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电影的开场那个男人轻轻的诉说,放佛声音里本身就含有了一种叹息。
又是一部王朔编剧冯小刚执导的片子。
实在的让人有一种无法置身事外的错觉。
我很快忘了那个男人的名字,却始终记得他的妻子和情人喊他名字的感觉。
每一个人,都让你有一种明晃晃的心痛。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修复完好的伤痕。
有时候你觉得你变成了李小丹,有时候又像是徐帆演的角色宋晓英。
甚至是梁亚洲,还有她的女儿月月。
每一个人的纠结与心痛,都能让你为之动容。
看来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容易,找了个第三者很辛苦,当第三者很辛苦,妻子,女儿更加无辜。
电影的开始,我不禁感慨,男人找了个小三儿还真不容易。
他心里多纠结啊,如果他的良心只被狗吃掉了一半。
那么他是不幸的。
我笑那个男人的傻气,似乎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个女孩儿会爱上他。
年轻的时候,都以为爱情是不要求回报的,只要能看见他幸福着就好。
于是急匆匆的许下了承诺,在心里默默地想着我不需要你离婚,不需要你给我名分,我只需要我能够让你幸福。
然而两年过后,惨败给现实。
他们争吵的让你觉得真实。
从温柔懂事到无理取闹。
从心疼他到忍受不了自己。
设身处地的为这个第三者想想,她是有多悔恨。
投入越多,越不舍得放手。
舍不得放手,于是觉得自己无耻,低贱,丧失了全部的尊严。
这个时候一个男人的爱再也不足以说明什么。
他的行动已经说明了,你根本就不是他的天长地久。
用她的话说,两个字足矣概括这种处境,那是绝望。
绝望,妻子也绝望。
当你发现你最相信的人直言不讳的欺骗了你的时候。
甚至不知道该怎样发泄。
平静,还是平静。
你还能有什么选择呢,大哭一场是必要的,摔碎所有的东西,如同你的心一样。
然后再一点一点收拾整齐。
生活得继续,绝望是留给死人的,而你不能死去。
于是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就在你冷漠的外表和煎熬的心情中过去。
梁亚洲走了,不知不觉中,仙女已经不是仙女,他还是选择了回到妻子的身边,纵使他多么不舍得他爱着的人。
这种爱已经折磨了她太久太久。
也折磨了自己太久。
折磨了妻子太久。
女儿的眼睛最终拴住了他的心。
那是一份牵绊,他只能在其中纠结着,却没法斩断。
我不想探讨宋晓英的心机或者手段,生活中处处都是针,有意无意的刺着曾经爱着的人的心。
也不想知道李小丹之后的人生还会不会如同曾经那般亮丽,有着明媚的阳光,有一条美丽的金鱼。
月月应该从小就学会了防卫。
梁亚洲生不如死的笑着,劳累着,愧对着所有他用心爱着的人。
没有什么可以确切的形容那一种心情。
轻松,而后失落。
迟疑的疼痛,一寸一寸浸透在所有的血液中。
锁在生命里,挥之不去的沉重。
所以在电影的最后,你才能明白开头的声音:对于1957年出生的中年人来说,这半个世纪以来经历的许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
有些事隆重的开幕,结果却是一场闹剧。
有些事开场时是喜剧,结束时却变成了悲剧。
在悲喜交加的经历中,我走在了二十世纪的末叶,一幕幕开场的锣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随风而去,我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住在我的心里。
相比《狼狈不堪》,我更喜欢《一声叹息》这个名字,不仅仅因为那清癯的字体,还有一种无限蔓延的感觉,比狼狈美好一点,比不堪含蓄一些。
如今已经没有了那样的情人和妻子。
也没有一声叹息的那一种情怀。
一切都变得太快了。
以至于将自己也淹没在无数个自己当中了。
