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一位中年女人“凝视”中的世界,如果说在男人“凝视”下的世界是《边城》是《萧萧》这种女人被“符号化”的作品的话,《送我上青云》在女人的“凝视”下男人也不可避免的被“符号化”。
如果说男人“凝视”女人不论是“物化”还是“扁平化”或多或少带有点浪漫主义色彩的话,女人“凝视”男人却是悲观的嘲弄的。
这“凝视”里带有了一个微微的俯视角度,像一个强悍的母亲看她的孩子一样无奈。
而女主那三声“哈 哈 哈”。
又是否是对世界最深的嘲笑?
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和中国的“事死如生”文化是否也有那么一点点对味?
面对死亡才能真的体味生命才能放下许许多多桎梏。
每个人都是自己归途里的游子,终其一生都为踏上“回家”的路奔忙。
于是你、我、他,种种众人真的能够互知互爱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星球,似乎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着似乎永远无法接通与他人真正的链接和理解。
所以看似热闹却又多么孤独。
因此,把自己看得越“轻”越能自由自在的扶摇直上九万里。
单身大龄女青年写这部电影评论最合适。
我自己先看了一遍,然后带我老妈又去二刷了一次,贡献了140元票房,尽力了。
直接说令我印象深刻片段和剧情,有剧透,最好看完电影后再阅读。
姚晨饰演的独立都市穷女白领盛男没有被多金帅哥拯救,反正31岁得了卵巢癌已经是丧到家了。
然后因为是穷女白领,父亲虽然是个小型企业家,但生意处于破产边缘,母亲50岁但心态仍然和少女一般蠢萌,为了筹措治疗费,只能被迫接下给一企业家父亲写自传的工作内容,谁叫企业家出价高呢。
给盛男介绍写自传副业的是其好兄弟兼好友四毛,有色盲症,当记者只是为了结识更多的人脉,尽快的跟着大哥们做自己的小生意,尽快的有钱起来。
有一幕是四毛晨练跑步时还喊着:成功!
成功!
成功!
如果我是编剧,这里的台词我会改成:发财!
发财!
发财!
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有钱发财只是其中一种,但四毛的成功其实就是尽快的有钱发财,我很喜欢四毛这个角色,因为想有钱发财这简直是太正常的人生愿望了。
四毛上网查询到卵巢癌做完卵巢切除手术后,性生活欲望会下降也体会不到什么快感,和盛男说,我看你在手术前这2周不如抓紧时间享受下性爱吧。。。
同情的眼神。
盛男在给企业家父亲写自传的过程中碰到一个样貌不错的文艺男(袁弘饰演),会给丢了棺材的老婆婆钱让其再重新去买一口棺材,和盛男聊《红楼梦》薛宝钗的柳絮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知道盛男恐惧死亡的时候,和盛男聊灵魂永恒(虽然有死亡,但灵魂永生之类的意思吧),盛男直接和她妈妈表示:我喜欢这样的(男性)。
盛男在和文艺男逛县城图书馆的时候,直接对文艺男提出请求:我想和你做爱,因为我得了卵巢癌,我想在我做手术前和我喜欢的人滚床单,文艺男直接落荒而逃。
这真是非常中国电影,大概率只有在中国电影中,文艺男这样的角色才会落荒而逃。
这个片段让我想起我2005年追的美剧《实习医生格蕾》,在实习医生格蕾中,花花公子Alex为了安慰得了癌症的女病人,和女病人有过性体验;格蕾和Mr.Dreamy为了让2个身患脑瘤的少男少女体验人生第一次滚床单,守在他们的病房门口。
2019年,中国的电影里终于出现了类似的情节,一位31岁得了卵巢癌的有自我的独立女性向其有好感的男士提出滚床单的要求,然后对方落荒而逃了,这很真实,如果我是文艺男,我不会落荒而逃,但也不会和盛男滚床单,Alex帅哥医生那种自我奉献的献身精神我是没有的,我会和盛男说,抱歉,但我不能因为同情你和你滚床单,我可以在我有时间的时候,和你坦诚聊天,谈天说地。
失望的盛男于是向好友四毛提出滚床单的要求,被四毛断然拒绝,给出的理由是:我滚床单的功力太好,你体验过一次会终身难忘的(让你终身怀念),这其实是害了你啊,这段看的笑死我了,尤其是临近结尾处有一段,更可以让人笑疯。
如果这个理由是一个事实的话,盛男那当然要继续请求和四毛滚床单呀,得了卵巢癌,2周后安排了手术,术后5年的生存率也不高,就如四毛电影开始同情的和盛男说,让她好好珍惜术前这段时光,如果真碰到一个滚床单功力那么好的,不滚个天翻地覆,对不起人生啊。
四毛在这段剧情里坚定的拒绝和盛男滚床单。
随着继续给土豪企业家父亲写自传,去了企业家的某湖上别墅,盛男才发现之前让自己有好感的文艺男居然是土豪企业家没文化女儿的上门女婿,文艺男在中学的时候可以背圆周率到一百位,被当地县城电视台宣传为神童,说其将来是北大清华的人选,结果考了三次才考上大专,毕业后,最终仍然选择做了土豪企业家的上门女婿,和土豪没文化的女儿显然是没办法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土豪企业家只尊重有钱人,对这个不赚钱靠自己养的上门女婿自然没有一丝尊重,让其在众多宾客中表演背诵圆周率。
盛男心仪的男人形象在盛男心中彻底坍塌,但盛男仍然给了文艺男一个吻,文艺男跳下了别墅,摔断了腿,坐上了轮椅(不知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
如果我是文艺男,大专毕业后即使选择了和土豪企业家女儿结婚,在长期得不到尊重感到生活没意思的时候就会选择离婚,跳楼摔断腿除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悲剧,毫无作用,离婚重新开始就行,跳楼真的不必了。
四毛有色盲症,穿了盛男报复他的粉色西装出现在了土豪企业家父亲的追悼会上,被企业家骂出会场,怒气冲冲到酒店找盛男算账。
对盛男说,就因为你喜欢我但我拒绝和你滚床单,你就要毁了我,破坏我在土豪企业家的印象,毁了我的财路。
盛男直接说:我不喜欢你,我之所以一直和你一起工作,是因为你比我更擅长和那些傻缺打交道。
四毛彻底被激怒了,把盛男按倒在床上,说,你知道为什么拼命想要成为有钱人吗?
