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血腥的追杀,没有狰狞的鬼兽,寒气却从心底一点点冒出来,这才是大师级的恐怖电影。
闹鬼的房子和经久不散的大雾构成逃不脱的不安全空间。
尽管闹鬼,我们依旧把家看做避难的城堡,就像Grace一样,这大概是生物来自远古的共同心理。
就像世界上那么多人,认识的几千几百,真正在乎的不过几个,感到整个世界的荒凉可能不过是被一个人背叛了。
当这种底线安全感受到挑战时,我们从心底就慌了。
事实是,Grace拼命保护的孩子乃至她自己都是这个房子的the others。
原来她根本就没有战场。
原来我们所希望给予保护的正是我们最恐惧的。
与其说是恐怖不如说是心理的崩溃。
其实我们何尝不像Grace一样,在世上拼命去抢自认为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位置。
但是它们何尝是我们的。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许多民族间的战争永远也打不完,为什么大自然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惩罚。
或许我们最不敢面对的正是自己。
怕影子的人是被自己吓死的,不是影子。
很多人都怕自己的影子,但不是每个人都看得到,更不是每个人都能承认那影子是自己的。
其实接受事实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阳光已经不能造成伤害了。
Grace不相信女孩的话,怀疑三个仆人的忠诚,对丈夫不满。
她永远活在惊恐之中。
城市的繁华喧嚣就像人们围火取暖,你大可不冷却未必睡得踏实。
除了信任,没有什么能拯救一个人内心的恐慌。
失去亲人的悲情,会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一个堪称“多面手”西班牙导演,说他是导演感觉也不是很准确,毕竟编剧,诗歌,作曲甚至配音他都有涉及。
抛去其他不谈,在电影上,他是一个无比大胆的导演。
在大家对于snuff movie(凶杀纪实录像)有所避讳的时候,他的处女作——《死亡论文》问世,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暴动的多巴胺盛宴。
这部自编自导的电影里,亚历杭德罗就已经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在调配惊悚、恐怖、悬疑这三元素上的卓绝功力。
而2004年夺得西班牙电影史上第四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伦理片《深海长眠》,一部关于安乐死与诗歌的电影,更是画风一转,以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收获一般观影者。
他的代表作《小岛惊魂》也是这样。
他在这部电影里,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叙述着关于爱,关于面对,关于真相。
《小岛惊魂》,由Nicole Kidman(妮可·基德曼) 担任主演,她曾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而《飞跃地平线》更是让她得到了美国整个电影界的认可。
妮可·基德曼4岁开始接触银幕,专业水准毋庸置疑,在这部电影中她依然展现了她精湛的超高演技。
女主的神经质,矛盾体,回避心里都表现的淋漓尽致,都说看的演员眼睛会演戏,她就是这样,从她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对孩子真实的爱,是对现实的惧怕,是对真相的自我的封闭。
“侵略者”is coming soon故事从三个神秘的佣人莫名来到格蕾丝(尼科尔•基德曼)家开始。
二战时期,战争造就了众多家庭支离玻碎,格蕾丝和她的孩子居住在英伦一个寂静仿佛被人遗忘的小岛上,等待着长年在战场上的丈夫,由于孩子们无法见阳光,所以家里只要孩子经过的地方都必须常年拉着厚厚的窗帘。
阴暗又古怪的古堡里,自从来了这三位不请自来的新佣人后,就连接出现了怪事:地板莫名其妙的会响,门无故打开,钢琴自动发声,甚至连窗帘都失踪了,并且格蕾丝的女儿安经常在屋子里看见陌生小男孩......接连不断地怪事让本就敏感的格蕾丝更是陷入了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当真想慢慢解开,面对真想,孩子和格蕾丝又将如何接受………到底谁是侵略者我不喜欢看那种非常纯粹的恐怖片,总是觉得那种血腥、暴力再加上全程无内涵只有怎么恶心怎么来,怎么吓人怎么做的片子并不能吸引我。
但悬疑不一样,悬疑片总会不知不觉的带领着观看者成为影片故事情节中的一部分,慢慢去走进真相,《小岛惊魂》就是这样一部心理悬疑,相比较中文名,我可能更喜欢叫他《THE OTHERS》,这个名字更能体现影片的中心。
对于《小岛惊魂》这部影片,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它那出人意料的结局。
其实,他并不是此种故事结局的鼻祖,很多的悬疑片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比如《第六感》所以,我不再去说他的结局,而我更多的是想去深思面对结局的过程中那些不可忽视的爱。
