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火线第一季

The Wire Season 1,警网(港),线人 第一季,HBO无间行者 第一季,火线重案组 第一季

主演:多米尼克·韦斯特,约翰·道曼,伊德瑞斯·艾尔巴,弗兰基·费森,小拉里·吉拉德,伍德·哈里斯,迪尔德丽·罗夫乔,维德尔·皮尔斯,索尼娅·孙,兰斯·莱迪克,迈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火线第一季》剧照

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2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3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4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5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6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3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4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5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6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7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8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9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20

《火线第一季》剧情介绍

火线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港口城市巴尔的摩。狡猾而残忍的毒贩头子伊文-巴克斯代尔把持着城市西区和滨水地带的所有毒品交易,他的罪行并不止于贩毒,不论是自己的手下、警察还是生意对手,凡是阻挡了财路的人都会面对致命的枪口。在副手拉塞尔-贝尔出色的经济头脑的协助下,伊文不但毒品生意日渐兴旺,势力开始向房地产等合法生意扩张。巴尔的摩警察局行动科的詹姆斯-麦克纳尔特、塞德里克-丹尼尔、沙吉玛-格雷吉斯等探员致力于拔除巴克斯代尔犯罪团伙,但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嚣张的毒贩,顶头上司行动部专员欧文-布瑞尔一心要爬得更高,当他发现詹姆斯等人的调查牵涉到与毒贩勾结的警员,而这些警员又是他的支持者,布瑞尔用尽各种手段调迁、打压詹姆斯等人。巴尔的摩居高不下的犯罪率自然不是一天造成的,市长卡拉伦斯是个老谋深算的政客,只要不被媒体曝光而影响政治生涯,他对犯罪视若无睹。而市议员托马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宅惊魂红衣手记捉个九尾狐做女友2直到夜尽头宋慈之草人案150小时废柴兄弟4混凝土乌托邦摇滚狂花错误的地方天若有情2鬓边不是海棠红爱情呼叫转移阿尔卑斯诊所尘缘不神山老板娘迷雾中的她(上)红色警戒废头枪神史丹比特月光爱人集结号动物七月之痒九王爷的告白新贵第一季重紫之雪仙情加害者,被害人棋王和他的儿子穿越火线

《火线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最好的警匪剧,没有之一,(其实说它是警匪剧实在是局限了它)

无他,真实感,现实性,剧本极其出色,拍摄手法不同以往的电视剧,喜用叙事性镜头,常常是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一气呵成,最中意的拍摄手法,看起来相当的过瘾。

可能也是咱受不了那些所谓的实验性太强的拍摄手法吧,跳跃式思维的剧集咱就看不太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牛逼不是吹出来的,是编出来的。

耐心看下去吧,千万不要因为开头的普通而放弃看下去,那样你会得不偿失的。

 2 ) 巴城浮世绘——Rawls

首先得说,这是个彩蛋式的角色,也是《The wire》中最复杂的人物之一。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他在剧中的地位绝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简单,仅仅是个戏份不多的配角。

至少于我个人而言,Rawls是整部《The wire》中唯一一位令我感到意料之外般好奇的角色,也应是唯一一位,令即使站在剧外,处在上帝视角的观众也难以通过行为理解其内心的人。

这个众人口中的Deputy从一季至五季贯穿全剧,戏份零散,比大多数通篇角色的出场时间都要少。

但随着荧幕前的巴城日起日落,他的形象却在不断地完善中走向了一个真实的谜,这种趋势在后两季渐渐显示出来,甚至在剧终时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一些来自侧面及细节的描写不断颠覆他在观众头脑中的形象,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使人困惑,困惑于几乎完全相反的两种特质毫无冲突地发生在同一人的身上,那是一种诡异的和谐。

