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2018)今天球赛聚餐战争留给明天,应征入伍随机岁数,枪管火车头泡制英式热茶,无人区尸体沼泽,花籽和蝴蝶……纪录片影像修复的又一种可能;不过口述历史纪录片都要删减三分钟,审查底线何在?
将战争的恐怖和细节重现于大荧幕,让人们近距离体验和平来之不易!
音效、视觉效果都很还原。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就是电影理论上说的那拼贴式纪录片吧,导演的工匠手法太牛了。
当黑白影像变成彩色扩张铺满至整个宽银幕并还有配音的瞬间,我仍忍不住惊呼一声,太真实了,临场感太惊人了伍时的轻松诙谐,兵油子的疲惫无所谓,一点点挖掘到内心深处的PTSD,残忍又惊艳。
If you survive a war, you survive everything.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最近上映的片子里,这是我个人最想推荐的一部。
这是一部战争纪录片,但和一般纪录片不一样的是,这部片子把百年前的黑白影像做了全彩修复。
制作团队还听了一战老兵几百个小时的采访录音,并把这些录音按时间顺序梳理出来,和修复过的影像一起播放。
会让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一战战壕里,那些老兵魂魄归来,和你讲述他们当年战争里的日常生活。
要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打捞那些能击中人心的故事和画面,是一个无比繁琐巨大的工程。
但导演彼得·杰克逊,居然带着团队完成了。
真的非常了不起。
这和他个人的一战情结也有关系。
他祖父威廉‧杰克森参与过一战,五十岁时就早早去世了。
他对祖父的一战经历很感兴趣,在还没有制作这个片子之前,他自己也搜集了很多关于一战的材料。
这部片子和一般的战争电影完全不一样。
因为它里面每个细节都是真的。
它会拉着你以微距镜头去看战争。
片子有无数生动的细节,这些细节本身就构成了对战争最大的控诉,它会打破你所有关于战争那种英雄主义的幻想,会让你看到臭气熏天、尸体散落的真实战场。
比如,战壕里要喝水,往往是从弹坑里舀水喝,但弹坑常有死尸。
有士兵就会因为喝的水有问题而痢疾;比如,战壕没有厕所,只能挖条沟,上面架个横杆,同时会有七八个人坐在上面拉屎。
完全没有隐私可言,也没有卫生纸,大家只能用手擦屁股。
这还不算惨的。
有时候,你会听到惨叫。
那是横杠断了,横档上面的四个人就都掉进粪池里面。
上面的人,需要把步枪伸向他们,让可怜的落汤鸡们拉着步枪爬出来。
整个前线都弥漫着一股尸体腐败的臭味。
有士兵说“那是死亡的味道,如果你闻过死老鼠,就像那种味道,只是臭上百倍。
一切事物都沾上了这种味道,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尝到。
”老鼠靠着吃尸体,变得又大又肥。
战壕里还有毒气,如果你没有及时在毒气来袭时,戴好防毒面罩,你的眼睛可能会瞎掉。
还有寒冷。
士兵们知道一个词叫“壕沟脚”指的是因为脚泡在冰冷的污水里,长了坏疽,只能送出前线,把脚锯掉……这一切是这么的痛苦,而更可怕的是,造成这种痛苦的战争,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
有英国士兵回忆说,自己最初参与战争,是把这看成一种任务。
对于德国军人来说也是如此。
俘虏过德国兵的英国军人说,“德国士兵一般来说是好人,可能是理发师或是店老板之类的。
只是和我们一样都穿上了制服。
”“他们是正直的居家男人,是孩子的依靠。
”“他们似乎对我们没有恶意,像我们一样,他们只是奉命行事。
我们在聊天时都认为这场战争毫无意义,为何会发生?
”对啊,为何会发生?
你看着看着,心里会被战争带来的巨大荒谬感占据。
很多15、16岁的英国小孩子为了参军,谎报年龄,他们很多人死在了自己参加的初次战役中。
他们的一生还没有展开过,就结束了。
而在他们的对面,那些德国士兵,也是一样啊,很多也都是未成年的少年。
在战争结束时,那些士兵的反应也很真实“我们觉得好像失业了,有些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接下来该怎么办?
