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集主角几乎都是老幼病残妇,社会相对弱势群体的处境展示得很清楚。
如通过祝美红能看到残障人士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不便利以及他们自己本身的纠结;通过杨柳能回答男性们关于女性在职场中为什么不反抗性骚扰的问题;通过袁辉能看到孩子对成长方向有迷茫时候家长的下意识反应;通过焦亚楠能看到女性遭遇家暴时对社会求援而因社会整体价值观念被忽视的无助。
还有更多不明显的相对弱势,学员和教练,员工对老板,老人与成年子女,剧里面表现得都很细腻,放大了很多生活中注意不到的地方。
但是搞什么开放式结局啊?
我就想看这卖米粉的跪倒在外婆面前痛哭流涕说对不起然后以死谢罪。
今天和朋友聊天,我们都谈起最近看的一部剧《外婆的新世界》。
她是陪妈妈一起看的。
她告诉我,她妈妈看完前两集就忍不住落泪了……“为家庭辛苦操劳大半生,有时候真想放弃一切,远走高飞……”我想,这是许多妈妈的心声吧。
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也想起自己的外婆。
似乎老一辈的女性为家庭牺牲自己,总是被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外婆把自己的孩子养大,又把孩子的孩子也拉扯大。
然后,就这么看着儿孙们远走高飞,年迈的自己却独守一间老宅,很是落寞。
大多数的老年女性,就算身体硬朗,恐怕也不会像剧中的孙玉萍那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她们为子女牺牲惯了。
如果身体硬朗,她们也会自己找点活儿来干,为了让子女们少一些负担,她们不太可能出去玩。
我始终认为,她们的眼中只有家庭,她们是没有自我的。
但是,我错了。
外婆曾无意间,向我说出过她的心声:“如果我像你一样年轻,我想出去好好看看,好好闯荡一番。
”
她说这话时已经走不动路了,只能躺在轮椅上。
可当我和她聊起我的工作近况时,她和我说了这段话,眼中充满了热切的向往。
这时我才明白,原来外婆并非没有自我,她只是没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愿望罢了。
我看到有人吐槽剧中的旁白太过刻意。
起初我也这么认为。
但代入老年人视角后,我才明白这些旁白的意义。
旁白的本质是啥?
它本质上就是人物的内心独白,是人物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心里话。
就像第一集里,孙玉萍的女儿责怪她没有主见,不会教育孩子。
一个母亲为家庭牺牲一切,她已经尽力了,但还是不能让所有人满意,甚至还要被女儿责怪自己无能。
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抱怨,在我们身边也时常发生。
可是,对孙玉萍而言,她内心肯定是委屈的。
当孙玉萍的外孙女说起“外婆一辈子燃烧自我,却不被理解”时,其实恰好戳中了老年人的心声。
是的,这些在年轻人看来莫名其妙,刻意煽情的话,对老年人来说,却是压抑许久的心声。
更何况,这些旁白还是由她的外孙女和旁人“替”她说出的。
在我看来,这些旁白的存在,填补了老年女性的“失声”状态。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和我的朋友在看这部剧时,虽然觉得剧情可圈可点,但不至于“热泪盈眶”,而她的母亲却能多次落泪的原因。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外婆刚刚学会用智能手机的时候。
那时她还学会了如何看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和视频。
所以,有段时间她总是会频繁把她喜欢的,认为好的内容发给我看。
她曾发给我的那些文章和视频,和剧中的旁白很类似,都是些用过来人的口吻讲述的“人生感悟”。
我知道,这么说显得我很没有“良心”,但我起初确实觉得外婆发给我的那些东西有些啰嗦。
我认为那些文章和视频里讲的内容流于表面,且过于煽情,一度让我有些“尴尬”。
虽然我内心知道外婆发这些东西是为了我好,又或者只是想借此和我多交流,但我看着这些又实在不知如何回应……我记得有一次她发给我一篇文章,说写得真好,还发了个流泪的表情包。
当时我就在心里嘀咕,这不过是一些最浅显易懂的道理,到底哪里好?
又有什么好哭的呢?
