,才是金刚钻(此处绝无贬低前者的意思)。
《少年派》的原著曾经在2002年获得布克奖,就欧美图书市场而言,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布克奖有点像奥斯卡,诺贝尔文学奖反而类似于金棕榈。
所以,《少年派》在欧美早就是畅销书,七年前就已被翻译引入内地,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现在看起来,电影的营销宣传作用居功至伟。
小说里的前三分之一不厌其烦的交待了派的成长历程,他的出生地位于印度南部的“本地治理”,相较于受到英国殖民者影响、普遍信仰印度教、本土通用语言主要是梵语和印地语的印度其他地区而言,本地治理地区长期被法国殖民,穆斯林、基督教徒、耆那教徒为数众多,泰米尔族人口比例较高,泰米尔语较为流行——事实上,派的本名就来自于巴黎的一所游泳池,可见其中产阶级家庭与法国文化的勾连。
派的父亲之所以决定要移民,历史背景就是英迪拉•甘地总理统治时期,实行了短时期的“紧急状态”,建立了短期的个人专权,大幅削减了地方政府的自治权,这段历史甚至被成为“印度独立后最黑暗的时期”,受到法式西方民主思想深刻影响的派一家,想移民也不难理解。
有趣的是,“派”这个名字是派自取的,就是对应着圆周率的希腊字母π,在电影中,李安加入了派神童般背诵圆周率的桥段,而究其本意,π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无理数——回顾西方历史,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甚至会为了一个无理数杀人,拉夫乔伊在《存在巨链》中总结古希腊哲学思想时,曾把“丰盈”、“充沛”作为其主要特质,对于一个认为宇宙是“圆满”的人来说,跟“最完美”的图形圆形紧密连接的π居然在小数点以后无限不循环,委实有几分“无理”。
“无理”成为一个重要的潜伏线索,李安在论及《少年派》时曾说过,“我们需要叙事,不然我们的生活就会像π一样继续下去”——我想,这里说的意思是,叙事成为人类把世界化为“可知”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手段,有某种类似康德所说的“人为自然界立法”的隐藏含义——叙事必定建立因果逻辑,同时将外部世界伦理化。
于是我们看到,小说和电影都不厌其烦的交待了派同时皈依三大宗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历程。
对于一部“奇幻”电影来说,这些看似无趣的说教显然不是闲笔——不过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这些交待可能无足轻重。
印度教是派一出生就信仰的宗教,历史造就了派的印度教信仰,无须赘述,而他对其他宗教的看法,其实也应和着印度源远流长的宗教融合脉络。
早在古印度的“沙门思潮”时期,带有抵抗种姓制度和反婆罗门教色彩的耆那教、佛教的诞生,就有一些宗教融合的底蕴,到了印度的近现代时期,巴乌尔文化的勃兴,巴哈依教、克利须那教派的迅速传播,以及罗摩克里希那、甘地等思想家的论述,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宗教融合思想。
“诸神皆一神”的想法,放在派成长的语境中,并不稀奇——小说中有一段派同时与三教智者神父、伊玛目和梵学家辩论的描写,在引用了甘地关于宗教并存、融合的语录后,这场辩论立马告一段落;此外,考虑到教派冲突引发的千年惨剧,印度小伙派的宗教“兼容并包”思想,显然也有某种普世人道主义思想的质地。
关键是,不论什么宗教,派都是笃信不疑的——坦率的说,派已经对制度化的教义做了内心修订,不然他同时信仰三教本身的行为本身就是抵触三教教义的。
而经历了惨绝人寰的海难之后,派内心的宗教信仰依然坚定——这里不得不做一下解释:老虎的名字“理查德•帕克”在西方文化中常常与海难、食人联系在一起,1884年在一场英国的海难后,一位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孤儿被人分食;而在艾伦•坡的小说里,这个名字也与同样的事件相连。
更重要的是,在小说中,派自述海上漂流时出现了短暂的失明,失明期间他居然偶遇了另一位漂流难民,而那位难民被老虎吃掉,复明后的派只看到圆圆的人头盖骨,虽然后面的情节在电影中被删掉了,但从这些草蛇灰线中我们不难推知,“第二个故事”就是一个极端“重口味”的人吃人事件,只是细节如何,已经无法厘清。
小说中交待了派与动物的特别是老虎的交流,一来与后文的与虎同船构成逻辑对应(派掌握驯虎技能);二来,则可以看做是某种生态主义思潮的回响——二战以后西方世界兴起了声势浩大的生态神学思潮,作为在西方大众文化中广泛传播的《少年派》(电影和小说),笃信三教的派其实也很容易被当做一个生态神学信徒走入万千受众心中。
更重要的是,小说中作者借派之口说了一段话:“我并不是要为动物园辩护。
要是你愿意,你可以把所有动物园都关闭……我知道动物园已经不被人们喜欢。
宗教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关于自由的某些错误观念使两者都遭了秧。
”由此可见,出生在动物园世家的派,其背景跟宗教、神学的主题不无联系。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祛魅”(韦伯语)过程,米兰•昆德拉曾在《被背叛的遗嘱》里引用了海德格尔的悲观谶语:“诸神就这样终于离去”,来说明在祛魅后的世界里,人类那刻骨铭心的迷惘与孤独。
而对派来说,这一问题始终是个伪命题,那段不堪回首、把人置于空前极端境遇的经历,其实可以被看作其内心的试炼。
从伊壁鸠鲁、约伯到现代无神论者,神义论的抗辩始终在西方宗教文化史中存续。
西方世界一直有一个终极的存在——神(目的论意义上的),而被赋予了道德属性的“善”神,似乎总在挑战信众的心灵:既有神的荫庇,世间为何还有苦难?