你看不透他。

编剧似乎总想偷偷的告诉说,Rawls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人。

他也成功了因为说实话,到剧终为止,若从行为来看,我仍不知他真实的想法与品性。

若从结果来看,我更觉得他前途无量。

当你认为整个BPD都生存在极权统治之下时,他背对众人,仅仅一个“收队”的手势便引起全局的欢呼。

你认为所有人对他都是虚情假意,如Jay这般的人却对他做出发自内心的高度评价与赞扬。

他在要求下属伪造数据时没有一点犹豫,但也会面容肃穆的告诉Carcetti影响BPD的真正症结所在。

他通常表现得极为强势,然后却出现在同性恋酒吧。

他甚至还会去安慰无论从任何角度都是眼中钉肉中刺的Jimmy,当然对反抗的人(还是Jimmy)也毫不手软。

无论你是否注意到,他从未拍过Burrel的马屁。

在Carcetti上台前期,他也全力的支持着Daniels的工作。

这是个务虚也务实的人,他的想法永远深埋心底,就像他的眼睛一样飘忽不定。

但我总觉得,通观《The wire》,也许Rawls才是解得巴城精魂的人。

 3 ) 巴城浮世绘—Lester Freaman

在整个专案组里,Lester是个罕见的、几乎没有明显性格缺点的人,也是编剧埋在这个混乱不堪机构里的一枚定海神针。

从第一季不问世事做着模型屋里的小家具,举重若轻的甩出重要的调查报告,到街头反手给Bird那潇洒的一酒瓶,最后破解密码擒获Marlo,与舞女Shardene终成眷属,他的稳重、勇敢与睿智早已浸漫人心。

Daniels重建重案组时曾对他说:只要有你,就有重案组。

在与Jimmy暗箱操作拿下Marlo后,他们在铁路旁聊天,那是Lester警察生涯里最辉煌的一刻,拿着酒瓶开怀大笑,相比之下,作为一直以天皇老子都不怕为标志的Jimmy,倒显得忧心忡忡、有些放不下了。

可见Jimmy虽然优秀,但心态相较Lester,仍然层次有别。

不过细想起来,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警探,空屋案对Lester绝对是最好的结局,自己的存在借此得以实现,再无抱怨。

但Jimmy毕竟还年轻,这位天生的警察有些不舍自己的岗位,也应该没人会去指责吧。

另外,若说男人越老越有味道,Lester之儒雅倜傥,当之无愧。

 4 ) 从《火线》看美国社会四。

有这样的警员,有这样的警长,巴克斯代尔集团长期逍遥也就是理所当然。

本来这么着也太平无事,偏偏麦克纳尔蒂这个大嘴巴好死不死的(其实是故意的)把巴克斯代尔集团的事情全部捅到了费伦法官那里。

麦克纳尔蒂前脚走,费伦后脚就给警局打电话,询问巴克斯代尔集团的事情,弄得巴尔的摩警察局上下狼狈不堪。

这里要说一下,法官在美国社会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尊崇的。

如今年三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禁穆令一出,美国民权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就将该行政命令告上联邦法庭(美国有联邦法庭和地方法庭之分,联邦法庭属于美国联邦政府。

这里不要搞错了,联邦政府指的是白宫、国会和最高法院三家机构,并不仅仅指的白宫),一个华盛顿州的联邦地区法庭的法官直接判为违宪、禁止其执行,差点胎死腹中(目前这个事已经搞到最高法院去了,还没结束)。

再如,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1954),判定学校种族隔离违宪;恩格尔诉瓦伊塔尔案(1962),确立了美国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贝克诉卡尔案(1962),解决了美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各州国会议员(众议员)议席分配不公的问题;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再次确认和伸张了媒体和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权,给予媒体“呼吸的空间”(1964年3月9日,联邦最高法院一致裁决认为,联邦法律禁止政府官员从与其职务行为的诽谤诉讼中获得损害赔偿,除非他能够证明诽谤人有主观恶意即诽谤人是在自己明知错误,或不顾事实真相的情况下, 恶意诽谤。

裁决指出,民主社会自由辩论具有极端重要性,它比可能惹怒甚至损害政府官员或公众人物声望的事实错误明显重要得多。

人们可以发表对政府的任何批评意见,政府不能因此而起诉。

——所谓“主观恶意”往往是很难证实的。

所以美媒基本可以随便批评政府官员。

对恶意诽谤真正有约束的是市场,长期说假话的媒体生存不下去);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1966),确立米兰达规则(“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一切将成为呈堂证供,你有权聘请律师,如果没有能力,法院将为你指派一名”等等);罗诉韦德案(1973),确认堕胎合法,美国政治地震;焚烧国旗案(1989),再次确认言论自由;布什诉戈尔案(2000),布什当上总统。

这里挂一漏万,仅仅举几个现代美国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中可以看出法院在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赫地位。

为什么法律或法院具有如此高的权威性呢?

从学理上讲,每个社会运行,都要遵从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则民众不知道哪些事能干哪些事不能干,行事将无所适从(如1949-1976年,政策代替了法律,政策又变动太快,老百姓无所适从)。

法律就是这样一种“普遍性”的规则(原则),所谓普遍性(普遍性三个字的理解,有较深的哲学涵义,参见休谟哲学、康德的道德律令及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天子庶民,莫之能外”,上治“昏君”,下治“刁民”,没有一人一地不受其管辖、不受其制约。

法律为什么必须是“普遍性”的?