”而当这些人回到日常生活,他们迎来的不是感激,而是遗忘和忽略。
有士兵说"人们从不谈论战争,多数人完全不感兴趣。
没有人会因为我们(由于参战)变得浑身泥泞、缺少良好礼仪,而表现出‘非常感谢’的态度。
”他们无法理解和我一起入伍的朋友,却在你身旁死去的感受。
那些你曾认识,一起玩球的人,支离破碎、浑身发黑,直至被人埋葬。
”战争让这些士兵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野兽。
有英国士兵回忆说,他见到18岁的战友面对已经举手投降的德国军人,依然毫不迟疑地扣下扳机。
而当战争结束,文明社会又不愿意再接纳这些被战争异化的“野兽”。
老兵们回忆这场战争,会说“天哪,千万别再打仗了!
”老兵们也有思考为什么会有战争,有个军人说:“我看不出战争的理由,只知道非常可怕。
”这让我想到美国总统胡佛(Herbert Hoover)说过的那句“Older men declare war. But it is the youth that must fight and die.”(“老头们宣布开战, 但是战斗和死亡的都是年轻人”)片中老兵说:“最终历史会证明,这一切毫无意义。
”希望反战会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执导过“指环王”系列和“金刚”系列等巨作的彼得·杰克逊,这回给我们展示了一部全新的史诗——关于一战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
与以往经常看到的战争纪录片形式不同,这部时长约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中,导演没有做出任何直接的评论;旁白全部由一战老兵的录音资料剪辑而成,除此之外,杰克逊还做了件更加大胆的事儿:将所有视频资料的画面上色。
这一举动,带来了不少争议。
原始画面和处理后的画面在今年伦敦电影节上映时,甚至还有3D格式——擅长视觉效果的杰克逊,这次也要给大家带来充分的真实感。
而这份“真实感”却有评论家不买账:对他们来说,一战的纪录片,恐怕黑白画面才是真正的“真实感”,有了色彩仿佛在看科幻。
片子的口碑,倒是不受这些争议的影响:
海内外都是统一的高分真实的录音,真实的故事,从这些当事人的口中讲述出来,无疑比任何描绘都有力。
政治家、领导人视角,跨国跨洲的战争格局与规模,我们都看过太多太多了;但对于这些当时只有一二十岁的英国男孩子们来说,战争,只是自己眼前无休止的一次次行动——他们听从,他们出击,他们从不大声质疑,他们偷偷地想要活命。
在这部纪录片里,杰克逊专门从BBC在1964年做过的节目《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那里选取素材;杰克逊认为那时的受访者们“不再年轻但也没有太老”,对他来说这正是讲述他们经历的合适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这些老兵们,记得从出发前到归来后的每一个细节,记得那些陪他们度过难熬战壕时光的每一件小事。
他们已经活过了两次战争,住进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和平的年代——可要想走出那段苦痛的回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谈何容易。
①苍穹下的战鼓,死神伫立在沙场1914年6月28日的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民族主义者、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普林西普枪杀。
此事导致整整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纪录片里的老兵们,仍旧记得当时的氛围:一整个夏天我们都听说来自巴尔干、塞尔维亚那事的大麻烦,但我们好像离得挺远,根本不担心——直到新闻里说,英国和德国可能要开战了。
“我们和一队德国人打完了场英式橄榄球,正聚餐到一半突然有人送来了开战的消息……”
“那一瞬间,我们甚至在想要不要拿起餐刀捅他们……最后决定战争明天才开始呢”几乎每一个没到岁数的少年都谎报了年龄,所有军官都为他们打着掩护。
每一个报名参军的士兵,都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战役,都以为顶多几个月后就能回家。
即使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志愿前来的男孩子们仍然斗志昂扬——尽管每一个母亲都陷入悲恸。
几十年后的他们提到当时的心情,仍会笑着说,谁都希望这一切没发生过,但平安归来之后,不后悔这段经历。
“虽说当时那么可怕,让我再来一次,我还是会头也不回地上战场。
”当时的他们,全当是普通的出行和服役,完全没意识到这次有多么不寻常:“后来想想,我这辈子都没那样兴奋过。
”
“年轻的士兵上战场”在军官眼里,他们却是瘦弱干瘪、面色蜡黄、满心恐惧的孩子,中学年纪,披上制服去打仗。
有个小伙子说,军官啊,靴子穿着好大。
军官只回他:没有不合适的鞋,只有不合适的脚。
队伍里还配备了许多军用剃须刀,然而这些尚未成年的男孩们哪里用得着呢?