具体到《少年派》里,我们不难发问:那个心存善念的素食主义者少年,为何要遭遇如此苦难?
耶稣在《马太福音》里“我的神,我的神!
为什么离弃我?
”的凄厉呼告,似乎从未在“信教者”耳旁销声匿迹,派只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重启了这一议题。
众所周知,西方世界在现代化的历程中,有一场在社会生活中表征为“政教分离”的思想启蒙大潮,经过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斯宾诺莎、卢梭等先贤的持续“掘墓”,宗教的神圣性被彻底解构,宗教作为目的论的最高代表,最终完全退缩到私人领域(或者作为“公民宗教”、“理性宗教”等心灵鸡汤式的理想形态获得合法性)——马克•里拉用“夭折的上帝”来命名这一历程,可见其对西方文化脉络的撕裂性影响之深。
问题是,去宗教化的努力在21世纪似乎不得不回潮,罗尔斯也在《政治自由主义》中修正了其在《正义论》里过于“极端”的论述,道德目的论被重新置于公共生活的价值谱系中,“公器”一直在被警惕并妖魔化着(国家成为“利维坦”怪兽),现代科技的发展似乎不断证明着原子式个人“自然权利”的合法性,按照施特劳斯的说法,我们在一片低俗但坚实的地基上委身于“第二层洞穴”(对柏拉图洞穴譬喻的谑用),虚无主义思想盛行,“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此情此景,神何处藏身?
由此而言,同时笃信三教的派其实是作为一个奇葩出现的,但在经历过“炼狱”般的考验后——那一段被包装为“奇幻漂流”的经历,不啻是《约伯记》故事的当代翻版——神反而显形了,或者说,对神的信仰成为派的生命动力,残酷到荒诞、极端到不堪的生命境遇,被神重新注入了意义——这里的神应该是宗教融合意义上的神,是安拉,是上帝,也是毗湿奴。
诸神隐退后的世界,乃是荷尔德林所言之“世界之夜”,缺少了终极目的,人只能在恐惧中煎熬(霍布斯认为恐惧才诞生宗教,斯宾诺莎则认为恐惧产生的不是宗教是迷信),仅凭人类的理性,只能在一片恐惧的汪洋大海中“身世浮沉雨打萍”,而那只凶猛的老虎,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没有神“约束”的人类本身——在似是而非的“第二个故事”里,老虎理查德•帕克一般被理解为派臆想出来的个人化身。
派是信神的,这成为他的终极目的,也成为派生命意义的源泉。
漂洋过海从古老的次大陆抵达新大陆,并最终找到了家园——加拿大同时表征着精神家园的意义——在这里,派的故事最终“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小说中语)。
当然,这里有某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嫌疑,似乎那个猛兽丛生(尽管在动物园里)、落后封闭的印度,与开明、现代、阳光明媚的西方世界,形成了明显的二元对立——好吧,归宿还是在西方。
人总是需要家园的,伯林曾用“在家的感受”表述民族主义思潮的质地,身体在家,心灵也须得“在家”。
而在宗教语境中,神无疑喻示着“家”的所在。
回首“非神化”(Entgötterung)的大历史,在一段峰回路转之后,西方人赫然发现,必须“迷途知返”,向神回归——在此,我宁愿表述为神走向人而不是人走向神,由此,我也把《少年派》所隐含的心灵昭示作如下表述:神已经踏上了“归途”旅程。
有趣的是,电影《少年派》却出自没有宗教背景的华人导演李安之手,李安不讳言自己的无神论背景,不过他也提及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现在看来,道家思想似乎是传统中国文化中与终极式的哲学思考最贴近的思想源泉。
“道”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承担了“神”的身份?
