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场意外,俐俐身受重伤,手术过后更成了没有意识的植物人。
3年时间过后她奇迹般苏醒,却全然忘记自己的身份和来历。
失去记忆的她,偶然遇见了报社记者刘聪,两人相知相恋。
俐俐也找到了工作,进入了方臣药业任职,一切似乎重新开始。
后来,发生了一起医疗事故,一个十岁的女孩小芸无故因感冒在医院治疗中成为了植物人,身为记者的刘聪开始调查,进而猜测,小芸很有可能因为使用了方臣生产的麻醉剂而导致的。
他深入调查,上了报纸,引起轩然大波,也令方臣坐立不安,急于除之而后快。
另一方面,为了协助男朋友调查,俐俐偷偷地获取公司资料,后来被抓住,此时,俐俐生命安全和工作都受到了威胁。
在这一追查的过程中,她渐渐找到自己之前的身份,了解到自己成为植物人的原因。
原来,她自己在成为植物人之前也是制假药的参与者。
方臣药业拿金钱诱惑,并威胁她不要将事情抖出去,否则她自己也要受牵连。
在良心的拷问下,她最终选择了自首,方臣药业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女主角死而复生,选择违背社会阴暗的游戏规则,在良心和利益之间做了重新的选择,需要很大的勇气。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陷入潜规则,为了一已私利,被社会阴暗的游戏规则毒害,早已放弃了重新选择良知的机会,宁可沦为心灵的植物人。
这样一部小成本电影吸引我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是李乃文,很多人,甚至一位对电影很痴迷的朋友都不熟悉的演员,而我对他的首次印象来自于电视剧《动什么,别动感情》,严格意义来说,我是很喜欢他的范儿,比如这部电影中,当女主角在医院拦住他的车时,他摇下车窗的那句“怎么着”还没出口,我已经在心里出口了,他那种比较哏,又有些垮的风格恰巧横跨了京津两地,是我很喜欢的戏剧特质,而这即是他的风格也是他的限定,老实说,在这部电影里,他所饰演的狗仔队记者基本上对他来说游刃有余,事实上,他也中规中矩的完成了任务,其实电影给予他发挥的空间也不多,通看下来,女主角才是重中之重。
这部电影是绝对的现实主义题材,一点不娱乐,但是难得的是还不算沉闷,不过开头的代入感还是有些差,镜头也不够细致,倒是两位主演的演技比较细腻,真实,与这部电影的主体风格非常相符。
故事在最后设了一个局,算是电影的一个高潮,并使它多少带一点悬疑的色彩,因为车祸事故成为植物人的女主角,在意外的刺激下苏醒后,带着不知道我是谁的精神缺失重新回到生活的轨道,当她无意中得知使自己真正长睡不醒的并非车祸世故,而是医疗世故,以及见到使用了此种麻醉剂产生同样后果的小女孩后,开始了所谓的正义讨伐之路,结果真相总是在意料之外。
电影的前期铺垫上有比较让人产生质疑的地方,比如三年的无诊费安置,比如假学历证明的轻易通过,在电影中都被一笔带过,当然整部电影本来就有匠心的成份,否则也不会呈现这样的一个故事,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技巧性的运用,确实使作品好看了,但是也不免削弱部分现实性。
比之表层的维权,打假等主旋律的传达,我更欣赏这部电影中一些深刻的人文诉求。
李乃文的刘聪,为了一个北京户口,想要写一篇有重量的新闻,重量开始为了私我,后来演变成了切实的正义,为此,他险些失去双手。
冯波的朱俐,为了在这个城市生存的像别人一样,就去做了与别人一样的事,这就是当下都市人的现状,更确切的说是北漂的生活景观,是这个时代,这个城市的顽疾,而谁让这一切变成了如此自然不言而喻。
朋友跟我说,作为一部电视电影,主旋律是必然的,而电影更有着一个升华的结尾,事实上从整部电影中也不难看出其中的主题,但是我还是从中解读出了一些暗藏于下的涌动。
