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碎的爱情,夏日,青春,美好。
互相吸引…世俗,轮回可知她的心里也有她。
无奈,只能分隔两地。
是对她们又些残忍,她在香蕉园等她这么多年,她又何尝不是在马来苦守没有太阳的明天。
只因她知道,环境不允许她这么做。
她们早已经过了那个夏天,因为属于她们的夏天在彼此的心里永存。
又何尝不是杜鹃啼血般的歌颂 ,属于她们的爱情。
我相信,爱会战胜一切吧🌈。
台湾电影首先要警惕的问题是过度文艺。
其次,不要总拿政治和性别说事。
一者是风格上的,脱离现实的土壤;一者是主题上的,博取眼球。
对于后者,我们很能理解。
当社会从保守走向开放,批判前种环境的压迫是人之常情。
因此,大量台湾电影把视角聚焦在“白色恐怖”和“LGBT题材”,这实属正常。
问题在于,创作者一旦预先设定好探讨的主题,然后发展故事,有坠向主题先行的危险。
《弓蕉园的秘密》直白地把性别与政治结合,几乎像一则控诉“白色恐怖”的檄文。
同性恋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习俗和执政理念的违逆,同样算一种政治性表达。
《弓蕉园的秘密》甚至抛弃了大多数同性电影都会表现的角色摸索性向的过程。
两位女性角色在电影开始便已经一起,好像理所当然、名正言顺。
这难道不正显示出创作者急功近利的意图?
为了表达主题而硬生生地虚构人物和配对人物。
从最开始镜头里电视播放的“zhan-中”事件,也能看出创作者强烈的政治诉求吧。
这样的电影真的不必看,因为即便不看,仅看剧情见解,我们也知道它要表达什么。
当故事不再能构建额外的意义,全部在预期之内,这样的电影还有拍摄必要吗?
我想,这或许反映出台湾电影人在拍摄环境越发自由的情况下,反被自由限制的困境。
当什么都可以拍摄,很可能什么都拍不出来——因为发出的声音往往针对着那些无法发声的时刻。
当然,大陆观众也不要对岸一拍涉及政治或同性的电影就兴奋,跟看a片一样。
活生生把一部烂片或及格的作品捧成佳作,还呼之为“华语电影之光”。
这是多么见过世面呢,你要在那样环境里,你也能拍出来,还能拍得更好。
表述白色恐怖受到的伤害令人动容,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直观完整的场景描绘,受到冲击。
这个对抗不了、不能言说的暴力,和所有人不敢为同性恋画家说话,甚至需要一起嘲笑他的这个暴力是一样的。
暴力源于我们对不同的恐惧。
迫害面前沉默就是允许。
是我们允许去侵犯人的权益,是我们允许因为一个私人的理由去嘲笑一个人的人格,去言语霸凌同伴。
用白色恐怖来寓意,或者说让主角发现同性不容的伤害有点不直接。
我更愿意解释为因为政治原因,保护自己也保护她而分开。
前者是主旋律,映射了后者。
模糊的照片,不能明说的观点。
不知还要花费有多少人的眼泪、受伤,它要求我们去发声、斗争,只为一个不那么害怕的人群、不那么怒气腾腾的世界。
首先剧透一下,结局是BE。
两个人的感情戏份比较朦胧,主要表达的是环境对于爱情的影响。
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是在表达对政治环境的控诉吧。
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年代,因为政治原因最后被迫分开。
同时也在想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敢于突破现状,发出不同的声音,台湾的同性婚姻法才会得以实施吧。
对于爱情可怕的不是没有回应,而是两个相爱的人被迫分开。
两个女孩在夏天睡凉席,用芭蕉叶扇风,脱下外套乘凉。
两个相爱的人,窝在一起,看杂志,闲聊天,教对方自己家的方言,这样的夏日,也许真的用一生都难以忘记。
虽然是简单的故事,但是周导真的用心拍好了。
孟娟在课堂上因为同性恋画家和同学争吵,哥哥入狱后变得特别谨慎,再加上这一段,画面的布局。
