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Finding Dory,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寻找多莉,海底奇兵2(港)

主演:艾伦·德杰尼勒斯,艾伯特·布鲁克斯,艾德·奥尼尔,凯特琳·奥尔森,海登·罗兰斯,泰·布利尔,黛安·基顿,尤金·列维,斯隆·穆雷,伊德瑞斯·艾尔巴,多米尼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热门推荐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剧照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2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3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4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5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6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3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4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5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6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7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8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9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20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剧情介绍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患有短期健忘症的多莉(艾伦·德杰尼勒斯 Ellen DeGeneres 配音)曾经也拥有美好的家庭,然而一连串的意外让她与和蔼可亲的父母失散。此去经年,多莉邂逅了小丑鱼父子马林(艾伯特·布鲁克斯 Albert Brooks 配音)和尼莫(海登·罗兰斯 Hayden Rolence 配音),与他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冒险。平静的日子里,童年时期的片段记忆突然闯入多莉的脑海,于是她再度踏上寻找父母的旅程。这一次,她来到了海洋生物博物馆,遇到了不打算回到大海的章鱼汉克(艾德·奥尼尔 Ed O'Neill 配音)以及童年时的朋友鲸鲨运儿(凯特琳·奥尔森 Kaitlin Olson 配音)。循着记忆中的蛛丝马迹,她离父母越来越近。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她又和马林父子失散了。 对友情、亲情的执着,让这群小家伙无论千难万险也要坚持到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们的家园斯特莱克探案集:罪恶生涯第三季我的完美男人幸运女神皇拳恋爱要在世界征服后国土安全第七季烽火芳菲异度侵入神圣之家第一季时光与你别来无恙香椿狂热黑暗迷宫恐怖绘本第二季穿越国境新扎师兄宅男爱上她吸血鬼传说古宅谜案大腕人狼安特卫普之夏湘西诡案出线了,初恋万圣节前夜2快乐的大脚2飞机陷落你是我的命运迪迦奥特曼外传远古复苏的巨人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长篇影评

 1 ) 与Pixar共鸣

《Cars》系列是关于超越自我(成就他人的至高境界),《Toy story》系列是关于友情,《Monsters》是关于自我认识与超越,《Wall E》则向我们展示了有史以来最为纯粹的爱情和环保的故事。

而我个人最为喜爱的《Ratatouille》讲述的则是关于打破藩篱,自我成就的故事。

2017年最发布的《Piper》的故事则是关于自立,但短片所呈现出来的最新的动画技术则让我叹为观止,印象深刻。

这部《Finding Dory》带给我久违的感动,剧中角色的塑造和刻画个性十足,精彩纷呈。

最难得的是编剧和导演完全尊重海洋动物本身的特征(与第一部一脉相承)来串起如此美好的故事,让我深深的陶醉其中。

亲情作为这个系列的DNA,同时涵盖了勇敢、友情、环保等诸多能够引发共鸣的内容。

Pixar之所以能让儿童与成人(本人比儿子还喜欢)同时喜爱,适合全家观看。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总是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来讲述一个质朴且至金至贵道理。

孩子们看到了故事,也在心中建立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础。

作为一名两岁半的孩子的父亲,我愿意将这些美好的普世价值,通过一同观影带给他。

而我则通过每次观影,不断的反思自我,涤新心灵。

故事作为影片的灵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故事与技术(呈现能力)应该是硬币的两面。

Pixar在两方面均无出其右,不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动画片厂商。

感谢Pixar!

 2 ) 这盘冷饭的调料是皮克斯的灵魂

《海底总动员2》是一部好电影:技术上登峰造极,内涵上则维持了皮克斯的一贯灵魂。

于是你也许要问了:皮克斯的灵魂是啥?

我觉得,皮克斯的灵魂在于:比起主角与反派势力的对抗,皮克斯更多关注的是平凡的主角自己的成长。

所以在皮克斯的电影里,“反派”的存在感都不强,主角遇到的困难一般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比如,《玩具总动员》中,虽然有个喜欢破坏玩具的熊孩子,但主角胡迪之所以遇到一系列的麻烦,起因还是自己非要跟新玩具巴斯光年争宠,企图把他赶走。

《海底总动员》中,也是尼莫自己跟爸爸赌气,才被人类给抓走的。

就连《超人总动员》这样充满超级英雄气质的作品,全片最大的“敌人”都是主角超人自己的家庭危机。

而从去年的《头脑特工队》到这部《寻找多莉》,更是连反派都没有了。

故事中没有恶人,电影的主线也不是大反派要破坏和谐社会,打倒了大反派世界就和平了。

多莉和主角们要克服的只有横在眼前的困难,要战胜的只有自己。

这样才更接近我们每个人真实的生活:阻止你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大反派,阻止你的只有你自己。

这是其他动画很少做到的。

因为一旦没有突出的反派,就很难在简单的故事中形成足够强烈的戏剧冲突,电影的精彩程度就大打折扣。

所以梦工厂的《功夫熊猫》拍了3部,对手一部比一部牛逼;迪士尼年初的《疯狂动物城》,也少不了绵羊副市长的一个惊天大阴谋。

我不知道大家的喜好如何。

但是对我来说,皮克斯这种以小见大的灵魂更难能可贵,而这种更贴近我们每个真实平凡人生活的细腻,也总能给我更多感触。

但是,《海底总动员2》并不是皮克斯最好的水准。

原因之一,是故事本身太胡闹了。

说到故事,我还是想拿《疯狂动物城》做一下比较。

《疯狂动物城》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动画佳作。

但从整体设定上讲,它比《海底总动员2》讨巧很多。

它在保留部分动物特性的基础上,凭空塑造了一个世界观,说到底是披着动物的外皮讲了一个传统的英雄故事:在逆境中努力成长的主角战胜了邪恶的反派成功构建了和谐社会。

这样的故事是非常容易让观众接受的。

而《海底总动员2》选择了一条困难得多的道路。

不管是整体设定还是细节描绘,这部电影都是非常现实的。

而电影的立场又完全在人类的对立面:片中的人类即使算不上反派,也绝对是鱼类完成任务的障碍。

这样的处理,不仅要求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抽离自己的人类身份,还得让他们代入主角们、也就是海洋生物的角色中。

这个难度就相当大了。

虽然选择非常大胆,但可惜的是,《海底总动员2》在这一点上做的并不够好。

由于设定的真实性很强,所以故事本身也要有足够的可信度,才能让观众更好的代入。

而本片的故事本身,如上文所说:过于胡闹了。

像是章鱼开车上高速逆行什么的,看的是很过瘾,但总会有一种“你在逗我吗”的感觉。

这就很让人出戏。

皮克斯在过去不乏做的非常好的例子。

比如《玩具总动员》,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部神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设定相当真实。

小时候找不到东西,爸妈总会调侃我:难道它们自己会跑?

