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和英国电影很有治愈作用,专门治愈情绪低沉,郁闷无聊。
风景优美,人物端庄可爱,德才兼备,而且他们总是得到应得的幸福。
最大的罪恶也不是罪恶。
you deserve it,当然不要消极理解这句话,这也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赞扬和认可。
听了以后心里十分安定舒坦。
我是很久没有看书了,尽管还是会去书店逛逛,翻翻,但是买回家的是极少数。
什么原因都有吧,懒惰算是一个,电影也算是罪魁祸首。
小说都改成电影了,看电影来的方便又直观。
懒惰的时候,电影不管忠不忠实都是首选了。
一套奥斯汀在书柜里沉闷了一年,还是拜电影所赐才得见天日。
平心而论,电影拍的十分不错。
场景,画面,服饰,背景,配合的十分到位。
演员尽管以前都没有见过,但是都非常入戏。
女主角的年龄很合适,看起来也就是17岁的样子,皮肤娇嫩,吹弹可破的感觉,还有细细的绒毛都还未褪尽。
表演算是可圈可点,稍有些神经质,但还算传神。
情节都安排在不错,清晰明了,最后的结局稍稍草率了一点,Happyending一笔带过了。
喜欢简的那个时代,处处是舞会,衣香鬓影,对舞翩翩。
在衣服首饰的更换中,在一场又一场的舞会中,换不完的长服,试不完的帽子,这样就过完了一生。
每个单身汉都是被关注的,每个小姐出来的时候都会有一见钟情的对象,误解原谅傲慢偏见,都会一一解开。
执着的人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之前看的奥斯汀的作品被改编的电影都挺“正”的,比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劝导》等等,《诺桑觉寺》和它们类似但又有很多不同。
最让我惊喜的是,导演竟然可以把电影拍出迪士尼动画的味道。
首先,女主长得就很有白雪公主的味道,那小嘴和小门牙,还有穿的蓝色小外套,真是白雪公主的翻版。
旁白也是一方面(书中也有),还有不时出现的女主的离奇而又意料之中的梦境,配上动感而又夸张的音乐,真的特别像动画片才有的氛围。
除了这些小片段,这部电影还是很正统的:乡间风景,城市街头,夜晚的舞会,各种需要被引见的介绍。
不得不说,当时的英国社会还真是麻烦。
但,那时的社会又充满机会(对于青年男女来说)。
他们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被介绍了就相互交谈、拜访,甚至生活在一起(不是同居)。
这样给各种年轻人创造了很多机会,正如男主女主。
女主被邀请到男主家做客,然后就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在这期间,她认识到了自己想象力太过丰富,认识到了自己对男主的爱,认识到了人可以有多虚伪,总体上说,她长大了。
看电影之前对情节一点都不了解,所以对于情节的发展,我还是忍不住有些吃惊的。
没想到索普竟然是可以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人,真没想到会有这种人的存在啊,都不怕被鄙视、被孤立么?
不过也很奇怪,就算别人知道他是这样,还是会和他交朋友干嘛的,他妹妹就说已经习惯了哥哥的这种习惯,不把他的话当真,好可怕。
至于伊莎贝拉,只能说,额,恶心。
这种女人,也存在么?
傻得让人难以鄙视啊!
轻易地被勾引,又毫不惭愧地想要得到前男友的“原谅”,搞笑啊!
至于女主,也许因为电影太短,我真的没怎么体会到她的动人之处,除了过分的天真烂漫。
她真的很容易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刚开始,她毫不掩饰地对亨利的喜爱,无论是表情还是动作还是语言,真的是把我给惊呆了。
女孩子不应该矜持一点么?
男主的颜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动人的大眼睛。
刚开始看到他那么风趣幽默,还以为是个坏小子,没想到竟然是男主,痴情勇敢的男主。
他对凯瑟琳是大度的,看到她急切地解释自己失约的原因后就不由自主地原谅了她。
虽然对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感到生气,还是勇敢地和父亲决裂去追求她。
只是,那时候的爱情真的这么简单么?
这个问题貌似问了自己很多遍。
只是一起跳跳舞,散散步,聊聊天,看看家世(貌似奥斯汀的小说中家世从来不是问题),然后就在一起了?!
