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Ten Minutes Older: The Trumpet,十分大师-小号篇,十分钟前:小号响起,十分钟,年华老去(上)

主演:冯远征,耿乐,张晋,李易祥,马库·佩尔托拉,卡蒂·奥廷宁,Marko Haavisto,Ana Sofia Liaño,Pelayo Suarez,Celia Poo,José Antonio Amieva,Fernando García Toriello,科洛·塞维尼,查尔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英国,德国,芬兰,中国大陆,美国,日本,加拿大语言:英语,德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芬兰语年份:2002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剧照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2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4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5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6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4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5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6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7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8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9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20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剧情介绍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分钟年华老去 大提琴篇》的姊妹篇,由七位知名导演各自执导摄制而成,共同讲述发生在短暂十分钟里的人情冷暖。 《狗没有地狱》里刑满出狱的男人带着女友一起远走故乡莫斯科,是坚贞的爱情与灵魂的回归;《生命线》中由呱呱坠地的新生儿讲起,平静安详;《几千年前》讲述的是现代文明带给原始部落的冲击跟入侵;《国际组织·拖车·夜晚》借休息的女演员视角,透视着大千世界里的形形色色;《距离托那12英里》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宝贵十分钟;《我们将被掠夺》发生在戈尔竞选总统失败的最后十分钟里;《百花深处》向我们讲述一段“模拟搬家”的荒唐闹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情的结果公主代理人一骑当千WesternWolves婚活1000次出击杀人者的购物目录恋人啊大神猴2伏魔篇上课小动作我亲爱的课程外星女生柴小七2军火女王第二季留鸟天空恶魔游戏冬天没有童话戈壁母亲极品师徒7号室配角演员恋爱进化论Def喜剧果酱25再说人虫魔术士欧菲流浪之旅基姆拉克篇小女神花铃星屑复仇者致命感应节振国传奇蜘蛛灾2怒晴湘西杀手之心第三季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长篇影评

 1 ) 十分钟,年华老去

我知道我一定会写这个短片的观影感受的,就为了这个题目我也会写,十分钟,年华老去。

在我老去之前,我又一次见到了那个拍霸王别姬的陈凯歌,我又一次郁愤满胸。

不疯魔不成活,陈凯歌果然还是适合拍一个疯子。

冯远征的遗老疯了,但观众并没有疯。

我像喝了一杯陈年的酒,思绪渐渐发散,眼睛却越来越亮。

我知道百花深处还在,但我看到很多已经不在的景象,听到很多已经不在的声音,闻到很多已经不在的气味。

属于北京的一切。

那景象可能有些破落,那声音可能有些单调,那气味可能有些腐朽。

但那一切是真真切切属于北京的。

那是我家房上慌长的草,那是我家院外吆喝的吵,那是我家门廊花落的恼。

那是已经消逝的一切,虎坊桥东,前门南。

没有国贸的高,没有平安大街的宽,没有一切繁华胜景的美丽妖娆,要守住那破落的一切的,的确都是疯子。

但凭什么剥夺疯子平静、安详、与世无争的生活。

 2 ) 百花深处尽是伤

写下这些字的时候,耳机里是陈升的《北京一夜》,半古的调子,好听得紧。

从《霸王别姬》之后这是陈最让我喜欢的作品,甚好,有些最本质的东西他还有能力用镜头告诉给所有人。

本是上课的时候放的小片段,久久不能忘,《十分钟年华老去》我只看了这一部《百花深处》短小精悍,颇有余韵。

喧闹的搬家场景拉开本片的序幕,金属制的家什被搬家工人抬进新的现代化公寓,身后传来主人家的:“慢点,慢点……”呼喝,镜头上摇仰拍高耸的公寓,强烈的压抑感,与其说是现代化的文明,不如说是一只吞噬一切的怪兽。

而那慢点慢点的台词,此刻听来更显得有些滑稽。

冯先生的出现,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莫名的就从镜头里跳出一个这样“讲究礼数”的人,“他们都叫我冯先生”一句话,听着耳熟,老北京人儿,很多时候讲的都是一个礼数,与之对应的,是耿乐饰演的司机,咬着笔帽,“您能帮我搬家吗?

给钱我们就去”连回答都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或许这就是陈眼中标准的现代人模样,凡事求的是有偿而为。

开车前往百花深处,一个冯先生记忆中的家,路上,模拟冯先生主观视线拍摄,但一左一右全都是他不熟悉的现代化建筑,于是他探出车窗,向天空看去,依然还是那片蔚蓝的天,但是四周的景物完全改变,原本应是物是人非,但在冯先生这,却变成了人是物非。

随后车内搬家工人的对话,更是在侧面表达这层意思:“现在,只有老北京才不认识北京呢!