我不能说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但是确实是一部有诚意,认真的电影,它就是在好好的讲一个故事,一个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有反思,但是没有强烈的教化,这样就很值得肯定了。
《我是植物人》与《我不是药神》相隔8年,前片中的公民记者在后片中成了资本家的发言人。
两片都是中国公民因为药品对抗强权的故事,但在口碑和票房上呈现交叉的两极分化。
不少人拿这两个片子作比,反派影评的国内电影十年回顾专题里,波米狂赞《我是植物人》,反面教材就是两年前做过长节目的《我不是药神》。
我拉完这两个片子,和波米的观点有些出入,也有了些自己的发现。
波米点评《我是植物人》时说此片“比《药神》触及到的深度要深得多”。
的确,主题方面,《我是植物人》的深度优于《我不是药神》。
波米提到《我是植物人》在探讨“身份缺失”的主题,拉片后我发现这是影片高潮段落之前的主题,在高潮段落发现被告就是自己之后,影片主题就上升到“平庸之恶”,以及怎么面对自己的“平庸之恶”的问题上了(片中问题药品名为“因菲它命”,谐音是“因非它命”),这才是《我是植物人》在主题上一骑绝尘之处——对比《地久天长》中的作恶者海燕,用温情主义掩盖罪恶,《我是植物人》中的林莉则是主动自首,高下立判。
《我不是药神》讲述的个人对抗强权的主题,虽然在更大范畴内这是经典命题,但在近些年的国产电影里,这样的主题表达非常可贵。
(波米盛赞《我是植物人》里的维权律师的角色,也使用了这种降级比较的角度) 但在内容深度方面,《我是植物人》对于麻醉剂导致的植物人的描写的深入程度,低于《我不是药神》中对慢粒白血病人患病程度的描写,不像波米说的“《我是植物人》是在真正关注植物人、关注病友圈”,它对植物人和病友圈的生活状况的描绘仅限于开场女主角林莉昏迷、康复,以及女孩小芸家中的三场戏,而《我不是药神》对慢粒白血病患者的外貌、生活环境(卖药和警察收药两次)、骨髓穿刺过程、清创过程、化疗过程都有涉及。
按波米的习惯,先说《我是植物人》的缺点。
关于两片因为制作成本差异导致的问题,如演员演技、声音质量、美术效果、动作场面的数量和质量等暂且略过,主要聊剧作层面。
《我是植物人》中,林莉帮助刘聪写调查稿件的推动力来自46分钟20秒处:二人去山西寻亲未果,听失踪女儿的父亲独白后做出了帮助刘聪的决定。
这个父亲讲述的女儿失踪过程与林莉前后经历并无丝毫相似之处,用此情节推动人物冒着丢工作风险窃取公司机密非常羸弱。
其次,林莉与刘聪的调查行动里,反派太弱,阻碍太少,代价太低。
第一主人公林莉在高潮行动前的阻碍仅有被领导抓现行,代价只有丢失工作一项,且公司在其离开公司后才报警,林莉顺利出走,次要角色刘聪也只有被黑社会打伤手的代价。
这样的代价实在难和《我不是药神》中的众多垂危病人的身家性命作比。
如果把影片中唯一可见的因药品死亡的小芸也作为代价的话,那对小芸及其父母的描写也太过缺失,导致扁平。
有一种解释是,作者不想掉入煽情的窠臼,但影片在13分钟、24分24秒及1小时22分55秒处都使用了大段有词音乐。
《我是植物人》对药监局的提及和《我不是药神》对医保局的提及都在尾声位置,且前文提过《我是植物人》罪魁祸首是中介公司核验临床试验的人,即批判的是作恶的芸芸众生,所以影片承担的审查风险比《我不是药神》要小很多。
片中维权律师一角的确罕见,出场戏拍得极为华丽,但其后并无产生任何推动作用就匆匆消失了,实在可惜。
再说《我不是药神》。
看完两个片子,我最直观的感觉是《我不是药神》信息密度比《我不是植物人》大很多,信息点质量也高很多。
《我是植物人》开场,林莉在房中醒来,城市上班空镜贴电子乐加广播声,等不了电梯走楼梯,楼梯空间用清洁阿姨强调,万宁公司前台陆总女友向男同事秀钻戒,交代林莉经理身份,林莉批注文件,同事询问林莉辞职,表示自己也想辞职,林莉说别让自己影响到其他人,陆总询问林莉要不要送,女友催促,林莉碎掉二人照片。