学长说要保护阿蘭,但他其实是遮住了她的阳光。
我依旧是对青春时期女孩子们的热恋故事爱得无法自拔,周美玲导演真的太会拍了,这部电影不好说是经典,但是足以在华语青春电影市场里留下痕迹。
虽然有些剧情不够流畅,比如阿兰入狱的前后,学长的身份和权力,但是周导还是给我展现了一个清晰的学生时代深刻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里没有娇柔做作的伤痛,没有女生之间的勾心斗角,也没有流产打胎的疼痛。
只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短暂而深刻的爱恋。
我很反感一些电影,把情情爱爱拍的很无趣,故意去刻画女生之间的尔虞我诈,深化“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样的刻板印象。
又或者是去拍前任现任剪不断理还乱的无聊故事,拜托,那些男的有啥好,需要女生这样苦苦追求。
当然我并不是不喜欢男女的爱情,真诚的爱值得一切尊重,而周导这部戏里的爱情更让我动容。
阿蘭的口音把我一下就带回了家乡,这样可爱的乡音,这样可爱的女孩。
为了自己爱的人,学习台语,去做香蕉园里的粗活,就为了和孟娟呆在一起,睡来抵。
广东口音再加上闽南语,这样娇滴滴的女孩,又十分十分的坚强。
所以当她说和学长在一起时,我清楚这背后肯定有苦衷!
她是那样坚强勇敢的女生,如果不是为了保护爱的人,她又怎么会害怕而隐藏自己。
尽管猜到了故事走向,但是在看到阿蘭入狱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要哭,太好哭了。
阿蘭的声音轻轻的,带着哭腔的,细细地诉说着她对孟娟的情。
她希望接她出狱的人是她,但又害怕是她。
也是这次入狱让她明白了,在这个环境她们的爱只能是留在芭蕉园里的秘密。
讲真的,周导真的给观众带来了好作品,很可惜没能在院线看到。
电影看完后,还有很深的感触。
六月份是骄傲月,今年的骄傲月可能还是很安静,在学校论坛里看到有人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讨厌同性恋”,这样的留言获的赞比踩要多得多。
有时也会自我阉割,会问自己“我有什么好因为同志身份而骄傲的呢”。
谢谢周导提醒了我,因为在三四十年前,孟娟不知道要以什么身份去找阿蘭,因为在二十年前大陆才将同志去病化,因为到现在还有广电总局发布禁止同志内容影视的通则、南航空少被辞退、学生做同性恋反歧视演讲被退学、年长的同性恋者被对方家人起诉、同性情侣不能用游乐园情侣票等等数不清,诉不尽的不平等事件。
正因为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不公,所以我们更要骄傲,我骄傲。
缺1很多镜头不够美感 可能想表达那个年代2两个视角,行,ok,但是能不能有节奏的插叙,一个视角下的爱情故事讲得不完整,另一个一味煽情3故事太短了,讲白色恐怖少,讲政治情节冗长4男性角色emmmm有好多优美的词汇想说,算了优点有且只有一个!
很重要!!
我太喜欢兰主动调情的画面了!!!
(电影开始我用服装和语言来区分两个女主的性格,女一一看就T里T气,穿着程序员专用衬衫。
然后兰都是那种白色系显温婉的衣服,给人乖乖女的感觉,然后!
反差!
就来了!
这个乖乖女!
还特别他mua的!
会撩人!
会调情!!!
就这种反差我很喜欢!!!!
)学校池塘边,板凳上的“去你家打工,睡觉来偿”睡觉前,询问“亲一下就睡”香蕉园煮面时“好热啊,我要……”以上,果然女导演拍出来的才细腻。
哦!
再夸一下女一的哭戏,第一眼我就想起来她演过【我们与恶的距离】,然后分手的哭戏很合格。
我好想好想看【半支口红】by欧丫改编成电影!
这不比此剧本好吗?
同样上世纪,同样txl是流氓罪,同样时间往前推一推还可以讲政治,不讲政治还可以讲教育,不讲教育可以讲宿命论(上一辈恩怨和这一辈)。
这个剧本真的很香,希望有导演(或者富婆,因为拍出来挣不到钱)可以看看!