”尴尬的状况,还有那么些无奈的意味。

百花深处,一片破败的断壁残垣,最显眼的就是坡上那株茂密的大树。

车在坡下挺住,冯先生爬上坡去,运动镜头,坡上仍旧是一片荒芜,紧接着,冯先生开始絮絮叨叨的说自家的摆设,搬家工人知道被涮,气氛而无奈的离去。

车内,耿接到一个电话,通话中同伴解释了冯先生疯子的身份,车内的后视镜里,司机看到了冯先生孤独的站在树下,为了要车前,一行人随之回到坡下,煞有介事的开始帮冯先生搬运并不存在的家具。

俏皮的鼓点响起,配合着搞笑的对白,陈的黑色幽默就是这样进行。

或许,我可以把话说简单一些,在这里,导演运用许多象征性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司机通过后视镜来看冯先生,实际上有一种回顾过去的暗喻,树在一个矮小的土坡上艰难的存活,四周包围着的高大楼群,现代文明的即将推进吞噬这仅存的旧有文明。

坡的意义也是不可代替的,并非单纯的只是拍摄的限制,冯先生所谓的家,旧的物件(旧有的文明)都存在这小小的坡上,下坡的艰难,搬家工的小心翼翼,都是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旧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有着许许多多冲突的地方,从一种文明过度到另外一种文明,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轻而易举。

既然有冲突,就必然会摩擦,花瓶在下坡的途中被摔碎,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由此就更加印证了坡的象征意义,半途中的花瓶摔碎,就是新旧文明相互碰撞的代价。

难能可贵的是,陈并没有过分强调旧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不好的认知,而是通过沟和铃铛来揭露我们和过去不可磨灭的联系,新的代替旧有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旧有的东西依然有值得可取的地方,就像铛子和铃铛本身最后相合,终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接下来的变化翻天覆地,一段CG的运用,让我对整个小片的好感顿时降星。

陈想说明的,或许是铃和铃铛子最后的相合,就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所有人能回想过去的契机,用心良苦,却是败笔。

整部小片的风格是含蓄而内秀的,连发疯的幽默给人的感觉,都是捂嘴而笑的,这样的感觉,是符合旧有文明所讲究的,突如其来的一段CG却和这样的节奏不相符合,它过于张扬外露,直接而坦率的表达着感情。

或许,我应该这样想,它是不是陈的故意安排,让新旧两种文明,在片子的整体结构上进行的大碰撞,看看最终是不是会产下畸形的“怪胎”。

这样的直白,有些带着强权的意味,剥夺了人的想象,百花深处所象征的,不仅仅是那些正逐渐消逝的“胡同文化”(本片04年上映,那段时间的北京,因为要为奥运进行准备,拆除了许多胡同,顺带着也拆掉了许多人心中魂牵梦萦的“老北京”)它还有可能是“弄堂文化”“寨子文化”“弹珠文化”“皮筋文化”……百花深处,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含义,那些东西对于冯先生是金鱼缸,是花瓶,是屋檐下铃铛随风传来的“叮叮当当”…… 对于我们而言,百花深处的又是什么呢…… 在写完这篇影评很久之后,我遇见莲蓬女,她说,其实冯先生是个鬼,最后那个镜头,冯先生奔向大槐树,槐字怎么写?

她问我,我说一个木一个鬼。

你看那个镜头,一棵树一个鬼,她认真的说。

恩,我想也许是这样。

嘿嘿其实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最好。

这篇影评写完好久之后陆续又看了无极,梅兰芳,搜索,道士下山等等,一度越来越get不到陈凯歌的点,甚至就差把他从可以期待的名单里划去!

恍惚间小十年过去了,自己人生际遇也有很多改变。

昨天去看完妖猫传,感觉又回来了,整部片子完成度还是很好的,比较浅,虽然不是大师顶级作品,优秀肯定没有问题,特此翻了一下采访看,陈说摄影曹郁镜头里给了八重光,怪不得那么美,感慨张天爱在陈导演的手里绽放成那个样子,相较于她跟邓超搭档时候那个村姑,云泥之别!

可见会拍的导演之于演员真是太重要!

记录一个小的点,采访问陈,您拍十分钟年华老去出了百花深处,现在您再拍会拍什么?

陈讲了一个朋友6岁孩子为去游戏厅说服大人的故事,陈说,那个6岁的孩子说,伯伯,我不去打游戏,我就交不到朋友。

然后揣着游戏币仿佛自己是游戏世界里的国王。

他说如果再拍一定拍这个。

很多年过去了,陈导演也老了。

 3 ) 小螺号

阿基·郭利斯马基《狗没有地狱》》4.2 维多·艾里斯《生命线》4.4 沃纳·赫尔佐格《几千年前》3.7 吉姆·贾木许《国际组织·拖车·夜晚》2.9 维姆·文德斯《距离托那十二英里》4.1 斯派克·李《我们将被掠夺》2.7 陈凯歌《百花深处》4.7   其中,《狗没有地狱》《生命线》《距离托那十二英里》让我看了两遍。

此外,《百花深处》让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五遍。

终评:(4.2+4.4+3.7+2.9+4.1+2.7+4.7)÷7=3.814≈4(分)

 4 ) 百花深处的碎片

百花的深处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一只妖,一旦你误入了百花深处,妖便钻进了你的心中,迷住了你的心智。

但没有人见过这只妖,因为见过了的人都成了疯子。

  然而人们都说百花深处住着一位老情人,他恋着他的家。

但他的家只存在他的世界里了。

人们都叫这个人为冯先生,亦或是疯先生,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家就在大槐树那里。

他家的檐子下面还有个铃铛,铃铛里当然还有个铛子,遇到刮风下雨的时候,叮叮当当好听着呢。

  但他要搬家了,搬家是个由旧到新的过程,一般来说人们都会是高兴的,不高兴的只是那些活在旧的里面不肯出来的人。

他也许也是高兴得,因为他拿着他家的铃铛蹦着跳着喊着说:“搬新家了!

