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之内看了两部关于南北朝鲜的间谍电影,一喜一正。
可见南北朝鲜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是绝好的韩影题材。
韩国电影更是很好的把握了好莱坞工业电影的套路,深谙商业电影之窍。
柏林是个意味深长的地方,自然也是亚洲电影走向世界的必要欧洲场景设置,倒是很有冷战时期的阴冷氛围,城市,建筑,甚至屋内布局。
同例经典佳作有《锅匠 裁缝 士兵 间谍》。
美国中情局,韩国国情局,朝鲜情报局,加上以色列情报局,几方间谍登场,加上朝鲜内部政局变动,已经足够电影所有精彩元素。
可惜线索过多,少了主线,看起来实在有些吃力。
肃清实在是个过于残忍的词,电影里的人物下场自然少不了惨烈。
政治终究是个大棋局,韩国人敢拍,已经是个进步。
双雄模式,朝鲜国家英雄表宗盛和韩国特工姜部长联手收拾董明秀。
一、几个没想到:没想到朝鲜的特工那么酷;没想到最后群英会子弹打完的手枪能接着当棒槌用;没想到表宗盛最后没给董明秀二次反扑的机会直接搞死了他(当然也避免了主角总是最后一刻大发善心放过反面角色反面角色直接反扑的老套剧情);没想到导演拍表宗盛开车去找朝鲜大使的一小片段开车戏会用一段航拍,追车戏近景拍已经腻了,突然来个航拍还真有笔走龙蛇的流畅感觉。
二、几个槽点:1、几场戏的窃听都太随意了吧,开头军火交易俄罗斯军火商和那个胖子怎么就随随便便的让表宗盛接电话?
朝鲜大使和全智贤去餐厅和那个老色鬼谈判怎么就那么大意也不检查一下?
2、几个国家的特工在人家德国底盘上打架也太招摇了吧?
摩萨德冲进酒店抓人事先连酒店的监控都不破坏吗?
这是职业特工的作风吗?
3、片尾那边董明秀正扫射呢,表宗盛还拉着媳妇儿在野地里大摇大摆地跑她怎么能不中枪?
董明秀明明是在跟人差不多高的芦苇地里端着枪扫怎么打着表宗盛的脚,却打着全智贤的腰了?
服务剧情的斧凿痕迹也太明显了不是。
明显是要拍2的节奏,诸如这类技术性槽点如果不解决还是不要拍2了。
总的来说片子一般,几个演员表现不错,就是剧情新意不多。
打打闹闹的居然把我弄睡着了。
韩国人拍朝鲜人是不是不能很让人信服?
最后还升华了一下,是英雄相惜的人性超越了政治分歧吗?
想问一下,董明秀注射杀人用的是什么东西?
故事背景发生在金正恩上台时期,围绕着柏林的朝鲜大使馆开展,说实话,我是完全不了解CIA、以色列部队等势力,所有一上来看的很蒙,不知道男主女背后是哪个派系。
慢慢看下去发现,帮派不是太重点,河正宇跟全智贤间谍形象塑造的很好,河正宇的动作戏真的是很棒,眼神也很有戏!
结尾不过有点俗套,反派开挂式的杀了配角,并且为了制造一点悲剧捎带带走女主!
动作戏还是可以的,结尾的爱情挺感人的~
这部片子能够说明,如果你把美式冷战世界观吃下去后再吐出来,你对世界的认知就会变成一幅什么糟心的样子。
巴勒斯坦人等于恐怖分子等于红色阵营的外围打手,这难道还是豺狼卡洛斯和阿布.尼达尔的时代吗?
当代已经放弃对中东的干预很多年的朝鲜又还对这些武装组织有动员能力吗?
而巴勒斯坦人又被和别的穆斯林移民混为一谈,通通当做卖kebab的摊贩。
对的,巴勒斯坦人-恐怖分子-激进左翼这个蹭蹭递进的能指链条是七十年代冷战风格的人物谱系,到今天,前一个环节没变,后一个环节变了,于是就成了巴勒斯坦人-恐怖分子-政治伊斯兰主义者。
而这片子里的韩式风格是啥呢?
一方面还是那前一个链的活化石,学习自全球后冷战状态下唯一一块冷战环境下的僵尸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从西方进口了当下的“文明冲突论”或穆斯林恐惧症,于是冷战僵尸竟然被后冷战的二手文明论奸污怀了孕,生出这么个怪胎:穆斯林移民-伊斯兰主义者-巴勒斯坦人-恐怖分子-激进左翼-北傀打手,每一个环节都是断裂的,摆在一起又莫名“和谐”,对的,这就很“韩”!