其中林莉在房中醒来、同事询问林莉辞职,为废戏;陆总女友在前台秀钻戒,为假戏;陆总开场台词的平庸设计与片尾面对检察院的蛮横没有匹配,为差戏。
《我不是药神》开场戏,在歌曲《Aankhen Khuli》之后,神油店内电话铃响起,程勇玩纸牌没接,神油店外宾馆老板登门,传达房东催租并隐瞒程勇不在店内,程勇说自己没钱,问宾馆老板有没有在宾馆摆神油,宾馆老板说没㞗用,程勇在宾馆老板离店后说“是你自己不行”。
第一场戏建立起程勇的屌丝气质,部分生活困境,宾馆老板对程勇的热心,程勇对宾馆老板信任但不以为然的态度,神油店铺垫后面的印度之行,且全程生动真实。
《我不是药神》全片保持了这种信息密度和密度,而《我是植物人》中信息密度相对少,且废戏假戏较多,如19分18秒的留言条,43分33秒总监会议室训话一整场,52分钟计算新药通过一段台词、1小时11分28秒定敲门暗号均为废戏。
谈及影片与现实的关系,波米说《我不是药神》“现实主义的力度和深刻度完全不在层次上”,但仔细看,《我是植物人》中展现的反抗对象只有资本公司(药厂+报批中介),警察的几次出场也只是正常出警,充当了维护公共场合秩序的功能(有趣的是,在《我不是药神》里,警察的正常出警被波米认作缺点,在《我是植物人》里被认作优点)。
《我不是药神》的直接责任方是医保局,而影片中给程勇一行人制造障碍的是诺瓦公司和警察,看起来《我不是药神》回避了主要责任方,被指责为把资本妖魔化、煽动民粹貌似也无可厚非。
但我认为,《我不是药神》对医保局的处理是悬置,而非回避,即诺瓦公司因公司损失找警察报案没问题,警察因违法走私抓程勇也没问题,哪出了问题的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这个逻辑链条同样一目了然。
两个片子都是国内现实主义里程碑级别的作品,没有必要捧一踩一,特别在这种现实主义作品凋敝的时代背景下。
附:《我是植物人》影片结构:建置段落(23秒-17分03秒,17分钟)林莉上班林莉辞职林莉车祸刘聪进入朱莉病室,朱莉醒来刘聪偷拍被抓,林莉上刘聪车,回刘聪家(歌词背景音乐)铺垫段落(17分03秒-46分21秒,29分钟)刘聪去医院刘聪去救助站刘聪回家,林莉展示药品认知能力刘林二人去派出所林莉应聘保姆,没有证件(歌词背景音乐)办假证入职方臣刘聪给林莉买手机,获悉八卦稿件被毙林莉上班,遇小芸父亲入职培训刘聪生日聚会刘聪逗林莉,感情增进林莉接受核实临床试验任务,发现端倪林莉搬出刘聪家林莉前往西城医院核实临床记录,又遇小芸父亲安经理对林莉说没让你真核实刘林火锅,刘聪想以方臣为素材总监开会刘林二人去山西寻亲未果,林决定帮助刘写稿件进展段落(46分21秒-1小时15分45秒,29分钟)刘林去小芸家了解情况林莉库房找药,未果林莉办公室偷资料刘林家中分析刘聪方臣稿件被毙,与领导争吵未果,转向网上发帖方臣高管开会,因方臣负面新闻暂停投资刘林去小芸家送捐款刘聪被打刘聪入院,刘聪同事给林莉介绍维权律师林莉见维权律师某医院与医生洽谈,林莉获悉自己也是受害者林莉取病例,与主治医生交流,再次怀疑麻醉剂林莉在公司用假签名获取药品材料林莉、刘聪与律师交流,引入中介公司线索林莉被公司抓现行,辞退林莉与律师前往中介公司,记忆被唤醒高潮段落(1小时15分45秒-1小时33分40秒,15分钟)林莉与公司高管谈判,获悉被告是自己,律师离开林莉取行李箱刘林回林家(歌词背景音乐)小芸死亡林莉自首检察院查封方臣和中介公司尾声(1小时33分40秒-1小时35分26秒,2分钟)刘聪探监《我不是药神》影片结构:建置段落(2分24秒-20分20秒,18分钟)程勇人物建置:欠租、养老、离婚吕受益出场,介绍走私商机程勇建置部分危机深化,接受走私生意印度交易铺垫段落(20分20秒-45分48秒,25分钟)回国,药卖不出去病友群主思慧加入,打开销路神父加入,印度通信渠道建立黄毛加入,团队建