难过,却说不出为何难过。
难过的情绪就这样一直蔓延,笼罩着我。
有歌词反复出现在脑海: 我的心,你放在哪里。
问电影中匆匆一别,再也不见的書蘭。
你我炙热的痕迹 如何 面对无声的失去其实不是质问,是担心,你还好吗?
多希望你真的回去马来西亚而不是在另一个监狱。
我们从夏天开始相恋,到现在冬天都还没有过完。
那些为你画的画像,那些你拍的照片,那些只属于我们的秘密回忆,足以慰余生吗?
或许答案是否定,但我也就这样过完了余下的潦草一生。
写完这些文字,好像找到如此难过的原因。
一次关于爱的冒险,一生关于你的回忆。
台语好评,选角好评,叙事结构好评,感情戏好评,说是周导历年最佳也不过分。
电影打破了zz运动里女性作为镶边或者缺席的刻板印象,本片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zz运动的主力,以及男性在zz运动中对女性的背刺。
题材上算是les和zz结合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个人觉得电影有些极端的低分评价,很有可能源自顺直男对女性/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他们自动带入了徐志祥和教官这些大爹视角,觉得女性不能搞zz,更不能搞les,应该做一个服从温顺、被保护的玩偶角色。
所以林书兰这个角色才如此让人动容,她作为一个传统家族的富贵小姐,能够坚定的选择爱己所爱和为了自由而奋斗,这是何等的勇气和魄力,这一形象设置也打破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可惜由于林书兰的正直磊落和缺乏经验,被卑鄙的徐志祥(把女性当成性资源的男性典型)算计、胁迫,被迫与爱人分离,并受尽监禁审问,但是她还是跳出了徐志祥设的圈套。
最后关于她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徐志祥对外宣称她奉父母之命回槟城结婚,对蔡孟娟说她被关进了绿岛的监狱。
不过结合林书兰一向的行为和发言,个人认为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书兰曾经坚定的对孟娟说过自己不会接受男性,也不想嫁人,并举了自家的妈姊们不结婚合买姑婆屋住这种女性同盟的生活方式。
这种脱胎于传统母系氏族遗产的生活方式,和觉醒后女性的志向冥冥中形成了呼应,仿佛女性主义的火把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代代相传。
这样一来,就解构了婚姻这堵“男墙”对女性同盟的割裂和瓦解。
电影最揪心的部分莫过于书兰为了保护孟娟而对她撒谎、把她推开。
有人诟病这个情节过于老套和中二,但是作为一个白色恐怖下的学生、作为一个被相对剥夺的女性,这是她为爱人能做的最好的打算了。
这也正反映了,女性对女性的情感往往才是勇敢的、忠诚的,男性对女性往往充满了算计和胁迫。
明白书兰心意的孟娟,怀着对书兰不减的爱过完了余生。
就像余秀华写过的诗:我承认这不停的轮回里也有清澈的沉淀我无所期待,无所怠慢如果十月安慰我,就允许五月烫伤我时光落在村庄里,我不过是义无反顾地捧着如捧一块玉身边响起的都是瓦碎之音我也愿意相信,林书兰并没有一直被关在绿岛,而是设法出来并隐姓埋名,继续参加zz运动,为了自由而奋斗。
为了不拖累爱人,她一生也没有再和她相见。
相比一些更精致的les电影,我更喜欢这种带有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的les电影。
两位女主角的面部线条都偏圆钝,身材纤长结实,看起来都有种扎实的生命力。
孟娟有农家乐t那种能给人安全感的可靠气质,看到书兰从监狱往外走的时候,我感觉她是那种可以从大灾难里活下来的女性。
而且书兰下垂的狗狗眼、坚定的眼神,以及和孟娟亲昵时的喃喃细语,真的太让人喜欢了!