没有了数量,只剩下名词。
sigh,sign。
这部片子拍出来的时候,我还很小。
“第三者”、“中年危机”这些点都吸引不了小屁孩;央6放的时候,那灰蒙蒙的画面、京腔的台词、冬日臃肿的皮囊,都与当时我的生长环境相差太远,无法体悟。
重新拿出来看是冯小刚说他的很多电影都是自传式的,比如《一声叹息》。
一看之下拍的可真好,可惜张国立话剧感的旁白总让人出戏,王朔的台词又口语又深刻,实在不适合这种呈现形式。
刘蓓饰演的刘小丹那时正年轻,让不惑之年的张国立饰演的梁亚洲又有了青春与跳跃,每一个人到中年的麻木灵魂都免不了被吸引。
特别是作家这种职业,他需要灵感、需要飘渺、需要高于生活的新鲜。
梁亚洲形容他们最初在一起的日子为“即不真实又很沉醉的时光”。
女人的烈与韧是一种巨大的能量。
李小丹的烈是被正牌男友暴打也不选择离开梁亚洲;是在山上跟梁亚洲瞎闹选择一跃而下;是与家人的直面放抗。
她做人真挚浓烈,这也正是吸引了梁亚洲的地方。
可是她的太认真与执着也让梁亚洲深深感到劳累,刚开始梁亚洲被爱情所感动,真心想离婚娶她,而后期变成一种灰色地带的责任。
李小丹的韧是一直不紧不慢的等他,心疼他。
也如梁亚洲的旁白所言,他如此喜欢和依赖李小丹的母性,在他身边像个孩子。
李小丹是个贤惠的女人,叠的整齐的衣服、给梁亚洲洗脚、剪脚指甲可见一斑。
她没有撑到最后,她是爱情至上的女人,在感到梁亚洲的疲惫与离意后,她走开了。
徐帆饰演的正室晓英,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装修、带孩子身上。
正如叫“孩子他爹”的夫妻生活一样,已经主动推开和埋葬了爱情,剩下左手握右手的分不开。
王朔的本子和徐帆的张力都非常好。
晓英最初是带着理智和尊严的强势分手、尔后是剥脱了自尊哀求着留下、然后是歇斯底里的撒泼、最后回归到我不离就耗着也挺好的阿Q式等待。
她的柔韧让她等到了丈夫的回归。
最后一场高潮戏份,她故意邀请李小丹进家门坐坐。
向李小丹从容又刻意的讲述当年梁亚洲追求她的故事,又拿出月月这个筹码营造家庭的平和温暖,彻底消耗了李小丹的能量获得了胜利。
在电影前半段的时候,梁亚洲的剧本里有句名言“年轻的时候有贼心没贼胆或有贼胆没贼心,老了之后有贼心也有贼胆了但是贼没了”;在电影后半段的时候梁亚洲跟好友说“千万千万不要走到我这一步,即使他是仙女,你也要忍住”。
梁亚洲怕麻烦与懦弱在电影的后半段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男人适合拿来做老公,不适合拿来做情人。
片中人物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至少,晓英最后获得了完整的家庭、以及入住美好新居的幻景。
冯小刚的戏在香港都几乎没机会上画,原因香港的娱乐事业惯了以俊男美女担大旗,技艺是其次。
冯小刚执导的《天下无贼》较为港人熟悉,是因为有刘德华做男主角。
他执导的11部作品,我看过9部,《天下无贼》其实属是较差的一部,他的御用男主角葛优,在这部电影的表现亦算最差。
我算得上是半个“冯小刚+葛优”迷,在《非诚勿扰》之前,他们的另外7部贺岁片我全都看过,所以看《非诚勿扰》时已无大惊喜,论葛优的个人表演不及《不见不散》,算冯小刚编剧的精巧细密也不如《手机》。
石琪认为冯小刚的最佳作品反而是没有葛优的《一声叹息》,此片在香港没有上过正场,也没有出过影碟,我后来特意在大陆购物网站订回来。
这部由冯小刚第二任太太徐帆和演过纪晓岚的张国立主演的戏,由王朔与冯小刚编剧,讲一个电视编剧家有外遇的离婚故事,是冯小刚遇上徐帆的夫子自道,但在戏中徐帆却饰演原配,结局亦与现实不同。
冯小刚说:“所有的细节,历历在目,有的时候一边写,眼泪一边啪嗒啪嗒往下掉。
我说它是我的一种情怀,我要不把它抒发出去,就难受,所以当时《一声叹息》没有人投资,我找谁投谁都不投,人家说你就拍贺岁片,最后我跟徐帆是片酬都不要。
”此片并非喜剧,男人看了会出一身惶恐的冷汗,的确是一部出色但不可能会卖座的佳作。
