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年前的这个时节,在度过一些不知所云的清晨晌午之后,我可能会兴致勃勃的在网上翻到当年的高考作文题来写些七七八八的东西,走到今天我的想法我的目标总有点摇摆不定,脑袋里蹦出很多的想法但常常不知道如何去组织起来,像是在经过长期的斗争后,我决定把自己束缚在一两个命题之下,试图用一些本来看上去很愚蠢的条框来规范我的想法,使之能尽可能的从混乱中脱离出来,哪怕只说明白其中某一点,也是值得高兴地,毕竟,过了那一个小时也许那些想法永远就消失在无聊中,好像从来都没有存在过。
《Stoker》是一部商业片,来自遥远的东方的XX进军好莱坞的试水作,就像面对高考作文题一样,脑子里第一反应是想象这又是哪里来的《读者》心灵鸡汤二逼文为载体的命题作文吗,或者是XX拼命地试图用自己在东方所擅长的路数来到西方演一个防弹武僧吃力不讨好吗。
海报不像,海报有点韩式惊悚味片子不闷,但又不是那种能一下把人的神经抓进去的程度,从其他人的影评里我才又更学到一些“观影技巧”:影片中的黄色,我一直都没有意识去注意到的一个元素。
片头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亚洲人很习惯在影片中组合起大片大片强烈的内心活动,同样是金色阳光下的绿草从,东西方就能明显的区别出来,而这种信里内心活动的表述方式,对我来说很习惯。
史高飞写的剧本,说老实话真心觉得不算太懂,刚看完片的时候觉得可以给三个星星过了一会不知为什么又有一种冲动再次打开电影,重新看了一下片尾。
片尾曲很有味,同时,贯穿在整个影片中使用的对比,这种看上去最为简单的技巧,在有规则的重复使用衬托之下,故事虽不出彩,但讲出来的天地,足够完整。
就像我曾经想的,高考作文的傻帽题目,也能写出点什么
即使遇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叔叔查理突然间降临在父亲的葬礼之上给这个家庭平淡无奇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葬礼上美艳的母亲百无聊赖的表情在看到查理那一刹眼睛里迸发出来的光亮到少女英迪亚运用她那异乎寻常的视力看到了站在半山腰遥望整个葬礼现场的查理那时候她就已经意识到这个男人和她一样拥有着超乎寻常的视力他们在隔空对视的那一眼当中看清楚了彼此那是一种来自时空之外的召唤那是一个可以相随的身影但是英迪亚却并没有应答非但如此她对这个从天而降般的叔叔保持着一定距离的戒备与敌意她在他身上看到了未知的危险直觉告诉她和叔叔的相遇就是一场注定要爆发的撕咬因为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同样的兽性以及杀戮的欲望……相貌英俊的叔叔很快就赢得了不甘寂寞的母亲的心她每次看到查理脸上都会流露出轻浮的笑容这种笑脸她已经多年没有给过她父亲了但是查理却轻而易举的得到了母亲的青睐因为查理长得酷似死去的老公年轻的时候甚至比年轻时候的理查德更胜一筹的除了相貌还有讨人喜欢的机灵劲是的查理是个天才除了高超的厨艺写作和音乐方面的造诣也非常高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抹了蜜一样的甜听起来让人心里舒坦而且自带一股子浪子的风流倜傥英迪亚的母亲很快对查理动心了并且想把他长久的留下来……但是查理在和英迪亚母亲调情的时候眼睛也会不自觉的搜寻英迪亚的所在只要看到她查理的眼睛里就会充满了柔情与宠溺虽然每次他看到的都是英迪亚一张绷得紧紧的小脸……英迪亚对查理来说是灵魂的中心从她出生那一刻开始他们俩的命运就紧紧的缠绕在一起他在精神病院里阅读的大量书籍在写信的时候派上了用场他以一个旅行家的视角写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用幽默而诙谐的语言俏皮而生动的描述如果不是所有的信都发自一个地址可能谁也想不到那些信的内容居然都是凭空虚构出来的英迪亚自己也没有想到她会是查理爱中之所爱是查理的复活之地……他这次回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带着她远走高飞为了这个目的他杀死了周围所有让他感到麻烦和羁绊的人类……
英迪亚从小时候开始就已经不自觉的显露出狩猎的本能父亲从她的一举一动之间看到了疯子查理的影子所以对她格外的重视和保护利用打猎来释放她骨子里杀戮的本性表面看起来父亲的目的达到了所有认识英迪亚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娴静而优雅的淑女但是只有她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们才知道她是一个性格古怪的女孩她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了高墙没有哪个人能够入内她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但是查理在这堵高墙上打开了缺口俩个人一块杀人的时候就像四手联弹钢琴一样的默契自如就如同他们都喜欢四肢划动的动作查理躺在活埋亲弟弟的沙地上不停的做出这个动作沙子被他扇动的四肢画出了一个心形看上去和他天使般的面孔非常的相配……英迪亚在无聊的也喜欢躺在床上这样做只不过她心里清楚自己并不是什么天使而是黑暗里隐匿着的蝙蝠扇动是蝙蝠翅膀上面的细羽它们一直在沉睡直到有人过来把她叫醒……查理搂着母亲迈着优雅的舞步谁知道这是最后的死亡之舞呢?
