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铁血征途

铁血征途,壮士出川,壮士一去,川军

主演:林江国,王韦智,高姝瑶,吴其江,衣珊,石安妮,刘冠成,乔宇程,程实,王铮,曲少石,王奎荣,王妍之,金楷杰,肖伟,阮鹏,米冈宽纯,郭万超,周惠林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铁血征途》剧照

铁血征途 剧照 NO.1铁血征途 剧照 NO.2铁血征途 剧照 NO.3铁血征途 剧照 NO.4铁血征途 剧照 NO.5铁血征途 剧照 NO.6铁血征途 剧照 NO.13铁血征途 剧照 NO.14铁血征途 剧照 NO.15铁血征途 剧照 NO.16铁血征途 剧照 NO.17铁血征途 剧照 NO.18铁血征途 剧照 NO.19铁血征途 剧照 NO.20

《铁血征途》剧情介绍

铁血征途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川军在四川省主席的感召下,请缨出川抗日。这支川军知耻后勇,以“失地不复,决不回川”的决心,以三百万壮士出征,六十万军人伤亡的代价,打出了“无川不成军”的威名。学生连长张抗带领属下官兵随川军北路纵队出征,转战今山西、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在台儿庄大战等重大战役中,与日军展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通过战争的洗礼,张抗与众川军将士结下生死之谊,其与女学生夏之悦的爱情也在血与火的烘托中得以升华。张抗属下士兵杨得贵、王长生、吴天禄、何阴阳、黑娃等人,虽出身不同、性格迥异,但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殊途同归,最终为了掩护张抗脱险,纷纷慷慨就义,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旱季冥界警局2:咒灵崛起阳光总在风雨后情深几许完美假妻168诚聘保姆实习医生格蕾第十五季七时吉祥美丽心灵爱探险的朵拉:消失的黄金城世界奇妙物语21世纪第21年的特别篇超市特工第五季愛在疫情蔓延時婚后五年加州靡情第四季鸡毛梦想魅力四射3被偷走的那五年叹息桥近似婚外恋爱纯酷春行山海情81号农场之保卫麦咭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半妖倾城2扫毒风暴停摆世界第一季鬼猫神秘博士第一季

《铁血征途》长篇影评

 1 ) 电视剧《壮士出川》笔记

这是一部关于英雄和死士的电视剧,一面死字旗成为贯穿全剧的猎猎大纛。

几乎所有参剧的主要演员都重伤或牺牲了。

第二集打下气球的廖俊杰是第一个,往下不完全统计有谢团长、魏明刚、王铭章和副官、刘湘、干猴儿、黑娃、胡大个受伤、秦福才、徐翻译官、焦大胡子、和尚、毛弟、徐营长和袁大头、徐阴阳、莽娃和李波、吴天禄、郑桂芳、王长生、夏之悦、葛薇、靳继忠、杨彪、张抗等。

此中人物涉及上到川军长官,下到列兵和伙夫,涉及我军以及插入敌军内部的工作人员,涉及男性和女性,以葛薇、夏之悦、郑桂芳为代表,表现了川军中女性也尽其力发挥了作用,涉及国军和共军,涉及了军人和非军人在这场战斗中的作为,例如小翠仙和劳军团等。

关于死的方式,有被炸,有被击射,有以枪自杀(如徐翻译官和夏之悦),有携炸药与敌同尽(如干猴儿、秦福才、徐阴阳,以及大结局中的张抗和杨彪),王铭章和靳继忠死前配有天崩地裂似的音乐,秦福才抱着大锅赴死是在卖萌虽然历史不萌,张抗死前的“弟兄们,回家喽”是让我最感动的全剧经典话语之一,这一“家”既表现了抽象意义上的战士视死如归宿、战友在归途中共在,也表现了出川壮士以死据守最后一道屏障的家国情怀。