直到我朋友的母亲因为剧中的几句旁白潸然落泪时,我才稍微理解外婆那时的心情。
也许,那些我们年轻人“看不上”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却“刚刚好”。
我们觉得莫名其妙的,她们却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有时候,直白一点,浅显一点,煽情一点,没什么不好。
因为她们那一代人,不缺少自我压抑,自我牺牲。
而深沉的命运,她们自己就经历过,所以没必要在影视作品里寻找“深刻”。
听一听这些简单的旁白也不错。
就像自家老人在你耳边絮絮叨叨,说起那些看似无用的车轱辘话。
但这些看似无用的话,对她们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情绪释放?
所以,我建议将这部剧推荐给所有老年朋友观看,条件允许的话,子女一起陪同观看。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部剧,了解她们被忽视的心里话。
就像现在我后悔没有多陪陪我的外婆,那些可能的交流,也全都止步于我的自以为是,我的不屑一顾。
只不过,我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那时候我没能听见她未曾说出口的话——即便这些话听起来水平有限,过于浅显……然而重点并不在于她说了什么,而是让她知道,还有人愿意听她说。
如果你问我这部剧的旁白好不好,我会说“刚刚好”。
但是,如果是陪同老人观看的话,那它就“更好了”。
只可惜老年人不会主动刷网剧,玩豆瓣,如果老年人也会刷网剧,玩豆瓣,那这部剧的肯定会收获更多好评。
我很喜欢本剧的“单元剧”模式,几乎每一个单元都有当下热点话题的影子。
虽然有网友吐槽这部剧只是在堆砌热点元素,故事也流于表面,但我有不同意见。
我认为不仅当今女性的“失声”问题严重,老年女性的“失声”问题更加严重。
面对一个热点话题,几乎永远都是年轻网友在参与讨论。
就像第一集里的廖向梅杀人事件,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展开所谓“理性”“深刻”的解读与争论。
可是,只有老年人才会产生“这么可怜的孩子,我要怎么帮帮她呢?
”的朴素想法……这部剧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那就是“假如老年人碰上我们网上热议的那些问题,她们会如何看待?
如何应对呢?
”“这个女孩杀了人,但和她相处下来,我发现她本心不坏,那我就帮帮她呗”。
“闺蜜的儿子创业失败,我帮他拍短视频能火,还能当网红过把瘾,那我就帮他拍几个呗”。
“小猫这么可爱,居然有人虐猫,那我就帮忙抓一下虐猫的坏人呗”……
没有什么太复杂,迂回的剧情,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位热心的老太太最朴素的爱心行动。
细细想来,老年人也确实是这样的。
她们不会想那么多,所以她们有时会好心办好事,有时也会好心办坏事。
这些啼笑皆非的行动,向我们呈现了老年人的真实样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另外,我想说闫妮饰演的外婆真的很成功,虽然本剧的妆效还有待提高,但闫妮的演技足以让我相信这是一位可爱的小老太太。
闫妮的角色塑造能力,果然还是很强的。
最后,感谢闫妮饰演的孙玉萍,让我回想起一些有关于外婆的往事。
希望孙玉萍后续的旅程平安愉快,也祝愿所有孙玉萍“们”都能身体健康,活出自我。
是时候讨论下外婆离家出走的真相了,外婆离家出走后,观众随着窦绮和姨婆的一路追寻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但都毫无头绪。
带着这个疑问没想到一口气看了九集,今天更新的剧情看到外婆老公当年出轨,太心疼外婆了。
其实没看第八集前,想着外婆离家出走是不是为了寻求关注,寻求关注是许多老年人都会呈现出的倾向,更何况外婆在家像个隐形人,谁都不在乎她,谁都可以斥责她,年轻时被姐姐指责,年老了又每天承担女儿的怒火,一手带大的外孙女也对她毫不关心毫不了解。
外婆隐忍了那么多年,会不会越想越委屈就准备离开几天让家人着急着急。
或者是寻找自我,外婆心梗后醒来,鬼门关走一趟突然醒悟自己付出一生不值得,大病一场醒来家人对自己依然毫不关心,于是决定自我救赎,逃离内耗的家庭,走出家门寻找自我。
又或者,旅行本来就是外婆一直以来的梦想,毕竟外婆的性格,喜欢什么有什么愿望都不会讲出来的,在死过一次后才下定决定抓住人生最后的时光实现愿望。
姐姐的打压、女儿的冷漠、外孙女的不关心……人生中最重要的家人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以外婆的性格来说,她不会指责他人,所以外婆会不会是万念俱灰,打定了主意要出门找个地方自我了断?