因为只有那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你知道别人尊重你的感受吗?
四毛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但是他认为只有有钱后才能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没钱就无法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这是四毛的悲哀。
土豪企业家只尊重有钱人,对没钱人没有丝毫尊重,即使这个人是他的女婿,是他外孙的爸爸,更不要说穷记者盛男了。
别人对土豪企业家表现的毕恭毕敬,非常尊重,事实上别人只是尊重他的钱,希望和其一起赚钱或者赚土豪企业家本身的钱。
土豪企业家的父亲和盛男聊天评价自己的亲儿子说:我知道,他就是一个傻缺。
我想企业家父亲想说的是他儿子分不清别人对其尊重是尊重他的钱还是尊重他这个人本身,没有知识文化,有钱纯粹是因为有一个著名画家的父亲给他的本钱+时代的好运气。
四毛认为只有有钱了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没钱就得不到这份尊重,只是他还没意识到等他有钱后,那些人对其表现出的尊重是尊重他的钱还是尊重他的人呢?
电影的结尾四毛和盛男滚了床单,对于这样的剧情安排,我想起了《实习医生格蕾》里面格蕾和乔治梅利滚床单的段落,格蕾是实习医生中们耀眼的小女神(医术好人又美),乔治是那种典型的中产阶级乖乖好男生,一直心仪格蕾,但格蕾不喜欢乔治,忘了在什么情景下,2个人滚了床单后格蕾一直对乔治说对不起,让乔治内心大受伤害。
在现在的我看来乔治内心受伤是他终于意识到格蕾从来没有喜欢过他,却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和自己滚了床单,自己心仪的女神和自己滚床单不是喜欢自己,而是对方心情糟糕失落到极点的一种自我放纵,乔治为此难受极了。
四毛和盛男滚床单后,四毛做了一个很美丽的梦,在梦里身为色盲症的他看到了彩虹,他急忙想和盛男分享这个梦境,结果发现旁边的胜男正在自慰,四毛慢慢躺在了旁边。。。。
我看第一场的时候,看到这一幕旁边的观众窃窃私语,说盛男在那里呻吟颤抖是怎么了,是(卵巢癌)发病了吗?
我差点笑出内伤。
内心阴暗的我想这个情节难道是为了要呼应之前四毛拒绝盛男滚床单的那个原因:我滚床单的功夫特别好,会让你终身难忘的。
结果盛男和四毛滚完后,还是自己在进行自慰,暗示和四毛的滚床单的感受完全没有那么妙不可言。
豆瓣上很多评论说就因为这个女性自慰的镜头,这部电影都值得记录和被打高分,我也这么认为,可惜在观影的时候,身旁的有些成年人还会认为这个镜头是不是盛男病发了,完全看不懂这是一个自慰的镜头,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也是一种悲哀啊。
对于得了卵巢癌的盛男,可能在手术治疗后真的就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享受性爱了,我可能会用李安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的一个片段安慰盛男,比利林恩最终拒绝了姐姐为其安排的计划,假装战争后遗症留在国内不回伊拉克战场,他对姐姐说,也许我可能就是要注定以处男之身去见上帝吧(回伊拉克随时会有牺牲的的概率),他姐姐之前劝说他你这个年纪就应该留在国内,和年龄相仿的女孩子谈恋爱而不是上战场。
在手术前夕找不到互相喜欢的人滚床单,尝试下性爱小玩具和自慰也很好,人生就是有很多遗憾,遗憾是人生的底色。
比如没享受过高质量的滚床单,比如31岁得了癌症。。。
电影里还有几段小高潮,盛男妈妈因为盛男告知了企业家父亲自己已经得癌症的消息却选择隐瞒自己大为生气,和盛男大吵,盛男在其中回击到你自己婚姻这么失败(都发现不了自己老公出轨)却来拼命指导我怎么教男朋友,你搞笑不搞笑?