搬新家了!

......”  他找来了搬家公司,一路上他却东张西望,甚至将头伸出了车窗外,似乎已经不认识这个城市了。

就像搬家工人说的一样:“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他糊涂了,但一到了百花深处他就认识了。

  通过定格在残壁窗口上三秒的落败景象的电影镜头我们看得出这不是百花深处,因为自明万历之年,大家就都知道:百花深处胡同是极幽雅之地,是人们游赏之地。

当代诗人顾城曾对此写下了“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

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

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

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

”的诗句,而文学家老舍也在他的《老张的哲学》这一作品中描述了百花深处是一个幽静的地方,绝不是镜头中这样的残败。

  但冯先生说这就是百花深处了,是他家院子了,那就搬吧。

金鱼缸,紫檀的衣橱,花瓶,前清的灯座......他一件件地叮嘱着小心,别摔着,别碎了,碎了可就没有了。

搬家工人也有模有样的搬着。

可模样总是会变的,因为没有实质的东西永远都是危险的。

碎了,他看见,也只有他看得见这只花瓶碎了一地。

他哭诉着:“你给碎了,你给碎了......”  “你给碎了”,是谁给碎了?

碎了什么?

是工人碎的?

碎了花瓶?

或许不是工人,亦或许碎了的不只是这花瓶。

    --记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2012-2-8

 5 ) 百花深处,年华已逝

老北京城中,一条已经不复存在的老胡同,在导演陈凯歌的镜头下重新勾起了人们对于已逝年华的回忆。

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唯一受邀的中国导演,陈凯歌的确没有让我们失望,他用一条百花深处胡同为当代人寻找丢失的时间。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冯先生到处请人搬家,而他所谓要搬的家在百花深处胡同,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搬家工人在冯先生的指引之下来到了百花深处,却发现这里早已成了一片废墟,也根本不存在冯先生的家,但是为了要回出车费,只得上演了一场模拟搬家秀,紫檀木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花瓶、灯座,这一切在冯先生的眼中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的,而在工人们眼中不过是空气罢了,当一个工人失手将冯先生心爱的却又是虚无的花瓶打碎了之后,冯先生蹲在地上失声痛哭,在回去的路上,搬运车陷进了一条沟里,搬运工人却意外地挖到了一只挂在屋檐下的古旧的铃铛,冯先生高兴地举着铃铛在一样下蹦跳着,大声喊着“搬新家了!

”……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主人公冯先生实际上还是一位疯先生,但是其中想要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却远没有如此的简单。

当原来的百花深处胡同变成了一推废墟,只有一颗老槐树静静的立在那里;当过去的古旧建筑被推土机推倒,被鱼鳞栉比的地现代化高楼大厦所取代;当老北京城里的路变得连老北京都不认识的时候,我们如此的漠然的看着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却没有人考虑过这一切见证了我们的过往,凝集了我们的回忆,如今,却是年华已逝,再也找不回来了……冯先生是我们中的一位异类,他深切的回忆的过去,在他的眼里,他的家还在那里,紫檀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花瓶和灯座,一切都历历在目,这一切我们却看不到,因为冯先生是疯子,所以这一切都是他臆想所得的,但却也是我们被蒙蔽了双眼,看得不如他那么通透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堆黄土。

而我们唯一看到的不过是那只被搬家工人打碎的花瓶,看到了,但却是破碎的,真是极尽讽刺之能事,一只破碎的花瓶,正如那一去不复返的老北京的韵味,老北京的回忆,老北京的浓重的文化内涵。

碎了,再也拼不回来了,就算粘起来,也不是原来的那个花瓶了;失去了,再也回不来了,就算找回来了,那在感觉也已经不在了……影片中唯一出现过的并且真实存在的器物应该是冯先生在土堆里发现的一个铃铛中的档子,这个档子在冯先生眼中是如此的弥足珍贵,它是过去的悠悠岁月的唯一的见证者,可是在搬家工人眼中却一文不名,只不过是土堆中的垃圾,是啊,这些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们,他们对于百花深处胡同如此的陌生,又怎么能够深切的体会到这个小小的档子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所见证的沧桑岁月。

当搬家工人从土堆里挖出那个被黄土所掩埋,同时也是被岁月所掩埋的铃的时候,这个铃和原来冯先生的铛子配成了一对,于是,整个胡同被还原了。

原子里的屋檐下,这只铃铛在风中摇曳,朵朵白花随风飘落,勾起了人们的无尽回忆……冯先生举着这只铃铛在落日的余辉里高兴得蹦着、跳着,和那颗静静的站立在那里的老槐树显得如此的融洽,此刻,一定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的回忆和他的百花深处一起回来了……短短的十分钟,陈凯歌在让我们发笑之余,也留给了我们深深地思考。