冯小刚说这是他最有感而发的一部片,拍过之后心结就解开了,专心投入商业市场,拍他的贺岁喜剧。
冯小刚最近在电影研讨会上抱怨香港观众始终不受落他每年在全国大卖的贺岁片,反而《海角七号》却能成功登陆。
我不知道《海角七号》在香港的实际票房如何,但用一部台湾片来说香港人接受台湾多于大陆是以偏盖全。
正如近期《礼仪师之奏鸣曲》票房过千万,也不能就此得出香港人喜欢看日本片的结论。
香港普罗观众的接受能力,比冯小刚想像的还要窄得多,冯导无须太动气。
是不是每个男的都做过这种美梦,人到中年还能有新鲜肉体崇拜和仰慕主动投怀送抱,不图钱不图名不图肉体欢愉(毕竟四十岁能给女性什么欢愉啊)只图一个爱情,然后家里还有一个任劳任怨照顾孩子操持家务的妻子。
男人一边享受着小三的爱情和崇拜,一边只需要偶尔接送孩子即可沉湎于自己的“男人”责任带来的光环。
男性视角,就在于剥夺了女性除了与男性相关的领域的价值,把女性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求结果的追求爱情,一类是不计付出的维系家庭,两类女性就分别以此为中心,为了四十岁的男人勾心斗角,累不累呐!
李晓丹喜欢男主角啥呢?
图他岁数大图他魅力强?
如果只是为了爱情,基于相互吸引的爱情,那么这个吸引力来自什么呢?
来自千百年来男权社会的灌输,各种文学创作和社会建构把阅历丰富的年长男性的魅力植入了女性心里,然后再让女性为了爱情和婚姻付出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红旗不倒彩旗飘飘简直是每个中年男人的自恋写照。
爱情是不求结果的,也不要指望着它能修成正果,拥有过就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
家庭总归还是能留下点什么的,比如孩子,可能有孩子就有希望吧。
ps 张国立给刘蓓拍dv的那段很美,就是中间跳出来刘昊然的汤达人广告,我对爱情的幻想一下子就破灭了,连刘昊然我都不可以了。
这部电影最经典的话就是“我摸你的手像摸自己的手一样”,这就是很多出轨人必备的借口,因为腻了,想要新鲜感,但往往这种人只享受一时的快乐,因为寂寞也因为色心,也因为年轻的身躯能让他们感觉回到了年轻,这个道理其实不止是中年人会有,现在有些年轻人也会因为寂寞而谈恋爱,想着不合适就分了,快餐式恋爱也是小三频发的原因之一,但一次又一次伴侣真的是刺激的开始吗?
不改变自身不过是悲剧的重新开始罢了,柴米油盐的生活无论和谁都会经历,所以女人还是要好好爱自己,自我一点,独立一点,这样的你让自己的父母放心,也让自己的伴侣觉得你新奇,更让自己的子女视你为榜样。
影片里的男人梁亚洲就是出轨人贪心的代表人物,既享受情人小舟带来的浪漫与激情,又想着与妻子多年的情谊,却不知道东窗事发的那一天对孩子的伤害早就造成了,作为一个丈夫,他没有守住道德底线,作为一个父亲,他更起到了不好的男人形象。
情人总想着接下来成为男人的妻子,可男人只想着躲避,毕竟比起强大的妻子,可情人只是一个年轻的皮囊,影片中的妻子后期已经懒得“去撕开男子道貌岸然和小三婊气冲天”,她的平静也许就是一个女人内心强大的表现,因为无所谓,也因为不在乎。
很多人总以为孩子不知道自己在外的胡作非为,殊不知旁观者清,孩子也许比谁都看的更清楚,更何况孩子还有想象力,也许在不成熟的时期比大人看的更透彻,这也是父母婚姻不幸下孩子容易早熟的原因吧...平淡烟火看似容易让人疲乏,但一时的激情看似快乐,背后却是无休止的重复,一地鸡毛的悲哀在于没有向内自省就以为换一个人就能过得更好,殊不知聪明的人怎么样都能过好,而垃圾人怎么样都过不好。
故事倒是很简单,一个生活富足婚姻美满的作家怎么一步步变成惶惶终日的渣男的。
可怕的是细节,梁亚洲上楼前灌下去的那一小瓶二锅头,宾馆里慌乱的藏情人的衣物,英子下了班换衣服机械的打磨家具莫名的惊恐,都让人感觉好近,好真,真真切切。