这就是韩国特色正道主义。
首先说明 电影只能说还行 推荐的原因只是因为河叔===河正宇可以说暂时真的撑起了韩国电影的一片天 有“美好的一天”里的日常小人物 有“爱情小说”里的作家 有“追击者”里的变态杀人狂 有“黄海”里的朝鲜族杀手 还有“柏林”里的间谍 甚至是一个人撑起一部戏的“恐怖直播”里的主播 或好或坏 方方面面 作为一名观众 一个外行人 评判一个电影好坏的标准无非就是电影主题是否鲜明 演员演技是否真实 柏林里面真的觉得除了韩石圭其他人都恰到好处的做到了这一点 韩石圭与老外在换衣间的谈话实在不敢恭维 有人说柳昇烷演的太痞 有些出戏 但作为北朝鲜的一名间谍 痞气和适应力是必须的 不能所有的间谍都与冷酷、杀手这类关键词相连的吧 全智贤不多讲 有颜值有演技 河叔的身手可能真的是从追击者和黄海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包括演技 每一个眼神 每一个动作 说话的方式 我们能够读懂他想要表达的所有说回电影 本来的间谍大片 最后变成爱情片了么 整部电影都围绕着营救全智贤展开 最后二人的缠绵悱恻足足演了十几分钟 瞬时间觉得电影的主题变质了 还有结局 和马克达蒙的“谍影重重”简直惊人的类似 失去了挚爱 男主人公痛定思痛决定报仇 这是河正宇拍过的电影中最帅然而也是相对很没有性格的一个角色 但不管怎么样 河叔都是真爱
完爆伯恩系列的后几作背景情节不但合理,而且完美贴合实事。
如另一篇影评所言,伯恩的背景相比之下显得惨白、与疏离。
而且,伯恩式的失忆特工、神秘组织的设定不但被用烂了,甚至本身就略幼稚,本片的设定却为谍战片开辟了新天。
最重要的是,这种某类国家高官家族弄权贪财、高层山头斗争复杂的剧情,罕有影片,尤其是较大手笔的商业片表现——某国摸不得,朝鲜又隐在重重黑幕之后,这让本片显得尤为难得缺陷也有,但优点太亮,瑕不掩瑜了最大的缺点是片尾的“韩国想与朝鲜联手建输油管道”,这太荒谬了。
不如改为当任韩国总统想实现领导人会晤,再发表个联合声明什么的,这种事有过。
总之,虽然韩国政界总有人幼稚或自私地想向狡诈的金家示好,被朝鲜玩得团团转,但至今还没有人愚蠢到把输油管道交到朝鲜手里这程度,何况韩国民众与媒体也不会答应。
这漏洞虽大,但很容易脑补一个合理解释来替换,所以就算小瑕疵了。
其他如打斗略显不够写实、韩方姜队长演得有点过火、朝鲜官二代那么不惜命缺乏解释等等,算东亚尤其日韩片的通病,而且本片中程度不大,也算小瑕疵至于德国警察太无能——好多动作片谍战片,尤其《伯恩》系列,还不都这样么。
也就是在豆瓣这种名为小清新,实则民族主义臭翔泛滥的地方,才会对这部揭批了朝鲜的韩国电影吹这个毛求这个疵吧。
btw,短评和影评里好多替朝鲜泛酸水、鸣不平的调调啊,其实呢,本位面的朝鲜远比本片揭露的黑暗,本位面的韩国也远比本片所黑的更光明得多(比如这个虚构的输油管)
全智賢小姐是看這戲的原因, 美麗依然, 全程干濕褛長風衣, 襯托她修長身材, 飄飄長髪, 柔弱面孔, 喪子特工被害嬌妻形象, 特別讓人想保護她. 擦完美女鞋了, 返到部戲, 軟硬傷一堆. 硬傷就係(開始劇透)結尾殺手追殺, 河生死拉全姐, 何不推美人去生路, 自向另一邊引走殺手, 周圍都人高嘅蘆葦, 智小姐很快就安全. 類似不合邏輯比比皆是. 既然男主係反派師兄, 反派估到佢去酒店, 佢卻想不到, 當然這部唔係福爾摩斯. 殺手明知佢係一級特工卻前後只來了3人及4人. 硬傷其實係商業片或動作片不重要, 維持一味緊張刺激, 無人要你係積遜龐. 軟傷先大件事, 高不成低不就, 用真實人物似認真劇情片, 出來卻係武俠式愛情格局, 全部唔到岸. 臨尾根本就係李尋歡去找上官金虹決斗, 為了一個林詩音…..(影評都話武俠片)有實際處境就應加入警方角色, 將德警當不存在, 就算係低B美式動作片, 都安排警方做佐料, 加鹽加醋, 現只得一幕. 日本歐洲片<<女神的報酬>>呢方面似樣好多.反觀全智賢小姐一身茄醬攤尸在男人懷里太三俗了!!
