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小晓

小曉,Trouble Girl

主演:林品彤,陈意涵,刘俊谦,郑志伟,郑逸轩,郑有杰,刘冠廷,施名帅,蔡亘晏,朱芷莹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小晓》剧照

小晓 剧照 NO.1小晓 剧照 NO.2小晓 剧照 NO.3小晓 剧照 NO.4小晓 剧照 NO.5小晓 剧照 NO.6小晓 剧照 NO.13小晓 剧照 NO.14小晓 剧照 NO.15小晓 剧照 NO.16小晓 剧照 NO.17小晓 剧照 NO.18小晓 剧照 NO.19小晓 剧照 NO.20

《小晓》剧情介绍

小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晓(林品彤 饰)是一位活在自己世界的女孩,因为一个令人揪心的秘密,她在学校被同学霸凌孤立,妈妈薇芳(陈意涵 饰)也视她为麻烦,在国外长期工作的爸爸更像既熟悉又遥远的陌生人,唯有班导保罗(刘俊谦 饰)仿佛能理解并舒缓她 的情绪。一次台风天下课,小晓目睹了妈妈与班导的秘密,困惑的她不仅必须强迫自己适应这个复杂的情感关系,也逐渐发现原来她与妈妈都有各自对生活说不出的无奈…… 林品彤凭此片获得第60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也是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影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伤心往事死亡之屋四季之后茶友们孤独的野兽一夜大肚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断林镇谜案第八季追爱四人行独立日2:卷土重来索兰与路德维格的圣诞节火星异种复仇生活即此来勾引我男友吧!浪尖的青春黑疯婆子的万圣节风再起时逆袭女神拨云见日对抗男孩彬与瑛送你一朵小红花情越海岸线危机之地我不是王毛侦探人生第一季乔蒂的烦恼2快乐星球第一部牧羊人军旅轶事

《小晓》长篇影评

 1 ) 心疼,想流泪,为影片,为自己…

刚刚看了陈意涵的影片《小晓》。

这部台湾电影比大陆电影少了很多咋咋呼呼,细腻自然地缓缓铺陈,令人揪心的矛盾冲突如同我们身边的故事一样呈现出来。

成功激发观影者的情绪,并不由自主地思考且感慨万千,被共情后心情的沉重,而后感叹现实的无奈、人性的悲哀…… 诸此种种,算是一部成功的影片了… 十几年的高强度工作几乎遗忘了自己也曾经是一名文青…🧐 生活改变着我们,其实也未改变我们,每个人只是层层包裹着自己,内心的柔软也许被遗忘,但从未遗失。

当年“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也只能默然道一句“天凉好个秋”!

不管怎么想说服自己,内心里还是为影片中的母女流下心疼的泪水…祈愿世界多些美好与善意,因为人生真的太苦了…

 2 ) 失控的俄狄浦斯

本来没有给小晓写影评的想法,但在跟朋友聊的时候发现主流影评竟然说小晓是台湾版年少日记,心说这都什么玩意。

于是决定一定要给小晓写一篇。

且不说台湾电影与香港电影本身显著的风格差异,除开东亚语境与讨论人成长过程的相似,两部作品的内容与表达都太不一样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源自俄狄浦斯王,讲述一个弑父娶母的悲剧故事。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情结是在儿童成长期对于自我角色的认知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必经事件,而拉康则把俄狄浦斯情结更详细地阐释为三个阶段。

如果儿童不能成功经历俄狄浦斯阶段,则会破坏自我符号和自我认同,造成各方面的影响与疾病的可能。

小晓正是一个绕不开俄狄浦斯情结的故事。

患有过动症的女孩小晓长期面对父亲的缺失、母亲阴晴不定的管制、周遭的歧视与偏见,而唯一真正理解与关心她的老师却又与自己的母亲有着婚外情。

处于精神脆弱状态下的小晓在这个四元关系中不断被拉扯推搡,无法正常建立自我,更无法正常生活。

弗洛伊德主张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口欲期、肛欲期、阳具欲期、潜伏期和生殖欲期五个阶段,在阳具欲期向潜伏期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对母亲的哺乳爱抚等照料行为形成依恋与外部对象,在儿童的性意识完全形成时将最初的性欲对象指向母亲。

而阳具欲期的时间阶段正与康德划分的俄狄浦斯期处于同一年龄段。

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自身与外界还有他人的区别,在这一阶段逐渐获得主体性。

而主体性的发展依赖于父亲的角色在母婴二元关系中作为一个强有力竞争者的介入,对儿童想要独占母亲的爱的欲望造成干扰。

儿童在意识到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时会产生阉割焦虑,迫使他们认同父亲的形象与价值观,最后将这些东西投射到自己身上,从而转向长大后在另一个人身上获得满足。

小晓父亲多年在英国工作,他逃避小晓过动症的事实。

虽然我们从影片中不得而知小晓父亲的缺失有多长时间,但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在小晓3-5岁,也就是阳具欲期与俄狄浦斯期时,父亲这一角色大概是缺失的。

这意味着小晓没能经历过"父亲阉割",她在家庭关系认知中是停滞在俄狄浦斯期的。

小晓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她对母亲的依恋。

可母亲对她的态度总是处于微妙的界限,还常常会将难以理解的成人情绪释放在小晓身上。

小晓对母亲的爱也充满矛盾。

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类似于父亲的成年男性形象,他是小晓的老师,也是母亲的婚外情对象。

弗洛伊德认为没有经历过父亲阉割的女孩常常会停留在钟情一位权威年长男性的原始乱伦幻想中。

老师这一角色既是年长、权威又富有智慧的形象,还天生承载着学生的信任与钦慕。

明明相对是个救赎者的角色,却在小晓看到希望的同时,成为了自己母亲的婚外情对象。

不仅如此,有时候母亲也会展现出吃醋的情绪——她在意自己的情人与小晓都进行了什么互动,反感情人对小晓的关心,甚至分手的时候都会脱口问出你到底爱的是谁。

我们来梳理一下,目前为止在这个四元关系中,小晓有一个母亲与两个父亲。

父亲承载了她作为年幼女儿的依恋情感,一个是她生理上的父亲,另一个是她可能的继父还有她在情感初期的理想情人。

这三个人都是小晓的关怀者,而两个父亲都是母爱的竞争者,母亲又是"理想情人"老师的爱的竞争者。

小晓追求两个父亲在母亲那里所爱的东西,即成熟女性的特质,她一边向往着"长大后会变成什么"的答案,一边又渴望着原始的母爱。

这三个成年人之间发生的多次角色位移,使得四元关系中情感处理能力最弱的小晓进入一种极端混乱的障碍,表现为行为上的反叛与过动症的加重,也进一步恶化了她与外界的相处。

我想这种每个人都即将溺死在人生之河中的窒息感正是影片想要刻画的内容。

除开小晓的挣扎,大人们也被困在各自的迷宫。

犹如贯穿全片灰暗黏腻的色调,也是影片中泡在台风和雨里的台湾。

而电影的高明与独到之处,也体现在把这种矛盾刻画得生动自然。

在面对小晓被歧视时妈妈下意识对女儿的疏远、愤怒并非保护,长期远离家庭并不真正关心家人的父亲回国时,小晓与妈妈也会下意识选择安全的"原配"父亲并非情感上更能提供支撑的老师。