和杨采妮一样有种可爱的娇憨感。
“回想起这半年,我们从夏天开始相恋,到现在冬天都还没有过完,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恋情,却已经没有办法继续了。
”“你问过我为什么把照片拍得很朦胧,因为这是我们相爱的证据,也是讲不出口的秘密。
”“我只能期待有一天,有一个自由之地,可以容纳所有不同的声音,还有爱情。
”
“我已经想清楚了,我应该回到正常的道路上。
请你对外,再也不要讲起我们俩个的事情,我是不会承认的。
我们俩个的事情,都不要讲,请你不要说,什么都不要说。
”这段台词好像那些转身去结婚的拉拉说的话,这电影看得我,哭的鼻子都不通气了。
太多的欲言又止,很多故事我只能留在在记忆里,也会像主角一样意识不清楚的时候,却还是记得那些过往,那些故事我再也不对任何人诉说。
我看完之后对于学长是不是到底是不是告密者或者说有些事是他告密的有些或许不是 产生了很多疑问,还有就是他既然做到这份上的话 并且他又不喜欢孟娟,为什么不把孟娟也举发了呢?
第二个疑问就是书兰最后到底是回马来西亚了还是真的被关绿岛了?
许志祥这边故意当着孟娟面说被关绿岛,实际在背后和同学承认是回马来西亚。
但最后哥哥嫂子又说在绿岛上还有一个监狱没查,所以到底是哪个答案呢?
李大芝还是那个李大芝,耿直又苦相。许姓男子这个人,呵呵。
「我們兩個的事情就跟那個雜誌一樣,都不能說。」互喻的哀歌的回环。
羡慕Ta们这些年轻人,该爱情爱情,该革命革命,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没有那么多游移,没有那么多权衡,想做事的做事,想发声的发声,几十年之后坐在一起碰杯,都是梦成真的喧腾
放在今日看真的不住叹息……两岸连100条都如出一辙。夸张的演法很多,让人出戏的非日常片段很多,讨厌的直男也刻画地及其之刻板印象,从剧情推进到拍摄手法更是乏善可陈,但起码这段故事可以被拍出来,能听见闽南语笨拙地念着:“我是认真的在学台语,我想为你留在这里。”还是很令人动容😢
拍的算比较含蓄克制的。年代不同,会有很多遗憾
过犹不及。
太压抑了……
爱情太短 而遗忘太长 泪目( Ĭ ^ Ĭ )
两个同性恋女生间纯纯的爱情。(用自己的投影仪看的第一部电影。)
真的get不到
一般,竟然没被禁也是奇了,结尾不是烧女图吗?有点狗尾续貂的感觉
zz意味敲浓的,借古讽今。本来想说爱情的还给爱情,但爱情怎么可能不关乎zz。说得没错。
政治性很难把控,因为个体严重只能看到“吃人”和“压迫”和两个词。导演不仅强调了政治性,还意图和同性恋两个题材嫁接在一起想要塑造一个白色恐怖时代下个体恋情的破产,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呈现出来的东西略显空洞。同样的类型,对一百分钟的华语片子的期待是什么呢,她们相互吸引,相互观察,相互小心呵护,她们背后里紧握的手,这点上《植物学家的女儿》强太多了。这部整体观感也不如《心底里的名字》的前半部分,蛮一般的。
这么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居然被拍得如此矫情又刻意,反转生硬全靠台词往下编,剪辑也乱。弓蕉园的秘密?表面上是我爱你的秘密,实际拍出来就是我不能说爱你,因为怕你被冠上gcd之名。真是太刻意太矫情了,以为两个女生亲一亲就是cp了?一点儿cp感都没有。
課題是很動人的,但是故事呈現些許做作了。就很規範的電視電影,自己都能夠感受到要在那裡應該安插廣告了,稍嫌無趣了,浪費了這麼一個題材。
他们的思想是不是被禁锢了,感觉好狭隘
从上一部《我们与恶的距离》开始女主畏畏缩缩就算了为啥子这一部还是这个样子不懂 头一次看les电影把政治和爱情联系得那么紧 但可能是因为对台湾政治历史不太了解而且两个女主的长相太现代化 勾起不了类似于看青蛇那种遗憾无奈感念的复杂情绪
周美玲拍的最走心的一部片,孟君给书兰画像书兰脱衣的那段拍的让人好心动
电视电影水平....
后半程给力,是女导演的细腻。那封信太感人了。但愿有个自由之地,可以容纳不同的声音,和爱情。我们的恋情从夏天开始,现在冬天还没有过完,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恋情,却已经无法继续了。愣是哭了。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