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了缓一周,这部电影的后劲还没过去,我始终找不出一个符合我心中释义的“利己主义”解读。
以下分析一下电影情节和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节,我没读过原著,纯粹从电影本身遐想:1.电影:龙太说出自己是MB夺门而去,齐藤心放不下他,满世界找,找到后给了他再一次的选择权:可以跟着我生活,我补贴你,你从事“正经”工作,也可以继续你的MB生活。
现实:g群体一般都逃不过180天身体诱惑期,既然他是MB,不管出于什么理由,被MB甩了,他欺骗了我(不是正经的兼职教练),第一时间该去STD门诊查一下(自己身体最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天下男人一大把,趁自己还有资本,再找一个;喝个伶仃大醉,过个把月,都忘了;若是真的喜欢那个人、在意那个人,也只能感叹缘分不足,到此为止。
然后,过个N年,这段偶遇和关系就像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个梦。
2.电影:龙太母亲发病,但龙太对齐藤撒了谎,说母亲只是腰疼,没敢提胰腺癌的事情(需要大笔医疗支出),齐藤继续和龙太恋爱脑地生活。
现实:大概率对方会把真实情况说出来,然后一起找更好的医生;承认之前无知,不知道对方缺钱才出去做MB,暗暗退出这段关系;卖房卖车把钱给龙太去治病(概率极低,才认识多久,你就突然跟我冒出一个病重的母亲,你家还有没有其他病重的亲戚?
)3.电影:龙太死了,一个雨天的下午,齐藤(故意)路过龙太家去上香,给了老太太生活费,之后每月来看望老太太,知道老太太病重住院,最后离世。
现实:对象走了,关系也over了,男女领证的也不过如此,我对你母亲在法律上没有抚养义务,我若思念你,我会在心里默默地想你(走一遍我们走过的路、回味一下一起吃过的食物……);也会每年去你坟头给你烧纸,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你母亲,如她需要帮助可以联系到我,我爱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家人;人生不就是这样走一回么,体验过就可以,不追求什么结果……综上,好像现实中遐想的剧情才是“利己主义”。
导演用手持摄像机,为我们剪了一段齐藤与龙太从相遇、相爱、分离、送别的生活“片段”,一段段看着很真实的片段,但是不是影射了现实中的人,才是影片主体的“利己”?!
电影全片那种伪纪录片的真实感是不是在敲打着现实中的我们?!
所以,看着越真实的,反而是梦;感觉越梦幻的(身边每天发生的),却是现实。
惠起晚了。
惠起晚之后,她发现自己刚才穿的,又开始错季,这都快要深秋,可她刚才认为对,一切对,如果坐那个地方,将不会出丑,也就是不热,这会她发觉自己开始发冷,先是从座位,她当真坐了,就股子凉气往上,窜啊,到后来她胳膊从电脑屏幕看,有肌肉之后就试出冷,那种近冬还寒酸之冷,光着大膀子,不行!
惠来到大屋,先是,换裤头,换吊带都没拉帘,有段时间了,她换衣服就是白天,和晚上擦黑太阳没两样,硬光,她现在这样老想,以前吃惊外国模特,才几年,人间就这么回事,没么,光着穿长裤,穿长袖,挂刚才挂短衣服头子绳。
惠已经晚了,惠走到这厅半,回头一眼,两衣服上随便搭块镂纱,真好看,看蓝裤头上晒太阳,顶蕾丝,她想会过下午茶时间太太生活,就又走回去。
往外拉直裤头,不卷了。
车上时惠想外边,炊烟四起,从这新秋又开始了,才开始她老认,这一多半人生,到秋天要闻秋炊烟,也不道从记忆来,还就是现在时间,她找不到来头,惠这时就有时看窗外,楼,这时就有时找远,回来也没人点炉子,那就是从记忆深处来。
也就俩生炉子,祖辈子的,她自家的,每秋儿了,准时要点,那冉冉炊子烟,到这,惠就截记忆,这记忆就开始从现在时间,不过个狠人,或就是算现代坏人,他在破坏后森林。
那一大片好杨,那么高,那一大片灰烟,那么高,慢慢惠越看,就是他,窝烟中,熬烟。
这才和她刚起过不了多少时间。
她现在在车上。
惠洪没有车,她就是以后能继家产,千亿哐登就这么砸她头顶,她也不要车,惠洪想过她这些同学的这些年,不多长就能笑,这有时她就正在看车,里边都是她那种幻像同学,体腴心盛,真有在车里换衣服的。
就这次同学会别致。
要说非得在个园林。
这可中惠洪意儿。
这引起她想像,她买东西,大件小件,经常更换,惠洪刚成人时,不到一季,换过四次昂贵手机,大家包括她母亲都在说,不光面子方向,她依旧冲先锋,都最后合意,别说那些小事,可过下这么多年,惠洪也不指望踫上那户,就算是像她,在她真见到这位同学,站得到她跟前,她倒成为那年她母亲,替她担。
世事万变回个圈,人家就真能约上最终园林。
听说将开始,是开小型也就个小展意思。
到后惠洪经常观察自己,她不穿了个灰朴素么,怎么又隆重起来,就不低头也想段美肩,正想刚掉下半袖,这衣服倒灰,透出里儿,个吊带,她穿吊带来的!?
