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夜莺

Le Promeneur d'Oiseau,The Nightingale

主演:李保田,杨心仪,李小冉,秦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广西方言,法语年份:2013

《夜莺》剧照

夜莺 剧照 NO.1夜莺 剧照 NO.2夜莺 剧照 NO.3夜莺 剧照 NO.4夜莺 剧照 NO.5夜莺 剧照 NO.6夜莺 剧照 NO.13夜莺 剧照 NO.14夜莺 剧照 NO.15夜莺 剧照 NO.16夜莺 剧照 NO.17夜莺 剧照 NO.18夜莺 剧照 NO.19夜莺 剧照 NO.20

《夜莺》剧情介绍

夜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朱志根(李保田 饰)和崇义(秦昊 饰)虽身为父子,但彼此之间关系却十分淡漠,甚至到了互不理睬的地步。虽然倩影(李小冉 饰)几次想要调解公公和丈夫之间的矛盾却均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倩影和崇义之间的夫妻情谊亦因为繁忙的工作和缺少沟通而产生了裂痕。 朱志根有一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把过世的妻子送给他的夜莺带回妻子长眠的那片土地,并且在妻子的坟墓上将夜莺放生。一番波折和意外之后,朱志根带着孙女任幸(杨心仪 饰)踏上了前往老家阳朔的旅途。这段旅途注定不会太平,接二连三的意外发生之后,这一老一小能否顺利的抵达目的地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女大佬失恋日记宝贝白手起家:沃克夫人的致富传奇猫鼠游戏终极武器全能侦探社第一季死亡寿司文豪野犬DeadApple地老天荒喜欢,轻吻,快跑杰姆·耶尔马兹:钻石尊爵白金再升级终极特警第一季兄弟出头天母性爆裂少女暴风无间行者关于阿斯特丽德约会应用甜蜜的人生水球不良少年三傻大闹托莱坞鬼面具:伤痕囧宝联盟之明朝古物啼笑情缘爱与真实特种人员波兰国度逃亡者PlanB

《夜莺》长篇影评

 1 ) 片中亲情 爱情 如夜莺

主要人物为爷爷 孙女 爸爸 妈妈爷爷爱养鸟 生活在北京孙女很娇气 父母忙于工作 对她缺少交流和关爱 这个故事便是围绕爷爷带孙女回阳朔老家一路发生的故事 这样的关系设定反映了现代家庭夫妻之间 父子之间 子女之间的现状因为缺少交流的父子,夫妻,子女他们相互间的关系就如那只夜莺 不会唱歌的夜莺孙女为了不让爸爸妈妈分开 结束阳朔之行回家后买了一只不会唱歌的夜莺 而后爸爸从小随爷爷在乡村长大 会教小鸟唱歌噢 爸爸答应孙女会教会它一家人的交流多拉 爱自然回来了 夜莺也会唱歌啦

 2 ) 落叶归根,亲情至上

初次知晓《夜莺》是在今年5五月,也是它在法国上映的时候,那时就很期待它在国内上映,但是片方却一直没有上映的消息,上映就遥遥无期,而后夜莺参加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有部分观众有机会看了它,我也是从那些观众的影评中得到对夜莺的更多了解,从而也更加充满期待。

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的电影,先来说说故事情节吧,电影主要讲述了生活在北京的一家三代的家庭情感故事,因为曾经爷爷带着孙女去花鸟市场一时疏忽丢失了孙女(当然后面找回来了)而引起三代人的感情隔阂。

祖孙的感情疏远,父子的感情也僵硬,而忙于各自工作的夫妻也因为缺少沟通而似乎要家庭破裂。

人等不起,鸟更等不起,于是爷爷就带着相依为伴的夜莺回去了自己的家乡广西桂林去履行自己对妻子生前的承诺,好在带上了孙女一同前去,最后祖孙俩在回老家的波折曲途中得到了更多的接触,关系也逐渐好起来,孙女的父亲得知妻子和爷爷瞒着他让爷爷带了孙女回老家就很是不放心和气愤,于是他也匆匆回去,而在老家,他们父子两的多年的感情障碍在一口老井面前得到了沟通,心结也放下了,但此时夫妻两的感情分裂迫在眉睫,最后他们一同回了北京,回京以后孙女通过去花鸟市场买了只不会叫的夜莺来作为介质,把他爸爸妈妈的感情拉了回来。

整个电影通过夜莺这一线索来实现对感情故障的表达和解决,从一开始的去花鸟市场看夜莺而结下的一家三代的感情隔阂到带着夜莺回老家解决了祖孙和父子之间的隔阂再到回京新买的夜莺挽留了夫妻间的感情,夜莺无不贯穿整部电影,电影用夜莺来命名着实恰当不过了。

在影片中李保田扮演的爷爷性格韧朗,直白,看似不易亲近却带有老人的一份慈祥和耐心,这一性格从爷爷的日常的说话语气和早晨带着夜莺去公园时跟一位老人的对话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场景虽然看起来爷爷不大易亲近,但却很深切地表现了两位老人不同的性格特点,表现出老人们对话的深度精炼,“人等不起,鸟更等不起”,得到他人的启示,爷爷也迫不及待地想回趟广西履行他对生前妻子的承诺,于是就有了回去广西发生的故事。