当那一条条的胡同变成了一幢幢的高楼,我们再也找不到历史的印迹了,是选择忘却还是选择回忆……当传统与现代产生激烈碰撞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是推倒还是保留传统……百花深处,年华悠悠。

 6 ) 百花深处是尘埃

  “人说百花的深处,有位老情人还在痴痴等……”陈升的歌描写的,不就是就是这位冯先生吗?  其实他没疯,也不是不明白搬家工人为了结账收钱而假装搬着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包括那个被摔烂的古董瓶……他只是沉湎在过去中无法自拔,他想让别人哪怕陌生人知道自己曾有的富贵,自己还是人们眼中体面的“冯先生”。

他只是迷失在旧时光中,对眼前高楼林立日新月异的城市中无所适从,正如片中工人说的“老北京才迷路呢!”。

陈导敏感地捕捉到了很多老北京这种共鸣,如一位速写高手,在10分钟内设置了起伏有致的情节,将那繁华落尽成一梦的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擅长演精神异常者的主演冯远征表现出非凡的功力,而工头的选角则充分体现了耿乐的可塑性。

三人均擅长京味儿作品,一部胡同情结的佳作由此而生。

  百花深处俱成过往,都是历史的尘埃。

 7 ) 由陈凯歌《百花深处》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

陈凯歌的微电影《百花深处》用了10分钟的时间讲述了搬家公司帮“疯先生”在一个早已夷为平地,被高楼耸立所代替的百花深处胡同搬家的故事,那看似滑稽可笑的“搬家”无一不是陈凯歌在提醒人们“北京的迷失”和“寻找遗失的家园”,这也是影片的主题。

在影片的开始,就以仰拍的形式拍摄了耸入云端,好似望不到尽头的高楼巨厦。

这是现代气息的意象。

在有冯远征饰演的“疯先生”告诉搬家公司百花深处的具体位置,而“疯先生”自己却不认识时,一句“您是北京人吗?

”道出了在他们眼中,现在他们所在的北京就是原貌的北京。

陈凯歌由此感慨:“小时候站在景山上,他能感觉到故宫和周围建筑的关系,看到的是个以红、黄为主色的和谐城市;现在再上景山,看到的故宫被淹没在灰色的建筑中。

”这也正是陈凯歌让“疯先生”在一身红色的衣服外又套上了一件灰色的外套的原因。

人类在向“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但在这种变化中却潜藏着巨大的人文危机;对失去的家园,大众都存在着深深的依恋。

这种感念、怀旧,以及由此而生的“提醒人们”的意识,正是《百花深处》要表现的主题。

在人物的描写来看,“疯先生”就是中国古文化的捍卫者,是旧的代表。

而搬家公司就是现代新文化,新人类的代表。

搬家公司不断的拆掉旧北京的建筑,从而立起新的高楼。

在“新”与“旧”的对决中,“旧”似乎被现代的新人类所摒弃。

而只存在于“疯先生”眼中的“家”却是老一辈人中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他们活在那个被认为“旧”的老北京里,却不认为那是应该摒弃的。

“疯”真的是疯了吗?

答案似乎是模棱两可的。

虚拟的鱼缸里出现了水的声响,原本作为一个背景实体而存在的光秃秃的老槐树通过定格焦点的渐渐虚化变幻成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的立体构图,进而再幻化成一幅虽然有些粗糙却不失宁静和谐的中国水墨画。

而那土坡中曾经掩埋着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导演在说明我们中国古文化的丢失,那些曾经的美好,现在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心中。

我们口口声声说要捍卫中华文明不受欺辱,而却在内部渐渐迷失了。

什么是中华古文明?

什么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

现在的我们或许只能从教科书上才了解到了吧。

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物都被充满现代的科技所包围着,通讯便捷的3G手机,能查知任何事物的电脑等等,这些科技在带给我们生活更加美好的同时也隐藏了一个巨大的人文危机。

文化的意识被渐渐抹去,人们甚至开始质疑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究竟是不是我们国家的?

别国奋力抢注一个个文化遗产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看起来有点文化底蕴,而我们却茫然不知所以。

由此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外人抢走?

我想《百花深处》这部电影已经给出了答案。

百花深处》描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陈凯歌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所以在搬家公司的汽车里设置了一个中国结这样的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符号。

而后来搬家公司因为打碎了“花瓶”而不收“疯先生”的钱到眼前浮现了一幅水墨风格的四合院,都是导演想要表述:新文化中是可以包容旧文化的存在的。

况且这并不是真正的“旧”文化,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这些被称作“祖国未来的栋梁”的人如果不屑一顾的话,那么中华的精神将如何传承下去?

如果我们的精神上不在有中华的色彩,我们又将如何生存下去呢?

麻木!

