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会通过揪着别人过往的错不放而彰显自己不出众的善良,表现的那么正义用来伪装自己软蛋的事实。
会咬人的狗不叫。
越是在乎的就越是你没有的,放条生路又何妨,为什么一定让自己变成一个刽子手?
口口声声的包容最后还不一样变成丑恶嫌弃!?
爱?
真的能包容么?
面对父母的冷漠,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
总是会有太多太多的独立小成本电影带给我我们惊喜。
导演平淡沉稳得讲述了一个救赎失败的悲伤故事,而最悲剧的是主人公的人物设定使他不仅要被社会抛弃外又不得不被朋友与爱人远离,一个人孤单走向死亡的结局让人看完倍感无力。
影片中多位人物因成长中的不幸导致犯错,人性的冷漠导致每个人残忍的选择,似乎又很难说到底谁对谁错!
导演也正通过这充满现实与绝望的故事提醒社会:过错也许真得无法挽回,但只求世界能够多一丝宽容!
苦海无崖,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便能立地成佛。
你知道这只是佛语。
其实,我们更多地相信,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BOY A》告诉我的少年A生性懦弱的少年E,曾经在好友的怂恿下,做为帮凶杀害了同班女生。
之后,少年A被判入狱,在狱中长到24岁被假释。
在辅导员T的帮助下。
E有了新的名字:JACK;有了新款的NIKE鞋;有了新的工作;他要开始新的生活。
他交了好朋友,并与之救出了车祸中幸存的小女孩;他爱上了聪明漂亮的M,并用真诚获取了M的芳心,品尝到了爱情的滋味;他成了小城的英雄,被记者拍下的照片当成头版印发。
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A比周遭的任何人都要正直,羞涩,容易被感动。
每一次被接纳被认同被赞许被爱,都让他哽咽甚至泪流。
原本以为,A会这样,慢慢被社会接纳,毕竟生性纯良的他只是做为帮凶杀害过某人,毕竟他受到了应有的严惩,毕竟他正在做出的努力。
可是,这个世界并不宽容,有一天,A被突然通知不用再来上班;好友拒绝接听他的电话;女朋友更是消失不见。
A走出门,蜂拥而来的是小报记者,小报亭里,兜售的是整个头版印有他头像的报纸。
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是救人的英雄,而是被揭穿的少年杀人犯。
故事的最后。
少年A在惨白的日光里走向大海。
他穿过远处有高塔的桥,穿过有旋转木马的游乐场,穿过嬉闹的孩子。
他在海边打开那封他救过的小女孩写给他的信,她说:谢谢你救了我,你是我的天使。
可是呢,那恶魔的过去,要怎么掩盖?
少年A彼时能做的,只是跳进这海里,洗尽过往。
赴死之前,少年以A身份给仅有的几位朋友电话留言,请求原谅和被理解,虽然,A对世界犯的错,和他们并无关联。
少年以E的身份告诉辅导员T:“他们都知道了,我现在孤独一人,我再也回不去了,回去扮演另外一个人,因为那个人已经死了。
”《BOY A》里,习惯性地特写,是A皱眉头抹脸不安的样子;低着头把双手插进上衣口袋走路的背景;流泪的样子;一遍又一遍说“I LOVE YOU”的样子。
可是,这又如何,再多的“LOVE YOU”也得不到原谅,只是因为他犯过错,曾经。
少年LA使我想起小学同学L,五年级时插班到我们班上的他,彼时已经是镇上有名气的小混混,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什么坏干什么。
转来我们班,上课也是不听不看,随时不见。
班上同学因为怕他也不敢和他说话。
有一回,我被安排打扫卫生区,是食堂外面的排水沟,因为太脏,要提清水一遍遍冲。
那天早上,提水的人很多,明明排到我了,却被插了队。
我很气又不敢说,正巧他路过看见,一脚就把插队人的桶子踢飞,抢过我的水桶帮我接水。
我当时愣在那里,谢谢都忘了说。
多年之后,他因为和人打架被误杀。
记得当时,小镇上的人奔走相告,说L被杀了,小地痞终于不能嚣张了,表情神色像是听到有人除掉了吃人的妖怪。
可是我却完全无法理解路人的心情,因为与L的交集,只有一次友善的帮助,而且在我看来,那是用暴力除恶扬善的义举。
同时,在我的价值观里,没有人可以毫无羞愧地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审判一个人的得失罪过。
况且,L的坠落,L的恶习,L一步步走向犯罪的路上,谁敢说没有围观群众喝倒彩?