只能拿来切切肉,如果还有肉吃的话。
最开始在营地,吃得倒还行,面包黄油培根不会少;训练也能扛,没人觉得受到了欺压。
但西线战场有些不一样。
士兵们坐火车到多佛,再乘船去海峡对岸的加莱,然后步行前往比利时——眼前的废墟和耳边的枪声,一下子变多了。
短暂的快乐越来越少,无人区随处飞着子弹死人和老鼠遍地都是,活物见不到几个。
躲在壕沟里,就不敢抬头看。
一旦睡着,就不清楚能否再醒来。
“你不知道哪天,你从小踢球的伙伴,就躺在你的身边——一具尸体。
”士兵们甚至会捡到两年前法军留下的饼干,吃的时候都能尝到长出的青苔。
还有那冲天的死尸味道——牛和马腐烂的皮肉,被咬烂的军装,到处都是蛆和飞虫,也让他们下辈子都忘不了。
“那是死亡的味道。
”每天都是如此,大家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位老兵则说:反正下一个就会是你,有什么区别呢。
2005年[圣诞快乐]剧照,一战真实事件改编[圣诞快乐]里讲述了一次双方停战过节的真事儿——虽然如此著名的彻底停火是个例,但两边的士兵确实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的敌意。
纪录片中很多老兵都提到了,被俘的德国兵,有曾在英国当服务员的,大部分都和他们一样,以前也有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突然被拉来参加了战争。
他们无聊的时候,甚至会在边线立起标语互相调笑;他们一起合影,抢对方帽子玩:“那些巴伐利亚人,大多真是友好正直的好人。
普鲁士人倒是挺混蛋的……”他们不恨对方,他们尊敬彼此,谁也不想打仗——每个人,都只希望战争能快快结束,也祝敌军士兵们都能够活着离开。
“我们甚至不在乎谁赢了战争,我们只想早点回家。
”当政权开始狠磕,受害的永远是人民自己。
首相的策略,将帅的指挥,对他们来说都只是猜测、命令和模糊的概念。
“他们没有任何恶意和怨气”,直到最惨烈的战争后期也是如此随着战争的推移,每个人的心态都在变化着——他们目睹过最惨烈的伤亡,也体验过最真挚的友情。
血肉横飞和炮弹轰鸣中,他们眼中的战争,不再是出发前那个简单的任务:“1914年离开家时和1917年回来时,每个人看到的战争都不一样了。
”②哀伤中的挽歌,他们与日月同光正是这些碎片式的个体,构成了这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士兵和战争在互相影响着、改变着;近年,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从个人视角看残酷的史实:被搅进战争的所有人的生活,都在或有或无的意识中,被残忍的政治军事冲突,彻底改变了。
[敦刻尔克]:从一战到二战,英国兵还是只有草莓果酱……同样是战争群像,同样是个体视角,同样是充分利用影像力量——诺兰几乎纪录片式的[敦刻尔克],引起的争议也够大的。
丘吉尔的指令,是将军无线电中听不见的声音;海对岸的家乡,是渔夫们驾船前来的号角。
男孩子们眼里只有帆的一角,头上的轰炸机,还有天际线那边隐约的白崖。
谁赢了战争?
是盟军政府。
谁救了他们?
是他们自己和普通的人民。
“撤退?
逃命?
你们回来就好,活着回来了就好。
喝杯热茶吧。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热闹,庆祝,都是你们的现代战争同样如此,关于讨论军人的内心世界,李安在这部电影中专注了比利·林恩一个人的经历:他因为偶然的视频成为了伊拉克归来的英雄,但没人知道,那最大的殊荣记录的是他最痛苦的一天——他无疑代表了每一个走过战火的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已经千疮百孔;但渴望被周围欣喜的人群理解、拥抱,又是多难的事啊。
北美评论家却对这样个人化的表达嗤之以鼻:国家的威严之下,大众娱乐的消遣中,这样的纠结与复杂,在某些评论家眼里,无疑是多余。
战士摇摇欲坠的内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冷漠中,继续被边缘化着。
HBO神剧[杀戮一代]:每个端着枪的大兵,其实都是穿上军装的邻家男孩啊关于纪录片中多次被老兵提到的“快乐服役时光”,就正如《杀戮一代》中那样,没有交火的时候,大家都拿出十二分的幽默来打发无聊;真实的战地是什么样的?
