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我失恋了,现在没有恋,又何来的失呢.因为away from her的名字,我选择了这电影,之前我对这电影完全不了解,可当我看过之后,我就深深地被感动了.有时候你很明确地知道你要去寻找一样东西,你找着找着,突然,你自己会问自己,你到底在找什么.你忘记了你要寻找的东西,虽然你知道你确实要寻找它,可你这时候是无论如何不知道它是什么.慢慢地,你什么也不管了,也管不了了,慢慢慢慢,你就觉得你好像逐渐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了.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不知什么时候有种感觉,这是<脑海中的橡皮擦>的另一个版本.四十年的相处之后,她让他送她去医院,在她的房间里,她对他说:"我想和你做爱,然后让你离开.因为我要待在这,而你的停留让我更加无法承受,我说不定会痛哭起来,无法停止...""go now,go now."他还拥着她,他的鼻息还在她的耳边回响,她强忍着泪水说了出来.他吻她的肩膀,匆匆离开.她用双手掩面.或许泪水顺着指缝流下.一个月的分离,这期间他忍受着怎样的痛苦.可当他来到这的时候,她好像完全忘记了他,没有了她的顾及,他手中带着的那束美丽的花朵也在暗自哭泣.他带着它们穿过了走廊,独自离开......她的身边是另一个男人...一次次地探视,换来的只是一次次的独自等待,到底该怎样去让她回想起那四十年的爱?吃醋,但不在乎,又怎么会去吃醋呢!他是太爱她了,所以才吃醋.开始想办法让那个闯入他们生活的男人离开,可是当他离开后,她慢慢失去了方向,糟糕,慢慢糟糕.可这简直是对他的最大的折磨.他为了他的爱,努力地去让她更好,最后的一幕真...抱歉,我找不到词语形容那感受.在他带着那个男人来到她的门外,她又想起了他...不得不再次说这片子的配乐,除了其中他们跳舞,他第一次去医院二层,还有片尾曲,其他的音乐全部是器乐演奏,短短的器乐片段,却结合着剧情直抵人心.
刚刚看了加拿大的影片《Away from her》,中文名译作《柳暗花明》。
非常好。
一对老人,妻子因老年失忆进入养老院。
丈夫一个月后,发现妻子已经遗忘了自己,爱上了另一位病友。
丈夫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生离、经历背叛,眼见着爱人去爱别人,爱人失恋,丧失生机,一点点萎靡下去。
丈夫完整地经历炼狱,但还要一点点地,为妻子寻找活下去的勇气,甚至要为妻子寻找爱情,甚至要牺牲色相去换取。
故事讲得舒缓深沉,细致而又节制,所以看起来并不沉闷,而且连时间都忘记了,看到最后,忽然觉得,呀,电影结束了。
而且背后,有一个博大的关怀在里面。
这电影能让人想得很多,想得很远。
想到生命的意义以及其它。
也想到赖声川的那部《红色的天空》,那部话剧也是以老人院为背景,也让人有想似的思考。
但话剧抽象,像诗一些。
这部电影细节丰富,像小说。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用什么抵抗人生之短促,如在影片里,转瞬而逝的记忆。
如果记忆不存在了,那生命的意义存在于哪里。
前天看了另一部片子,《弗里达》。
那部片子拖了很久才看,因为有种抗拒。
看了以后,就在想,艺术家的生涯,是多么不安。
动荡即艺术生命本身。
如果走上了艺术家的道路有多可怕。
永远失去安宁。
永远没有常人的幸福。
激情要伴随终身,就要付出内心宁静的代价。
看了之后,就在想,如果当年,不留意,走上的是绘画的道路,现在的我,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艺术家的作品即生活。
好在写作与绘画不同,作家恰恰需要沉下来,做一个旁观者。
作家有安宁生活的可能,而且也需要安宁的生活。
是一个岸上的人。
但今天看《柳暗花明》,又让我想到,《弗里达》恰恰能解决《柳暗花明》提出的问题。
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
这看起来,是一句老套的话。
但面临永恒的问题时,这是我需要的解释。
柳暗花明(away from her),很阳光的名字,片子也确实阳光灿烂,不是故事本身明亮,而是片子的色调很亮,室内室外车内车外都明亮的一塌糊涂,这是部加拿大电影,你想在常年白雪皑皑的雪原能不亮嘛。
太亮了,也就没有了明暗对比,没有了层次,可能为了避免给人以大白光太业余的说辞,摄影用了长焦大光圈小景深,前景背景都虚掉了,虚得和摄影教科书说的一样一样的,焦点一点都不软。
遗忘、孤独、嫉妒、失落,片子的主题其实很压抑,也许导演用心良苦地把画面处理的很明亮,打开天窗说亮话,不至于让观众丧失了继续活着把片子看完的信心,于是不该亮的地方都整的很亮,只要是人脸都白花花的,明的没有任何遮掩,亮的让人无处可逃,这也契合了片子的主题,人生就是这样啊,病来如山倒,谁又能躲得过去呢?
