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隐隐觉得,在面对某些重大的时刻,人的情感能得到最大的渲染。
管他兵荒马乱,谁又在乎这倾国倾城。
有你在身边就够了。
想这爱,是浮世万千中能相互搀扶相互支撑,并排除万难走向终点的唯一。
我倒觉得,爱,并非是拯救你出艰难处境的奇迹,也并不是你抵御这个世界所谓恶意的盔甲。
而是,在我们成为一个完善独立人格的同时,锦上添花的一味甜。
每个人都难逃孤独,只是面对未知的以后,谁都渴望有一个人并肩。
在此之前,我看过活在当下,星运里的错,还有国内的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滚蛋吧肿瘤君。
可能相对这些温暖的故事,更喜欢像抗癌的我,绝命毒师这些稍微有些暗色的影片。
一座城的倾倒,两个家族的争斗,以及现在最常见的癌症,在这些原本平静生活里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人们的感情也变得丰富满溢,我想珍惜这最后一刻与你在一起的时光,是这世界不公平,总有理由将你我分开。
也是这般,给无数的影视作品一个很好的出入口,男女为彼此做尽了浪漫事,与苛刻冷酷的现实相比,这份爱如此高光又富满意义。
因此,我总感觉,这是一种莫名的讨巧。
平淡生活,更能现真情。
试想,撤销了这些藩篱,两个人只不过是在某天回家的凉风傍晚,街角恰巧碰到。
抬眼轻轻看,好像早早就认识了你。
看过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心里多少有些暖意。
很多人都把它定义为迷影版星运里的错,我觉得,可能不必跟星运里的错扯上关系。
一个高三的大男孩,他内向有点害羞,迷恋电影,尽力与学校的社团保持合适的距离,他的生活也会混乱,也会伤心绝望,但是他却无比真实。
他不去掩饰自己是被母亲逼迫才去跟Rachel做朋友,也在最后,切切实实走进了她的世界,感受她的喜怒哀乐。
整个电影,都以明亮的色彩,欢快的方式将这个简单却不俗的故事娓娓道来,虽然在Rachel离世的那一刻,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但是,Greg心里早已背负起了她的内心世界,这个如花年纪里,有如小松鼠般活泼的女孩子。
顶着粉红色假发的Rachel,让我想起迷失东京里的斯嘉丽约翰逊。
而影片莫名让我难忘的一幕,是Rachel带着粉红色假发打开白色的房门,然后张大嘴巴满脸搞怪的样子。
葬礼过后,Greg离开Rachel的家。
从窗子我们看到他的背影,以及涂鸦的台阶。
我愿在天上保佑你,未来即使平淡也可以幸福。
不是为了感谢,不是为了肤浅的安全感,是在这段时间的陪伴里,你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生活。
想必你也会有同样的收获。
那么,就请一并带上我的梦想,勇敢的生活吧。
还好,这份感情超越友谊,但又没有刻意去深化所谓的爱情。
这段时间,我也正好走到了相同的境地。
生活中一位尊敬的长辈,被查出了癌症。
她的家人,包括我,从一开始被这份情绪浸染的无比悲伤,到现在慢慢明白,有些事总应该顺其自然。
起码现在可以每天陪伴,起码可以举起相机留下每一个开心的时刻。
事实是,每一个人都将走向灭亡。
活在当下,珍惜所爱,不是么。
总会有很多人,觉得套上爱的名义去为别人做一些事情,是神圣而有意义的。
也会觉得一句我爱你,仿佛是一生一世的约定。
要知道,爱并不是所有一切的终点,生老病死同样不是。
这些,只不过是浩瀚生活里,一个个小小的节点。
你不能奢求所谓的爱情可以帮你排除万难,也不能永远沉浸在某人离世的悲伤中,你需要担负需要面对的,远比这些要沉重庞大的多。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我也不曾孤独。
看到结尾女孩写给大学的信时,刚喝到嘴里的水实在忍不住又吐了出来,因为眼泪就那么出来了。
整部片子没有悲伤的感觉,即使是看到她的情况越来越糟。
可是就是那么一瞬间,一个人的一生就那么不经意的在你眼前展开,美好 的人生。
盛年之死总是死得凄惨委婉,大概死亡不应该属于一种叫女孩的生物吧,死亡应该是枯朽的,自然的。
女孩死得很安静。
人常说人在面对绝望时有五个阶段来帮助自己度过痛苦: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镜头中的女孩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愤怒或悲伤。
死前留给“我”的信也是简单平静,说着一些无所谓的小事,做了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没有刻意的煽情,反倒带着一丝戏谑,人生最后的尊严与玩笑。