爷爷的性格告诉我们曾经他是一条汉子,现在的他也依旧坚强,这也为父子俩结下的隔阂迟迟不能解决的埋下了伏笔,因为彼此的性格都是如此,父子俩都有点倔,故一旦感情出现了问题就很少能认真坐下来谈谈,而此时夜莺遍成了很好的寄托,很好的感情引线。

李保全的演技很是出彩,但也让我一个年轻人看得很是揪心,特别是回广西的途中孙女对爷爷的各种作弄,爷爷的耐心和对孙女的爱让我折服。

电影把重点放在了回广西的途中爷孙俩的感情增进,广西是山美水美得地方,当我们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为了梦想为了生活而不断奔波时,当我们看厌了身边的尔虞我诈时,看到那广西的青山绿水,我感动得快哭了,那画面是多么的自然,多么的生态,多么的美丽,多么的纯净,除了山绿水清,还有浓浓的民族风俗,淳朴,实在。

电影带我们到了另一个世界。

大山,森林,竹林,吊脚楼,风雨桥,梯田,漓江,竹排,倒影,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映入眼前,那里是广西,那里是桂林。

导演是法国人,对桂林当地的习俗有电影里这样的理解也是很不错了,但我依旧觉得美中不足,首先是爷爷和孙女下了北京到桂林的火车以后出站乘坐的3轮摩托车,画面给了很多自行车,三轮车来来往往,简单粗露,初一看以为是在云南的偏远山区,以这种方式来衬托一个桂林的淳朴或者说拿北京来对比个大对比,我觉得大大的不妥,让观众对桂林也是一种误解,这画面让我想起10年前的桂林应该比较符合,但是如今就不大妥当了,去桂林不能乘坐这样的黑车,当然现如今也基本没有这样的场景了,去了桂林还是应该打出租车或者坐公交车。

爷爷带着孙女是去阳朔,但是却上错了去三江的车,最终车又坏在了路上。

这一情节中电影制作方是真的没有了解清楚桂林,在文字上弄错了,其中有句台词好像说他们的公共汽车是坏在了去三江的路上,这段路是在云桂的两江镇山区。

这是个错误,桂林去三江是从321国道经过龙胜去三江的,而电影说成事云桂两江镇,汽车根本不会经过两江镇的山区,而桂林也没有云桂这个地方,电影里想说的是临桂。

但是字幕却是云桂。

准确的说是: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

好像还有几处很明显的错误,我忘记了。

作为电影制作的团队,出现这样的失误实属不应该。

之前在看预告片的时候,看到祖孙俩在竹林里,在山洞里生篝火,我以为那是他们安全到了老家,然后爷爷带着孙女出去寻找爷爷曾经年少或者和奶奶的记忆的画面,但是我到了电影院看到的情景却是爷爷带着孙女因为上错车,最后车坏了,落在山区,然后去了人家住,但是第二天却又要走一天一夜的山路才能走出去,广西的美景在这样的场景中表现出来,让我很是虐心,一边担心他们祖孙俩的安全,一边为他们的行程担忧,怎么还没走出去,一边却是美丽的画卷,在曲折的归途中,套上这美丽的风景让我对风景的体验大打折扣,因为我有一部份心是拿去担心他们去了。

当然这只是故事情节,导演是特意安排那么曲折的,现实中没有那么危险和偏远,但这点确实让我对美景的欣赏大打折扣,看着这段的时候觉得很不妥这样安排情节,既然电影的铺垫一直都很贴近生活,甚至就是我们的真实生活片段,现在出来这么一段不太和现实相符的曲折归途,大为不妥,但是在看完影片以后却又没有了这样的感觉。

或许是被后面的感情平复了之前的颠簸。

爷爷带着孙女上错车以后在山区走路拐到脚,然后到了被人救到了寨子里养伤,寨子因为要庆祝一位年轻人环游世界而设的百家宴让我看着好像少点的什么,对,是人。

一条长长的百家宴摆设着,桌上坐着却人气不够,感觉冷清一般,没有真正民俗活动搞百家宴的热闹,我觉得这点也是导演没有深切体会到的当地民俗风情而留下的一个BUG。

最后回到阳朔老家的时候,演爷爷兄弟的那个群众演员演技确实不过关,完全没有表现出家人或者家族人阔别重逢的亲近感,电影画面让我看到的不是生疏感而是冷漠感,这都是因为他们不会演的原因,这我觉得就是导演选人的失误了。

他应该找桂林当地的一些演员或者业余演员也好,都比这个强,有部微电影《江上春之曲》是桂林本地一个团队创作的,里面的演员都不错,演技也都很贴切现实,特别是影片里哑妹的父亲,我觉得用他类似的演员去演爷爷老家的兄弟最为贴切不过了,亲切,桂林和和普通话都会,而且爷爷回老家跟家里人沟通的应该是桂林话而不应该是普通话,既然影片中爷爷在寨子里养伤那两天就开始出现当地的方言,所以我觉得到了爷爷老家也应该用当地的方言(阳朔话,跟桂林话基本一样)进行对话。

