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26日,第9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电影《金属之声》摘得「最佳音效」桂冠,在颁奖季又拿下一个声音类大奖。
比起视觉上的享受,听觉层面的感受才是这部电影所希冀突破的关键所在。
《金属之声》并不是第一部聚焦于听障群体的电影,但或许是其中最为特别的那一个。
面对这样一部由听障演员、听障语言(手语)和听障文化所构成的剧情片,声音设计师尼古拉斯·贝克尔在同期录音和后期制作上花费了大量心思,以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听觉世界」。
这一期莫非听电影,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在颁奖季名声大噪的作品,是如何使用声音设计为电影抛光的。
从「听」声音到「感知」声音本片的主角鲁宾是一名重金属乐队鼓手,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中给他的听力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在一次巡演途中,他骤然失聪。
面对突发状况,鲁宾毫无准备,这一听觉和心理上的变化仅仅靠「看」显然是很难理解的。
声音设计师尼古拉斯曾担任电影《地心引力》的拟音师,丰富的工作经验使他能够注意到那些真实存在却很难被察觉到的声音。
为了还原真实的失聪体验,尼古拉斯在拍摄时大量使用了接触式麦克风。
和传统设备不同,接触式麦克风通过物体的振动而非空气传声来拾取声音。
这些经过特殊设计的微型设备被置于演员里兹·艾哈迈德的嘴巴里、靴子中,以便收集由身体发出的最细微的声音。
技术本身并非奇观,恰到好处的使用赋予了它意义。
以鲁宾为代表的部分听障人士感知声音的方式与接触式麦克风的工作原理相得益彰。
失聪初期,鲁宾的内心狂躁不安,彼时的他还在受「听觉」控制,但在乔的指引和听障社区同伴的帮助下,鲁宾的「感知」能力变强了。
鲁宾通过拍打滑梯来和社区里的孩子交流,或许是电影中最动人的一幕。
仅从听觉角度来讲,这一声音对于二人和观众来讲都微不可闻,但有节奏的振动感却能够经由滑梯传递出来。
小男孩趴在滑梯上,感受它的振动这也是鲁宾从「听」声音到「感知」声音的转折点。
打鼓和敲镲的声音逐渐由一种外在的声波振动转变为他内心的节奏,尼古拉斯所使用的录音技巧和捕捉到的真实且自然的声音,使这一变化不再抽象。
声音是一种记忆乔曾告诉鲁宾,越战时一颗炸弹在耳边爆炸致使自己失聪。
几十年过去,他仍记得那一刻在耳边响起的音乐。
对于像乔和鲁宾这样后天失聪的人来说,声音是一种记忆。
为此,导演达里尔斯·马德尔采访了多位后天听力障碍者,根据他们的回忆来构建听力受损后的世界——来自外界的声音并非会被平均地削弱,而是过滤掉了大多数高音,只留下低频的部分。
为了使观众在听觉上沉浸其中,尼古拉斯及其团队通过混音重现了这一感受,声音传入观众耳中就像沉入水底一样变得又低又闷。
但尼古拉斯并没有将这一技巧应用于整部电影中,而是让声音随着剧情的进展变换。
药店里,饭桌上,教室内……观众所听到的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沉闷且夹杂着带有金属音色的噪音。
这一声音选择的背后是视点的移动,观众得以在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中自然地切换:有时是鲁宾听我们,有时是我们听鲁宾。
钢琴演奏声时而清晰,时而沉闷这种变换也体现在声音响度的强烈对比中。