人死前能做到的,也不过如此吧。
没有表现出的留恋,反倒更让人感伤不舍。
墙上一个个小的松鼠,一本本被挖成小盆景的书,即使是死后,她仍然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我”所不知道的故事,给了我一个又一个了解她的机会。
死亡是一个过程,学会接受,学会珍惜,上天只给了你一次机会让你死去,死得 安静一点,快乐一点,让周围人惊叹一点。
死前也不要只想着自己,想想周围那些真正在乎你的人,给你爱与温柔的人,死前留一个微笑的自己给他们
We see people come. We see people go.This particular timing is extra special.现在越发觉得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无法解释的,暧昧得就像timing这个词语,找不出什么有说服力的原因。
很多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结束了就结束了,有就是不听劝拼死拼活疯了一样也要去做的,有一万个不愿意因为无法忍受一直nagging的老妈而不得不做的,有找不出什么原因就恰好发生了的,也有犹豫纠结得不行然后选择放弃不放弃或被放弃的。
人生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导致不同的结局,也会让我们遇到不同的人。
有的人,你以为ta是这样的,其实ta是这样的,有的人比较容易读得懂,有的人好像不太能读得懂。
从一开始就挺喜欢Rachel的,说话不拖沓,就冷冷地看着Greg扯一堆淡,然后一个“哦”或者“no",挺性冷淡的。
这样的女孩大概就是属于不太读得懂的吧,因为她不会刻意地把话题的重心移到自己身上,就你问了我就说,不问我也没必要硬聊这种。
这样的女孩子搭配一个能扯淡的善良可爱的男孩子其实挺好,可是要在一起了就无聊了,所以“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个设定还挺神来之笔的。
这么一想,其实谈恋爱挺无聊的。
因为一旦那样,你在哪里,做什么,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个场的干扰,就没办法全身心投入。
就比如,三个人在the corner前面的大台阶上坐着吃冰棍,其中两个还磕了药,爱死了这场戏。
还有,在家里的床上躺着看电影,一个人伸出手,另一个放一个爆米花在她手上,舒服的恰到好处。
Greg其实是有尴尬症的,他之所以在学校里那么累,就是一直在避免尴尬,保持和所有人之间的balance,所以他才那么能扯淡,因为他觉得沉默尴尬。
他知道什么样的话会伤人,知道听见这种话怎么抖包袱会break the ice。
可是Rachel说她觉得沉默还OK,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待着,不说话也不尴尬,这样就特别好。
这一阵子其实长大了蛮多的,长大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吧,就一下子实现了自我定位的感觉,知道什么事情我可能这一辈子都做不来,什么事情我居然也可以做,被自己的底线吓了一大跳。
也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我和ta待着舒服,就多和这样的人待着。
什么样的自己是可爱的,什么样的是不可爱的,有的时候让自己太累的事情就不勉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热烈地活着,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温暖。
但是一旦选择了要去陪伴一个人,所有的付出都变成了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也不会计较得失这些无聊的东西。
Greg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屌丝,但是其实他真的做了蛮多蛮屌的事情,拍了42部在他看来sucks的电影,然后特别走心地拍了想看起来不那么sucks的一部,送给了Rachel,在她临死之前的10小时看完的,热泪盈眶。
就像那一个需要托付的名叫Francesca的有着长绒绒的粉色的pillow,挂满一面墙的剪刀和挖出等高线三个小人坐在上面吃冰棍的空心书,画在房间壁纸上的跳个不停的一只只小松鼠,五颜六色的帽子和粉色假发,这样熟悉又陌生。
或许一个人,你以为你足够了解她的喜悲,你以为她很无趣很抑郁,可是当她离开你,你会发现其实你从未真正了解过她,过去都是假的,还是真的,说不明白。