立营业状况、队伍关系药商向公安检举,立案夜店团建思慧家里曹斌对领导提出不是假药神油店打牌进展段落①(45分48秒-1小时4分10秒,15分钟)病人反映吃药出问题大闹张长林传销现场拘留,获知量刑标准吕受益妻子家中感恩张长林上门索要渠道张长林点炮吃火锅散伙进展段落②(1小时4分10秒-1小时32分55秒,28分钟)妻子跪求程勇看望吕受益再次前往印度吕受益死亡瑞士药商起诉印度药商重新卖药,黄毛加入和黄毛谈回家公安抓张长林病人求曹斌,曹斌放人曹斌与局长冲突张长林拜访程勇张长林被抓曹斌找程勇,被遮掩过去高潮段落(1小时32分55秒-1小时45分45秒,13分钟)黄毛死亡曹斌退出案件印度药厂关停,程勇赔本卖药,扩散至全国程勇送儿子上飞机,和曹斌和解程勇被抓尾声(1小时45分45秒-1小时52分21秒,7分钟)审判程勇长街送行程勇出狱
剧情简介 苏醒植物人卷入迷案 本片讲述了,狗仔队记者刘聪在跟踪偷拍明星的过程中惊醒并结识了植物人朱俐,刘聪成为了举目无亲的植物人朱俐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相识的人。
但已经失去记忆的朱俐面对眼前的世界一片茫然,此时的世界充斥着造假,假货与骗子,在朱俐的生活渐渐融入这个世界后,她和刘聪却被卷入了一个惊天大案……
然而,格外吊诡的是,公理不彰的现实令是非颠倒、正邪异位。
小女孩一家人求告无门,生活每况愈下,而大医药公司却趾高气昂,拒不认错。
主持正义的男女主角要像地下党一样跟律师暗中接头,像“碟中谍”一样偷查医药公司的内部档案,仿佛他们才是在做见不得光的事情。
医药公司却可以一手遮天,用巨额广告费让男主角采写的曝光稿无法上版,甚至雇佣流氓打手对男主角进行血腥报复。
导演在设计这些剧情时刻意营造出一种荒诞感,从而突出了现实的残酷。
而“我是植物人”的片名更是对国人生存境遇和面对乱象无动于衷的冷漠心态所表达的无奈和嘲讽。
片中男女主角为了揭露医药公司的黑幕,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男主角的手落下残疾,女主角则用身陷囹圄的代价让医药公司彻底垮台,在我们这个“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社会中,他们的勇气和责任感都让人可敬可佩,也同时让人对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心生敬意。
在商业娱乐片大行其道的浮躁环境中,能用十足的诚意、专业的态度打造出这部细节真实、发人深省的影片,追求心灵触动而不是简单提供感官刺激,不惧可能遇到的“审查”问题,更不惧肯定会碰上的票房冷遇,这份勇于批判现实的责任感,在当下内地影坛显得格外罕见,所提供的独特观影体验对观众来说也是格外难得的。
虽然《我是植物人》不乏深刻内涵和残酷现实,但表现形式却一点也不刻板沉闷,没有一开始就摆出一脸批判的严肃架势,而是用女主角的身份悬念和男主角作为狗仔的娱乐桥段来启动剧情,充分调动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再逐步切入医药行业黑幕的主题,开始营造矛盾冲突和起伏剧情,最终女主角身份悬念的揭示同医药行业的黑幕曝光巧妙融合,推动剧情达到高潮,显示出编剧和导演编织故事的独到创意。
男主角李乃文和女主角冯波在片中的表演也格外出彩。
李乃文将身为娱记狗仔的机智调皮,帮助女主角的古道热肠以及勇揭黑幕的义无反顾表现得淋漓尽致,自如的生活化表演让角色显得格外生动鲜活。
冯波则把失忆者的痛苦无助和孤独感刻画得十分到位,最后真想大白之时内心翻江倒海般的矛盾冲突,更是通过全情投入的剧烈情绪和肢体语言展现出来,对观众的情感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刚刚不小心瞟到一眼别人的评论!!