其实,还能怎么样呢?
那时候还没有同居这回事。
那时候的人们还是挺相信口碑的。
结婚挺容易,爱情也那么容易么?
也许是现在的爱情太复杂了。
也许一直都一样。
电影中的男主不是为了女主甘愿放弃继承权么?
这和现在的财产也没什么不同,女主也欣然答应。
只能说,因为男主女主太勇敢,太不世俗,所以他们的爱情才那么简单,纯粹,那么容易。
电影很吸引人,就是所有的结果都放在了那最后的二十分钟。
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我看到还剩二十分钟时,我还以为有第二集呢。
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踏入上流社交圈。
由一个又一个的误会,促成了他和这个小富二代。
还是一个挺励志的片子,告诉我们,世界上有等待,也有爱。
有拼搏也有相信。
比钱,权利更重要的还有对爱的感觉和执着。
欢乐结尾。
说几点。
-以后有小说有电影的其实应该先看电影再看小说,因为看了小说再看电影没有觉得满意的。
当然最好的还是各自独立来看,再放到各自的评价体系里来比较一下对于主题/人性的探讨深度。
毕竟载体不同,对于一个故事的剪裁取舍讲述方法都一定不同,比较内容没有什么意义,还是要整体地看。
-这部电影是我2009年10月25日马克的想看,五年过去了呢- -最后终于看了……从高二到大四,从16岁到21岁。
不知道该说啊我竟然一直是奥斯汀迷还是该说啊我真是拖延症晚期。
-奥斯汀和张爱玲share同样的命运,就在于她们的作品雅俗共赏,导致很多人把她们的作品都理解得很浅,主要基于那些猪队友读者带给她们的reputation(看一看fanfiction和晋江上对于和达西先生谈恋爱成群结队的意淫之作就知道了,奥斯汀对于某些女读者来说和韩剧是一个功能)。
就像张怡微写老上海老台北都是华丽的谣言,从未真实存在一样,那么其实很多人对张爱玲奥斯汀的理解其实也无非是雾里看花。
看张爱玲看的是所谓的“民国风情”,看奥斯汀看的也无非是“英国惬意的田园风光”。
而这部电影恰恰为这种浅薄的印象推波助澜。
大概没有读过奥斯汀的人,看了这部电影,会觉得就是一个有趣轻松的爱情故事吧(即便作为一个爱情故事它竟然都虎头蛇尾结构完全失衡)。
-当然,用这种影片来吸引人们读奥斯汀无可厚非。
但是我怀疑喜欢这样影片的观众去读奥斯汀也真是离牛嚼牡丹不远了呢。
-由此看来,被大众喜欢,未必不孤独。
-最后,影片前半段focus太多在女主角的YY上简直让人觉得是Fifty Shades of Grey的奥斯汀版呢。
后半段虽然流水账,但是反而对哥特风格的反讽照应(通过摄影的角度,光影的选择,乃至取景,当然配乐是个败笔)倒是比之前做的好。
-最后的最后,JJ菲尔德真的,真的很像抖森他哥啊!