片子很好看,属于我最喜欢的瞎扯淡又有耐看的细节的类型,只是可惜,我的senior year也已经一去不返了。
“我刚刚咨询了医生”“他说你需要一种叫Greg的特效药”Greg和Rachel的缘分从前这句话开始。
电影最后 伴随着Rachel温柔的声音,透过窗户上手绘的银色阶梯,微风中的Greg拿着书和枕头渐行渐远。
阳光明媚,绿色葱茏。
脑中不禁浮现出《这个杀手不太冷》里Leon和Mathilda拿着花盆和面包的经典画面。
身上一阵酥麻,不沉重,不心痛,不压抑,不纠结,反而一片释然。
轻松无比。
Greg那时的感受也应如此吧。
电影似乎一开始就注定要将小清新进行到底。
如片名般简洁: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这是两个迷影少年和一位癌症少女的故事,青少年绝症题材。
其实于我而言,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对这种青春类型电影有些许抵触,大约是相似的情节看得太多太多,想要不落俗套都难 ,何谈惊喜。
对,就是惊喜 。
可一定要声明的是:这应该算是一部极小众的电影 ,谈不上有什么剧情,迷影元素和剧情也融合得不太好,实在称不上是奥斯卡标准化的好电影。
比如若是让我父亲大人去看,他肯定是要无聊地睡着的。
没有诺兰大神的Inception和Interstellar那么多的情节起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不像阿甘正传和霸王别姬讲述着一生的情怀与故事。
我好怕你们带着太大的期望去看它 ,然后抱着满满的失望离开。
可是 这青春片太对我胃口!
整部电影充满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快乐与悲伤,故事温和的基调并不会让你大喜,也不会让你大悲,就是一股淡淡的记忆深刻,让你回味,让你怀念。
这些小小的感觉 ,让我无法抽离,再次勾起《one day》曾经给过的感觉,于是终于还是决定坐下写下一些感受。
我想写给小众的你们。
写给向往文艺的你们。
写给小清新的你们。
爱死了这种粉黄绿蓝调出来的色彩,有点韦斯安德森的味道,粘土定格画面乱入文艺到极致,恶搞电影海报可爱的不要不要的,男主低沉温柔的旁白好烧耳,女主大男子主义中夹杂着妩媚。
这些无关剧情的画面细节着实打动了我。
说说迷影部分吧,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不过同时也被认为脱离了主题。
可其实,任性一点说,三个主人公对电影共同的热爱又何尝不是导演隐藏内心的主题呢?
像我这样业余的电影爱好者,看到里面的自制小电影都会会心一笑,无法想象那些资深影迷那么那么激动的心情。
电影里面的致敬经典太多太多 ,便不一一列举了。
详见: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827807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325923/questions/58570/?from=subject导演Alfonso Gomez-Rejon,用他的电影长篇处女作,为我们用最轻松,最欢乐的方式,从内到外展现了几个北美高中生的日常和内心世界。
很真实,很亲民。
欣赏导演,是对电影多么的热爱才会以一部电影作品来致敬经典。
羡慕导演,完美地诠释了拍电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感叹Rachel,在生命的最后两小时看着拍给自己的红色绽放电影, 安静离开。
很多人觉得,“前半段太讨巧了,后半段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其实若是单纯把后半段拿来给我看,仍是会感动。
电影90%的部分以Greg的视角去讲述故事,当Greg再次回到她房间时,看到书里精美的书雕,墙纸上手绘的松鼠,玻璃上的银色阶梯,那么那么多的小细节时,他哭了。
电影终于还是以Rachel的视角做了Ending。
只是当Greg发现Rachel的可爱时,她已离开。
最后借用闺蜜的一句话:男女主角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一点深得我心。
其实这只是又一部向大师致敬的小清新独立电影。
对于迷影人来说会有很多共鸣。
影片要讲的东西还是很多的,但是它没有像有些失败的电影一样想法太多导致每一部分都没讲好,它采取了一种新颖的、轻松的、不狗血的方式,非常的讨巧,抓住了很多人的心。
这就是一种新的突破和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么爱电影,迷恋它的魅力。