本剧兼顾个人和群体,兼顾点和面,在点的层面塑造典型,深入刻画,在面的层面加强铺陈,在有限的画面和情节中彰显无限。

在和尚之死的相关场景中,先能看到和尚带领一个班的人马凛然屹立,这是一张慷慨赴死的英雄群像。

接着展开厮杀,直到拼到最后的一兵一卒,和尚拄刀孑孓耸立,缓慢而悲壮地倒地。

关键词:主旋律。

主题曲中“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两句的配乐,我姑且称之为“主旋律”,我也做了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在全剧中共出现11次。

我认为和其他配乐相比,“主旋律”出现的情节是最能反映主题,最具感染力的片段,或者再现了英雄冲锋陷阵、慷慨赴死,或者再现了整支队伍浴血奋战,几近全军覆没。

虽然有许多英雄就义时的伴奏不是用的这两句配乐(尤其是最后两集),但我认为这两句音乐的典型性和悲壮性最为突出。

兹罗列如下:第一集30’49’’初上抗日阵地的川军付出前所未有、前所未料的伤亡与敌拼杀于顿悟寺第二集7’03’’打下气球回阵地途中,廖俊杰被炮火击毙第三集2’20’’炮火假延伸,张抗背起谢团长中弹,团长牺牲,张抗失踪第三集6’59’’淞沪战场上的川军几近覆灭,广西军赶到,移交阵地第六集 26’10’’继王长生身手矫健干掉了机枪之后,连长张抗身先士卒携手榴弹炸毁敌坦克,(主旋律给了张抗)第七集5’45’’靳团团长和副官亲上火线与日寇拼刺刀,焦大胡子:“靳团完了”,八路军赶到第十二集10’35’’这一次有资格得到主旋律配乐的是王长生(虽然先于他魏明刚牺牲了),在滕县外围战役,携手榴弹端掉敌机枪,被击倒,后失踪第十八集18’25’’ 干猴儿炸机场,未果引弹与敌同尽,长生等被围困危难之际新四军赶到第二十二集 8’40’’轮到杨彪顾头不顾腚了,手榴弹引线拉到一半,面目狰狞大吼道“啊——”,又是卖萌的。

“张抗你怎么来了”“废话来救你呀”第二十五集 17’55’’徐翻译官自杀殉国第三十三集 2’50’’马头山二号防线,吴天禄率兵坚守,全体战死关键词:血性。

我以为血性与理性相对,本应当无关乎价值判断,但通常是偏褒义的一个词,否则便会代之以诸如鲁莽或野蛮。

战士们浴血沙场无疑是血性的表现。

在战场上,需要一种同仇敌忾,不能把鬼子当人,要当成鬼、当成畜生。

有了仇恨,才能发愤杀敌。

战场内外,有许多愤怒难抑的场景,这也是军队应有的特点。

兵营里处处充满血性,训练格斗练得“欢实”,枪是“命根子”,吊打同袍的是吴天禄,最讲义气、杯酒释前嫌的也是吴天禄,但为了义气也可以让莽娃断腕,让李波活埋。

靳旅长则彰显了军官的血性,可以亲上火线拼刺刀,可以扮土匪劫囚车。

指挥部是一个理性和血性兼具的场所,军官们在指挥部喊出:“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血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不适合于道德善恶的判断,但可作审美关照。

英雄惜英雄,好汉惜好汉,血性是战友情谊的基础。

关键词:尊重。

不打不相识,打出尊重和友谊。

以低劣的武器装备与日寇相拼,场场都是恶战,葛督查奉王铭章命撤离滕县时红着眼圈说:“川军将士的忠义血性,天地可鉴”。

个人的案例满满当当,秦福才、黑娃、胡大个、何阴阳、莽娃等,都是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例如借吴天禄之口赞何阴阳:“没看出来啊,何阴阳也是条汉子”,借张抗之口赞胡大个儿“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没有人敢不把你当英雄”。