就像……戴立忍和张震,Rebecca Hall和寡姐╭(′▽`)╯
一直很喜欢名著改编的电影,也许是对那个时代着迷。
喜欢他们优雅的谈吐,故作矜持的表情,各种各样的集体舞还有他们坠满蕾丝的裙子,还有大大的城堡以及爬满青藤的墙壁。
没办法,我就是这么肤浅。
这一次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无从比较。
但是我还是觉得导演的表现力差了一点点,没有一个故事的主线。
女主角很适合,除了一个,每次幻想时的表情都像yy,超级不喜欢。
一次骑马归来,Cathy脸上溅上了泥浆,Henly见着,忍不住想去擦拭却又尴尬万分的动作,突然觉得很熟悉,呵,曾经的美好。
(芷宁写于2009年5月21日)重温了07年由ITV(隶属于BBC)改编自奥斯汀三部著作的电视电影《劝导》、《曼斯菲尔德庄园》和《诺桑觉寺》后,不由得再次感叹这三部于其本土电视台播放次序的安排,实在太有才了,先《曼》、中《诺》,最后《劝导》,完全代表了影片整体呈现水平的递增。
由于观众先被有将现代青春爱情戏搁置到18世纪之嫌的《曼》和壮硕版的范妮打了预防针,《诺桑觉寺》尽管在表现手法上稍有夸大和欠缺,部分情节还有仓促之嫌,但观众已经可以接受了,当然,之后播出的情愫绵延、耐人寻味的《劝导》是此次三部光影再现中最具奥斯汀神韵的。
在简·奥斯汀的六部作品中,《诺桑觉寺》的写作手法略不同于其它,在《诺》中,读者可以隐约见到作者的身影参与,或以旁述或以点评的方式进入视线,而非其它作品中完全以人物塑造和精妙对话来提点观点、品评人性、再现时代风貌。
而且,显而易见的是,《诺》有两个突出的主题,一个关乎财产、权势和爱情,这是奥斯汀的老生常谈,另一个以相关人物的癖好、经历以及故事的走向映射出彼时风光一时的“哥特小说”的于身心无益性。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文坛盛行着矫揉造作、庸俗无聊的“哥特小说”、“感伤小说”,和奥斯汀的理性睿智、清新细腻在境界上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文字环境下,奥斯汀的作品更显其时代意义和文学价值,而逝于1817年的她俨然是英国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高潮来临前的重要里程,其文字的妙趣与光芒常被评论家拿来和莎翁并提。
《诺桑觉寺》中17岁的凯瑟琳的性格要比奥斯汀笔下其它女主人公都来得活络新鲜,首先“待字闺中”的她是哥特小说的盲目拥趸,同时和睦的家庭和无害的成长环境,促成了她涉世未深、心地纯良、尚未形成主见的特点。
她有着“那个年龄的少女普遍的蒙昧无知”,常常会表现出急躁鲁莽和孩子气,如生怕蒂尔尼兄妹误解时的焦急解释和认真神情(顺便说一句,菲丽希缇·琼斯演出了那种纯真的急切),并对爱情充满着天真而危险的幻想,于是她的初次远行、巴斯之旅便成了一次“冒险”和认知的过程,以纯真的眼看百态,从而牵引出诸多充满特色的人和事,带来丝丝幽默嘲讽的意味。
影片再现出了原著所示的在财富面前人性所暴露出的荒谬感,角色拿捏虽粗浅但也较符合原著精神,如想攀高枝的伊沙贝尔口口声声宣称不看重财产,可又句句离不开英镑;又如,伊沙贝尔的哥哥约翰·索普以为凯瑟琳富有而追求她,并虚荣地向询问的将军夸大其词;再如,已是财富权势象征的蒂尔尼将军依旧看重财富和权势,他不许女儿嫁给没有继承权的贵族次子,起先因索普的大嘴,他误以为凯瑟琳是个富有的继承人,便鼓动倾心于凯瑟琳的次子亨利去追求她,甚至邀请凯瑟琳到私宅诺桑觉寺做客,可在得知凯瑟琳的境况后,甚至不顾体面地连夜赶走了她。
通常,奥斯汀作品的妙处体现在对时代画卷、风土人情的描摹,对各色人物栩栩如生的塑造,特别是对话的生动幽默、风趣个性,可谓“最精湛的语言,对人性最透彻的理解。
”因这部影版《诺桑觉寺》在表现凯瑟琳的幻想或恶梦方面做了太多不必要的耗费(这部分完全丢掉了奥斯汀的含蓄内敛),从而使得影片呈现出分配上的偏失,令很多情节突兀而仓促,而很多原著中的个性谈话、观点交汇则被大段大段的略去,令人有隔靴搔痒之感。