当然,个中意味纠结繁复,就不是本文力所能论的了。
(刊载于《文学界》2013年1月号下旬刊)
分几天看完最近下载的一个podcast。
当李安本人,穿着有点洗白了的蓝色牛仔裤还有和牛仔裤差不多颜色的蓝色衬衫,从纽约某苹果零售店临时搭建的舞台后走出来的时候,你可以从他眼神中读出一点点的怯;不是胆怯:这个导演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足以证明他不是胆小的人;那种怯类似三岁的小孩子刚进幼儿园时眼神里流露出的纯;是不了解周边环境不敢走动的怯怯的眼神。
鼓掌声中他拿起话筒说了两声“谢谢”,眼神中的怯直接从声音里传达了出来。
我刚看到这里,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替他无来由地担心。
进度条显示采访还有四十分钟,我仿佛生怕大导演在其中的某一秒时会紧张到说不出话来。
看少年派之前对无论这部电影还是之前的小说没有任何了解。
说不了解其实还是抬高自己,准确的说法是虽然事后听说这本红极一时的小说曾被很多名人推荐,但之前从来就没听说过这个故事。
第一次在微博上看到李安新片的消息,没有海报没有名称没有故事梗概就打定主意要看,无非是图导演的大名。
这名字人人应该都会觉得如雷贯耳。
我也觉得,但好像又觉得特别陌生。
虽然没有打听比较过,但我总自认为是在同龄人当中至少多看过李安几部片子的人:除却最近几部人尽皆知的商业片,也完整看过较早些的饮食男女和不大容易找到的色戒。
很多导演拍很多电影,可惜看一部就抵上看所有了。
李安好像不太一样:饮食男女和断背山故事背景找不到一点相似之处,色戒和卧虎藏龙好像也很难归为一类。
李安是什么样的人,从他的作品当中仿佛不太容易显露。
也虽听说过他之前的艰辛岁月,但自我记事时起,他就是今天这个家喻户晓的李安了。
家喻户晓有家喻户晓的理由。
看家喻户晓的导演拍的电影,即便糟糕至少也能走出去说自己看过了。
不了解李安的另一个表现是我之前从未看过他的受访视频,这个podcast算是我第一次看到李安本人从电影银幕后站到银幕前。
没有了银幕的遮挡我仔仔细细地想把他每一个表情动作都观察清晰,生怕错过什么细节以致我自己勾勒出的形象和他本人的真实形象差距太远。
台上的他两声“谢谢”过后小心翼翼坐进主办方准备的导演椅里。
没错,常在片场出现的那种有靠背有扶手可折叠的椅子,英文就叫“director's chair”,要我猜这应该是他的屁股不少待的地方,却见他仿佛误占了别人的位置,背挺得直直的都不敢往后靠。
虽然早就听说李安本人随和甚至羞涩,只是一位执导了这部大气电影的导演,在我心目中总不应该是这副说不上来的样子。
采访一开始谈李安和少年派的初相识。
主持人是我心中典型的纽约客模样,有一点书生气语速很快埋头干自己事情似的专注。
要命的是他一开始真的是埋头并不跟李安做眼神交流,就见大导演眨着眼瞟前瞟后瞟主持人瞟观众仿佛连眼神都不知道要往哪里搁。
李安说他与小说的初相识是在十年前;说这本小说是那种自己读过后一定会向朋友推荐的类型。
我同意。
我与小说的初相识是在看过电影后。
对此我很是挣扎过一阵。
电影在感恩节前一晚上映,我虽是在在感恩节假期前提交的借书申请,本想假期前两天好好读书当天去看首映,结果首映是去看了,但书一拖拖到圣诞节前才拿到手。
没想到书不大,却读了很久,前后三个星期不断反复阅读才感觉自己开始琢磨出了其中的一些隐意。
我写过一篇关于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文章,作研究时我曾形成一种观点,认为若在读书前先看改编的电影就等同于在白纸上信手胡画,是使电影变相亵渎原著的恶劣行为。
但这一次我先看电影再读原著却将自己之前的理论推翻:是李安让我重新发现电影还是有辅助原著理解,甚至加深对原著理解的可能性的。
如果让我一句话评价电影少年派,我会说:“看过电影后再读小说我没有在读的时候感到过任何吃惊”。
马特尔的描写极度细致。
我记得之前柴静曾评价这本书说“它永远无法被拍成电影”,我不敢苟同,因为马特尔是以写分镜头脚本的心态用画面感极强的语言来写就本书的(当然柴静所言很可能是指当年电影科技的限制,但现如今谁都知道科技是以破土的竹子的速度发展的,没有不可能,只有不想做)。
全书每一个用词都很考究,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像我这种外国人是当捧着教科书来学习的,遣词造句仿佛是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
最令我吃惊的是作者对1动物学2海上求生技能和3宗教的了解之广见解之独到。
自己开始写些小文章以后我萌生出这么一种感触:假设作者对某事的研究有百分之百,能呈现在纸上的最多不过其中的四成。
对此我无法想象在我眼中精彩地呈现出百分之一百二的小说,作者到底是下了多少功夫。
为此我曾数度怀疑小说的虚构性,在我看来马特尔若不是完整亲历过少年派的奇遇是绝非能够那样微观地刻画出孟加拉虎的一个眼神,印度教和基督教的交融,还有盐水蒸馏的全过程。