杀人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沉默的背景看着一个人慢慢的咽气心里充满了不能言说的欢喜那种欢喜只有查理懂得……但是她却不得不杀死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与她慰藉彼此孤独灵魂的男人了因为他要杀死的人是自己的母亲没有哪个孩子会在一旁袖手旁观即使她从来不爱自己的母亲也必须要最后时刻挺身而出……查理用死亡诠释了什么叫做至死不渝他送她十八岁的生日礼物那么高贵的鞋子是查理的玫瑰查理死的时候花瓣掉落下来那声音可以让英迪亚一直醒着……靠近些我确信你的眼睛是一种更深的绿英迪亚的相貌和她的性格一样复杂而微妙第一眼看过去她只不过是一个表情阴郁的普通少女但是她的眼睛让她与众不同那里面既有火焰般的狂野也有漫天大雪般的清冷她在杀死了查理之后走上了放逐之路这回指引她方向的是来自深海的光那里住着的孤独的海怪已经彻底的苏醒过来伴随她的是群星般的寂寞和陷入永恒黑暗之中的灭亡……
朴赞郁和奉俊浩算是我最爱看的韩国导演,再往下数就是空房间以前的金基德和金知云。
亲切的金子和我要复仇最得我心,而蝙蝠里塞的内容太多,主线不明,节奏奇怪,情节冗杂。
朴导的中心思想,除了众所周知的复仇以外,可能就得以亲切的金子里一言以蔽之:“一切都得漂漂亮亮。
”身为处女男的朴导终于借好莱坞的细节和美工得以把暗线,细节和构图做到了极致,加上神一般的配乐,足以让各位感官癖关起门来高潮好几年。
不必说森门大宅Jaguar Steinway,也不必说像用大理石刻出来一般的基婶儿和古迪子,就连在简爱里被万人唾弃,另无数痴男怨女怒吼放开那只法鲨的米丫。
华什么姓超级长姑凉都被拍得苍白清瘦湿润性感。
除了复仇和美,这次新的主题是“Hunting”。
至于围绕这个主题说的内容,首先不是体现在情节,反而是在细节和符号中。
关于蜘蛛和性意识啊,屎壳郎啊和坟上的石头啊,钥匙和隐秘于启蒙啊,服饰与继承啊,雪天使和杀戮等等的联系,暗示和反差对冲,大家都写得蛮清楚。
而关于隐喻还有以下几点目前没被吐过槽的,先在此总结一下:一。
影片开始India挑脚上水泡时画面对衬的雕像。
熟悉欧洲艺术史的同学可能在India开始挑脚泡,雕像出现前就联想到了这个题材,因为他实在是太出名了。
出名到千百年后人们还一遍遍的用各种材料复制这个雕像,并且神编一些乱七八糟忠君爱国的故事以掩盖自己恋童/SM爱好者的本质。
对于这个雕像的讨论我想Heinrich von Kleist 和 Thomas Mann是相对没那么瞎编和诚恳的。
Kleist说:这美感来源于男孩动作的真实性,挑水泡什么的破皮了然后好多水流出来然后还有点痛的感觉最棒了呢什么都必不了所以就挑了呢,如果是因为被这男孩的美感打动而去做这个动作的话那么挑了一万个水泡也白费哦。
而Thomas Mann这个恋童癖更直白:赤果果的小男孩就是最美了,每一根头发都在勾引我呢。
二。
关于鞋子的隐喻。
据说鞋子这个情节是原本剧本里没有,朴导自己提出来然后附加的。
觉得可能的解释有以下几种:1。
成长的隐喻:当然字面上的理解就是成长的足迹什么的,画面上的体现就是18岁的India睡在从小到大18双一模一样的鞋的中间,然后由Uncle Charlie 为她穿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双高跟鞋,本来还处在愤怒中的India顿时(表现得)有点晕眩,并且开始显现出亲和Uncle Charlie的姿势。
在这个层面上一是体现的Uncle Charlie的控制欲,从最后的结尾也可以看出与其说他关心和爱India不如说他想控制和支配India,让她按照他的计划成长,成为他的“知己”,最后死于他的设计之下。
Uncle Charlie 所以看似没有逻辑的行为也是源自于此:他并没有爱的能力。
2。
性, 约束和继承。
作为恋足癖的传人,我们自古就有伏羲的老妈华胥踩了神的足迹产下伏羲和女娲的故事。
国人的裹小脚跟高跟鞋的功效如出一辙。
男人以一只鞋为依照去寻找心目中的女人,女人为了迎合男人不惜削足适履的故事,东西方都不曾少。
鞋是女人的规尺,按男人的标准量出女人的长短,女人们却为之争风吃醋甚至疯狂。
电影里,Evie最吃惊的甚至不是偷听到Charlie说要带India去纽约,而是看到India穿着本以为是为自己准备的高跟鞋。
顿时新仇旧恨冤气冲天。
关于Evie这个角色,看到有分析说是欲望的象征,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Evie代表着鲜活的俗世欲望,所以性格跟与世隔绝的Stoker家族格格不入而痛苦,本以为生个孩子可以改善和家庭的关系,谁知生下个血统纯正的冷血杀手继承人。
Richard为了培养女儿煞费苦心,于是Evie连最后一点丈夫的关注都失去了,因而母女关系紧张。
而当最后感到女儿受到威胁却又不得不担任母亲角色。
教科书式electra complex,务需赘言。