又或许,这是外婆心梗躺在病床上做的最后一个梦......梦是现实与愿望的集合,外婆出走后遇到的第一个人是为了朋友意外杀人的廖向梅,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拯救年轻女孩,会不会投射了外婆对年轻时候自己的愧疚;外婆遇到的第二个人是对世界对他人不满的祝美红,是否也代表了外婆在治愈自己的委屈和负能量;后来外婆遇到了自己的好姐妹,又遇到了新的爱情,会不会也在投射自己对友情、爱情的需要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旅途都是外婆的一个漫长的梦境也是合理的。
但是,我们想了那么多原因,是不是都基于我们不了解外婆,才不明白她为何离家出走呢?
外婆出走的真正原因只有她自己知道,其实不管外婆出于什么理由出走,在外婆出走后,我们随着窦绮和姨婆的“追踪”,也和她们一样终于知道了外婆是谁。
“外婆”是她社会角色中的家庭身份,而不是她完整的社会角色,更不是她的真实自我。
不知不觉间我们初印象里那个唯唯诺诺眼神躲散的六旬老太太形象被善良、聪慧、勇敢的孙玉萍替代了。
离家出走前的外婆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女性的缩影,离家出走后的孙玉萍是无数个“外婆”的憧憬。
而寻找外婆和寻找外婆出走的真相是同一个命题,孙玉兰、窦晓静、窦绮对外婆和外婆出走真相的追寻也是对自己人生真相的追寻,从这一点来看,剧中所有女性都是探求自我价值的命运共同体,而外婆出走真相的外延更广阔,在关于真相的挖掘中,我们也在挖掘女性命运的真相。
不管外婆离家出走的真相是什么,都希望她走得更远一点,更快一点,别回头。
强设定。
外婆因为突然得知早年的事实真像,离家出走后的一些列奇遇,有些像是移动版的“深夜食堂”。
外婆一路上遇到各种人和事,都是有一定关注度的,像是职场xsr、黑中介、虐猫、黑心商家、婚姻等,非常刻意,虽然是做现实题材的故事、也尽量在还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事件,但有非常强烈的失真感,完全强设定的主题先行作品。
从剧名和故事内容来看,仿佛在讲代际关系、女性力量,关注老年群体,但实际上就很“摆拍”,整个剧作为“主体”的外婆,依旧是被观察对象,最初从姨婆和外孙女寻找外婆,听别人叙述的角度来讲述外婆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又有自己的小主角,外婆的戏份再次被冲淡……(故事到一半八九集左右,才好看起来。
)而且整个叙事也都是第三视角,从头至尾外婆的形象都是她人口述,这点就真的还蛮遗憾的。
更希望能看到更多以外婆主观叙事的表达,重点在外婆自己。
女儿、外孙女、姨婆对外婆也是不认可的,甚至女儿外孙女是对外婆“嫌弃”的,她的离家出走,只是任性为之,直到发现外婆是因为知道早逝的丈夫出轨,对外婆的离家出走才多一分了解与体谅。
这个太俗了。
这就像是,假如早死的外公没出轨,外婆就只能被困在家中一样,他人有了过错,外婆才有“被原谅”的理由……与其说外婆是主角,不如说是孙女与姨婆,成长最明显的是孙女。
外婆的人设有时候比较摇摆,个人看来不算成功。
题材值得肯定,但是故事不太行,可能也跟对市场的不确定有关。
全剧最棒的是闫妮的演技,姨婆、外婆、年轻时的外婆、姨婆扮演的外婆,虽然化妆也功不可没,但真的靠她演技扛起了两个角色,不同的人物状态拿捏的好好,不拿个最佳女主说不过去!