《玩具总动员》成了我的坚强后盾。

我至今还坚信:有时候我找不着东西,就是它们自己跑了。

(没错我就是这么一枚充满童真的boy)而到了《玩具总动员2》,虽然故事依然非常精彩,但片中的一段玩具集体过马路,还导致了一场大车祸的戏,就有点过于胡闹了。

这场戏也降低了我对《玩具总动员2》的代入感。

当然,不管是玩具过马路,还是章鱼开卡车,这种夸张的动作场面看着是很过瘾的。

所以我虽然觉得很让人出戏,但相信还是有不少人反而很喜欢这种安排。

相比于故事的胡闹程度,我认为《海底总动员2》更大的问题,是角色的塑造不够立体。

主角组的3条鱼,马林和尼莫的性格塑造在前作中就已经完成了,本片难以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多莉虽然好些,但“健忘”这个特性太过突出,也很难让人记住她其他性格特点。

其他的主要角色,鲸鲨和白鲸只强调了生理缺陷,几乎没有进行性格塑造,让人感觉他们的出现完全就是为剧情服务的。

连抢眼的章鱼哥汉克,我们也只看到了他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但他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想回大海、只想在一处盒子里安安静静的过一生,我们也不得而知。

要知道在前作中,连出场2次、一直在喊“我的!

我的!

”(Mine!

Mine!

)的、打酱油的海鸥群都极其有存在感。

因此,对本片而言,看过前作的观众更容易对主角产生共情,对电影的感触也就深刻得多。

而对于没看过前作的观众,不够立体的角色难免让电影的动人程度打了不少折扣。

除了故事和角色的问题,“多莉去哪儿”这个译名也给电影扣分不少。

我认为这个译名完全丧失了英文原名的意味。

Finding Dory,就应该叫“寻找多莉”才对。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问了:电影明明是主角多莉找父母啊,为什么会叫“寻找多莉”呢?

我的解释是这样的:这部电影的核心,其实是片中的一句台词:多莉会怎么做?

用一个词来形容极其健忘的多莉,应该是没心没肺。

小时候她的父母教导她,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担心,只要继续游下去就好了。

于是“继续游下去”(Just keep swimming)就成为了多莉最喜欢哼唱的小调,当然也是她自己的鱼生准则。

不瞻前顾后,想到什么就去做吧。

于是,她想起自己是有爹妈的,就决定去找;她想起爹妈在加州,就决定从大堡礁游去美国;在整个寻找父母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继续游下去就好了。

而陪着多莉找爹妈的小伙伴马林和尼莫,在被困在鱼缸里陷入绝境的时候,也靠着“多莉会怎么做”的指导思想成功脱困。

电影的最后一幕,马林和多莉在空旷的悬崖看着辽阔的深海。

找到父母的多莉填补了自己心中一直空缺的“家”,终于找到了完整的自己;一向过于谨小慎微的马林也真正找到了“多莉的精神”。

这样的结果才让Finding Dory最终成立。

所以……“多莉去哪儿”是个什么鬼?

我是总结的分割线--说了这么多,还是得总结一下。

《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不是皮克斯最好的作品。

故事过于夸张,角色不够深刻,让观众的代入感不够强,影片的动人程度也就比不上很多皮克斯以前的作品。

但这部电影,技术上无可挑剔,故事内涵也维持了皮克斯一贯的灵魂:平凡小人物的自我成长。

即使不是最顶尖的水准,也绝对是一部一流佳作。

我还是非常推荐小伙伴们去电影院观赏的。

最后说几句皮克斯吧。

2010年《玩具总动员3》大获成功之后,《赛车总动员2》口碑扑街,《勇敢传说》、《怪物大学》反响平平。

皮克斯陷入了“新作无趣、续集乏力”的质疑声中,仿佛一下就跌下了神坛。

去年虽然有《头脑特工队》,狠狠的打了批评者的脸,但随即推出了形似半成品的《恐龙当家》,又激起一阵批评的声音。

到今年的《寻找多莉》,明明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还是有不少人拿来说事儿,“皮克斯不行了”之类的言论又此起彼伏。

呃,我只想说,何必呢。

我当然希望皮克斯能拿出更多《瓦力》《飞屋》《料理鼠王》《头脑特工队》……但也希望更多的人,不要因为新作达不到期待的高水准,就刻意给出差评,刷低了一部佳作该有的高度。

毕竟评分网站的网友们,还是身负引导国人观影水平的时代重任的啊!

(好吧,其实我只是不爽多莉豆瓣评分没有魔兽高而已……就酱……)<图片1>

 3 ) 只是出身PIXAR的错

基友不情不愿的陪我去看了finding dory,没办法,她既不喜欢鱼,也不喜欢动画,还丢了一张公交卡╮(╯-╰)╭所以她坚持这是一部破电影。

写影评之前,特地去看了豆瓣的评分,只有7.4,连大圣归来都有8.3好嘛,不得不说pixar树大招期待,我是地地道道的pixar粉,看这部《海底总动员2》动画技术在线,故事情节在线,搞笑情节也很自然,总体上来说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已经是非常良好了,但是我们习惯于pixar给我们创造力上的惊喜,所以才会对电影有一点的失望。

其实dory这个小众的主角也注定让电影观众无法共情,就会自然而然的把它当作一部低幼动画来观看。

Dory的失忆症是一种天生的缺陷,她自己家人朋友因此的苦恼不计其数,当然她自己可能不记得什么苦恼,但是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都给予了dory最大限度地包容和信任,爸爸妈妈只是在教会她如何跟着贝壳回家后就放心的让小dory跟着朋友们去玩耍了,也从未要求dory呆在家里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或许这就是一种人文情怀吧当人的缺陷和环境发生冲突,是改变自己还是改变环境?