吴天禄从对张抗冷笑以对,到敬重他是一条汉子,对弟兄们“谁都欺负过”,到成为同生共死的兄弟,兄弟岂是随随便便喊出的名号。

最典型的案例莫如张抗和杨彪这一对一直杠着的兄弟。

第五集干完架,杨彪称“你还算是个对手”。

第十二集“自打咱们第一次见面开始,我就没服过你,但是我从来没小看过你”。

第二十二集“咱们带兵的,有时候打起仗来,真的是顾头不顾腚”“如果我现在还是个参谋,我绝对不会这么做,兄弟,我理解你了”等等。

二人间喜剧性的情节不少。

关键词:对逝者的记忆。

人和人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共同经历的记忆的基础之上,对往事的回忆伴随着感情的流淌,而故人逝去之际所触发的断裂感让感情喷薄而出。

他人的记忆,也是英雄存在的意义的证明。

电视剧叙事借用寥寥几个场景的组合,还原逝者生平形象或者相与交往的历程。

这些场景大多是在逝者面前的一个或多个当事人曾经亲历的场景,但也有少部分是从全知的叙述者本身的视角出发,用以补充对一个完整人物形象的建构。

①毛弟牺牲时,一是新兵入伍时用方言口音自我介绍“毛弟”、“姓毛”,二是跟随王长生在暴风小组多日,回到老部队,靳继忠夸赞“老兵了!

不赖!

”,回到现实又是一个场景,合围过来的队伍已经是一个排,脱帽哀悼排长毛弟,以上,构成了一个士兵生涯的轮回②葛薇牺牲,两个回忆场景,“我叫葛薇,军委会督查上尉,不叫哎”初识时的盛气凌人,“等抗战胜利了,咱们好好计划一下咱们的将来”此时感情已笃,对将来仍然抱有希望,回到现实斯人已逝,构成情感历程的一个轮回③和尚牺牲时,张抗回忆和他谈起日本人不是人而是鬼子是畜生,吴天禄的回忆从由于和尚只打不杀要枪毙他,到生死兄弟的表达④何阴阳牺牲,脑壳疼和要死就我一人死要不要得,这个人物形象的变化似乎缺乏背景交代。

⑤吴天禄死后的感情戏是所有人物中开展得最长的一个,达7分多钟。

首先是战斗前吴天禄自称九条命不会死的场景与现实的对比;然后是靳继忠的回忆,他痛心自己对待吴天禄老是唠叨,老是板着脸,当着弟兄们的面不留面子,然而心里面却敬重他是英雄,共同打了十五年的仗,从来没有拉稀摆带;张抗回忆起出川前训练时吴天禄的骄横以至日后关系的改善;靳继忠回忆起吴天禄的成长,全知视角出现,吴天禄与和尚、与胡大个儿、李波等人的相处过程,展现一个血性豪爽的汉子;最后是葛薇的回忆,也是从最初的相互抵触,到后来把他、把大家当成兄弟。

【不同人的记忆,塑造一个丰满的形象】⑥王长生向被绑在坦克上的郑桂芳开枪。

如果说赋予一个人生命让双方结下牢固的纽带,那么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当产生同样的作用,这一行为本身就充满了抒情性。

开枪之际,王长生回忆起的是两人最后一次谈话:你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⑦秦福牺牲后,靳继忠和张抗不经意间回忆起那是一个多么老实巴交的人⑧徐翻译官牺牲后,“你知道那个翻译官叫什么名字吗”“只知道姓徐”,他只是无数默默无闻的英雄中的一个⑨在王铭章殉国之前与之会面的葛薇出城后向靳旅汇报“王铭章师长誓死与滕县共存亡”⑩刘湘殉国,孙军长带头念刘湘的遗言:“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最后两则系高层将领牺牲后他人的记忆。

【超越私人性的记忆】关键词:集体仪式。

仪式是提升士气,凝聚队伍的有效方式,仪式是体现集体之集体性的典型场景。

①全体点名,”:“一营!

”“一营连长张抗!

”(一营只剩个连长)“二营?

二营?

”“报告,二营……二营已经全体阵亡了”“三营?

三营?

”无人答“全体活的给我站起来!

” 人亡番号在,全体点名是对于身份和功勋的一种集体追认,以及对于团队仅存的有生力量的凝聚和激励。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垮②口号,例如死字旗下的呼号:“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送旗一面,时刻随身。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老河口保卫战前的呼号,“身后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别无退路!