电影开始时,鲁宾起床使用榨汁机和擦拭器械的声音十分清晰。
但随着他听力的恶化,这些声音逐渐消失了,生机勃勃的清晨变得寂静起来。
这一时期的鲁宾难以忍受低分贝环境,「发出声音」是他证明存在的方式。
为此,鲁宾屡次通过嘶吼来制造噪音,这些声音在安静的环境里显得格外突出。
主观与客观、现实与回忆的边界,也在声音变换中变得越来越模糊。
听障社区与「无声」文化在演员里兹看来,使用手语交流时,人们能够看清对方的表情和肢体的律动,彼此之间很难有所隐瞒。
这种不加修饰的自然感也体现在了声音设计中。
鲁宾首次参加听障社区互助会时,房间里充斥着人们打手语发出的肢体与布料摩擦声,窗外的虫鸣也清晰可闻。
在这里,环境声得以被凸显出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鲁宾都生活双重屏障之中:丧失听力使他无法像从前一样生活,不懂手语又让他难以融入听障社区。
但正如乔所说:听障并非是需要修复的问题,真正的阻碍只存在于人们心里。
听障社区的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职责,鲁宾的任务就是学习去做一位「聋人」。
在这一过程中,电影声音的选择和鲁宾的心境完美契合。
乔向鲁宾解释听障社区文化初入听障社区时,集体生活一定程度上抚平了鲁宾的暴躁,有关女友露的消息却又让他焦虑不安。
在这段时间里,声音的变换显得混乱且嘈杂;当鲁宾失望地发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不能让他听到如往昔般动听的声音后,人们所享受的音乐、宴会甚至于女友露的歌声,也都变成了刺耳的噪音。
在为人工耳蜗设计音效时,尼古拉斯将录制好的声音分层,去掉了其中令人舒适的部分,并将剩下的声音重新组合为令人抓狂的金属噪音。
这无疑是本片在听觉上最令人不适的部分,此时的鲁宾内心也经历着激烈的挣扎。
影片结尾处,经由人工耳蜗传来的教堂钟声像敲钹声一样回响着,鲁宾摘下了助听器。
电影里的一切声音都被擦除,仅剩鲁宾眼中的画面和屏幕前观众的呼吸声。
即便是对于完全失去听力的人而言,真正的「无声」时刻也很罕见,此处的声音处理实际上是一种意象化表达:在这一刻,鲁宾仿佛抵达了乔所描述过的「上帝之境」,那里有着他所从未体验过的平和。
鲁宾在公园里摘下助听器,望向四周如果说手语冲破了沟通障碍的藩篱,人们借助它来理解彼此,那么本片以「有声」表现「无声」,在声音设计上作出的尝试也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并未在鲁宾「乐队鼓手」的身份上着墨太多,但带有金属质感的声音却贯穿始终——从燥烈的金属乐到刺耳不适的噪音,当它所象征的生活方式被渐次打破,那些深埋于心底的声音也变得清晰起来。
【影评】《金属之声》神奇的地方,就在于电影中大篇幅的无声影像。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安静的场面。
失聪鼓手自暴自弃后安静坐在二层小楼看窗外的树和风。
他陪伴聋哑救助学校的师生一起玩耍,教他们击鼓。
教在课堂上调皮的男童,他们一个在滑梯上,一个在滑梯下拍击滑梯。
和女友的分手也非常有趣。
和女友长时间接吻,但中途女友故意咳嗽,故意喝水。
相拥一晚,第二天男主自己提包离开富二代女友的家,卸下花了4万刀的助听恢复器。
从尖锐的金属声,回复到无声状态。
这不是一部关于金属乐的电影,但它适合所有人(因热爱金属乐来看也好)去看。
这是一部关于找到内心平静的电影,这是一部告诉你如何自我救赎的电影。
在疫情当下的时代,在这样浮躁喧哗的时代,我们需要它。
这段对白送给没看的各位:“我还为你准备了一个小房间。
”“做什么呢?