幸好外罩,那将又是一段记忆,发灰,开始透亮,印上光腔玫瑰,挽腰有个抓手,它有个抓手,她有个抓手。
这次不同以往,与会人惠不认识。
她忘了是给谁蹭票,然后她来了,她能来的这园林,将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要在家这些时间,也非常忙碌,如果不在家,那就在单位,在家经常有许多事要做,惠一见这园林,真需要震住,最重要这个住,惠做得好,她首先让那段矮袖滑,这样马上离开她数十年不堪,惠立刻成为阔太,不再熬烟,熬人拽不出来,她可以随时喝下午茶,茶是大杯,能在太阳底发光,想是以后也没这种机会。
半天白小姐才说这是瓜子杨,不是惠洪在心底说出,杨前还有字,这时盖束反光,惠就不想再认,只是上面古树名木保护牌,白小姐今天穿旗袍,一身白,黄女士也穿旗袍,在脖子上有丝巾,绣的,这俩位将是童年朋友。
一段庭桂,接下来就是三两道,万千庭桂都挂下来,衬好后头,有绿叶子,有些明,有的就暗,桂马上要谢,黑黝黝黄是踊发踊声惠纠正,那边正在高兴,她们都在谈论以后,白小姐黄女士从前愿望普遍成真,她们那院儿早忘,那时惠好站中间,最高,现在轮外围。
白小姐会悄悄回头,从眼神确认下,她知道她正想庭桂事。
白小姐想到再转头,黄女士从一开始到这时都没再回头。
她压低她那段绣,真黄,真软啊,身后将不远是惠洪,她今天留下长发,披肩,脸型变宽,从下颌开始,眼神想到这黄女士手断,要是这块绸是镜子,她免不得回头。
惠洪人正端坐,特别严肃,太严肃了不,这就是惠洪,19,18年惠洪,她开始变化,身子稍微是偏,就是块大青砖,惠没偏,她往这偏,就是棵树,撑着,她左肩再次滑,那块纱头,挽下来像荡妇,撩上去又开始陈旧,她就还得过枯燥,吃枯燥,不是今天,随便一看就是数十年前庭桂,黄女士和白小姐正穿旗袍,要不就是满街跑,身头破旧,双双回到童年。
惠洪爱今天。
惠洪受今天。
白小姐温顺,她差点没再认,这就有点感伤,多少年朋友,再转场还是最好再认,保不齐儿事就像这段桂,轻飘飘惠让它想来来止时止,她不做白天梦。
白小姐来时选择白旗袍,白小姐来前曾上山,很深,也黑,那将是后话。
她没有想到惠洪她,她选择这身,从前这种事还真就是那支歌,音符是从上滑匹匹顺,越见低,从不高,惠洪不认那中间人,高个,但是白小姐认为她现在也很老实。
这是惠洪参加的第300场同学会。
这次独特,独行在瓜子杨,惠洪独自后边,还有抱厦,念匣,从头到尾包严实,是楠木,花窗下有花栏,那是能盛开人,全部关闭,花窗有玻璃,全部关闭,玻璃上有树,透半棵,花窗上有树,岔过来,分散叶,就有松,张牙张牙,绝不是她惠洪桂,这是小玩意。
树间下来太阳,她脸就筛太阳,从颧骨斜切,要到下颌将都是,惠洪坐这已不短,天气开始改变,树还有绿叶子,还要有假山,那些缠人山老在,被蒙太阳,也至多是从些孔中,于是惠感到压抑。
要如何经营维系一段注定无法对等的关系?
《利己主义》的故事非常当代也非常都市,它非常像一段你会似曾相识的人间关系。
铃木亮平饰演的男主角浩辅是比较普遍刻板印象里名媛气浓重的“都市丽人”、情场老手,他拥有光鲜靓丽的事业和外型,处在恋爱游猎场鄙视链的上游,他一定深知自己的魅力,这在故事里两人初交手时就体现出来,从他对龙太的撩拨和欲拒还迎。
都市丽人可以轻易展开一段关系,却未必会付出真心,一开始浩辅面对龙太的热情,是有点半推半就的欲望的满足,他甚至拿来和基友们在饭局间炫耀,这个小狗的纯良和可爱,像早已经在大城市立足的太太们茶余饭后的消费品。
每次在浩辅优雅的独身公寓里约会结束,他都会送一盒精美的点心给龙太作为带给妈妈的伴手礼,是那种昂贵的精致料亭需要预约和排队才能拿到的点心。
有的时候是羊羹,有的时候是一盒高级寿司,那不是庶民阶级会消费的东西。
有两个细节,第一次收礼,龙太在离开浩辅家时忘记了去拿那盒点心;最后一次收礼,龙太看到那盒羊羹,几乎是义正严词的拒绝了,同时提出了分手。
那说明,对于龙太来说,那并非他生活的必需品,从自尊心的层面也不愿意接受这种超出自己身份的礼物。
这是浩辅单方面消费主义的自我满足,即他以为的好东西,对方未必受用,这种付出欠缺了设身处地的同理心。
后来龙太消失了,浩辅的失魂落魄我是能理解的,那是高涨的浓情蜜意被突然冷却和撤回的愕然、挫败、和空虚。
而他唯一能想到的,依旧是靠金钱来维持这段关系,给予龙太金钱上的资助。
龙太当然很需要钱,但作为观看者总觉得这中间似乎又差了点什么。
然后龙太母亲病重住院,浩辅自作主张去给龙太买车,又说出那种自以为贴心的“龙太每个月也还一点”的话,观看者终于了解到浩辅的这种想当然的自我奉献,对于那么无力的龙太来说,是沉重的无形压力。
浩辅的这种想当然的顶点,体现在了龙太去世以后他对龙太妈妈说出的那句“不如您和我一起生活吧”,他当然是出于愧疚和善意,但那明显无视了对方的心意和处境。
如果懂得日本人如何要强和自尊,就知道龙太妈妈必然是不可能答应的。
且不去讨论龙太这个角色在片中被塑造得过于扁平和理想化,他作为一个14岁就跌落命运谷底的人,是如何艰难也无法抹平与浩辅之间的巨大差距的,苦难是原生家庭赋予的、阶级下位者注定会在见识眼界和审美等方方面面被上位者俯瞰和碾压,他在辛苦追赶的同时,内心很难说不会有焦灼和痛苦,但他灵魂层面的痛苦是被脸上的纯真给遮盖的。
浩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爱,学会理解他人的呢?