更多时候我们会在剧烈的情感痛苦下本能逃避,行为与所想也并非时时一致。

生活的困境下没有谁会无缘无故被拯救,却也不会有人轻易选择死亡来解脱。

我们只是如同影片结尾短暂的和平,母亲爆发后与女儿相拥而眠。

这个没有意义的拥抱并不意味着和解或放低,只是和生活中平静的麻木一样,人类顽强的自我悲悯与本能的乐观。

还有小晓对于自我的象征——猫头鹰kitty的选择。

谁又不是梦想着把象征着诱惑的欲望关进生活囚禁自己的牢笼,换取自由,换取飞翔,然后飞蛾扑火般躲进爱的怀抱。

影片对配角的刻画也同样精致,每个人都是矛盾而复杂的,不会把某个群体浓缩或脸谱化,真实得很丰富。

生活的颜色就像台湾灰蒙蒙的雨天,笼在雨里,网在灰里。

有扭拧又直率的情感冲突,有藏在缝隙里却游丝般不断的爱,我们在雨中不断冲洗着自己的心,再继续无答案地走下去。

 3 ) ADHD 多动症 知识体系

影视剧里,关于特殊人群,特殊家庭,他们的 折磨、无助、绝望、呐喊、痛苦、坚强,能表现出的不足万分之一。

你看到的是零星片语,而对他们来说,那些零星片语,就是他们的每一秒,每个动作,每个应激。

然后,在每一次崩塌之后,还要自己给自己打气 加蓝,继续战斗。

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爱,本就是件好难的事情。

目录第一部分:ADHD知识体系一、定义和特征。

——是什么?

——心理问题?

精神学?

是病吗?

二、病因。

——为什么是我?

三、本质。

——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生物解刨学 病理。

四、如果不治疗,会有哪些损害?

五、诊断。

六、治疗。

七、关于ADHD的认知误区。

第二部分:ADHD学习资料。

纪录片、书、影视作品。

放最开头,是,巴克利博士(Russell A.Barkley)的这句话。

(巴克利博士 Dr.Barkley (Russell A.Barkley),算得上ADHD(多动症)研究领域的权威。

)巴克利博士(Russell A.Barkley)家族病史就有ADHD。

希望更多人了解一些外行人不理解的:「自控力不是后天习得的」,不是教养的结果,后天养育不会导致ADHD,社会影响无法将一个正常孩子变成ADHD儿童。。

ADHD(多动症)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神经遗传疾病」,而自我控制很大程度上是神经遗传的起源,ADHD(多动症)是一种「自我调节障碍」。

巴克利博士(Russell A.Barkley)在CAD DAC会议上发表的关于ADHD系统的演讲,内容涵盖:ADHD 30个核心观点:涉及ADHD病理、行为、共病(共生疾病)、生活质量和寿命影响、治疗等多方面的研究结果。

⚠️巴克利教授在演讲中强调:ADHD 不仅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更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

一、什么是ADHD 多动症?

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神经遗传性疾病,是大脑前额叶发育滞后的一种器质性疾病。

ADHD本质上是一种执行功能障碍(Executive Function Disorder)。

ADHD已有确凿的生物学依据。

比如ADHD前额叶活跃度相比non-ADHD明显偏低,在大脑发育早期,ADHD比non-ADHD达到大脑成熟,要晚3年左右。

ADHD脑部的某些化学物质,除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等,也明显偏低。

这类神经递质失衡导致了一系列异常的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好动、冲动、自控力差,即ADHD(多动症)的典型表现。

研究已证明ADHD和基因DRD4和DAT1高度相关。

症状通常始于儿童期,是儿童最常被诊断出的精神障碍之一。

并可持续到成年。

ADHD 多动症是无法预防或治愈的。

ADHD 多动症通常与其他疾病和病症同时发生,例如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睡眠问题,焦虑或抑郁,这会使病症更难诊断和治疗。

尽早发现,再加上治疗和干预计划,可帮助自己或多动症儿童控制症状。

现在有人在关注「基因编辑」是否能规避这个家族遗传。

一般来讲,发现一个疾病和一个基因相关,不代表这个基因只控制这个基因表述,他可能还控制其他表现型,只是现阶段人类还不知道这其中的联系。

如果靠基因编辑去除这个致病基因,可能会影响其他表现型的表达,甚至有可能是致命的。

最恐怖的情况是,除掉这个基因影响了其他基因表达,甚至直接或间接导致基因突变,这可能对整个人类基因池产生更加致命的破坏。

这也是之前郝建奎基因改造婴儿,初衷是为了艾滋病免疫,之所以会引起广泛批评,因为我们真的无法确定,敲掉了一个基因是否会引发洪水般的蝴蝶效应。

大众认知里的ADHD:注意力不集中、调皮、多动、叫不应、嗅觉敏感(怕声光电)、感官敏感(气味 触觉)、运动协调性差、丢三落四、ASD(自闭症谱系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真的只是ADHD最浅显的表现,但,ADHD真正的问题是「执行功能障碍」。

ADHD(多动症)是一个错误的叫法。

ADHD真正的问题是「执行功能障碍」,ADHD缺失一种「人类独有的自我管理能力」。

巴克利教授不断向公众普及,希望更多人了解,不要因为「多动症」这个名字造成错误认知。

二、ADHD的病因是什么?

1、ADHD是家族遗传病,是一种高遗传疾病。

ADHD患者的父亲有1/3是ADHD,母亲有1/5是ADHD。

ADHD患者的孩子将有40-54%概率是ADHD。

ADHD的后代几乎一半都是ADHD。

另外,因为ADHD是家族病,家族谱系障碍。

因此,在ADHD患者的血亲,会表现出少量症状,但不满足「诊断症状」。

ADHD患者的家属中,他们的额叶、前扣带回、基底核,同样比较小,即使他们没有ADHD;但不同的是,患者的小脑发育比较小,但ADHD患者家属的小脑发育正常。

2、大多数ADHD患者,许多遗传和环境风险因素累积导致疾病。

环境风险在生命早期就发挥作用,在胎儿期或出生后早期。

多数为遗传,少数为后天获得性(如创伤性脑部受损)。

至少有1/3是后天获得的,尤其是男性,并不是遗传性的,他们是后天获得的。

这种后天获得性ADHD可能与遗传性ADHD存在某些不同。

(药物对后天获得性ADHD效果差。

但,所有都属于生物学范畴,具有神经生物学特性(Neurobiological trait)。

三、多动症(ADHD)的本质?

通过「神经解刨学」解释ADHD的病理机制,可以进一步理解神经心理学。

‼️1、巴克利博士讲ADHD病理机制。

(枯燥,信息量爆炸,但有用)

关键信息:1、五个 神经结构和神经网络。

(非独立 彼此相关)2、基因遗传类ADHD,至少2/3到3/4,大脑⬆️这些区域受影响。

3、大脑这些⬆️部分,比正常发育后的大脑体积小3-10%。

4、这些区域⬆️脑部活动,比正常人少10-15%,有时甚至达到25%。

结论:这些⬆️神经网络的体积,与ADHD严重程度相关。

一、额叶。

(毫无疑问,第一个)对ADHD来说,出问题的不是整个额叶。

额叶很大,占据大脑1/3。

出问题的在右侧这个部位。

对ADHD来说,主要是「眶额皮层」。

(眼眶外 眉毛外侧向大脑延伸的这个位置)