(以下一小段内容不感兴趣的请直接忽视)首先是避免法律的内在逻辑矛盾,保证法律体系的内在的逻辑自洽性,其次如果法律不是对所有人一样的,那么独立于法律外的,哪怕只有一个人,将彻底摧毁法律的本质。

这个法律成了一种属人的手段,而非独立于人的自在实体乃至目的。

(如专制暴君利用法律控制民众)法律是什么?

法律就是普遍性原则,就是平等,就是自由。

法律与自由,实乃一个硬币之两面,没有法律,人们可以你抢我、我杀你,何来自由可言?

唯有遵从法律、执行法律,人人可享法律范围内之充分的自由。

平等,除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也实在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平等。

当然,无论是法律之下的自由,还是法律之下的平等,首先要求有自由的法律和平等的法律,也就是“普遍性”的法律,平等地对待对每个人的法律(而不是我天朝,对不同的人指定不同的法律和政策,比如垄断企业)。

从美国的政治和司法实践上看,美国是三权分立的社会(行政、司法、立法),三权之一的司法分支或司法系统(judicial branch,judicial organs)指的仅仅是法院,这和我们国家把公安、司法、检察系统都纳入司法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的警察和检察官隶属于行政分支,检察官除极少数指派外,大多数由民选产生,受白宫司法部的指导和制约。

美国的最高法院是联邦中央政府三足鼎立之一足,可以对白宫的行政命令或国会的立法进行违宪审查,负责处理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其地位即使在中国也家喻户晓了,资料网上很多,不赘述。

同时,在美国,一般的刑事案件审理中(当然民事也如此),作为控方的警方、检察官和作为辩方的嫌疑人及辩方律师,在法官眼里是完全平等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在法官的指导和约束下,公平对决。

所以,费伦法官给巴尔的摩警局打了电话,警局高层立即引起了重视,因为办理刑事案件警方有求于法官的地方太多(这里用“求”字感觉不妥,应该说是法院完全处于独立于且更远高于警察系统的地位,警方办案,无论是搜查、窃听、证据搜集、强制作证等等,全部需要法院的批准。

法院作为执法者,在美国有相当高的地位。

从法官的称呼就可以看出:your honor-尊敬的法官大人。

法官、检察官、警方的关系以后再详述)。

 5 ) The Wire

目前为止我认为最出色的一部美剧,出自HBO,imdb 9.7分,Emmy奖两次提名,但都没有得奖,但我想用The Wire里的口气表达一下我的观点:"Fuck Emmy Award,这部剧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 Absofuckinglutely!"一切开始于这个5分钟长的对话: 巴尔的摩深夜街头,探员James Mcnulty和一个街头混混聊着刚刚发生在这里的一起谋杀案,从混混嘴里得知,死者是一个外号"鼻涕虫"的无赖,每个周五晚上,这帮家伙都在后巷玩骰子赌几个小钱,鼻涕虫每次等地上筹码一多便忍不住手贱,拿了钱就跑,大多数时候被抓住,也就是打一顿了事,但这次,一个家伙掏出枪来结果了他。

Mcnulty不解,"这个黑鬼每次跟你们玩都偷钱,你们干嘛还让他参加?""Got to. This America, man." 混混答到。

巴尔的摩破败不堪的公房区,三教九流混迹于此,10几岁的半大小子在每个街角兜售毒品,公房区是他们出生长大的地方,要么做个瘾君子,要么做个毒贩,要么杀人,要么被杀。

人生的轨迹清晰明了。

The Wire用了5季的时间来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恩怨情仇,警察,毒贩,政客,这里有道貌岸然之人假道义之名做出的伤天害理之事,这里有一言不合就拔枪相向,横尸街头。

同是欲望了无边界,那里来什么善恶之分。

对于那些生活在煎熬里的剧中人,五季的时间太长。

Bubbles,第一季就出现,戏份还很多的一个瘾君子,在第五季里终于讲出了"到现在为止,我已戒掉毒品1年了"。

Poot和Bodie,同时把贩毒做为一项事业。

一个最后横尸街头,一个心灰意冷当起了鞋店售货员。

小人物的生命轨迹只是政客们文件里的一项项冰冷的数字,体制下的生态系统如一个巨大的漩涡,要想浮出水面不被吞噬,需要卸下良知,尊严,轻装上阵。

城头变幻大王旗,市长,警察局长,黑帮老大换了一界又一界,巴尔的摩的街角的悲喜剧还是每天准时上演,从来没有改变。

"Yo, It's all in the game."剧中人Omar对全剧的一个注脚。

第3季是我最喜欢的一季,前两季留下的伏笔终于在这一季汇拢,形形色色的角色的慢慢加入,体制下的方方面面得以显现,使得这部戏超越了一般的罪案剧的范畴, 经典场面不断,其中Omar和杀手Brother Mouzone的相遇,虽然一枪未发,在我心中已经排名已在吴宇森的几个经典枪战片断以上。