也许有人会说,腿脚不好的就不要出门了嘛,阿尔兹海默症就乖乖在家呆着吧,你得了失忆症还乱跑不给别人添麻烦嘛。

电影却给了我们相反的答案。

总会有办法的,遇到问题不停地游就好了,总会有人帮助你的。

无论是不是童话,电影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永远相连的社会,一个美好的海底世界观。

也许是我粉丝滤镜太厚了,怎么看都是一部好电影呢

 4 ) 寻找多莉,论一次狭隘的命题作文的不完美发挥,以及不败的皮克斯

当海底总动员的续集立项的任务摆在安德鲁斯坦顿的面前,我相信他应该是有点懵逼的,问题太多:1.寻找尼莫是皮克斯历史上里程碑的作品,重要性仅次于玩具总动员(皮克斯的所有作品中,只有这两部(系列)获得过北美年冠的成绩);2.第一部的故事非常完整,从剧本的角度上来说基本上达到了完美的地步,第二部能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3. 以皮克斯以及安德鲁斯坦顿本人的逼格,肯定不能简单地将第一部的人物拉出来演一场合家欢,或者按照第一部的故事模式炒一场冷饭,但是作为故事的戏眼,情节又必须紧紧围绕着“寻找”这一主题而展开;在这些重重束缚的情况下,再想进行一场令人惊艳的发挥,好比戴着镣铐跳舞,这些障碍,最终也造成了影片中的某些明显的问题,然而在成功的商业探索过后,皮克斯公司的几位主创非常难得地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创作道路,非常罕见地在电影日益商业化的时代里保持了其他大部分的动画制作公司甚至电影公司不曾保留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因此多莉尽管在故事上尚且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和人文关怀。

影片的定位把影片的名字定位成”寻找”是一件非常冒险的行为,“寻找尼莫”是个非常好的片名,因为寻找本身意味着隐藏、神秘与冒险,很容易引起人的兴趣,然而从制作续集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片名相当于死穴,虽然第二部避免了简单地重复第一部的片名,但是主角变成多莉,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过是在海洋中寻找一次鱼类,不过主角换了一个,期待值与经验值都不可能与第一部相提并论,(如果头脑特工队也做续集的话,一样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而怪兽电力公司已经遇到这个问题了),如何避免相同的情节和场景不至于让人觉得炒冷饭?

导演在这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他最后想的办法是,让主要人物的场景远离第一部的大堡礁,甚至海洋,把主要的场景设置在海洋馆中,这样的改动无疑让影片的格局变小了很多,不再描绘海底世界中的神奇场景,而将侧重点放到了人类和海洋动物的互动上,这样做让我这种期待着能在电影院看到更加宏伟壮阔的海洋世界的观众不免失望,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却体现出了皮克斯的野心。

环保的主题很多观众抱怨影片过于低幼,这是没有仔细思考影片的主旨之故,安德鲁斯坦顿在这部影片中安排了非常深奥、过于成人的主题,因此才会让影片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相对于第一部会显得不那么有趣,其中一个比较浅显的主旨,就是关于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的保护,影片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场景从美轮美奂的澳大利亚大堡礁拉到了有些阴暗压抑的美国加州海岸,如同从梦幻的天堂掉进了现实的人间,这里没有五光十色的珊瑚和各种鱼类以及其他生物,反而充斥着集装箱、船舶、汽车、长满蛤蜊的废铁还有各种垃圾,甚至连水质都是浑浊的绿色,鱼类相比大堡礁可谓少得可怜,只能见到大片大片的马尾海藻(也许有误),这样的场景设置其实是在提示观众,城市周边的海岸因为人类的活动被严重污染,早已不适合大部分的海洋生物居住,而之后在海洋研究所里发生的一切,则更加印证了这一主题:人类打着解救与放生的幌子,将各种海洋生物圈养起来作为观赏之用,喊着环保的口号,却在行污染海洋之实,对离海洋研究所仅仅一墙之隔的近海环境糟糕的状况视而不见。

这既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警醒,而影片最后,海洋馆的各种生物在其他生物的帮助下完成的一次自救,无疑是这一主题的升华。

事实上,寻找尼莫当中已经暗含这一主题,人类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决定其他生物的生存方式,只是在第一部中,这个主题仅仅作为尼莫自救的一个支线主题而出现,但是在本片中却成为了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导演的担心不无道理,海底总动员的第一部大获成功以后,小丑鱼尼莫成为迪士尼当年最畅销的玩偶,同时也连带着让公子小丑鱼名声大噪,成为各国水族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海水鱼类,给这种鱼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以至于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出台法令限制小丑鱼的捕捞,而在第二部上映之前,已经有环保人士担忧本片上映之后会造成蓝倒吊(多莉的鱼种)的生存危机,爱它就应该让它在属于它的地方生活下去,这也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之一。

社会的主题影片的第二重主旨,是一个尤为让人感动的主旨:在一部动画片中,从始至终地表现着对于残障人士的关爱,甚至以一名残障人士作为主角,这样的魄力,是任何动画公司都不曾做到的,仅仅这一点,就能充分体现出皮克斯公司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动画制作公司有着远超其他制作团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影片中体现出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仅仅这一点就值得让人鼓掌叫好。

影片中无论是主角多莉,次主角章鱼汉克,或者作为配角的鲸鲨命运,白鲸贝利,海狮杰拉尔德,以及那只帮助马林尼莫父子的海鸟(抱歉忘了名字),都或多或少得有着身体和精神上的问题,轻者像命运那样只是近视,而像海狮或者海鸟那样就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智力残障了(这里要吐槽一下现实情况下章鱼的腕足断掉是很容易再生的,影片中汉克缺少腕足是个不大不小的BUG,而且没有必要,算是一个败笔),影片中既体现出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受同伴欺负,很难有正常的生活),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展现它们可爱的一面,赞美着它们的善良、出众的能力以及不输常人(动物)的幽默感,尤其是以主角多莉这个有着短时记忆丧失症的角色,体现着残障人士内心的挣扎痛苦和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家庭、对美好事物,对于他人关爱的渴望与追求,在一部故事偏低幼向的动画中安插这样深沉的主旨,导演可谓是勇气可嘉。