文/时漆如果把《柏林》放置到好莱坞的任何一家公司,它指定不会有足够的惊艳感。
《碟中谍》、《007》、《谍影重重》等一干老家伙都是一副要秒杀新秀小辈的架势。
然而,一旦把出品方移植到韩国,这就叫人大呼过瘾、啧啧称奇了。
尤其是咱们大陆的电影产业,在人家周边屁点大小国色、香、味一应俱全的作品面前,就只有瞠目结舌、直打哆嗦的份。
韩国电影,从异军突起到现今亚洲的一枝独秀,也就用了二十来年的时间。
韩国电影人肯专研肯进步的精神,世人有目共睹。
善于模仿,更热衷革新,把舶来品修剪得有模有样,还带着自身的风格特质。
如今也就差科幻片领域有待进一步的建树,于是就有了美、法、韩合拍,大师、巨星如云的《雪国列车》,其飞跃的跨度,实在叫人难以冷静。
韩朝的南北争端,一直以来都是韩国荧幕演绎的重点题材。
剪不断理还乱的政治纠葛纷争,成了韩国电影人思维素材的源泉所在,诞生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作品。
最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极端敏感的冲突焦点,韩国人完全没有任何规避、兜圈子、饶远路的意思,而是能够直面赤裸裸的利益交锋,突显血淋淋的拉锯战,描摹相互倾轧的腐朽领导层,雕琢风雨摇曳下的小人物命运,这些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电影《柏林》中。
影片特意把故事的场景搬到柏林,其隐喻显而易见。
“东德——柏林墙——西德”,一串简单的符号,无不昭示着统一才是大势所趋的前进导向。
朝鲜半岛的南北关系,一直以来都僵持着,零星冲突,整体平和,态势上究竟是冰冻三尺,还是一触即发,孰难说清。
但就《柏林》的姿态来看,在一定程度、一定层面上,还是具有很大积极意义的。
河正宇饰演的朝鲜特工,悲催地被夹在本国与敌国之间,本是肩负着保卫祖国,维护主权尊严的重任,可到头来却连自己的妻儿都保护不了。
在求生意志与家庭责任感的驱使下,这位朝鲜共和国的英雄,毅然选择了投韩。
这个主打入戏的焦点,影片处理得相当成熟熨贴。
理论上讲,作为韩方,大可以以此为契机,大肆宣扬自身和平宽大的政治立场,好好粉饰嘴脸一番,这也绝对不为过。
但影片却上演了一出“政治丑闻”,尴尬地让韩方唯一一名智商不低于猪的特工来匆忙救场。
男主角朴宗盛在痛失妻儿,摈弃节操,众叛亲离之后,仍是被政治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牺牲品。
由此,也就有了“海参崴”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结局。
作为一个世界级鱼龙混杂三不管的地域,汇聚着各国的间谍、特工,情报信息的流量堪比华尔街的金钱交易量,无不给续集留下了一个非常广阔发展空间,故事的政治鲜明性与可探讨价值也随之上了一个层次。
值得一提的是,《柏林》并非仅仅只是一部结构紧凑、节奏凌厉的谍战片,它其中的剖析与留白,如果不认真去体会捉摸,亦或是不熟悉朝鲜半岛的政治局面,在很多时候,都是会要么看得一头雾水,要么心里所想的与电影实际表达的信息完全背道而驰。
对于错综复杂的问题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影片鲜有直接表述介绍的,而均是通过大量侧面表现的手法来间接交代始末。
以至于,本人这种对政治了解甚少,七窍通六窍的观众,中途就很有必要多暂停几次以便理清思路,实在不行,还得让度娘来填补知识的空白。
《柏林》是一部非常有营养的电影,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普世娱乐性,该有的都有,内容远大于形式。