这是一部看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的电影,刚开始我一度以为格蕾丝应该是个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母亲,她对孩子关心但却又刻薄,她总是要求必须关了一道门才可以开启另一道。
故事中间不断地出现的怪事,这些事情似乎又与新来的佣人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看似是这三位新来的佣人正在酝酿着极大的阴谋。
在细节上,管家太太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这座古堡的熟悉,后来格蕾丝找到了死亡相册,管家太太也并不惊奇,直到格蕾丝找到了三个佣人的死亡照片和安看到了管家太太的墓碑,才知道原来这三人是再战争中得肺结核,早已死去。
这令我更觉得格蕾丝一家陷入的不幸就是这三位灵异佣人导致的,然而结果并非如此,真正的结果却是,却出人意料,原来不是她的房子里有鬼,也不是三个佣人捣鬼,而是她自己是鬼。
爱与格蕾丝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格蕾丝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她身上那浓浓的母爱和深深的宗教信仰。
首先,电影开篇的引语是格蕾丝给两个孩子讲上帝创造一切的故事。
她努力传授给儿女基督的教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儿女不受来世炼狱之苦。
比如片中对儿女解释那些为宗教信仰而献身的孩子会上天堂,而亵渎信仰的孩子落入边狱,一种专门惩罚小孩子的地狱。
所以,虽然很难压抑自己人性的母爱的一面,但也正是出于对儿女的深爱,她会忍住泪水惩罚冒犯耶稣的安,也会恋恋不舍地抛下尼古拉斯让他独自在房间中背诵经文。
这是一个基督徒母亲的无奈,但是,权衡利弊,格蕾丝清楚,她这样做是值得的。
这部电影看完后我才意识到,也许影片第一个镜头其实是格蕾丝自杀之后重新“醒来”的时候。
她没有办法面对自己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所以一直都不愿意去面对。
这个电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活着,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世界。
在格蕾丝的意识中,也许自杀不过是一场梦,可那却是(常人眼中的)事实。
这个电影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黑客帝国和异次元骇客,总有一种庄周晓梦迷蝴蝶的意味。
我很佩服这部电影的编剧,他不在是单纯的制造恐怖效果或是抛出一个疑点,让人了解真相后也不会想去深思,他高在把情感埋伏于灵异的氛围之下,瞬间煽动使人寒中带暖。
虽然格蕾丝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但她对孩子的爱对家人的爱是真实的,可能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现实社会让她不得不做着的决定,但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是想要成为一个慈祥的母亲。
生与死的平行世界而电影的画面也做的很细致,在故事发展还没有走进真相的时候,画面总是弥漫着大雾,好似格蕾丝的心里,充满着不安,迷茫,而当真相被解开,画面也逐渐变得清晰明朗,阳光普照大地,这一切都过去了,因为格蕾丝面对了现实。
看似平常的电影名字,一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他从头至尾只有7个人出现及一个主要场景,两个次要场景;影片中寥寥几个场景和人物不仅不会让观众感到无聊,反而给人很强烈的孤独感。
看完本片后深受启发。
突然对死亡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人类对于活着这种感觉只是相对于他们所看到的死亡。
而生与死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定义。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非常不建议先看剧透,这样会很破坏代入感,幸好之前我没看剧透、没看简介,而愚笨的我一直把自己的恐惧和疑惑按照导演的需要保持到了最后!
此部影片没有刻意在视觉上制造冲击,没有血腥镜头,没有恶心画面,而是依靠在心理的压迫来制造悬念。
它就是发掘了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它所营造的气氛与故事发展时刻牵着你走,让你无助与惊心。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我有着很多疑问,然而在最后一刻,所有谜底揭开,让我恍然大悟。
这无疑是恐怖影片史上最为精彩的结局。
之前的惊悚已经不再,只有对其无助与孤寂的感伤。
他以丰富的细节让人无尽的揣摩和玩味,你总是在揣测谁是鬼,谁是人,甚至你根本搞不清楚互相受到干扰的两个世界到底谁更畏惧谁。
这部片子或许在表达,鬼吓人的同时,人也吓着鬼,生死共存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的平行世界。
看过此类片,一种感觉油然而生。
到底我是谁?
谁又是我?
我在哪里?
谁属于我?
我又属于谁?