当然如果有家里人跟孙女对话还是应该用回普通话,但是两个堂兄弟的见面应该是用老家话进行沟通。

电影进行到爷爷带着孙女用IPAD换来的夜莺去奶奶的坟前去履行他之前对奶奶说过的承诺时:爷爷会每年带着唱歌唱得很美好的夜莺回来看奶奶,我被那种感情深深地感动了,爷爷对奶奶的爱是一生一辈子的,那种爱既有愧疚,无奈,又有心爱,愧疚是因为外出北京打工供孩子上大学而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妻子在家因为一场病不让在外的丈夫担心而去世了,这种感情,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爷爷为了培养他们的孩子而没有照顾好奶奶,而奶奶也知道爷爷的不容易,也没有将实情告诉爷爷,到这里电影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那么真实,多么的伟大,又是那么的淋漓尽致。

而我们却还时常跟父母闹变扭,闲父母啰嗦,那是多么的不应该。

爷爷在电影中不是那种有什么说什么的人,他的话语精炼,有人说他居然没发现孙女用IPAD换来了夜莺,然后爷爷带着去奶奶的坟前居然没发现,(孙女一觉醒来,发现跟随爷爷的18年的夜莺已经死了,然后孙女就用自己心爱的IPAD跟村前的小孩换他家的夜莺),其实要是你是这样认为就错了,爷爷在拿着夜莺出门的时候,在他们父女俩面前还特地楞了下看了看夜莺,从爷爷的表情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爷爷已经发现这只夜莺不是以前的夜莺了,从他的表情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了爷爷已经知道孙女为他做得事了,这个电影画面给得太重要太好了,完完全全符合爷爷那性格。

爷爷最后选择落叶归根离开北京回老家阳朔安度晚年这也让我感叹万分,是啊,人老了,都想落叶归根,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完成生命的一个轮回。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吧

 3 ) 遛鸟者

法国导演philippe muyl 的《蝴蝶》众所周知,这次与中国合作的《夜莺》是他对旧作的怀念之作。

其实这部影片的法语名叫 le promoneur d’oiseau, 遛鸟者,而非美轮美奂的“夜莺”。

安徒生童话里有篇《夜莺》,写鸟儿与中国皇帝的故事,也许是想省个国际推广费,套用这个名字,但影片里的鸟主角却是画眉,有点乱。

影片取景地分别是巴黎、北京和阳朔。

恰巧这三个地方今年夏天我都蹦跶过。

李小冉在巴黎这段完全可以省略,对故事没有丝毫影响。

李保田跟阳朔当地人的口音相差太大,完全是外来者,脸也不像。

演孙女的小演员声线尖锐,录音出了点问题。

群众演员真出戏。

唯独场面调度与光线构图能看到导演以前惬意的样子。

网上流传说这部电影将代表中国角逐奥斯卡,我觉得算了吧。

中国遍地才子才女,只是他们转行了或快饿死了,简直是家里浮尸遍地,然后请个外来和尚来超度。

我想问问导演,这部电影真是自己想拍,还是碍于情面不得不接下来?

中法建交50年,大皇宫之夜的丑闻先不说,各类合作也不见痛快过。

我想起以前一同学,我说他写的某剧本有问题,他拼命解释是怎么回事,难道电影放映的时候,还需要编剧导演拼命跟观众解释是什么意思?

电影只能两情相悦,一见钟情。

少弄点官方钦点婚姻,多些民间自由恋爱。

本想说说夜莺这篇美丽的童话,太美,跟电影完全没关系。

 4 ) 未到“火候”的法风鸡汤

文/梦里诗书 无疑《夜莺》力图营造的是一碗暖人心脾的心灵鸡汤,作为由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执导的中国电影,他将自已对中国亲情观的见解与其善用的法国田园风格巧融于了这部公路类型片里,但这法风鸡汤却又是未到“火候”的,浮于表象欠缺力度的情感渲染和对《蝴蝶》机械式的套用,使其难见感人的真挚。

现如今谈起心灵鸡汤,或许很多人会对其唾之以鼻。

认为这不过是充满说教意味的理想化主义,但真正“有料”的鸡汤式电影,绝然不会以那般为人厌烦的意味予以呈现,《夜莺》便是如此,这种喜在夜间鸣唱的鸟类在电影中更是一种隐喻,喜欢提笼架鸟的爷爷因为爱鸟在孙女三岁时差点让其走失,这使得与儿子间的关系心生隔阂,而为了完成对过逝妻子的承诺,爷爷打算从回故里放生夜莺,孙女因父母忙于工作,希望弥补亲情关系的妻子瞒着丈夫又一次的将女儿交给爷爷照看,两人一鸟因此一同踏上了重回故里的旅程,电影中的夜莺鸟既是祖孙三代人情感关系的纽带,也借此呈现着农村与城市,在传统中也在变革里的中国。

如若没有费利普·弥勒曾执导的其成名之作法国电影《蝴蝶》,那么对于《夜莺》或应当得更高的赞许,虽然二者的故事不经相同,但其风格架构却是大同小异,而《夜莺》更予我了一种《蝴蝶》粗制版的感觉,除了田园农家的风景镜头质感较前作更为出色外,不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其公路的旅程远未有《蝴蝶》来的那般给人以直击心灵的感触,这症结实质源于电影情感铺垫的苍白,三代人之间所谓的隔阂本就仅是琐碎的小矛盾,缺乏剧情需要的张力冲突,秦昊饰演的儿子作为国内顶级设计师的形象在剧中的表现却更像个小孩,不论是隔阂的产生和释怀,都静若止水,难见波澜,这就彷如是小火慢炖的鸡汤,观众一直寄希望于在这平凡的故事结尾处得以不平凡的感动,但直到结束这锅鸡汤也终尚未开锅便就被关了火。

《夜莺》绝非一部滥竽充数的庸作,带有浓厚法国风格的中国电影却也是少有独到的,对人物情感细腻的描绘,使亲情在最为平凡质朴的镜头下得以体现,只是这亲情的温度却未能近乎人意,如是而已。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5 ) 法中合拍片,你的節操掉了!