是在他回到千叶的老家祭拜自己的母亲,和寡居的父亲闲聊的时候。
他问父亲之前独自照顾患病的母亲应该很辛苦吧。
可以猜测到从小因为性取向的关系,浩辅和父亲并不亲密,他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历过煎熬和被排挤,所以在上京后充分的成为他自己,把物质标签当成保护自己的铠甲。
他对人际关系的物化,源自他不敢轻易的交付真心。
自恋的世界,是一个人只看得到自己,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愉悦、自己的得失荣辱。
而爱是望向他人,给予他人耐心和理解,这是当代人普遍缺乏的能力。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里的一处细节,是两人初次去龙太家里吃饭,龙太妈妈煮了很多食物,用廉价的餐具盛放在狭小的桌子上,看上去一点也不精美。
吃完饭后龙太妈妈很用心的拿餐盒装了几盒自己做的酱菜送给浩辅,那应该是对于之前高档寿司的回礼。
那几盒酱菜在浩辅的冰箱里放了很久,一直到龙太去世后浩辅才想起来,他孤独地坐在沙发上吃那些酱菜,龙太妈妈的心意才终于得以传达。
那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平等心,不因礼物价格的高低来分等定档。
浩辅后来再去龙太家吃饭,终于卸下心防,和龙太妈妈畅快的聊天,告辞的时候被挽留下来过夜。
在龙太去世以后,浩辅才从自己的云端上走下来,那一刻他睡在心爱的人的房间里,开始真切的体验和了解龙太的世界。
那个灰暗的世界,因为浩辅的出现并不总是地狱。
要习得爱。
爱不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和空虚,不是都市生活的无聊点缀,不是控制和自我感动,爱是平等的理解的尝试,是救赎彼此孤独和残缺的一种努力。
很接地气的一部同性电影,和以往那种耽美电影不同,这部的电影镜头就是直面现实,没有什么阳光滤镜的加持,一开始就冲击到我。
铃木亮平这部应该可以冲一冲奖,动作和语调完全就是gay(演变态假面的身材就是应该拍床戏嘛)。
有一些评论说,他既然是时尚编辑,难道不能介绍点零工给宫泽冰鱼吗,后来想想似乎在日本,卖体力的工作其实比摄影助手之类的时薪要高的(还有说介绍他去当模特的,好吧如果当模特很容易的话)铃木亮平无疑是爱宫泽冰鱼的,冰鱼的死也让他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要担负起冰鱼妈妈的生活,他以为他所做的是赎罪,是自我满足,但冰雨妈妈说,这种感情,我们称之为爱。
——————————————————又想到一件事,不是都说日本医保制度好吗?
支付到一定上限后封顶,之后全部由厚生省出,冰鱼一个月白拿20万,加上打工起码15万,合计35万,怎么算都应该够吧?
希望有懂日本医疗制度的人来指点一下
因我看片少,被推薦的這部影片讓我小開眼界。
短評中讀到一句話像總結,大意是他們真得很努力從另一個角度詮釋現今的性少數世界。
片中多處表情特寫及手持攝影機拍攝的臉部拉近了觀者與演員的距離,易入情境,有在場感。
兩位主演很厲害,情慾與日常演繹得自然真切,收放自如。
他們的言語與肢體充滿細膩柔情,讓人信服這一對愛人。
男一浩輔先生講究衣著搭配,即使再難過也不忘對著鏡子畫好眉,多處細節生動形象地塑造出他的性格特徵。
角色設定讓白皙瘦弱的男二為健身教練也很有意思。
後半段男一照顧並接濟男二母親的情節再次引出“利己”主題,他也在彌補失去母親的遺憾和痛苦,互相推脫生活費的那幕很真實。
愛既無私又自私,是簡單的一見鍾情一眼萬年,也是複雜得不知所措永遠說不清。
愛人即愛己,為此愛才能繼續生長。
摘錄男一與男二母親的一小段對話:“如果我沒有誤會的話,你對於龍太,對於我都有著深深的愛吧?
(看著浩輔,停頓)當然是咯!
”“我,搞不太清楚到底什麼是愛?
”“你其實不需要搞清楚。
我們覺得你付出的是愛,這樣不就夠了嗎?
(再停頓,看著浩輔)沒事的,沒事的。
”
最近看了部日影《利己主义》提名了东京国际影节、亚洲电影大奖
原本是为了肉肉冲的,前部分的船戏的确多受在时尚界工作,时刻保持自身的亮丽精致的衣着和健壮的身材受被朋友介绍给健身教练攻攻因家境困难辍学,早早出来打工挣钱影片前一半是两人互生情愫及甜蜜相处我全程带着微笑看完前部分,有被他俩淡淡的幸福感动
但攻最后向受坦白,自己当教练的钱根本不够给母亲治病所以他晚上会当鸭,和其他客人做受在震惊之后,决定每个月资助攻攻也决定不再做鸭,凭受的资助,每天自己没日没夜的工作两人生活貌似慢慢变好时攻却得知了受过劳死的消息……
攻对受的感情,看得我后劲太大了!
攻对母亲说:“XX的出现,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不全是地狱”工作强度压的攻坚持不下去时,攻早上问受:“你喜欢我吗?
”得到了肯定答案后,便能靠着受的爱意,苦苦支撑下去电影对阶级、爱、亲情、利己的表现挺不错,好剧一部!
VX攻众号:天鹅许愿屋,可以获取网盘资源哦~
发布日期:ぴあ関西版WEB 2023.02.10采访·撰文:华崎阳子原文链接:https://kansai.pia.co.jp/interview/cinema/2023-02/egoist.html翻译:雑食家
松永大司导演曾执导电影《卫生间的圣母像》(注:トイレのピエタ)。
本次,他基于高山真的自传性小说《利己主义者》,在铃木亮平&宫泽冰鱼的共同出演下,执导了电影《利己主义者》。
本作将于2月10日(星期五)起,以影院シネ・リーブル梅田为首于全国上映。
电影主人公为隐藏gay身份、幼时成长于农村、现于东京自由生活的编辑浩辅,以及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贴补家计而身兼数职的私教龙太,电影描绘了二人相知相遇,互相吸引的经过。
主人公浩辅由铃木亮平出演,龙太由宫泽冰鱼出演,阿川佐和子饰演龙太的母亲。
在电影上映前,导演松永大司与我们讲述了他的这部作品。
—这应该是您作为导演第一次如此切实地描摹一个爱情故事。
您是否能谈谈,是原作的什么地方吸引了您呢?
最初是制作人跟我说,希望我读一读原作。
gay这个主题首先是吸引我的一点,另外,由阿川女士扮演、龙太的母亲妙子有句台词“关于是否是爱,只要接受方认同那是爱不就行了吗”,她的这句话打动了我,我便有了把这部作品拍成电影的想法。
在构想过程中,因为考虑到如果不切实描绘浩辅和龙太间的恋爱,两人的感情就难以作为故事成立,所以认真地描摹了恋爱的部分。
—在呈现恋爱方面,您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地方吗?