”“在那个房间里你什么都不用完成。
”“ 我唯一想让你做的事情就是:sit(坐着)。
”“我所希望的就是,当你坐不住的时候,就拿起纸跟笔,我会为你准备纸跟笔,我希望你能够...写出来。
”“你写什么,怎么写,拼写对不对,这些都不重要。
哪怕你只是——Mess(瞎写)。
”“I don`t care(我不在乎)。
”“不会有人看的,但我要你一直写下去。
”“不要停下”“知道你感觉自己能...”“sit again(坐得住)”
电影看了两遍,中间隔了一两个月吧,记不太清了。
第一遍打分的话4分,第二遍5分。
故事很简单,甚至在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部分段落缓慢拖沓。
但在第一遍看完的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经意想起这部电影,可能日常生活中自我的不安,多少会和剧中人物有些许共鸣吧,于是二刷,便沉浸其中。
就剧情而言,摇滚乐和听觉障碍、Ruben和Lou的感情转变、Ruben和社区的相处、人物故事的伏笔、植入装置和互助会、失真嘈杂和无声,都能提供不错的戏剧矛盾冲突和过程张力;手法上有意思的一点,影片通过主观视角片段式的画面静音,让观众也直接的体验到了Ruben的听觉障碍过程。
但抛开故事和电影手法,真正吸引到我或者说是引发思考的,是那不知由来的寂静时刻。
当Ruben在维修失聪社区房屋的时候,Joe叫停了他,说道:“你在这里什么都不用修”。
之后让Ruben每天坐在房间里,用纸和笔记录自己的想法,试着通过写下来的方式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个人觉得这里算是点开了全篇的内核,你在这里什么都不用修。
不太清楚别人如何,但就我自己而言,算是那种比较容易焦虑的人,而当你有事情做的时候且不说这件事情怎样,在做这个动作很大程度会缓解你的焦虑,让你无暇思考;但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懦弱,一种自己无法与内心的各种情绪和想法平和地去对话的掩饰,与Ruben唯一不同的是,每个人的障碍不尽相同而已。
设想了一下,我自己可能也会忍不住用手锤烂桌子上的那个甜甜圈。
如果最好的感情过程是能互相鼓励成长,那Ruben与Lou这种互相救赎式的就是最珍贵的美好了吧。
Ruben与Lou在一起4年戒断也是4年,而Lou小臂之前密集的自残疤痕等都是导演交代的侧面细节,最后别离的时刻,寥寥几句和眼神动作的交流却足以彼此知会那时复杂的情感。
Ruben: You made it... you made it beautiful.So it's okay.Lou: You saved my life, too, Ruben.哎,真心泪目啊......
电影中对Joe的直接刻画并不算多,一个因为酗酒失聪的越战老兵,经营着一个负责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失聪问题的社区,社区的人有着共同信念:失聪不是残疾,不需要被修复。
在Ruben告诉Joe自己做了植入装置后,Joe夹杂着无限惋惜而又真诚的表情说道:我真心希望这能给你带来幸福。
在告诉Ruben需要离开社区后,Joe敲打着手中的笔,几近哽咽,此刻人物的形象矛盾而鲜明。
失聪到底是不是残疾呢?
对于Ruben而言,听力障碍使得他不能再继续做摇滚乐手,跟读测试也在医学上量化出了他的残疾等级;但对于社区里面的人而言,医学上的残疾与否这样的概念认定,并不影响他们内部对身边事物和他人情绪的感知与表达,这点而言,他们的生活是健全的。
剧中Joe从来没有表示了解或质疑过植入装置的性能,因为他一直做的事情并不是想解决失聪问题,是的,总有些问题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会阻碍人们无法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遇到的困境,我相信Joe深知这点。
Make some noise~ 再来聊聊故事载体 —— 声音。
就声音自身而言,从古至今,它在我们生活的空间无处不在,2021年当下的科技已经是AirPods Pro支持了空间音频功能,语音和声纹识别也都不再新鲜,我们对于声音的理解前所未有。