”“我们别无退路!

我们别无退路!

我们别无退路!

……”③请师长,敬礼,放枪④酒。

a. 山西大山里出来,庆功宴一场酒b.黑娃加入袍哥人家 c.敢死队喝泸州老窖壮行 d.弟兄们给张抗老头子敬酒(脱帽,火把)e.暴风小组被遣散将回老部队明刀明枪战斗时喝酒 f. 靳继忠为吴天禄备酒etc如果说烟很大程度上被禁,那么酒就成为剧中重要的抒情符号。

关键词:战友和战友情。

前文已经提到,对共同战斗经历的记忆以及通过浴血战斗彰显的血性和获得的尊重,是战友情的重要基础,而集体仪式则是提升士气和加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这一段做一些补充和综合整理。

①战斗中,一起射击,一起掷弹,一起冲锋,一起拼刺刀近身肉搏,前呼后拥,一呼百应。

一起挖战壕,炮火袭来躲藏在同一条战壕,战死死在同一条战壕。

伤口相互包扎,行走伛偻提携。

击中目标时一笑会心,为牺牲的战友揩血挪个好地。

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冲锋时前排战士倒下后排继续前进,城墙上前方机枪手倒下后排来顶替,在一部川军纪录片里一位老兵描述了这样的景象:战友身亡痛心疾首,在倒下的战友身躯上架起机关枪,发愤还击。

②战地生活,举两个例子。

一是来信了,大家伙儿立刻把通信兵围个里三层外三层,对于千里外征途上的战士们而言家乡来信也是身份认同和集体凝聚力的维系纽带,对女孩子的来信的兴趣则具有异乎寻常的一致性。

【一致的性别认同】二是恶战后开饭了,一顿回锅肉可以令众人舞枪,欢呼雀跃。

酒宴前文已提过不复述。

③战友之间的关系还重叠着地缘、血缘的关系,出川前往往秉承父命相互照顾周全。

同时还夹杂着地域性帮会文化,例如袍哥人家。

据了解,这些重叠的纽带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忠诚度,不离不弃,以死事其主。

④相互支援,默契配合。

支援配合分不同的层面。

有的是同一支团队内部,例如单人冲锋,破坏敌坦克或重机枪,后方集体火力掩护。

有的是靳继忠之下,或者张抗手下,兵分几路,连环出击,或里应外合,或声东击西,令敌顾此失彼。

有的则是友军之间的相互支援,张抗和杨彪之间你来我往的相助毋庸多言,与川军合作过的还有广西军、共党的八路军、新四军等。

⑤背叛与忠诚。

主要指莽娃的案例。

剧情似乎把金钱、女色、权力、名誉等种种欲望都赋予莽娃这一角色,这些选项与对于兄弟的义气和忠诚一道放在价值选择的天平上。

莽娃选择了前者,遭到了重罚。

一个反面案例更衬托了忠诚之为重视,虽然这里的忠诚与帮会意义上的忠诚相互重叠。

⑥共担责任。

例如夜袭敌军炸毁八门重炮,师部来调查,靳继忠、罗副官、张抗等争着承担责任,被笑称会演戏。

再如劫军粮、营救张抗出狱等,都是众人争着承担责任。

死亡尚且能与共,何况活罪。

 2 ) 细评《壮士出川》,只能得1星

看到豆瓣评分这么高,我抱着极大的期望5星起评1.音乐气势恢宏,加一星;但是部分山寨Hans Zimmer的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和勇闯夺命岛,减一星。