我们已经对传统文化麻木了,如若这般下去,我可以想象得出,我们的后代将不会知道《西游记》《宝莲灯》等文学著作,而只知道“奥特曼”“变形金刚”。

人是要依托精神活下去的,我看过一个报道:某日,一大群日本人自发组织来到东京樱花电视台门口游行,声称樱花电视台过多播放韩国电视剧,影响着他们国家的文化观念,要求电视台停止播放一切韩国电视剧,坚决反抗外国文化侵略。

看到这个报道,我沉默了许久。

我终于发现,如果是同样的情形,换成我们中国人,绝不会这么做,反而还会从茶几上抽出几大包纸,来擦眼泪,进而“哈日”“哈韩”。

我不禁在想,为什么我们看自己国家拍的文艺电视剧电影毫无感触,反而骂声滔天,而看了日本韩国甚至是美国的粗制滥造的所谓的“大片”却拍手叫好。

精神上的对传统文化的丢失,甚至是没有这样的意识。

政治高层对此事的不重视,下层民众长期受外国文化侵略而不知。

才导致了社会上有了“冯先生”那样的人,而更多的人却是搬家公司的角色……人是要依托精神活下去的,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无疑是一个不知为什么而活着的痛苦的人。

所以,还在迷失的人们,请捡起曾经丢下的枝枝蔓蔓吧,强国首在强心,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强大的民族,军事和经济的实力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8 )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文 / 沈嘉柯1/15——生命线看电影的误读远比读书更甚。

我看到2分钟后,还以为,那出血的是躺在床上的母亲。

因为她的表情带着一些疼痛。

而婴儿的神情虽然有一些焦躁,却实在是在享受着睡眠似的。

我错了,时间在度过。

细节人物不多,却一个一个走到面前来。

揉面粉的胖女人,不断揉着。

面粉太干,再加一点水,再加一点。

装好长镰刀的男人,在地里劳作。

天气满好的,所以还有衣服一件件晾了出来。

一个人精彩和自得其乐的男孩子,在手腕上画手表,这个举动,一举把所有儿童时候有同样记忆的人,网罗了。

还有编织绳子的孩子。

这个时节,一切很安谧。

揉面粉要加的水泼出,打湿了报纸。

然后拿渐渐清晰起来的报纸上的年份,以及和两个军人的样子点出时代。

1940年的时候,这样一个显得太宁静的小地方,发生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事”:原来,是婴儿的肚脐出血了。

在世界大战,天下不太平的时候,仍然有安静如桃源的地方。

而在这样的地方,静谧的日常生活里,仍然发生着叫人紧张的事情,这事情,事关生命。

让大伙急促地聚集在一起,然后散去。

生命线,再精确不过了。

这个十分钟,大师的气度与风范,酣畅淋漓。

轻轻的四两,千斤拨动,胸怀中动荡许久。

这样一个小生命在众多围观的邻居和亲人眼里,逃避过死亡的威胁,回到了充满祥和的世界。

而外面,已经是无数生命草芥一样飘散在空中,别说尸体,连灵魂都无法完整收拾,那是太残忍的灭亡。

这婴儿宛若新生,笑容如天使。

人们回到各自的位置。

以后,以后战争结束了。

我不知道其他观众如何感受,但我会觉得,以战争为底色,映射出的世界的广大繁复。

战争结束后,世界上的那些不正常的秩序,也会回到正常秩序里。

无论如何,那些和善的面孔和温暖的拯救,使人和世界,正常地运转下去2/15百花深处情节很清晰:搬家公司负责人遇到了一个冯先生,和他一起赶到百花深处胡同搬家,只见“冯先生”站在一片废墟中。

负责人以为被人愚弄,“冯”则竭力解释:这是一个四合院,那里有一个青瓷花瓶,这边的雕花屋檐上还挂着一个铃,这里什么都有啊。

负责人为了收到出车费,就让工人假装搬东西。

有人告诉他,“冯”是个疯子。

当然,最后,这群工人是若有所思的。

跟着流水一溜看下来,老实说第一印象的还是说中文的百花深处。

这十分钟非常容易懂,我也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这是说的老百姓身边的事情。

我更加把意义理解为,这是一种展示的力量。

为那些无辜牺牲的古老文化的实体哀悼和追忆的,不仅仅是陈凯歌。

太多的文化人痛心疾首,太多的学者扼腕长叹。

但这些都阻挡不了历史的洪流。

我以为陈凯歌是非常切题的。

十分钟年华老去,不管是中文的翻译还是英文的单词印象,都已经渗透了导演的使命和责任。

被卷走冲走的,并不都是应该被冲走的。

但我们无可奈何,因为事实摆在眼前。

曾经的百花缭绕,香气弥漫的旧庭院落,那屋檐下的铃铛,都无法抵御“搬新家”。

疯子跑向深处,向大槐树,他的喜悦的,跳跃的。

对啊,那结尾充满了一个孩子似的欢喜的成年人背影。

谁对社会负责,对我们生活的地面上,那些朝夕与共的老房子建筑群负责?

渴望住进高楼大厦享受现代文明生活,这没有错啊!

那错的是什么?