我希望观众在观看时能够感到心动。
不仅仅是恋爱开始的瞬间,两人在浩辅家里第一次SEX之后,有一幕场景是浩辅很犹豫要不要去阳台目送离开的龙太。
最初的剧本里其实并没有这个场景,是现场加上的。
为了让观众能感到电影中的两人是在恋爱,这次拍摄的时候关于这点考虑了很多。
—那么,在直截地描摹同性恋时,您最重视的是什么呢?
不管拍摄任何题材,我都会在剧本阶段收集各种资料,在此之上为剧本增添新的元素。
在这点上与拍摄其他作品时并无二样。
不过这次我还特别告诫自己,不要因为自己是拍纪录片『ピュ~ぴる』(注:性少数题材)导演出道,又有gay友,就觉得自己很了解这个群体。
我当时想的是,不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想当然,而是要仔细地花费时间,摆正心态、从零开始收集材料,进行调查,假定自己仿佛对那个世界一无所知,在此基础上去进行拍摄。
—在此前提之下,创作剧本阶段,原作的哪个部分您判断下来应该需要重点描摹呢?
这部小说是高山先生的自传性作品,所以我基本将重点放在描摹登场人物的感情变化上。
原作有很多独白部分,但我并没有选择将它作为角色的心声投入电影之中。
所以,如何在没有独白的情况下讲好整个故事,我在剧本阶段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希望观众观影时,能够感受到虽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故事内容还是与原作保持一致。
另外,这次在电影主题之外,也思考了很多关于表现方法论的问题。
—电影开头以铃木亮平先生饰演的浩辅在摄影棚参与照片拍摄的工作场景引入,后接他与gay友们的酒会和回老家的场面。
通过这一开头,可以很快了解到浩辅的为人。
请问这也算是方法论之一吗?
外景选景中发现那个摄影棚时,我就想着要在这里拍个一镜到底。
有这个想法其实也是因为在写剧本的过程中,我重看了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穿普拉达的女王》。
那部电影拍得很好,在电影开头就悉数展现出了安妮·海瑟薇的生活和为人。
—我明白您说的。
对于电影来说,如何以影像的形式向观众介绍角色,这点非常重要。
因此这部电影选择以开头的一镜到底,展现铃木亮平饰演的浩辅对服饰的思考、工作内容和性特征。
之后又采用了各个场景一镜到底的电影拍摄风格。
为了让观众能够明白这部电影的主题,我有注重在开头塞入很多内容。
在老家的样子、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样子、工作的样子,通过不间断地将这些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浩辅的形象,我在这点上做了不少考量。
—也就是借助这一开头提示了电影的方向性是吧。
虽然我不清楚有多少人能感受到这一点,但我的确是想着在这里展现出摄影机持续追逐登场人物的拍摄风格。
在此处便已经提示出了整部电影都会是这样的风格。
—您是在写剧本时,就想着要用一镜到底的形式拍摄了吗?
写剧本的阶段还没有想到要用一镜到底。
是外景选景后,加上考虑到拍摄天数等现实性因素后决定的。
原本其实也提出了自己希望使用手持摄影机,电影风格则参考达内兄弟(注:Dardenne brothers)的《他人之子》(注:The Son)这部电影。
一镜到底拍摄时,拍摄技巧、导演、演员的力量,需要各方全力配合。
不过相对非一镜到底、分别拍摄多个镜头的形式,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的确如此。
比如在居酒屋和朋友交谈的场景,拍一次大概会花费2025分钟。
一个场景会拍上几遍。
不过相比之下,如果是分镜头从不同的角度去拍摄这类多人场景,反而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我跟摄影师也说了,希望能拍出一镜到底就可以成立的影像。
因为我拍纪录片的时候是自己手持摄影机拍摄,有感受到在摄影机拍不到的地方也可以进行表现,所以反向转化摄影天数、时间等各种不利条件,将电影基调定为纪录片风格。
—各个场景都一镜到底的纪录片式拍摄风格,让我在观看时获得了一种非客观的、贴近登场人物主观感受的观感。
您最开始说我有切实地拍摄恋爱,关于“切实”这点,如果拍得手法变得再客观些,观感应该就会完全不同。
而且我采用的拍摄方式,是一种让人感到仿佛身处人物近旁的特写手法,也是因此才会有“切实”拍摄之感吧。
不单单是内容和主题,采用的拍摄方式也可以将观众完全带入电影之中,所以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在这层意义上,也可以说铃木先生和宫泽先生的搭配简直如画一般。
让这两位搭戏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
结果论而言,我挑选的男性主演大多身高都很高。
可能是因为我喜欢个子高的人(笑)。
这并不是说我讨厌个子矮的人,但两者在画面中给人的压迫感完全不同。
关于两位演员的选角,是因为我觉得在外表上不要有身高差应该会更有趣。
浩辅和龙太在经济和性格方面各不相同,但我希望两者在外表的呈现上都干练挺拔。
—原来有着这样的理由。
举个例子,浩辅在公寓上方挥手,龙太在下方挥手,这个场景其实象征了经济能力的差异。
我有非常注意描摹这样的部分,但在身高方面,还是希望二人是相近的,不想在外表上就显现出高低关系。
虽然二人的背负之物和生活水平都完全不同,但并肩而立时,还是不明示这样的区别为佳。
—这是因为导演您希望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这样去处理的吗?
如果将原作直接转换为影像,在视觉上直截地展现二者的关系,我觉得很可能会导致观众失去思考的空间。
其实人也好世界也好都是复杂的,所以在身高上可以处理得更自由一些。
另外就是,两位真的都是受摄影机喜爱的演员,这点也有很大的关系。
—龙太和浩辅在一起时展现的笑容,破坏力特别强。
是宫泽先生特有的色气和清纯感并存的笑容。
每个人不都努力生活着吗。
不管怀有怎样的烦恼,不管如何辛苦,都需要工作,需要赚钱。
其间还经历了疫情,苦痛的人很多,但大家都努力着。
怀抱痛苦的人,他们的笑容更能击中人心,所以我没有给他设计充满悲壮感的表情,基本上收入镜头的都是愉悦的表情。
而当屏幕映现出表情背后的真实境况后,因为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所以我想大家肯定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想象。
—我还没见过宫泽先生如此笑容满面的电影,真的是非常新鲜的体验。
不仅是笑容,不管什么时候见冰鱼,他都是一副漂亮的面庞。
我认为这是他所拥有的人之美。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认为最好把它收入镜头之中。
龙太天使般的纯粹单纯,其实是冰鱼原本就有的特质。
我就想在电影中也呈现出来。
—刚刚您说到,阿川女士扮演的龙太的母亲妙子说的“关于是否是爱,只要接受方认同那是爱不就行了吗”,这句话打动了您的内心。
是这句话有给您什么感悟吗?