By 書評之亂一說到法國電影,大家會想到什麽?

是永遠活在《布拉格之戀》《新橋戀人》《藍紅白三部曲》裏的溫婉柔美的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是年華逝去的曾經的法國女神近年又在中國“發揮余熱”的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是在《漫長的婚約》、《玫瑰人生》裏光芒四射的瑪麗昂•歌迪亞(Marion Cotillard),還是《天使愛美麗》裏的可愛頑皮的“正義精靈”、《安琪狂想曲 》裏對待愛情不瘋魔不成活的奧黛麗•塔圖(Audrey Tautou)……是《電影手冊》創始人之一、法國電影的精神教父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是《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等一批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卻莫名地感覺牛逼的電影的導演阿侖•雷乃(Alain Renais),是一提名字就能讓偽文青裝逼成功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奠基人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還是至今仍在好萊塢風生水起但也爛片叠出的大神呂克•貝松(Luc Besson)……或者是《放牛班的春天》《小尼古拉》《蝴蝶》一類的溫情脈脈、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師生、親子文藝片?

總之,一提到法國電影,總會讓人感覺逼格滿滿的。

而在內地影迷眼中,國產片總體上印象不佳,總是在電影審查、藝術水準與商業價值間掙紮遊離、茫然無措。

最近幾年,還有八桿子打不著的文學寫手(別跟我提法國的阿蘭•羅布-格里耶當作家和當新浪潮電影導演一樣牛逼)和煤老板,以搶錢為目的,拍爛片渾水摸魚,節操盡碎,幾乎讓國產片背上了爛片的惡名。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是法中兩國合拍電影,會產生什麽化學效應?

讓•雅克•阿諾(Jean Jacques Annaud)的《狼圖騰》2015年春節才正式公映,一時半會看不著,但是費利普•彌勒(Philippe Muyl)的《夜鶯》(Le Promeneur d'Oiseau)倒是正在有限院線的有限時段“冷映”中。

什麽?

費利普•彌勒是誰?

他就是上文提到的2002年享譽全球的法國親子大片《蝴蝶》的導演啊。

曾經很牛的法國導演與中國電影人的合作,會撞擊出什麽火花呢?

很遺憾,沒有火花,連一聲悶響都沒有。

這部《夜鶯》更像是一部模仿《蝴蝶》而不得,演員表演生澀,情節幼稚、臺詞做作的導演習作。

其實光看卡司,就知道電影走的路線了。

戛納“無冕之王”秦昊演感情生活不冷不熱的知名建築設計師,電視劇《大丈夫》裏的“野蠻女友”李小冉演能說幾句法語到巴黎跟客戶吃飯的兒媳,“宰相劉羅鍋”“神醫喜來樂”李保田演愛鳥愛得丟了孫女的不靠譜的爺爺。

這是部走文藝範兒的小眾電影。

再看電影情節。

孫女任幸三歲時隨爺爺李保田在花鳥市場閑逛,差點走失。

兒子秦昊從此對父親耿耿於懷,再也沒有說過話。

兒媳李小冉頻頻從中斡旋,但總是無功而返。

而因為夫妻雙方都是“空中飛人”,忙於工作,聚少離多,感情生活危機重重。

這個在別人眼裏的幸福一家,卻早已瀕臨解體。

而這一切卻隨著孫女任幸暑假生活的到來,而慢慢發生了改變——李保田帶著孫女和一隻夜鶯,要回陽朔的老家給去世的妻子上墳。

在和《人在囧途》一樣艱難的回鄉途中,原本嬌生慣養、專橫跋扈的小孫女通過接觸大自然、聆聽爺爺奶奶的故事、與同齡小夥伴一起幹農活……一點點成長,變得懂事起來,使用各種小手段、小聰明,讓一家四口又和睦如初。

這樣一轉述好像沒什麽,可是,我要說可是,正是幾處極其生硬的情節設計和轉折,讓整部電影的節操盡毀。

小孫女只是暫時走失,又不是像《親愛的》那樣被拐賣了,兒子有必要好幾年不理父親嗎?

李小冉是不把老公的話放在心上,還是老公在和她玩的“我說過了,但你就是不上心”的小把戲?

李小冉忘了老公的話,又忘了保姆在幾個月之前請的假,是不是記憶真的出了問題?

在時間上,法國要比中國晚七個小時,李小冉與李保田、秦昊打電話的時候能不能考慮一下時差?

既然秦昊一直帶著小時候李保田給他做的口哨,為什麽電影中間一點都沒提及,一直到最後才相當突兀的出現,用來扭轉父子關系?