我想盛男这么直接的回击实在太一针见血,以前我们学习的时候都至少是向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或者学霸请教经验,但是像我之前有读者在我文章后面留言,同事们有些自己是丧偶式育儿或者相对糟糕的婚姻生活却使劲劝大龄的自己赶紧找人结婚,这实在也很搞笑,如果想给单身人士尽快结婚的建议至少要表现出自己本身的婚姻生活是比较幸福的才比较合理吧。
自己本身的婚姻生活一塌糊涂还拼命劝其它人尽快进入婚姻生活的人确实非常搞笑。
盛男的妈妈梁美枝是一个50岁的老少女,只要有异性称赞其漂亮年轻,有异性爱慕她就开心,生活得心花怒放,其实按说幸福生活的标准对于梁美枝来说是那么简单,尤其是被称赞漂亮年轻,还是相对容易满足的;比起四毛的发财,发财,发财简单太多了。
梁美枝的生活幸福感来源于异性爱慕她,称赞其漂亮年轻;四毛的生活幸福感亦或是满足感来自于生活中处处得到他人的尊重,而四毛发现只要有钱,就能在生活中处处获得他人的尊重,就像土豪企业家李平一样。
管别人是尊重钱还是尊重他这个人呢,反正别人对于有钱人就是能表现出尊重。
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四毛的选择更好,即使别人对他这个人的尊重是假的(只是尊重他的钱),但万一发财成功了,有钱可以更加随心所欲的生活那可是真真切切的,像土豪企业家李平一样,尽管可能被自己的父亲依然评价为一个傻缺。
而梁美枝呢?
完蛋,只有异性爱慕自己,称赞自己漂亮年轻,才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有乐趣的,这种基于别人赞美爱慕的幸福感实在太虚幻太可怜了。
Ayawawa公众号重新复出了,现在的我应该可以清晰的说出为什么Ayawawa那一套恋爱话术和行为指导最大的问题在哪里了,用Ayawawa的恋爱话术和行为指导可能会让对方(也只能自我认知比较low的男士)很爱一个女生,因为那个女生所有的话术和行为都是按照对方那个男生的喜好表现的呀,可以说,那个女生就是按照那个自我认知比较low的男士对理想老婆的期待把自己活生生塑造成了一个人形AI玩偶,既然是按期待个人定制,自然会得到主人的喜欢了。
Ayawawa那套恋爱话术最大问题是她无法让女性去探索一个叫“自我”的东西。
一个人的一生若只能活成另一个人期待的样子,活成另一个人的人形AI玩偶,那是多么悲剧的人生啊。
人类离那种按个人需求定制化的人造人还很遥远,Ayawawa把她的那些信徒们直接从人类自愿变为一群男性的按需求(期待)定制的人造人,真的是给跪了。
而“自我”可能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必须要进行的人生探索,也是那句古老的希腊名言说的:了解你自己(探索你自己)。
从这点来说,得了卵巢癌的盛男也可以说是整部电影里相对幸福的人,有强大的自我并且忠于自我,不把自己的人生幸福感建立在异性对其的赞美、爱慕上。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谈《送我上青云》之前,说说🇭🇰最近的事情。
国人看问题,喜欢站到高山上,替老大哥思考。
🇭🇰这破事,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这帮年轻人啊,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子,就出来闹了。
三个字:没钱了。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国人手握新四大发明,挺直了腰板,挺起了胸膛:我们有钱了!
🇭🇰只是一个话题,我不是真的要讨论时局。
顺着有钱没钱这个话题,想起这两年看到的中国电影,尤其是与当下社会现实发生关系的,大多弥漫着可怕、不安和近乎恐慌的金钱焦虑。
不说后来有了钱、住到好房子的《后来的我们》、《内幕玩家》和《柔情史》,一袋钱引发了《云水》和《大世界》,一条人命价值多少钱的《淡蓝琥珀》和《我不是药神》……一个“穷”字,它就会击垮各个阶层所有人。
相比“有钱了”,中国人更害怕的,是“没(有)钱”,是多伦多车队叫嚣谩骂的“穷X”。
它比心魔还吓人,像个随时复发的顽疾,在每个人身上挥之不去。
所以你说中国人活得幸福?