作者 曼小诗
三刷,第一遍大学,第二遍锦州。
电影名起的太糟糕了,听起来就很俗,叫不速之客或者生人勿近更好。
可理解为以鬼怪视角为主的开天辟地之作(虽然已有灵异第六感的珠玉在前),但这部完成的更好,原来主角才是鬼怪。
女主基德曼颜值巅峰,肤白貌美,光滑细腻,绝对的大美人。
看来不光驱魔老太认为厉鬼难缠,而且同为同类的管家三人也认为女主太固执了,让人难以忍受。
剧情:故事发生在1945的英国,女主莉丝惊声尖叫醒来做了一个噩梦。
有三个人要应聘佣人,老头是园丁,原来一周前女主家中的佣人一下子都没了。
女主提了要求,家中有50扇门,每打开一个门就要关上;不准碰钢琴,因为女主有偏头痛不喜欢噪音;最后就是窗帘一定要拉上,因为孩子们对光线过敏。
第二天女主发现自己的招聘广告并没有被邮递员带走,便询问老保姆。
保姆答道他们只是路过,想碰碰运气,因为这么大的房子需要他们这样的老手,而之前他们工作的地方就是这个城堡。
不日,女主听到有小孩哭,查看了两个孩子发现都不是,而女孩说是维克多哭,
他对小女孩说这个屋子是他的,其父亲还是音乐家。
又看见门开了,询问佣人3人当然不承认。
再一天,女主发现楼上有人跑动,而佣人和孩子都有不在场证据。
女主进入画室听到了一个老夫人的声音,愤怒之极下用猎枪伺候。
搜寻每个房间,发现有些照片上的人都睡着了,老保姆解释道那是人噶了的遗像。
俩人瞎聊,老保姆曾经在这管15名佣人,但主任搬去了伦敦,只剩下他们三个,直到爆发了肺结核他们才走的。
晚上女主听到琴房有人在弹钢琴,去了后发现没人,门也突然关上。
惊魂未定的女主第二天去找驱魔人才行,森林里的大雾越来越浓,这时女主突然看见了老公,他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但回家后的丈夫精神萎靡不振,应该是知道自己噶了,但却能看见老婆和孩子说明她们也噶了,所以心情抑郁,但又不忍心告诉真相,所以偷摸走的。
女主给女儿做了白裙子,但当女主莉丝再去的时候发现孩子变成一个老夫人的磨样,十分吓人。
女主狂揍了孩子,而这边的丈夫也要离开去前线。
第二天女人发现家里的窗帘一夜之间全没了,女主大怒赶跑了三人,而在收拾他们的物品时发现了掉在创下的他们的遗照。
而小女儿姐弟俩也发现了他们的墓碑,19世纪末就噶了。
女主进入客厅,看见了一群人,一个女巫跟着小女儿交流。
原来女主把两个孩子用枕头噶了,随后就用枪自噶了。
最后是女神妮可基德曼的美照:
本来觉得前面一个多小时其实都有点无聊,节奏比较缓慢,没有想象中的惊吓。
一开始其实怀疑过女主一家都已经死了,因为他们从没想过离开这栋房子,也没有什么和外界的交流,所有的一切都透着不同寻常的诡异气息。
还有后来加入的仆人三人组的反常行为,一开始以为他们是来迫害女主一家的,想要鸠占鹊巢,结果没想到,其实是为了保护他们。
最后结局的反转再反转,真的震惊牛了大逼了!
通篇不停地提到入侵者其实是埋下了一个伏笔。
原来他们确实都是死人,但其实一开始不停地提到的入侵者才是活人们,每一次试图入住这栋房子的活人们都被他们视为入侵者,被赶走了。
那个吓人的老太太原来也是活人,是灵媒。
以为是她附身了女儿,其实是女儿附身了她。
最后结尾的时候,女主和两个孩子知道了自己早已死去的真相,一起大声呼喊着我们没有死的部分,真的有点震聋发聩的感觉,又揪心又震撼,又惊悚!
很少看恐怖片感到震撼,这一部做到了!
刚开始的时候,一直在猜,什么会是一切灵异现象的根本。
仆人肯定有问题,她的丈夫也是,但是没想到,会是这样。
整个片子都为了最后的结局。
猜来猜去,确实没猜到这样的结局。
前些天和盆友偶尔聊到这部片子,于是又看了一次,还是觉得非常与众不同,一直觉得片子隐藏讲述的其实是战争和灾难带给人类精神的创伤,而这部片子除了故事之外表演摄影的确也都非常不错,或许唯一不足的是片子的悬疑恐怖气氛节奏太重(也就是过于商业化),反而削弱了隐藏的主题。
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其实这个故事背景如果不是设定于二战结束时期,情节上一样讲的通,但是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却偏偏是二战刚刚结束,事实上格蕾丝一家死亡的原因就很值得讨论,到底是如片中所说是战后,还是战中?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大约是10年前,那时我认为是母子三人死于战后,不过这次观影之后,更倾向于小岛沦陷之后不久战争并未结束他们就已经死了,而且死于占领区德军的一次搜寻:片中最后两个孩子躲在衣柜里被灵媒发现,姐姐按住弟弟的嘴让他不要大声出气;在此之前有母亲因为生气而责骂姐姐“不要这样出气”都是一个隐喻。
其实这都是一家三口生前在这座大宅子里生活(躲藏)时的写照:只能躲在黑暗中、只能在关上一扇门之后才能打开另外一扇门、有时候甚至不能大声出气......母亲在孩子面前假作坚强,粉饰太平、为了让不懂事的孩子安静藏匿,编造有病、不能见光的谎言,故作镇定每日绣花、每日还教他们读书,,,屋子里有钢琴但是似乎从来没有弹奏过。
母亲生前对孩子的谎言总结起来就是:你们两个有病,所以不能光天化日之下到外面玩耍;小岛并没有沦陷;父亲会回来;死后甚至以“战争已经结束,我们的新生活又开始了”这样的谎言来支撑自己。
片中三个佣人第一次来到家中时老妇人有意的用手摸窗台上的灰尘,暗示那时候格蕾丝一家死了应该已经有段时间了,或许故事开始发生的时候已经是战后,因为新住进来的一家人没有任何标志暗示他们是德国军人或是平民,应该只是和平年代的英国当地人。
片中有一个设定应该就是阴阳两界的通灵是无规律的,而死去的人都会停留在她死亡时的那种状态:所以在结核病施虐时三位不愿离开的忠仆依然守着老宅(其他的应该都走了,只有他们三个的墓碑在此)。
格蕾丝的丈夫战死沙场,他的意识里就是“战争还没有结束”,所以他还要回去战斗的地方。
而格蕾丝,虽然实际上是在大宅子苦苦躲藏支撑想要活下去,但她心里面一直坚信战争会胜利,侵略者会被赶出去,丈夫会回来,孩子们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所以虽然失手杀死了孩子,但她的灵魂一直守着自己的梦想。
说到这里,我想说格蕾丝杀孩子的事实真相很有可能是,她们一家所居住的城堡(说是城堡也不过分吧?