“叛逆期”,这个词汇总是会和青少年挂钩,仿佛只有青春时的荷尔蒙才会引发一系列荒唐却又勇敢的举动,这部短剧同样也涉及到了这个词汇,但是这一回是一位年近七十的外婆,她迎来了她的叛逆期。
一位逆来顺受的老人对待自己的女儿,大话不敢多说,半佝的身形,畏首畏尾的眼神,在丈夫走后的时间里,她独自养大自己的女儿,但她的胆小懦弱致使她在面对许多大事面前不敢独自做决定,同时她又有一位截然相反的姐姐,这位姐姐则展现了一位新时代女性的果敢,有主见,机灵。
两位截然不同性格的女性成为了双胞胎,这也许也是作者的巧妙之处吧。
叛逆期总是突如其来,就像剧中的外婆一样,她选择了一辈子的忍气吞声,围绕着家庭,安分守己,但是她却突然在晚年间选择了离家出走,杳无音信,这令她的家人们瞠目结舌,但在一次次的寻找后,这位外婆的叛逆原因也显现出来。
而在这一次次的寻找中,我们跟随着姨母和孙女,她们跟随着外婆一起打开了这个新世界,执着病态的爱,残忍的虐猫狂,相濡以沫的金婚夫妇,对未来迷茫的小孩等等,围绕了家庭大半辈子的外婆突然面对这花花世界,她的淳朴和善良仿佛成为了一股清流,在这段路程中,她有成长,有释怀,有所失亦有所得。
世界很大,充满着新奇,有开心的,有不快的,但希望每个人都勇敢的走向这个世界,拥抱自己的叛逆期。
一口气追到了大结局,这部剧绝对是入股不亏。
从外婆的出走引入,跟随外婆的脚步,听着大家口中的外婆,仿佛也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我从开始就在想,最后的大结局会是怎样呢?
外婆会回家吗?
还是会继续旅行呢?
说实话,看到生日的时候姨婆的出现,我真的恍惚了,但是一下子又清醒过来,经历过大千世界的外婆又怎么会轻易的回到那个困住自己的家庭呢?
最后也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观众无尽的猜想。
所以说,导演一直在下一盘大棋,让你跟随外婆了解到不同的人生,看过不同鲜活的人物,治愈更多需要被治愈的人。
最后,是否选择回到家,给到观众自己的选择。
在和外婆一同经历过这些之后,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选择继续旅行,是对自己负责,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旅途,更在意的应该是沿途的风景。
一路上外婆遇到了身残但志坚的美红,一直支持儿子事业的闺蜜,独自抚养儿子的卡车妈妈,还有许许多多的过路人。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却都因外婆的出现而发生了生活轨迹的变化,量子纠缠的定律哪里都适用。
外婆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救赎更多的人,没有目的地便到处都可能成为目的地。
选择回到家,是对家人的责任,也是希望找到最初的自己。
外婆离开的这段时间,仿佛家人都长大了,外孙女一路听着外婆的故事一路被感染被激励,也从躺平变得积极向上,连带着男朋友一起开始搞事业;妈妈无论是在感情上、事业上、家庭上,都渐渐松弛了好多,不再拘泥于过去,不再斤斤计较;姨婆当然还是一如既往地活到老学到老。
这里有一个崭新的家庭在迎接着外婆,也希望外婆能够因为她们的变化而感到欣慰。
人生就是充满着选择和不确定性,无论她作何选择,外婆的新世界都将继续,我们的新世界也每天都在更新。
《外婆的新世界》中,和妹妹孙玉萍截然不同的姐姐孙玉兰,坚强了一辈子,给家里做主,给妹妹做主,也给自己做了一次“不婚主义”的主。
也许是因为遇见了有肾病的任知简,所以她坚持不结婚不生育,是为了心照不宣的陪他一起“单身”下去,两个单身的人虽然不是情侣、夫妻,却有着超乎一般关系的心有灵犀。
姨婆看似是一位战士,但也在和任知简相处的时候变回了对小事物感到喜悦的小丫头。
爽文大女主,可以是排除万难和心上人过上美美生活的人,更可以是像姨婆这样,年轻时候心动的人,在老了也能作为挚友,一起说说话。
姨婆在那个年代能选择不婚主义,除了本身的思想开放外,一定也因为任知简的存在,让本就对生命万物相当洒脱的她,有了更加“躺平”的底气。
她要的自由,是舒服的关系,舒服的生活,和舒服的情感状态。
所以不婚主义的姨婆,才是真正的爽文大女主吧。
一直觉得看闫妮演戏是件幸福的事,这个西北大妞,身上有一股难得的松弛。
她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亲切,特别是不好意思地笑的时候就很像妈妈一样,就很亲切温暖,很想亲近的那种气质。