教育的主题影片的第三重主旨,与第一部一脉相承,乃是关于儿童的教育,只是对第一部的表现方式做了一种翻转,在第一部中,影片以尼莫对于马林教育的抗拒,以及父子在离散过程中的互相理解为表现方式,最后让马林意识到想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懂得信任以及适时地放手,而在这一部当中,则是以多莉的父母对她的教育以和关爱,从正面进行体现。

多莉的父母从一开始就清楚女儿的病情,但是却一直鼓励她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从来不责备她,也从不打击或者为她设置障碍(除了小心暗流,是为了让她不被冲走),它们一直努力让多莉能够像一条正常的鱼类那样生活,为她的将来铺好了路(多莉长大后能够那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生活,与父母这样的教育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而且为了帮助女儿在走失之后能找到回家的路,他们不辞辛苦地教她辨认贝壳,最终让她通过贝壳与亲人重逢,这种适度的保护+绝对的信任和鼓励无疑是导演想要宣扬的一种理想的教育方式,不论是对于多莉还是尼莫都一样适用,而多莉的父母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父母之爱也是影片中本应该最直击人心的情节,然而遗憾的是,影片中过多穿插进了人类活动的内容,主角在拟人化身份与动物性身份之间切换得非常生硬,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多莉与父母之间情感的冲击力(比如我在观赏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对蓝倒吊怎么可能过了那么多年没有产下一个后代?

相比之下第一部当中一开始就让尼莫的母亲Coral死掉,其他卵也被吃光,同时整个故事仅仅局限在两三天之内,处理得非常完美。

PS此处森森鄙视那个说十三年了还没见过尼莫母亲的评论以及点赞者)寻找自我的主题影片的第四重主旨,也是影片最扣题、也是最深层次的一个主旨,是人(鱼)对于自我的寻找,第一部父亲寻找儿子是明线,儿子寻找自我(成长的主题)是暗线,情节冲突明显,这一部从表面上看,是多莉寻找父母(PS此处森森鄙视那个说这是海底的爸爸去哪儿的评论以及点赞者,没看懂还误导群众),实际上是多莉这个失忆症患者寻找自我的旅程,影片中多莉的父母只是一个线索,剧本采用的是一种拼凑性的方式,由不同的人物和场景来串联起多莉过往的人生经历,而这个人物的个性,以及情绪都在这种记忆地不断完善之中不断地深入,这是一种较为高段也较为文学化的情节处理手段(最经典的运用这种方法编写的剧本是《公民凯恩》),因此影片的标题才叫做《寻找多莉》而不叫做《多莉找妈妈》,因为影片的重点是多莉在寻找双亲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过往,同时还寻找到了乐观、积极、自信的生活方式,找到了自己身上潜藏的无穷的力量,突破了自己的极限,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正如影片中所说的,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这一主旨不仅适用于多莉一样的残障人士,也适用于任何一个普通人。

相遇的主题本片的题目是寻找,而本片里的一个暗线,也是影片的关键词却是“命运”,这是影片中非常亮眼、却很容易让人忽视的一个主题,影片开始,多莉因为听到“因为命运召唤”而洄游的鳐鱼的歌声陷入沉思,继而下定决心要寻找自己的父母,因为她想搞清楚“我由何处而来”的问题,在汉克将她带到地下仓库的时候,她毅然跳进了写着”命运“的水桶之中,这是个一语双关的情节,既是代表着她即将与曾经的老友相见,同时也指示她听从命运的召唤,将要找回自我,拥有完整的生命,而“命运”也成为多莉寻找路上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是鲸鲨“命运”让多莉想起了自己出生的地点和父母的住处,也是她在多莉迷失在管道中的时候帮助她找到方向,最后在阴差阳错之中突然与父母重逢,这是一个看似随意却精巧设计过的情节,尤其是多莉最后突然性地在一系列冲突之后找到了父母铺的的贝壳,终于真正地找到了回家的路——苦心地寻找,最后结果却是在无意中出现,正如多莉在劝说汉克的时候说的,“你遇见我,也不在计划之中。

”无论是多莉遇到马林或者汉克,还是多莉与好朋友鲸鲨以及父母的重逢,一切都只是意外,是命运的安排,“恐怕从此以后,我再也忘不掉你。

”正是这样的相遇,才会显得格外珍贵,格外动人。

而多莉在找到父母之后,故事的高潮才真正开始,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凭借真实自我的能力,解救了那些“命中注定相遇”的朋友和家人的同时,也真正找到了自我,“寻找多莉”,这个标题也由此得到了完整的诠释。