還有在陽朔農村,房產變更戶主的手續能在短短幾個小時辦下來嗎?

秦昊這麽快就與李小冉和好了,幹嘛在片頭那麽決絕?

……算了,如果要較真,片子硬傷累累,幾乎無節操可言。

純正法國片與法中合拍片,原本牛逼的法國導演與拍攝中國題材的法國導演,為什麽有這樣大的差距?

答案不是簡單的“你懂的”,而是對待電影是否充滿敬意,對待藝術是否傾註真心。

如果在劇情上稍稍多那麽一點推敲,導演再多花那麽一點心思,電影就不會這麽糟。

法中合拍片如此,國產片亦然。

唉,法中合拍片已然支離破碎的節操,大概只能讓來年的《狼圖騰》撿起來了。

 6 ) 富有老片气质的作品

写完发现有点剧透了。

——————————————————这是一部让人很犹豫的作品。

导演和编剧是法国著名的菲利普·弥勒。

这位法国导演之前最为国内观众所熟悉的作品是02年的《蝴蝶》。

但是本片的演员们却毫无例外的全部是中国籍。

不过对于一部影片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编剧和导演的倾向,所以对于这样一部作品能够更像中国片还是法国片,在观看之前,我的判断明显是偏向后者的。

在观看之后发现,法国元素确实很明显,李小冉电话时的简单法语对话,出差法国的巴黎景色拍摄,苗寨青年留学波尔多时立志驾船环游世界……这些都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法国导演的作品。

但是全片却毫无疑问是一部中国作品。

无论是对现代北京画面的拍摄还是对于广西风光的记录,毫不回避的拍摄这些差异无疑是一种最为理性和真实的做法。

全片中,三代人对于孩子的关注,和李保田一角在故事情节中选择去北京打工供养上大学的儿子,在情感考量上是一致的,反应了中国传统意识上的传承。

而秦昊饰演的角色在全片的前半部分和父亲的不和也都是因为对于下一辈的关心所致。

而这个结的迟迟未能解开很好的反映了中国传统男权社会下,社会对于男性角色束缚之后给男性带来的社会属性。

在惯常的家庭观念中,严父慈母的结构里,父亲是需要维持刚硬形象的角色,从而通常沉默寡言、耻于将感情流形于肤浅的层面内。

而由家族形态衍生的中国社会结构也将这一传统继承,从而将所有男性都规范于慎言的标准里。

这一点不光在父子二人的关系中有体现,也在夫妻二人的关系里得到了印证。

但是这一关系,在现代社会西式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从社会到家庭的两个方面都有所改变。

模式又重新回到之前所说的,现代家庭对于孩子态度的角度上。

这在父亲和女儿同处一个场景的情节段落都能得到体现。

所以,在上面所说的情节和全片感情画面及音乐上的处理都有很强的中国风格。

让人能够想到在市场化大片之前,以及为参奖而拍摄华语片浪潮之前的中国老片。

这种细腻和艺术化的创作不仅仅在内容上,而且从形式上都给人一种熟悉的温暖感。

但是本片绝不是毫无瑕疵的。

夫妻间矛盾的简单化处理无疑让整个支线都显得过弱。

而台词和演员的戏剧表演成分过重都是特别明显的问题。

例如在山洞中描述奶奶容貌的“像雾像雨又像风”、秦昊在井边和父亲回忆鱼鹰的记忆、女孩和爷爷描述“用我的小翅膀再飞一会”等等,都有过于浓重的书面语色彩,在观影时如果不在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仔细推敲的话,都是不符合正常人日常生活的交流习惯的。

孙女任性和村中小妹的表演时常过于浮夸。

——当然对于儿童演员的要求不能过于苛刻。

至于李保田回到家乡后的口音,以及非专业群演们的水平也都是可以理解的问题。

在这样明显的优点和缺点下,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也是犹豫的。

不过,在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下来看,这无疑是一部鹤立鸡群和有灵魂有诚意的电影。

所以还是值得大家走进电影院里观看一下的。

PS:其中的一些笑点还是很有效果的,后来发现导演能够说流利的普通话,怪不得能做出这样的作品。

PS:老外们看果然很奇怪,苗寨的打更有什么好笑的?

他们笑成一片。

PS:对了,刚才忘说了。

对于这个片名,有个安徒生的同名童话作品。

(《New Fairy Tales》)如果结合这个童话来看,这个片子全片有一种回归的意味。

无论是感情上的还是其他各个方面。

对于传统家庭和现代社会自我实现,关于传统田园生活和工业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最后那个用IPAD换小鸟的场景,几乎可以看成是对安徒生童话的一种致敬。

 7 ) 公路片

诚如名字,本片大致讲述的就是主人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途中遇到的人和事,小女孩是这辈亲情的纽带,画眉是连接爷爷和奶奶情感的纽带,最后画眉死了,小女孩不惜用自己的ipad来换一摸一样的画眉,就是小女孩从调皮捣蛋到体恤家人过度的有点突兀,只是这样的机灵鬼确实很少见,不过最后她能买一只夜莺,来缝合爸妈即将破碎的婚姻感情,也确实是成长起来了的,大概导演也是想管中可窥全豹的表达亲情,本来亲情是很难拍的主题,因为它很日常化,拍的太直白又显得矫揉造作了,拍的太复杂又没有爱情来的那么必要了,但是由于对本土文化了解的还不够彻底吧,如果导演看过《过韶关》,说不定会拍的更接地气,不过风景拍的是真的美。