看到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既然Richard对India隐瞒Charlie的存在,为什么会放手让她穿Charlie送的鞋子。
答案可能是Richard本人也不知道鞋子是来自Charlie,因为女管家Mrs. McGarrick是Charlie的眼线这事儿Richard死后Charlie回归才被India发现的,而India一直到穿上高跟鞋之前也都不知道这些鞋子来自Charlie。
三。
关于角色的二元化分。
如果说黑头发蓝眼代表了Stoker家的血统,单为强调Charlie和India的继承关系,则无法解释Richard的棕色瞳孔,琴姨的金发和Whip同学的黑发,并且,被Charlie活埋的弟弟Jonathan也是区别于兄弟俩的金发。
其实,上面提到这次电影的主题是Hunting,按照捕猎游戏中的攻受关系来划分的话,发色代表的角色就一目了然了。
黑发色代表攻方,或者说有意识的进行捕猎游戏的人,剧中有疯狂进行捕猎(杀戮)的能手Charlie,理智克制将捕猎限制于游戏本身的人Richard,被Richard和Charlie引导而最终踏上自己捕猎之路的India,有捕猎野心却能力不足低估对手反被干掉的Whip和警长;而其余角色,琴姨也好,管家也好,欺负India却退缩的少年,甚至Crowford迷恋Charlie的工作人员,以及Jonathan,都一律的金色的发色,这象征着他们的纯洁,也象征着他们的无知,或者对捕猎游戏的天生不敏感,或者说天生的猎物属性。
而Evie的红色头发则是纠结的欲望,她感觉到孤独,因为在Stoker家族中缺乏对手/同伴可以和她进行欲望层面的游戏,就像Charlie之所以孤独,因为长久以来没有对手/同伴可以和他进行杀戮的游戏一样。
Charlie强烈的占有欲让他无法忍受独占着哥哥的关爱的Jonathan,这跟Evie无法忍受India独占丈夫从而嫉恨自己的女儿也如出一辙。
在餐厅和Charlie跳舞的场景里,Evie说每次跳舞最后自己都会成为领舞的人,暗示了她在她的欲望游戏世界里常胜将军的地位,而Charlie这个超级控制狂居然儒雅一笑回答说那你就领吧,一方面是自信,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Evie的游戏根本缺乏兴趣。
当然最后Charlie连这游戏也胜了Evie,无欲则刚的典范。
四。
关于这部片的主旨。
当然像朴赞郁这种爱用符号和象征的作者的作品总能让人无限的引申下去。
但如果追叙Uncle Charlie这题材的根源,即希胖的The Shadow of Doubt,很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与其说这是惊悚片不如说是心理侦查片。
与The Shadow of Doubt类似的是Uncle Charlie凶手的身份在影片刚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已经交待了。
那么剩下的三分之二只是作者无聊炫技展现黄暴吗?
当然不是。
前面提过这次朴导的新主题是Hunting,而围绕这捕猎游戏,讲述的则是India在这游戏中的心里疑虑,这疑虑像一片阴云,笼罩着India和Charlie的周旋,笼罩着India和周围人的互动和救援,笼罩着India对自己的探明和定义。
还记得Charlie刚出现时和India之间的紧张关系么?
Charlie才出场的时候,总是站在制高点观察一切,而India在丧宴上不停的换位置也是为了躲避Charlie的追踪,结果还是被Charlie从高处扑到,并教育(暗示)性的说别让我站在比你高的位置。
India从一开始就对Charlie敬而远之甚加防卫,一是出于猎人的直觉感觉到Charlie是个更强大的危险的存在,并且感觉到自己或许是他的目标,二是因为性意识还未完全开启。
女人们都爱Charlie,为他的魅力折服,而当India在Charlie的引导下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时,她也开始对自己的判断和直觉产生了怀疑。
在经过弹钢琴和森林那一夜之后,她意识到了自己与母亲,甚至与父亲的不同,在于自己身体里嗜杀的疯狂的血,这种意识让她开始认同于Charlie。
但对于这种认同的疑虑使她试图接近母亲,试图向她描述捕猎游戏的世界,其实是对母亲的警告和寻求救援:在Charlie和她和她们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捕猎游戏,而她们处于劣势之中,在局势明朗之前她会在暗中静俟时机。
而这唯一一次的试图沟通却被嫉妒中烧的Evie生硬中断,以致India只有单独行动。
电影中一直穿插反复回放的父女二人狩猎时,父亲的默默示意和女儿的眼神询问,就是对这捕猎游戏关系的揭示:父亲不在了,母亲用Charlie替换Richard并依旧把自己当成情敌,而一直在暗处逡巡的Charlie,是敌是友?