没有亲人朋友的纵容?
没有整个体制的偏颇?
如果是一开始,我们就决定这样对待一个孩子,让他来这世上看到的只是冷漠,污辱,孤立,让他在被排挤和忽视中变成至恶。
我们又有何种理由,义正言辞地斥责他,甚至毁灭他?
我还是会经常梦见L,他闪亮的黑色大眼睛,我这辈子再也不曾遇见。
我甚至后悔,有天放学,他骑着机车在路上叫我:“小妞,要不要我送你回家?
”时,我一脸惶恐地离开。
看完电影《BOY A》,我有些庆幸L没能活下来,否则,他的一生,或许是继续变恶直至被法律严惩,或许是在悔改和自责中艰难前行,而有一天,被旧事重提,仍然是A的下场。
新版水浒有一个让我厌恶的设计,刺配的宋江和林冲,脸上都是如纹身般娟秀的刺字。
而老版的水浒中,刺字大而丑陋,时刻提醒着宋江是囚,林冲是囚,是匪,是贼人。
不被宗法制度原谅,更不被纲常伦理原谅。
其实,有没有刺字都一样,林冲的字在脸上,少年A的字在心上,不能被忘记和抹去。
想起电影《春光乍泄》里一遍一遍被重复的“不如我们由头来过”。
在《BOY A》中,这种幸运却不被拥有。
来时的一路,是痛苦地踽踽独行,但那是成长应有的艰难。
你在屈辱中学会自立,在孤独中明白友谊。
你们牵手走到彼岸,却发现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纵身跳下悬崖,你却想要回头。
只是,回去的路,荆棘丛生,你将死在途中。
真的,不能从头来过……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之前辩论时遇到的一个跟犯罪、改过自新、公众知情权有关的辩题具体的内容忘记了 但记得当时一直在强调 每个人都会犯错 所以deserve second chance之类的而这部电影更深刻的探讨了这些问题listed r some of my thoughts1.当你是旁观者时 你愿意给别人机会 可一旦自己也牵扯进来 结果就很难说了2.当你做每一件事的时候 都要想到后果 很多事情会跟你一辈子就算别人说原谅你 也不一定是真的原谅了你最难过的 还是你自己那关 做恶梦这件事可谁也管不了3.你永远也和你的过去分不开 若你的过去死了 你也不会存在4.仔细思考你的人生 那些令你伤心难过的事情 到底是谁的错呢谁的也不是!
每个人都在他的立场上做了该做的事情 这是博弈的结果 社会规则的问题所以A最后自杀 是必然的结果 虽然可惜但并不可怜5.导演很聪明 选了个帅哥来演A(要是找个丑男加胖子来演 大家可能巴不得他死 最后跳河了 还得担心他是不是砸死两条鱼)弄得我有那么一刻也真真为他抱不平可仔细再想 站在社会整体的立场上他的死是好的因为它给整个社会send a message无论你如何的年少轻狂 这个社会是有底线的 这条线并不是法律 而是道德和良知(师太认为 道德是法律他妈)一旦你越过这条线了 就要付出代价you have your autonomy at the beginning and innocence is not an excuse6.最后 为什么A会杀那个女孩呢除了他品德有问题家庭破裂以外 这个社会也没给他任何的温暖所以他杀害那个女孩的同时也扇了这个社会一巴掌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这句话适用于被绳之以法的施暴者也适用于看似无辜的受害人ps:看完The Social Network之后 对Andrew这个美人胚子念念不忘但心里也明白 自古以来 帅哥出草包(反过来可不成立)这一伟大定律个人觉得TSN里演技最棒的还是 Justin其次是Jesse (但他私底下采访的感觉和电影里差不多 所以也许不是演技高而是他本人就那样)Andrew在表演这一块儿没有特别出彩但看完Boy A之后 开始对他肃然起敬也难怪他因为这个拿了BAFTA看他的采访 觉得他是很腼腆很有家教的小孩另外他的British Accent大大加分啊等Never Let Me Alone可以下了 立马j就去看至于他的Spider Man4 自然要去影院捧场啦
结局让人心痛,一心要改过自己的jack,在群体暴力面前选择死亡,也许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去原谅jack,试着帮助他融入社会,可是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读书时代,总有群“坏孩子”,他们横行霸道,他们欺侮弱小,甚至未成年便伤天害理,从小就嫉恶如仇的我,面对这些事情或人时,总是咬牙切齿,恨不得扒了他们的皮,试着想一下,如果有天这些“人渣”出现在身边时候,并且已经改邪归正,真的就能原谅他们吗,我想很多人还是处处提防着他们,他们的脸上已经深深打上“坏人”的烙印。
当你知道这个人抢劫过、严重伤害过别人等,你真的敢接纳吗,甚至还爱上他吗?