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电影给我的理解,让我对电影仍抱有希望和热情
这跟“星运里的错”真的完全没关系,星错说的是爱情和生命,这部说的是小青年们的成长,真的要来个总结就是片名:我和厄尔和将死的女孩,没别的了。
就算这个把它和星错联系起来的癌症其实也纯粹只是一个标签,一个引子而已,癌症和死亡本身并不是本片重点。
这是一个或者几个美国小青年的故事,他们在青春期敏感又叛逆,傲娇又幼稚,处在三观建立中的小人类如何在群居中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的同时又建设好自己真的是个很大的课题,处在同样阶段的天朝小青年们基本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没劲,所以我们拍出来的青春电影真一个无病呻吟,根本没什么好吟的,略过。
Greg这个略傲娇的有智商青年,通过和一个得了晚期癌症将不久于人士的女孩的交流过程中完成了这个成长过程。
Greg的傲娇点应该是导演的小心机,让影迷们会心一笑,这些逗逼改编片名和桥段真的笑死我了,虽然我没有全部看过,但是作为一个初期影迷已经可以找到一点笑点,所以各个层面的影迷多少都可以有点共鸣而开心开心呗。
(2015/11/4)《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2015)看片前只聽聞這部片在日舞影展受到矚目,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觀賞這部片確實是頗為享受,尤其是在國賓長春A廳觀賞,影片極盡花俏的鏡頭調度效果十足,假若日後這部片有機會上院線大概沒什麼機會在這麼大的戲院放映吧。
導演Alfonso Gomez-rejon拍電視起家,這部作家Jesse Andrews將自己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描寫一位高中男孩成長的電影,在影像上立即讓人想到魏斯安德森的作品,調度上有別於安德森對構圖的偏執,而是在鏡頭角度和運動上用盡能事,其中戀物與經典參照則不遑多讓。
青春期孤僻少男的心事則讓人聯想到《都是愛情惹的禍》(Rushmore - 1998)的搞怪幽默。
電影其實沒有走上孤獨叛逆的路,穩當地待在少男尋求自我定位和陪伴絕症少女的通俗戲碼,劇本努力地讓劇中角色相處的橋段與對白不落俗套與政治正確,甚至主角的旁白有點後設地一再聲稱這不是觀眾想像如《生命中的美好缺撼》(The Fault in Our Star - 2014)那樣的電影,但卻同樣地牽動通俗劇觀眾的笑聲與淚腺。
於我而言臨門一角或許是主角和他的好友正是電影宅,家裏收藏了一堆CC版DVD,甚至他們自己也惡搞似地自拍經典電影的仿作短片。
看主角模仿荷索的德國腔,或是電影直接引用《四百擊》的配樂和《路上行舟》《天譴》的畫面,還有一堆沒法直接認出來的引用,更不用說那一堆搞笑仿作各路影史經典的短片,真是充滿了影迷之間的默契共鳴。
迷影的魔幻也在情節高潮處扮演了難以言說的角色。
在歡樂的兩小時後冷靜下來想想,其實也感到片名中除了Me之外,主角的非裔好友Earl在影片中角色的定位並不明確,至於Dying Girl也有點像是成就主角成長的悲劇配角。
這是青春羅曼史電影隨時代的更新同時披上了迷影的外衣,骨子裏雖然沒有太新鮮的創意但樂趣與誠意十足。
作为今年圣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评委会大奖”与“剧情片观众大奖”得主,《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被福斯探照灯公司以1200万美元高价买下发行权,创下了圣丹斯史上卖价之最。
要知道,今年的奥斯卡黑马《爆裂鼓手》也是出身于圣丹斯,同样也斩获了双料大奖,这不免让我们对这部电影抱有更多的期待。
电影根据杰西•安德鲁斯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就和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一目了然,讲述了高中生Greg与他唯一的朋友Earl以及将死女孩Rachel之间的一段故事。
故事发生在匹兹堡, 17岁的高中男生Greg,有点自闭甚至有点神经质,像其他孩子一样,害怕自己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所以很努力地展现自己开朗的一面,小心翼翼地与学校里的各种圈子和同学保持友好关系但拒绝结交朋友,就连和他一起长大的Earl,Greg也以 “合作者”加以描述。