单讲电影里看的,我觉得一个比一个苦,愁眉苦脸的,掩饰不住。
就说暑期档,今天看到的《送我上青云》,还有发生在重庆的《铤而走险》,本质上,还都是在讲这个事情。
《送我上青云》的姚晨,房租4000,需要30万。
《铤而走险》的大鹏,需要10万。
李梦,需要200万。
全是白纸黑字的明码标价,得病就死。
数字之余,《送我上青云》的姚晨如果继续活蹦乱跳,故事就切换成了郝蕾主演,同样讲述女记者苍白人生的《春潮》。
《送我上青云》➕《春潮》➕《再见南屏晚钟》➕《柔情史》,它们纷纷讲述起女儿和妈妈的家庭故事,大多是互相无法理解,难以相处。
不少女性观众,都对《送我上青云》点了赞。
原因是姚晨这个角色,遭遇了来自男性世界的压迫与荼毒。
即便处于落难状态,她也拒绝向周围妥协,继续莽撞。
毕竟,盛男这个名字本身,就有一种和男性较劲的期许。
片中男性角色,从搞了女同学的父亲,到见艳心动的老头子,有钱装大款的企业家,想变得超级有钱的同事男,还有一个放弃了尊严、压抑了自我的才华男,基本上都是面目丑陋,滑稽可笑。
尤其是后面几个人,还处在互相否定、相互鄙视的虚伪等级关系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粉红西装油头男,单凭“别跟我啪,啪了之后,你的余生会永远回味这棒棒哒性爱”之类的台词,真乃新油田之子(有人举报说,他太像周一围)。
唯一例外,沾了点仙气的,大概是老头子,他负责解决了女主一大问题,把妈妈带走。
另外,作为自传对象,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大限将至的胁迫下,去他妈的有钱没钱,姚晨说出了少见的犀利台词,主动吐露欲望,上位其他男性角色,也是电影一大亮点。
但《送我上青云》的最大问题,应该是来自风格杂糅不统一。
不少台词干涩生硬,比如妈妈一口后配的嗲声嗲气。
电影以开头的疯子一脚、结尾哈-哈-哈三声,本应该是带有黑色荒诞意味的轻喜剧,如频频起跳的脏话粗口(老子骂儿子),包括被许多人误以为姚晨心脏病发作的事后现场,让人摸不着头脑。
从没有性生活到欲望得不到满足,这道滑动门,过得也太快了罢。
同理,片子在生命大限的危机紧迫感上,也着墨不多。
出血那一段,包括姚晨的当下反应,都更像在排喜剧梗。
切入原生家庭时,电影又带有批判色彩,尤其是对母亲的一番控诉,义正言辞。
到了贵州外景的云水缭绕,片子又自带艺术片腔,包括作为金句台词出现的“爱欲是生死之门,我从哪儿来还回哪儿去”。
近乎讽刺挖苦的,是横空飘来的斯文眼镜π,当电影想要探讨起尊严时,就安排一场戏,让你看看尊严被踩的样子。
从无人机的上帝视角,到青山数峰青的山水外景,《送我上青云》似乎对这个物欲横流人人想要力争上游,寄生上流的中国现实,通过一名饱受戕害、抑制欲望的女性,提出了质疑。
在上山下山的男性权力等级图中,作为女记者身份的姚晨,既是配合又有抗拒,既是主动又有不得已为之。
当没有人可以保护你,当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自己——甚至还得保护另一个女人的时候,怎么办?
遗憾的是,电影触及了许多问题,却没有找到答案。
原来只有到快死了、没钱了,一个人才能正视自己的欲望。
最终的释放自我,更像是一厢情愿。
你给姚晨表现打几分?
《送我上青云》公映19天了,发行进入尾声,票房达到2757万元,豆瓣评分7.3,猫眼评分8.3。
我是该片编导滕丛丛电影学院四年本科导演剪辑专业的主任教师,又是她三年导演硕士研究生的导师。
近五年来,看着这个学生及她的剧本的逐步成熟,及这部电影的拍摄、发行成功,成为了观众和评论界热评的对象,票房在文艺片中也是较高的。
做为教师,从心里为该片和这个学生的成长高兴!
该片的优点是人物塑造较成功,自强、欲望、生死等内容、话题表达得独特、知性、幽默;缺点是情节结构把握青涩。
它偏离了“一人一事”(清,李渔《闲情偶记》)的结构法则,既不是“一人多事”,也不是“一事多人”,有些陷入了“多人多事”的中心不突出的境地。
这个剧本在电影学院的“研究生长片成材计划”中三年里两次评选中的,但寻找资金及合作伙伴时却屡屡受阻。
这个长片教学计划从2013年开始实施,已经拍出来德格娜的《告别》、张影的《再见爸爸》、朱员成的《盛先生的花儿》、黄璜的《武林孤儿》、白雪的《过春天》等硕士毕业长片,成效显著。
它们都是学院教学培养、选拔支持,又结合与校外影视公司、导演协会“青葱计划”、上海及First电影节“项目开发”活动等各方人士合作完成的。
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更是显示了教学与产业结合途径之优势。
在坚持努力了三四年之后,她终于得到了安乐电影公司的江志强和演员姚晨的赏识与投资,影片才得以拍摄和发行。
去年初停机后的一年半中,初剪及各种修改版本我看了不下五个,不断在进步。
特别是最后的定剪公映版的出色,更是显示了各个部门创作及制作人员的才华,及对这个青年导演处女作的尽心尽力。
我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宝贵经验,许多是我们教学中得不到和给不了的。
从赞扬电影教育和产业的如此努力的、富有成效的合作角度,我给影片多加一颗星!