)很可能战时驻扎了德军,而且是驻扎了不短一段时间,格蕾丝在小岛沦陷时不愿意离开家园(其他仆人都走了),她带着孩子在城堡里的众多房间里东躲西藏,(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个小岛,她相信德军不久就会离开)而德军很快发现了房子里好像藏有人(OTHERS),开始搜索(就好像他们搜索OTHERS一样)最后在一次搜索中差一点发现了他们的藏身之处,不愿意被发现抓捕的格蕾丝(也有可能是在长期的躲避中精神高度紧张已至崩溃)用枕头闷死了两个孩子,然后开枪自杀。
片名“OTHERS"很有深意,在格蕾丝心里,不只是三个仆人、新房客这样的不速之客、外来人,更是迫使深爱她的丈夫也不得不抛家离妻去打仗、留下她们孤儿寡母留守空宅、最后还不见天日的苟活的侵略者。
电影最大的反转在结尾的“主客颠倒”。
表面上妮可基德曼演的妈妈带着姐弟俩小孩(安和尼尔)住在英国小岛上的别墅里,等着前往二战战场的爸爸回家。
俩小孩受到光照就会生病,所以门要随时关上以防光照、房间必须全部拉上窗帘。
三个奇怪的仆人来到家里应聘。
之后妈妈常常能听到怪声音,窗帘经常被拉开,门也被拉开,还会传来钢琴声。
姐姐安常常说她能够看到一家人,还和“维特”打招呼。
爸爸回来了又离开,安和尼尔偷偷溜出去找爸爸,发现了仆人三人组的墓。
原来仆人三人组早已经死了,这个房子被鬼魂包围。
似乎妈妈和俩小孩是不堪其扰的受害者。
实际上妈妈早就把俩姐弟杀死并自杀,早已经成为鬼魂。
仆人三人组拉开窗帘,想让他们意识到姐弟俩不怕光照,已经不是人类。
所谓“入侵者”是新搬入的一家人,有一个孩子维特。
妈妈所感觉到的声音、安看到的维特,都是入侵者生活于此的痕迹。
他们成为了鬼魂也转变为这座房子的“客人”。
最后维特一家搬走了,妈妈宣告这是属于她们的房子。
等待新住家进来后或许又会有新一轮主客相争的故事…一开始是冲着妮可基德曼去看的。
妈妈真的太美太优雅了,而且战斗力超群,敢大半夜在寂静岭一样的雾里面走来走去,扛着长枪和鬼对峙。
母爱的力量果然是伟大的。
姐姐一副女王风范,聪明伶俐,完全不在怕,行动力超强,说去找爸爸立马顺着水管子从二楼滑到一楼,和妈妈顶嘴,质疑圣经的内容还天天嫌弃倒霉弟弟是胆小鬼。
弟弟整天一副委屈脸,怕一个人呆着,怕姐姐拿鬼吓他,直到仆人三人组的鬼魂站在面前了姐姐又喊又叫,他还委屈巴巴地说姐姐又拿鬼吓他,不信也不跑。
超级可爱。
爸爸这个角色其实没看懂出现又离开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可能起到了一个反战效果,呼吁大家关注世界和平,也许这样妈妈就不会发疯了。
以鬼魂为第一视角看入侵的创意满分,期待二刷!
在这个真相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心酸的故事,蕴含着一个普通家庭对战争的控诉。
当一个人对生仍有留恋,死得痛苦,死得怨恨,死得不甘,死得冤枉,那么是否会真的如电影中的Grace一家那样,逃避自己已死的现实,宁愿相信只是做了一场噩梦?
Grace爱她的两个孩子,毋庸置疑,她说“I will die first.”的时候是如此真心实意,那又是什么迫使她狠心亲手杀死孩子?