作为电影骨灰级发烧友,Greg和Earl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恶搞经典电影上,直到Greg心不甘情不愿带着妈妈的命令去看望患癌女同学Rachel之后,一切发生了改变,Greg心中最脆弱、最美好、最温柔的部分一页页翻至开来,渐渐地,他们成为了朋友,Greg在这种变化之中找到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而又不得不面临Rachel的离开。
这个故事关于友谊、关于疗愈、关于死亡、关于迷茫的青春和迷影少年的梦想,没有国内青春电影狗血的堕胎和繁复的情爱关系,甚至没有多余的煽情岚语。
它包着美式青春片的外壳,锁着一颗喜剧的心,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方式传递出如织锦画一般的质感,清新中带点荒诞、治愈中带点思考,幽默中真诚的操控观众情感,让你甚至在应该哭泣的时候发笑,但仍可正击你小心脏中最柔软的地方把你感动的一塌糊涂。
这是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大多数人的青春,友谊永远比爱情来得早占据的多,没有任何强加的男女之情,纯粹又真实。
导演讲故事的手法独特,以一种碎碎念的单元模式展开,闪切的手法压缩时间,粘土动画给Greg的内心世界代言,轻快的音乐、不饱和的清新色泽、独特的感觉、节奏、气氛融合交织就如一副手作一般吸引住了我们的灵魂。
Alfonso Gomez拍摄的手法更加天马行空,他偏爱“诗化的”运动拍摄,喜欢手持拍摄的自由感和晃动产生的自然效果,用活泼的镜头叙事风格微妙的操纵我们的视点,搭配旁白进入一个个场景,有那么点神秘有那么点期待,同时将我们带入电影叙述的核心,相知初期用广角镜头拉远人与人的距离,大量特殊角度和镜头拍摄甚至完全倒置的构图,在或缓或急的运动中给画面烙印上一种轻松诙谐的调子,这种独特的情感视角及风格迫使我们对所看到的内容作出特定的反应,感受被放大的荒诞奇思。
和导演把玩镜头的方式一样,电影在情绪的处理上也是活泼轻松的甚至带点抒情式的,细腻充盈但不过火煽情,用最普通的感谢承载着巨大的感情分量。
电影青春生机勃勃的气息和烂漫的色彩贯穿始终,在治愈和被治愈中寻找自我,虽然有矛盾有不确定,但这些正是青春期的茫然之所在,Greg因为Rachel而发生的可能是很微妙的内在变化,但是深刻改变了他的外在行为及生活方式,Greg温暖了Rachel最后的时光,而Rachel也改变了Greg的一生。
在入学论文时,Greg神经兮兮地写道“我真的很想读大学,我在高中一点都不合群,因为我啮齿动物一样的外表,也因为我一直改不了说脏话的习惯,我早已面目全非,你只要看我一眼你的狗眼就会立刻瞎掉”, Rachel改成了“读高中的时候,我一直不习惯展示真实的自我,事实上我一直都不太喜欢自己,但是我觉得这是因为我还不够成熟,而大学可以帮助我成长。
”在影片的前半段,Rachel已经开始真正走进Greg的内心,看他的电影,了解他,影片没有解读Rachel的小宇宙,直到她死后Greg才明白了Rachel把玩的剪刀是用来创造什么,在导演不故作煽情的氛围里,看到这里泪腺才开始放松,伴随着Rachel的旁白,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灵性的女孩儿,她的梦想是变成一只松鼠,渴望跑进森林,人的生命是有延续的,在她死后,Greg发现了那么多关于她的新东西,纸雕、松鼠还有她口里的“在天之灵”。
很喜欢电影里布景的搭配着色,家具布置装饰都很棒,清新的粉黄绿蓝,成长的颜色,视觉效果统一贴合主题,后期则用低饱和度的或迷离的光影色彩,表现细腻亲密的关系。
电影的迷影情节更是让热爱电影的小青年们着迷,迷影情结的设计恰好是对电影主题诠释的一个有趣的角度。
我想,每个迷影人内心都有一个Greg,都希望会有个Earl那样的“合作者”和Rachel那样的“观众”。
导演很着重细节,影片处处有巧思,比如Greg给Rachel第一次打电话的时候,电视机上放的是《出租车司机》,Travis也在给Betsy打电话;比如休叔真的来搞了把音串;比如最后的推镜头包括构图,对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
男女主都演的出色,对男主的旁白有种绕耳的溺爱,作为表现温度的手段,前期的孩子气和后期的温柔感慨结合的完美,听声音就觉得Grey帅气了起来。
Ps,Greg给Rachel拍摄的影片后面我理解为血液和细胞,抽离重组就像是渴望新生的小生命,暗喻了对Rachel“血癌”治愈的一丝温暖的希望吧。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担不起圣丹斯双料大奖的荣誉,我倒觉得它是我今年看过最perfect的独立电影,非波澜万分,却丰富饱满细腻动人。
最后感叹一句,玩艺术的小青年真特么迷人啊!