明明很多事都只有当事人才明白,可周围的人总是随意地去断定事情的好坏、幸福还是不幸。
说到底,这些事都只有本人才明白,并不是他人可以说三道四的。
老是想着去帮别人下定论,这种人我觉得真是多管闲事,闲着没事干。
日本人总是对需要关心的事毫不关心,而对无需关心的事处处关心。
特别是疫情期间,我越发感受到了社会的窒息感。
表面上,浩辅展现出的爱情仿佛像是他在用金钱购买什么一样,但3位当事人都觉得没问题的话,那不就行了吗。
这点非常重要,我也想将这一讯息传递给当下的日本。
—《利己主义者》这一标题也让我在观影时进行了许多思考。
观看后,我觉得自己对“利己主义者”这个词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
所以在最后,我又一次把标题打在了屏幕上。
看过亮平非常精彩的表演后,当“利己主义者”这个标题再次出现,这时的感受会和电影开头看到“利己主义者”时完全不同。
这就是电影表达的趣味之处。
“利己主义者”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都是一个负面的词汇,但看完电影后,虽然的确会感到主人公是利己主义者,也希望大家能够尝试思考这个词到底是否负面。
—这样说来,前半部分两人的交往,到了后半其实是以另外一种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呈现,在整部电影中,能够感受到前后的联系。
特别是电影末尾浩辅捡零钱的场景,让人看着觉得心中有某种情绪即将涌出。
这也让人感觉十分具有电影的味道。
我在电影各处都有散落各种细节。
正因为观众是在大屏幕前观看电影,所以我增加了电影的讯息量。
此处特意没有拍近景,也没有插入回想片段,但我依旧认为这样绝对没问题。
我对工作人员也说了要“相信观众”。
我也希望观众在寻觅到电影中各种联系时,可以品味到发现的喜悦。
意识到前后联系时,大家肯定会惊叹“哇—”不是吗。
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这样起鸡皮疙瘩的瞬间,所以如此进行了处理。
—好几个地方我都在心里“哇—”了。
说起来,浩辅掉零钱的那个场景,其实他是在自动贩卖机前买水,但镜头中完全没出现自动贩卖机。
但是还是能看出来他是在自动贩卖机前买水不是吗。
负责拍摄的池田(直矢)当时有问我“要不要给自动贩卖机一个镜头”,但我希望持续拍摄亮平的脸,所以回答“之后加上音效,观众就能够知道是自动贩卖机了,还是重点拍铃木亮平的脸吧”。
结果,倒是有不少人说“那个场景虽然没有把自动贩卖机拍出来,但能够看出来呢”。
那处的拍摄方式,其实就展现了这部电影的风格。
—我感觉好像都拍到了自动贩卖机。
因为能够看出来是在自动贩卖机前买水,所以才觉得好像拍到了,实际上完全没有拍进镜头。
后期加入了在自动贩卖机买水时的咔嚓咔嚓咔嚓声,以及叮呤咣啷的找钱声音,所以能够明白是在做什么。
人的大脑会帮助补全整个场景。
—如此说来,虽然这部电影不算好懂,但在情感方面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原作的独白可以看作转化为了演员的表情。
我们拍摄的是人物的脸、人物的感情,制作总体是比较简洁的。
剧本也是以之后会增加内容为前提创作的,所以最初非常简洁。
亮平读剧本的时候甚至有问我“是不是太简洁了一点”。
我回答说“希望你相信我。
因为我想在排演时进一步完善”。
虽然亮平还是疑惑“能做到拍剧本上没有的内容吗”,我依旧回答“我想在拍摄现场增加内容,希望你相信我”。
之后进入排演阶段,他终于理解了我的用意,说“导演说的原来是这样一回事啊”。
—您是在这部作品之前就与铃木先生有交往吗?
我与亮平认识时间很长,在我成为导演前,在亮平成为演员前就互相认识。
我们曾互相聊到,我说“未来某一天我想成为电影导演”,亮平则说“未来某一天我想成为演员”。
拍这部电影最初的镜头时,因为不希望氛围太过低沉,亮平有过来对我说“你还记得那时候的事吗”,我说“记得哦”。
“我们俩真不错啊”“是啊”,两个人就这样在角落互相聊着这些。
—可以说是跨越10年梦想终于成真了。
这期间当然也有深入的交往,15年?
应该10年以上了。
其实在拍摄每一部作品时,我都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但这次因为是和亮平合作,在此之上我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听您这么说,感觉又可以从崭新的一面来观看这部电影。
不仅是亮平,冰鱼也是,演员和工作人员都信任我、追随我,这点真的是感激不尽。
另外,在宣传方式上其实也是一样。
主视觉图中我也并没有选择彻底露出两位的脸,因为我认为绝对是设计成美与冲击感并存的视觉会更好。
正因所有人帮助我实现了我的个人坚持,我也希望上映后能获得好成绩,回馈这一切。
—提到宣传方式,在提供给媒体的新闻稿中,附有一份“LGBTQ+用语集”,其中记载了必须注意使用的表达等内容。
这也是我提议的。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制作LGBTQ+用语准则的松冈先生帮助监修电影,由此感到,包括我们在内,其实各大媒体也是肩负着正确使用词语的责任的。
虽然很感谢各大媒体有心,考虑到采访时间有限无法去纠正一个个词语,所以提出希望在看完电影后进行采访,但如果进行采访的一方没有具备最少应有知识,将很难触及作品的本质。
所以我提议制作可以促进双方共识的用语集,请想要进行采访的媒体首先阅读这一用语集,在这基础之上提问。
—拍摄这部电影后,导演您内心对利己主义者这个词的感受是否有所变化呢?