典型的高开低走的作品, 可以感受到在这部电影的背后是导演不小的企图心,但最终的呈现效果却只停留在了这种感受之上,影片在叙事及结构上有着不小的问题,这同时也是它的致命伤之所在,故事讲得有些杂乱,在人物个体的性格塑造及相互间的情感关系的铺陈上,没有进行恰当的设计,以至于整个电影被切割成碎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在本就不长的时间内被各种弱化,主题显得不那么深刻,一些象征手法的运用看起来也不太高级。
另外,此片在立意的角度上看,绝对不是所谓“女性主义”类的电影,它只是采用了一个现代女性的故事,来反馈人在某些困局下的精神状况及行为取舍,它并没有引导着某些价值观念的走向,也未曾试图去探讨那些。
电影的摄影水平很高,也许这和姚晨出任监制,曹郁的帮助不无关系,姚晨本人在电影中所塑造的人物也相当成功,发挥出了不俗演技。
MXL20190901CYDYC
看完了送我上青云。
片尾的“哈 哈 哈”让我想起Farewell,太中国了这部电影。
姚晨的妈,十九岁生女儿,和我妈一样。
娇,傻,但女人味。
昨天和朋友聊天,还说到,女性如果在婚姻里不能得到情感满足,就大概率要投射情感需要(是两性关系中的女性情感需要,而非母子关系)投射到孩子身上。
孩子有乱伦焦虑,心痛妈妈。
那么男孩容易变渣,因为无法承受女性的情感重量,但不能责怪妈妈,长大了就会对女人渣。
女孩容易变中性(像姚晨这样),心里瞧不起男人,不喜欢男人。
袁弘的角色一出来我就不喜欢,看到那里觉得他会走,果然走了,觉得她追出来他会跑,果然跑了。
背圆周率简直absurd到了极点。
他摇着轮椅去到死者面前接受鞠躬,嘴角一抹可悲的笑,是因为这个可怜男人想要尊重。
男主强上女主,还是出于男人这种“被尊重”的需要。
国中各种文化枷锁,锁住的不止是女人,当然也有男人。
男人不争资源,不出息,不有钱有权,就不会得到尊重。
女人是男人需要抢夺的资源之一。
女人呢,女人更难。
女人要比男人优秀太多才可能得到同等的机会,女人甚至不被鼓励展露聪明(姚晨读了博士都不敢说),女人在“被尊重”这一点上更绝对弱势。
你说李平女儿笨么,姚晨妈妈笨么,其实这样的捷径我尊重啊,女人选择不多的。
我今天想,生在国中,稍敏感一点的女性,是从小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女性身份,从小意识到这是弱势,自己选择不多的。
生在国中,众生可怜其实。
大家到底其实只是要尊重(生而为人的尊严),要爱(片尾是两句我爱你)。
但这是一个不懂互相尊重(个体边界极不清晰,你压我我压你),不懂爱和给予(赤裸的竞争、丛林,却都想要别人来爱自己)的社会。
明明最需要这种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心里却看不起,名利钱权和婚姻孩子买车买房才是正经大事。
愿个体明亮,自强。
看艺术电影是件费神的事。
区别于简单直接的商业片,艺术电影常常要用大量的隐喻和标新立异的镜头语言来体现自己的逼格。
作为观众,你不仅需要带入自己去理解角色和故事的走向,还不得不跟导演玩一玩那些纯属艺术家自嗨的艰涩的猜谜游戏。
《送我上青云》里面的隐喻很多。
比如路人遗失的那口棺材,李老最后飘向的那个象征女性生殖器的山门、那个像复活岛石像群的阶梯、常年云雾缭绕模糊不清的山顶以及那个疯汉最后的“我爱你”......另一个特点是,导演用了很多反转。
比如刘光明,以一个宽厚的知识分子形象出场,儒雅谦逊博学,而且似乎还很阳春白雪——用两个相机拍云,喜欢看书,然后后来发现是个考大专都考了3年,为了钱跟没文化的土豪女结婚的男人,本来以为他纵身一跃是终于想明白了自己的局限性,结果在李老葬礼上依然要蹭鞠躬这一举动还是暴露了他本性不改的狭隘和局限。
他最后活下来,但是却没有留下光明。
其他像梁美枝、李老和四毛,都有类似的反转,增加了电影本身的戏剧张力。
而且导演给这些人物的留白反倒让他们的角色更有想象空间。
但是败笔在姚晨这个主角上。
不是因为她演得不好,是本身这个角色就不成立。
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就特别生气,你说盛男(名字是一个隐喻)这个人除了小时候家里有钱积累了点优越感之外,一个博士肄业生又是社会新闻记者,按理说应该是书呆子气+社会的圆滑气息,怎么能就这么轴?
尤其是跟李平吵架那一段,完全没有任何逻辑。
李平的那番话在残酷的社会(本片的核心主旨)里已经算是很温和的了,这就能激怒一个将拒绝当做家常便饭的社会新闻记者?
另外,既然前面话镜头描述了她怕死,盛男怎么在这30万前这点小讥讽都受不了?
这么敏感的玻璃心是哪里来的?
这种轴后来在跟梁美枝的争吵里可以初见端倪,但我认为还是不够的,不够理解这个人物的基本动机。
好在电影的后半段将重点放在了这个人物的痴上面,不然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整体看来,这仍是一部及格的艺术片。
它用各种戏剧化的故事最后展示了一个无比残酷的成年人的世界——自私、伪装以及迫不得已。
四毛的那句话是全片核心“我就是想要被尊重”。
为父亲著书立传的李平、跟李老约会的梁美枝、四处筹钱做生意的四毛、在有钱人家背圆周率的刘光明、最后是怼天怼地苦大仇深的盛男,做那么多都是为了【被尊重】。
被尊重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个电影讲了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是:即使你付出了代价,仍然不被尊重,而看似被尊重的背后是嘲笑和讥讽。
刘光明背圆周率、盛男要求和四毛发生性关系那两段是我看片的高潮,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生活里非常多人的影子。
所以说,大家都一样。
最后的最后,姚晨拍这种大女主的艺术片真的不容易,作为一个商业片女演员,不能做得很纯粹,比如跟四毛做爱那场戏,明显可以更激烈的——因为那是盛男的一次救赎。
但是姚晨做不到。
而姚晨做到的是,为这个歧视女演员的中国电影市场找到了另一种大女主戏的可能。
加油吧。
电影《送我上青云》在一片人为纵火的荒山上拉开帷幕。
女主盛男(姚晨饰)三十多岁,记者。
干练独立,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没有多少存款,也很久没有性生活,却在体检中意外查出卵巢癌,手术费要30万,而且术后存活五年的几率并不乐观。
一个在大城市独自打拼的职场女性,如果平日无风无浪,顾好自己倒也不难;一旦遇到毁灭性打击,很多事就浮上水面了。
收入窘境首先引出的是人情关系和家庭问题。
为了筹钱,盛男找关系好的同事四毛(李九霄饰)借,四毛担心盛男命不久矣,钱会打水漂。
盛男去找做厂长的父亲,父亲一边不动声色藏起给小三买的奢侈品包,一边还想着从女儿那要点钱给快破产的厂子周转。
盛男的母亲,更是自年轻时便被圈养在家里的小白兔,幼稚得很,不添倒忙已经很好了。
万般无奈,在四毛撺掇下,盛男接了给油腻的乡镇企业家李总的父亲李老(杨新鸣饰)写自传的活儿,为了巨额稿酬,不得不带着黏人的母亲前往云山。
在镇上等坐船时,盛男偶遇善良助人的青年刘光明(袁弘饰),一路同行,相谈甚欢,被他的超脱和学识打动。
见到在深山中辟谷的李老,完成自传大纲后,四毛带着盛男又去见李总。
从来没有容易挣的钱,当生存和尊严起了冲突,是卑躬屈膝为了救命向恶俗低头?