是丈夫阵亡的噩耗对她的打击太大,导致精神崩溃,失去常性,还是为了避免孩子落入纳粹手中遭受凌辱,又不愿向纳粹屈服,这才痛下杀手?
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压抑与悲伤。
在Grace一家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所信奉的耶稣和圣母没有解救他们,当他们死去,灵魂没有到达所谓的天堂、地狱或是往生。
生前的幸福生活因为战争而彻底摧毁,死后不但延续着生时的痛苦,还要与活人分享同一个生活空间,生前没有被鬼吓倒,死后倒是要适应被活人吓,哪来的解脱?
抑或是痛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阳界与阴界根本没有宗教中所宣扬的区别。
想看懂一部电影要看几遍,1遍外加豆瓣影评也就差不多了。
我就这样想的,结果看完《小岛惊魂》发现豆瓣上的影评都不够完整的解释这部“真实”的电影。
所以我马上又看第二边,有妮可在看第二边一点也不闷(有了钱一定要买个大房子,然后让妮可在里面走来走去)。
本人水平有限写的像流水账,但希望能为大家解释不少问题。
方便大家看这里分别从:背景,三仆人,维克多一家,男主(查尔斯)四方面视角来解释。
背景:故事发生是发生在同一时间段的阴阳两界(后面会有我的根据),这点很重要。
是整个故事“真实”的基石。
1945 泽西岛发生了什么?
1945年5月9日德军投降,泽西岛是唯一被德国占领的英国领土,长达五年(我问的百度)。
维克多一家搬进来屋子应该是在德军投降后的几天具体时间就不数了,查尔斯则在最后的战斗中受伤昏迷差点挂了(没死,后面解释),妮可自杀是在投降的前几天也可能是前一秒(估计是得知查尔斯受伤活不了的消息才自杀的故事这样讲才带劲),三仆人1891年瘟疫死没什么好说的。
三仆人:一开始他们谈话提到的辛普森,应是他们活着时的主人。
“是个好人,估计和其他人一样死了。
”再看第二遍一切台词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并且一句废话都没有的感觉,特别舒服。
妮可开篇的尖叫,也是这种感觉这里表扬下后面就不提了。
三个老死鬼来拜访刚死的七天的妮可一家(德军投降就在这几天里),并且想给妮可当佣人,这应该是死者对活着时生活的向往。
对话中三仆人发现虔诚的又瘦又高的妮可并不认为自己死了(信仰使她太顽固,妮可的表演处处给人一种柔弱的刚强),而他们也不想过分的刺激妮可,避免哑巴仆人的悲剧发生妮可身上。
这里说几个细节,一个是妮可开场的所有表现对得怪病子女的照顾,用餐的时间,听到声音头痛,习惯不用电等等都表达了妮可不认为自己和孩子们死了,以及本能的对死前生活的向往(更向往比较合适吧)和延续。
这也解释了三仆人为什么死了还愿意再到活着时的地方来当仆人。
另一个细节,当仆人中的贝莎看到姐弟俩的时候表现出的(好可怜,年纪轻轻的死了)感情和几天后看到妮可带男主回家时反应(连孩他爹也死了)是相同的。
三仆人自始至终都在帮助着妮可一家。
再就是邮差不会去翻已经没人住房子的信箱。
维克多一家:钢琴家在纳粹投降后的拍卖上得到了刚自杀不久妮可的房子(根据《战马》剧情意淫而来,可能性很高)。
维克多跟父母来看房子,在钢琴房中看到了背诵全文的姐姐被吓尿了,哭声惊动了妮可。
这里有个细节妮可问姐姐的小男孩去哪时姐姐回答可能在楼上参观(这说明钢琴家正准备买下妮可的房子)。
为什么是姐姐先与活人有接触,从之前妮可教姐弟俩圣经的段落就能看出妮可对信仰的固执(这里不讨论死后上天堂下地狱的问题,片中不止一次提到书不一定都是对的。
)姐姐和弟弟的对信仰都有点叛逆的感觉。
姐姐更是在第一次吃仆人贝莎做的饭时就和弟弟说妮可那天发疯了(就是妮可杀孩子再自杀的那天),所以是姐姐最先看到维克多。
至于妮可在最后在三仆人一点一点的引导下才摆脱了固执看到了与巫婆在一起的维克多一家,接受了死亡的现实。
这里说下弟弟和妮可见活鬼时,活鬼们的反应。
维克多在住下的第一晚就碰到和他睡在同一张床上的姐弟俩(可怜的维克多),吓的维克多先是躲到窗帘的后面,后又不让姐姐关窗帘。
最后维克多胆是越来越肥竟然敢和姐弟俩抢床睡,还摸了弟弟的脸。
维克多作为一个活人成功的吓吓尿了已经是鬼的弟弟。
这与姐姐在一旁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里要提一个细节就是白衣镣铐鬼,那是姐弟俩活着时姐姐吓编出来弟弟玩,绝对的亲姐姐啊。