士兵们是真实的,愉悦和苦难也是真实的。
正是过了命的兄弟情谊和后来的死伤之惨痛,才使他们与战争产生了深深的羁绊——离不离开战场,心头的那片硝烟,都无法散去。
彼得·杰克逊的祖父曾参加一战杰克逊将这部纪录片个人化,并将这段“士兵的共同经历”献给了他的祖父,英格兰的战士:“我和爸爸一起长大,从小就听他讲祖父的故事。
我自己也是一战的孩子,我父亲在那之后移民到新西兰,遇见了我母亲。
”花了数年制作这部电影,对他来说无疑也是学习祖父经历的过程。
有趣的是,BBC首播这部纪录片时,一位观众竟也在电影开场的录像资料里,看到了自己的祖父——这位来自埃塞克斯的女士,看到屏幕上她的祖父穿着整齐的制服,站在法国乡村的前线,正与一名警官交谈。
她又震惊又感动。
这无疑也是本片带来的正面效果之一:有多少人会在这段影像中找到回响?
片名来自诗人劳伦斯·比尼恩的《For the Fallen》“他们永远不会衰老,不像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一样日渐老去:他们永远不为高龄所难,永远不为残年所累。
每当太阳落下,每当清晨来临,我们就会想起他们。
”就像未满周岁的加缪,父亲战死于一战战场,而后来站在父亲墓前的四十岁的他,已经比葬在这个石板下的男人还要年长。
——“温情与怜悯突然溢满了他的胸膛。
”“而只有疯狂与混乱,那就是儿子比父亲岁数大。
”“睡在这片土地下的都是孩子,他们是那些此时已头发花白,自以为懂得生活的人们的父亲。
”
每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人们戴起罂粟花比尼恩的诗句,在每年的11月11日上午11时,被作为纪念辞在欧美各地吟诵着;人们放下手头的工作,大人和孩子手拉着手,默默围着纪念碑而行,缅怀一战阵亡的将士们,纪念着战争的结束。
今年是一战结束一百周年。
人类的历史,被鲜血涂抹着,被炮火环绕着,被坟墓奠基着。
而就像大家一遍一遍说的,活着的人能做的,就是不去忘却:每一个人,每一条命,都是值得的。
他们已经不再变老了——他们沉睡的时候,就好像那个刚穿上军装的少年一样,英气勃勃。
-文:Yorkshire 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2019年11月11日,除了是光棍节、双十一狂欢节,还是一战结束101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去看一部特殊的电影,挺好!
——《他们已不再变老》。
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战争纪录片。
与以往战争纪录片不同的是,制作团队通过现代技术,将百年前的影像重新修复、上色,并且加入声效,然后再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里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英国士兵和被俘虏的德国士兵谈笑风生。
有人说,战争就是普通人被政治家、野心家裹挟,不断丧命的一场巨大游戏。
不否认!
但并不是所有战争都能像一战这样,敌我双方上了战场是仇人,下了战场又亲如兄弟。
比如在越战中,北越的士兵和美国大兵能和平共处吗?
二战中,日本士兵能善待被俘的美国大兵吗?
归根到底,发生了那样的事,和这场战争的性质有很大关系!
既然这是战争纪录片,那就从纪录的角度聊聊一战,并且盘点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些迷惑行为。
一战之迷惑行为:开始。
虽然历史课本里详细地讲述了一战正式爆发之前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
比如: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实事求是的说,只要有国家存在,矛盾就会有,一直到今天也一样。
但值得大动干戈、兵戎相见吗?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枪杀。
随后,欧洲几乎所有大国加入战争。
在这之前,没有人会预料到会有战争的发生。
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中就有这样的讲述,一战爆发的消息传来时,英德两国的战士还在踢球。
一场正常的大战来临前,应该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比如,日本侵华、德国扩张、美国参加越南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
首先是舆论攻击,其次经济封锁,最后宣战。
这些应有的程序,一战只占了最后一项——直接宣战。
所以,你能想象,前一天,大家很有可能是在伦敦、巴黎、柏林相识的朋友;下一秒,就要在战场上厮杀了。
一句话总结,一战就是几个国家领袖之间的不和而引发的战争。
一战之迷惑行为:结束。
一战开始的迷惑,结束的也迷惑。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战争都有转折点。
一战是个例外。
前脚美国参战,眼看同盟国要处于不利地位,但很快俄国发生革命,退出协约国。
双方在1918年时,依旧不相上下,还在僵持。
虽然同盟国许多国家先后投降,但都是些小喽啰,德国仍然有抗衡协约国的实力。
可就在这时,德国自己内部瓦解了,基尔水兵起义。
德国宣布投降时,本土并没有受到一点伤害,是在外国的土地上受降的。
这在古今战争中实属罕见。
一战之迷惑行为:伤亡人数。
一战是古今中外,士兵伤亡比例最大的战争。
二战的伤亡人数自然最多,这毋庸置疑。
因为其中平民伤亡很多,另外二战的波及面要比一战大得多。
但如果只是就战场上的伤亡来讲,一战多于二战。
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134万人。
在一天的时间内,英军就阵亡6万士兵。
凡尔登绞肉机,死亡人数超过25万,50多万人受伤。
这种伤亡程度,真的是骇人听闻。
为什么一战会死那么多人呢?