还是秉持职业操守不容轻易践踏?
盛男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撕毁了大纲。
压抑已久的情绪开始发酵。
晚上,盛男在图书馆约见刘光明,两人探讨灵魂和永恒。
心神迷朦中,盛男对刘光明表白,坦承自己得了癌症,手术后可能导致快感丧失,想趁现在和喜欢的人做一次。
这是盛男在片中的第一次求欢,身处惶恐落魄之时,有个人给了她一点光,那是对爱的渴望,对失去的恐惧。
谁知道刘光明落荒而逃。
盛男情绪崩溃,失控去找“对所有雌性动物都感兴趣的”四毛,这是第二次求欢,和感情无关,只为了宣泄心中的痛苦,维护最后的一点体面,结果又被四毛严词拒绝。
到了这个时候,女人全部的尊严都被践踏完了。
黑色幽默和全场笑声,压不住大银幕上精疲力尽的辛酸和荒凉。
盛男心灰意冷,决定向李总低头。
一行人到了李总家,才发现刘光明正是李总的女婿。
他从小是个神童,可惜求学失败,壮志难酬,最后娶了没文化的富二代老婆,在大家族里常年忍受奚落。
从盛男怒砸火灾警报器开始,在这普通的一天,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开始改变。
影片张弛有力,故事冲向高潮。
那突如其来的一吻,是宣告也是终结,是嘲讽也是自嘲。
刘光明跳楼,李老离世,母亲恸哭,四毛被黑。
激烈的床战以盛男自慰结束。
撕心裂肺,百般挣扎。
如此不甘又如此骄傲的盛男,最终,是如何释怀的?
人在接近死亡时最渴望什么?
是爱和尊严。
整个故事,就是盛男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回溯,她向身边人索求,那些她未曾得到却无比渴望的东西。
他们没有直接了当地给她,却让自己的黑与白对她一览无余。
李老:活的明白却也还会动心起性。
他一生都嫌弃自己的儿子,可临走前,也希望剩下的日子能再为亲人们做点事。
母亲:被盛男称为“搞破鞋”的妈,对子女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她其实明白却不肯承认,这一生白活了。
母女对峙那场戏非常好看,李老劝解的话也很扎心。
若真是白发送黑发,母亲后面几十年的日子,更是难捱。
刘光明:盛男喜欢他却又对他的懦弱失望。
在梦想和现实的夹缝中苟活,谁又能体会刘内心的煎熬呢?
柳絮想飞上青云,需要借力。
他懂这个道理。
可是,错误的选择又怎么能带来正确的结果?
在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后,黑夜,他翻过了阳台的护栏。
四毛:不择手段追逐成功,迫切想要结识人脉,赚得第一桶金。
盛男嘲笑他是“死财迷”。
那是因为,他的尊严曾经也被践踏,他太渴望得到尊重。
在和四毛从争吵厮打、放弃反抗、最终平静之后,盛男自慰释放了自己。
她用右手揽住了自己的左肩。
每一个镜头都有它的意义,这里触动了我。
这个动作本该是来自男人的拥抱,却由女人自己给了自己。
或许,“性”只是一个载体,在它的背后,隐藏着对爱与接纳的渴求,对亲密关系的控制和人性中最基本的尊严。
爱欲是本能,也是最自然的事。
就像李老最后在电话里告诉盛男,自传结尾要这么写:“爱欲是人的生死之门。
我从哪来,还回哪去。
”
盛男要的爱和尊严,没有人给她,但在和每个人更深层次的相处中,她看见了他们的渴望和绝望,赤诚与晦涩。
懂得,怜悯,放下。
见众生,得通透。
最后,盛男像李老曾经教她的那样,张开双臂,对世界,哈哈哈大笑三声,是从不屑到相信,从紧绷变柔和,学着找回曾经忽视的内在力量。
山顶远眺,久违的阳光照上了胜男的脸庞。
贯穿全片的阴冷迷雾渐渐逍褪,这一抹金红的光显得格外温情。
也许时日无多,也许所托非人,命运再怎么不公不堪,我们仍然可以付出爱、拥有爱、有尊严地生活。
纵然没有好风借力,靠自己也能够上青云。
影片里棺材的意象反复出现。
隐喻也变得直白。
头一次出现,是在盛男与刘光明初遇时。
买的棺材翻在了江里,大妈哭天喊地,攒了一辈子钱,就买了这口棺材,指望着到阴间能体体面面,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梁美枝撇撇嘴:死了还知道什么?