很难去想象,虽然还是有些勇敢的人能接纳。
因此群体的观念造成的更大的暴力事件,让一个人更坏、更边缘化。
这部片子显然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面对这样的“男孩”,而且不是每个这样的男孩有这么帅气。
如果他们从小得到社会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我们就不会创造这样一个个的恶魔,说起来轻巧,在利益与欲望面前,大多数人甘心做奴隶,我们完全忽略了什么是家庭,什么是知足,什么教育,什么是美丽,什么是财富,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良心,什么是责任,什么是道德,群体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失去准则的我们没了人性,大家觉得你成绩分数低,你不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你赚钱少,你没资格谈幸福,你没什么地位,你工作轻微,不必正眼看待,只要我开心,不必谈道德或法规,大家追求快节奏,越有效果越好,而我们脆弱的灵魂是需要长期的良好滋润。
初为父亲的我,很心疼自己孩子,看着现在婴儿因为很简单的原因而殒命的事件,十分难过,这些杀婴的“恶魔”都是群体暴力催生出来的,我们都有罪。
今天听到楼下刹车声,然后是人声喧哗。
突然想起一些事情,于是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地记住这部电影。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儒弱,邋遢,不善言辞。
他们似乎是注定要被从小就懂得拉帮结伙、欺软怕硬的精明鬼们欺负的。
这样的人的家庭一定不会太幸福,不被关注,无人关心。
无论你被欺负了或者没有完成作业,都不会有人在意。
在某种时刻,你感觉自己仿佛是不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
直到一个人带着一道光照进你的生活。
这道光如此强烈,又让你愉悦,以至你没有任何拒绝的余地。
是啊,为何要拒绝,反正一切不会更糟。
是的,不会更糟。
就算一起去和别人打架,就算一起去偷东西,这些都无所谓。
因为在一起。
啊啊啊,不要孤单,不要寂寞,就在一起,哪怕是去地狱。
可是你瞧,我们最终闯下大祸。
我一向厌恶不负责的父母。
如果你们无法好好抚养,何必把孩子带到这个残忍的世界上来。
你们没有下地狱,你们只是被扔到一个万劫不复的地方。
你们的一生都要将此背负。
人是一种多么奇怪的生物。
你看到了他帮助你,你看到了他救人,你看到了他不黯世事。
你却不相信你所看到的一切。
你相信你听到的他的过去,以及别人的猜忌。
啊啊啊,太孤单,太孤单。
如果没有你们在身边过,不会觉得孤单如此难耐。
又被打回原形。
你站在八面临风的位置,往事蜂涌而至。
几欲将你撕裂。
太难过,太难过。
难到无法等这一切过去。
人与人的世界太过强大,强大到无法容下一个小小的你。
在这个社会里,后悔是得不到救赎的。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懦弱者总是在扮演被欺负的角色,就像砧板上待宰的肉。
Jack在学校总是会受到别人的欺负,他也没有要好的朋友。
家里沉重的气氛以及妈妈对他的冷淡。
他在旁人的眼里一直是懦弱的,渺小的,被轻视的。
他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像一个被人遗弃的小孩。
Philip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被他的哥哥长期的性侵犯。
这使他的人格发生巨大的改变。
他的脾气变得暴戾,他的性格逐渐扭曲。
或许最重要的是,他与Jack一样被一度视为弱者,得不到关爱与友情。
需要一个地方把自己锁起来,这让他产生了人性的阴暗面。
这两个人的相遇,彼此让对方成为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一起偷东西做坏事,只要可以离开家庭离开学校那些让自己恶心的地方那就是好的。
或许年少无知,他们杀了那个女孩。
无论这是鬼使神差还是一直以来积累的怒气,可事实已经发生了。
他们被送入监狱。
这注定是一辈子无法洗脱的罪名,你看到法庭上那些人的眼神了吗。
或许这些人的怨恨已经刻到了他们的骨头里。
长大后的Jack想要忘记以前的一切,以一个全新的生命面对今后的生活。
他终于能够交朋友,上班,恋爱。
然而好景并不长,老板解雇了他,朋友不信任他,女友离开了他。
他刚刚开始营造的美好世界顿时都失去了色彩。
疯狂的记者堵住了家门,大街上满是捉拿奖赏的招贴画。