想躲也没处躲啊!
导演还在片中让医院的院长打了个圆场,“这里采光很好”,你看人家都是自然光,本来就这么亮,呵呵不是故意地哈实在是事实如此。
偶的亮度衰减很厉害的老旧显示器倒是很适合看这部片子。
现在很多电影都很阴暗,这些片子在偶的显示器上就变成了鬼片,只能看到一个个鬼影。
有人在豆瓣问这个片子为什么译成“柳暗花明”?
偶想了半天也没整明白,可能翻译的人也觉得片子很亮吧嘿嘿。
片子的音乐很不错,有点像《断背山》的音乐,沉静中隐藏着跃动。
片子用了两条线来讲故事,一个是老头拿着纸条去寻找让妻子移情的另一个老头,一个是回忆妻子本身的发病治疗过程,两条线都是时间顺序最后殊途同归,妻子把老头忘了,老头出轨睡了抢走他老婆的老头的老婆。
其实偶觉得没必要这样做,两条线混在一起怪怪的,要倒叙还不如从头就倒叙,倒到最后慢慢地讲,呵呵,剪辑的手法也比较生硬,转场的时候很不自然很不自然也不巧妙也不巧妙。
女主角被提名了熬死喀的最佳女主角,据说还是大热门,偶觉得她演的还不如那个老头。
读过门罗的短篇,阅读感受仿佛是听一个颇谙世道的人在讲述着她家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
她笔下的人物都是平凡至极的小人物,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风起云涌、大悲大喜,和我们自己的人生很类似。
然她观察力超强、对寻常事件的体悟很深,因洞悉人性在生命各个阶段各种事件中的微妙变化而堪称一流小说家。
她把个体生命之河缓缓流淌时泛起的小波澜都看在眼里,并进行了出色的描述和剖析,让读者读到这些平时并不留意的情节、细节时,不由得要击节赞叹。
这是读门罗小说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部电影充分展示了门罗小说的这一突出特点。
两个步入老龄的恩爱夫妻如何面对衰老带来的挑战。
老年痴呆是很好的切入点。
一对18岁就结婚且感情很深的夫妻,妻子因老年痴呆竟然完全忘记了丈夫,而且在痴呆症养老院里对前来看望她的丈夫完全忘记不说,还喜欢上另一个不知从那里冒出来的老头。
丈夫经过了无尽的感情折磨,同时也尝试拯救自己,终于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走到柳暗花明那一天。
情节不复杂,细节很重要,对话虽不多,但意味深长,两个老演员的表演相当好,用不着过多铺垫他们曾经的岁月多么情深切切并美好,过往只需少许闪回,失智的懵懂和心疼的牵挂就都在其中了。
电影主演朱莉·克里斯蒂,20多岁时主演过《日瓦戈医生》,66岁出演这部影片,优雅、从容(病前)的魅力是很好看的一道风景。
感叹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要力争相守,这一点有多少人能做到?
9/10黄昏时分的孤独也许是最让人感到恐惧的事情。
当与你一生相伴的那个人、那个你曾经以为会陪你一直走到生命尽头的人渐渐离你远去时,除了任往昔的回忆彭湃的涌上心头、占据你的心情,你还能做什么呢?
当她就站在你的面前,而你却觉得两个人咫尺天涯、你又无力挽回时,你还能做什么呢?