我还真信了Rachel会活到最后,就如你自己说的那样,你re really sucks。
厄尔,知你懂你,和你有一样的兴趣,何等幸事,你却仍把他当作是coworker,not friend,直到你神经般的和瘦脸朋克男杠起来,厄尔从看热闹的人群中,冲进来,把他一顿胖揍。
厄尔说,everybody's stupid, white girls, thinking they're batter than everybody... you aren't like that. It's just crazy how patient you've been... Rachel, watching the 'sucks' films you've made with her patience every time. Like Earl said, nobody gives a shit about you. But Rachel is care about you. 你妄自菲薄,想活成真空人,但你只是在逃避,你是幸运的,有这样一个朋友,还有一个能和你一起安静的欣赏你作品的Dying girl。
I really don't know what was I talking about. But, 最后你走进Rachel房间的那段,我哭了。
曲子很熟悉,看罢查后才恍然,Explosion in the sky--
听了太多PR,记得住旋律却永远记不清曲名。
青春真好年轻的时候看的电影太少,如今只能哀婉作叹了。
PS,听后摇的人都是孤独的。
PPS,这不算作喜剧。
看到这部影片算是个意外之喜,明明类型里面写的是喜剧,却在最后的20分钟让我哭的不可抑制。
影片中一直重复着Rachel不会离开,这么可爱的女孩会继续生活下去。
但是最后那段Greg拍出影片放给Rachel看的时候,Rachel 在病床上只能用睁大的双眼和不断的流泪表达内心的情感,当两人相望时候所有的话语都是多余。
虽然我并未能完全解读那部短片的含义,但是我仍然感受到了浓浓的悲伤。
我并不怀疑Rachel是抱着幸福和满足离开的,但是仍然有无限眷恋与遗憾吧,人生当中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心想事成。
只是我真的想说一句,我被骗的好惨啊!