年少时的恐慌再度涌向心头,他又开始步入黑暗。
他蹲在墙角希望可以停止那些不堪入耳的闲言碎语。
然而耳朵是无法关闭的。
年轻并不是罪。
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犯错的小孩,可惜再多的后悔也以与事无补。
他站在那里体验脆弱生命的边缘与寂寥。
导演在本片的最后给人留下一些悬念。
生活,爱情那些拥有过的已经化为泡影。
代替来的是无数人的指责与痛恨。
此时的生存与死亡,已经毫无区别。
我想,一个人被某种东西感动,很多时候,是它触动了你的“过去”。
我相信,在很多体验中,人没有空间,只有时间。
我们总愿意相信,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其实,时间从来不曾真正抹去过什么。
《BOY A》就是一部像时间一样生冷而安静的电影,尽管其中也曾有过温暖和希望。
主人公如此怯懦而单纯,又因为有着未成年杀人的前科而内心异常复杂的角色,能够被演绎得毫不造作。
男孩A,似乎在尽量地往里收(无意嗑了摇头丸后的乱舞也许是唯一一次本不想有的释放),但却在故事的节奏里,将冷冷的悲哀铺展得海一般令人窒息——就像男孩最后的归宿。
对于时间与过去,男孩A的悲哀也许远远不是“后悔”或“愤恨”。
后者对于前者,就像吹进山里的风。
“过去”从来不曾属于他,而他却属于“过去”。
是谁说过——“我的痛苦所在,就是与内心的恶魔做殊死的搏斗”。
其实,即使恶魔早已在男孩A的身体里死去,他也无法回复往日的乐园,战场上已经是废墟一片,蔓延到比远方更远的,是烧焦的黑土。
不再喊叫,不去发泄,更不愤世嫉俗。
只是想用脚下的黑土堆起一座小山,垒一座海边的城堡。
不,只要一间阁楼,十平米大。
谦卑真诚地微笑。
被自己救下的小女孩儿称为“天使”的英雄行为,只是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平凡的一个见证。
在最后面朝大海的一刻,男孩A给朋友留言:还记得那个女孩儿吗?
那个我们一起救过的女孩儿,活计。
——他是真的曾经活在人群中。
爱“父亲”,爱朋友,爱Michelle。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有力量的,有些人是怯弱的。
对此,不知“时间”是否曾经留意过。
他问:Do you love me?临床心理学的老师说,很多精神科的病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缺少爱。
很多病人总是会复发,然后住院,其实他们就是想住院,不想回家,因为让他们感到爱的只剩下医生和护士。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有保质期,没有什么能存到永远,就像《圣经》诗篇90:10写到:“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唯有爱。
电影一开篇当我还不知道为什么Boy A要如此小心翼翼地进行对话时,我甚至认为Andrew Garfield演得有点过了,那种略显迟疑、犹豫不决的神情让我一度觉得刻意,但是慢慢看到结尾,我喜欢上了他的表演。
因此,对于社交网络以及蜘蛛侠会找上他也并不觉得奇怪了。
正如我在电影短评里写得那样,人们总是忽略你的好而永远记住你的坏。
别说像Jack这样被贴着标签的“坏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也不能幸免,比如同事只会记着你某次没有给他帮忙而耿耿于怀,却早就把其余十次帮忙忘得一干二净。
其实电影中的Jack一点也没有“坏人”的样子,他长得沉静可爱,笑起来腼腆充满孩子气,有哥们有女友还有像父亲般关爱他的辅导师,甚至还当了回英雄,你要硬说他哪里不好,可能也就有点敏感不太爱讲话。
整部电影106分钟,如果你没被剧透,那么看到60分钟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这是部励志电影,一个典型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别说是Jack,连我这个观众都对他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可电影就像人生,美好的时候总是很美好,一旦跌下就会永世不得翻身,Jack小心呵护的秘密似乎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尽皆知的事情,所有人都离他而去,他也无法再面对所有人,他选择了离开。
似乎在宗教里人们总相信因果报应一说,如果说Jack因为当年那个错误而最终选择自杀,是不是在大众眼光中就是所谓的“恶有恶报”?