在姐姐看到三仆人墓碑时与弟弟的对话中就能印证)。
妮可因不能接受残酷的现实所以暂时看不到活人但她能听到一点声音,在惩罚姐姐的第三天妮可听到了维克多一家在收拾新买的房子是放出等声音,并大闹杂物室,维克多一家同时也发现了妮可,姐姐还听到维克多一家决定要将屋子里所有的窗帘拆掉(估计是巫婆的主意)的话。
这时的妮可还只是固执的认为有其他人闯进了她的屋子(并提到了德军之前来抢屋子但没成功)。
到了晚上妮可听到了钢琴声。
这里很有意思是,证明了故事是发生在统一时间轴的阴阳两界:首先是从开篇妮可的尖叫(可以看做是妮可刚自杀后的鬼叫)到三仆人上门再到维克多一家上门看房子,决定住下,发现有鬼请巫婆,收拾房间,惊动妮可大闹杂物室,决定拆除窗帘,最后拆除窗帘。
这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平铺直叙的不存在倒叙,插叙。
时间顺序是严谨的。
从钢琴事件部分的就很好的体验到严谨的时间轴给影片怎么加的”真实”感。
细说下就是维克多的父亲弹琴时听到了妮可的开门声,琴声嘎然而止。
妮可进入琴房,而现在的妮可还只能听到声音而看不到维的父亲。
维的父亲也只看到门被推开而看不到妮可进来,习惯性的去关门(这时妮可的感觉门就是自动关死的,很诡异)。
妮可进到琴室小心的把钢琴锁了起来(关完门的维的父亲发现钢琴莫名的锁了起来,被吓到)。
妮可锁好钢琴看了周围没“人”就再次开门准备出去(刚关完门的维的父亲就在又开的门边)。
所以一人一鬼就门的一张一合之间感受到对方的存在,吓尿的维的父亲猛地一关门把门外妮可撞到在地,并锁了门去检查并打开了锁起的钢琴(检查钢琴可能有点牵强这里有种更合理也略复杂的解释:阴阳两界相交节点就是门。
妮可从门穿过进入了阳界的琴室并锁琴,被撞出门外再找钥匙打开的门进入的就是只是自己阴界的琴室,所以琴没有变化)。
钢琴事件动摇了妮可的固执,但她也只认为自己是活 见鬼了,而不是见 活鬼了。
她决定让仆人找墓地,自己去找穿过迷雾去找神父。
查尔斯:因无法忍受被德军占领而出去打仗的男主,在战争的最后时刻身受重伤昏迷。
在两人雾中的对话中男主提到他时常流血,此时男主有点懵逼对自己的是生是死没有概念,只依稀记得自己流了很多血。
对话中女主还说有人说男主已经死了(应该是误报但这应该直接导致了女的绝望和悲剧)。
两人回到屋子后男主开心的见到了孩子当被孩子问到杀过人没有时,男主回忆到了无数的死尸并马上发现自己原来死了(见过残酷战场,有再强大的信仰也没用,也早已坦然面对生死)。
但男主只认为是自己死了,女主和孩子们还是活的。
所以男主接受了阴阳相隔的设定男主开始远离女主也不一起吃饭,男主觉得他可以在临死前看到自己的妻儿已经很幸福更不忍心告诉她们自己要死的事实。
仆人们也想让女主接受阴阳相隔的设定,怎奈女主对孩子的爱,对男主的爱,对房子的爱是如此固执,无法接受。
巫婆的通灵术使妮可在女儿身上看到了真正的活人,妮可终于被吓尿了,失手打了女儿。
这让女儿想起了妮可发疯那晚可怕的情景(只想到被伤害还不是被杀害),决定去告诉她的父亲。
男主身体在渐渐好转也预示即将清醒(活过来)和之后的一夜生死炮。
卧室,妮可对查尔斯道歉说她不应伤害孩子,查尔斯说你应该向孩子们道歉。
激动的妮可表示自己可以为孩子们去死,听到死字的查尔斯立即表示自己只是回来看看,之后还要继续去打仗,此时查尔斯依然认为自己已经死了,而妻女还活着,去打仗只是离开借口。
只是不忍心让他的家人再次难过因为她们在战争中已饱受折磨(重伤昏迷在使查尔斯游荡在迷雾中找回家的路而不知道德军已经投降,而妮可知道的因为妮可等到了胜利却等不到查尔斯,这样的胜利惨如失败)。
影片因为是直叙,我们看不到妮可之前生活的艰苦但是一个单身母亲带来两个生病的孩子生活在敌占区,更重要的妮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的坚强(信仰和固执)都是都在影片中表现了出来。
当妮可听到查尔斯准备再次离开的时候,妮可的内心开始坍塌,在查尔斯面前妮可的在前半部影片中塑造坚强不复存在,这时的她只是个柔弱的女人。
此时的妮可开始歇斯底里抱怨查尔斯为什么要去打仗,为什么不能想其他人一样苟活。
查尔斯表示男人就该战死不能投降(这里我不知如何评价)。
妮可听到查尔斯这回答开始崩溃仿佛回到了悲剧发生时的最痛苦时候,整个岛的沦陷,也没有查尔斯在身边,自己除了咬牙坚持也毫无办法。
这时的查尔斯看到痛苦的妮可才明白自己之所以看到妻儿是因为她们也死了,从而开始痛哭。