人大抵这样,彼此之间不能互相理解。
同是50岁上下的女人,有人辛苦一生只为一口棺材,有人傻白甜了一辈子然后说要跟着女儿去找寻自我。
刘光明出现,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
理想主义女青年盛男被他的善良诗意吸引。
世上男女之事也大抵如此,乍一相遇,投射给对方种种自己喜欢的品质,却没看清楚过他真正的模样。
船在江中划开波纹,棺材在礁石间停泊,死亡的恐惧暂时搁浅。
李老是将死之人,在山上辟谷以求多活几日。
可是人生在世,不过食色二字。
遇到梁美枝的他再次起心动念,毅然决然地下了山,吃肉喝酒泡妞。
棺材再次出现时,漂到了李老的脚下。
他推开棺材板,躺了进去。
那也许是他的一个梦,他其实是死在床上的。
在死之前,他给盛男打电话:结局你就这么写,爱欲是生死之门,我从哪来,还回哪去。
我们出生是因为男欢女爱,死前,也希望尽力爱一次。
李老这一生,应该没什么遗憾了。
活着的人总是滑稽,活着的人,总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白活了。
怎么活才是正确的,有标准答案吗?
电影里的人都在努力寻找答案,盛男要一场性爱,四毛要成功,梁美枝要被需要,刘光明要尊严,李总,要他爸是个名人。
这世上真的有活得明白的人吗?
有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的人吗?
有每天活得踏踏实实兴高采烈不为过去后悔也不为明天担忧的人吗?
有觉得自己这辈子没白活的人吗?
有吗?
真有吗?
棺材漂到脚下的时候,我能安心躺下吗?
第一遍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几乎笑了整场,第二遍看的时候,却哭了整场。
太压抑了,几乎每个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盛男最后的自慰就像一个情绪的出口。
如果没有好风,至少,还有自己可以送自己上青云。
那三声大笑是和解也好是轻盈也罢。
如果人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也想听疯子说我爱你。
毕竟,棺材就在水面上,每个人都要交出答卷。
值得一看。
女性想借男性的力量是借不到的,因为他们没有力量。
他们是靠着女性滋养的。
男性在社会上一直就是伤害女性的(扑盛男一砖的小偷男,踢她肚子的精神病男),贬低女性的(比如老板男)。
生活中的男性也哈哈哈。
盛男觉得文艺男是理解她的,想在文艺男上得到安慰,但是他担不起,他是假的空的是虚弱的,所以他逃跑,他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战胜上门女婿的屈辱,这真让人哈哈哈。
盛男想在她合作伙伴上得到慰藉,那个人啊,抢她的稿子自己署名,明明是自己爱盛男却故意说盛男爱他,做爱后他在盛男身上得到了慰藉和满足,他看到彩虹的时候,盛男却在自己手动满足自己。
盛男的爸爸也厚颜无耻的想她帮忙还债。
唯一对盛男说出我爱你的,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很搞笑吧!
就连盛男那个傻白甜的妈妈,都给老年男性带去了生的欲望和活着的美好。
而且在老男人死后,只有盛男的妈妈为他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女人是多么温柔强大的个体啊!
盛男最终明白,自己才是力量的源泉,她放下了对男人的幻想,当她要精神病男对自己说我爱你时,是对过去的自己的嘲讽和告别。
她终于自由了,她感受到了自然的风,托举她的上升气流,她自己可以送自己上青云,她终于可以对着天地万物 哈!
哈!
哈!
在一种浩劫的状态中展现女性在人生面临坍塌之时那种逻辑溃散的状态,喜剧而轻佻的语调正是这种溃散的本质,处处散落的意像在最后皆有收尾,正如好风凭借力般轻盈,也有种若重的沉甸甸。笑点非常之多,大约人生也是如此傻逼。
手法跟不上想法。情节跟不上情怀。
书袋掉了一个又一个,每一个角色都那么爱掉书袋,但生死爱欲疾病痛苦物质精神都只是他们口中的说辞,没有一个是信的。
后劲太大。前半段看似荒谬和尴尬的段落,后面都有了承接。只是这承接撕开或荒诞或搞笑的表面,一针扎进患处,戳破脓包,鲜血淋漓。原来人活一世,最幸运莫过于天生傻逼。
没想到《送我上青云》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女主的生死故事,失败女记者的颓丧、孤傲、寂寞、倔强,以及濒死的身体欲望,很精彩,配角们也有意思,不是纯写实,带点黑色意味,挺有趣,没想到姚晨还可以演这样的文艺女汉子的角色,压抑中的笑点拿捏很好,其他演员也张弛有度,释放自如,片子节奏感也不错,娓娓而来不闷,稍微一点遗憾是有些时候台词太满,像急着抖包袱,有时候又太松,像絮絮叨叨电视剧。总之作为导演长片处女作,拍成这样很不错了,是今年白雪的《过春天》之后,最惊喜的处女作。
像学生作业
这个片子在正式公映后的一两天,官宣设计了几款把当前获得的“成绩”罗列上去的宣传海报在网络散布,特兴奋。其中包括“豆瓣得分7.4”,这个着实把我惊吓到掉下巴。一种“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的井底之蛙既视感跃然眼帘。难道区区7.4分就值得如此大张旗鼓作为一种成绩来炫耀,这是对中国制造的一种莫大讽刺,好吗?