用词好犀利啊我做不到哈哈哈只能说点自己的感受。
在大五上学期最后一节专业课老师给我们看了这个电影,作为少见的医药题材电影而且是能够真正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我觉得他为药物现代评价和实验室管理规范的更加严谨和重视起到了一定作用。
这个电影主要讲述了因使用了缺少生产前临床试验而存在安全性问题的麻醉药的女主在新闻记者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起诉药企,最后发现通过这一药物审批的人竟是自己的故事。
药品安全对于这个社会是一个非常受重视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药学人,一定要恪守药德,在关乎到千万家使用者幸福的药品生产问题面前一定要重视重视再重视,坚决守好严格生产底线。
说回电影,前期有些平铺直叙后面开始揭发药企恶行以及屠龙少年女主发现自己竟然是最终的那条恶龙的时候,才进去高潮部分,看的虽然很爽,但是剧情还是有些套路化了。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像《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一样是由真人真事改编,但是这个剧情实在是简单哈哈哈,并不是很出彩。
总而言之,在我未来的大约40 年的药学生涯里,我会记得这部电影,记住宫老师对于药物警戒的教育。
这是一部没有什么漂亮主角人物的电影。
开始的镜头切换下,熟悉的北京一号线场景在上班高峰期的簇拥中迎面扑来。
憔悴的女主角从出场便带上了一种悲情的色彩,当然,直至收尾,也如此一贯。
剧情的铺张,颇有三流城市言情路线之嫌,不过也就是爱情遭到背叛—小三登场—结束工作—出现事故—意外邂逅男主角,然后两个不搭的欢喜冤家开始一段啼笑姻缘,主线应该是这样走下来的,波澜不惊一番,最后大功告成功德圆满,平平稳稳,也不会侵害到观众的情绪,没有什么意外而已。
可是,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片,按照导演的路子,这样就不值得他大费周章,也不值得观众们有所期待了。
当时一边观片一边感慨,前一天还在嘀咕某奖落定之后的轩然,今儿就看到这片,算不算是一番应景呢。
看大家的影评里提及到的现实题材,围绕了药品这行内幕的种种料,其实只要跟医院打上交道,不为自己钱包叫屈的人应该没有吧。
今天某某新闻曝光药品暴利的事件,明天某某网站发布药品不良反应致伤致残的新闻,这都已经不算什么新鲜的事儿了,是的,我们有了知情权,可是,我们也只是平民百姓,我们会生病会打针会吃药,活在这个可能买到假鸡蛋假大米有毒奶粉等等的现实里,能维护我们权利的不是我们自己,这只能是作为一番饭后茶聊,又不是什么代表大会。
(达官贵人们就不生病不住院不吃粮食不食人间烟火吗。
) 而在这片子里,我关注的并不是这个话题,讨论下去也没有实际意义,隔靴挠痒。
我想到的是,我们还有没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呢。
男主角刘聪在揭露事实内幕时先是遇到了不被发稿的阻拦,然后他执着的转向了网络,代价就是遭到了毒手暗算送上了病床。
是的,电影创作可以只是提炼于生活然后进行了放大和表演,有失真成分。
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这种类似的事情难道真的就不存在吗。
电影里男主角回家掏钥匙开门的那一幕,坐在后面的有人小声说了句,“这就要被打了。
”这已经像潜规则一样得到了大家的认同,那就是,敢说话的人一定要挨打。
谁让你出头的,不就是个笔杆子写字的你玩什么命儿跟人家死磕,你没背景没靠山没金山银山就是贱命一条凭什么跟已经默认的体系抗衡?