剧里巴尔的摩警察有一个传统,和死去的同事在酒吧喝最后一杯,第3季里,探长Jay在酒吧里举杯致辞:Did he say the wrong shit now and then?Did he bust balls and cheat on his taxes...and forget to call his motherand fuck the wrong broad...for the wrong fucking reason every now and then?Who fucking doesn't? Christ!His shit was as weak as ours, no question.But Ray Cole stood with us...all of us...in Baltimore...working, sharing a dark corner of the American experiment.He was called.He served.He is counted.Old King Cole!音乐响起,是The Pogues的"The Body Of An American".

 6 ) 巴城浮世绘——“Bubbles”

这是一部以塑造众多极为真实角色而成名的剧集,但如果要选出几个在这些真实的基础上加个“更”字的人物,Bubbles一定是其中之一。

在巴城这座作为底层黑人,有着近乎残酷生存环境的城市中,他的内心却自始至终散发着与之截然不同的温暖和善意。

与代表公正与责任的Bunk和Daniels不同,Bubbles的内心更加温软一些,也更加脆弱一些,但他却有着这部剧集中无人能比的坚韧。

在不止一次被不可撼动的命运打入深渊时,他几乎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如果勇敢就是看清这世界的真相还要继续爱它的话,考虑到这座城市的氛围和他的身份,Bubbles绝对是这部剧中最为勇敢的人,没有之一。

在第五季的最后,一切都在往复轮回,但正因为有了Bubbles和Nemond这样的存在,才会使人相信,即使世界并不美好,但仍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7 ) 火线人物名字对应图

不是最全,因为剩下的都没出现太多次。

最全资料可查imdb,我对记外国名字可真是太难了。。。

2020考古一口气看完了5季,拍的可太真实了,最后Daniels和那个律师她知道后反手就向上级汇报了,这里的内心理由是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希望公正。

但是他们之前daniels可是为prez打伤小孩眼睛包庇过的,那个女律师也为了自己的前程不查贪官,既然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为何这些容得流浪汉却容不得的呢。。

不过这也真实,我想想自己自以为自己算是好人没做过亏心事,但是我仔细搜寻我脑子也发现了种种投机取巧,不公不正的事,原来我是把他们都忘了呀。

果然人都是自以为自己是好人的。。

纵观全剧,给我最大的启发是,那些人性的恶大多都是想走捷径,投机取巧,懒惰,贪婪造成的,我一直以为这些事不算“恶”。

但恰恰是平时我们都不以为然的小毛病放在高位者工作上就是大贪大恶。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高中时做过一件错事,那时,自己作业没做完但是已经交到了讲台上,趁老师不在自己又偷偷拿回来抄上答案放了回去。

没想到被老师看了监控发现了,当时被罚在全校人面前列队高喊好好学习不抄作业,当时极恨那个老师的做法。

现在想想,正是每一件这种投机取巧的小事毁了我们的“理想国”。

 8 ) 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古典悲剧

我并不是一个感性的人,也很少愿花时间来为一个电影电视剧写评论。

然而这个剧(火线)是我唯一看过后感觉需要写些什么的。

除了因为这是很好看以外,更是出于一种个人的心理记录和感悟想和人分享,同时还是对一个用心杰作的致意。

所以借肺炎时期又看了一遍,写完了这个剧评推荐。

我第一次看这个电视剧,是因为当年一个很让我尊敬的前辈同事的极力推荐,他说这是美国几十年来深刻描写美国社会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作为一个出身在普通人家但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成为著名学者的人,他是美国人里很少见的对美国自豪的同时又愿意对其历史和现实进行批判思考的人。

更为不易的是,也许是因为出身和求学经历类似的缘故,他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我这样一个外国人来分享。

而不像大部分美国人,尽管是人来熟的性格,表面非常外向和友,好但一般不和人谈政治和社会这种严肃话题。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其实并不觉得惊艳,反而觉得开始出场人物多、关系复杂而节奏平稳缓慢,只是因为人家的推荐才没有中途弃剧,不过看到第一季过半时开始被故事吸引,而看完一整季后就深有感触欲罢不能了。