但电影呈现给我们的这个“恶人”太美好了,以至于我对他的死感到万分的同情和不忍,他不应该承受这个糟糕的结果。
因为至少我脑海中的理论告诉我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和好人,每个个体都有其复杂性,不能以偏概全。
就像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某法制节目报道一个碎尸杀人犯,长篇累牍地说了凶手何其残忍以及警方是如何通过各种线索不辞辛苦地抓到犯人,但是当我知道凶手是为何杀人时,我竟然有点同情他,其实他的样子一点都不可怕,就像是你在各种工地可以见到的那种老实巴交的建筑工人一样,因为死者把他辛辛苦苦积攒了多年的血汗钱骗走并且拒不还钱后,他们因为发生口角而被凶手无意打死,我看到这里甚至觉得死者死得一点都不冤,但凶手却要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其实我觉得他最可悲的不是杀人,而是无知,如果相信命运的话,只能怪他运气不好遇见了死者。
就像Jack,他最可悲的并不是杀人,而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导致了这个结果,假如说Jack需要去偿还这个结果,那么谁又该为这一系列影响去买单呢?
事实是,公众总是对当事人过于苛责,他们并不关心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结果,并且还把最糟糕的语言都用到在他们身上,打击他们压榨他们,以至于可能连那些内心并不十分邪恶的人最后都相信自己就是他们口中所说的那个十恶不赦的人。
信任是一件奢侈又冒险的事,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去相信他们,而他们也很难相信别人会不戴有色眼镜看他们。
而这样的恶性循环还将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地上演各种悲剧。
而我呢?
无力阻止无力干预,只能选择漠然。
我想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吧。
这里我一直喊男主角Jack,因为这是他希望成为的人,勇敢、阳光、坚定、美好。
PS:可能我的观点过于片面,但我想说的是可能无数的Jack们已经为他们的错误付出了代价,尽管很多时候做不到相信,但请给一些宽容。
PPS:小女孩信中的那句This is your knife, this is your wing. 泪奔
一把刀子,在jack的命运之轮中,一次是恶魔;一次是天使。
很喜欢听英国口音,虽然这个小镇的口音奇怪的让我听起来有些费力。
fuck-fork,尤其是terry的口音尤为浓重。
而andrew garfield的笑容可以是明媚的腼腆的,有时又是猥琐而神经质的。
他活脱脱就是boy a。
整个演员群的表演都自然真实。
这部片子的摄影也相当特别,前景后景多用虚化,也就是说所有的焦点基本对准人物,人物对话的拍摄方式也很特别,构图脱俗,画面极干净。
而摄影轨迹也很有穿透力,带到背景的基本上都是单调而富于形式的,用广角拍摄让人物在画面中占据很小的比例,看上去很压抑。
这让整部片子的视觉质感很轻盈,空虚,集中力聚集在人物本体,一方面细化了人物局部的细微肌肉变化,另一方面从外部变化来反映出人物本体对客观世界的意识。
对于情节来说,很利索的叙事,基本上穿插着现实和童年的回忆。
我喜欢那个phillps,幼年的他长相有些像hillary swank,眼神凌厉。
其实悲惨的童年对人身心的异化这是很古老的题材,但屡用不爽。
因为人的同情心是普遍并且长久存在的情感。
而同样身世可怜的eric(jack的真实名字)内心趋于封闭,但渴望拥有爱,外向的philip正好能弥补他情感上的那个空洞。
也算是交友不慎的例子,或者说是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一些人与生俱来的暴戾,除了基因,就是童年阴影。