2.日军稍微懂点战术,知道交替掩护,不再无脑冲,加一星;但是日军多次冲锋时竟然不上刺刀任由川军大刀砍,令人匪夷所思,减一星。

3.虽然有神剧成分,但总体剧情勉强还行,不过特种作战、谍战成分还是太多,不加不减。

4.川军各种精确制导手雷炸装甲车,开阔地无敌躲子弹,瞬间爬炮楼、爬悬崖,身中数弹依然不死,减一星。

5.画面显示川军与日军伤亡比为10:1,但是最后听战役总结变成1:10,这种只为观众‘享受’的欺骗性手法令人相当不舒服,减一星。

6.cpc及政治成分太多,减一星。

7.作战以及被rape时国军葛督查竟然穿高跟靴(不过后来正常了),减一星。

综上1星PS:《长沙保卫战》比这电视剧靠谱多,cpc成分也不那么明显,但是豆瓣评分竟然只有7分,实在让人无法相信。

 3 ) 抗战剧的典范

真实再现了抗战战场上的残酷,对面的日军也不是草包,拥有良好的战术素养,再现了川军将士的英勇,虽然有政训这类人但是篇幅很小,川军也不迂腐不畏权贵,没有对战场产生多大影响。

整个剧情和场面都堪称抗战剧的典范,没有太多政治导向,国共合作真实客观,不大肆渲染,能做到对政治上的没有过多的一抬一踩,只有对民族英雄的刻画和崇敬,即便是汤恩伯这种人也基本属于一笔带过,足见编剧和导演的大气。

虽然这支部队里无论什么出身的都有,但是一心打鬼子,他们都是民族英雄,正因为中国当时有这么多铁骨铮铮的军人才有了最终的胜利。

 4 ) 目前为止最优秀的抗战电视剧,向川军致敬!

这是雪豹之后又一部可以看的抗日电视剧,可以说这部电视剧超越了雪豹和亮剑,是目前为止最优秀的抗日电视剧。

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战争是残酷的。

全剧再现了川军这一悲壮的角色,佩服他们。

希望现在的人也有些抗日的意识,让先烈的血不会白流。

中日再次交战的话,希望不要有那么多汉奸。

 5 ) 以“血荐轩辕”浇历史块垒

转帖:鲁迅先生曾将自己在困顿和冷遇中,坚定不懈的爱国情怀写入诗中,其文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把35集的《壮士出川》看下来,总体感觉正是如此,这是一部带有强烈正名色彩的、充满正气的电视剧。

这部四川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为抗战史中“川军”的悲凉与悲壮,书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颂歌。

它的叙事基调,有似于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 。

  这部作品很好地驾驭了史事和传奇叙事的关系,史事有根据、传奇有韵味、角色体系设计得虚实得当、轻重得体,为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增添了地方系统抗战故事的新样式,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好作品。

  把《壮士出川》放在近年来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娱乐化的视野下来打量,它有激烈的战争场面,有抒情化的渲染,但没有过度的夸张;有草莽出身的角色,但没有对江湖趣味的激赏;其中有爱情故事的描写,但没有沾染情感泛滥的弊端;其中有对日酋的刻画,但没有脸谱化的简单处理。

这当然是以最低标准来衡量《壮士出川》 ,但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早在四年前开始剧本创作的时候,本剧的创作态度就是端正的。

《壮士出川》把握住了社会效益为主导的大端。

这对我们今后在创作抗战题材电视剧时,如何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有参考价值的。

  把《壮士出川》放在近年来描写国民党系统军队抗战故事的电视剧作品群中来看,我觉得这部作品是我国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第一部较为完整地描绘了一支国民党地方军队抗战功绩的作品。

自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以来,我们描写国民党系统抗战的电视剧,有两个明显变化。

第一,是作品中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士绅角色的正面色彩更为浓厚了,包括军事素质、文化教养、伦理道德都有提高。

第二,作品描写的题材开始向专题化转变,出现了描写中国远征军的作品《中国远征军》 、描写国民党空军对日作战的《远去的飞鹰》 《血战长空》 。

这次《壮士出川》描写的是国民党川军系统的抗战故事,为这个专题化的转型增加了一个类别。

  我对“川军”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小学初中时看的电影《突破乌江》 《大渡河》等作品,模糊之中知道红军也曾遭到“川军”的围剿,“川军”是反动派的军队。