这与一战发生的时代有关,刚好处在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之间。
在战术上,是传统骑兵步兵冲击的打法;可在技术上,大炮、坦克、毒气弹先后登场。
所以,可怜的士兵就成了为后来战争趟路的炮灰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一起过圣诞节。
“谈笑风生”算什么?
你能想象战争期间,德国人、法国人、苏格兰人在平安夜一起过圣诞节是什么情形吗?
去看看电影《圣诞快乐》就知道了!
但这不仅仅是电影的剧情,在一战期间,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这也证实了这次战争只是政治家的骚操作,而双方的百姓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事推动缓慢。
一战开始时双方对峙线和最后结束时双方的对峙线,变化并不大。
就拿索姆河战役来讲。
双方打了一百多天,伤亡一百多万人,在战役末尾英军仅仅推进了7英里。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列强都在科技上旗鼓相当,你有坦克,我也有坦克,你有毒气,我也有毒气。
这个时候,就是拼人力和意志力的时候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后处理。
一战的战后处理可以说是一团糟。
法国为了复仇,恨不得将德国从地图上抹去,正是这种极端的做法,才给后来的二战埋下了伏笔。
德国水兵大概没想到战后协约国会那样对待他们,如果知道是那种结果,他们估计会打到只剩最后一颗子弹吧!
欧洲国家的战后处理大多是停战签约,胜利的一方对待失败的一方不会赶尽杀绝。
即使当年的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也没有将法国肢解,只是将拿破仑本人流放。
协约国对德国的处理,尤其是法国,实在令人不解。
《他们已不再变老》,对战争的反思自然是首位的。
好莱坞战争电影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反战,但反战的程度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是有关系的。
反战最猛的是越战,因为那就是一场对别国的侵略战争;其次是一战,谈不上正义与否,一场世界争霸战争;最后是二战,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我在想,我们拍不出来有反战思想的电影,是否和这个也有关系呢?
相关链接:个人观影十佳(二):战争篇!
战争很残酷,但是更残酷的是无数的士兵牺牲的毫无意义,那么多煎熬痛苦恐惧坚持,最后means nothing。
把影片最后一段老兵们战争结束回家后说的话摘录下来:“人们根本就不讨论那场战争,他们对发生了什么完全不感兴趣,他们对战争也完全没有概念。
”“所以我们这几百万人也不配到一句‘非常感谢’,你到野外泥地里滚了一圈回来,连礼教都丢了,还奢求什么感谢是吧!
”“我们和平民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你可以和战友倾诉,他们都理解。
但和普通人,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他们无法理解那个和自己一起踢足球的好朋友就在自己身旁死去的那种感受。
”“普通人只知道我们回来一身的泥和虱子,但他们无法想象,坐在战壕里等炮弹落下的那种心理折磨。
”“人们无法理解战争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他们可能把战争看做是一段连续的骑兵冲锋吧。
”“刚开始战争还算合理,人们在马背上比比剑,但后来就发展出了可怕的东西,人们意识不到军事装备的威力!
在战场上人的生命分文不值。
我们没有人是英雄。
”“我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一部分是出于对战争的恐惧,害怕别人察觉到自己的恐惧,还有就是对人性的信仰,战友之间的信任,不能让彼此都失望。
”“历史终会证明,这场战争不值得。
”“唯一真正惹毛我的一件事,那时我复员了,走进一家商店,店员是我认识的一个小伙子,他说:‘你最近都去哪啦?
上夜班吗?
’”
颛桥万达9号厅(上映3D版),8.18.2分“鼠疫是怎么一回事呢?