倒在床上的妮可又说了很多。
一夜后查尔斯的消失,说明重伤昏迷查尔斯苏醒了,自然就从阴界消失了。
之后妮可在三仆人的开导下接受了现实并赶走不速之客维克多一家。
妮可对孩子说到上帝是在告诉她不应放弃要更好的做个母亲还有查尔斯已经战死不会再回来,可以理解为妮可自知犯下的罪行不可能得到查尔斯的原谅并且阴阳相隔。
屋子成了最后的属于妮可的东西。
结尾写的很仓促,原谅我从零点写到早上七点,实在没力气整理了。
这只我对影片的理解,出问题的地方还请大家指出。
在评论此片之前,我想先花点笔墨讨论一下影片的类型。
虽说将影片进行性质分类的必要性并不是那么大,仍会不自觉地对影片贴上一些标签,只不过每个人对于相同的影片类型可能有不同的定义和划分依据,可能还有一些概念比较模糊,区分起来不那么清晰。
对我来说,恐怖片与惊悚片的区分就曾让我产生迟疑。
仔细想来,恐怖更强调视听效果的冲击性,而惊悚更注重氛围的营造以及心理恐惧的滋长与蔓延。
相较于前者赤裸裸的直观震撼和对感官刺激的强力挑战,后者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所给予观众的吸引力是更致命的诱惑——可能没有尖叫,甚至沉默安静的连一根针掉下来都听得很清脆,却能在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心跳骤然加速,身体不由自主猛然向后靠;可能没有可怕或令人作呕的画面,甚至空白或漆黑一片,却能使人如身临其境般与剧中人物一起左顾右盼、胆颤心惊,后背直冒冷汗,大气却不敢出,不敢掉以轻心。
不能让人感受到恐惧点的恐怖是失败的恐怖,没有营造心理恐惧的恐怖是低层级的恐怖,而惊悚则是恐怖的升级版,是需要充沛想象力和敏锐感知力的高层级的恐怖。
然而,若惊悚是影片唯一的卖点,而没有具体背景与完整剧情的支撑,只是为吓人而刻意为之,那么也不能算是上乘的惊悚片。
于是,添加悬疑元素便成了丰富影片内涵最有效的手段,甚至有时悬疑的成分超过了惊悚,却使悬疑与惊悚之间形成了微妙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小岛惊魂》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尽管惊悚点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多,叙事风格也偏平淡缓慢,浓重的悬疑色彩仍使其精彩绝伦,令人欲罢不能,回味绵长,令人唏嘘感慨。
影片在观众的疑惑中推进情节发展,观众又随着故事的推进不断发掘新线索、新疑点,不断修正、否定甚至推翻先前的一切猜测,如此循环下去直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若能得到“啊,原来如此”的感叹,便是一部成功的悬疑片。
在看《小岛惊魂》的一个半小时中,我曾冒出许许多多有关事实真相可能性的猜测,比如Ann有妄想症、人格分裂症,三个仆人要赶走Grace一家霸占房子,房子受了巫师的诅咒,被禁锢的鬼魂闹事是恶作剧或是向人类报复等等,但始终无法通然解释,总有疑问盘旋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当结尾突然揭晓答案,再冷静下来仔细回想,到豆瓣上看大家的理解和补充,疑问一个个迎刃而解,这才发觉,之前竟然有如此之多的铺垫,原来那些匪夷所思的规定和疾病、阴霾灰暗的背景色调、人物间不知所谓的对话等等种种细节都是别有深意,一切都在为真相提供合理而完美的注解。
不禁感叹,即便在看片时不停运转脑筋,却还是不够仔细,洞察力不够,线索的联系能力和解读能力不够,以至于忽略了那么多tip,误读了那么多trick。
然而,最出乎我意料的却是,在这个真相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心酸的故事,蕴含着一个普通家庭对战争的控诉。
当一个人对生仍有留恋,死得痛苦,死得怨恨,死得不甘,死得冤枉,那么是否会真的如电影中的Grace一家那样,逃避自己已死的现实,宁愿相信只是做了一场噩梦?
Grace爱她的两个孩子,毋庸置疑,她说“I will die first.”的时候是如此真心实意,那又是什么迫使她狠心亲手杀死孩子?
是丈夫阵亡的噩耗对她的打击太大,导致精神崩溃,失去常性,还是为了避免孩子落入纳粹手中遭受凌辱,又不愿向纳粹屈服,这才痛下杀手?