人生迟暮的无奈与苦痛,混合着相伴一生的回忆与温暖,酿就了这部引人惆怅、又感人肺腑的影片。
无论是黄昏时的那一轮明日,还是微光下的那一抹阴影,都化作人心中最深远的一缕情怀和一丝震颤。
看着GRANT远去的背影,总是带着那么的忧伤,当看AURDERY的妻子和GRANT躺在床上的时候,却发现那是一个JOKE。
当自己的另一伴陷入困境而自己却一点都帮不上忙的时候,那样就是象深深的楸着你的心而不能动弹。
杜拉斯说:爱是一种疾患people are demanding,people even want to be loved every single day.what if Away from you without love ,then how can i survive ,only with memory?阳光很清冽,透过冰凉的落地玻璃窗,撒在长长的过道里,然后一切似乎都应该顺其自然地变的美好起来。
轻轻撩动的弦音,辽阔而深远,像是霜冻后的晴天,一抹桔色的光芒,不经意地眩洒在这个冰纷的季节,温暖了我的心脾。
于谁,我已都不愿妄加意责备了。
远处轮椅去向渐于消失的地方,隐约氤氲着的光晕像是一种卑微到平凡的希冀,又或许这一切真的只是爱情小小的,无伤大雅的诡计而已?
一部加拿大的电影,一对老年夫妻的故事。
熬过了极度艰难的不许探视的一个月,当GRANT带着小束白色的花,抑制不住悸动和狂喜,想象着见到FIONA的情形,然而时间加速了记忆的屈服,接近50载的感情却抵不过一个月的短暂相处。
FIONA已经开始忘记GRANT,甚至因为怜悯或由于习惯,她和AUDREY友爱起来,形影不离。
记忆实在是种很奇特的东西,曾经在心底最宝贵的东西,却被时光掠夺,甚至浑然不知。
她甚至可以记得20年前的种种,那些背叛,迷失,责任,放弃,却忘记了爱人坚毅的面容。
疏离的可怕。
于此,我依然不得不俗套地提及泰戈尔的那一句精辟的诗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 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当他深情地注视却丝毫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当他决定给她最大的快乐的时候,当他默默无闻假装成一个陌生人,而不再给她困扰的时候,迎着阳光的眼,开始变的朦胧,迷离而遥远,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不觉又迷湿了双眼,所谓的温情在不动声色的电影继续中,又一遍一遍地吞噬了脆弱的灵魂。
爱情,是什么?
是那一刹那的悸动,还是细水常流般的相濡以沫GRANT似乎也总在那些有阳光的下午陷入回忆,那些班驳的记忆碎片,像窗外撒在树阴下的片片光阴,暧昧而恍惚,最终依然趋于了平静。
在DV式有点粗糙的背景镜头里,年轻如精灵般生气的少女,金色的长发,温暖暧昧的眼神,摄人心魄的华彩,是年轻的FIONA。
在GRANT的记忆里,或许那将永远是一种霸道,勇敢,无比美好的结合。
他们彼此给予的也是生命中那段最美好的幸福时光。
卡夫卡给菲丽斯写信:问为什么要爱?
其实我也很费解。
或许我们都将终其一生,寻找内心的答案吧(letter from iceland)Isn't it true howerver far we've wandered into our province of persecution,where our regrets accuse,we keep returning,back to the common faith from which we all dissented ,back to the hand,the feet,the face.Children are always there and take the hands even when they're most terrified:those in love ,can not make up their minds to go or stay.Artists and doctor return most often ,only the mad will never come back for doctors keep on working while away incase their skill is suffering and deserted.loveers have lived so long with giants and elves,they want belief again in their own size.And the artists prays even so gently;let me find pure all that can happen only uniqueness is success!........
讲述相濡以沫44年的夫妇其中一方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故事。
不禁想起张爱玲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实在是最悲哀的一首诗。
此时甚有体会。
这八个字,原本以为是最浪漫的事。
可生死的事,都是人生大事,又岂是我们能做的了主的呢?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中间的状况和意外太多,那些不确定和未知,每一分每一秒,都会如此不同。
观影时不断想到同样题材的《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只是该片自然写实可信的多,并非简单情意绵绵,浓情蜜意的谈情说爱,它并不轻松。
想着,如果是我的话,会怎么做呢?