影片的缺陷可以说,在几重主题的阐述上,安德鲁斯坦顿发挥出了极高的水准,尤其是在影片表现出对残障人士的关爱和对于“命运”的诠释上,可以说完全是大师级水准,但是影片的主旨过于深沉,在某些方面也出现了令人遗憾的漏洞,除了上面说的因为主角在人性和动物性之间过于生硬的切换,我在观赏影片时还感受到了以下几点不悦之处:1. 影片的后半段有点过于说教,从尼莫父子开始强调“多莉会怎么办”开始,后面不断在重复这句话,虽然是为了升华“多莉寻找自我“的主题所做的铺垫,但是过犹不及2. 影片后半段多莉在近海与父母重逢之前的一段,虽然导演是为了铺垫“多莉与父母命运的重逢”,所以用了一种类似于神秘的方法去处理,但是给人的感觉真的又臭又长,而且显得非常刻意,以至于等到多莉真的寻找到父母的时候,壮观的贝壳阵也很难让人提高情绪,因为耐心都被之前漫长的铺垫磨没了,这一段我在电影院看得非常焦躁,在我看来是影片最大的败笔3. 影片的配乐出了非常大的问题,这是一部整体基调非常温情的影片,我不明白制作方为什么会采用如此冷峻和神秘风格的配乐,虽然是很好地营造出了海底迷幻的气氛,却和影片的整体风格 格格不入, 很多时候不仅无法带动情绪,反而让人焦躁,尤其是多莉在近海区与父母重逢前那一段,简直叫人坐如针毡4. 章鱼汉克确实是个很出彩的角色,但是对我这种软体动物厌恶者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一想到它黏糊糊、湿哒哒的身体,还有那些恶心的吸盘,简直都要抓狂了,有人提出下一步是“寻找汉克”……我想静静5. 鲸鲨命运跟白鲸贝利被强行设置成残障人士有点刻意,也有点莫名其妙,“撞墙”的情节为了对应“海底没有墙”的主旨也很刻意,最后海獭宝宝卖萌也是强行塞进去的情节,这些突兀的情节从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影片的水准6. 我第一次观看不小心买成了国语配音,之前听宣传说这次国语配音非常良心,结果看完之后差点就要打三星,还四处找朋友吐槽影片的质量——还好又去刷了一遍英文版,不得不说,这次的国语配音不太好,徐帆太随意,黄健翔太出戏,马东太用力,鲸鲨一直大喘气皮克斯的野心皮克斯的作品被捧为神作的不在少数,很多大受欢迎的动画作品在上映之后都会被很多真伪影迷拿皮克斯的作品出来“碾压”,好像只有吉普力和皮克斯的作品才有这样的“逼格”和“实力”,这固然是一种莫大的赞誉,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皮克斯的很多神作国内都上映过,票房都不能用平平来形容,根本就是非常“惨淡”,无论是多少人口口相传的“神作”《up》,还是去年呼声一片的《inside out》,最后都只剩下了广大皮粉的吆喝和叹息,事实上,up和inside out这样的文艺片不受欢迎还情有可原,当年的玩具3票房仅一亿出头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无论从娱乐性还是思想性的角度上来说,玩具3足可以称得上是“伟大”“完美”的动画作品,当年能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就是明证(迄今为止也只有美女与野兽,玩具3和up三部作品做到过),然而这样的作品,依然无法在国内获得高票房(当年该片在香港的票房都基本过亿了,香港人口仅有700万),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皮克斯的作品文艺片属性过强,很难满足国内观众娱乐性的需求,国内受到热捧的动画片,基本上都是以合家欢类型的影片为主,同时辅以较为浅显的教育意义及主旨,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但是又不至于丧失思想性,能让观众获得观感愉悦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思考、获得一定的教化;反观皮克斯的影片,往往都具有深沉的、多层次的主题,更接近文艺片,需要细细回味和欣赏,而且在很多幽默桥段的处理上,非常的美式,中国观众接受起来也有一定的障碍,事实上,我认为皮克斯目前出品的所有作品中,飞屋环游记应该是最接近中国观众口味的一部,然而连这一部在中国的票房都不尽人意,我只能感慨这些“神作”终究只是影迷心目中的“神作”,并不符合中国大部分观众的口味。

然而我还是想吐槽一下很多人指责这部影片“低幼”,事实上我很能理解大部分这么说的观众观影时的心情,他们也许和我最开始一样期待着一场奇幻壮阔的海底历险,最后讲述某个人生的道理,在生离死别中再撒两滴眼泪,完成一次救赎,最好在结尾再来一次反转,然而最后看到的却只有三条鱼叨逼叨两个小时在找妈妈,WTF,事实上,在刺激的情节+脑洞已经用到了极致的情况下(玩具3是真正的巅峰),皮克斯遭遇到了创意的瓶颈,已经开始往人文情怀方面转型,《勇敢传说》就是一部走逼格路线而非刺激路线的作品,之后的inside out虽然在人设上创意十足,但是整体的故事情节依然非常小清新,缺少戏剧冲突,但是其中展现出的对于人性的关爱、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关注却十分动人,纵观皮克斯评价最高的几部影片(玩具系列,鼠王,wall-e,inside out),无不是人文情怀胜过商业抱负的作品,可以说,正是影片中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社会责任感使得皮克斯自从3D时代开始就在美国动画制作领域处于高屋建瓴的地位,虽然也会有汽车2或者好恐龙这样折戟沉沙的时候,但是无论是在观众当中还是在评论界都一直受到热捧,因为皮克斯的作品中,总是具有着其他任何工作室的作品中不曾具备的严肃文学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让皮克斯公司有别于其他所有动画公司的同时,也让动画片真正脱离了儿童影视剧的范畴,具有了严肃电影作品的气质与功能,这也是皮克斯的作品能够真正在北美立于不败的关键,甚至比那些巨大的脑洞还要重要,而目前皮克斯的主要创作团队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会谋求往这一方向转型。

最后要说一句,这不是一部尽善尽美的作品,标题的限制、导演的包袱、创作者的节操都限制了影片的发挥,但这是一部制作出色、诚意十足、亮点颇多、姿态难得的电影,撇去配乐这样的硬伤,影片本身的素质非常过硬,很奇怪的是大部分的影迷喜欢对一些主题非常浅显的影片进行各种甚至是无中生有的解构,对于这种主题深沉的影片却往往视而不见,似乎国内的影迷对社会性和人际交往的内容更感兴趣,对于个人命运和思想的关注却提不起什么胃口,这部影片在节奏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如果从思想内涵的角度去抨击这部影片只能说真的没看懂。

 5 ) 作为续作,已经非常好了

给个五星,总体来说,我觉得电影还是完美的继承了第一部的主旨以及叙事方式。

评分不如第一部,我觉得可能是存在以下两个原因,第一,通过遗失的记忆寻找双亲的动力,可能不及眼下拯救自己刚刚失踪的儿子那么迫切。

情感冲突不强。

第二,故事叙事结合过去,叙事节奏,并不像第一部那么紧凑,更多的是通过与回忆的对照,而非像第一部选取的父子俩境遇的对照。

层层递进。

如果还要说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故事主人公的新奇色彩已经褪去,新鲜感不够,出现的人物中比较出彩的有章鱼不够讨喜,而鲸鱼之前也算出现过了……其他角色则或多或少能在第一部中找到对应,重复度不低。

因为以上两个原因,第二部的节奏以及故事抓眼球程度或许并比不上第一部,但是全片看下来我觉得第二部仍然是非常好的电影。

依旧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总动员齐上阵,有癫狂,有沉稳,十八般武艺各显身手,各色人物缤纷出场。