螳螂挡车之力罢了。
可是时代如果是一只一直在滚动前行的轮子,这个轮子也是碾碎了大片大片历史而来的,而没有哪一段历史的转折不是在血腥中的,勇者可畏。
当然,我也只是受着这几天一些道听途说的新闻事件影响把情绪带进了观影中,然后又私人情绪的表达感受,这些都不重要,我也能把话说出来,虽然不甚痛快,就像这片进行的情节也让人觉得不甚痛快一样,还缺些什么,也是没有一个更生猛的切入点吧。
毕竟还是想让大家看到的是温暖的一幕,譬如只为了转正抢头条才敢于揭露事实的娱记男主角,最后摆正自己,告别八卦,正式的开始社会版,变成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这不是我会主动观看的类型。
但是有些地方很真实,虽然还不够一刀见血的那种给力。
我只是觉得,拍这片的人一定也是没有痛快。
整个影片就冲它关注民生,勇于探讨社会敏感话题的这种精神,我就给它5星,至于电影别的如何,这时候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你要非说电影戏剧冲突不够,演员表演不到位,剧情松散,诸如此类的理由来批评一个用心的电影,那我觉得你真的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先审视一下自己的社会责任心和良知了。
我们的社会太需要这些了,可可西里、我是植物人,仅仅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的更多更多!
至于我们所谓的那些国产商业大片,我真的有些反胃恶心了,大部分都是用钱去圈更多的钱,一部一部不停的在冲击年度最烂电影的底线,何时是个头啊?
身受重伤的俐俐术后失去了记忆,此时她碰巧遇见了报社记者刘聪。
刘聪正在追查一件由于麻醉剂而导致一个小女孩变成植物人的医疗事故。
在俐俐的帮助之下,刘聪的调查逐步深入,也越来越接近事情的真相。
但是,那些事情的真相确实是他们俩都无法解决的黑幕。
与此同时,俐俐也渐渐找回了她自己的记忆与身份。
这部电影的因果线显然是俐俐找回记忆的过程,而情感动力中增加了俐俐和刘聪之间的情感升温这一笔。
正是由于“医药黑幕”这类话题的敏感性,影片放在都市爱情片的外壳下,借用失忆的方式,表现出一个女子重新寻找身份的过程。
与此同时,术后变成植物人的小女孩事件成为一条辅线,直接用于表现当代社会中的医患关系、医药黑幕等问题,通过刘聪对小女孩事件的追访抽丝剥茧的揭露出来。
大团圆的结局虽然成就了俐俐的自我救赎,但并没有削弱揭露社会问题的力度。
除了将爱情作为一个揭露社会问题黑幕的技术外衣之外,导演运用“寻找”设定悬念,以及闪回等方式,打散了叙事,让观众从细节中自己拼贴医药黑幕的来龙去脉,同时也增加了观看影片的趣味性。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技巧性的处理方式使得社会问题的揭露圆润些。
小成本电影有时候会成为口碑宣传的噱头,言外之意制作成本低能做到这个水准很不错啦之类。
不过其实电影本来就无需高制作,是国内学好莱坞烧钱烧上瘾了才觉得这类先锋小片难能可贵。
不太喜欢电影数字化,尤其是画面精细片儿却不精细,失了胶片的那种感觉——不是一定要矫情,而是比较之下真能体会出来的不同。
更用上了虚焦的新技术,可我看着就觉得鸡肋还虚得我眼睛难受。
电影最核心是故事,去掉杂七杂八的东西最主要看它到底讲什么。
去掉精细还是粗糙大小手笔一类旁的东西,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好故事。
虽然稍微我觉得这故事讲得有点不上不下——往大了讲的确容易收不住,但是过于显得不经意的生活化却觉得太小家。
医疗、制药、造假,用一个失忆的故事带出很多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和社会里肮脏无奈的一面。
除了主题中的医药造假这一元素外,细枝末节处还能看到身份造假、上访抗议、民告企业、贼赃市场、殴打记者等等等等,讲述的还很自然。
比如女主角要不是遇到前同事就愣是找不到自己的真实身份,而男主角就能那么容易给她弄了个假身份,在路边买偷来的手机用,上班路上遇到受害者在企业门前抗议还要被警察警告骚扰。
很生活化,却很戏剧化。
因为它揭露了这些东西,所以才有那些口碑。
因为在国内讲这些实话勇气可嘉。
这也是一种讽刺。
很多人可惜它还是有所保留有些美化,也明白它有所底线的缘由,感叹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哪怕它有个主旋律的结尾。
这部片的悬疑跟真正的悬疑比起来毫无出彩。
实话讲十分一般,但为什么能那么震动?