它,眶额皮层,连接着一个,我们称之为「基底层」的结构。

基底层,是额叶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终点。

基底层,涉及到我们的许多抑制和运动执行功能。

基底层,是思想决定行动的地方。

基底层 纹状体,可能决定了哪些思想,只是心理活动,哪些行动要公开。

「人类是唯一一种拥有两个自我的灵长类动物。

一个是向他人公开的自我,表现在外在行为;也就是我们思想释放给脊髓,通过周围神经系统传导的那个行为。

同时,我们还拥有一个内心的自我,这是其他灵长类没有的,至少远不及没人类的程度。

人类可以在头脑中从事一种活动,但我们却不把这些想法和行动公之于众。

」——《Delivered from Distraction》作者:哈佛医学院精神科副教授,注意力缺失领域专家:这不就是人类用以打击三体人的终极武器嘛。

ADHD的这部分功能坏掉后,导致ADHD只能「大声思考」。

二、基底核(basal nucleus)异常基底核(basal nucleus),也叫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是大脑深部一系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

所知其主要功能为控制自主运动。

它同时还参与记忆、情感和奖励学习等高级认知功能。

从解剖角度看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以及杏仁复合体四大部分。

尾状核和豆状核称为纹状体,豆状核又分为壳核和苍白球两部分。

1、 尾状核(Caudate Nucleus):负责学习和记忆,还负责任务切换,以及行为灵活性。

2、壳核(Putamen):协助调控身体运动,影响任务执行中的节奏感。

3、苍白球(Globus Pallidus):在运动和认知功能中起着桥梁作用。

在大脑这里

基底核

脑部扫描基底核长这样三、小脑。

基底层会将信号,投射到这个非常非常古老的脑部中心。

小脑存在已经几百万年,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结构。

功能涉及:时间感知,行为的实时性。

另一方面,在高级认知里,小脑也非常重要。

「思想,是一种内心的运动。

这种信号没有传递给脊髓,而只保留在大脑中。

」四、前扣带回。

ADHD的前扣带回,体积正常,但活跃度十分差。

成人ADHD尤为突出。

它的位置,在两个脑半球的中线,在额叶皮层的深处。

前扣带回五、胼(pián)胝(zhī)体。

胼胝体,是大脑两个半球的连接,大脑两个半球通过它 互相沟通。

如果额叶皮层更小,脑半球之间的信号传递也会变少。

以上,你可以视为这是大脑的自我管理结构。

ADHD患者的这五个部分都受到了影响。

这个网络青春期开始一直偏小,到成年后恢复为正常体积。

体积恢复正常,并不意味着这些区域的功能可以正常化!!!

⬇️这是大脑皮层的结构:从前到后,从上到下。

我们的思想、行为,都在这里。

额叶皮层有着从上到下,从顶到尾,从前到后的组织结构。

越高级的思想和计划,指导的大脑区域越靠前。

越低级,越微小的思想和行为,越靠后。

越靠后,负责的行为结构越琐碎。

越靠前,负责的行为,越有条理,层次。

⬇️再看「基因」如何影响?

(只举一个基因DAT1的例子:)👇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神经脉冲。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传输信息。

人脑能够合成和释放上百种神经递质,每种神经递质在调节我们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多巴胺。

详细说下脑内的信号传输过程,见下图:

多巴胺在受体和转运体作用下收与放,作者: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博士神经元A产生神经脉冲,并沿轴突向下传播至突触的末端,导致突触中的多巴胺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然后,多巴胺结合并刺激邻近神经元B上的多巴胺受体,在神经元B中产生信号。

接着,多巴胺分子会从突触间隙中移出,并通过多巴胺转运蛋白转运回传输神经元A。

ADHD患者比正常人多了约30%~80%这样的吸尘器(再摄取转运体),导致「多巴胺不足」。

正是因为这些能力缺失:1、导致ADHD不能有秩序的组织一系列的行为来实现目标;2、会被各种不相干的事情打断;3、就算回过神来,任务记忆在大脑里已经支离破碎。

依然无法完成。

因此,ADHD的目标就这样丢失了。

所以,——为什么ADHD做事常常「半途而废」?

所以,——为什么ADHD「缺乏毅力」?

所以,——为什么ADHD(特别是成人),不是一种「注意力缺陷障碍」,而是一种「执行功能障碍」。

按执行力评估,ADHD孩子的执行力平均比他们的年龄晚30%。

如果大学毕业22 23左右,ADHD执行力推算是15岁左右,正好初中毕业该上高中。

ADHD 40岁,执行力约🟰28岁的执行力。

四、如果不治疗,ADHD会有哪些损害?

recent studies, ADHD Prevalence: Understanding How Many People Have ADHD Worldwide《多动症患病率:了解全世界有多少人患有多动症》,估计全世界约有5-7%的儿童和2.5-4%的成年人受到多动症的影响。

约60%的儿童患者成年后仍然受ADHD的困扰。

成年人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受ADHD影响最突出的领域之一是认知功能。

并且ADHD常与抑郁、焦虑、双相、物质使用障碍等共病。

ADHD会有哪些损害:1、更高的辍学率,获得教育不足。

‼️ 其中比较麻烦的一个———ADHD儿童发展为对立违抗症ODD(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的可能性大10倍左右。

现在,把他们称为「合并症」。

每个ADHD都有可能会自动成为ODD亚临床患者。

什么是ODD?

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是一类常在学龄前期出现的,以持久的违抗、敌意、对立、挑衅和破坏行为为基本特征的儿童行为障碍。

ODD一半是无法管理挫败感、不耐烦和愤怒;ODD的另一半是,互动、冲突、违抗、争吵。

ODD的8个症状中,前四个是情绪:愤怒、容易生气、敌意、易怒,而这四个是多动症的一部分。

「对立违抗症」主要表现在对权威人物(如家长、老师等)持续的敌对、对抗行为,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患有该症的孩子会表现出顽固、易怒、消极对抗等特质,并常常伴有在情感上与他人产生冲突,这有可能会在孩子与同龄人互动中观察到。

ADHD的孩子容易出现更多社会性问题,它往往源于「抑制性缺陷」这个方面。

4-17岁孩子中约5%有ADHD,他们大多伴随患有其他精神问题,比如焦虑、ODD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

ADHD孩子,通常有更低的自尊心,更差的社交技巧,常被同学欺负,常被认为古怪和不合群。

这一段总结来自APA,美国心理学家协会(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简称APA),是美国最权威的心理学学术组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的主要成员,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心理学组织。

50%-70%的ADHD儿童有被亲密朋友彻底拒绝关系。

对父母来说,这是令人心碎的,他们的孩子没有像别的孩子那么讨人喜欢。

他们的孩子无法融入孩子们的社交活动中。

据推测,「情绪冲动」是导致ADHD儿童被同龄人拒绝的最主要原因。

你的朋友能原谅你的健忘、你的分心、你的互动合作不完美,甚至你的烦躁不安,但他们无法原谅你的愤怒、敌意,你表现出的对他人的不耐烦,这些让他们反感。

2、驾驶方面的问题。

A会有更多的交通事故、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在北美,汽车事故的最大原因是驾驶时的分心,A驾照吊销频率是普通人的三倍。