最后好像又重归一潭死水,但是门口的钟馗和莫名的电话告诉三个人,一切都回不去了,每个人的心里都关上了一扇门,筑起了一堵墙,甚至他们的女儿,这一段也会永远影响着她的爱情观,还是梁亚洲说的对,就算是天仙,你也不能上。
婚姻和爱情,责任和义务,都是永恒的话题。
每个人都是两面人,马晓丹也许是痴情绝对追求爱情只要独立人格不拘凡尘的新新女性,也可能是处心积虑不露声色上位的心机小三。
梁亚洲也许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浪子回头心慌张左右为难的软弱男,也许是没担当没主心骨没责任的摇摆渣男。
英子也许是为了家庭忍气吞声挽回丈夫的苦命妻子,也许是斗天斗地斗小三我不好谁也别想过我拖死你的狠毒角色。
也许两面都是,也许两面都不是。
好的方面想,都没有过错,也许有真爱,剁了手也疼,梁亚洲自己喊自己王八蛋。
马晓丹义无反顾背负骂名也无非是想跟你过,英子哭着说,谁没有年轻过。
既然大家都没有错,为什么要互相折磨,每个人都濒临崩溃,这才是永恒的结局。
坏的方面想,全都是费尽心思,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利用无知的女儿,每个人都有欲望,年轻的身体,精神的偶像,大房子,拼着抢着,哭着喊着,凭什么,我俩贫贱夫妻你要来抢胜利果实,凭什么,你不就是早认识几年吗,不行,过不去,谁也别想过。
都不容易,都费了心血,却忘记了初衷,大房子无非也是想给你一个大书房,从今以后再也不用出去写生。
最后那,房子有了,人也在,心没了。
都是一杯放了味精和盐五味杂陈的苦水罢了。
不记得之前是否完整看过,只记得张国立脚踩自行车,画面对着车链的镜头,张国立使劲得踩啊,想要当个好人,但是两边都不是人。
从张的角度出发,可能表达了海报上的那句话“都市中一个男人所面对的诱惑与无奈”,但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男的脑子不好使。
从徐帆或者刘蓓的角度去看整个事件,就比较清晰明了了,他虽然想做个好人,但是因为脑子不好使,注定带来的就是不幸,即使他有万般的好,也要远离他,因为远离这种人,就是远离不幸。
有的时候,也会怀念一下以前的日子,寄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现在不一样了,想约就约,还提供上门服务。
出现问题的时候,请不要埋怨这个时代,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在渐渐老去,说不定哪天一夫一妻就不是主流了呢。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可避免要悲伤,难过,叹息,但不要沉迷进去,悲伤难过了就好,体会过了就好。
全身心得去做一件事,全身心得去爱一个人,这世界上没人是不可替代的,睡一个好觉起来,满大街都是可爱的人。
一场春梦,又像是一场噩梦。
“一个是亲人,一个是爱人”??
管好自己的枪才是真的,什么理由都是扯淡。
好好的日子放着不过,闲着没事把好好的生活搞得伤痕累累,这不是有病么?
一声叹息,是叹息自己的愚蠢,还是叹息没能两全其美??
梁亚洲,一个下身走火后还想搞个happy ending的白痴。
冯小刚上个世纪最后的一部贺岁片。
和冯式贺岁片的前几部后几部都不一样,这是一部很深刻的决不会刺激欢笑神经的文艺片。
看完了让人楞半天神儿,然后咕嘟咕嘟喝牛奶解渴。
导演冯小刚的幽默和编剧王朔的诙谐,以灰色做了另一种展示。
你说冯小刚长得那样儿,演土匪和造反派不用化妆,整天有人说他贫,结果人家还就在世纪末悄悄地深刻一把,还整的贼到位,不服不行婚外情题材,小孩儿看不懂,代沟——心里上生理上,后者是前者的根源,前者是后者的表象;成年的夫妇不该看,生事儿——虚的实的,实实虚虚,假作真时真亦假,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大局。
也就是我们这些夹在中间的不好归类,得一空,钻社会主义墙脚。
其实说起婚姻阿,那真是一人物儿!