我认为选择导演这一职业的自己非常任性。
当需要进行选择时,我总是会优先我自己想做的事,优先制作电影这件事,结果给周围人添了麻烦。
但是,我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持续制作真正优秀的电影,拿出成绩,给周围人带来良好的感受和体悟。
所以,关于利己主义者这个词,我的想法一直以来都与这部电影一样。
无法珍视自己的人,也无法珍视他人,因为我怀有这样的观点,所以对剧中阿川女士饰演的龙太的母亲说的话也会深有同感。
如果我过去对利己主义者这个词的感受是否定的,那电影的切入点肯定也不会是现在这样。
应该说是我的想法正好与原作书中的观点相近,所以我对利己主义者这个词的看法并没有改变。
—我非常理解您的意思。
我拍不出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所以我想应该是自己的思考就正好居于原作之中。
非常好看非常有深度的电影影片大概有120分钟 完全没有多余的情节 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有深刻的含义结尾也收得恰到好处 让我看完以后整个人处于一种“舒服”的状态可能在日本生活得久了 我了解日本人的性格 有礼貌 谦逊 得体 却也冷漠 某种意义上的以自我为中心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 只不过方式不同 角度不同 有些人表面上就很自私 内里却是有大爱的 但实际上这种大爱还是自私 是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而体现的“虚伪的”大爱还有一些表面很无私 好像总是为别人着想 实际那只是一种伪装 为了让自己活得“体面”来满足内心里的那个自己 这也是利己主义但是利己主义有罪吗 为了自己活着没罪 自己活明白了才能有能力去帮主周围的人 利己即是无私
刚开始看时,真觉得这是一部纯爱片,但越往后看越心惊,尤其在男一浩辅在男二龙太死后的表现,更能让人明白本片为什么要叫“利己主义”,导演真心吃透了原著小说,拍出了其中的内核。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酌情观看,但因为没有概括剧情的部分,建议看完电影之后再看,如果与你意见相左,欢迎友善讨论,毕竟每个人对同一部电影的感受都会是不同,没必要辩个对错输赢。
(浩辅与龙太母子合影)浩辅爱龙太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有些残酷,他们之间有爱,但他并没有那么爱。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影片很多地方都有铺垫,两位主角第一次亲吻,是龙太主动的,但两个人的关系一开始更多也只像是床伴,第一个说“爱”的人也是龙太,而浩辅在处理这段关系时,经常买美食,但都是送给龙太妈妈,请问有多少情侣,每次见面送礼,都要打着给对方妈妈送礼的旗号呢?
(浩辅给龙太送礼,说的却是送给他妈妈) 其次,在龙太为了赚钱要离开浩辅后,浩辅通过金钱让对方留在身边,一开始或许会以为这是因为“爱”,但实际想想,如果你的伴侣有经济问题,或者说是你所爱的人有经济问题,除了给钱的方式,难道就没有其他方式了吗?
影片最大的一处对比,就是龙太在搬家刷碗奋斗时,浩辅在拍摄写真,那他有没有一种方式,是可以推荐龙太去当模特呢?
毕竟龙太的身材比例也不是太差,给个机会面试总是可以的吧,费用方面肯定比搬家刷碗要高一些吧,那浩辅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这暗示了他对龙太的爱并不浓厚,也和下个章节要讲的东西也有关。
另外,当你知道对象或所爱之人为了赚钱那么拼命,是想办法帮对方分忧,还是只给对方涂护手霜呢?
(浩辅拍写真 / 龙太忙搬家和洗碗 / 浩辅给龙太涂护手霜) 同时最能佐证浩辅并非是真心爱龙太的地方还有两处,一是浩辅和好友们聊关于“谎言”的地方,一种是伤害他人,一种是不伤害他人,而他是后者,他对于龙太的谎言,也确实做到了后者,只不过他或许把自己也骗了;二是结尾处他和龙太妈妈的聊天,也明确表示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爱,这也从侧面表达出,他和龙太在一起,并不是因为“爱情”。
(浩辅和好友们聊“谎言” / 浩辅表示不懂爱)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对于浩辅而言,这更像交易,只不过在龙太眼中,这就是爱,所以相较于浩辅,龙太是真的爱上了对方,所以他也没有再从事与之前相关的任何职业,从两个人看彼此的眼神也多多少少能感觉到这方面的区别。
浩辅是怎样的性格?
说到这里,那可能就要问了,龙太死的时候,浩辅如此悲伤,这难道不是“爱”吗?
是的,我没否认他们之间是有一定爱的,或许他也在这个时间,才反应过来,其实自己有些爱上对方,所以镜头语言中,也给了不少闪回的画面,但是他在葬礼上的表现,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那就是掌控欲。
从浩辅的很多细节来看,他是很明确想要掌控自己生活的,比如他没有和父亲一起生活,毕竟在一个父权的社会里,尤其是日本这样的家庭环境,脱离父辈,其实也有脱离他人掌控的意味;比如浩辅在和朋友聚会时,往往想要成为C位,尤其是吃蛋糕的那场戏;而他对于龙太的很多行为,也是有着诱导性的,比如第一次见面的夸赞,就很明显是语言挑逗,而后是送礼,不断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依赖,还带对方到自己家中,之后还要主动牵手等,可以说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想法和剧本进行的,所以当龙太要和他分手时,他显得手足无措,一方面可以解读为他动了感情,被对方甩了而不知道如何是好,但从他不懂什么是爱的表达来看,其实更多应该是遭到拒绝后,看到有事情脱离自己的掌控后,不知道要如何应对。
而此时的镜头语言也很有趣,导演非常喜欢用手持镜头进行拍摄,这一方面加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另一方面这也是在男主内心状况的暗示,在被分手的这段时间里,晃动的频率很低,甚至有静止的时刻,这也代表了他内心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波澜起伏。
(浩辅被分手的不知所措) 从这些视角来看,浩辅的很多行为便更有目的性了,他用金钱的方式将龙太拴在身边,其实就是想要让一切重回自己的掌控,而所有脱离他控制的行为,他都有过反抗,比如龙太在自己家中想要强吻浩辅时便是如此。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龙太去世后浩辅的痛苦,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一方面可能是他发现自己对龙太有爱,但另一方面则是一切再次失去了控制权,就像他当初失去妈妈一样,接下来导演很很巧妙的让浩辅回家乡,看着自己妈妈的遗像发愣,而这也很好的引申出,浩辅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龙太去世后,浩辅盯着生母遗像发呆)浩辅想要的是什么?