外婆这个角色的前半生,好像在无形之中追求同质化,从里到外,和别人相同就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一样,结婚、生子、再到养老的后事,但自从外婆出走后,感觉她新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从预告来看,女犯人、养猫、当网红、恋爱······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综合起来看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外婆只是坚定地成为了一个她想成为的人。
她看起来好拿捏,其实是一个很有想法的,而且很会把握机会的人。
闫妮本人也是,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对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晰。
讲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作为演员能一直保持初心,好好拍戏,认真钻研剧本,已经很难得了······
祖母女3位女性组成的家庭,母亲很强势,祖母被家人嫌弃,在一次住院之后决定“离家出走”,从此开启了一段寻找祖母的故事。
最开始是通过祖母帮助过的人带来的蛛丝马迹沿着外婆走过的路一点点寻找。
这一部分就是一个个小故事,但是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些社会议题和人生思考。
1.女孩在杀死闺蜜的杀人犯出狱后,杀死他为闺蜜报仇,看望闺蜜捐献的心脏和角膜。
器官捐献所带来的生命的延续,复仇的意义和恩怨的羁绊。
2.帮助曾经的闺蜜处理好母子关系,并含沙射影网红直播。
3.在咖啡店做义工,揭露虐猫的变态事件,同时治愈受伤变残疾后对外界非常敏感的女孩。
4.帮助干练、精明的服装修复老板,打破父女之间的隔阂,同时也帮助这个女孩放慢生活工作节奏,这个父亲是一个男同。
5.本打算和一位画家共度余生,但是这位画家前半生单相思一位被事业有成男性抛弃的女孩,之后又一只照顾瘫痪在床的她。
6.被丈夫家暴的女徒弟,晚年选择和邻居签订意向监护遗嘱人,虽然有世俗的讥讽和挖苦,但是超越亲情的友情更感人,这一段编造的故事和绘画很形象。
7. 被迫送到体校却被教练耽误一生的孩子,尽管孩子认真训练并爱上了体操,却因为教练从来都没有认真教他基本功,导致孩子仇恨教练。
母子的谎言,这一对母子的故事就是罗生门。
8.职场性骚扰和霸凌,当事人认清现实决定同流合污并借此升职加薪时,外婆勇敢的站出来反对。
从外婆的日记出现后就开始回归到外婆自身相关的故事以及她和双胞胎姐妹的共同回忆。
外婆最初一个人贪便宜租房子被二手房东欺骗,到处打工赚钱。
外婆在丈夫去世多年之后,发现丈夫当年竟是出轨的时候出车祸去世。
外婆独自一人默默忍受、一点点去探寻当年的真相,在揭露真相又不忍面对现实中挣扎。
在家晕倒后决定开始享受一个人的世界。
寻找外婆的家人也在寻找过程中加深了对外婆的了解,并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一番感悟之后也开始了每个人自己的新生活。
母亲开始寻找新的另一半,和前夫的关系也缓和了,到处自驾旅行。
外孙女开始了一段恋情,这段恋情的双方都是比较丧又宅的人,女孩最初看不惯男孩的生活,但是反思自己其实是同一类人。
这一点和当今社会很多情侣相似、追求自由、放飞自我。
女孩把自己对于星空的爱好转化成现实,后来做中药养生奶茶,得到了母亲的认可,终于不再是“废材”。
双胞胎外婆在送走精神伴侣之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苗医知识。
闫妮对于双胞胎的演绎,把双胞胎彼此的区别、人物性格以及细微动作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表演的炉火纯青。
以至于一个背影、身段、一个小动作和面部表情就可以区分出来具体是谁。
编剧真的很厉害,对于肾病综合症、中医现况这些专业领域都可以表达的十分精准。
剧情结合社会热点和现实话题,甚至是角落里的阴暗话题。
剧本和台词真的很棒,主演的分身演技,所有的配角—无论是老戏骨还是新面孔,把每一个配角的形象都呈现的立体、淋漓尽致。
近期看的剧里,《外婆的新世界》算是我比较喜欢看的一部剧了,主要还是因为题材很新颖。
剧集以外婆离家出走为线索,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或救赎,或陪伴,或帮助……透过她的视角,我仿佛也领略了世间百态,人性复杂,也感受到了外婆的自我成长,当然也学会了很多东西。