近几年李保田老爷子也不拍戏了,这个电影里的表现最自然流畅,最近看过秦昊演的《哈尔滨1944》,演技真的很厉害,再看10年前的这部电影,不经感慨岁月是把杀猪刀,不过还好,也不难看出10年前的秦昊更加青春羞涩啊,李小冉是真的美。

回到这部电影,我想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呆久了的人,都是适合看这部电影,回归大自然,也凸显了城市与农村的不同,还有那种在农村生活过,最后又不得不为了谋生呆在大城市的人那种撕裂感,最近《我的阿勒泰》风靡一时,大概也是让观众喜爱这类影视剧的原因

 8 ) 给城市人的提醒

任幸的父母很忙,总在城市间穿梭,小任幸也变得任性。

小女孩在意外的旅途中第一次看见了大自然,她虽然是“小灵通”,却仍在自然中大开眼界。

她从任性渐渐变得懂的体谅,我想她的梦想也从单调的“有钱”变得更加丰富。

影片触动我,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自然、对土地的情感都变得稀有可贵。

也提示我们不要总是忙碌,多一些品味生活。

小女孩的台词有时候听起来生硬,不妨这样想,这些正是她在城市里所学到的,我们小时候学习写作,不也学到过这样的描写方式吗?

表现出的是小女孩在用所学描述她从未感受到的惊喜,但与大自然一对比,便显得单薄了。

感情虽然是淡淡的,并不很浓烈,影片却是许多城市家庭的缩影,城市人要面对的许多问题都在电影里被点出了。

给麻木与忙碌一些滋润,一点提醒。

 9 ) 对话《夜莺》导演:中国像工地 巴黎像博物馆

2002年,一部名叫《蝴蝶》的法国影片温暖了无数人,它讲述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个淘气的小女孩去山里寻找蝴蝶的温情故事。

即便当时它并未在中国上映,却还是成为国内影迷最耳熟能详的法国电影之一。

如今,《蝴蝶》导演菲利普·弥勒正在中国长住,并完成了他的首部华语电影作品《夜莺》,该片同样描写了一段祖孙情。

在很快到来的5月16日,国内影迷就可以走进电影院观赏这部由李保田、杨心仪、秦昊、李小冉主演的《夜莺》了。

有人讶然于这样一部现实题材电影竟出自一位法国导演。

在日前与新浪娱乐的对话中,导演菲利普·弥勒透露了他是怎样做到“接地气”的:搬到中国长住、学中文,多观察,多提问。

他看到很多中国独有的现象,比如独生子女的娇惯、年轻人到大城市打拼、老年人的孤独;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群,公园遛鸟的老大爷,坐在胡同里的老太太……他把它们通通揉进电影中。

而被问及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时,弥勒称像个“大工地”,到处都在建设,但他喜欢这样的都市感和活力感。

相比之下,巴黎更像博物馆。

  受益于中法合拍协议 为拍片居中国学中文  新浪娱乐: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片,合拍是怎么达成的?

  菲利普·弥勒:2010年法国当时的总统萨科齐访华期间,曾签署了一份《中法电影合拍协议》。

之后不久我到中国参加一个影展,遇到一中一法两位制片人,我们一起聊,说为什么不拍一部合拍片呢?

  新浪娱乐:为这部电影进行了哪些筹备?

  菲利普·弥勒:我最初的出发点就是讲一个中国的故事。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冒险,我从来没在中国拍过电影。

2000年我参加过中国的影展,但待的时间很短,对中国了解得不多。

我就在巴黎开始学习中文,并决定要到中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

三年时间内我没做任何事情,一心扑在这部电影上。

  新浪娱乐:拍电影为什么要学中文?

  菲利普·弥勒:我觉得通过学习语言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种文化,而且要在一个地区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就必须对当地语言有所把握。

这是一种礼貌和尊重。

  新浪娱乐:中国工作人员占团队多大比重?

  菲利普·弥勒:百分之八十都是中国人,录音师、化妆师、美术师是法国人,音乐来自法国一位顶级配乐师,后期也是在法国做的。

我们的配合得很默契,我有一位非常好的摄影指导,整个团队都非常年轻有活力。

  新浪娱乐:《蝴蝶》在法国的票房很好,艺术电影在中国票房一直很难有所突破,这次拍摄《夜莺》有没有过商业方面的考虑?

  菲利普·弥勒:我没有特意植入商业元素,我觉得这个故事就很“接地气”(用中文说),哈哈。

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在逐渐提高,除了看娱乐大片以外,还是有很多人能静下心的。

而且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电影,既有商业号召力,又能保持很高的艺术水准,《夜莺》不完全是艺术片。

  中国独生子女像小皇帝 想接地气靠不停提问  新浪娱乐:这部电影跟《蝴蝶》有很多共同元素,比如老爷爷和小女孩的设置,比如大自然和小动物,您是对这方面的题材很感兴趣吗?