果真是敌人,什么时候才是出击的最佳时机?
India的疑惑在不断的发现新线索,以及Charlie咄咄逼人的拨弄下左右摆动,并且Charlie开局一路大获全胜,从用藏在Mrs. McGarrick的尸体做试探(India在此吃冰的段子,也是是棕色的巧克力在上,金色的香草口味在下,呼应发色上的两分法,India此刻暴力嗜血的一面浮显),再到两人亲密战友般搞定whip分享杀戮,使得India不由自主放松戒备将对父亲的感情(之前经常一起狩猎)多少移情到这个外表跟父亲极其相似的叔叔身上,并认同于母亲对起产生情欲,最后到读到Charlie的信,开始因为Charlie信中表达的爱意所感动而对Charlie产生认同。
在偶然发现Charlie的谎言之后,疑惑被Charlie炫耀式的自白粉碎。
India经历了一切回到原点,即认定Charlie是危险,却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新的认识和肯定。
她现在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所以要求这个声称爱自己的叔叔离开。
疯狂的Charlie却洋洋得意的向India讲述自己杀害Richard的经过。
于是India起了杀机,佯装被Charlie打动穿上Charlie的高跟鞋,其实这眩晕大多是一种伪装,即使可能真多少有些动摇的成份。
India接下来和警长谈话以及弹琴的部分充分演出了虚与委蛇这四个字,她的目的也许是想把Charlie引出这个家再伺机解决,却被意外醒来的母亲发现让Charlie动了杀机,India为了救母亲只有提前动手,却对屈服于欲望选择Charlie胜过自己的母亲彻底失望,也可能是为了逃出Stoker血脉的诅咒,India按照父亲Richard的安排去了纽约。
于是故事的最后,India穿上了母亲的衬衫,扎着父亲和皮带,穿着叔叔给的高跟鞋,性感理性又心狠手辣于一身的达到了人生的大和谐自己做上了自己的主人。
五。
关于结尾的剪刀。
我认为Charlie是想要杀India的,India估计也料到了。
Charlie不懂爱也没有食欲和性欲(有可能是暗示他吸血鬼的身份),支配他的只有占有欲和杀戮成功的快感。
他也不会需要人的陪伴,所以才会选择在成年之后自愿呆在精神病院十多年,只为等India成年之后启动光源式计划。
Charlie之所以对India那么热心,大概一是因为India是哥哥新的生活重心,二是因为从Mrs. McGarrick那里听说India和自己的相似(讨厌被触碰,感官敏锐,不合群,喜欢打猎等等)。
一方面他需要找India处找自己的认同,分享杀戮的快感,而另一方面我想他试图证明自己和India的同等性,以证实哥哥对自己的爱。
心智类似于孩童的Charlie自己缺乏爱的能力,却极度渴望爱和占有,所以当感受到被欺骗或者背叛,抛弃时反应强烈 (见杀Richard和auntie Gin的情景)。
最后的Bugs。
森林戏虽然拍得草鸡美,但是Charlie明明先从自己身上解下Richard的皮带绑住了Whip的手,然后用whip自己的皮带绑住脚,整个动作流畅自然堪为经典,如何在India回忆的后续里Whip又空出手来把India扑倒,Richard又手持皮带把Whip勒死了呢?
还有就是个人感觉杀警长的戏也意味不明。
既然决定追寻新生活了杀了警长不会让自己暴露得更快吗?
虽然最后的场景画面,台词和音乐还是互动得蛮过瘾的。
故事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看电影时,心中有一个越涨越大的疑惑。
看完只觉浑身一阵寒冷,哪怕现在是酷热的六月天。
这是一部悬疑片。
故事很简单,不宜剧透。
一句话概括:一栋大宅,一个家庭,接二连三有人人间蒸发,他们被谋杀了吗?
凶手是谁?
凶手为什么要杀掉他们?
作为悬疑片,它并不吓人,没有恐怖的音效,也没有忽快忽慢的节奏变化,它是慢的,娓娓道来,很柔和。
但是平静的表面隐藏着一个或许很黑暗的真相,那么真相是什么?