北京不过是一个典范的典范,所谓的首善之区,也无法做到,给历史记忆的载体一个安息的空间。

从文化上去解读电影,已经不需要太多的力气。

连冯先生的那戏曲腔调来看,是再明显不过的象征了。

一旦铲除,再无重生的胡同院落,验证着一个国度的遗憾。

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就一定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吗?

实际情况是,有太多新旧建筑结合的比较好,比较好的得到妥协安排的国家了。

为什么中国做不到?

非不能,而是不愿意。

不愿意的也许是小区域的地产与政府利益群体,也许是那些既得利益的居民,也许是不愿意承担保护责任的管理部门……这个沉重的命题被电影再度强调了,也许这个强调,能够有点帮助。

永远不要以为咱们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历史的东西建筑多的是。

消灭起来,那可是轻而易举。

愿这种中国特色的沉痛,令有能力改变胡同们命运的人和制度,也改变一下。

3/15狗没有地狱看完这段后我试图寻找到与名字对应的东西。

为什么是狗没有地狱?

地狱的指代是可以字面上容易理解。

狗代表什么?

犯人出了监狱,在一个背后是地图的工作人员那里领回自己的物品,并且去要回了欠债,给钱的人所在房间里还是有地图。

然后去见心爱的女人。

在酒吧里,乐队的音乐旋律很动听,倒回去听了几次,我几乎忘记了我最初的目的,寻找名字与内容的对应。

那首英文歌曲是《Thunder And Lightning》,中文意思是电闪雷鸣。

很快一对男女买到了去莫斯科的最后一班车的车票。

中间她要一点保证,他们去买了结婚戒指。

他们上了列车,外面漆黑,而身处光明。

相互对看的眼睛带着抑制不了的情感。

这实在像是从一个长篇小说那里,截取了最后一部分结尾,拿过来直接拍摄成电影。

而这个小说的类型,说不定是古拉格群岛那样的。

但也只是说不定。

刻意的误解远比无意更加深刻。

因为会去想,不怕被说是故意玄虚而悬疑着猜测,终归是有些东西难以完全说出来,只能够依靠想象。

列车行驶着,我是有着这样体验的,外面漆黑,而身处的环境很有安全感,常常想起一些平时不会想的事情。

这个犯人带着心爱的人要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只是从形式上,那种冷峻下深藏着的炽热,可接在手中细细研磨着,再吞食。

不管过去有什么,但结果是一致的。

那种不被黑暗所控制,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里的光明,没什么比这更加是至高的需要。

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去理解故事,决定只进入哪个结局一样的十分钟。

外面漆黑而我们在这里,这便比什么都好。

没有过夜中窒息的人无法明了。

我想我是这样理解了名字。

狗没有地狱,人有。

狗不会体验那种感觉,人会体验到。

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像狗一样的状态,你就不会有地狱了。

因为里面的线索确实比较带有政治意象。

导演阿基·考利斯马基是芬兰的,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芬兰在同年的12月也宣布独立。

社会主义国家的俄国承认芬兰的独立。

而之前,曾经被沙俄统治百年,后来有芬苏战争。

莫斯科对于芬兰来说,是一个充满过仇恨,但却在因为统治而被影响百多年的地方。

独立以后也仍然是瓜葛不断。

那当中政党更迭,制度常常变化,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交替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背景所发生的故事,隐约可见轮廓,情人的错过与分离,是稀少可见的影子。

任何历史的灾难,也是个人的灾难。

意识形态的异邦的坚定追求,夹杂着的,一定是对本土的叛离。

灾难过去,个中沉积的东西最多。

至于对不对,只有上天知道了。

因为我相信是因为不可说,必须留着余白,而导演不说完整。

4/15《万年之后》土著部落的生活历史,犹如文明的输液。

这个比喻是因为我近期病中,不停的输液。

但输液这种事情,一方面因为要消炎杀菌或者补充能量,因为一方面要考虑抵抗因素。

比如有些药物对有些人是致命的,存在着过敏反应。

文明和药物有着同样的作用,可以在短短二十年里,走完其他地方千年的进程。

但是,这样的迅速进程是好是坏,谁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河流一样的历史,最能够见证被依次冲走的文明。

果然,土著们几十年前的历史,就已经遥远得像是恐龙时期的了。

已经逼近失落的文明。

两个土著在那里比画着,怎么传达胜利的手势、语言。

被发现的前后,从不用金属制造锐利的射箭,从极力靠拢那般文明,却还被一只小闹钟给惊讶地摸来摸去。

当他们表演的时候,一种文明在另外的一种貌似普世的文明那里,消解了。

见过外面的世界,就物质的享受而言,那绝对是克制不了的诱惑。

但面对诱惑,文明输液之后,土著部落却不可能也很容易的融入文明世界。

拿什么融入?

彻底的遗忘过去,以及对生活方式的直接借用……失去特色的他们和那种文明的普遍民族的民众没有区别。

当他们连本部落的历史都要忘记光了的时候,我们只能够忽然充满困惑的抬头:怎么文明是如此地在消灭各个群体的与众不同?