会在忘记之前,努力的回忆,努力的记录,然后独自离开。
这对大家都好。
“如果要讨论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朱莉·克里斯蒂主演的《柳暗花明》——改编自我最爱的当代作家之一门罗。
”——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年今年九十岁,她专注短篇小说创作,出版了十余本小说集,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我们时代的契诃夫”。
门罗的作品大多从女性视角出发,写普通人的隐秘心事,描摹命运的幽微况味——通常是悲剧性的。
她喜欢在作品中构架一张巨大的网,人物互相连接,自成一个世界。
所以读她的作品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
门罗在一个短篇小说容量里,通常能提供一部长篇小说的想象空间。
门罗的小说有一种诠释不尽的复杂感,很难直接复述她写的故事。
她曾说,“事物的复杂性,即‘层层剥开的事物’,似乎本就是无止境的。
”跳跃性的意识流叙事更是门罗小说的标志,时间在门罗笔下仿佛是可以随意扭转的玩具。
其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特征也很明显,常以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以,门罗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总有勇敢的尝试者。
目前,至少有三部电影是由门罗的小说改编而来。
加拿大电影《柳暗花明》(2006)改编自小说《熊从山那边来》,美国电影《爱恨一线牵》(2013)改编自小说《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西班牙电影《胡丽叶塔》 (2016)改编自小说集《逃离》里的三篇小说(《机缘》《匆匆》和《沉寂》)。
从影片呈现的效果而言,《柳暗花明》(原名“Away From Her”,直译名《远离她》)是改编得最像门罗作品风格的一部,其剧本较小说原作也是改动幅度最小的。
这部影片由时年27岁的加拿大才女萨拉·波莉编剧并执导,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两项提名。
《柳暗花明》的主题,表面看来是讲阿尔兹海默症,实际上事关背叛和忏悔(或者还有报复)。
优雅高贵的菲奥娜(朱莉•克里斯蒂 饰)与大学教授格兰特(戈登•平森特 饰)相依相守四十多年,然而阿尔兹海默症的阴影开始入侵菲奥娜的生活,她主动选择前往“草地湖”老年疗养院进行治疗。
度过了疗养院约定的30天隔离期限后,格兰特再次见到了菲奥娜,令他吃惊的是,菲奥娜已不再认识自己,她有了一个新的“爱人”——病友奥布里。
他们形影不离,看起来是那么相亲相爱。
此后,格兰特的每一次探望都只能旁观对方“撒狗粮”,他痛苦不已。
就在这时,奥布里离开疗养院回了家,菲奥娜因此怅然若失,心神不宁。
为了让菲奥娜不那么难过,格兰特找到奥布里的妻子玛丽安,希望她把丈夫送回疗养院。
但玛丽安另有所图——不愿意因为高昂的住院费失去房子。
格兰特发现玛丽安对自己有好感,他抓住这一点,以和她幽会为代价,终于将“情敌”带回了疗养院。
再次反转的一幕出现了——菲奥娜不认识奥布里了,她举起胳臂,抱住了格兰特……然而,这个故事背后还隐藏另一条线索,那就是格兰特年青时的出轨。
在小说和电影里,都是通过格兰特的回忆,交代得清楚。
格兰特还因此提前退休,只能拿打折的退休金。
所以,读者和观众有理由怀疑:菲奥娜在住院期间的行为,是否有表演的成分?
或者,在她潜意识里,她是否报复了格兰特当年的不忠(比如和奥布里的亲密)?