保持了热闹而温馨的底色。

其次,故事在结尾的升华虽有些许刻意,但是经神经质的Dory说出也算是合情合理,且立意更比起第一部算是拔高了。

续作的方向无非是继承或突破。

因为有着满分前作,第二步的成片已经做到了保证原有的风格,剧情不落俗套。

只是凡事都是少吃多味,第二次看难免感到新奇感和刺激不够,不过平心而论,我还是给他一个五分👏

 6 ) 寻找爱的回忆

刚刚看完电影《海底总动员2》,描述小鱼多莉找回记忆与家人团聚的故事。

一点点的煽情,却令我有小小的感动。

有着失忆缺陷的多莉,几乎什么都记不住,几秒钟就会忘记刚发生的事。

幸好她有完美的父母,鼓励她,相信她,支持她,等待她……而她凭着记忆深处的爱念——那些残存的记忆碎片,历尽艰辛,也要一往无前。

执着和永不放弃,终于得到朋友们的认可和支持,得以一家团聚。

虽然这仅仅是一部动画片,却也很有爱!

 7 ) 虽比不上第一部,但也挺感人

健忘的多莉在一次掉入暗流后与父母失散,跟尼莫和马林父子成了邻居,一直相互照顾。

但其实她心里一直也想寻找自己的家人,于是,她说服马林父子一起踏上新的海底冒险之旅。

影片画面很美,故事朴实感人,充满欢笑和温情,保留了“海底风格的幽默”,二萌的鲸鱼,吊炸天的章鱼哥,萌贱的海狮,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惹人爱。

但相比第一部,故事情节还是稍稍弱了些,没有太大的创新,缺乏新意,徐帆的配音也不太给力。

 8 ) 你真的看得懂这部动画片么

让我们用严肃的态度干了这碗鸡汤xx,不对,是鱼汤!

关于影片名字的补充finding dory本身就是一个双关意,即指家人们(包括marlin 和nemo)寻找dory,指dory本身自己也是一个不断在寻找家人的状态,这种双向的相互感比第一部的寻找nemo就升华了很多。

可惜翻译成寻找多莉抹去了这样的意思。

所以要从保留本身双关意的角度上来讲,翻译为多莉寻找中,或许更合适,虽然不太好听。

更让人苦笑不得的是我看得那场电影被翻译成了多莉去哪正文:有人说这部终于是拍给孩子看的动画了,那是因为你真的没get到这部动画片的点,虽然很多细节 部分很有童趣,但是内涵真的是成熟得。

这部动画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可悲的事实,自以为开着半上帝视角的人类的教育观念还不如鱼,所以也难怪你们人类那么多自称咸鱼的了。

以下认真分析,绝对不存在过度解读。

整个故事主线背后是两种不一样的对待“天生缺陷”的方式。

一种是鲸鲨、白鲸和海底第一部前期的NEMO被对待的方式。

另一种则是DORY的父母的对待方式。

鲸鲨深度近视、白鲸被认为不会回音定位而NEMO则是一边的鱼鳍较小,于是研究所把鲸鲨和白鲸关在了水族箱里,NEMO从小不被允许和小朋友玩“危险”的游戏。

可是这些缺陷真的是缺陷么?

鲸鲨因为近视而总是撞墙?

可是海里没有墙!

人们一厢情愿的 以人家近视为由把她圈了起来要治疗她可是所谓的视力缺陷是因为生活在人为环境中才 成 为的缺陷。

白鲸呢,因为从来没有试过而深信自己不能回声定位,仅仅是因为安逸的 水族馆生活没有机会让她去试才会变成这样的。

所以这背后的真实逻辑不是因为缺陷才需要 治疗,而是这种治疗的体系框架创造出了不真实的“缺陷”。

而MARLIN对NEMO的过度保护问 题就不用多说了这部的一些细节也依旧表现了这一点,只不过形式由不让NEMO做什么什 变成了大事小事都紧张兮兮的絮叨没事吧没事吧,但是这种程度已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而且和MARLIN本身认真操心的性格有关,其实也算的上是萌点。

而DORY是不同的,在影片刚开始DORY父母制止了她和其他伙伴一起随着暗流玩得时候我以为又是类似的情况,可是随着影片的进展我发现她父母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对于她“天生缺陷”的态度,果不其然在电影结尾的时候,回忆部分,当DORY成功的学会通过贝壳找到回家的路的时候,“我可以去玩么”“当然了!

” 对于DORY的短期失忆症她的父母从来不认为是什么严重的、需要去矫正的缺陷 如果重要的事情记不住那么就变成能埋进心里的歌吧,即使以后忘记了是谁在什 么时候为什么而编的个,至少会在迷茫的时候突然想起一段“继续向前游”的旋律 回家的路我们来铺好,等着你用DORY得方式来找回来就好。

DORY的父母从来没 想着要改变要“治疗”DORY的“缺陷”即使在他人看来这真的是严重的问题,而是想办 法让事情按着DORY式的路径来发生。

也就是说鲸鲨她们在努力的让自己适应环境所以才会有所谓的“缺陷”,而DORY的父母所教给她的是让环境去适应自己。

所以DORY可以帮助MARLIN找回NEMO,带着七爪鱼冒险,让一车的鱼们回到海底,这不是因为DORY的女主光环也不是因为所看上去的活泼话多,而是更根本的东西,DORY接受的生活逻辑就是和大家不一样的。

所以说这是一部家庭片的话也没错,父母都改去学学珍妮和查理的这个教育方式。

再说DORY的另一点牛逼之处在于她真的太擅长“打破别人的计划”了。

最后在卡车里八爪鱼说自己要去水族馆因为那是自己一生的计划时,DORY问遇见我也不是计划啊,这一部分,因为笑点比较密集所以可能被一带而过了,但其实这个也很值得分析的。

让我们回想一下八爪鱼为什么要去水族馆?

一开始他说过了是因为想要一个人待在箱子里什么的可以判断出估计是因为这货没什么社交能力没朋友的,所以在后来已经结交了朋友后为什么还要去水族馆?

去水族馆的原因没有了可是却因为这个是最开始的计划所以才执着与它的。

所以说嘛你们这些总记得自己之前计划的“好记性”的人啊,就是容易忘里现在忘了变化,而DORY正是因为记性烂所以看到的从来都是最当下的东西。

其实这个逻辑从哪个“八爪鱼”的玩笑中就能看出来的,明明7只爪子,为什么要叫八爪鱼?