或许,对于正在成长的一代而言,如此再现是必须的,有了可爱版的女主角,微笑版的男主角(JJ·菲尔德饰演),略带惊险的旅程,绿意盎然的风光,适宜氛围的配乐,暖暖的田园之家……或者,这样的呈现已经可以交差了,何况,它更有可能是普及版,而非探研版。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2960701_d.html
9分 奥斯丁简直就是玛丽苏小说鼻祖啊 奥斯汀小说女主永远是衣食无忧的小康家庭最后嫁给高富帅 结局永远皆大欢喜 这部男主老是有一丝坏笑 开始我还以为他不正经呢 后来发现他喜欢逗女主 女主性格我喜欢 很单纯 爱幻想 不过好奇害死猫 发现了男主妈妈的秘密 没想到最后是他父亲因为女主穷赶走的女主 看得很开心了 没看过原著 女主的幻想有些性幻想的意味 估计导演为了更符合现代人审美改编的吧 其实我觉得这样蛮好的 毕竟情窦初开 还爱看小说 有类似幻想太正常不过了 并且女主朋友还给了她那样一本书 而且女主确实很善良纯洁 她还对男主姐姐说自己不是男主说的那么单纯 因为自己会梦到一些邪恶的事情 哈哈就是自己yy 我觉得这么单纯浪漫爱幻想的女孩肯定招男生喜欢 虽然最后看了男主妈妈房间惹恼了男主 但男主还是认清了自己的心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女孩子 男主以后生活肯定会很幸福啊 电影看起来真的超有趣 推荐 超级轻松自然
简奥斯丁的神奇在于她以讲故事的人的身份用直观的语言和行为讥诮鲜活的刻画人物,但又用皆大欢喜的结局为故事铺开了层暖意与浪漫.可能是之前没看过原著的原因,笑着并满怀好奇地看完了整部电影,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和一整个下午的好心情.女主角演出了Catherine的纯真和正如作者所写的"那个年龄的少女普遍的蒙昧无知",但有些地方稍显急躁与不成熟.对JJ Field饰演的Henry Tilney没有任何苛求,完全拜倒在这个英伦绅士的笑容下了,就连他走路时稍显轻浮的微微摇晃着的肩膀也变得无所谓以至于甚至可爱起来了.好吧,哪个女孩不希望过把简奥斯丁笔下的女主角的瘾呢,我就这样在这个既现实又满怀幸福与希望的虚构世界里获得快乐与陶醉,并在转头后给真实生活一个尚留在嘴角,未被时间消磨掉的微微朦胧迷糊的微笑.
《诺桑觉寺》是英国简·奥斯丁创作的长篇小说。
而吸引我去看这部电影的,是关于他“英国的琼瑶”式的说法。
毕竟以前的手机几乎都被琼瑶的档期占满,例如《还珠格格》。
时至今日看起来仍然经典。
而诺觉桑寺讲述的是家境小康的牧师女儿凯瑟琳天真可爱,在跟随邻居艾伦夫妇去巴思旅游时结识了两对兄妹并与蒂尔尼相爱的故事。
凯瑟琳在这其中并不太完美,但他非常善良,真诚,美好,刚来到上层社会的凯瑟琳,虽然不了解这使得情况面对索普的欺骗,她始终保持初心,赢得了蒂尔尼的真诚的爱,以及她妹妹埃莉诺蒂尔尼的真心帮助,选择离开了父亲。
正因为两个人的相互努力,使两个心永远走在了一起。
童話版諾桑覺寺,結尾有點倉促
典型的英国电影~
琼瑶剧...
英版angelababy和黄晓明的装逼演出 旁白风格像极了gossip girl 看的我昏昏欲睡 抱歉我没文化 实在是欣赏不能。
简单的故事 皆大欢喜的结局 打着重重的奥斯丁的风格 我还是喜欢 只是电影太短 准备找来原著读一读
对于简迷,片子比原著差太多。
一贯的风格 。 热衷不再
原著比电影好。
白开水式的剧情...原著重点的地方都被一带而过了(旁白和台词点赞~)
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不听上一代对话。
another pride and prejudise
简奥斯丁最差的电影。无聊之极。
故事不咋地,结尾很仓促。为什么不拍成两个小时的片。。。这个常发春梦的女主角,与男主角眉来眼去地是很好看的一对。
英国人民对奥斯丁的仇恨近些年来愈发的明显。
所有演员演技太糟!而故事又浅薄得一塌糊涂······
= =
节奏太快太快了
女主角真是一只清纯萝莉呀!
有人评论“男二丑得可以去演巴黎圣母院了”= =噗
2个女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