一、学会如何去爱外婆孙玉萍的一生很平凡,很普通。
这种普通和平凡使得她看起来毫不起眼,甚至在女儿面前也唯唯诺诺、忍气吞声。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做出了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抉择:离家出走。
外婆也有过幸福时刻,嫁给了一个经济适用男,对方很疼爱她。
那个时候她笑靥如花,可是车祸夺走了她丈夫的生命,也带走了她的幸福。
为了让女儿窦晓静能尽快的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走出来,她找人换了小房子搬离了旧居;为了负担女儿读书,她下岗摆地摊卖臭豆腐;可惜女儿没有考上大学,她托关系给女儿找了个工作。
女儿认识了一个小混混,后来结婚又离婚,女儿成了单亲妈妈,而她多了个叫窦绮的外孙女。
为了生活,她和女儿一起开了一家米粉店,一干就是几十年,外孙女大学毕业了,女儿也有了积蓄可以买新房了,二室一厅,她识趣地提出了习惯住几十年的老房子,不想搬。
就这样,她独自留在了老房子,一个人生活。
一次心肌梗塞,亲人以为她大限将至。
可她奇迹般地醒过来了,可等来的却是女儿要求立遗嘱:房子留给外孙女。
她习惯了对女儿言听计从,自然是按照女儿的要求做了。
只是这一次,她也默默离开了,一走就是五年。
五年间,女儿以为她早已不在人世,可来自监狱的一个电话,打破了平静的生活。
她们随着线索,一点点地去认识了一个她们并不了解的外婆..........不得不说,剧里外婆和女儿之间的相处方式特别引人共情。
至少,让我感同身受。
女儿窦晓静对母亲的怨念很深,她责备母亲没有在她想要结婚的时候阻拦她。
她说,自己年轻不懂事,难道母亲也不懂吗?
她把自己婚姻的失败、识人不清,都怪罪在母亲身上。
女儿教育外孙女,母亲插了一句话。
女儿很生气,指责母亲:您没有把我教好,也不要阻止我教好自己的女儿。
她批评母亲:总是好心办坏事。
而母亲在她面前,总是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手足无措,沉默寡言。
这种种,其实是无能者对爱自己的人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叫作发泄,也叫作迁怒。
这种手段,我再熟悉不过。
女儿不是不爱自己的母亲,而是女儿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她努力想要改变,只是越努力发现越难,这个时候,她满腹的不满无处可泄,只能在母亲身上。
因为她知道母亲爱自己,依赖自己,就算自己对她再不好,再疾言厉色,母亲也会选择默默承受。
当然,并不是说女儿愿意这样做,其实女儿也会在事后悔恨愧疚,这其实与爱不爱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懂不懂得爱,如何正确去爱的问题。
就像很多大人会把各种情绪发泄在子女身上一样,成年后的子女也会将各种怨气发泄在老人身上。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家庭里并不少见。
所以,学会善待爱我们的人、学会如何正确地去爱,这是我从这对母女身上学到的。
二、学会放过自己外婆的旅程里,最先遇到的人是廖向梅,一个杀人通缉犯。
从这个人的身上,我学到的是:放过自己。
好朋友何欢是为了帮助她而死的,这成了她心头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
她省吃俭用把钱留着要给何欢的父母,但两位老人不能释怀女儿的去世,让她不要再来找他们。
她想过去死,但她不甘心。
她在何欢去世的医院里工作,整整两年,她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别人进不来,她也出不去,哪怕遇到爱情,她也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她找到了“杀害”何欢的凶手,等对方出狱后,她一直尾随,直到看到凶手恶狠狠地对待老人,点燃了她心里的怒火,她失手杀了他。
她很冷静,她觉得她为何欢报仇了。
她一路躲避警察的追击,从一辆车偷摸到另一辆车,只是为了去找接受何欢器官捐献的两个人,这是她在医院工作的目的。
当她找到正在打篮球的男生,走向他,对他说:我可不可以听听你的心跳声。
你的那颗心是我好朋友的,我想最后听一次我的好朋友的心跳。
当她经过男生的同意,把头靠在男孩心脏处的时候,我的眼泪哗啦哗啦地往下流.......