这支“双枪军”既受国民党中央军的排挤,又是不堪一击的。

1986年,我上高中的时候,  第一次看了《血战台儿庄》 ,其中就有对川军赶赴山东作战的介绍,而王铭章师长在城头拔枪自杀的段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我了解“川军”的视野过程,是与大众传播的视野变化密切相关的,是与30年来我们的文化观念转换密切相关。

  把《壮士出川》放在历史题材创作中来看, 《壮士出川》以川军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从淞沪抗战到老河口抗战的这段历史。

作品在题材处理和结构安排上,采用史实和传奇结合的方法,在大节点上把重大战役的部署与“川军”高级将领结合起来加以表现,突出史实性;在对川军抗战历程中的小规模战斗的描写采用了传奇处理的方式。

作品以尊重历史人物、崇敬民族英雄的方法,塑造刘湘、邓锡侯、王铭章等四川籍军人的形象,在描写川军带有的地域文化特点时,则选取了靳继忠、张抗、杨彪、吴天禄、何阴阳、王长生、杨得贵、夏之悦、郑桂芳等角色,在亦庄亦谐的群像中,把袍哥文化、烟土嗜好、风水信奉与世家望族、留洋求学、坚毅自励、淳朴本分结合起来,达到了通过群像展示时代风貌和地方风物的作用,四川人因此立体起来。

  《壮士出川》在角色处理上最成功处有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感情戏。

葛薇、夏之悦和郑桂芳身上负载着四川女性和中国女性的集体价值,她们的痛苦和牺牲,是四川民众和中国人民承受苦难程度的缩影,她们与所爱的人同赴国难、壮烈殉国,她们连同那面“死”字大旗,把四川人民共赴国难的悲壮,从“川军”这个职业军人集体,延伸、还原到淳朴的四川人民的伟大形象之中。

在我看到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中, 《壮士出川》是情感戏处理得最大气、最昂扬的作品。

第二,就是这部作品在角色设计上的辩证结构。

在国民党军对内,有中央军和川军的对立统一矛盾,在中央军内的政训处,有葛薇这样的左派和李波这样的右派;在川军内,有张抗这样的专业军人也有吴天禄这样袍哥老大,有张抗这样的平民家子弟也有杨彪这样的阔少;在袍哥行列中,有吴天禄这样的好汉,也有莽娃这样的二流子。

虽然牺牲了一定的角色个性,但是却容纳下了特定时段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

在用辩证视角处理角色的基础上,作品让所有角色最终都走向敢于牺牲的正途,完成了民族大义的统一性。

所以这部作品里没有一个叛徒。

  本剧在细节处理上有很多精彩之笔。

比如,邓锡侯视察部队时,厨子秦福财不要奖章,只想添一件棉衣以抵挡早起做饭的风寒;在西充,曲晓松报名入伍时看见有包子,把自己领的那份儿让嫂子带回去,给没吃过包子的儿子吃,在打游击期间他打盹醒来时说梦见了儿子吃包子;和尚出身的杨得财,开始还没有从僧人的角色中脱出来,在战场不愿意杀鬼子,在目睹日寇暴行后,他大开杀戒,但当他面对日寇留下的婴儿,慈悲心又萌生出来,这都处理得相当精彩。

 6 ) 铁血征途

看到该剧,没有一个明星大腕,却演出了中国魂!

如今,明星大腕抗日剧,抗日正剧,抗日神剧比比皆是,而铁血征途打破了明星效应的局面,因为即使没那么多观众熟识的脸孔,却靠着好的制作团队,播出后观众的好口碑,让人难以忘怀,缅怀先烈!

缅怀川军,缅怀每一个为抗战做出贡献,做出牺牲的先烈!

小人物,但是刻画的栩栩如生,不像有些剧里,恨不得小日本都是傻子,抗日的人物会牺牲,会流血!

日本人说日本话,川军说川话!

做到了还原历史!

不是整部剧都情情爱爱,主线绝对是打鬼子!

描写爱情很内敛,让人觉得恰到好处!