只因为它讲出了所有昧过丁点良心的人心中隐隐的噩梦:因果报应。
更应了网上总说的那些话:今日他人遇到XXX的事情你保持沉默,等到你XXX的时候已无人为你讲话。
就好比女主角当日作为整个医药造假行业一环不负责人的时候,会不会料想到今日自己身为其苦?
就好比他们在街边买别人偷来的手机,有没有想过也许自己以前或将来丢的手机都在这里销售?
好像那个笑话讲的,卖奶粉的卖肉的卖包子的一系列奸商都死了,只有棺材铺老板很高兴,可惜他最后饿死了。
电影其实最怕说教,它只需要把真实的东西摆出来,思考由他人。
本片也一样,它只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好坏你自己评说。
但是其实,故事已经有倾向性。
用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引起你所有因果报应的联想。
我不喜欢它这样。
因为也许它不见得引起思考,却引起没有思考的恐慌。
就好像近一段时间内那些七嘴八舌的话题。
女主角不喜欢,男主角李乃文却生活化的讨喜。
故事框架不错,立意不错,但是拍的一塌糊涂,逻辑多出不通,画面跳跃太大,叙事不连贯,配音让人出戏,念稿一样的对白,毫无张力。
故事主线其实很好莱坞 搬过来结合现实题材 故事很精彩 搞点大牌多点悬疑设计点峰回路转就像大片了当然先找死帮色~
#小西天 今天看的几部王竞里电影感缺失最影响观感的一部,电视电影质感加后期配音产生的观感实在难称优秀。谍影重重一样的类型叙事更是一定程度上冲散了现实表达。不过表达的勇气还是令人敬佩。
故事角度大胆新颖,讲述的方式老套又烂俗,矛盾塑造的太讨巧了
各种做作、各种假。第一次看两人对话“对打”镜头,人脸虚掉的;也第一次看如此频繁对焦在后景群众演员身上,让前景关键角色虚掉的。
电影拍得实在是有点粗躁,但好歹还是揭开了冰山一角,不过现实更令人唏嘘,十年之后的今天情况更糟了。
IPTV 外公家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7494/
拍的很认真
情绪带不进去。配音也不好
太理念先行了,二人结识到结伴的这几分钟以及之后的按图索骥经不起推敲。整个医药内幕揭露历程更像是功能性事件,害人就是害己。本质上跟《蓝》是一回事,是对“游戏规则”本身的批判,因为刻意的失忆,人性也有了“涅槃”的机缘。很斧凿的作品。
真狗血
演员不错,但维权这东西在中国只能是童话。
给我一种拍了前面10分钟之后换摄影师的感觉,而且真的成本低啊
剧本很好啊,就是镜头语言电视化的让人无法接受。
这个片的主创是把电影当做电影来拍的……
就剧情而言,是及格的,也是有戏剧性的,但是相比于《聚焦》而言,此片的细节缺失,大框是没问题的。失忆的莉莉兜兜转转查到了自己身上,最终自己自首,使得案子了结,可是片子的主要内容应该表现双方斗争才是,可争斗的情节都是蜻蜓点水,剧情就显得很套路,不写实了。大环境的贪污之下,任何人都不是无辜的,只是当大环境变好以后,从前那些非法的事情是不是该彻底清查,从百姓角度是该,可是从国家层面似乎有点做难。因此,只能依靠媒体和公民自身把问题曝露,才能解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难相信党,相信政府会主动给我们解决,我们只能相信自己。
故事好
一般吧,演员演的很无力。不过题材,在用力些多好。
昨晚在AV6看的,一个有现实意义的故事会故事
题材挺好,导演细节把控,讲故事的能力不够,摄影特别差,对焦经常失焦,演员演技不行,连续剧水准的低成本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