如果特异的诞生只是为了在进程中被依次冲走,体现短片里的意义的,就只有冲走的“先后顺序”了。

不以喜好为转移,就这样被发现,被改变。

我们只能够寻找解释,而无力改变。

5/15距离托那12英里这个故事很像是平常我在各种文学刊物上,看见的各种上了年纪的作家写的人生记事。

当然,电影不光是故事,这样一个情景设置,一个人开车要赶往求生处,中途被救,是充满了庆幸的。

基本上,谁都难免有那么些时候,非常倒霉。

前几分钟都是危机的刻画,摇滚音乐作加上高温的太阳,加上呼呼旋转的风车,加上人体的幻觉,电影效果非常棒。

很幸运,被一个年轻女孩子救了。

他们安谧在医院里,一个充满了感激,一个充满了紧张和欢喜,她才拿到驾驶执照,却刚刚好救了他。

相对一笑,这种氛围充满了对抗无力人生的温情。

对于别人来说,是可以当成新闻来读的一则小故事。

读完了感叹一下,然后散开。

对于当事人,则是可以一生难忘的救济援手。

十分钟,从死的边缘到生的盎然。

在15个大师的分头表达里, 这个十分钟,充满着善意地捕捉。

却很能够代表人生当中的正面细节。

人与人的关系里,绝大多数的良善与温情,就是由这样类型的细节构成的。

绝望的时候遇到拯救,就是希望。

这种美好的吸引人,比鸦片之于孤独和疏远分离的人际,更加重要和吸引。

他人是地狱,也是天堂。

6/15《国际组织·拖车·夜晚》忙碌,是为了特定的目的。

如果去问那个女演员,她肯定能够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忙碌。

但是她和所有人,包括导演和我们,都找不到答案,世界为什么这样设定,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如此忙碌?

或者,怀疑主义者总是要一再追问,忙碌在接电话里,在工作准备里,在收拾自己里,真的与目的靠近吗?

或者无意义的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目的的需要。

不是我们的需要。

如果可以选择,去选择安静休息,小睡一下也比这样好。

不会焦躁和乏味。

还是一种境况,没法选择,就是这样了,这样十分钟内,像提线的玩偶一样,做该做的事情。

也许更加多的时候,问为什么,不过是为这样的无意义十分钟,增加了一项内容而已。

所有道具,不管是快餐还是音乐,不管是点燃的香烟,还是表情或者衣服,其他角色,这种电影的表达,使我困倦。

没有答案,就不要寻找题目。

电影偏偏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这样人失去主体性的时段,深深的厌倦。

7/15我们将被掠夺这是影响世界的10分钟。

选择这样的题材,等于占据了至高点。

美国的民主制度、选票,这些充斥着所有被大国影响的国家民众耳朵眼睛的东西,又到了抉择关键时刻。

戈尔竞选总统宣布败选,最后十分钟,多么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群体,多么具有斗争性的民主制度啊!

最后诞生的,将是这个世界第一的大国的总统。

套用一句网络俗语,面对这些政治人物的表情和谈话,没办法记得和有印象,多数都是飘过一样的。

但是,那种被公开的情绪与立场,是这个国度的特色。

在表演台上,大家都买力的表演。

游戏规则,才是他们真正的老大。

即使规则被利用,他们被掠夺。

政客们的十分钟,等于左右美国大众的四年。

等于难以用数字和语言衡量的世界范围和人类方面的深远影响。

看看布什先生的做为,我们不能够不为之悬心,即使已经事过境迁。

被掠夺的东西太多了。

而这一切,十分钟前后就发生了。

 9 ) Jean-luc Godard的“黑暗时光”

很奇怪的剧本,但却有无限的张力。

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黑暗之光》夜里为何会黑 也许宇宙也曾想你一样年轻 天空也曾光明如火 世界老了她往外生长 当我抬头望着星际间的天空 我只看见消失的东西 青春的最后一分钟 如果我说及时间…那是因为它不存在…如果我说及地点…那是因为它消失了…如果我说及时间…那是因为它不再存在…如果你要死…你想先被警告还是突然死掉?

(一男人说:)突然死掉……妈妈 如果我说及一个人…他很快会死 (一男人说:)波拉,你偷走了我的青春 思想的最后一分钟 “我思故我在”的话…我想的“我”和我在的“我”不相同 为什么?

对于存在的感知…还不是“我” 这是未受考虑的感知…生来就在我里面,但没有“我” 我们对没有的东西无法说什么 所以书本的数目不会有限 所有的肉体,所有的脑袋…和所有其产物加在一起…不知表达一点慈善 这属于无限    爱的最后一分钟 要离开的时候告诉我…要死的时候告诉我…对,你年轻,美丽又有力量,试试看,我快要死了,再见,再见 我不想离开你,我想把你要回…我什么都不要 我跪下来,背断了,我不想听什么…你伤害了我,我告诉过你…我们不爱对方了,我们从没爱过对方 沉默的最后一分钟 (一男人问一被铐在浴缸里的男人:)你致电给谁?

什么号码?

你打了什么号码?

你打了什么号码?

你致电给谁?

你打电话给谁?