而李安的成功在于:他将这百分之一百二的小说中最精彩的百分之百呈现出来,让我读小说时知道自己在期待什么从而没有感到过丝毫吃惊,而那些先前读过小说再进电影院的观众(比如和我同去看此片的朋友),还能够时不时惊叹几声。
之前我没有有意去找原著作者扬·马特尔对电影的评价。
我知道网上会充斥着相似的溢美之词,但我相信原作者打心眼里对电影至少是基本满意的。
仅从小说读者和电影观者的角度而言,我都能在电影的每一桢画面中读出李安本人对文字的诚意。
导演对原著内容基本没有进行任何改动;将那些马特尔精心描写出的场面投在银幕上,刻在观众心里。
我这里说“刻”绝不是草草的评价;电影我只在一个多月前看过一遍,可是电影开头有些欧洲格调但明显充满印度风情的明艳鲜丽的动物园场面我现在闭上眼睛时还能够回忆起来:长颈鹿啃食嫩叶,树懒倒挂树枝时一张一合呼吸的鼻孔,还有一群红鹤趟水过河那抬起后腿优雅得如同芭蕾舞演员的姿势。
正是这些,正是长臂猿拨动一片树叶,班马震动一块胸肌,疣猪奔跑时掀动的一片飞尘和群鸟歇息时晃动的一根树杈让人能闻到那种生机,让人坐在影院看着这样的画面只要五分钟就忘掉了自己的生活,任电影将自己带进那个世界。
少年派的摄影执导是好莱坞鼎鼎大名的智利人克劳迪奥·米兰达。
写这篇文章时我才知道本杰明巴顿奇事当中完全另一种风格的画面也出自他手。
作为他的新晋粉丝在膜拜偶像的同时还不算惊奇的发现原来纽约时报特邀影评人,因挑剔而出了名的a.o.史考特,对米兰达的画面也从来说不出一个“不”字。
其实故事到这里时就说李安拍出了一部好片子一点都不为过。
不过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那个电影主角其实还没出现。
采访不断深入主持人自然要问导演制作孟加拉虎影像的前前后后。
此时采访时间已经过半,无论是采访人还是受访人似乎都终于放松了一点。
李安也一点一点抛掉眼神中最初的那种“怯”;在谈到CG和3D制作时他终于仿佛适应了众人的关注,回答时不再结巴,语速也开始加快,偶尔说句笑话,好像终于肯褪去外衣开始展现自己散发着导演魅力的那个真正的李安。
采访还有15分钟左右时观众开始提问,第一个问题就猜中我所想:问问题的观众明显看过多部李安的作品,如数家珍的同时也疑惑作为一个拍出众多各具特色电影的制作人,李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电影人?
李安的回答很长很缓。
又长又缓到我好像想明白了问题的答案。
他从初涉电影界时拍饮食男女类似的家庭故事片讲起,到最近的少年派,讲述自己一路走来每一次或心向往之或受人之托下尝试新事物的激动,打击和成就。
期间他常用一个词,就是learn。
李安是一个学习型的影人,他眼神里的“怯”实际上是如同新生儿眼神里的光:你去看小孩子的眼睛总是比大人的亮,因为他们好奇,他们想摸想咬想了解这个世界,等到他们一点点长大一点点了解世界以后眼神里的光就逐渐消失了,因为不再好奇了。
而采访当中的这个李安,这个头发灰白的六十岁长者,眼神里的光和新生儿一样的亮,因为他仍旧好奇好学。
他说自己拍牛仔的故事,一个和自己成长的背景差得远得不能不能再远的故事,他可以去问去学;他为了少年派,观察水,考潜水执照;接触3D,拍片时如同摸着石头过河,但言谈之间你还是能感到他很激动。
他说试过一次觉得有意思,还想再拍。
他拍的电影,总是关于一拨仿佛凑不到一起的人却学着凑在一起做事的故事:从貌合神离的父女最终相互理解,到女学生对冷酷的叛徒头子产生爱,到作为雄性代表的两位西部牛仔互相依赖,直至如今,一人一虎也能共患难。
其实李安自己的人生最适合被他拍成电影吧:他和老家打交道,拍台湾的一转角一校园;他合作过的演员,是好莱坞里人人艳羡的帅哥;他讲完美国大西部的故事突然又跑回南亚,像一个印度人一样带着一帮印度人,一个智利摄影和一堆世界各地的伙计,花了四年,讲了一个关于信仰和大海的故事。
李安是这样一个电影人:他双眼里闪着新生儿般的光芒,学着做好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podcast地址:https://itunes.apple.com/us/podcast/ang-lee-life-pi-meet-filmmaker/id587024089?mt=2 值得一看)
很认真地说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段子:1.片头讲pi的身世,提到他干叔叔去到法国的picine游泳池,人美景美,万分怡人,尤其是“清澈得可以用来煮早上的咖啡”的水,没有半点杂质,人游在池中,仿佛置身天光云影。
于是回去后告诉pi的爸爸,说,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让pi来这个游泳池,因为在这样的水里游泳,想来一定可以净化心灵。
——后来在海上, 夕阳西沉,海面安宁如镜,朵朵云彩映着pi的小船,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心地清澈?