ADHD开车,对自己,对别人,都有更高的社会危害性。

在很多国家,A被要求只有服药后才能开车。

3、信用问题。

借贷偿还出现问题。

4、维持长期关系方面有困难。

特别是婚姻,他们的离婚率比其他人高。

或与人合伙,给合伙人和自己带来损害。

5、在性方面,比其他青少年更早开始性交,有更多伴侣,更不使用避孕措施而生育,更容易感染性传播疾病。

ADHD青少年怀孕率比普通人高出10倍。

在研究中,32%的ADHD男孩在19岁前就有了孩子,68%的女孩曾怀孕过,且至少一次是在19岁前。

ADHD这种病,更容易让患者成为非常年轻的父母。

在性疾病传播上,ADHD群体比普通人高4倍。

A人群感染HPV概率更大,导致中年患癌症概率更大。

6、脑部损伤风险更大。

7、事故率更大。

包括儿童和成人。

来自车祸、运动损伤,从小经常发生磕碰。

8、涉及暴力事件概率更大。

(施暴者or受害者)包括霸凌、暴力犯罪——可能成为施暴方,也可能成为被施暴方。

9、成人健康状态更差(自我描述)。

-纤维肌痛症(Fibromyalgia)风险更高,尤其女性关联度更高——约30%纤维肌痛症女性患有ADHD,这与他们的冲动性相关。

纤维肌痛症是一种慢性扩散疼痛。

或伴有其他种类慢性疼痛。

-睡眠障碍、记忆障碍。

-还有一些人报告大肠激躁症(Constipati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即C-IBS),症状可包含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胀气、腹胀、解便不完全的感觉,或粪便中出现黏液。

-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又称不宁腿综合征或Willis-Ekbom病。

不宁腿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几乎不可抗拒的活动腿的欲望,大多发生在傍晚或夜间,安静或休息时加重。

常有家族史。

-对声音、光、温度等的高度敏感。

-更多的牙科疾病。

-肥胖(进食障碍)。

青春期和成人有3倍于常人肥胖几率,更大的冲动进食概率。

女性ADHD有3.5倍于常人的进食障碍。

10-20%的女性ADHD患有进食障碍,而控制组只有0-0.5%。

暴食症是常见的进食障碍。

-II型糖尿病风险更高。

青少年2.83倍,成人3.28倍。

-更高的药物滥用和成瘾风险:如酒精、烟、糖、食物概率更大,且更难戒断。

-心血管疾病风险更大。

-更高的老年痴呆概率。

是其他人的3.4倍。

其中如阿兹海默症,属于神经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

-大脑基底神经节(如帕金森)和小脑患病风险。

8.6倍,这可能与采用兴奋剂药物治疗有关,但这也与服药患者本身ADHD症状更严重有关。

10、更多心理和精神疾病。

(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向、双性恋极性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品行障碍,饮食失调和物质使用障碍)和躯体疾病(如偏头痛和肥胖症)。

11、更短的预期寿命。

巴克利博士 Dr.Barkley与YouTube频道Brainworx合作的最新论文分享 五、ADHD的诊断。

1、巴克利教授认为,「现有」成人的ADHD诊断价值有限(原话是「没有诊断价值」)。

主要因为⚠️「现有」诊断标准(如DSM-5)主要基于的是儿童和青少年,未充分考虑成人的独特性。

巴克利教授还指出,成人ADHD于其他很多心理问题共病率高,这也让症状难以提供精准指导。

因此,他认为,如果成年人在儿童期无明显症状,仅仅在成年后出现相关表现,可能更多是其他因素,而非典型的ADHD。

因为,成人的诊断,往往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排除法」诊断经历,大部分人都中途放弃。

这也是ADHD误诊率很高的原因之一。

2、诊断和评估。

2.1 DSM-5标准。

2.2 评估工具包括:行为量表、认知测试、生理监测。

3、能治好吗?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章依文有过一个实验,以及跟家长解释药物,怎么面对自己的A娃:他让近视的家长摘下眼镜,看一份远处的文件,家长当然看不到。

但章依文模仿家长对孩子的口吻说:「別的孩子都看得到呀,你努力呀,你好好读呀,你坚持读呀。

」如果家长可以理解近视的人,摘下眼镜后是真的看不清东西,也就可以稍微理解一下对别人小朋友很轻松的事情,对A娃来说却并不轻松。

药和行为干预,就是近视人的眼镜。

药物不能治愈,只能帮助纠正。

家长和Aer需要真正认识到 ADHD 的特点,这个也对整个社会普及的必要。

来自家长、老师、身边人的大量否定、批评,其实源于「大环境的认知缺乏」,导致的不理解,精神内耗,自我审判,低自尊,才是对ADHD带来的最大伤害。

所以巴克利教授才强调,ADHD 不仅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更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

4、药物对每个ADHDer有效?

不是。

对遗传型ADHD更有效,对后天获得型效果一般。

5、仅在儿童期治疗,是无用的。

6、ADHD误诊率高。

必须通过正规医疗机构确诊。

治疗组合:确诊 + 是否吃药(zzd、zsd)+ 运动 + 家长学习 提升认知给孩子更科学的养育和行为干预 + 与高认知和有经验的家长共勉共进。

扩展阅读:ADHD诊断比如,:1、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检测前额叶皮层,反应其神经系统活动和血流。

2、事件相关电位P300 P400。

监测大脑神经电生理变化,最常用的是P300。

3、眼球运动分析。

眼动很多医院都可以做。

4、诱发电位彩色地形图。

这个测试也比较广泛,核心看的也是P300。

5、评估问卷:心理量表测试(如焦虑、抑郁、双向)、人格、ADHD、执行功能、ASD等。

6、试听整合连续测试、注意力测试、记忆力、SNAP-IV 量表、IVA 注意力测试、神经心理测试(Weiss’s 功能缺陷+困难问卷)、Conners 父母问卷(医生会跟父母谈成长史。

成人自己可以自己提前列举,最好是让父母回忆小时候。

评估的是父母在养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水平,对其子女行为、情绪和发展状况的观察和评估,可能涉及儿童的行为控制、注意力集中、学习问题、品行问题、焦虑、抑郁、冲动性以及社交能力等多个方面。

)、ADHD 诊断问卷、空间图像测试等7、微量元素测定、验血等基础。

拿SNAP-IV量表举例。

它是目前最常用的用于评估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标准化工具。

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ADSD诊断原则进行的国内编制。

评分结果分为正常范围、轻度症状、中度症状、严重范围,可以帮助筛查来孩子是否患有 ADHD。

SNAP-IV 量表

SNAP-IV 量表 又比如IVA注意力测试。

也是很多医院常用的 ADHD 测评工具。

比如下面这份报告样例中,在控制力商数和注意力商数的综合评定中,如果低于 80,则可以支持 ADHD 判断。

IVA 注意力测试 又如Conners 父母问卷(康氏儿童行为量表)评估的是父母在养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水平,对其子女行为、情绪和发展状况的观察和评估,可能涉及儿童的行为控制、注意力集中、学习问题、品行问题、焦虑、抑郁、冲动性以及社交能力等多个方面。

Conners 父母问卷(康氏儿童行为量表) ADHD国内才有几年的发展,在之前都被认为是懒,智力问题,精神问题。

不要妄想撇开正规医疗方法,自己找谁,通过谁谁开导一下就能解决问题。

提醒⏰:ADHD的骗子超级多超级多,骗钱还害人,务必提高认知。

七、治疗。

1、药物作用机制与成瘾、耐药风险。

ADHD治疗药物大致分兴奋剂和非兴奋剂两种。

兴奋剂类,zzd国内长期断药。

很多人去香港开。

非中枢兴奋剂有托莫西汀、α肾上腺素能药物、安非他酮等。

2、Y物机制。

看完ADHD的病理,你能理解为什么ADHD的主流药物是兴奋剂,因为,作用是「让抑制兴奋」。

兴奋剂并没有刺激这些孩子,反而让他们能够专注,就好像给他们的大脑装了刹车片似的。

兴奋剂刺激脑中的抑制回路,他们终于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但是很多人对这个发现感到不安。