再说说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小说原作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电影则是格兰特的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小说开头,用很短的篇幅讲述了格兰特和菲奥娜从相恋到结婚的经历,类似“前传”,然后就跳到了四十多年后菲奥娜出现阿尔兹海默症的端倪,以及之后去住院的种种。
期间,故事的时间线在他们婚后生活中跌宕。
电影则从格兰特开车寻访“情敌”家开始,继而以格兰特的视角回顾了一些旧事,然后回到主线上,同时又辅以插叙。
总之,时空跳跃自由,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电影在“意识流”这个层面很好把握了原作的精髓。
除此之外,电影对小说没有作太大的改动,情节方面基本遵循了原作。
小说原作名为《熊从山那边来》,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首英文童谣《熊到山那边去》(The Bear Went Over the Mountain)。
歌中唱道:“熊到山那边去/好像它能看见什么……/山的那一边/就是它能够看到的一切……”那么,从“山那边”回来的熊,大概已经看到它想看到的一切了吧。
恰如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年迈之后终于笃定的感情和欲望。
(原载微信公众号:日常审美)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诗句一样的悲伤,随着影片的展开一点点渗透在情绪里,缓慢的,是老年人的节奏,和Grant的情绪一样,没有丝毫激烈的起伏,也没有暴躁抑或愤怒,只剩下伤:写在眼睛里,写在行动间,写在那被遗弃的回忆中的伤。
故事很简单。
换了老年痴呆症的妻子Fiona,在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深爱着的丈夫,而把感情寄托在另一个病友身上,而丈夫在一天天的默默观察等待之后,最终选择了成全妻子。
Julie Christie饰演的妻子已经荣获了第60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这个“老年痴呆症者”是高贵而优雅的,她用各种各样的眼神表情述说着遗忘和遗忘所带来的痛苦与恐惧。
她仿佛从一个梦里进入另一个梦里,而梦醒之间,一片空白。
Grant在影片中两次提到:“我第一眼看见她就爱上了她,从此再也没分开过。
”哭了一次。
Fiona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会议从她口中倾倒一样的流淌出来,她说,哪个时候我们真可笑,我们以为每天都可以得到爱。
又哭了一次。
眼泪从此不止。
她转身, How do I look? 他说, Just like always. Just as you always looked.她对他说, I'd like to make love. And I'd like you to go. Because I need to stay here. ……go now, go now.她用最后的清醒,将爱人推出了自己的梦境。
然而,从此殊途。
我无法想象,如果我所深爱着的,那个灵魂,那颗心,那身体,用同样清澈的眼神盯着我,同样温柔的手势抚过脸颊,同样充满感情的声音轻轻说:“你一直对我很好,是不是咱们以前是认识的?
……” 心里会是一种怎样的悲凉,是否如同观众。
很难想象这样一部片子出自一个27岁的女孩之手,在《狗男女》、《No Such Thing》这样的作品之后,却是这样一部沉的压弯了心窝的作品。
始终记得片中的一个画面,Grant对着镜子整理衣装,镜中出现了年轻时的他们,她从背后揽住他的腰,然后镜头摇回现实。
一秒钟,我们可以失去所有。
Neil Youn在唱:because I am still in love with you, I wanna see you dance again because I am still in love with you, on this harvest moon
话说从作家Alice Munro的《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跳到导演Sarah Polley的《Away from Her》再跳到中译名《柳暗花明》,有如三级跳啊!看过导演关于片子的自叙,是个非常私人情感的共鸣,所以反映到片子里,确实有些过于求意境之感,不如Munro文字的冷静旁观来得自然。
最后见奥布里了没有?
最美不过夕阳红。
要优雅的老去
老年题材有点早 演得真真好
淡淡的诉说,却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的事情曝于纸上。
不离不弃
相依为命。或者至少相依。
没想到这么无聊……最精彩的居然是豆瓣里的内容简介。
评分:B
一个个人看来算是比较奇怪而不太容易理解的故事 演技倒还真的不错 导演的处女作 从这一点来说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一开始我以为“他觉得妻子是装的”这段是想表达他难以接受事实,但是演员情绪传达得的确好,还有结尾的确也算解惑了。再结合一下原著的书评,我最初理解的“柳暗花明”好像和电影想表达的“柳暗花明”不太一样…
老实说,没看完,耐不下性子,节奏太慢了。
节奏之慢让人无法忍受
三星半 女主角很漂亮 故事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感动 除了故事开始两个老人依偎在一起读书
打光柔和,情感细腻。数次出现推着某人消失在长廊尽头的身影的隐喻镜头。其年27岁的sarah polley真有导演才华和对情感的深刻体会 还有提升空间。爱的尽头没有桃花源,是吵吵闹闹一辈子还是相忘呢,所拥有的是相扶的过程啊。
赞才华的(近乎八零后的)女导演!
老夫妻间的爱情,真的相当感人。
光是剧本就让我哭得喘不上气来。我的爱,当我老了,你怎么办。
哭得不行,这种深厚的爱情,表面水波不惊。这样的离别,长久的离别。是一生的相守,换来终了的陌生和隔阂,最后回忆的回归。一个眼神,一句话,就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