故事真正的主角只有两个人:小姑娘印蒂亚-斯托克和她年轻帅气的叔叔。
小姑娘浑身都散发出诡异的气氛,她成熟,不轻信,她总觉得生活中有一个巨大的谜团,而自己或许就置身于这个谜团的正中央。
她是观察者,潜伏在暗处,就像潜伏于草丛中等待射击的猎人,恰如聚精会神地思索,想要了解真相的观众。
小姑娘的叔叔是一个帅得会让女生尖叫的帅哥,眼神中有顽皮和纯真,没有丝毫的阴暗。
他的目光总是追随着侄女印蒂亚,让人忍不住想要知道其背后的原因。
(ps:绝非乱伦这么简单。
)这是一部悬疑片,但文艺气息浓重。
电影主角衣着复古,出没于装潢考究的大宅,动不动就弹一支舍人魂魄的钢琴曲。
女主角经常说出一些让人不知所云的话,电影画面干净,氛围令人沉醉,每一个镜头都无比精致,每一个细节都美妙绝伦。
浓厚的复古气息盖过了悬疑片的阴森恐怖,但这三位主角(另一位是小女孩的妈妈)依然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吸血鬼家族。
事实上,这个家族比吸血鬼家族更恐怖,他们也是嗜血的动物,是现实生活中的“吸血鬼”。
事实上,这是一个关于疯子的故事。
世界给疯子一张冷脸,而疯子回应世界以更加极端的疯狂。
他们是。。。
全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08ce20101cnga.html
1,果然是没穿过高跟鞋的小男人拍的,把高跟鞋拍得多么高大上……穿上高跟鞋不是成长,是从兽性到第二性的退化。
2,母女雌竞太男人味了,尼可看到一个老男人和自己女儿站在一起,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担心女儿被骗,愤怒指责老男人,而是和女儿雌竞……Jesus,妻性大于女性的悲哀。
和查理对峙的时候,她竟然没有武装到正确的方向,而是选择了束身衣➕高跟鞋!!
只有人类雌性会被驯化到完全没有攻击性至此吧,又是一重悲哀。
而且她被男主摸一下亲一下就忘了自己目的的样子,实在是太不像个大女人了……三重悲哀。
看出来是男导演了。
3.女主是“父亲的女儿”而不是“母亲的女儿”,她的嗜血和攻击性都来自父系基因遗传,太遗憾了。
4.前半部分本来都just ok fine,女主给叔叔的那一枪给我打清醒了,立刻抬了一颗星。
杀死叔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切生血肉都成为少女生长路上的养料,吞噬一切的凶猛成长,很蒂。
5.确实是非常亚洲风格的英国片,幽深阴郁,换成亚洲脸孔和亚洲环境也不违和……6.哦还有一点忘了说了,男主长得好像《好想做一次》的男配,一副又笨又mean的年轻不懂事富家白男相,实在高深装d不起来,每次装氛围的时候都有种“导演努力了”的故弄玄虚感,出戏。
看过女主的爱丽丝,她好适合演敏感叛逆神经质的倔强少女,少女成长被她演得十分力量感而不雕琢
我覺得叔叔想要找的是同伴(共謀,同夥)。
他對母親沒有性慾,那只是演給india看的。
有幾幕妮可基嫚喝完東西,歪頭睡著,所以我猜測叔叔在茶水裡下過藥,躲開真正激情的場面。
他對inida也沒有性慾。
其實他肉體成熟,內心還是個無助的小孩,被家人遺棄在精神病院裡。
禮物一直都是女管家放在樹上的,對應了女管家說的:我一直都是你的眼線。
但因為知道實情,所以被殺害了。
叔叔唯一不介意讓姪女知道自己的過去。
在電影中,叔叔甚至屢次暗示自己的身分(冰櫃)。
姪女也許是叔叔在潛意識的愧疚(害死小弟)後轉移的目標。
他期待姪女的認同,故用鞋子操控著她的成長。
我唯一有疑問的,是在和妮可基嫚彈鋼琴的時候,叔叔手上拿的黑色東西是什麼(黑布包安眠藥?
)india總共有三個人格:理性的父親、欲望的母親、瘋狂的叔叔。
在有父親的時候,india人格是完整的。
等到失去父親,又出現了叔叔,她的人格開始混淆。
在欲望被挑起後(男孩斷掉的頸部宛如男性高潮前最堅挺的勃起),她穿上了母親買的絲絨睡衣,幫母親梳頭髮,這表示她第一次認同了屬於欲望的母親。
她在共謀殺人的行為中,叔叔將她內心的狂暴給引了出來,她首度認同了精神瘋狂層面的叔叔。
所以,在知道叔叔的過去後,她僅打了叔叔一巴掌。
但在最後母親(欲望)要被叔叔殺死的場景中,india用父親的槍殺死了叔叔,解放了欲望母親。
她也從這裡開始繼承/竄位叔叔的癲狂。
她穿/戴著父/叔的皮帶與墨鏡,穿著母親的衣服。
準備取代叔叔的紐約人生。
最後的場景,呼應了片首說的:花無法選擇自己的顏色(暗示神經病家族僅能讓瘋狂的血流傳下去?