 7 ) 小日本这样评价,你们好意思给1星

一个日本人看了几十部抗日神剧,写了一本《中国抗日Drama读本》 ,吐槽中国的抗日神剧,但他对《壮士出川》的评价:描绘四川军的奋战,有很多史实人物在故事中登场,是并没有荒诞或者搞笑要素的严肃战争片。

作者在介绍中充分肯定了其作为电视剧作品的质素,同时也对片中的剧情和中国军人给予了正面评价。

文字中基本没有什么吐槽,不过有一句评论让笔者看得笑出声来:“(在这片子中)日军的日文水平异常地好!

”——小日本这样评价,你们好意思给1星!

 8 ) 不够五星,但配得上四星。

说说我给这部剧四星的理由。

1、还原历史,包括淞沪会战,滕县保卫战,老河口战役等等,都是真实存在的战役。

2、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比如川军的草鞋,广西军的托尼钢盔,老河口战役时日军的特种部队偷袭,日军使用毒气弹,尤其是那个炮兵校射气球,我一直以为这是导演硬加的,后来才知道淞沪会战当时这种校射气球真的存在,而且造成了我军大量伤亡。

3、没有神化川军,被中央军看不起,装备差,抽大烟,队伍里夹杂着各种人,炮弹飞来时会慌张的四处逃窜等等这些都是当时真实的写照,但袍哥情谊,视死如归的精神,导演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4、没有弱化日军的战斗力,包括日军的战斗素养,不像是一些神剧里直接冲上去送人头,这部剧里日军大量的使用炮兵和航空兵,将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几乎没有以一当百的神剧场面,实力差距表现的很好,起码做到了日军说日语,而不是一股脑的说中文。

5、演员的演技都很好,台词和情绪的表达丝毫不输一线演员,这也说明导演在选人这方面拿捏的很好。

6、最后我扣一星的理由是道具问题和口音,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所诟病的地方吧,但是毕竟是拍戏,这也是没办法的,只能说细节做的不够好,但整体无伤大雅。

 9 ) 看剧探未来

这部电视剧每一集都显得很精彩,每一集都能带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剧中的人物命运而纠结。

有抗战的主线,也有一点情感线,却丝毫不嫌累赘,从未掩盖主线。

爱情又是如此的纯真,既是战火硝烟中建立的革命友谊,也是相识相知相爱,有缘有分,逐渐走进彼此的世界,令人羡慕。

同时,兄弟情生死相依,以淞沪会战开始,以老河口战役全军覆没为止,抗战仅仅还有四个月就结束,却都牺牲而惋惜。

整个抗战,每四五个军人中就有一名川军,贡献三分之一军粮。

可见,四川为全国抗战做出了巨大牺牲。

虽然,这部剧有很多耳目一新的地方,但也有存在瑕疵,如果更加注重细节会更好。

第一,军人的衣服军衔和职位不匹配。

第二,主角光环依然明显,有些许神剧情节,如和尚和王长生牺牲的时候,中了许多枪,却依然杀了好几个鬼子才牺牲。

第三,相比《亮剑》,快结局的时候,一个个都逐渐牺牲,依然没有脱离悲情的俗套,这也是和亮剑相比逊色之处。

当然,一面“死”字旗,寄托川中父老的期望,亦是全国之希望。

第四,与主基调不符,国军打的如此艰巨,我共产党军队应该出来帮助才行,怎能一到大的会战就没人了,只有小打小闹的时候才出现呢。

综略有逊色,但相比抗日神剧也强了太多,也算矮驼子中拔将军吧。

 10 ) 十足的烂片

没剧情没演出,毫无战略上的描述40分钟1集有30分钟在砍人一贯地刷日军下限,强奸血浆一个不少我方女军人坐姿侧向S型,你这个是军人还是三陪?普通农村妇女带着2个硕大的金耳环,地主家的大小姐也没那么打扮战斗一个镜头下去全场不超40人,冲锋扎堆,2门小炮能打出一个炮兵旅的效果,敌我战损更是瞎搞,我方群演和敌方可以随便死,而主角能迎着机枪直线跑过去还免伤,导演就是一个军事盲,毫无战争常识,先不说和大决战比,和亮剑雪豹相比,这片子让人感觉就是来洗钱的最可悲的是,在豆瓣上竟然有那么多托在刷五星,老实说,当国外的导演在通过战争片来讨论人性,战争艺术,道德等深层次的东西时候,国内的导演却还在用爆炸血浆女人等通过感官刺激来糊弄观众,差距就是那么大.