也不过就是生活罢了”——加缪1,开篇画面由小到大,和结束图像由大变小,很明显的隐喻历史在某一时刻或许能向我们缓缓走进,但注定又会悄无声息地退至岁月长河的无边黑洞。
遗忘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记忆来不及填满多余旁人的悲欢离合2,我很赞赏敬佩制作团队对历史的虔诚,也无比高兴在大荧幕上看到如此多首度公布(甚至修复上色)的黑白珍贵影像(与旁白的契合度如此之高,剪辑功力!
)。
但从电影的角度来说,90分钟无间断的台词轰炸,以及略显单调的纪录堆积,并不算一部最优秀影片的标志3,由黑白迈入彩色,仿佛让我迷失了时间的坐标与纬度。
那段冲锋夹杂的长段叙事,让我对战争恐怖的底线,有了毛骨悚然的感同身受,影史上这样赤裸裸的恐惧也是不多见的4,正如那些天真的未满19周岁的孩子们把战争误看做了一场游戏,最无法饶恕到也无可指摘的是那无数的普通百姓将逝去的生命与血腥的战争当做了别人酒足饭饱后的闲言碎语。
不是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也不是他们愿意主动遗忘,只因为这残酷的世界只容得我们拥有小小的时间,来顾及并满足自己那无穷无尽的贪婪和欲望所以,他们的痛苦和悲伤,就让他们随风而去吧战争就像瘟疫,它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好,也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坏人性也是一样吧
一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野心家们的一场豪赌,有的人赌赢了,有的人赌输了,一战之前,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就已经烧了很多年,萨拉热窝事件只不过是导火索,而德皇威廉二世野心以及拿破仑三世的心机,直接促成了这场战争,而这部《他们已不再变老》是从远渡重洋的英国人的角度去重新领略这场战争,虽然不全面,但是很真实。
彼得杰克逊利用技术,把珍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当年的影像资料进行还原,画幅也进行了改进,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从当年参军的年轻人的视角去看这场战争,残酷,真实!
当然了最重要的就是明白了这场战争的本质:那就是毫无意义!
而且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的丧生,而侥幸幸存的人则脱离了生活,战争后遗症也时刻侵扰着他们。
战争,是人类社会文明几千年来不了逃避的命题,但是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平民和战士无意义的奉献去换得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本质上就是徒劳无功罢了。
真心希望这个世界没有战争。
战争就是两群十几岁的少年,穿着不同的制服,不知道为了什么而相互厮杀。
历史总是记录着最好的故事。
电影通过技术上色的影像、一战亲历者的口述告诉我们关于战争的种种细节,士兵们的心理远比我想象的复杂。
或是憧憬着战争的浪漫,或是为逃避家乡的无聊,或只是单纯的从众心理,让一群少年不惜谎报年龄也要参军。
最初怀着害怕还没上战场战争便已结束的心情离开家门,到受训时的辛苦让人想逃离。
真正踏上战场,领略的便是艰苦的条件,抱怨诸如洗不干净的汽油桶的水老鼠虱子痢疾肆虐以及永远吃不饱的肚子,但是同时回忆起战争的幽默以及苦中寻乐打发无聊时间的运动会时,却也带着些欢快。
这里两周发一次工资,有不少男孩会变成男人。
前线回来可以休息,如果休息日不幸被选做后勤却会更加辛苦。
两军对垒时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断手断脚。
战场的顺利不是把敌人,而是死得不痛苦。
作战中拼命也要杀死的敌人,战后也能打成一片。
对于和自己一样同样是十几岁少年敌军,会认定他们大部分都是好人,对他们充满敬佩和尊敬,但是该掠夺的手表还是不能放过。
战士们不在乎战争是否胜利,只想赶紧结束这无谓的战事。
当战争真正结束时,却又有对未来的迷茫,一种失业的感觉。
纵然如此,希望是永远不要再打仗。
脱下制服的士兵们还要面对社会的歧视,以及家人的不理解,当时的人们都有点轻视战争,或许就跟参军前的士兵一样,认为战争是骑马拼刺刀,有点骑士的浪漫。
和平年代的我也不理解战争,各类关于一战二战抗战的书籍电影都在强调人间炼狱那一面,聚焦在特种环境下人类兽性的那一面和勇于牺牲的英雄一面。