)。
但片首的紅花,其實是濺血的白花。
所以india在講反話:花當然可以選擇自己的顏色。
她當然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補充1:叔叔我覺得叔叔很有趣,就是他其實一直在暗示自己的身分(譬如問她冰櫃是不是很冷,告訴她不要站在比他低的位置>這呼應他殺死了掉進溜滑梯洞穴,最低位的小弟)。
姪女也許是叔叔在潛意識的愧疚(害死小弟)後轉移的目標。
他期待姪女的認同,故用鞋子操控(?)著她的成長。
特別是在相處之後,他驚喜的發現姪女和他自己的相像。
說叔叔像小孩:在殺死母親的時候,叔叔開心興奮的呼喊姪女來看,就像是孩童忽同引伴加入遊戲一樣。
我會猜他有下藥。
是因為鏡頭有刻意take到叔叔準備的茶組。
但二次是india帶著茶組去找母親,發現母親像垂死的天鵝一樣睡著。
補充2:蜘蛛(友人的說明)最後殺死叔叔,就像是母蜘蛛在交配後殺死公蜘蛛的高潮。
但這裡的"交配"指的是身分的交換,india繼承了叔叔的身分,成為狂顛、有能力的主體。
故事不难懂。
做作,堆砌意象,滥用隐喻。
坦诚地做作,才有韵味。
否则只是扭捏作态。
总有一些韩国人幻想欧洲贵族生活,审美畸形和审美自我阉割。
媚俗虚假。
<小姐> <下女>都是。
男主总要边弹钢琴边撩妹,甚至边弹边做;变态一定要西装革履贵族气质用鞭子皮带抽你;杀人做爱总要有红酒;房子一定要大,就一个老佣人。
韩国电影的精英公式。
拍美国电影了,却只是换了白人演员,依旧讲韩国人意淫的贵族精致生活。
假想演员换成韩国人,就还是<小姐> <下女>的气质,暴发户装贵族。
作为韩国人视听语言全是欧美痕迹,可是世界不需要一个韩国面孔的希区柯克。
作为美国电影却充满对美国人生活的僵硬意淫,但世界不缺讲美国故事的韩国人。
迎合,成不了。
昆汀的杀死比尔没有拍成简单的西部牛仔决斗,李安断背山没有拍成中国的儿女情长。
凡事讲个符合背景、逻辑自洽才好。
平庸,是自我定位的平庸。
术做到极致,比拼的是格局和立场。
当mtv看还行。
叫牛津马鞍皮鞋,淘宝有卖,分享给在找这双鞋的人 斯托克 Stoker (2013)
更新描述或海报导演: 朴赞郁编剧: 温特沃斯·米勒主演: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 妮可·基德曼 / 马修·古迪 / 德蒙特·莫罗尼 / 卢卡斯·提尔 / 更多...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官方网站: http://www.foxsearchlight.com/stoker/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13-01-20(圣丹斯电影节) / 2013-03-01(美国)片长: 99分钟又名: 私房吓(港) / 欲谋(台)IMDb: tt1682180
1 昆虫蜘蛛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混合着不安、兴奋与神秘感的隐喻顺着丝袜往上爬的蜘蛛,也许是想象,也许是真实的,没有给出蜘蛛究竟最终去了哪里的镜头圣甲虫圣甲虫只有一个镜头,那就是在打猎的时候吸引了India的注意力,但是注意那个圆圆的粪球,和被杀害的人所埋地点上的圆球如出一辙”蝴蝶“这里的”蝴蝶“指的不是真的蝴蝶,而是India随着节拍器在母亲还是父亲反正不是她自己的床上挥舞双臂和双腿的时候呈现的蝴蝶型印记,叔叔在杀害了自己的弟弟的时候也是做的同样的动作,这一点映衬了叔叔的信中写的”流着同样的血液“2 钢琴叔叔究竟是会弹钢琴还是不会呢?
他在母亲的面前佯装不会,借此令自己有机会接近母亲他和India四手联弹的时候令她心醉神驰,让一直对自己有所抗拒的India接下心防他在精神病院里独自一人的时候弹奏钢琴解闷他在准备要杀母亲的时候展现了自己的真面貌3 鞋一直以来India都以为鞋子是父亲给她的礼物其实是叔叔从她出生开始直到十八岁成年为止一直给她同样的牛津鞋,而在她十八岁的生日的时候,礼物变成了高跟鞋他一直暗中注视着她,那些信中也满满都是真情,这一段没有太明白,可能是因为台词太快了完全听懂有点像惊悚版的光源氏养成计划,只不过紫姬变成了少女杀手,一双高跟鞋将伴随她独闯天涯4 钥匙钥匙的隐喻太多了,大家都懂的,我就不说了5 花影片一开始出现的红色野花,最后揭开了谜底而带来百合花的姨妈,”墓地“里也种了百合花6 车一开始India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乘坐叔叔的车,哪怕所有的同学都羡慕嫉妒恨,哪怕他慢慢地开车跟着她,哪怕母亲想要他们一起出去玩他们一起杀了那位少年的时候,India第一次坐在了副驾驶上当她杀了叔叔之后,自己一个人开起了这辆车,并且戴上了父亲和叔叔都带过的墨镜,成了他们的精神上的继承人总之这部影片真的很好看,电影院灯光亮起来的时候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我等字幕组双语字幕出来了之后准备自己在家再看一遍
哪一位英国作家不爱战前日不落帝国的好时光呢?