对人物的评说是最难的,那里都一样,肖像画难吧,人物传记难吧,做人难处人难找个人过日子更难!
结了婚之后阿,你不光是和你爱人过日子,更是个一个叫婚姻的人或日子。
对了,电影里有一句挺逗,一个民警这样回答张国立:对不起,爱人这个词在法律上没有界定。
看来中国知识分子们整天爱人爱人的叫着,其实是整体法律素质不高的表现,我老爹老娘也这么在外面叫,说起来多不好,执法犯法的。
说起婚姻不得不提另一个片子,也算是给我上了关于婚后生活百味的深刻一课——徐静蕾的那部《我爱你》。
阿呦呵阿,别看徐静蕾给品牌"黑眼睛"做形象代言人时那纯的滴水的劲儿,在影片里吵起架来那叫一绝,弄得我现在看见她的模样儿就头疼!
别笑,这是人家演技好啊,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呵呵,只是希望她BF别看这部片子,上帝保佑他。
跟您说您别笑,那会儿我租来碟和我老爸一起在家看的,当时我爸就说好,这个丫头演得好,当年我和你妈刚结婚时就是这么吵的,这女同志要是耍起性子来了就那样儿,你愣拿她没辙,还把你气的半死。。。。。。
这以后我爸就成徐静蕾的FANS了,我被迫移情李小冉了,这是后话,不提先。
第三者,原配妻女,花心的丈夫;三角关系、三个视角、三笔账。
你说丈夫坏,可谁都说他是个好人,但他自己也说,良心全没了也就罢了,偏偏被人切去了大半没切干净,还剩着一小块儿,想用也用不够,不想用还忘不掉——苦啊。
再说那个第三者,要是个风骚妩媚的狐狸精也就罢了,黑锅让她一人背着,道德法律观众的情感一起瞄准了谴责,可又偏偏是一个好姑娘,你说人家整天打游击,没名没份的还那么爱他,倒是图个啥,又是为了啥?
老婆孩子似乎是最无辜的受害者,那可不,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况和还有一个爱的结晶夹在中间粘糊,要说分,那是人做的事吗你说?
我男性,就单说张国立演的这个丈夫。
他丫,说白了,就是人品不好:喜新不厌旧。
这是男人品性中最恶劣的一种,害人不利己,非常不利于安全生产!
把一切的开始归罪于冲动和偶然那是非常苍白的,偶然的失足源自于品性里的必然。
犯了错误,有没有足够的魄力——继续坏下去,或是跳船上岸——那样不需要魄力?
没了魄力只好在油锅里这么耗着,失去了最开始的唯一的求生的机会,他的生活变得开始不适宜于人类生活:他一直希望能够里外都照应上,结果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是里外不是人!
那组张国立发自肺腑的给朋友说无论如何也不要把婚姻把生活弄到这步田地的镜头,真是应该拿来做婚前的教育片,配上字幕或是旁白:"珍爱生活,远离婚外情"曾经有人这样为处在感情纠葛中的男人们辩解:两头都安抚的好的就是好男人,有一头不好就是坏男人。
在这种定义下的好男人可真是难度大大的。
记住我那句老话:安全第一!