整部电影前半部分不断地有表达浩辅与去世妈妈的羁绊,有很多闪回的镜头,而后半部分则是讲述他和龙太妈妈的故事,可能一开始会让人觉得,浩辅对龙太妈妈是爱屋及乌,但越往后越会让人觉得古怪,因为他明显过度了,而这也正是浩辅想要的事物:妈妈。
浩辅早年失去妈妈,这也是他一生的痛,他和龙太交往以来,所送礼物的对象,都是龙太的妈妈,在得知对方生病要多次往返医院,更是要给龙太买辆车,这些都表明他的目标更多是为了龙太妈妈,虽然从其他角度也可以解读,比如这是怕龙太不愿意收下车子,而故意表示的说辞,但个人觉得浩辅此时说的就是真心话。
(浩辅为龙太妈妈买车,送给龙太) 同时,浩辅第一次拜访龙太家时,镜头语言很奇怪,持续拍摄浩辅的后脑勺,时间不短,一开始没有其他人物入画,后面是龙太妈妈入画,两个人聊了会儿天,后来不聊的时候,镜头语言也是一直拍摄浩辅直视前方的后脑勺。
一般情况下,这种初入他人家里,大多数会给正面镜头,看到来访者第一次“见家长”的局促不安,那为何要这样拍呢?
这也是导演埋下的暗线,隐藏了浩辅从头到尾都在盯着龙太妈妈,那眼神太炙热了,因为他想要的,就是与妈妈的羁绊。
(浩辅紧紧盯着龙太妈妈) 而且还有一个细节,他默默盯着龙太妈妈时,对自己妈妈的回忆片段,以及最后他与龙太妈妈和解时,也都用了较为稳定的镜头语言,这也代表了他内心重回平静,而这就是他想要的,那种大特写晃动会让观众看晕,而这种不适感是浩辅内心的写照,只有在“妈妈”身边,才会得到安宁。
从这个角度来看,之后他送龙太衣服,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讨好龙太妈妈,在龙太偷偷亲吻浩辅时他的躲避,也是因为害怕惹龙太妈妈不开心,在得知龙太妈妈生病,第一时间去医院,也是真的有些慌了。
(浩辅拒绝龙太亲吻) 所以,当龙太去世之后,他便将龙太妈妈当做自己的妈妈照顾,这也是对他自己的妈妈,以及对曾经的痛苦,进行的一种投射,两个人的相处也越发的朝着母子的方向进行,就连出门购物,也不再是购买那些昂贵的精品,而是更加生活化,平凡化。
而他去医院照看龙太妈妈时,其他病床的患者说他是好儿子,龙太妈妈也承认这是她的好儿子,他便去了厕所,对着镜子留下的眼泪,这也是在表明,他内心渴望的是妈妈的爱。
(浩辅在医院厕所落泪) 到了这里,也就能明白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了,它并非讲是爱情,而是在讲男主浩辅如何走出内心对妈妈去世的痛苦,他做的所有事情,也都是抱着这个目的进行的,到了最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也算是鸠占鹊巢,真的获得了一个妈妈,而这也就是片名“利己主义”的由来,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利己”还是“利他”?
那么,龙太妈妈知道这些吗?
从很多地方来看,她是知道的。
龙太对妈妈隐瞒了自己的私生活,但通过其妈妈和浩辅的对话来看,她很早就知道了一切。
同样的,她也能看出浩辅的情况,尤其是在自己儿子去世后,对方一直如此粘着她,她有接受对方的一些好意,但也有拒绝,因为她能看出来对方把她当做了自己的生母去照顾,而她自始至终不可能成为对方的生母,这也是为何在她住院后,并没有去打扰浩辅。
不过,当她和浩辅在长椅上慢慢聊开后,便多多少少接受了这个“儿子”,因为他也是一个可怜人,两个人都有着伤痛,都从对方身上找到了安抚,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浩辅来看她时,她会承认,这是她最好的儿子。
(龙太妈妈承认浩辅是自己的儿子) 通过这些,也能衍生出另一点,那便是“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男主一直以来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做“利己”,还是比较极端的“利己”,但从外人眼中,这也是一种“利他”,他对龙太的照顾是真的,对龙太妈妈的照顾也是真的,这也是为什么在长椅上,龙太妈妈会对浩辅说出那句“你不知道没关系,因为我们觉得那是爱,就是这样不是吗?