《铁血征途》短评

要是去掉一些party的就真实了

3分钟前
  • 不夜橙
  • 力荐

先辈们,你们辛苦了,回家吧

5分钟前
  • 张小博
  • 力荐

死字旗,最后一个都不剩

10分钟前
  • 青灯
  • 力荐

战争场面拍的很下功夫很有真实感,比较紧凑。但是结局,有名有姓的几乎都死了,这要告诉我们什么?做英雄都活不下去吗?表现英雄的壮烈就一定要死光吗?

12分钟前
  • zhenfengdz
  • 推荐

一言难尽啊。。

17分钟前
  • Menjoe
  • 很差

最后一集太壮烈了

19分钟前
  • 落莫
  • 力荐

太感人了。四川人不看此剧,对不起自己是个四川人。

24分钟前
  • 荞麦花开
  • 力荐

泸州老窖是赞助商吧,壮行喝它,连接头暗语都是它,这植入也是没谁了

28分钟前
  • 挨踢人士
  • 还行

四星半。这片子很燃,很热血。衣衫演的很有魅力

31分钟前
  • 晴空
  • 推荐

看过抗日神剧再看这个,仿佛在看纪实片。三对感情戏都很细腻。主角张抗的角色塑造的比较丰满。结局非常伤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60万川娃子血洒抗日疆场,能拍的其实很多。期待有更多类似的片子。

33分钟前
  • 南太平洋
  • 推荐

还不错的

36分钟前
  • 忧郁的乐乐
  • 还行

致敬铁血忠魂!片子表达是很好的,很有血性,确实反映了作战的困难,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但制作一般,一多半都是战争场面,武戏比文戏多,武戏没文戏好。

37分钟前
  • OneDay
  • 还行

挺好de

41分钟前
  • 皓天-李🐯
  • 还行

还行,砍人和重复镜头太多了.

42分钟前
  • C.Q.
  • 还行

本来是支持国军抗战剧,也知道四川在抗战中的贡献才来看剧的,结果是弃剧又看,看了再弃,演的是很悲壮,只是日军还是一如既往的想傻子一样,怎么看怎么假,

43分钟前
  • 较差

如果真的读过抗战史很难看下去,但相对来说已经算精致了,川军和新四军对话那一段真的很好笑,葛队长越看越有气质怎么回事。。。

45分钟前
  • 还行

特别好的抗日剧,台儿庄战役演绎的很好

48分钟前
  • zzpp
  • 还行

川军悲壮,看到最后泪目了

53分钟前
  • 花开有声
  • 推荐

本来不喜欢看抗日剧的,因为近年的都很离谱,在别人家做客看了几集觉得还可以,后面回家看越来越离谱,忍到二十多集终于看不下去了,几个人没掩护拿手枪站着慢慢后退对战一个肉眼可见几十个小日本,而且小日本还上大炮轰炸他们,笑死我了打几个人要上大炮,而且还能等来援兵救那个男二;这部戏战争戏份占比很大,但是槽点都在大大小小的战争戏,鬼子弱智一样,鬼子被手持砍刀咔咔砍、端着机枪不掩护站起来咔咔扫射鬼子,等等等…男二这个角色也是槽点,时而表现他很聪明,时而又像傻子、时而又像个莽夫,还穿西装革履特别显眼去探消息,真不知道编剧怎么表现一个人物性格特性的。对比手撕鬼子、包子手雷这些神剧稍微好点,但也是漏洞百出,有点神,不值得8.8分,综合只能拿到6-7分。

55分钟前
  • 我是一只鱼
  • 很差

壮士出川不复返

57分钟前
  • Thinkhard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