我本人从小就是一个技术控,我喜欢捣鼓,喜欢日新月异的科技产物,新鲜、绚丽、可操控、即时反馈,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也莫名其妙地会突然笑自己,就还是拿声音而言,每天经历真实世界存在的声音,雨滴落在地面,风吹动树叶,等等,却要不停的在耳机音箱等采样过的世界里去寻找音质、声场、还原,固然技术设备好玩,也因有些声音身边难以获得,但沉浸在工具的乐趣里,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潘高峰《霹雳》纪录片电影另一角度,音乐上对声音的极致追求可以作为观察点,潘高峰老师在他的一个纪录片中表达过:技术和我们现在用的这些设备等等这些资源上,肯定会越来越好,但是表达方式、成长并不一定是线性的。
个人挺赞同的。
往大了说,科技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这个年代中内心惶恐时的庇护所,但目前看来也是有限的,至于会不会有一天出现终极AI这样的存在,在技术层面打破这个哲学问题,未曾得知。
逐渐我也会觉得科技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人们向内心的发问反思是同一个天平的两端,我并不是想反思社会问题,没有这么大的格局,只是想在未来的某天不得不面对类似Ruben拿起纸和笔时,自己能拥有更多的内心平和与宁静。
斯诺登曾在他的自传《永久记录》中说过这样的话:“科技全然不受限制,不像医生必须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词。
自工业革命以来,学术界、企业界、军方与政府的科技人才做出许多决定,这些决定往往基于“我们能够做什么”,而非“我们应该做什么”。
推动科技进步的人,不太会限制它的应用与使用。
” 当然我并不是想反对也没有资格去反对科技发展,科技在克服自然困难和从工具层面,反哺了我们很多智慧和对世界的认知,但就“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个方向性问题,科技并不能给我们答案。
不用怀疑,未来有无数的大大小小的“听觉障碍”等待着我们每个人,面对变故的坦然和豁达本身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品质或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优雅,一直在路上。
但就失去对内心的反思和反问这种持之以恒的信仰式的终极崩塌而言,今天为止,我还不曾失去过什么。
由于在观影时是对照着中译版的剧本看的,所以在看到成片对于故事情节上的处理时候略显失望首先,是Rubernt的女友的离去。
原剧本中,是Lou主动打电话给她的父亲的,结合后面Lou父亲解释女儿和她关系的缘由,我们可以理解为Rubernt曾经给了Lou一个乌托邦的港湾,但如今港湾破碎,他不得不回到那个他出逃的地方。
只是尽管如此,也有点牵强,Lou对自己生活的和解未免也太快了,唯一能让我觉得舒心的理解是Lou作为一个理想的符号化的象征大于她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而在成片中,Lou离去的动机理由更显突兀。
在房车上,Rubernt和Lou争吵时,Lou突然就收到电话,然后Lou就离开了,这么的处理总感觉人物弧光的转变实在太快了。
其次是Rubernt在康复中心的好友,灰衣女。
相较于剧本,灰衣女的戏份几乎被删完,虽然这对于全片的剧情理解,故事推动而言无伤大雅,但是如果能够保留这段支线剧情将会为Rubernt融入了社区环境提供更合理的动机,也会对刻画Rubernt在决定离开社区这一人物弧光转变更显合理。
在我看来灰衣女的离开其实对于Rubernt来说是他主动离开的一个契机,一个转折。
尽管对着原剧本看有点失望,但整个观影下来也不得不佩服导演对于影片的把控。
本片最为津津乐道的部分莫过于声音设计,相比于大部分影片通过视点的转换来进行叙事推进,本片通过听点的转换来暗示人物内心环境,故事情节走向更显独特。
主观镜头与听障声音搭配使用,完整直接的把人物送到了观众面前,让人很难不代入。
最后讲几个我理解的小点。
1.Lou抠手代表着她内心的焦虑,也暗示或许她有自残倾向。
在影片倒数第四场戏中,从她和Rubernt对话可以看出。
此外Lou前后妆造的变化也证明了Rubernt失去的不仅是女友,更是以往的那种生活。
2.Rubernt曾经十分渴望戴上助听器,认为那样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然而事实上,带上之后的声音如同金属噪音一般(呼应片名以及他和Lou的金属乐手身份),在最后他摘下了他迫切想带上的助听器。
3.Rubernt摘下耳机那刻或许真的到达了Joe说的God of Heaven,但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努力的一切最后化为泡沫,回不去的生活,糟糕的财务,破碎的音乐梦,渐行渐远的女友。
他和解了么?