妈妈纪见过最精致美丽的泳池,而pi,见过无边无际的太平洋,无瑕,无语。
2.picine这个名字被同学们嘲讽地唤作pissin',于是pi下了很大的功夫,让所有人都记住他叫π:第一堂课,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数,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保留两位,写作3.14;第二堂课,3.1415927;到了最后一堂数学课,pi写出四个多黑板的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十一岁的小小年纪,其毅力可见一斑,且如此执着地用自己的方法对待这个世界。
3.在饭桌上大家谈起pi的宗教信仰问题,pi的父亲大致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什么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但重点不在于你的信仰太多或是怎样,你需要学会理智的看待世界来把握方向,社会很复杂。
——所以,我们是去相信充满奇幻色彩的漂流,还是情形残酷的杀戮与求生?
4.讲到pi的妈妈的时候,说Pi的祖父母觉得pi的爸爸配不上她,于是切断了关系,从此他妈妈与家人的联系只有从前有关宗教的记忆。
在这一段的时候,恰好讲到毗湿奴:万事万物都是幻化自她的梦境。
后来pi去到一个小教堂,本来是去偷喝圣水,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和牧师交流了许多,开始信仰天主教。
回家后,pi手抚着家里供奉的一尊毗湿奴,说,thank u for leading me to god.感谢你,带我靠近上帝。
——当时,pi偷喝圣水之后牧师从教堂一侧的门走进来,端着一杯水,说:You must be thirsty. 那只孟加拉虎,本来不就叫Thirsty吗?
而后来pi漂流到的那座食人岛,远景便是那尊毗湿奴的模样。
由此,食人岛也许只是pi在失去捕鱼和取水的木筏之后,在绝望和恐惧的驱使下,恍恍惚惚回忆家人、回忆过去、回忆印度,做的一个梦。
而这个梦,让他继续拼尽全力去求生,拼尽全力去相信。
5.pi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老虎Richard Parker,他父亲跟他说,你在它眼中看到的不过是自己的影子。
而后又说到,重要的不是你相信什么,而是在经历过艰难考验之后,信仰依然坚定。
——私以为这两句话可以解读pi在整个漂流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6.pi喜欢上了音乐课上跳舞的女孩儿,跟踪到一片灰色藤蔓状小树林的时候被发现,pi笨拙而认真地问她舞蹈中各个手势动作代表什么意味,让女孩儿忍俊不禁。
——我想也许可以说明,首先,pi是个愿意以自己的想法来解读生活的孩子,第二,在食人岛那里,岛上的树很像是曾经的那片灰色植物的映射,而且pi幻想出的类似莲花的食人花,也许就是来自他那时情窦初开的傻问题:莲花在森林里?
莲花怎么会在森林里?
pi在离开食人岛之前,把手腕上已经褪色的绳子解下来绑在树根上,关于温馨往事的回忆,告一段落。
7.暴风雨来的时候,pi好奇地跑上甲板,狂风暴雨不仅没让他害怕,反而让他更兴奋,他激动地想要神明展示更多的宏大场景,挥舞双臂呼喊:more rain! lightening! 谁料话音未落,大浪就打上甲板,闪电毫不客气地击中船身,船上的警报尖锐地响起。
向下看去,船舱已然进水,pi的神情瞬间充满惊恐。
想起他上甲板前哥哥拉维嘟囔着跟他说,不要跟上天过意不去,也许这惊恐之中,不乏对自己冒犯神明的畏惧,以及对家人丧生的极度内疚。
——不知是否可以作为“心理阴影(老虎吃羊那段pi的母亲提到过)”来解释,pi在两个日本人向他调查事故起因的时候,只肯说:我不知道,我只是在睡觉然后被吓醒,不知道是爆炸还是什么。
8.在放救生艇的时候,巨浪滔天,船在浪头的冲击下剧烈颠簸,此时那个中国佛教徒水手用中文喊着:我拉不住!
而后又喊着:斑马!
斑马!
向下看去,这时那个嗜肉成性的法国厨子此时已经在救生艇上了。
——这个厨子,他会为了救别人爬回去吗?
不大可能,也不大可行。
而那个佛教徒水手呢?
会不会拉不住绳子正好给掉下去摔断腿了?
“斑马!
斑马!
”9.天亮了,猩猩橙汁坐在一大捆香蕉上飘过来。
pi问她:橙汁,你的孩子呢?
夜里鬃狗终于扑向猩猩,pi的愤怒与仇恨崩溃一般地爆发,挥着刀子,跺着双脚,表情因为悲愤与痛恨而扭曲,他冲着鬃狗大喊:come on! come on! 一瞬间Richard Parker呼啸而出。
——我猜,也许表面上是老虎本来晕船在船舱睡觉,莫名其妙被pi踩醒了,抬头看到鬃狗张牙舞爪的烦得够呛就一口了结了。
可其实,这正是pi生而为人的那种邪恶面、那种求生本能,爆发了。
人之初,性本什么?