生活于这个世界中,我们总是希望不断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他人,了解了解......而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我们希望遇到一个人,一个让我们不再那么孤单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
记得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 每个人都很孤单。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 越是希望然而越是失望,然后我们发明了包容,忍耐等等词汇来逃避自己的痛苦。
Gerg形象的塑造总觉得像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内心的某一个角落总是觉得自己充满怪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不想与人交往,看不上或者高攀不上,我们从事着繁复又无聊的事情,却被身边很多人不断告知你需要干什么。
这是一种状态,最为黑暗的内心面。
解脱不了,也隐晦的不愿意与他人诉说,仿佛不说这个状态不存在了。
这是我们所了解的自己,害怕被人知道却又极度渴望被解救的自己。
Gerg很幸运,遇到了Earl,那个一直陪伴在身边不愿意点破一切的伙伴,即使吵得毫不留情面红耳赤却不能看到你被欺负。
更重要的是遇到了Rachel,如Earl所说这是个具有耐心的女孩,与她相比仿佛自己无比幸运。
Rachel让Gerg敞开心扉,半被迫半自愿的分享自己不为人知的世界。
Rachel说过Gerg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强迫的,但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谁都会知道,如果不是自愿,又怎么会如此深入。
Gerg很不幸,他遇到了人生当中的了解,却不得不失去她,从开始他就知道他们相处是以倒计时的方式进行的。
这部本为青春片的电影却拥有一个生命中最为沉重的话题:死亡。
即使最后仍给人留下了希望,我们可以在别人死后仍然不断了解她。
对于影片,剧情方面讲述的都是未曾夸大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描述的都是那些并非完美会有一些怪癖的可爱的人们。
镜头中那种手持拍摄的晃动感,那些有些粗糙的道具,那种有些朦胧却无限美好的灯光,卧室的设计都增加了我对这部片子无可抑制的好感度。
更不要说那些迷人的让人陷入剧情当中的配乐。
虽然有些人有些事情只是定格一瞬间的美好,但是足以温暖我们的一生。
《仙境之桥》青春版
明亮而忧伤的小故事。恶搞经典电影的小电影也很有意思,配乐更棒。
看不出青春感,非常沧桑
我泪点忽然又升高了?完全没感觉啊~
整体来说有点无聊,表演,喜剧方式和价值观什么的,都比较一般,以至于中间有点想睡觉。但过程中有听不俗的小设计。迷影情节也让我笑了很多次,很可爱。一早就看到墙上的剪刀,憋到最后才知道怎么回事,瞬间泪奔了。晚节不保。。。。
平
优:俩小孩古怪翻拍的各种电影片段,开场20分钟人物性格展示。缺点:剧本基本是一塌糊涂,主线很简单,但是往上搭的皮肉情节都很无趣,瞎逼叨的空虚台词,导演是按照拍后摇MV的路子拍这部电影,可镜头又长又不好看。这是一部典型的小清新无脑片,如果在女主角死后安排一场冰恋戏还有点意思
无聊
是要和《壁花少年》《星运里的错》组成匹兹堡青春三部曲吗。自制电影的众多影迷梗大概是评论界热推的主因?几位配角都挺抢戏,Olivia Cooke也挺灵的。放在Sundance头牌是觉得有些盛名难副,不过确是暖心有惊喜的YA作。
并不好看啊,男主那个脸真叫人看着别扭,怎么看怎么不好看,剧情也有疏离感,始终无法入戏
骨灰级影迷的文艺小清新日常。那些女孩的卧室总是布置的那么清新美好,奇妙文艺。btw,并没太get到意义是什么。。
集一切烂片元素,狗血绝症、青春理想、爱情(或无)。自己也在开头说这是一部,烂片。两位小哥一直只拍烂片。这是对烂片有多大的执念。然后呢,拍出了这么一部电影拿圣丹斯最佳,导演你对得起烂片这两个字吗.....轻巧、真诚、感人,关于迷影戏仿上了一个层次。另,《肿瘤君》完全不是这个的对手啊。
和那朵花一样矫情:别人死了感动我
迷影的青春治愈片,赫尔佐格以及一众“奇怪的外语片”经典被恶搞,Vertigo响起配着画面简直要笑疯;运镜、字幕、独白、Brian Eno的配乐都像极了Wes Anderson。不过这片确实是自Rushmore之后我最喜欢的高中题材影片了。
因为有原著。叙事很有趣。精英范儿信息很密集。有青春期的愤怒劲儿但是其实剧里每个人都有趣特别。算是微小里藏真知的典范之一。迷影电影。有点像带着剪刀奔跑。这一番青春真是值得电影纪录啊。
不懂为什么常用标签会有爱情,标记这个是爱情电影的人是瞎吗?其实看到最后挺难过的,但是为了我的男子气概愣是没有哭(误,电影用美好和温暖缓缓托出人生的无奈和悲伤,但却又没有让悲伤统治全局。即便我们不得面临分别和死亡,拯救彼此的爱,却一直在。
这片子太矫情,又实在过于平淡,除了拍电影致敬的桥段,我没什么喜欢的地方。
逼格较高,患病励志主题原来有部片子和这个剧情特别相似,让我找找是哪个来着
完全没看懂,无味
挺喜欢奥利维亚库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