在看惯好莱坞模式下的谍战片之后,早已对满大街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的FBI、CIA、S.W.A.T等常客见惯不惯,对于那种干完一架就换一个国家,堪比Discovery,生怕观众不知道投资有多么大的片子,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审美极度疲劳。
这些耳熟能详的烂大街元素在《柏林》中,都没有过火的体现,但它依然散发出好莱坞谍战大片应有的气场,着实传神。
不过,有一点也必须要吐槽,在人家柏林公然打群架,拔起枪来就扫射,而丝毫没见到德国警察的身影,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没办法,最近一直再看全智贤的片子,野蛮女友、星星的你,蓝色大海的传说,雏菊,非常非常嫉妒娶了全智贤的那小子(有钱又帅还是青梅竹马,嫉妒也无懈可击,疯了)。
电影的剧情没猜错的话,脱胎于勒卡雷《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小说中的一段,剥头皮组的瑞奇·塔尔被苏联工业代表团中的男间谍的妻子爱上,钓上了大鱼,不巧刚好撞破了总部鼹鼠的计划,大boss卡拉下令把那个女的杀了。
导演营造了这么一个国际化的环境,却讲了一个毫不新颖的故事,还故意把打斗放在老旧的居民楼里,怕是不敢跳脱出勒卡雷的氛围半步。
勒卡雷的小说对铁幕那边这种假扮夫妻的桥段描述的比较细腻,青年男女早早的就训练好凑成对子,以夫妻身份为掩护给外人以稳定的外事人员形象。
他们之间早就训练成毫无感情的工作机器了吧,但电影中的河正宇对妻子是有感情的,莲贞熙跟着大使出接头任务,丈夫恰好了时间等着妻子归来,明知道不是什么好事儿,还是暗暗祈求不要有额外的麻烦发生在妻子身上。
韩国导演黑那边也真是够够的,一个国家战斗英雄,为祖国完成了那么多不可能的任务,屡立功勋,现实中却保护不了妻子,保护不了子女,高尚和低贱,真的只是隔着一张纸的厚度,再多没有了。
’ 作为演员的全智贤当然不会过这种日子,但我想世界上隐秘的角落里必定有众多的男男女女正在干这样一种立着牌坊做婊子的工作,他们时常困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这么愿意了,也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结束,日常成了炼狱,无数的哲人同览古今想出一个个绝世的蓝图,无数的实干家抛头颅洒热血相信并实践这些计划,到头来,人类心理的真实状况恐怕和四万年前一模一样吧,我猜和恐龙同时代的小型哺乳动物祖先也一模一样,如果它们当时有心理活动的话。
体型小,溜墙根、担惊受怕,吃腐肉,吃垃圾,不能像恐龙一样一身正气的行走在地球表面。
小型哺乳动物群体中的各种种属其实都在比谁更能适应环境,谁更下贱,优胜者才能一代代的被自然选择保留到了现在。
像全智贤这样的个体,算是人类之光?
返祖现象?
遗传和变异之类的算法偶尔产生的几个最优秀的特例,值得全人类欣赏、膜拜、赞叹、爱,值得用最哀恸深沉的情感渲染她点点滴滴只言片语。
人类的生活重点,可能就是这个,人类进化的终点就是人类最终把大自然的胁迫一样一样的克服掉,打造一个全是人类技术全是人类情感建筑而成的世界,再也不用因为资源匮乏力量弱小而结成不同的团体你搞死我我搞死你。
如果说,合拍片见证了香港回归十五年的风云局势,那么,韩国电影的南北题材也一直笼罩在政治迷雾当中,值得深究。
一直到今天,半岛形势依然紧张。
《柏林》的故事背景是金正日逝世金正恩上台,平壤权力交接重组,这也改变了几个驻外朝鲜人的命运。
得益于2000年金大中和金正日的历史性会晤,韩朝关系打开了新的一页。
赶逢这个时间点,韩国电影也从开化期走向了开花期。
在此之前,南北问题造成了韩国和朝鲜的对峙和敌视,两国人民长期被灌输了国仇家恨的思想教育。
而如果要用一个特定类型的电影来概括韩国电影的特征特点,那么,数量多达上百部的南北题材无疑是最合适的。
只有谈到分裂现实和兄弟操戈,我们才能更深入去探讨韩国人的民族性。
南北题材是韩片特有的类型,华语电影没有,其他国家地区也没有。