在脱离家庭脱离社会之后,社会属性剥落,人也就是一动物。
好在pi能以心里的精神寄托提醒着自己,要活下去,要回到正常的世界。
10.说个很萌的镜头,飞鱼那段,pi和Richard Parker在漫天飞鱼的背景下决定了大鱼和小鱼的所有权之后,pi满身鱼鳞,一手叉鱼,一手掐腰,凛然正气不可一世,然后一只小飞鱼pia地撞他脸上了。
11.最最喜欢的一段:Pi和Richard Parker终于能同船相处的一天晚上,Pi斜躺在帆布上,老虎先是望着满天星辰,而后低下头怔怔盯着水下。
(星空这个意象在电影中多次出现,尤其是在讲pi童年关于宗教信仰的生活背景的时候,作为一种象征。
)Pi侧着头向它:What are you looking at, Richard Parker? Talk to me, talk to me. 你在看什么呢?
跟我说说话,跟我说说话吧。
此时镜头正对老虎,然后顺着老虎的眼光向下潜去,各种各样、无数的鱼在水下游动,在深处,蓝莹莹的鱼群幻化成pi母亲的模样,乌贼和缠住的抹香鲸爆裂成动物园里的动物。
——母亲被厨师扔下船后便被鲨鱼群分食,那些动物何尝不是落入鱼的口腹?
视线向下向下进入无底的黑洞,切回来却是Pi在船边向下怔怔出神的脸,而船的那一边,老虎侧着头看着他,就像他之前看着它那样。
透过两双眼睛,残酷现实和温情回忆能否共处?
12.记得Pi记在求生手册上的最后一句话吗?
I've been unable to tell dream, daydream, or reality. 我已经无法分辨梦境,白日梦,抑或现实。
13.暴风雨又来了,大风掠走了Pi记录漂流生活的求生手册,海浪卷去了捕鱼和取水用的木筏,短暂绚丽的电闪雷鸣让pi惊叹神迹,想让老虎也看到,可惊天动地的雷电吓坏了躲进船舱的Richard Parker。
Pi无助地大喊:God! Why are you frightening him?! God! I've lost my family! I've lost everything! What more do you want from me?! 神呐!
你为什么要吓他?!
我失去了我的家人!
我失去了一切!
你还要什么啊?!
——老虎为什么被吓得那么惨?
回想大船上暴风雨时pi一开始兴奋的模样,也许是说,即便两种人格已经能够共处,Pi心中邪恶残酷的人格在他敬畏的“神迹”面前,在这种正面的善良的意象面前,的确是要惊恐退让。
而正是这次暴风雨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让恐惧感大肆入侵到pi的心里,挣扎,纠缠,抵抗,也就有了后来浮岛的幻梦。
14.整岛的丁满是怎么回事儿?
meerkat:猫鼬,也叫狐獴或蒙哥,是一种生活在非洲平原的草原或少数在沙漠等环境下的生物,BBC在2008年拍过一部纪录片就叫The Meerkats,豆瓣评分9.1。
所以,这种萌物不可能以如此大的种群密度生活在这样一个浮岛上的。
不过这里有几个很萌的小镜头,首先它们发现pi之后纷纷冲着他站起来,某只囧囧地站反了,然后pi跳下水塘游泳上来,左边有一只呈呆萌状缓缓抱起来一条鱼骨头,晚上pi睡去,树上有一只慢慢往右爬,一不留神踩到了同伴,还小心翼翼地抬起迟钝的小爪停了一下。
15.其实觉得中年Pi大叔的扮演者把角色掌握得非常好,他看上去一直很平静,但平静之下,眼神中又隐隐透着一种历尽辛苦、看破世事而后又重新凝聚起来的坚韧。
问小说家,你相信哪个故事?
然后微微一笑,说不清是什么情绪,想来即便能说得清楚,谁又能感同身受呢?
重要的不是你相信什么,而是在经历过艰难考验之后,信仰依然坚定。
16.我其实是被日本人一句“bananas don't float”惊醒的,听过第二个故事后,觉得一股寒意从头到脚,回头看之前的奇幻情节,居然隐隐透着牵强的一厢情愿,着实难过不已。
好在他们最后出具的报告结尾写着,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海难,仅有的的幸存者是勇敢地少年pi,和陪伴他的一只孟加拉虎。
——人性何如?