http://rapheal.bokee.com/722879.html
中国爱情片在进入2000年后直接进入了神经错乱期,电影导演普遍认为派帅哥美女在银幕上嗲嗲的示爱,搞一些山盟海誓、要死要活、小情小调的爱情就可以糊弄观众。
并且自豪的称之为商业片。
商业片不是没大脑,不是无视社会现实无病呻吟。
我们的没大脑的导演们愚弄观众,疯狂自恋,很是可恶。
站在现在看来,仍然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像《一声叹息》那样与社会现实如此靠近,能够相对深入相对坦诚的面对中国人的感情生活。
影片关注的是中年人的婚外恋问题,这是中国社会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影片在当年登上了票房排行榜第二把交椅,仅仅落后于共产党买单的《生死抉择》。
金鸡奖评委异口同声的讨伐《一声叹息》,他们的讨伐直接偏离了影片本身的艺术探讨,而是认为影片“格调低下,误导观众”。
由此可见评委格调低下,社会现实,不是你蒙上眼睛它就不存在了,也不是因为你正烦恼于此他就不能去说。
多数评委一边拥抱自己的第N个二奶一边瑟瑟发抖的发骂,此谓人性。
影片对于中国爱情电影的最大贡献,是坚定的相信某种影片模式的存在。
《一声叹息》的故事完全套用婚外恋题材的经典模式。
这种模式的直接来源是社会生活。
人物设置也好,故事情节也好,都闪烁着社会现实的影子。
冯小刚有意无意的在试图创造一种固定模式,这或许会成为中国类型片的雏形。
男主角设置为四十岁,不惑之年被普遍看作一个标志性年龄,处于这个年龄的男人是社会支柱力量,他们事业定型,落魄者基本无望翻身,而得意者也基本业已得意。
婚姻方面,新婚激情基本退去,妻子多半已经人老珠黄,但自己却是欲望不减,正是身理上最为成熟也是最后成熟的阶段。
所以婚外恋情发生在这个年龄段的男人身上,也就最为普遍。
而男主角的事业,也被设置为衣食无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阶层。
家中有一个贤惠的,为家庭和子女任劳任怨的妻子,还有一个可爱的心肝宝贝似的孩子,她日后会成为干扰主人公做决定的最大因素。
在遭遇感情危机之前,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平淡规律。
然后会有一个青春美丽的女学生或者女助手进入到男人的生活中,从而平静被打破。
从隐瞒到秘密泄露,妻子开始大吵大闹,情人开始威逼,男人处于两难。
一边无法离婚,另一边就名不正言不顺。
就在忍耐到达限度的时候,妻子再出点状况,使得男人的精力又回到妻子那边并且昔日激情重现,最终另一方自动退出,男人又回到平静的生活中。
这种设置具有不可思议的成熟性,几乎完全具有成为一个模式文本的潜力。
正是因为其典型性,影片才会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
在我的理解中,类型概念与票房直接挂钩,因为类型是经过对观众观影经验和兴趣反复考验,从而产生的百试不爽的法则。
观众本质上酷爱这样的故事,酷爱的原因多样,譬如从片中得到某种共鸣,或者获得某种感动等等。
认同的观众越多,票房越好。
冯小刚创造的模式,从本质上暗合某个年龄层次的观众的观影需求。
他们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危急,或者正在挣扎中,或者已经从挣扎中脱身。
总之,婚外恋在这个社会,已经成为中年家庭的普遍话题,而这种婚外恋的经典模式,自然会受到观众的钟爱。
观众没有理由不认为“真实”,因为这就是从真实而来。
观众认为真实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片中大量的细节真实。
比如梁亚洲在宾馆里藏李小丹的内衣裤的细节,比如梁亚洲谎称自己喝酒欺骗妻子的细节。
这是冯小刚长久以来的强项。
也是编剧王朔的强项,更是另一个编剧马军骧的生活真实。
细节真实最为细致,如同针尖,往往可以准确地刺痛观众的心头软肋,让观众产生共鸣。
然而这是当下中国电影最为欠缺的。
编剧对生活缺乏感受力,不能捕捉到最为生动的细节,使得情节干涩,无血无肉,如同行尸走肉。
冯小刚对于现实的关注在他的影片中一以贯之,并且他也是展现现实最为灵活最为调侃的导演。
冯小刚对于婚外恋题材的关注首先需要胆量,在得到这种胆量之后,他对于生活的亲近使他明确地了解观众的需要,从而敢于创造一个新的实用的婚外恋题材的模式。
当时模式说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此后少有影片采用这样的模式,等到《手机》开始沿用这一模式并且又做创新,只是后话。
然而真实来源于复制,冯小刚决不仅仅满足于复制,但事实上,他只做到了复制。
他将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典型性归纳,形成了一个典型性的情节,但也仅仅如此。
冯小刚在片中曾经尝试进行一种道德上的重新认定,他将梁亚洲描绘成一个怯弱的男人,写他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希望撼动社会传统道德规范对婚外恋的一概简单的否定。
然而这只是太小的一步。
中国电影早就懂得如何克服单面人物的塑造,冯小刚仅仅做到不让观众把梁亚洲简单的看作一个坏男人,但并没有在道德上脱离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梁亚洲终于痛苦的刘大为说:“就是仙女儿,也要忍着。
”并且他也的确低着头回到了妻子身边。
梁亚洲对于妻子的比喻曾经感动了一批观众,说妻子的手就是自己的手,是把妻子和女儿当亲人,言下之意,倒是和李小丹之间的感情是真正的爱情。
那么梁亚洲为什么不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谢飞老师一把年纪,也质疑说:“为什么是仙女儿也要忍着?