药物竟然可以控制意志力无法控制的行为,很多人的世界观受到挑战, 就好像当初哥白尼发现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一样。

——《Delivered From Distraction》作者:哈佛医学院精神科副教授 爱德华•哈洛韦尔,注意力缺失领域的顶尖专家

《Delivered From Distraction》ADHD不是动力出了问题,而是「刹车出了问题」,y增强的是刹车。

3、药物不能治愈ADHD,只是缓解症状。

最形象的比喻,ADHD药物就像带眼镜,只有戴上时才能发挥作用。

4、‼️⚠️‼️巴克利教授:「理论告诉你6件事(行为干预)需要做」。

Src:2012年巴克利教授在讲座中就强调了:执行功能缺陷才是ADHD的本质缺陷,ADHD的治疗应该从「注意力缺陷」转移到「执行功能障碍」。

改变环境:所有东西「现世报」——因为对后果的延迟是导致他们无法启动的原因,让后果在时间上距离患者更近,随处看到。

1、外化重要信息。

要用到:提示、便利贴、表格、任务清单、dolist等。

——把任务(此时此刻做什么)放到眼皮下,时刻提醒。

2、使用视听的外显化。

针对「时间的盲人」,「感性化」感受时间的流逝,ADHD感受不到时间流逝)用到:钟表、计时器、计数器、闹钟等。

3、把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

针对ADHD无法「延时」——把「长期目标」变成「当下的小目标」——针对ADHD没有内在动机,将目标外显依靠环境创造动机。

4、把动机外化。

针对大脑无法保存信息。

5、外化解决步骤。

针对大脑无法操作信息——家长注意:好好研究电游,家庭作业向电游学。

为什么ADHD痴迷游戏,这是游戏有,而且家庭作业没有的:家长请理解「升级打怪」,代币是什么,你给什么奖励,你要跟孩子做交易。

家长请记住,A娃无法像别人那样在大脑中操作信息,必须变成用手操作的可见的东西;——A娃无法倒着复述数字,因为他们无法在脑中保存这些信息,并操作他们。

好的是:因此,,ADHD不会为任何「画饼」买单。

6、ADHD的「执行功能油箱 比正常人小很多——ADHD的蓝条很短!

」。

A娃放学时,「执行功能油箱」执行功能蓝条已空,你居然还让他作业???

规律的运动很重要,运动不仅可以为ADHD补蓝,还可增加蓝条上限buff。

「执行功能油箱」里的「油」,——就是大脑额叶神经血管里的糖。

——大脑额叶血糖度直接跟执行功能水平有关。

如果要执行长期任务,大量用脑(如考试),可以「小口」喝「运动饮料、能量饮料」,目的是保持高血糖指数。

这样可以让油箱持续有油。

这与早期研究相反,大家认为糖对ADHD有害。

液体,有益,能很快进入大脑。

七、关于ADHD的认知误区。

1、ADHD是天才病。

今天仍有不少自媒体依旧在讲:ADHD和ASD是天才,很多自媒体为了博眼球,将所有的ADHD都包装成了「天才病」,这是在毫无社会责任感的抹杀数百万人每天的真实挣扎。

这就跟自媒体博眼球:抑郁症是文人病、艺术家病。

的确,很多名人是ADHD,很多案例讲A娃拥有很强图像记忆里,很多A娃A人考入名校成绩优秀,很多优秀职场人是ADHD。

这涉及ADHD大家谈到的「智商代偿」。

但客观的说,有「智商代偿」的A人并不多,更多的是每天在面对真实挣扎和严峻职场困境的人,他们才应该不看见。

2、⚠️能自愈吗?

这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有很多人说自己家孩子「长大就好了呀」。

ADHD涉及的是生物学层面,不进行干预,几乎无法消失。

看前面的内容:ADHD的某些「看得到的行为」会随年纪增大反而陡然下降,到青春期,这些行为有可能几乎完全消失。

但到了成年,「ADHD可能会变成一种内在状态」,一种需要忙碌和做很多事的内在问题。

一个人的思想忙乱,认知便会不安,而外在行为并没有表现。

往往到了成年,ADHD多与焦虑症有关,发展为共病。

特别女性概率更高。

ADHD的真正问题,不是多动、不是躁动,而是「抑制失调」,是无法进行合理抑制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这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思维、行为。

ADHD的表现与现有的环境认知,社会准则其实存在差异,往往受到拒绝和打击会更高,自尊受到影响会更多。

普通人的人格都很难保护,ADHD的成长环境更难。

3、ADHD男性比女性多。

3.1 男性比例更大。

3.2 女性更难被发现。

3.3 ADHD女孩确诊年纪普遍较高,往往30+。

2021 年 5 月,我国开展了首个关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研的 73992 名 6-16 岁在校学生中,ADHD 的患病率为 6.4%,这意味着,每 50 个孩子中可能就有 3 个 ADHD,并且男孩多于女孩。

ADHD在男孩中的患病率其实比女孩高2-2.5倍(Hinshaw et al., 2022),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ADHD在女孩中的症状与男孩不同,女孩更多地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型障碍,而男孩更多地表现出多动/冲动型的症状,这些症状更容易被观察到。

另外最新的研究还提到,女孩更强迫自己「表现正常」,更不容易被发现。

查ADHD的小孩子以男孩为主,因为通常有多动和冲动的表现,更容易被注意到。

专家王玉凤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提到,在中国,有更多女孩——年幼时,女孩不像男孩一样能表现出明显的多动特征,坐立难安或上蹿下跳,她们更多表现为注意力障碍,也更难被外界识别,多数人很晚才被确诊。

4、ADHD是「多动」症。

其实很多ADHD患者都不「多动」

5、ADHD是心理疾病?

ADHD的共病现象普遍。

ADHD往往伴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伴发焦虑、抑郁等,同时还可能有阿斯伯格(自闭),可能需要遵医嘱服用一些情绪类的药物,且需要根据严重程度决定治疗顺序。

6、y物治疗是必须的。

/镜像问题:不吃Y才是王道。

很多人对Y有排斥心理,担心副作用,担心抗Y性。

但是,适合的Y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而且,不是确诊就要用Y,某些类型(如冲动多动型)会有反作用不适合,还有后天形成的ADHD,Y效不好。

7、Y万能论。

Y不能治愈ADHD,只是缓解症状。

最形象的比喻,ADHD的药物就像带眼镜,只有戴上时才能发挥作用。

能让患者集中精神做事情。

用不用Y,需要专业诊断。

用Y的同时,要配合: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家庭疗法。

8、神经多样性?

越来越流行ADHD的「去病化」,大家更愿意用「神经发育多样性」来称呼ADHD。

每个人因为有着不同的认知,叫什么,认可什么是主观的。

与其纠结它叫什么,不如去「了解它」。

9、准备生孩子,可进行基因筛查避免?