至少此时,所谓于心不忍。
ps.昨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imax,被华丽丽的影音效果震撼得瞠目结舌。
一晚上辗转反侧,次日依旧觉得回味无穷,于是又去看了一遍,为了省钱嘛就看的普通3D,唉,虽然大的场景依然美不胜收,立体的视效依然推动剧情扣人心弦,但是,效果还是差出不止八条街。
首先普通3D的色调偏灰,不够清澈明亮,海水涌动的色彩感粗糙些;第二,夜景,尤其是傍晚的景色,分辨率比较低,何况我们的pi同学肤色和夜色相近,有一种包大人伸手不见五指的感觉,比如pi在浮岛树杈上睡觉,他晒得油光铮亮的肩膀可以在imax上看到很好的皮肤质感;第三,很多细节,例如纷纷的雨水,小水珠小气泡,诸如此类,在普通3D上看不大清楚。
所以呢,因为29号imax就要让场给1942了,有条件看imax的一定一定要看imax,真的是不可思议。
過了好多好多年,莫言終於來到了世界中心,說出了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裡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
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我終身難忘。
』莫言的母親被捉住,看守人走上前舉起手臂的那一剎那,就該從林子裡衝出來一頭餓虎一口咬死看守人。
現實中當然沒出現老虎,否則恐怕也沒有後來的莫言了。
現實中也沒有忽然刮起飛沙走石的大風把看守人眼睛迷住好讓莫言救走母親,現實中也沒有忽然來一場七級地震教看守人摔斷了腿反倒讓莫言母親救難扶傷。
現實中也沒有小莫言跑回來擋在母親身前沖看守人叫道要打就打我吧。
現實中更沒有莫言母親忽然變成了一隻野兔一溜煙跑不見了。
現實中只有殘酷、怯懦和悔恨。
現實,那存在於莫言回憶中的現實,在它裡面,只見無助的母親,和莫言無助的凝視,而不見莫言。
於是我們忽然懂了為什麼人要說故事,為什麼故事總要一再回到那最痛苦的記憶現場去上演,為什麼故事會既魔幻又真實,既殘酷又天真,既張狂又怯懦。
最重要的是我們忽然懂了為什麼我們無權要求說故事的人去改造世界。
就算世界大同,人人都變得像羔羊一樣溫馴,那天在麥田發生過的事終究是發生了,定格了,後來的世界再怎樣美好也於事無補。
傷痛也不可能因為現實中的報仇或清算而消失,就像莫言的母親多年後說的:“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故事,它是為了過去那個受苦的自己和母親而說的,為了療傷,和安魂。
忽然懂了莫言的演講,就在看了電影《少年派》之後。
這兩個文化事件幾乎同時上演,互相印證,彼此補充,而帶來奇妙的啟示。
對我來說,這就是一種生活中的神蹟。
生活中的神蹟,它經常在旅途的冬夜降臨。
派是印度男孩,英文名为“Pi”。
因为Pi和Pee很像,别人经常把他戏称为“Pee”(尿)。
小时候的他就是在众人的揶揄中长大的。
派的母亲本来做植物园工作。
派的父亲看上了这家植物园,想把它转变成动物园。
于是两人就这样认识了。
可是因为女方家庭的反对,派的母亲被迫与娘家断绝关系。
在法属印度时期,也就是20世纪中叶,两人就有如此勇气真是让人钦佩。
由于法国收回了印度某些州的自治权,派的父亲所在的动物园每年得到的补贴少了,经营出现了亏损。
这样,派的父亲决定赴加拿大卖掉动物换钱。
在航行的途中,他们经过了新加坡到达菲律宾,然而此时暴雨来临。
好奇的派半夜起床去船头享受暴风雨中在大海航行的感觉。
然而,大船却进了水,派的一家被海浪吞噬。
派为了救斑马,跳到了一只小船上。
这时大猩猩以香蕉为筏向小船游来,最终被派救上了船。
老虎理查德以及狼狗随后也登上了此船。
四种动物共存的结果是:狗咬死了斑马,猩猩捶打狼狗然后被其扑倒,老虎饿极了,要吃派。
于是最后就演变成派和老虎的斗争。
有了对手,就有了生存的目标。
派凭借惊人的毅力活了下来,并凭借智慧和理查德做了朋友。
那个凶神恶煞般的老虎终于被驯服了。
两者漂流到了食人岛,遇到了成千上万的狐獴。
狐獴们很可爱而且很可怜,因为他们惧怕被害,每到夜晚就栖息到树上。
派不愿意在此孤岛长眠,毅然踏上了船,重走漂流的路。
老虎经历了很多颠簸和饥饿终于倒下了。
派则飘到了岸边被救。
结局是好的,派有了幸福的家庭,言语间透露着从容。
可是又有谁能理解那一段海上惊魂时光呢?