即使身为日裔的作家石黑一雄,也在《去日留痕》中不吝笔墨大肆膜拜老派的贵族生活。
傲慢势利者如伊夫林•沃更不例外,尽管他更钟爱讽刺这种形式表达钟爱之情。
伊夫林•沃的长篇是英国影视界的最爱,短篇也不例外。
知名短篇《勒夫戴先生的短暂外出》曾被改编为一则短片。
如果你读过或看过该部短篇,那么我恐怕已经将电影《斯托克》给剧透了。
《勒夫戴先生的短暂外出》讲述一名贵族小姐安吉拉,去精神病院探望他的父亲,无意中遇到一位彬彬有礼、乐于助人且多才多艺的老头勒夫戴先生。
勒夫戴是安吉拉父亲的看护人员兼秘书,是精神病院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是一位精神病人——他三十五年前因杀死一骑自行车的女人而投案,入了精神病院。
勒夫戴先生心底埋藏着一个秘密愿望,希望能够短暂离开精神病院。
心存感激、又富有同情心的安吉拉利用贵族身份和空闲时间,多方奔走终于让他可以短暂外出。
勒夫戴离开不到两个小时便回来了。
因为在离精神病院半里处,他很幸运的遇到一个骑自行车的女人。
《斯托克》的故事内核与勒夫戴先生的经历几乎一致。
同样的故事,伊夫林•沃仅仅使用几千字,从第三者的角度讲得冷峻克制,编剧温特沃斯•米勒从另外的角度,添枝加叶,复述为一部探索个人成长的心理惊悚片。
故事无好坏之说,风格即是一切。
相比前者的简洁,后者增添的环境、人物、动机均像是编剧的日常作业,尤其是为男女主角的谋杀寻求动机的庸俗指向,让故事不仅显得冗余,还削弱了惊悚的强度。
恐惧之所以惊悚,来源于谋杀者内心的不确定性,为了无限提高故事的惊悚性,悬念必须不断向后延迟,开放式结局是最好的抉择。
好的编剧/导演,必须明白与观众揭示和阐释的欲望做斗争,同时遏制自我炫耀的可能。
《斯托克》向它的内在冲动屈服了。
它尽管在努力模糊叙述的欲望,但依然按捺不住为谋杀者正名的习惯,向观众提供了两种暗示:血液里的疯狂,或者爱的缺失——或者兼而有之。
血液代表着传统和承袭,也呼应着成长的母题;后者则意味着性和欲望,探究人性的可能。
二者皆为弗洛伊德式的阐释,好莱坞喜闻乐见的最爱。
庸常的、延宕的,过度的动机,将一个探索多维度人性的故事败坏为一个类型片。
但对于初闯好莱坞的类型片导演朴赞郁,这个剧本倒是贴切。
反正类型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故事容易讲,片子容易卖,观众容易看。
类型片的背景要么有套路(V字仇杀队类型的反乌托邦片),要么模糊时空(如本片或武侠片),情节大同小异,煽情功夫做足,只要一板一眼、功夫做足,总有一部分死忠粉丝买账。
依靠《老男孩》为代表的一系列复仇影片,朴赞郁在全球奠定了一定的观众基础,掌控《斯托克》还不手到擒来。
通观《斯托克》全片,朴赞郁离某些人口中所谓的“大师”依然存在距离,表现不过不失。
他尽最大努力还原和呈现了谋杀的美感,营造了逼真的惊悚氛围。
有几个镜头值得为人称道,如查理在电话亭前缓慢地抽出皮带,观众目光的焦点跟随三角形的皮带末端逐渐加速,惊奇提到了嗓子眼;又如查理和伊迪亚四首联弹,谈钢琴的手、紧绷的脚、逐渐红晕的表情,一组漂亮的蒙太奇塑造得性感无比。
片中不断出现的脚是朴赞郁最重要的也是运用最自如的意象,部分镜头无疑向意大利著名雕塑家贝尔尼尼的名作《圣特雷萨的沉迷》致敬。
剧本天生的不足之处限制了本片的发掘深度,朴赞郁作为一个东方导演对于西方故事在细节和广度的匮乏,也是决定《斯托克》平庸表现的先天条件。
为了弥补内容方面的短板,朴赞郁力图在形式上取得些许突破。
为了弥补全文平铺直叙的线性叙事的单调感,他使用了首位呼应的倒序方式;一再重复一些浅显的、常用的构图和意象,例如楼梯、门、脚、密闭空间,比如用蜘蛛指代欲望的觉醒,致敬《双峰》的尸体镜头等等,将影片塞满了一百分钟。
可能是意识到自己的平庸和捉襟见肘,朴在视听语言方面进行了些许创新——既谈不上失败,也谈不上成功。
上百倍地放慢时间营造了“子弹时间”视觉上的奇观壮景,或许出于同样的原理,《斯托克》尝试着放大第一人称的听觉。
影片开头便说:“能听到一些听不到的东西”,后证明这其实只是浮夸——与其说那如“碾碎鸡蛋的沙沙声”是别人听不见的声音,不如说是第一人称听觉的(心理)放大。