或许只有和解这一解释才能让他舒适吧
开头罗德曼和麦当娜在小剧场开演唱会热火朝天,老罗架子鼓敲的如雨打芭蕉。
老罗和小麦开着房车愉快的环游加演出。
幸福来的太突然,一天早上老罗如平常般起来做早点做俯卧撑,突然发现自己失聪了,从此走上了迥异之路。
小麦回到父亲家继续摇滚之路,天天抖音最火的明星。
老罗加入互助组,妄图逐渐适应自己是聋子的新角色,几经融入,老罗学会了手语学会了与其他成员间的娱乐,这里就像个世外桃源。
老罗始终忘不了小麦,终下决心,卖了所有音乐设备和房车,坐了昂贵的设备植入手术。
世外桃源已经不容他了,他毅然唱着一无所有奔赴小麦。
恰逢小麦夜晚开party,面对嘈杂的环境老罗突然明悟,晚上啪啪啪也没有了性质,一大早老罗背起行囊消失在清冷的晨曦中。
生活只能独自面对,失去的注定不是属于你的,要学会适应改变,才能坚强地走下去。
留恋历史永远不敢直面未来!
故事教育我们,别吸毒,即使戒赌4年也会有后遗症,而且不可逆,等到失去健康才追悔莫及,而且会引起一连串失去更多
失去究竟是人生的残缺还是必经的过程?
换个问法,失去什么人生才算不再完整要人怜悯?
我觉得Sound of Metal在片名双关,结构互文,台词沉心的基础上,其实探讨了这个更大的问题,也是为什么虽不是音乐人,但看着Riz Ahmed(Ruben)外星人一样的大眼睛,我们却依然格外心痛片中Ruben失聪后如同失去人生的执念,多多少少人都会有,只是筹码没有那么大; 互助会一样的庇护所则提供了一面完美的镜子,没有什么需要修补,也没有什么需要找回,只是人生需要学会新的体验,走进新的角色女友Lou的出现和离开也同样给出了对待失去的不同行为,当失去最重要的东西时,救赎的方法是付出微薄的所有接纳一切,还是斩断羁绊让对方成熟面对片子尝试用Ruben两种人生观皆有的体验,以及争议性地用addiction来比喻对鼓手生涯的追求,来留白对于失去命题的答案,让观众跟着金属声走向静寂的同时,听见自己的内心,得到自己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人生即是失去,听障人士应当只是生活方式与我不同,救过命的感情终将在对方报完恩后失去羁绊。
听上去残忍,但就像歌里唱的,去挥霍和珍惜是一件事情…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往大里说,这是部关于(突然)失去、(急切)找寻、和(最终)放手影片。
往小里说,这是部聋人互助会的宣传片和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抵制片。
可以想象这种探索心灵之旅的姿态会很受影评人推崇(烂番茄97%)。
不过我这个搞科研的怀疑论者只能表示不以为然。
“聋哑人不是残疾人”的信念,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信和减少社会的歧视,这我承认。
但因此就应该拒绝医疗救助吗?
追求平静就一定比追逐理想高明吗?
那种没收手机不让上网的大家长式做法很容易变成邪教好吗?
菜鸟导演和他弟弟教科书般的音效处理让我们对失聪的男主(以及其他听力障碍人士)更能感同身受,值得点赞。
英国小生Riz Ahmed自己也玩音乐,不过主要是嘻哈和说唱。
此次演一个重金属乐队鼓手想必不是难事,但花了八个月学手语还是精神可嘉。
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是最好褒奖。
一开始以为是个音乐片,看完觉得跟金属乐没什么关系,是个人物设定。
这样的设定更有戏剧冲突,金属乐队鼓手Ruben、4年前XD、突然失聪,就是个惯常的跌入人生低谷的套路,由于做不起手术(植入助听器)进入互助社区,女主唱同时也是互相依靠的恋人为了他能安心进入,离开他回到父亲那里。
这个地方其实我是有质疑的,需要这样的果敢,但是如此快速的决定让我为之一颤。
那边的负责人收起了Ruben的对外联系工具,让他专心适应这里的生活,不让他干活,唯一能做的就是写字,先坐下,就写字,不知道写什么没关系,就写到能够继续坐着写字为止。
这里可以说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一个处在这样境地心烦意乱焦虑不安的人,真的可以坐下来吗?