目前发现的是相关基因,不代表绝对基因。

还有人想通过基因编辑,改写家族病。

会有连锁反应。

可能死亡。

就我知道的是,有一些ADHD自己确诊的,是参考自己成长情况,决定不生孩子的。

大家可以了解下,家里如果同时有大A和小A的家庭,是如何的。

说明:本文涉及许多医学专业术语,虽然我有一些脑科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但翻译中还是有很多晦涩的地方,如有专业友邻发现不准确的地方,望指正。

第二部分、扩展阅读(推荐看过的一些:影视作品、书籍)1、《傲骨贤妻》红发律师Elsbeth是ADHD,她在跑步机上的那段日常思维形象,具象的展示了成年ADHDer日常大脑中的状态。

她办公位有一个跑步机,她经常walk to think 。

Elsbeth在剧中展示了很多A人特性,包括个性、思维方式、行为特征。

她展示了Aer的网状思维在从事需要自由联想,发散思维、拼凑线索的工作时,是如何具有优势的。

《傲骨贤妻》红发律师Elsbeth2、脱口秀演员童沫男。

他在成年后确诊ADHD的,他有这个的段子。

童漠男:ADHD让我在脱口秀决赛赶稿期看完了《潜伏》,北下关「转学 7 次」。

成人ADHD访谈《头脑里刮起风暴的人》,脱口秀演员童漠男在节目里谈到,他是怎么确诊ADHD的?

ADHD到底给他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他又如何与ADHD共存?

3、影视作品台湾 电影《小晓》

韩剧《奇怪律师禹英雨》

电影《瞬息全宇宙》导演关家永是 ADHD ,杨紫琼扮演的伊芙琳是一个典型的未确诊的ADHD患者。

媒体采访关家永的文章截图“很明显,当你看它时,就知道这部电影是由患有ADHD 多动症的人制作的。

”关家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因为拍这部电影我的ADHD被诊断出来,接受了一年的治疗,然后去看了精神科医生。

我现在正在服用药物,我觉得这段经历很美丽,因为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的生活如此艰难。

《地球上的星星》 Taare Zameen Par 印度(2007),关于:ADHD、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等学习障碍。

4、纪录片类《BBC地平线:多动症和我 Horizon: ADHD and Me with Rory Bremner(2017)》。

图为:伦敦国王学院的Dr,讲解,ADHD 患者的大脑和普通人是不同的。

图为:伦敦国王学院的Dr,讲解,ADHD 患者的大脑和普通人是不同的。

图为:伦敦国王学院的Dr,讲解,ADHD 患者的大脑和普通人是不同的。

纪录片:《创伤的智慧》 The Wisdom of Trauma(2021)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对三个阅读障碍儿童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追踪拍摄。

我写过一篇:《有必要写一篇阅读障碍(dyslexia)和多动症(ADHD)不同的科普》,-阅读障碍和ADHD的共病率为20%40%。

-不是所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都是 ADHD,也不是所有读书写字慢和容易出错的孩子都有阅读障碍。

书单类:巴克利博士《多动症孩子养育指南》《Taking Charge of Adult ADHD, 2nd edition》对ADHD的比喻,我觉得特别形象:他把ADHD类比车🚗。

如果车🚗的执行功能是通过GPS的目的地一步步把车引导到目的地,自我抑制是刹车,心理过程就是方向盘。

他形容,ADHD的车,GPS乱七八糟,刹车不灵光,面对路上应接不暇的诱惑/堵塞,还喜欢猛转方向盘,开一会就忘了要去哪儿(不停的偏航),一路上还喜欢破口大骂。

《Taking Charge of Adult ADHD, 2nd edition》牛津科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哈洛韦尔《分心的优势》《身体会替你说不》、《空洞的心》、《守住你的孩子:为什么父母比同龄人更重要》(他与儿童早期偶像心理学家 Gordon Neufeld 博士合著)、《疫情过后:同龄人取向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加博尔·马泰 Gabor Maté 博士,加拿大临床医生,长期关注慢性疾病、幼童发展、亲子关系、心理创伤、成瘾等领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作者:美]斯蒂芬·P.欣肖/[美]凯瑟琳·埃利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王玉凤教授主编《家有多动症孩子 父母教练手册》,2022年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生物心理学》 References参考资料: Barkley-CADDAC-2025-treat.pdf,(译:管理ADHD儿童的20条最佳原则)https://adhdtreat.caddra.ca/wp-content/uploads/2025/01/Barkley-CADDAC-2025-treat.pdf、Barkley,-CAD DAC -2009Barkley, R. A. (2015).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lford Publications.Centre for ADHD Awareness Canada (CADDAC),https://youtu.be/C2SJdOzvDi4、ADHD and Genetics 巴克利教授CADDAC演讲,ADHD的30个知识点,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Vbx293eCs、Barkley, CAD DAC 会议上关于ADHD的演讲。

Faraone, S. V., et al. (2021).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DH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208 Evidence-based conclusions about the disorder.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128, 789-818.Kessler, R. C., et al. (2006). The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adult ADHD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3(4), 716-723.Nigg, J. T. (2013).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adverse health outcom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2), 215-228.Sibley, M. H., et al. (2017). Late-onset ADHD reconsidered with comprehensive repeated assessments between ages 10 and 25.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4(4), 329-340.Wilens, T. E., & Spencer, T. J. (2010). Understanding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Postgraduate Medicine, 122(5), 97-109.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Biederman, J., et al. (2006). Functional impairments in adults with self-reports of diagnosed ADHD: A controlled study of 1001 adults in the community.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7(4), 524-540.Cortese, S., et al. (2016). Association Between ADHD an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3(1), 34-43.Shaw, M., et al. (2012).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of long-term outcomes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effects of treatment and non-treatment. BMC Medicine, 10, 99.2024年10月15日,哈佛健康出版社首席医学编辑Howard E.LeWine博士审阅;哈佛健康出版社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https://www.health.harvard.edu/mind-and-moo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March 10, 2024,https://www.webmd.com/add-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Digital Shareables o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https://www.nimh.nih.gov/get-involved/digital-shareables/shareable-resources-on-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December 2024,https://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NIDA. "Addiction and Health."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29 May. 2020.NIDA. "Understanding Drug Use and Addiction DrugFacts."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19 Jun. 2020.2021年,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DH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208。

World Federation of ADH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21;128:789-818.(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976342100049X)Evidence-based conclusions about the disorder,世界ADHD联合会国际共识声明:208关于ADHD这种疾病的循证结论。

(因为网络充斥太多ADHD资讯,世界ADHD联合会整理,等于纠错。

),页面可下载。

 4 ) 致撕掉脸谱的母亲

在母亲节看完这部电影。

相比最年轻金马奖的女儿,触动我更多的是陈意涵演的母亲。

母亲的角色终于不再是脸谱化的圣母形象。

因为我觉得那些脸谱化圣母的母亲角色某种意义上是在规训女性,让女性觉得,做母亲一定得是无怨无悔付出,没有任何厌烦的情绪。

电影里的陈意涵,面对多动症又叛逆的女儿、永远出差逃避家庭责任的老公,她可以有情绪,对永远管不好的女儿不耐烦、发脾气,甚至当着女儿的面坦然出轨女儿的班导,跟女儿说她爸不是特地来看她的是回来争房子的。

她爱女儿吗?

爱的,为了带孩子放弃了成为一个每天漂漂亮亮的钢琴老师,为了女儿留在学校遭到各种家长嫌弃ins无人按赞,失去自我的生活。

她也可以坦然跟女儿表达不满,“你都在家干吗?

”“洗你的衣服做你的饭,我本来可以有更多其他事的”。

女儿也想努力变好,在家不肯吃药是“想试试在家不依赖药物”。

在一场病态又纠葛的女性关系里谁都没有错,又难以找到出路。

结局有点没看懂,看了豆瓣才知道是“把象征所有人欲望的男性关进笼子里,换来母女关系短暂的偃旗息鼓。

”男性是否过于工具化了一些?

btw,带ABC口音的帅气班导确实charming!