  菲利普·弥勒:《夜莺》并不是《蝴蝶》的翻拍,故事并不相同。

一开始我们确实想过拍一个中国版《蝴蝶》,后来我们推翻了这种想法。

我们还是决定拍摄一个原创的、更符合中国现状的故事,只不过借鉴了《蝴蝶》中的一些元素。

我听说《蝴蝶》在中国口碑相传,但我并不知道实际反响是什么样,因为它没在中国正式公映过,观众应该是在一个小小的屏幕上看的。

那个跟进电影院看不是同样的感受。

我应该再不会做这种题材的电影了,不然大家以为我只会拍这类故事呢。

我最不擅长战争、暴力等题材,但我知道怎么驾驭爱情片等等。

  新浪娱乐:从法国老爷爷到中国老爷爷,主人公在形象上有什么变化?

  菲利普·弥勒:法国和中国的爷爷都很慈祥,对儿孙都很好。

但是在中国这种特点可能更显著一点,因为中国有独生子女政策,老人对独生子女的关爱会加倍。

  新浪娱乐:中国老人在照顾孙子孙女时,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义务感”?

  菲利普·弥勒:你说的这点非常对。

在法国,老人对小孩好,大多是出于内心的喜爱,但是在中国他们确实有义务感和责任感。

法国老人在孩子面前会有一种威严,孩子稍微一闹,老人就会阻止。

而中国的小孩像小皇帝一样,老人对他们会格外有耐心,甚至整个生活就是在围绕小孩子转。

  新浪娱乐:这些人情世故在片中体现得很到位,许多观众都惊讶于根本看不出是法国导演导的。

您是怎么接上中国的“地气”的?

  菲利普·弥勒: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的努力结果,拍摄期间演员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

我很虚心地学习,花了很长时间问很多细节问题。

当我走在街上,看到任何使我产生疑虑的事情,我都会问,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一个导演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拍电影,首先要做的是您的职业,也就是一个记者,不停地提问。

我觉得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倾听。

  新浪娱乐:这个“倾听”的工作进行了多久?

是在剧本开写之前吗?

  菲利普·弥勒:贯穿了我的整个创作过程,其间不停地调整修改。

  公园遇遛鸟触发灵感 小鸟戏份靠训练无特效  新浪娱乐:您最初是怎么关注到遛鸟人群的?

  菲利普·弥勒:我09年来到中国,住处离日坛公园不远。

有一次我去公园散步,看见几个老人把鸟笼挂在树上,老人们一起聊天,鸟儿一起唱歌。

这种景象是法国没有的,没有人把鸟当成宠物,所以我很感兴趣。

然后我就想出这个故事雏形,老人为了支持子女发展,跟随孩子来到大城市。

等他们老了时,想带着鸟回到他们的故乡看一看。

  新浪娱乐:片中的夜莺象征着什么?

  菲利普·弥勒:我在几部电影里都有动物元素,我觉得动物是连通人和大自然的使者。

我在创作《蝴蝶》时对蝴蝶一无所知,我看了大量资料,请教相关专家。

这回创作,《夜莺》我也逛了很多北京的鸟市,跟养鸟的人交谈。

影片开头李保田喂鸟吃面条是真实拍摄的镜头,没有运用特效,我们前期做了准备,鸟是经过训练的。

拍摄时训鸟师的太太也在,她笑着说在她丈夫眼里,这两只画眉比她重要。

这两只鸟可以从笼子里放出去,然后自己会飞回来。

  新浪娱乐:电影最后也是这样表现的,笼子打开了,鸟飞了一圈又回来了。

以您的了解,鸟为什么还回来?

  菲利普·弥勒:因为主人喜欢它,爱它,它才会回来。

以前我也无法想象,鸟出了笼子还会自己飞回来!

  对中国的印象:像个大工地 三十年内变化快  新浪娱乐:在中国这么久,对中国有什么总体印象?

  菲利普·弥勒:我总觉得中国像一个大工地一样,到处都在施工。

隔两三年再来,就会发现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

在法国,想盖一座大楼首先要讨论很多年,中国建设非常地快。

我很喜欢中国这种现代都市感,北京和上海都是非常现代化的大都市。

而且不会坐很长时间的飞机或火车,就能来到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里,比如新疆和广西。

我的制片人已经在中国待十年了,很喜欢北京。

当我回到巴黎时,觉得就像进了博物馆,那是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地方,太平静了。

  新浪娱乐:我个人感觉,您在片中传达出一种城市和乡村的对比意味,尤其是北京精英居住的高档社区,被您刻画得很冰冷。

  菲利普·弥勒:是的。

我想传达一种生态观念,告诉人们中国不但有壮观的工程建筑,还有很多美好的乡村景致,需要珍爱和保护。

我最早是学画画的,美学至上,想寻找更多的好风景,放进这部或其他电影作品里。

这次去广西,就是走了很远的路,经过当地人推荐,找到了很好的取景地。

可惜篇幅有限,有的地方只能用一两个镜头。

之前我也看过云南香格里拉,但那里被其他电影用过了,而且气候条件也不是很适宜。

  新浪娱乐:除了城乡对比,片中也有很多传统和现代的对比,比如爷爷喜欢遛鸟,而孙女整天玩ipad。

  菲利普·弥勒:对。

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是在短短三十年内完成的。

有一次我在胡同里观察一个老太太,她就坐在板凳上看风景。

我难以想象她看着中国发生巨大变化时的心理感受。

  (何小沁/文)