这部电影或是纪录片,让我看到各个活生生的人,听到他们的声音,感觉到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些有恨有爱有嗜血有恻隐有私心有大爱的一群普通人。
由一群参加过战争的普通人告诉我,战争是多么的没意义,对我而言似乎更有说服力。
文笔不好,也不爱写文章,或许正是因为文笔不好才不爱写。
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不想引起他人的共鸣,权当是给自己留个纪念。
手绘海报和低帧率的录像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节奏慢的就像堪堪能动起来的图片。
无声的录像需要借助配音来解释,才能让观众理解那个百年前的影像里记录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影片开头标准的黑白纪录片式的二十多分钟,让我感到庄重却无趣。
从小在彩色影像和逼真音效滋润下培养出来的我,没有静心欣赏影像古董的耐心和悟性。
更何况,在我面前展现的,还是一场我根本毫无经验的遥远战争。
但二十多分钟一过,当画面放大,影像的色调由色谱的两端向四处散去,耳中听到士兵们在行伍队列中行进时靴子踩在土地嘎吱吱的声音,我的心为之一颤:这场战争活过来了。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科技的发展让文明世界的体面程度来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我可以坐在柔软的沙发里,用双眼去体验百年前那些堑壕兵们所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一切。
但这种体面程度也带来了一个负面效果,它让文明的野蛮造物——战争变得如此清晰,以至于让我感到厌恶。
回想起那些缔造一战的政治家们挥舞民族权利和公平正义的大棒将无数青年赶入非人地狱时的信誓旦旦的嘴脸,我心中那丝对文明的信念被深深的刺痛,久久无法释怀。
是什么让我们这个文明世界铭记战争?
百多年来,是那些令人惊愕的统计数字、直抵人心的文本话语做到了这些。
而如今,影像更好地让我们相信了战争的非人性与残酷。
感谢这个文明的造物,帮助我们回溯了自己在向未来迈进时所犯下的错误和罪行。
但在技术之外,在影像的延伸之处,还有更多的内容需要我们用心去铭记。
毕竟,我们该做的并非给文明以岁月,而是赋予岁月以文明。
在跨年夜选择一部这样的电影确实不太合适,但片中大炮,地雷的轰炸声和窗外烟花的响声交织在一起,反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渐离效果。
被修复的胶片中始终保持笑容,永远不会再变老的幽灵们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同样会遍布在我们这片土地上。
一开始民族主义与独属于青年的狂热已然不在,而最后是无尽的虚无占据了他们的全部。
几个月前我的一位同学对茨威格在二战期间的自杀颇有微词,认为他太过于软弱,自私和目光短浅,还举出他认为的英雄戴高乐的例子。
我理解他的看法,在任何和平年代自裁都会被认为是懦弱的行为,但面对战争,没有人会明白未来会发生什么,所有的人都是野兽,在死去之前,你甚至没有时间去回忆你的一生。
也许在今天,我们对战争的感觉已不再明晰,国家早已将每个人训练为将来的杀人机器,只有为国捐躯的崇高,没有对一个个生命的敬畏。
又或许在正统的语境下二者早已合二为一,分拆不开,但作为一个个体,不应只有对拥有绝对话语权者的盲从,更应低下头去审视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革命英雄,伟大固然伟大,但其中又有多少是将个人的悲欢熔炼进那口铸者“时代需要”的熔炉,有多少是对生命逝去的无奈和感伤。
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虽然知道导演有自己的角度,但对惨绝人寰的一战的轻描淡写、避重就轻实在让我无法接受。
战争的唯一魅力,是对人性的极致考验
这个片子,放到博物馆的放映厅会更合适一点。全片沉闷,没一点变化。纪录片也不能这么随意吧。
就没办法不给五星吧,因为是一部不可替代的片子。黑白变彩色、3D效果从镜头外拉进镜头内,好像突然被丢进了战场里,这个瞬间是全部修复工作的意义,确实有震撼到。这也是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所有战争电影的地方,因为它尽最大的努力让你真切地感受到战场是什么样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毫无浪漫主义可言。屏幕上的这场战争和一战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它可以是任何一场战争,因此导演的努力甚至有了某种永恒性,因为人类的残忍争斗互相杀戮永无止境,这样的警示我们永远需要。