他们的确是杀了一个女孩,可那女孩也不是什么好鸟,虚伪做作,可以看做杀她是为了惩戒她的罪,但他们犯了更大的罪。
在整个杀人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出,以eric的性格不可能去主动杀人。
但philp是他的伙伴,朋友,唯一的童年情感寄托。
若我是他,我也会去帮他。
成年后的eric改了名字叫做jack重新进入社会。
很巧在工厂里的新朋友也是一外向的哥们儿。
他带他跳舞,泡妞,喝酒外带嗑药,其实内向的人有些时候需要这些化学物质去释放沉积已久的需求。
jack就是典型的一磕药就high大发了的主。
这是好事,至少他发现了自己有high起来的潜能,当然,还有泡妞的本能。
得到了新的爱情,新的工作,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还上了小镇报纸。
似乎新生活一切都很美好。
可惜这不是一部正常的电影。
过去的确是过去了。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谁也别想抹掉。
他是一个梦魇,无法消除的梦魇。
若你恰巧是身心健康完全无阴影的人,那么可能无法理解什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而对于有过这类体验的人来讲,应该是很能理解boy a的处境了。
最后他站在河边,看着救下小女孩给他写的信。
信上的jack(eric,boy a)拿着一把刀(因为他救女孩是用了刀,同样,童年犯下的那宗谋杀也是用刀),背后画了一双翅膀。
女孩说:this is your knife, this is your wing.他有着天使般的笑容。
可他同时也曾是个杀人犯。
也永远是。
谁去宽恕boy a。
他选择了死,也可以说,他选择了殉梦,殉于那个只要他意识尚存在就永远存在的梦魇。
另外想说一下这部影片的音乐和剪辑。
剪辑和拍摄手法,有些gus van sant的范儿,特别细腻,很有质感和空气感。
会用高速摄影,大特写,去表现人的皮肤,毛发,很美。
而剪辑的节奏也非常舒服,和表演节奏,音乐都很相配。
音乐更是上佳,朴素,极简。
最令人心碎的地方就是,即使有欢乐的主题,也只是起了个头,并没有深入的发展旋律主题。
这音乐就和boy a一样,都只是刚看到希望,却戛然而止。
5星都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的喜爱。
做什么事,有什么代价。
我只看得见你的刀 怎么办
错了就再也不能原谅了吗?!
失手夺去女孩的生命,虽然女孩不是那么纯真,但他多想告诉我已经偿还,可世人眼中童年为代价似乎不够沉重,即使挽救了他人也无法弥补那场过失,人生就是一场棋,有时候错一步满盘皆输
虽然剧情的槽点很多,但是这也是导演的目的所在,只为突出一个主题,恶人回头是否能得到救赎?电影的节奏很慢,中间还轮回穿插回忆,刚刚觉得有点意思就戛然而止了,把结局留给观众去思考,想来想去最后还不得不认可,因为这就是现实!人一旦犯下不可挽回的罪行,这辈子都要背着罪名过日子了!
傻呆呆的加菲
封面真的很像Paranoid park~Andrew Garfield好棒~
男主那小萌样啊~~孩童时代那两个小男孩也演的极好啊,哎,有些事就是没有重来的机会。。。
强烈的第一人称观感,仿佛与主人公感同身受。主角演的不错。这故事不太吸引我。
一段救赎的路 走的如此坎坷~
没有字幕加口音,的确只能懵懂看个大概。那女人像他妈似的……
andrew garfield真是帅惨了啊,真是让老女人心疼的小美男。。英国的郊区一切都好眼熟,还有英国的不良少年 好真实
看完才知道是蛮童之歌啊你妹,我以为是娈童之歌。。
broken heart
交友要慎重
#观影手记# 1487 2.5 你迟早要为你所作所为负责的,不是么?看开篇以为是智障男孩的故事,这是神马演技?!
不好看,莫名其妙
过去不能想要就要 也不能想丢就丢
唉 也没啥选择了 都这样了 被杀的那女孩本身就贱的不行
相当压抑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