那是框架,是人类给你的定义,是之前的有八个爪子的你,反正你现在又七爪为什么不叫七爪鱼?

还有好多细节,回来再补充,不知道豆瓣能不能修改答案 更新 人类研究所对于鱼所做的哪些事除了我上面所说的教育改造的比喻,更直接反映的是环境的问题。

在DORY她们遭遇荧光章鱼的地方(是荧光章鱼么?这里我没查,欢迎指正)人类的沉船和集装箱,寄居蟹们躲在水桶里,而且通过DORY的回忆可以看出来人类的废弃物和她小时候比是增加了的。

再看另一个场景,DORY小时候在一片阴暗的水域遇到过一对挺可爱的夫妇,后来DOEY从后门的下水被冲到的那片水域也就是DORY找到她父母的水域,应该是同一片水域(从时间点和颜色上看),可是明显可见这片水域的鱼类和DORY小时候看见的比少了很多,准确说,除了她的父母已经没有别的鱼在了,在让我们想想这片水的颜色是怎么回事? 没错人类排污。

为了保护鱼类而建了研究所可是研究所后门的水域因为其排放的污水反而没有鱼生存了。

多讽刺。

而研究所所做的捕捞治疗放生的工作呢?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最重要的一步片尾卡车中的鱼们已经喊出来了“放生!

” 然而,这鱼是谁捕来的呢。

而且据说这部电影有LGBT的彩蛋,虽然我没看到彩蛋。

但是让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缺陷者”,生态,同性恋群体,话语体系中的人类所做的行为一直都是那么的自以为是。

说点开心的,最后他们要拦车的时候,为了制造混乱,没有选择毁坏什么,而是让水獭们卖萌 所以嘛,能改变人们行为的不是只有不得不屈从的强力和灾害,可爱的事物就够了。

真该学着点评论区内补充:设定集内表示画面的色调是根据dory的情绪走的。

感谢暖暖内含光的补充你可以厚着脸皮说你的观点只是恰好和我的相同,可是至少点个有用。

退一万步讲,即使你一边抱走了我的观点一边给我点了没用,也请至少在良心深处记得,这个观点是失口君的。

外加感谢评论区的小天使们的鼓励,是你们让失口君没有后悔来公开网络写影评。

其实豆瓣上7.5到8.3分间有不少可以激发人深刻的私人体悟的被低估了的电影,等有时间回来为更多好电影正名的

 9 ) 《海底总动员2》: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十三年前,我刚刚毕业,那个时候的《海底总动员》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意味着是一部超级商业大片。

目睹前所未有的海底世界的多彩与绚烂,让当年的我惊叹不已,一位父亲一路在各种伙伴的帮助下寻找自己的儿子,一段奇妙的海底寻子旅程,虽然历程天马行空,但是,年少不经事的我虽很感动,我却并未能很深地理解影片,可是我隐隐觉得它在某些角度映照着现实生活的伟大与深刻,我曾经多次想要明确这种映照意味着什么,但是一直也因为时候未到而无缘开解。

直到今天,这部影片给了我一些答案。

我也想不到,竟然是这样的生命开示。

两代人才能共同完成同一部影片的意义 十三年前《海底总动员》是小丑鱼马林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寻自己的儿子尼莫,其中最主要的小伙伴就是短暂失忆症蓝唐王鱼多莉,而《海底总动员2》里,马林和尼莫和一帮海底生物帮助健忘的多莉寻找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家。

如今我已经38岁,也有了自己的小尼莫。

在《海底总动员2》上映之前,我们有幸先睹为快。

他和她坐在我身边,三个人的电影厅,灯一黑,泪水便在眼中升起溢出。

那种恍若隔世的久违与十三年漫长时间沉淀的回归,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内心,那一刻,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到最后,我的嘴角也随字幕升起,释然地笑了。

像北京的这样一座巨大的城市,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有着无数平凡的家庭。

我们的父亲即使就像马林一样胆小怕事,或许我们的父母也会像珍妮和查理默默无闻,我们的孩子平凡普通,甚至会有像尼莫这样两只鱼鳍还大小不一,像章鱼汉克天生少了一只触腕,像白鲸贝利自以为失去了回声定位能力,像多莉患有短暂失忆症,像运儿是个天生的近视眼……不胜枚举的不完美的孩子,然而就在失去对方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会义无反顾不顾一切地寻找对方,哪怕要穿越整个太平洋。

因为在我们彼此的眼中,对方再平凡,甚至还有缺陷,也是彼此心中唯一的挚爱。

所以,只有两代人坐在一起,才能共同去理解一部电影的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彼此理解对方,即使你有时候并不可爱,甚至还很讨厌,但是,无论如何,你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即使,最平凡的家庭,也一定蕴含着世界上最义无反顾的爱,也体验着世界上最宝贵的却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爱。

这或许也是我们所在的平凡世界里最不平凡的真谛吧。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在小丑鱼马林的眼中,多莉是那个帮助他的人,他或许一直在想,你曾帮我寻找儿子,如今我帮你找回家人,这便是《海底总动员》的全部故事,一个无条件给予对方帮助的故事。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的世界里有上一分钟的打打闹闹,又有下一分钟的一团和气。

如今的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计算帮助他人性价比的成年人的?