 5 ) 见解

母亲想要的是班主任,女儿想要的是爸爸。

二者相互独立又矛盾。

从母女开始的争锋相对到最后重归于好得到和解。

女儿将希望寄托于猫头鹰🦉,可那只猫头鹰何尝不是自己呢,她活在一个别人建起的围城,她想脱离围城,可她无能为力,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生活中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但在化解矛盾后又会产生新的的矛盾,但也同时矛盾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2024/07/11

小晓 (2023)6.8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靳家骅 / 林品彤 陈意涵

小晓

 6 ) 无法逃避的痛楚,便只能直面

电影不能教人如何解决问题,它只是展现和揭示问题。

站在小晓的角度,她当然是个值得同情和需要被理解的孩子。

患有过动症,不是她的错,但爸爸为了逃避这个现实,常年在欧洲工作不回家,女儿想要的礼物也根本没放在心上;妈妈为了每天让她吃药、收拾她惹出的烂摊子,甚至只是与她正常的沟通,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同学讨厌她,排斥她,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贴纸才不与她计较,对她表示善意送来的零食带着深深厌恶地拒绝,或者干脆学猪叫来羞辱她,考试时用镭射笔照她。

她以为班里唯一一个对她好的女生江晓珊,也只是因为老师的安排才对她友善,却在因此被大家排斥后转变立场,和别人一起对她恶语相向,甚至动手伤害……这样一个在学校里一直被冷眼相向的孩子,妈妈还要逼着她每天去上学,似乎掉一天课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殊不知女儿小小的心早已遍体鳞伤,只能用越来越过激的举动保护和掩饰自己。

影片开始的台风天,她撞见了妈妈与老师的关系,在马路上尖叫着捶打自己的脑袋;影片结束的台风天,她拼命想把学校关在笼子里的猫头鹰放走,又何尝不是想把囚禁在奇怪身体里的自己放走……但是,站在老师的角度,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实在是件头疼不已的事。

你在讲课,她在大声玩游戏,把椅子弄得不停响;你在监考,只是走了一会儿神,她已经把教室里闹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同学要对她的言行举止一忍再忍,家长的投诉也要小心处理,不断安抚;你煞费苦心地陪伴她,引导她,甚至是讨好和迎合她,一言不合,她依然会不把你放在眼里,一口果汁全吐在你胸前……最悲哀的,莫过于小晓的妈妈了吧。

她曾是个温婉美丽的钢琴老师,也是个和其他妈妈一样有点虚荣心的普通爱美女性。

她希望有人为自己发的动态点赞,也曾梦想女儿是个和其他小孩一样正常的孩子,可以好好说话,一起玩耍,母女俩亲密如姐妹。

但女儿的特殊摧毁了她的生活——老公常年在外,她不但要独守空闺,还要独自面对这桀骜不驯的女儿,送她上学,给她做饭,带她看医生,为她讨好各位老师,为她的学习操心,更要随时为她处理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寂寞让她出轨,母女间不断发生的冲突让她疲惫,给她黯淡无光的生活带来些许安慰的保罗离开了她,短暂回国的丈夫也很快又要逃开,和她相依为命的,只剩身边这个与众不同的、麻烦不断的女儿……影片结束时,她和女儿亲密地依偎在床上,耳边响起的,是并不动听的钢琴声,连绵不断,就像她的生活,还将这样麻烦不断、疲惫不堪地继续下去。

而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她能学会怎样做一个更好的妈妈吗?

她斥责学校老师的“爱的教育”,自己能做得很好吗?

小晓又将怎样继续长大?

她会换一所新学校吗?

那里的老师和同学又会如何对待她?

这是一部平静地将痛楚展现给观众看的电影。

看完之后,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知道,在妈妈歇斯底里地捶打了红色的发泄球后,她还要扎起被弄乱的头发,抚平裙子上的皱褶,收拾凌乱的床铺与地面,打起精神,将日子一天天地好好过下去。

 7 ) 小晓

小晓的成长之路,如同一段漫长而阴霾的旅程。

她的母亲冷漠暴躁,父亲缺席,而唯一给予她耐心与理解的大人,竟是她母亲的情人,老师保罗。

在小晓的心中,保罗的存在,如同穿透乌云的一束阳光,为她带来了家的温馨和安全感。

尽管她深知母亲的行为是错误的,保罗的温柔却让她难以生出厌恶之情。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小晓逐渐将保罗视为家人。

她的好朋友透露,保罗喜欢紫色蝴蝶结,因为那是他曾经提拔戴紫色蝴蝶结的女孩。

小晓便戴上了紫色蝴蝶结,希望以此赢得保罗的注意和喜爱。

当朋友建议她乱说母亲挥霍无度来吓退保罗时,小晓却告诉保罗她的母亲其实非常节俭。

她的内心,渴望保罗能够永远留在她的生活中,成为她的家人。

当她为了保护误伤同学的好朋友而承担责任时,却遭到了背叛,曾经的好友也加入了霸凌她的行列,这让她再次痛苦不堪,发了病。

在一个暴雨如注的日子里,小晓试图放飞笼中的猫头鹰,希望它能飞向自由。

她在雨中哭泣、呐喊,但猫头鹰却依旧静静地待在笼中,仿佛小晓自己,被周围的有毒环境所困,无法逃脱。

小晓向校方揭露了老师和母亲的外遇关系。

或许是因为她的父亲即将归来,她渴望父亲的陪伴,希望母亲与保罗分开,为家庭保留最后的颜面。

小晓在不愿与讨厌的大人沟通时,会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出有规律的怪声:椅子撞击桌子、脚踢座椅、叉子敲击盘子……不仅反映了她内心的焦虑不安,也让观众感同身受,体会到那份焦躁烦闷。

 8 ) 无法割舍的爱

#Thecinemaatselfridges#LEAFF 伦敦东亚电影节,就买了这一场,开始即结束,还是小红书有人推荐,感觉影片的完成度好高,整体非常的规范,内容上也很喜欢,拍的也非常细腻。

以母亲怀抱孩子作为结尾呼应了电视节目考古现场发现的两具骨架,姿势相同的怀抱代表着那从身体孕育出且无法割舍的爱。

角色上,细腻,尤其是母女关系的呈现,母亲的爱与责任,疲惫下的愤怒,沟通障碍的无力,对于孩子病的焦虑,缺少伴侣支持的孤独等多重情绪的交织,而在此对照下女儿面对母亲呈现出的不理解,不配合,察觉母亲出轨后的不信任和对于自己犯错之后的自责等也展现的非常好,在大量情绪堆积出的两次母女高潮戏实在是太暖心了,尤其是结尾处两个角色倒置的处理实在是精彩,而且相对早熟的小学女生的心思,不论是女主小晓还是她的同学所呈现的效果也都非常真实自然,那种心中的嫉妒,对于老师的爱慕呈现,还有叛逆期的表现,两个女主演的都非常好,惊叹。

男主的设计其实也蛮好的,代替父亲的角色暂时的支撑了这个关系,但同时也是呈现了少部分的自我找寻的过程。

视觉上,整体感觉中规中矩,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变焦镜头的使用有点儿问题,浅焦下的角色对话都有被忽略,感觉不是很舒服。

听觉上,超喜欢的部分,其实大量的情绪都是通过声音堆积的,开场的上课时的游戏声和讲课声交织的感觉非常烦躁,但当教室只剩她一位学生的时候其实就能判断影片的主题了,后续大量“ADHD”特性的呈现都是通过声音,小提琴和大提琴呈现出的紧张,还有尖锐的音效声和喊叫声,实在是“心烦”,影片中的钢琴曲是转折的地方,效果也非常好。