电影选取了最为烂俗的角度来切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从历史中拯救个体。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士兵们怀着类似打游戏的激情参战,却在过程中逐渐领略了真实战争的无比残酷。于是我们“领悟”了:OK,战争的历史欺骗了、蒙蔽了个体;战争没有“人性”,但是士兵都是有“人性”的;作为个体,我们要坚决反战,如此云云。类似主题其实早已成为反思20世纪战争与革命历史的压倒性范式。彩色、2K、3D、读唇形配音等令人惊叹的新技术手段,也无非是为这个陈旧主题添砖加瓦,从历史档案中奋力挖掘出可辨识的“个体”士兵。问题是,历史从来都是关于未来的;如果个人对历史无责可负,那么我们对未来亦是无功可居。当21世纪即将步入第三个十年之际,当世界局势的紧张越发使人记起一战开始的前夕,这部彩色而生动的影片实则是一份最苍白而无力的回应。
结构清晰:(战前)黑白-(战时)彩色-(战后)黑白。❶开场受访老兵几乎无一符合我的期待,平静已是最基本的,甚至不止一位肯定了其中的收获;❷进入正题,呈现的是参军阶段,新兵们的兴奋状态恐怕只能归因于爱国情怀与初生牛犊不怕虎,接下来展开的世界大战刷新了他们的认知;笑容持续,但成了苦中作乐。受访旁白如是说:“战争就是这样,战友倒下,你会难过,但已习以为常”、“即便如此,竟然能在战壕采集到花朵标本,沿河追逐蝴蝶”;英德士兵也不一定常人想象得那么敌对,德军战俘与英军共处甚至合影,除了军装看不出区别;❸战争结束,难免轻松愉快,但又一片沉寂,内心空虚。回家之后,他们念念不忘的故事已成了英国民众听不懂的语言。于他们而言,战争才是彩色的,生命转瞬即逝但鲜活。技术修复不再局限于形式,同时服务内容。
#🍋观影#话太多了
海报好看,噱头好看……可是影院看得打瞌睡了……陪我60元电影票啊!
他们的容颜已不再变老,他们的声音却只留沧桑。虽然仍是口述历史的模式,但以第一人称视角完整还原了从入伍到归来的全(心理)过程,且当技术让形象也鲜活起来时,没有经历过的人终于也能稍稍代入并体会哪怕千万分之一他们无可言喻的恐惧、勇气、残酷、热血,不至于当一张张青春的脸都瞬间化作残躯断肢时,也像当年未上战场的人那般漠不关心以致他们从一个炼狱归来又进入另一个炼狱。看着镜头里面他们的笑而落泪,这个世界何时才能长点记性?
豆瓣当下的诟病门槛太低各种滤镜太重……短评里高赞的道德绑架也足够无耻了
战争真是奇特的社会活动,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为谁而打,就去了一趟前线,然后活了下来。那片土地对于一战的记忆是如此的鲜活,应该就像我们对于二战的记忆一样吧。全程高密度不间断地配以老兵的口述,让人无法喘息,使得观感非常压抑,大概是为了推进叙事的需要,但有些分散了画面的力量。黑白转彩色的一瞬间非常惊艳,之前的疏离感一下退去,直接置身于战场环境中。耀眼的是那片无人之地上漫山遍野鲜红的罂粟花,提醒我们历史不该简单褪色。
观感不是太好。。。。
失败的纪录片,单纯的技术展现。借述说者之口,直截了当的阐述了当时一战英国士兵从战前的生活到战后的生活。配合修复的画面,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战争的残酷。但也是因为这些旁白,导演安排的如此紧密,话赶话,稍微不注意,就可能错过其述说的内容,虽然一些部分跟画面无关……不停歇的旁白导致整个影片变得沉闷、冗长!如果一群人在我耳边不停的讲话九十多分钟,那我会疯的。分两次看,看的很累,也睡着了……不过至少让我了解了一战……
credits起来之后别走,有导演自述花絮
记录
7分。如果没有Peter Jackson在技术上的提升,这不过就是部很普通的一战纪录片而已。故事整体着眼于个人,缺少对于大局的刻画,未免有些可惜。上色技术的确很惊艳,但人脸部分还是会有一些问题,看起来不太真实。
所谓世界大战,其实说白了,无非就是几个欧洲列强之间的撕逼,只不过因为人家够强,就把自己当成世界了,说到底他们的战争跟亚非拉老百姓有啥关系?好歹我们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战争,所以对一战真没有啥共情心理。原本一心为国骄傲的平民们被当成炮灰消耗在无望的战场上时,那个共产主义的幽灵点醒了他们。
把珍贵的黑白资料片段,加入染色并修复,有些甚至3D化,目的只有一个:让你以一名普通英军士兵的视角,去感受100年前的那场荒谬的战争。
无聊
Propag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