如果真的是仙女,完全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嘛。
”传统道德规范对于我们的影响依旧深刻,这在影片中直接影响梁亚洲的选择。
于是我们知道,这部影片仅仅是一部普通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电影,他不承载也无法承载冯小刚更大的野心。
这也是中国爱情片的最大弊病。
影片中没有人,看不见真正的人性,没有真正的突破性价值。
冯小刚不敢或者就压根没想到去直面男人的欲望,直面欲望,首先要直面人的动物性,人具有动物的最本质特征,即性欲。
性欲作为动物与生俱来的天性,在中国一再被压抑,直到现在,仍然藏着掖着。
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否认人是动物,可怜我们的政党还是唯物主义政党。
但是事实上,我们的电影人主动否认自己是动物。
梁亚洲在影片开始是一个真正的动物,他被李小丹吸引,一回北京就与小丹发生关系。
这在中年危机的电影中,不失为一个突破。
作为另一部展现婚外恋题材的电影,《男人四十》就显得装腔作势,非要把男人事业失意、跟不上时代、家庭生活如何枯燥全部说完,还要来一个往事的刺激,才心安理得的让男人去与女学生发生关系。
仿佛这个男人是被推到这一步的。
在这一点上,冯小刚显然要了解男人的多,他知道男人对于女人的欲望,直接是来自于对女人身体的欲望,所以直截了当,就让梁亚洲上了李小丹的床。
但从此以后,梁亚洲逐渐就丧失了动物性,他开始摆出一副善良人的姿态,表示自己不离开小丹是因为道德、良心等等等等,编剧显然在此时思维发生了混乱,或许他原本是打算写人性,到了这里,便开始不自觉的写道德。
人性不见了,人也不见了,主角们开始成为符号,演绎一个爱情寓言。
其次,作为男人欲望另一个组成,男人对于女人的征服欲望在影片中荡然无存。
梁亚洲反复独白,说自己在李小丹面前像一个“孩子”,自己是被其“母性光芒征服”,那么这是说,梁先生有恋母情结?
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因为在影片中,宋晓英表现的也相当强权,完全包办了家中的内外事宜。
影片反复地渲染装修,说宋晓英全情投入到装修中,“像个疯子”,但这是否就构成了梁亚洲移情别恋的原因?
我想显然不,更显然梁亚洲也不可能是单单被动物性趋势就抛弃宋晓英,男人最起码也具有基本的理智。
梁亚洲显然是丧失了家中的地位,这是最重要的,梁亚洲丧失了对妻子的权威,他同时也丧失了去征服妻子的兴趣,于是转而去征服李小丹。
李小丹对于他来说是娇艳欲滴的花朵,充满新奇。
梁亚洲是贪图新鲜,更是贪图征服新鲜,是在证明自己尚未苍老。
如果仅仅解释为“母性光芒”,显然是托辞,显然相当不坦诚。
换句话说,和中国所有的爱情片一样,《一声叹息》仅仅将目光放在简单的爱情关系上,而忽略了人性,人最本质的欲望在这些爱情悲剧中的关键性作用。
影片无视人的本质,当时只能造成人的缺失。
没有人的爱情,岂不荒唐。
影片探讨的不是爱情,因为爱情是和欲望,是和性紧密联系的,准确地说,影片探讨的是爱情道德,是婚姻道德。
它对于男主人公的展现是片面的,无力的,一个不具有动物性的男人不可爱,甚至不存在。
它没有深入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去探讨男主人公在这场婚外恋中的心理状况,不能用心去感受,更不用谈用身体去思考了。
只有直面人的欲望,我们才能够深刻的思考人性,不思考人性的电影毫无力量。
《一声叹息》是有力量的,因为它复制了有力量的社会现实,是现实有力量,而不是思考有力量。
这不是电影的魅力所在,或者说,这是最原始的电影的魅力所在,这跟卢米埃尔的火车对于观众的力量是一回事儿。
终于有人在说,终于有电影在拍,观众很欣喜。
并且观众的欣喜保持了很长时间,《手机》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但思考没力量,本身很可悲。