是非常合格的正剧。话说这几年大部分国产片都涉嫌奔着干一票就撤的目标用力过猛,主创人员累观众看得也累;这部电影就克制松弛得多,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和剧情圆融交织几无尬点(当然还是有一些的),且剧本台词摄影调度是肉眼可见的在尽力精雕细琢,对生活、生存、生死、生命进行了颇有深度饶有趣味的探讨。虽然看得我又哭又笑的,但好久没遇到这么舒服的国产片了;8/10分,但5⭐️鼓励。// PS. 姚晨演得好,把角色混不吝的劲儿诠释的特出彩。
【C+】有点有趣有点尴尬。故事是轻盈的,背景,情节,配角们,都有种浪漫的虚幻感,仿佛走进一场梦。但大量描写,台词又十分明显在揶揄现实,很多时候调子也太沉重。最后电影是飘没飘起来,沉又沉不下去,上青云上一半卡住了。想法ok,通过不同阶层,年龄却同样迷茫和痛苦的众生像,让身患绝症的主角对生死的得到领悟,也对自己的人生释怀。但双方联系几乎都建立在一些符号化的交流里,看得到幽默却看不到真正有效的碰撞,最后的爆发因无处使力自然也就泄气。导演还是犯了大部分新人都会犯的毛病,沉迷于自己的“妙笔”当中,最后真正要表达的却力不从心。幸好那股丧而暖的气质还是拍出来了,再充着诚意和姚晨的表演,加半星到四星。
文化、生活和隐喻结合的很自然,看似碎片化的叙事也真实地再现了一些人的思维意识流。“我能理解并相信片中的每一个人物,不管我是否认同他们”(维斯安徒生)。
这个电影就是你刨除了它的所谓大的意义后会变得一点意义都没有,是一个无聊的冰冷环境,不过是偶像悬浮人设的另一个变种,只这个人设和这个情节设置得叫你“害怕”,引诱你去走向现实层面也许和电影毫不相干的不好的一面。人设做得极致,而事情和精神讲得模棱两可,在拍法上又修饰极强,总之是一部我觉得很不触摸你的心的电影,最后和DK又总结出来,这个电影也是恐怖片女主人设:没有朋友。
非常独特。似乎是另一种视角的Paul Verhoeven《她》,借由意外突发事件,推动女主角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借助特殊经历的女主角的眼睛,观察社会上各种人的人生,反类型化的叙事和象征意义赋予影片独特的气质。很大胆的处女作。
#SIFF22#没想到真是喜剧,国内比较新的类型了。其实国外这类东西拍得很多,轻盈温暖却锋利无比。只是往常往往会被处理得低廉或用力过猛。这种对生与死,性与爱的探讨风趣又端庄。这部电影特别像是一个文化课不太好,但德智体美劳却各有建树的孩子。虽然有点不务正业,但却很优秀。
像是一篇有气质的以丧为主题的散文诗,主观表达着女性人生中不可承受之重,痛苦、压抑、隐忍、求欲。
国产迷惑大赏
常年的观影习惯让我误以为姚晨在床上是心脏病发作了
和“女性电影”没有任何关系,就是一部职场片而已。“职业操守”完全是伪命题,盛男拒绝写自传也和职业操守无关。她不是一开始就拒绝了,是大纲都写好了,要签合同了,李平一句“甲方都是衣食父母”让她不高兴了。哪有工作不受气的?哪有当乙方不被甲方侮辱的?李平在甲方中都算非常好的了,又不要你一直改,又没有过分的要求,她听了一两句难听的话就宁愿损失30万也要纠正对方,简直就是典型的职场反面教材。电影对金钱和名利的探讨太肤浅了,先把毛毳塑造成财迷,然后得出结论:不要做财迷,还是刘光明那样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更好。先把李平塑造成暴发富,然后得出结论:不要追求名利,还是李平父亲更朴实无华。你不喜欢毛毳,就一定要去喜欢刘光明吗?你不喜欢李平,就一定要以李平父亲为榜样吗?就没有第三个选项吗?
情不自禁地想念起顾长卫来。立春里王彩玲还好吗?孔雀里的姐姐还好吗?
怎么讲,前半部分深感无聊与枯燥,几乎让我丧失看下去的欲望。高潮在那句“我想和你做爱”后展开,但又展开的很缓慢。同时发现自己和大家的笑点不同,忘记是在哪里开始笑的,总之连眼泪都笑出来了。可是笑完以后的1/3都很sad,还哭了两次。一次是母亲将鞋子丢到河中二人互相指责的场景,姚晨念完台词后我眼泪就流出来了。再有就是姚晨吻了那男的后在路上流泪的那段。这个吻太没意思了。黑色幽默夹杂着无可奈何,山雾缭绕的视觉感很奇妙。关于结局,她更多的是选择了和解?我宁愿认为她不存在了。自慰好评。
袁弘这个角色太妙了 编剧真的是人才 背圆周率这个梗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