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压抑与悲伤。
在Grace一家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所信奉的耶稣和圣母没有解救他们,当他们死去,灵魂没有到达所谓的天堂、地狱或是往生。
生前的幸福生活因为战争而彻底摧毁,死后不但延续着生时的痛苦,还要与活人分享同一个生活空间,生前没有被鬼吓倒,死后倒是要适应被活人吓,哪来的解脱?
抑或是痛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阳界与阴界根本没有宗教中所宣扬的区别。
此片的画面与音响处理得相当简洁干净,诸位演员的出色表现更为此片的成功增加了不少的砝码。
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女主人Grace,是个傲慢严肃的独裁者,她对儿女和丈夫倾注了所有的爱,承受了所有的压力,在家中发生怪诞事件时所表现出的神经质和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令人印象深刻。
但比起妮可·基德曼,倔强聪明的女儿Ann、胆小乖巧的Nicolas、神秘的女管家Miller夫人和恍惚虚弱的男主人Charles也毫不逊色,正是这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和表演使得影片愈加引人入胜。
btw,还是回到影片情节,虽然许多疑问得到了圆满的解释,但还是有令人无法透彻的地方。
但凡电影有涉及到超自然的灵异事件和空间的描绘,考验的是编导自圆其说的本事,但凡电影中不明确给出解释的疑问,考验的就是观众自圆其说的本事。
关于丈夫Charles的出现,在豆瓣上就能看到许多争论,互不能说服对方,唯一肯定的是,出现在Grace他们面前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魂。
依我所见,从他的身体情况可以看出他在失去意识前是处于受了伤、十分虚弱的状态,因而无论说他植物人、昏迷或是已经战死都是有可能的。
找回去的路是因为想念家人,不同的是,如果未死便是灵魂出窍,心愿达成自然要回魂,已死便是游魂,是Grace令他意识到战场也就是葬身之地才是灵魂的归宿。
至于妻子杀死孩子再自杀令他无法原谅妻子,也可以看作他离开的原因之一,但肯定的是他已经接受了所有的关于自己和家人的事实,而不是刚出现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了。
说到底,就凭Miller夫人说的“书上写的未必都是真的”,观众就不必拘泥于以前看过的任何一部无论中外的书或影视作品,大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能自圆其说就行,因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剧本推的还不够,差一点功力,否则会更好!远比不上第六感
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看,一直揪着心,但最后有种解脱,甚至有些温暖的感觉
这片子不能剧透,不然特别没意思,而且看完它得要极大的耐心,因为高潮以前so bored(悲伤的是全片只有一个高潮)。
小户型才是王道!
如果在当年看,应该确实很不错,但是2017年来看这片,16年间此类反转片阅片无数,已经无法靠结局惊艳到我了。
活人和死人是相对的。讲了一家死人的故事,或者说,就是钉子户鬼魂赶走活人的故事-__-这房子估计永远卖不出去了。仨仆人特地跑来告诉女人要活人死人和谐共处……结果分明从阴间角度拍的……
气氛营造上佳,结尾反转惊人,与先前情节关联又入情入理。鸡肋之处是父亲无义的出场。妮可太美,演技各种惊艳,黄金罗盘以来偏颇之见烟消云散P.S.小岛惊魂这译名弱爆了
故事理念倒是非常好,“小庄园惊妮可”~鬼也同样会被吓到,因为她们自己不知道...
你能很确定自己的存在么?你能很确定自己没有死在某一个瞬间?你能很确定周围看到的人都是活着的么?OMG……哲学的存在观本身就是最大的恐怖点了!
这种电影看得太多了就觉得普通了,可惜你上映当年我不曾看过你
The intruders are leaving, but others will come. Now, sometimes we'll sense them. Other times, we won't. But that's the way it's always been. 教训是,人少就不要住大宅子了。
剧情有点拖沓,让我看的要睡着了。好的在于妮可,演技好,也还是那么漂亮,结局也算是有点惊喜,只是太拖沓的节奏。。。
很棒的主意,但真的被烦透了!Grace半程whisper,要不是有字幕可完蛋了,声音比孩子们呼吸声都小!另半程大喊大叫、固执,倒也无所谓,但太粗鲁无礼了!真相前她在楼梯whisper,管家太太在室外居然能听清,嗯不是鬼都不行了!九叔从迷雾中出现,一脸Time War刚结束的样子,感觉是小T送他来此的!
一般般啦,不吓人的
一星给Nicole Kidman的身材,一星给叙事方式
not so horrible at all
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不知是电影的原因还是个人原因
悬疑营造得不错,结局也出乎意料,尼可基德曼演技也很棒!可是我觉得没什么新鲜度,不来感啊。另外爸爸的那条线存在感太弱。
还是挺喜欢妮可基德曼的,结局让人以外,但并不让我震撼
【补標】一惊一乍也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