一直写字就可以安心吗?
理想中是可以的。
从抗拒到接受也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在里面,毕竟大家都很友好,他也很快选择面对了。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打击滑梯的震动给了他启发,于是他开始教大家打鼓,因为震动是可以感受到的。
朋友跟他到他房车上看打那些设备都惊呆了,可是一切在他看到lou的消息后被打破,lou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Ruben没办法忍受lou没有等待自己就一个人继续往前,卖掉房车做了手术,决定去找Lou。
虽然Lou还是很开心地能够见到他,但是虽然我能够听到了,但是听到的声音不是以前的声音;虽然见到了Lou,但是Lou和以前那个人也不太一样了。
Ruben假装一切都和以前一样和Lou一起,但是最后他问起Lou未来打算的时候,Lou不自觉抓了抓之前的伤口,Ruben明白了Lou的压力,“It is OK”,他选择了离开,从Lou离开时的绝望崩溃可以看出来Lou就是他的全部,至少在一起的时候是。
但是两个人已经不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或许离开才是对Lou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最后Ruben带着助听器坐在街道中心的一个长椅上,突然响起的钟声让他觉得嘈杂,他摘掉助听器,一下子世界安静了,远处玩耍的小孩子,周围的一切,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虽然影片最后没有明确给答案,也是给了大家一个结局。
影片很平静,但是看完之后很不平静,没有拒绝接受那种撕心裂肺痛不欲生,也没有接受过程中的种种苦难与救赎,有的只是慢慢接受,是啊,不然能怎么样呢?
能够平平淡淡接受已经是比很多人勇敢了。
如果是我,可能无法做到。
如果用一个community的lens去看待Ruben的困境会很有意思…在我看来人都有属于自己的community和groups。
而这些community能够分为horizontal和verticalVertical community是更像是兴趣组 - 游戏,音乐,电影,旅游,艺术 - 不同的人会因为这些相似相近之处而形成一个个vertical community regardless of their physical affinity - 在电影里可以说Ruben和Lou就是一个小众的vertical community (hard rock) 的成员之一不同于vertical, horizontal community 根据physical affinity去进行不同的分类 - 国籍,肤色,语言,财富等等 (残疾当然也属于其中一个性质) - 这些硬性指标成为了进入horizontal community的threshold - 在电影里Ruben和Lou应该是属于Nomad的horizontal community但这一切都在Ruben变聋之后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听力作为创作音乐的接近必要的条件几乎剥夺了Ruben继续在他属于的vertical community生存的可能性 而突然的失聪也使他无法在“社会”的这个horizontal community继续正常的生活下去 (同时导致他和Lou无法正常的交流,生活,相爱) 摆在Ruben的唯一出路是加入“失聪”的这一个极为边缘horizontal community。
这也意味着Ruben要放弃他现在做处于的所有community - 爱好,爱人 - 重新开始生活…对Ruben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 即使最后尝试着去适应新的community, 对之前community的向往也导致他最后毅然决然的决定手术但别忘了 horizontal community是有严格的threshold的 - 即使Ruben能通过手术“装”做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勉强通过的threshold - 失聪也导致他是能在“社会”这个horizontal community的边缘游走 (Lou爸爸party Ruben所在的处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最后当Ruben摘下了助听器 享受着那无比美妙的宁静的时候 - 他似乎明白了他所处的位置 - being forgone by all his commnitiesTo some extent, we have all been segregated