但《一声叹息》终究是有力量的,因为它是真实和比较坦诚的,是中年男人低沉的自述,而不是空洞的叫春。
它要超过这几年中国内地所有的爱情片。
很奇怪,中国的爱情片里始终没有人,只有些穿着衣服的不知名生物,游荡来游荡去,集体意淫。
先说这真是个好剧本,也导演的好,情节不复杂,可预测,不超乎常理,但足够吸引人,是一个可以让人看下去的好故事。文人既浪漫自由又软弱无力,于是有了这么一出写进性格里的悲剧。情感的刻画很细腻,光影运用也对气氛很有帮助,叙事很硬,不受植入广告的影响,那时候的中国电影也是讲艺术的。
梁亞洲這個慫蛋其實就該跟劉大為過,他才能解決他的所有問題並且給他兜底🤣
王朔剧本冯小刚导演,不管两人的爱恨情仇,在当年这组合,实在是牛逼。……在《甲方乙方》之后,敢拍这个剧,冯小刚的魄力不小,胆子也太大,不过他胆子一直都大,总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有了《手机》《一九四二》《芳华》,先别管票房成功与否,这份勇气可嘉。……本片我在20-30-40的时候都看过,每次看都是一身冷战,太真实,太可怕。犹如张国立的台词……“婚外恋这东西,哪怕对方就是个小仙女,也别碰。”……但庄子说“吾生亦有涯”,有限的人生,闭眼之前总会有后悔的事儿,一些本来可以做却没做的事儿。
别说梁亚洲,换上别人也顶不住!
挺好的,但就是太典型了,太真实的婚外恋了。彷佛远房表姐和隔壁老王的故事。明明该出现在饭桌,却出现在了大荧幕上。应该就是王朔自己的故事,爱家如命的智慧妻子,古灵精怪的聪明女儿。还有一个不坏的第三者。一些细节(如红酒碰杯那里)让我动容,甚至想打四星。想了想,算了。
演的就是冯小刚自己,只不过现实中的小三剧里变媳妇了。冯小刚就是挺没劲的一男人,做了就做了,还辩解个屁。
挺喜欢两个镜头,一是宋晓英带月月回新房子 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开始哼歌 然后做着作业的女儿用稚气的童音慢慢加入进来 还有一个镜头是追到医院来得这段 朋友刘大为的那句“李小丹 你还要脸吗” 大概是本片最痛快的一句了
哇,北京人说的真不是普通话,他们声音一小我就听不清。哎,刘蓓和徐帆是同一挂的长相,都是美人,都是清汤寡水的大五官,白开水系,但确实漂亮。还有,怎么总穿北面啊。。。2000年,就要买房了。看得人心里烦,全程都是女人的嘶吼,这种男的为什么有人喜欢,这么懦弱,人不是都慕强吗?
塑造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小三形象,不图富贵不图名分,只图爱情。可是原配又做错了什么?影片是为男人出轨和不负责任找借口罢了。为什么中国女性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那是因为女性总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心中都是责任二字。男性可以抛却家庭责任,追求所谓的爱情。这世界就是这么可笑,谁认真谁就输了。
冯小刚傻逼
听到《一声叹息》最后的电话声响么?当时你还不知道过几年会有部《手机》的哦?!
中国男编剧写情感戏真得很差,总有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感动,也可以说是种自我催眠。就本剧来说非常写实但通俗文本能力不足(都不如他早期的小说),导演的调控能力又不能为本子增色。可以说是比较失败的。摄影和剪切倒是可圈点,颇具现代性,比后期作品强
社会学概论——这结尾——真的不是鬼片么……
离婚是我们自己的事,还要单位同意吗?
少年不识冯小刚,中年方知真王朔。饮食男女,七情六欲。孰是孰非,一声叹息。
极其冯小刚的凝视
人是不可理解的东西
挺细腻,挺真实,冯不错的作品
印象最模糊的一部冯氏作品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有点沉重,不像老冯其他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