最不喜欢的可能是开场戏,泳池戏作为切割其实感觉节点的选择和情绪的表达都不够好,感觉可以做到接近结尾的台风,也可以做到父亲回来。

第一次去这家影院…影厅内安全出口的牌子太亮了……影响观影。

第一次这家影院

LEAFF

 9 ) 《小晓》的视角

在看完《小晓》后,会从一开始看到台风天,到也是在台风天中过渡重要一幕的情节中想到1985年《台风俱乐部》这部电影。

它们有微妙的相似之处,以「天气」这个电影表达手法中铺垫即将发生的沉重故事,《小晓》之于一个多动症孩子不稳定的情绪问题,类似的,《台风俱乐部》里借台风天的到来隐喻不可名状的青春之痛,动荡,迷茫。

往后的剧情故事里,《小晓》里面的老师雨中骑车找小晓的画面,又让我联想到同年是枝裕和拍摄的《怪兽》,他们在找寻离家出走的孩子的过程中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冲击,愤怒,后悔,醒悟,一个又一个的情绪推进,一幕又一幕的镜头特写。

作为迷影者(我)选择联系它们内核表达的相似之处,处于不同的语境下消化创作者们看待生活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已经把这部电影摆在一个不错的位置,推荐给大家《小晓》。

 10 ) 小孩的病根在家长。

孩子在学校处处惹事儿,被学校频繁的叫家长来校沟通。

从家长角度,这小孩挺烦人,挺磨人,老给大人惹事儿。

从孩子角度又各有隐情,小剧情,小细节给的到位。

再由此延伸到孩子的家庭,父母之间关系,父女关系,母女关系,乃至孩子和妈妈男友之间的关系。

许多情节看了之后,就是让观众不舒服。

〝唉,又这样。

”最后是没有对策的。

这是我觉得不够给力的地方。

不过至少此片给观众呈现的蛮细节,让你看到问题所在,算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吧。

《小晓》短评

孩子爸都不喜欢的怪胎,望远镜的事忘的一干二净,回来心思只有房子的归属,我更关心暴雨天被关在鸟屋的保罗怎么样了。

4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还行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不婚不育保平安。

9分钟前
  • 爱喝少甜鸳鸯
  • 还行

有病的從來都不是小孩。#金馬影展##台灣觀影#

14分钟前
  • shinefornow
  • 推荐

看了好多天,感觉很凝滞,感觉所有人都被困在了名为生活/生存的哪个牢笼里,哪怕笼子门被打开,也不愿再挣扎着反抗着。男人都离开了,从头到尾永远都只有一对母女的纠缠,而父亲永远是消失的象征。无论是完完全全消失的那位真正的父亲,还是在后来总是给予安慰的老师保罗,他们两个不管是提供金钱还是提供了情绪价值和年轻的肉体,对于女儿小晓来讲,父亲本身就是可以不存在的,父亲永远在缺位,而母亲本身就有父亲的影子。对于母亲而言,男人也不在重要位置。只有母亲懂得女儿在班级中的遭遇,只有女儿知道母亲的生活到底是怎样。同样具有女性主义伦理关怀。病痛上的精神折磨,生活上的无力挣扎。惟有相互依偎更见温暖,去除苦情。

15分钟前
  • 壹颗贰颗杨梅
  • 推荐

林品彤演得仿佛不是12岁,而是25岁,继文琪以后又一个吓死人的天才童星真的。虽说得影后的是林品彤,但其实陈意涵也非常惊喜,和刘俊谦组CP她能保持一直以来的甜妹少女感,和林品彤演母女又能演出作为母亲身份的挣扎,两边都拿捏得相当到位。这部完全get到了刘俊谦,可惜角色实在是过于圣父且有头无尾。总体来说演员对剧本的加成挺大的,母女俩这样“疯狂”的女性形象确实很有看头也很高兴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角色,但最后对于剧本呈现的这种复杂和混沌产生了疑惑,到底落点打算放在什么上?

18分钟前
  • Xaviera
  • 还行

主题不明,莫名其妙的。

21分钟前
  • 不打烊
  • 较差

原本以為是系統破壞者\亞美子,結果是台海焦慮+洛麗塔片……林品彤演技是很好沒錯,中間有一段節奏真的很難想像僅有12歲,恐怖的小大人,但當故事主要視角逐漸讓渡到大人以及他們的複雜關係(陳意涵比林品彤更像精神病,角色近乎只有單純的歇斯底里……),就很難讓視角單純關注到特殊群體上…… 總之大概就是小成本台版《涉過憤怒的海》吧,3.5歸3。

23分钟前
  • 匣中猫
  • 还行

英译名 Trouble Girl 贴切

24分钟前
  • UnforgetMemory
  • 推荐

比想象中有趣很多,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片。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小晓有时表现得像个大人而母亲像小孩

28分钟前
  • Watson
  • 力荐

金马奖最年轻影后得奖片。双女主片,陈意涵演得也很好,和小演员林品彤互相成就的那种。影片并没有完全聚焦在过动症AD/HD,而是更多地在挖掘母女关系。女孩有过动症,母亲也被逼得发疯,疯女孩遇上疯母亲,反而同频共振彼此理解了。两个女性如何在无爱可诉的环境里上演角力与突围,有时候发疯是对这个世界一点点反抗。

3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妈妈和女儿之间对于男人的关系如此微妙,甚至潜在会把女儿当成竞争对手,让人有点不可理喻。但是不违背人性,一切基于人性本身的创作都值得鼓励和思考。

35分钟前
  • Krystal
  • 推荐

建立於某種階級基礎之上的「怪人電影」,敬佩它對惡意的態度:怪人並不抗拒惡,只是他們在對待惡方面比起「正常人」更加直率與真誠。劉俊謙飾演的「聖愚」教師(偽善的另一種表現?)成了編導重點批判對象。

38分钟前
  • Landy
  • 还行

永远不要低估小孩,他们能做很多你以为他们做不到的事情。

42分钟前
  • 不是CD是DC
  • 较差

电影看完无法让人理解多动症小孩,只是更加厌恶。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最正常的反应是远离。

46分钟前
  • lolitalin
  • 推荐

好拧巴啊,想展现的也太多了吧,但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多动症,其他的都像是发疯前的助推。妈妈和老师在这部片中其实是在次位的,小晓的生活才是最麻烦的循环,多动症引发同学厌恶,又因为没有朋友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校园霸凌更加严重。家庭的问题也是个循环,在女儿和母亲之间循环。但不管怎么,当看到这部片无论如何都无法共情小晓,即使道德要求我应该这样,但我也做不到,可能这就是母亲这个角色的处境,这么想倒是有点意思。

49分钟前
  • HatcherZ
  • 还行

多处模仿《美国女孩》,全方位逊色于《瀑布》。我全程只想要把这位12岁金马影后掐死好嘛,陈意涵倒拿出来仅次于《LOVE》的第二好的表演。

51分钟前
  • 此间有城
  • 还行

小晓好贱

53分钟前
  • 嘢攻
  • 较差

湾湾永远一个气质一个调子。

56分钟前
  • 肖根
  • 很差

#97 额 其实表达不需要如此刻意的隐晦😓

57分钟前
  • (●--●)
  • 较差

小晓也挺神经的🤣

1小时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