我们说不出的东西只能沉默 历史的最后一分钟 思潮在我里面浮现,不断膨胀,拱起了背 我再一次察觉到新的欲望 有一股力量从体内冒起 像骑士最初低语,然后欲言又止 我会投进你怀抱 战胜一切,毫不让步 死亡 她永远离开了 她永远离开了 她永远离开了 我知道 生死有命 恐慌的最后一分钟 安德尔王子回答了他自己 我不知道之后会怎样 我不想也无法知道 但如果这是我所愿…如果我想要荣耀,如果我想成名…如果我想受万民敬仰…我这样许愿…这样渴望…我并不感到愧疚 永恒的最后一分钟 活出你的人生 电影的追后一分钟 最后的视野 他说:“夜啊!

” 她说:“夜啊!

” 他们说:“夜啊!

 10 ) 年华老去,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开头部分一条像河一样扭曲的白色线条让人一头雾水,随着镜头慢慢向后拉导演陈凯歌的名字出现。

这一画面看似是在介绍导演的名字,实际上也暗示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

电影中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冯先生和搬家公司的人一起坐在车上,这是一个二分之一构图的画面。

中间车上所挂的一个装饰品将两人隔开,也代表着他们的身份处于对抗的状态。

电影通过一起同期声所带有的音乐来交代故事的时间背景。

在这短短的十分钟内,导演用搬家这件事来引导整部电影。

同时冯先生和搬家公司的人行程极大的反差,一个在延续古老一个在拼命向前发现。

这样的反差也让我们明白拼命发现也不能忘记我们的那些古老。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短评

时间:唯一我们无法改变的。。。人生中太多的拐点。。

9分钟前
  • kindsos
  • 力荐

更像个广告宣传片冯爷应该去演茶馆里的松二爷

13分钟前
  • 暮色即是黎明
  • 还行

时间是一条河流。一切创造物不可抵挡的浪潮。   事物一旦映入眼帘便瞬时消逝然后被取代。它们的出现仅仅是为了被冲刷殆尽。   ——马可·奥利里乌斯《冥想》

15分钟前
  • 独问小楼东畔
  • 推荐

冯远征演精神有问题的人真是一绝 就跟王宝强演农民一样

16分钟前
  • 王神爱
  • 推荐

凯歌啊凯歌……

18分钟前
  • 小小白药不能停
  • 很差

老北京的胡同,是一个皇城百姓隐秘的世间。在现代文明的进程里被迅速的推倒,轻率的摧毁,日后再来笨拙的重建,低劣的复古。新城出现,旧城消失,历史被断绝。人为营造的种种毁灭,断不能久存。「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20分钟前
  • HalloZen
  • 推荐

看到第三篇记录片那里了………总是莫名其妙,无美感虚无,简陋又生硬…………

23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维克多艾里斯最佳。其余大导的短片基本上都是有一句有意思的台词或炫技展现形式手法。

27分钟前
  • 一个人的雨
  • 还行

u can't miss it.

30分钟前
  • 小核桃
  • 力荐

完全不能看啊。不如cello版

33分钟前
  • Brodericklam
  • 较差

在思维家看的,在上课看的。很多经典。记住那四格画面了~还有陈凯歌的那个拆迁的啥

36分钟前
  • 木馬114
  • 力荐

还真跟一个在景山后街长大的人聊过拆迁这回事,所以觉得「百花深处」拍得不错

39分钟前
  • 赵纪存
  • 推荐

闹剧 真欠 (……等等 这个条目本来是《百花深处》 怎么合并了…

42分钟前
  • 橙步堂
  • 较差

牛逼导演短片集一:考里马斯基简洁、有力;维姆文德斯的简单了点,但视觉华丽;斯派克李记录风,政治基调明显;赫尔佐格伪记录,反乌托邦;贾木许精致小格局折射城市生活浮躁;最喜欢艾利斯顿一段,镜头干净,隐喻人的一生;陈凯歌就是来玩票的吧。

47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维克多·艾里斯>阿基·考里斯马基>沃纳·赫尔佐格>维姆·文德斯>斯派克·李>吉姆·贾木许>陈凯歌

50分钟前
  • Jeannels
  • 还行

陈凯歌这水平发挥的太不稳定了!冯远征演得真好~

53分钟前
  • uUah
  • 推荐

《十分钟年华老去》由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斥资上亿元人民币拍摄,邀请了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 准,15位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一部150分钟的电影。每位导演在10分钟内所选择的主题和题材不拘一格。这十五部短片分为大提琴篇和小号篇。

56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每个人都有点意思,意思都不大,这帮人拍短片不是那么油。

59分钟前
  • 胖茶壶
  • 还行

如果说看电影是为了休闲娱乐的话,这个片子不要看了,看不懂……如果电影是为了看别人怎么炫耀“艺术”的神通,您请进……

1小时前
  • Boolean
  • 很差

糅合在一起的作品并且出自不同人之手(哪怕是所谓的大师),单论观众的偏好,多是良莠不齐的。这种题材拍出来的短片会比较闷自然是意料之内的,而大部分作品实在是。。不好评价。。7个片段,个人比较偏好“百花深处”和“生命线“

1小时前
  • Eri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