再者,韩国电影的振兴是以《生死谍变》的破局为序幕,以《太极旗飘扬》的大片模式达到制作巅峰,连带《共同警备区》、《实尾岛》、《欢迎来到东莫村》、《义兄弟》等经典影片,它们都是关于南北题材。
十多年来,哪怕朝鲜还是保留了一个无赖国家的流氓姿态,结果也只是偶有震荡,大致平安,半岛局势相对缓和。
韩国电影人也如愿以偿,自由地表达创作,南北题材时而严肃、时而荒唐,有时候也会编成爆米花娱乐片。
一旦从南北题材进行切入,《柏林》的最大突破是让这一题材走出了半岛,远离了韩国。
柏林成为了主要取景地,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过。
这几年,从资金到人员,韩国电影全面走向了国际——颇像上世纪90年代中叶的香港电影。
如果《盗贼同盟》还只是泛亚的老路子,那奉俊昊拍摄《雪国列车》、朴赞郁拍摄《斯托克》、金知云拍摄《背水一战》就是集体发力,张东健、李秉宪、全智贤、裴斗娜等人都向海外发展,就连拍摄文艺片的洪尚秀也去过了巴黎。
由于套上国际背景,《柏林》成了一部很规矩的商业谍战片,没有跨国风光跳岛游,也没有核弹头等重大机密,取而代之的是阴谋推论的海外账户。
反映在片中,美国CIA、以色列摩萨德、俄罗斯和阿拉伯人等多方势力被卷入,朝鲜驻柏林大使馆成了众矢之的。
然而,抛开主人公表宗盛身份不说,围绕几个主要场景而展开的枪战和动作戏,窃听、跟踪与反跟踪的大量场景,《柏林》会让人想到《007:大破天幕杀机》以及《谍影重重》系列,突显了被流放的末路感。
尤其是结尾处,荒野黑屋,双方恶斗,进程跟007如出一辙,连抒情手法都异常老派。
一般说来,超级间谍都有个人魅力,但表宗盛出身朝鲜,只知愚忠自保,多少表现得不识时务。
《柏林》所做的就是寻找这个人的情感裂隙,让此人的情感、性格和立场产生动摇,甚至变得复杂化。
坠楼一场戏,表宗盛被电线裹缠,丢来甩去而不死。
这一场面与他的安危无关,也不存在对手,那么,作这样的处理既是让动作场面更好看,另一方面也让表宗盛表现得更像一件杀人工具或国家机器的零件,开头特写快剪、中间华丽动作设计、结尾无目的的逃亡也有类似功效。
影片又一次谈及痛苦的身份问题,选择当人还是当工具,而是个人会叛变,是个工具难免被替换。
超级间谍表宗盛失去了领袖、祖国和工作,也失去了妻儿和自我。
他一无所有,只能选择“未完待续”的复仇。
在投韩举动的背后,南北问题退而居其次,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怜的人类。
他能力超群,立足于世,为很多大而无当的东西活着,惟独没有为自己以及爱自己的人而活。
这也是政治高压下的离奇荒谬,人和人被主义跟颜色划分,没有信赖可言。
能证明表宗盛本性向善的标准不是勇气,不是内心真诚,而是改变国家立场。
以柏林为背景,那并非是想引出德国或欧盟等主导势力。
仔细回想,东道主的力量在片中反而是缺席的。
或许,柳昇完只是需要这样一张城市名片:由柏林推及柏林墙,由柏林墙联想到两德统一。
不要战争,和平过渡,避免流血冲突,这恐怕也是包括导演在内,很多韩国人最希望看到的南北和解。
而对国内观众来说,效忠领袖、揭发告密等段落同样令人胆寒,看着朝鲜人的对话方式,便知独裁政党何其相似。
阴云笼罩,无处避雨。
片中,朝鲜大使这样感慨道。
联系到他后来接头暗号也是天要下雨,那《柏林》的意图就再明显不过:娘要嫁人。
面对即将降至的暴雨,这些人都无处藏身,即将遭受清洗。
在一个专制极权国家,绝大多数人都充当了卖命的棋子,没有真正的安全可言。
况且,位高权重如金正恩者,谁敢说,他就不是大国之间的棋子?
这等独夫,上蹿下跳,整那么多动静,无非还是可怜巴巴地寻找一些好处。
由这边的暴雨将至,我还想到了1994年的《暴雨将至》,苦难仇杀成了绝望的循环。
在朝鲜半岛真正和解前,南北题材的痛苦还会持续下去,无法安宁。
【南都周刊】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