 10 ) 《爷爷去哪儿》+《变形计》

2002年,一部名叫《蝴蝶》的法国影片温暖了无数人,它讲述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个淘气的小女孩去山里寻找蝴蝶的温情故事。

如今,《蝴蝶》的导演费利普·弥勒正在中国长住,并完成了他的首部华语电影作品《夜莺》,该片同样描写了一段祖孙情。

影片借助中国美好的大自然风光,将大部分场景安排在甲天下的广西山水之间,与高楼大厦组成的大城市形成强烈对比。

伴随一只鸟,一位思乡情切的老人和一个娇生惯养的都市小女孩,就这样开始了一场注定不平静的心灵之旅。

不过不知为何,这对祖孙的演绎没有把我感动,演员是个很大问题,老爷爷没多少慈倒是几分痞,小女孩更是不讨喜,即便最后去掉了娇作的习气,还是觉得她可爱不起来。

感觉就是《爷爷去哪儿》和《变形计》的组合,想想也是够无味的。

如果我能知道什么是和爷爷的情感,或许这部电影能带给我更不一样的感觉。

只可惜。

我不懂。

如果我和爷爷相处过,我大概知道能被爷爷疼爱是什么感觉吧。

我能想象有个爷爷用行动教我如何做人是多么幸福,来自男性老人家的慈爱和见解,和奶奶这个角色会是多么不一样。

《夜莺》短评

一件小事,反应了大道理。景色美极了。

5分钟前
  • 天山雪碧
  • 还行

(三星半)法式小清新换上中式外衣后显的有些生硬,现在看到李保田已经不会想起刘罗锅和喜来乐,但是看到那一路田园的阳朔三江漂亮风景就真是好想回家。

7分钟前
  • 感情丰富的毛巾
  • 还行

把中国故事拍得也算不错,也有个美好愿景。想买只狗给外公外婆带过去。

12分钟前
  • sherrychan
  • 还行

希望老的时候可以去电影中的川南养老。

16分钟前
  • 小裁缝
  • 推荐

一个法国人拍的中国家庭伦理片。。。= =!

18分钟前
  • 贵妃的娘娘
  • 还行

它是如何战胜《归来》和《白日焰火》获得申奥提名的,将成为2014年电影界未解之谜。《夜莺》和《深夜前的五分钟》目前呈现出中国合拍片的尴尬,有骨无肉,以点带面,隔阂胜过亲密,生硬多于自然,很难涉步内里,把情感层面交代通透。

2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较差

有个实力派老演员,有个文艺片专业户,有个不算讨厌的女演员,最后还是觉得不好看,漏洞无比多,结束出来小包说不知道在干嘛~

27分钟前
  • 小乐儿儿儿
  • 还行

任幸、崇义、朱志根、倩影,非常温馨的故事

32分钟前
  • 易安
  • 推荐

2021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不过是和女孩一起云观看的,咱就是说算值了

37分钟前
  • 守望电影
  • 较差

有点中国版《蝴蝶》的意思,又加入点中国告老还乡的情结。中国社会的物质消费和感情空洞突出,而老人回去的那个故乡,还真的是故乡吗。反倒不如《宰相刘罗锅》刘罗锅回乡的那个结尾那么短,又那么耐人寻味。妈呀它还真是《蝴蝶》的导演拍的?我服了自己……

41分钟前
  • LIAR
  • 还行

很平静的看完了整个影片,阐述了平淡两个字更阐述了人生。

43分钟前
  • Cady Y
  • 推荐

看着与蝴蝶一样一样的,原来就是蝴蝶的导演!真美!

46分钟前
  • 晓涵清
  • 力荐

神像《蝴蝶》《叶落归根》《千里走单骑》,法国人拍中国,也拍出来了法国的色调。台词:我不喜欢大海,因为它无边无际。年轻的我们的离乡远行大概就像投身于茫茫大海,不知怎返。能看的见海尽头,便是故乡。生若是逃离,老便是望归。待我苍年以后,乡必全失,孤魂野鬼。

50分钟前
  • bird
  • 推荐

好像菊次郎的夏天,但是太烂了,看看李宝田的演技就好!

51分钟前
  • Eva艾菁
  • 很差

童星演技略浮夸

56分钟前
  • daisy
  • 推荐

这…风景很漂亮,但这什么逻辑…问号很多

58分钟前
  • Joe Schmo
  • 较差

剧本就像是小学生作文(难忘的暑假芭啦啦)。原本的蝴蝶就不喜欢了,何况这部。

1小时前
  • 果樹
  • 较差

一些国内观众反映的演技略浮夸问题,的确是存在的。群众演员说台词时,十分僵硬,比王全安电影里那些非职业演员还更假一点。不过,外国人哪听得出来啊……他们听着大概挺自然的……

1小时前
  • Hushnore
  • 推荐

法国人把中国拍的真美,就让你看看镜头美,不煽情

1小时前
  • 金属
  • 推荐

纠结了一下还是给了4星…中国版蝴蝶+爷爷去哪儿…

1小时前
  • Amarantin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