也许用高尔基《海燕》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比较合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面对绝望和挫败,智者会像派那样敢于挑战自我并竭尽全力地活下去。
影片中的海洋与月亮共同造就了一幅凄美的画面,而我们从影院回来的路上看到月亮后却有说不尽的温馨。
珍惜现在吧,美好的生活有时候蕴含在平淡之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经历在告诉人们珍惜幸福的同时,也在激励着世人敢于战胜意外和困难。
此片有三个片段对于我直观深刻:一是少年派为改变同学对他名字的嘲笑,硬是把圆周率背下而赢得尊重,凡人无法改变世界,但足够刻苦便可改变世界的看法;二是落难后欲远离老虎,却因微妙关系要与虎同眠, 我觉得运用了弗洛依德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等三我并存的复杂人格结构的描述,非常细腻和纠缠;三是到了真正现实岸边时老虎的不回首,这是真正让我动情流泪处,仿佛亲历派的痛,想留恋却永远无法好好道别,人生处处皆如此,就如龙应台的《目送》言:不必追。
因这第三项,我迷糊地将喜爱的发夹遗留在戏院了,希望它能结上有缘人吧。
今年十一正好去了李安《卧虎藏龙》的拍摄地之一宏村,发现他确实能够发掘这种尘世间的美,然后铺垫在复杂的人生下。
不管人生是否狗血,是否看透,却依然要用一双善良的眼睛去发掘尘世间的美,如果,你还想活着。
还好,奇幻的电影,类似于阿凡达技术流派
说实在,李安呀,我既不想哭,也不想笑,更不会感到,你这一部真的有点差呀 哎
此片,太无法和1942比了,男主角就是疯狗,SB,谁喜欢,谁也是SB,哈哈,中国人就是贱呀,就是喜欢,人不喜欢的,把自己当狗,去喜欢,这些。反正,我们中国人,人类,是没看出来,少年P,拍的那好,少年派在网上,让人骂,真是应该呀,哈哈哈哈,垃圾片。
绝对李安最差作品,一开场的《动物世界》就让我对这片失去信心了,整部影片毫无节制的温情(完全就是台湾人最爱唠叨的“要加油噢”的调调)与卖萌(那个狐濛太崩溃了)使得李安本来最擅长操作的成长主题停留在最表层。我是感觉李安既然这么爱3D,为何不直接拍一部DISCOVERY式的3D纪录片?
真没觉出好来,受不了印度背景以及印度阿三为主人公的套路。影片开始了10分钟就开始觉得厌烦,欧美传记记者那哥们长得跟越狱第二季里那个西班牙疯子似的。搞了半天也看不清影片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只是从成年印度阿三的眼中看到了假深沉,假睿智。真他么弱智,弱爆了。
一直觉得电影最牛逼的地方就在于明明是一个骗人的游戏却不会产生谎言。导演把自己暴露在真空中任何一点小心思都会被洞穿,所以赤诚和才华在好作品中绝对缺一不可。Pi 绝对是够格洗礼的电影,叙述的上下层分布舒适,命题和故事排布结合的天衣无缝,重要的是真的很动人。安叔的心里有一个宇宙吧!
真心看不出好在哪儿 如果不是画面在撑着怕是早睡着了
去你的,老子就是不感冒
我以为它会回头,但它只是朝着森林深处望去,然后永远消失了。也许父亲说得对,它根本没有把我当成朋友,但我非常确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绝对不只是我自己目光投射的倒影。它就那么头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内心深处,它永远与我同在。
凭什么9.1
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好评。剧本写得那么烂那么拖沓,情节东拼西凑,宗教说教赤裸裸。除非你很喜欢动物世界纪录片(那你就该继续去看动物世界),否则这部片子很差不推荐。
NYFF首映!!!我太开心我最后买到票了, 因为实在是太好看啦!!!就像看Memento的感觉一样,我感到我再次看到了电影的进步,不管是spiritual上的还是technique上的~Mr. Parker最后那一顿、那个神奇的floating island、望向海底那一眼、美爆了的夜晚的海面…好多好多经典!眼泪哗哗的~李安打通任督二脉了啊!
17万人评价,60%以上打五星,就是这么个片子???恕我真的无法欣赏这么一部画面半吊子,剧情毫无张力,内涵无比弱智,最后还故弄玄虚的电影。强烈怀疑豆瓣大量水军的存在
看完真累啊。。。。还是想看轻松的爆米花电影啊。。。
流于视觉上的奇观对我来说不甚有吸引力,也体现了视觉语言相对于文学本身的局限性。
恶意反弹,我不喜欢这片子被吹的那么神。有点用力过猛。
在电影院里尤其是imax厅中看本片那种享受是其他形式完全无法比拟的,深夜里派漂浮在平静的闪烁着银光的海面上那一幕真是美极了。第一遍观影的时候隐隐猜到故事背后的一些隐喻,但主要还是欣赏其中的想象力与美景。对于这个故事,无论想看到哪一面都可以,美好或残酷
【狐獴】,艺名丁满,出道时因自身面部表情傻不被业内看好,一直无名,早期作品有《狐獴大宅门》、《狐獴国度》。94年因参演《狮子王》名声大噪,后与疣猪彭彭发行单曲《哈库拉·马塔塔》,并出演电视剧《彭彭丁满历险记》,全球热播。近期,它又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着出色表演被更多观众熟知。
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让80后90后脱离现实的一部电影,当逃避成为习惯,甚至是对事实的理解都要逃避,那就真的是脑残了。啃老去吧。 3D效果不错,画面漂亮,现实意义负分。 总体2分。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