我赞赏导演把第一人称的听觉自第三人称的全能视觉的背景中抽离出来并放大,成功营造了郁郁的、疏离的、小清新式自恋的疏离感和孤独感。
但他的这个手法显然运用的不如其他意象那么熟练,在关键的饭桌前的那场戏中,全知全能的快速剪辑与伊迪亚的第一人称听觉并不协调,甚至出现背离。
片中的表演精彩有加,只是可惜了妮可•基德曼的出演,这个人物设定几乎比只出现过不到三分钟的管家太太还要单薄,生生浪费了妮可的演技。
马修和米娅我们奉献了几个精彩的性感的镜头,除此之外便只剩下平庸。
对的,朴赞郁固然谈不上伟大,但若是不抱过高期待,你也不会失望。
松散但不闷,男猪脚真的是帅死了
好演员烂表演蠢剧本 音效棒极了 什么都不吓人就是音效空空空的 神似中国三流恐怖片
有些过度矫饰,来掩饰剧情本身的空洞。但摄影和配乐实在是酷,长镜头用的也合理。3.5
对希区柯克《辣手摧花》的朴式整形——朴赞郁,精致,又赞又郁#牛掰导演技巧化平庸剧本为神奇的案例#音效剪辑牛到爆炸,仔细听#时空剪辑段落是朴赞郁方法集大成#马修古迪的表演好GAY 米娅气质hold场 妮可不功不过#朴赞郁的电影思维是国际化的,第一次去好莱坞拍片,未见水土不服,反而给美国电影带来一股英式哥特,真是个奇男子。也就难怪BBC要找他执导《女鼓手》,真·南朝鲜希区柯克(相反奉俊昊去了好莱坞就有点丧失「韩味」而泯然众人)斯托克,这名字玩了个文学梗:德古拉小说作者就叫斯托克所以,本片其实是一部哥特风的吸血鬼电影。看起来是人类,其实是怪物的故事
天生反社会人格
脚上破了的水泡,濒死前喘息的喉结,蛋壳摩擦桌面,铅笔削去外皮……导演对某些细节的钟爱和刻意放大极佳地衬托了本片的神经质。
无病呻吟,莫名其妙,故弄玄虚,棒子导演也就这操行!而妮可基德曼挂着猪脚的头衔华丽丽地打了回可有可无的超级大酱油。
钢琴的那段赛过了无数看过的情欲戏,太高段太经典了。马修表现出的病态表情非常到位。女主角更是不用说。谁说两个人开心才是开心,最开心的是一个人控制全局,所以说,没死前,结局未定,一切没完
不是因为妮可,真不应该看这个浪费时间,结果她还不是主角,更郁闷了
“sometimes you need to do something bad to keep you from doing something worse.”所以india的sth. bad就是她爸带她打猎希望她能移情转性,因为她小时候家族遗传做了跟charlie小时候一样的sth. worse(她妈说到为修复夫妻关系要的孩子时用的是children)?
1、片头不是卡机,是导演在故意炫技,定格牛逼啊 2、不该叫斯托克,其实应该叫尹迪亚,小女孩牛逼呀 3、片子小重口,精神病,乱伦,有点吾妻之肤和孤儿的味道,厉害呀 4、镜头摇啊摇的,晃呀晃,景深长镜头啥的,让人眼前一亮,牛逼呀 5.最后反转,牛逼啊 PS:吐槽,弹钢琴就能高潮,牛逼啊
全片气质冷艳气氛怪异气息变态,但实在不明白讲这么一个故事意义何在?证明编剧是脑残吗???
虽然是变态少女养成记,可是我还是不禁要问why why why
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少女杀手的成长日记,我的感动点是每个镜头都很好看,每个声音的处理都很细致,只有低级的惊悚片才会用血浆吓观众,朴早已超过那个境界。
弗洛伊德力比多本质的阐述
这种一个简单的故事却用异常装逼变态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电影的确是我的心头好啊!对手戏时的摄影机调度流畅的让人舒服!影像的堆砌,配乐的烘托,这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喜欢的电影。ps. Matthew Goode 太盘儿靓条儿顺有魅力了!
神经
视觉盛宴,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剧本太单薄。朴赞郁电影里那些值得玩味的老是放空的人物还是东方人演绎出来比较对味,stoker里西方人来演感觉有点怪怪,就好像王家卫的蓝莓之夜一样。
两大虚假影像生产国度强强联手
额 还行吧 可以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