6/10。原来摇滚只是一个背景设定,全片关注点在失聪人士的生活方式上。社区也许对男主来说是“乌托邦”,但他心中仍有坚持的梦想。离开女友,放下助听器,他在接受一个全新的自己。
即便结尾如此,如果换作我,我也不会选择留在那个小社区里。
害怕自己一下子得什么绝症,家里有老有小怎么办?但是又觉得自己也帮不上什么忙
开始的金属音乐挠心发泄的声音,到最后鲁本听到的,助听器过滤后听起来同样挠心和无奈的女友和父亲的合唱,结合二人的家庭背景以及乐队经历,这应该是讲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故事。生活似乎不论你做什么选择,都会面对这种希望和绝望交织的状态,影片最后男主角取下助听器,似乎找到了老师提到的平静,可是豁然开朗的结局其实有点拉低了影片的调性,片中对音乐的使用非常克制,到最后出字幕却忍不住鸡汤了起来,失聪学校那部分可能有些带偏了观众的期待,片子对于主角聋了之后寻找人生答案的过程似乎过于集中于女友,使得片子在主角内心描写的挖掘上少了很多层次和内容,最后主角去找女友,二人都没有重新合作表演一次音乐的戏份,甚至,都没有聊音乐,似乎不能打鼓就不打了,最后变成俗套的,我放过你,也放过我自己的结尾,视角还是窄了,有些可惜。
好看到有些出乎意料,看过简介和一些片段,自己在脑海中对剧情有一些俗套的构想。没想到片子是如此安静而有力量的类型,结尾特别自然。男主角真是会说话的眼睛,既能让人迷惑于《罪夜之奔》,又能直接左右观众的情绪随着角色的心境起伏。看过他4部片子都非常印象深刻,无论是拥有超强主角光环的《毒液》的男主角,还是《夜行者》里演技依然爆炸杰克·吉伦哈尔,都无法完全掩盖他作为配角的光芒。
7.5,缺乏惊喜,最后部分崩的厉害,结尾的长镜头不错。anyway,与自我和解。
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听力,你不断挣扎,试着去挽回自己的听力。可你当再次拥有“听力”时,自己听到世界已经不是当时的世界了,于是你拔掉助听器,整个世界彻底从内而外的宁静。
#2021上影节# 这部片告诉我们:永远不要相信男朋友的选片能力
#TIFF#平庸,人物没有建立起来就着急把故事往前推,太平了。
6.0
不停地快进着看完的,太拖沓了
北影节双井ume,绝对适合大银幕而不适合别的地方看的电影
不是喜欢的电影类型
声音处理真的有趣;结尾居然看出了阿黛尔的生活的感觉,但真的当周围的声音被完全过滤掉,我还是觉得很可怕诶。
#2021SIFF# 声音设计非常出色,模拟听障人士的感官让观众进一步共情。两个人的relationship处理得很subtle,"It's OK"大概是近期看到的最动人的分手,那是至深的理解和懂得,是纯粹的爱。结尾倏然而高级,放下执念和纷扰,拥抱内心的平静。
太精致太标准奥斯卡inner peace了。海报和片名的音乐片误导性太强了。DTS:X厅的音效很好,片中听障音效的转换逻辑还是有点乱。#2021BJIFF
一点看不出来是处女作;音效处理的很搭;个人最喜欢第三幕,第二幕不怎么样;Riz演技很可以;Olivia演的也不错,金属风扮相真没认出来…
7,CC 4k,原来去年颁奖季有2部听障相关的作品,音效设计确实做的好,中间部分有些无趣
本以为是一部关于摇滚乐的电影所以期待了一年,没想到居然是一部这么含蓄的剧情片。特别喜欢电影中间男主角和小男孩在滑滑梯上用敲击金属滑梯来给对方“听”到鼓点的那一幕。
BJIFF2021 英皇 4.0 个人北影节收官场,超出预期太多,理性上问题很大,比如男主不非得是摇滚鼓手,又比如中间的一段一句对白没有的融入聋人群体的戏,和前后都很割裂,但是感性上太多因素导致我对这次观影的情感浓度极高,一是看到友邻分数不高期待值极低,惊喜感爆棚,二是本来没买这部,临时有空能看,我问暗恋的他,我要不要去,他特别坚定的鼓励我去,三是5点半在二环打车绝壁堵死,不得不拖着行李箱,冒雨坐地铁赶场,辛苦程度也是这么多年电影节赶场之最了,当然这一切还是源于我有get到并且毫不排斥电影传递的情绪,于是才能在上述因素的加持下一下子顶到头,想想其实这样的收官方式比用一个5星的仁心与冠冕要好啊,将来回忆起来,北影节要只是一场一场的看电影,多没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