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看完这部电影,看看身边的儿子,我才明白,多莉的健忘其实是孩子世界里最真实的写照之一,在他们的世界里,从来不会记住谁曾经伤害过谁,他们也会在小伙伴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毫无条件地给予对方帮助。

无条件的帮助别人和忘却曾经的伤害和仇恨,可能是所谓儿童天真世界里最好的品质。

而,我已经失去了它。

我虽不天真地奢望整个成人世界里的每个人始终能保持这种品质,但是我至少希望我的孩子的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这种爱与被爱的能力与天真的力量。

让童年最美好的品质伴随一生,永远保持无条件给予他人帮助的纯真,这也是拥抱快乐的内在力量。

十三年前,历经艰险,只为带你回家;十三年后,再次跨越海洋,一起帮你寻找回家的路。

孩子,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无论有多平凡,也一定有人等你回家 因为平常的工作加班很多,所以家变得就像旅馆。

包括我离开故乡只身一人到北京打拼,故乡和家之于我们这样漂泊在都市的人来讲,既熟悉又陌生。

陌生的就是,如果不提起它,我也甚至可以经常忘记我曾经时刻拥有着它。

熟悉的是因为,我们不管在哪里都会记住它的模样。

然而我们在外漂泊的某些片刻,内心的记忆与情绪就像在翻滚在暗流中的多莉一样,就在那一瞬,归家的欲望与乡愁瞬间充满了内心,就像你窝在沙发里看到《舌尖上的中国》里面展现的那些关于年幼的记忆的味道,那些母亲为你做的食物的味道的那一瞬,你会义无反顾地想要打个飞的回家。

我们都是已经习惯迷失在浩瀚如海都市里的那一条小鱼,我们对拥有的一切习以为常,我们在巨大的洪流里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卑微又无助,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和我们一样孤独又可爱的同类,我们也又有了迷途的下一代…… 但是,我相信,无论我们迷失多久,我们走到哪里,而且,无论你有多平凡,也一定有人等你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你一定会发现,那条条贝壳铺就的小路。

是的,无论我们有多健忘,我们都一定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回家的路。

而且,只要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

孩子,我不知道等待你的来路,你会怎么走过,我也希望你能像海底的鱼儿一样始终保持着那颗天真的赤子之心,始终用你的方式记住回家的路,你拥有朋友和家,你便拥有了平凡世界里最不平凡的真谛。

父亲,我不知在你眼中,是不是已经是迷失的孩子,但我,我永远相信我是你心中唯一的挚爱。

不管分离多久,不管我有多平凡,你都依然翘首以盼,等我回家。

是的,虽然人生如此荒诞与残酷,但我相信我一直拥有平凡生命中最不平凡的一切。

谢谢你,小台灯——皮克斯,永远带给我们感动一代人的经典故事。

又是何等幸运,我的事业就是把这份蕴含着真善美的故事幻化成书籍传递给中国的千万小读者,这份美好的阅读必将润物无声地滋润着他们的小心灵。

每个被爱着的孩子,你们的运气都不会差!

 10 ) 经典在延续

电影本身满足了一个孩子对于海洋冒险的所有想象,第一部在心中的地位一直以来都和《狮子王》、《玩具总动员》、《虫虫危机》等自己童年最爱的几部动画电影并列。

这种情怀来得不如《魔兽》电影之于《魔兽》玩家那么浓烈,但却细水长流。

影片的定位非常保险,因为它没想超越前作,只求延续,延续海洋冒险,回归温馨亲情主题和主角的自我成长,足够好看。

尤其是片中响起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时,忍不住又加了一星。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短评

太低龄了,成年人无法获得一丝看点。最后找到父母也是强颜欢笑,桥段设计感十足

6分钟前
  • 较差

这一次皮克斯把动画片留给了孩子。“最美好的事情总是偶然发生”,“只要用心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也忘不掉”。影片隐藏了一枚彩蛋,据说是美国动画片史上第一对同性情侣的出现,在六月上映,致敬LGBT骄傲月。片尾还有彩蛋,国语版有惊喜。

9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不是一般的弱智…十岁以下的可以看看…

11分钟前
  • 奶糖
  • 较差

这就是事隔多年的良心制作?流水线型的套路,打着同情旗帜却分分钟出戏,这配音也是醉了,最近好莱坞如此泛滥,国人对好莱坞情怀何时有个头?

16分钟前
  • 豆瓣酱
  • 较差

那么至此,可以断定今年迪斯尼最佳非疯狂动物城莫属啦。海底2没有什么硬伤,但套路玩得再好也还是套路(这次长评就不写啦,免得迪宝宝粉又攻击我星爷=_=)另外就是国语版配音确实更差一些。

20分钟前
  • 丢了的心
  • 还行

海獅 虎鯊鯨(?)還有那隻白鯨好可愛!!(然後就沒了ug

23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还行

居然有人说炒冷饭,不好看。exm?故事真的非常非常用心了,既兼顾了搞笑和卖萌,又有泪点且引人深思,主线也非常明确,要相信孩子,和上一部一脉相承,如此正能量正三观,还有全程高能的章鱼哥,还说不好看,只能说你们人类的胃口太难满足了

27分钟前
  • 桐簌亦型体
  • 力荐

皮克斯又炒了一次冷饭,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唉

29分钟前
  • 哦依稀
  • 较差

这个还拍续集?有点画蛇添足,十足圈钱之作啊

32分钟前
  • rainmanyuan
  • 较差

8.0/10 分。。。最后的贝壳路,居然把我感动了。。。让我想起了黄丝巾的故事。。。

34分钟前
  • Lonely
  • 推荐

大写的“不思进取”,皮克斯所有续集影片只有《玩具总动员》系列不烂尾,但是!他们居然还要出第四部!P.S. 斯坦顿是有多喜欢找韦弗女王来做提示音?

3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编剧:如果我是多莉我会怎么写???然后这部脑洞无穷大的动画就诞生了 PS:烂番茄95% MTC78分 这两项和《疯狂动物城》基本没差 北美首周末票破了动画片开画纪录 一群人觉得不好看我也是不太理解 更别拿动物城踩多莉了 靴靴

37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力荐

今天的Pixar好像那两只占着礁石的海豹,动画这个山头,确实需要新的创业公司来颠覆了。

38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低幼向,线索单一,纯适合5岁前小孩看

43分钟前
  • Bingshu
  • 较差

皮克斯和迪士尼的地位要颠倒了吗

47分钟前
  • 小舞舞
  • 还行

汉克老爷当第三部的主角吧,看好老爷你哟~

50分钟前
  • Merov Mugatu!
  • 还行

不太喜欢多莉这种主角,Ellen的配音更加加重了这种话唠不停的感觉,画面不错,配角可爱,尼莫可爱,没了

52分钟前
  • Liberating
  • 推荐

讲完整了,及格了。

56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想想在皮克斯放映室看完前半个小时的时候我有多意犹未尽,就知道现在国内的许多电影工作者为何看自己的作品总有亲妈滤镜了。

58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啰嗦又聒噪,睡过了半场

60分钟前
  • Jo_飛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