在寻找何欢眼角膜受捐者的路上,她遇到了外婆。
外婆说,如果何欢知道自己的离开,带给好朋友的只有痛苦,何欢一定会不瞑目的。
外婆成了她的救赎,虽然她在路上被警察拦截了,但外婆代替她去了,把接受何欢眼角膜移植的人的照片寄给了在监狱里的她,圆了她的梦。
每个人的一生中或许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牢笼,或是名利、或是权势、或是恩情、或是仇恨,不管是什么,我们都要学会自救,自我和解。
如果自己不走出心的牢笼,人生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
三、生活要勇于尝试在和廖向梅分开之后,外婆遇到了爱猫的残疾人美红,她们一起和虐猫的邻居斗智斗勇演绎了一场“护猫大战”。
之后,外婆遇到了她的好朋友田淑芳。
此时的田淑芳和她的儿子正在热衷直播赚钱。
最开始儿子让梁老师和母亲田淑芳合伙跳舞来博眼球。
镜头前的母亲很紧张,总是出错,后来母亲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也就是外婆来出镜。
外婆跳舞很有天分啊,和梁老师组CP,数据上涨。
儿子就借机让两位假扮情侣,天天换着法的“玩”。
田淑芳因为儿子对自己的忽视,吃了醋,处处要捣乱。
先是找外婆不让她搬到自己家,再是造谣外婆和梁老师之间的关系,后来在直播的时候捣乱,意外爆款了。
这段剧情看后比较欢闹,除了昔日“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再续前缘外,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老年人生活的多样可能。
谁说只有年轻人才能玩新潮,老年人搞直播,呈现自己那饱经风霜的面容,也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一环,即老人家的嬉笑怒骂也能成文章!
如果说田淑芳最早直播扮演蛇精,还有些扭捏。
等到外婆一来,这种扭捏的状态便荡然无存。
老人家也能穿着粉色爱心服装炒CP,也能通过拍恶搞视频给观众带去欢乐。
田淑芳总是活在外婆的阴影下,觉得对方处处比自己好。
可实际上,晚年生活重要的不是向内自省,而是向外探求。
流量好的时候,儿子就开心。
流量不好的时候,儿子就丧气。
整个家庭的氛围,都随着直播流量数据的变化而变化。
后来梁老师数据蹭蹭上涨,而他们却止步不前。
儿子很失意,醉酒后说:“从小没有干成一件事,谈恋爱被分手,创业就赔钱,交个朋友还被骗.......”其实,我们普通人的人生谁不是这样呢?
那些谈一次恋爱就能一辈子的人少,那些创业能成功的更是凤毛菱角,至于交朋友,谁一生还不遇到几个渣友啊,所以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味过程中的千姿百态、五味杂陈。
抓住生命最后的小尾巴,多尝试新鲜的东西,让自己的人生热闹起来,不留遗憾。
之后,外婆还遇到了自己的晚年爱情,哈哈哈,但是爱情也没有阻拦住自己向前走的步伐。
这一趟旅程,外婆走走停停,我们跟随她的步伐也体会了各种各样的人生味道,而外婆也在不断的自我成长。
当她坚定地拒绝陈同时,和在女儿面前不敢表达自己的人已然不是同一个人。
她不是某个人的母亲,不是某个人的外婆,而慢慢地成了她自己。
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敢于去承担,也勇于去拒绝,用爱去放过自己,去拥抱生活。
对外婆来说,这次旅程也是一条自我的觉醒之路吧。
那么接下来,外婆在旅途中还会遇上什么人,又会经历怎样的故事,当她站在亲人前面,又会是怎样的状态,一起拭目以待!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