”
(龙太妈妈安抚浩辅) 这也是影片非常高级的地方。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利己”和“利他”是相反的存在,但其实两个并不相斥,反而像是硬币的两面,只有组合在了一起,才能成为硬币本身。
比如某人想要得到别人的夸奖,这是一种“利己”,那他就可能尝试讨好别人,就变成了“利他”;再比如某人想要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然后他去求助他人,这也是一种“利己”,最后在分功劳候,其他人也因此沾了光,这又变成了“利他”。
反之,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当你帮助他人后,再遇到困难,大部分情况下,那些受过你恩惠的人,也会反过来帮你;再比如某人随手记录生活,分享了自己的旅游攻略,对于大众而言,这是一种“利他”,甚至会起到避坑指南的效果,同时这也在无形中让他涨粉,有人愿意给他打赏,甚至一些商家也因为他的流量,愿意花钱找他打广告,就变成了“利己”,哪怕他原本就是想要流量,达到“利己”,但也做出了“利他”的行为… 所以,“利己”和“利他”从来不是敌对的,而是一体两面,想要达到真正的“利己”,就需要“利他”,而只有“利他”,才能够真正“利己”,这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含义。
就像片中的男主一样,不断的想要得到母爱,做出了很多“利己”的行为,但实际上也帮助龙太和他妈妈,变成了“利他”,最后也得到了回报,让龙太爱上了他,也让龙太妈妈认可了他,变回了“利己”,而龙太妈妈也同样依靠“利他”认可了浩辅,最后也让她不再孤单,完成了“利己”,这也是电影最后一幕,浩辅和龙太妈妈相视一笑的场景。
(浩辅和龙太妈妈相视一笑)
1,冰鱼第一次出现,淋了雨,头发湿湿的,好像一只有点可怜的小狗。
但他还带着即使不是刻意还是有点灿烂的笑容说对不起,就在那一刻我没有抵抗力。
2,对于gay 来说健身教练真是个好工作。
3,原来冰鱼是钓系。
4,两个都是帅哥,怼脸拍再合适不过了。
5,以前觉得冰鱼不能笑,一笑就破坏了他的忧郁感。
现在觉得冰鱼笑或不笑一样都有破碎感,反而笑得越灿烂越破碎,也可能和这部电影注定be 的基调有关系。
6,想亮平,想冰鱼,想着想着就变成一直想冰鱼。
7,和爱人约好 满怀期待的做某件事,当天独自等待,独自期待,然后等来的却是爱人死了的消息,太残忍了。
8,对于亮平,爱太短暂了,余生也太漫长了。
前半段喜欢,后半段实在是难以自洽。男版全🦆从良,就挺扯的,有点自我感动的意思。
抱着想看大尺度的心态来看的,后半段剧情过于狗血了,就在我在想剧情要怎么发展的时候,男二他母亲病情意料之中地加重了……这也还能接受吧,结果没几天男二还过劳死嘎了,而穷得要命的男二他妈竟然还有钱办葬礼,还在葬礼上来了段土掉渣的温情lgbt宣言,蒽但凡男二是因为卖贵金属得了x病而死的都能稍微升华下剧情。
铃木亮平的演技是真的好啊,对自身的精致,对爱情亲情的渴望与沉溺,完全是属于“利己”的多个角度,你能从他的演技中感知到这三者的独立和某种联系,并影响着身边人,放大他们“利己”的一面
前后太割裂了,狗血设定导致后面的人文关怀乏善可陈。
该如何理解Egoist,以补偿自己的私心做最慷慨的奉献,以填满对方的行动做最自爱的人。到底爱别人还是爱自己?在你我重叠的前后景里,两者的区别早已似虚焦一般模糊。(宫泽冰鱼演员生涯大突破,去看下his就知道他演技提升幅度有多大了)
全程手持镜头,情节过于理想主义,铃木亮平太性感
“我们都是别人口中的坏人”。前半段打得火热,极为私密的贴身接触和精致的生活图景透过快速掠过的镜头,给予一些窥视和想象;而后半段转为冰冷,用悲剧烘托着角色困境和足够不安的自我审视。比起《哈纳莱伊湾》是有进步,但那种仍然复杂化的切换方式谈不上喜欢;也更只被铃木亮平“抓”走,无功无过的同志肥皂剧吧。
浩辅得知龙太是牛郎之后,第一时间没冲出去检查性病艾滋,的确真爱无误。
和内个《刻在我心底的名字》一样,是除了演员好看别的都不能看的那种同志片。黑皮肌肉男为什么要找病娇当健身教练啊?铃木亮平演gay就是靠各种姨味小动作?这个片名如果不是看了简介,根本不知道啥意思,铃木亮平这个角色完全没弧光啊,从头到尾就是个圣母。
铃木亮平太会演了 gay到骨子里了 抱歉我只想看gay子(前面gay子部分我打满分💯 冰鱼死了之后和老娘的对手戏啃不下去
《蓝宇走后的陈捍东》
烂大街的叙事
得知是牛郎后 居然没有去查身上有没有染病 另外健身教练这个人设 那么瘦弱多少有点出戏了 不过感情还是挺动人的啦
怎么说,感觉像一个类似于蓝宇的故事,可惜两个主角没有胡军刘烨年轻时候的容颜和演技,健身教练看上去真的很像一个仙人跳的……时不时流露出一副要黑化的表情……
完全白描的自傳電影,如果看進去了代入感會相當強烈,後勁超大,看不進去的人就會不理解這種表達方式用意為何。宮澤和鈴木投入且優秀的表演難得不負我的期待,超感動,因為亞洲同志電影讓我失望過千萬遍,終於實實在在觸動了我一把。
甜度不可口,又缺少痛感。。。两个男主的颜都不太喜欢。。。观感温吞,感情关系说服力不强,片名虽为《利己主义》,但似乎是在在付出和爱中重建自我收获丰盈的“利己”。感情关系中涉及到直接的肉体交易、金钱赠予等等,还是有些超出本人经验局限,显得过于涂抹、修饰了一些。
第35届东京电影节观影。因为觉得同性片大部分也都是会拍成爱情片只是角色性别相同所以看得不多,但这一部绝对没有踩雷。开篇看似是俗套的卖肉片,但两个主角的经历和背景给后续的故事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是相恋,什么是家庭,什么是爱,这样没有解答的问题感觉在日本电影里经常得到探讨,也或许是因为这些永恒的问题才使得日本电影拥有独特的魅力。大量采用长镜头和特写的拍摄与整部片子的氛围意外地很搭配,两个小时一闪而过的精彩故事。两个主角还让我想到,日本影视在同性片上对于人类多样性呈现的都特别棒,小麦肤色肌肉男可以在家里穿着妖艳的衣服唱歌,肤白貌美的奶狗到了床上也可以是猛攻。爱本身就可以跨越性别,就更不需要其它限制。对于娘1公0满天飞,给自己给他人不停贴标签的中国社会,人们还需要更多互相认知了解和包容。
以为中后段龙太妈妈会说自己没有生病呢哈哈,剧情实在是太童话,暗暗觉得这个故事的内核应该更黑暗吧,又一次感慨日本青年演员扎实的业务水准
纪念第一次在日本影院看完全程的电影 虽然对白只能理解一半 也正是语言文字的让位 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了镜头语言的力量 手持镜头的运用,减少镜头之间的组接,增强了场面调度。虽然我真的不太认同这节这种以“死亡”的悲剧主题的电影,但是的确很好哭。男主不拿影帝我真的会很伤心 最后三十分钟我的泪腺不受控的一直流 还有男二的牛奶水光肌白到发光!!!真滴过于美丽了啊啊啊啊啊啊(虽然最开始攻受站错了qwq
很甜很细腻。本片也是最困扰我的问题,该爱自己多还是爱对方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