The Wire 翻译成“火线”,主要是围绕wiretap (窃听)展开的警察和贩毒黑帮间的斗智故事。

贯穿整个电视剧五季的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所以真正的主角是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别名 Bodymore Murderland),剧里面的警察毒贩政客记者等等每个人物,形成了这个城市的鲜明众生相。

巴尔的摩这个城市我生活了5年,度过了非常快乐充实的一段时光并在这里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所以常半开玩笑说这是我的第二故乡。

离我们医学院不远就是毒品交易泛滥的街区,因此听到剧里提到的街名非常熟悉也大致知道不同街上的声名。

而这个剧其实就是关于一个城市在千禧年前后的一部生活历史,像极了动态的清明上河图。

接下来我会尽量不进行具体情节的剧透来谈一下这个剧,除了一些小片段的仔细解读 (有点长)。

电视剧在纵向上有两条平行的线索,分别是讲诉展开窃听的警察和被窃听的罪犯黑帮这两个集团的故事。

而在时间上,则讲述了以巴克斯戴(Avon)和线哥为首的老帮派的由胜到衰 (1-3季),而被以马洛为首的更狠毒更没底线的新帮派取代的历史(3-5季)。

和典型的美剧所不同的是,火线的每一季都是从不同侧面围绕同一个毒品主题紧密布局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季是提出了整个主题,讲了反毒品之战(war on drug)在巴尔的摩是怎样展开的,讲述了警察局高层的见好就收策略,导致了办案干警很聪明努力,却也只能是赢得战斗却不可避免地输掉战争的必然结果。

就像其中借一个一个小毒贩之口说的,这个所谓war on drug 不能说是战争(其实比战争更糟),因为正常战争不管多久总有结束的一天。

有趣的是,贩毒帮派里面的组织行事方式,和警局在很多地方相似,尤其是每个人按照相似的潜规则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体制里有同样的仗义、欺骗、心机、告密,给人有着相似的人在江湖的宿命感。

而第一季的结尾是抓到罪犯却要讨价还价来定罪,让人对谁胜谁败产生疑问。

在接下来的2-5季里,分别针对经济、政治、教育、与媒体层面,讲述了毒品交易的深层社会原因,让人明白这个围绕毒品的问题远比表面看到的更深,甚至涉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导致了新的问题产生。

所以反毒战争无法结束,而只能是不断地造就新一代的毒贩枪手劫匪瘾君子在大时代里生存、斗争、死亡、腐朽和回魂,以及警察政客媒体商人的在同时不断地牺牲或发迹或堕落或提升或隐退。

本剧结构精巧的地方在于,每一季的第一集开头的1-2分钟讲故事背景的片段都非常有深意地暗示了主题。

比如第一季开始,用关于街头一个普通凶杀案聊天,暗示着一种宿命感:叫鼻涕虫的小混混总来街头玩骰子赌钱,但却总是抢了赌注就跑,其他人通常只是把他痛揍一顿,却不禁止他下次接着玩,因为这是在美国总得给人这种自由。

在这种黑色幽默的后面暗示了游戏的残酷和不可避免,也用鼻涕虫被杀来暗示着游戏规则也会不时被打破和重建。

接下来的整个一季故事,就是在讲述这个街头游戏的玩法,比如D和其他小毒贩用象棋来讨论贩毒团伙里面的分工,Omar 总挂在嘴上的 ”All in the game, Yo“。

结尾以大头目巴克斯戴被抓,但警察并不觉得他们胜利,来说明这个游戏还会继续玩下去。

第二季其实是讲述毒品被背后的经济原因。

上一季立功的警察都被穿小鞋,其中McNulty 被分配到他最不愿意做的水警。

开头的一段背景,两个警察在巴尔的摩的海港里巡逻,远远看到工厂闲聊,两位警察都说到他们父辈都是在70年代被下岗,然后工厂关闭等着被重新被开发成商业地产。

接着他们被呼到了一个举办派对的游艇上帮忙,游艇失去动力但主人希望警察把它拖离主航道让派对继续举行,这些高犯罪率城市的警察就只是在为富人的派对来护航,而最有意思的是游艇的名字叫“Capital Gain”,暗示意味非常明显。

第二季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季,尽管有些人觉得故事和第一季脱离太远且风格突变。

这一季把故事引申到巴尔的摩外的世界背景里,也把第一季只是关于穷黑人和警察的故事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说明了犯罪问题本质上其实是一个经济和阶级问题,而不是种族问题。

关于最后一点,国内甚至海外华人的流行的观点其实有很大局限,比如说起美国犯罪就总想着是因为黑人和墨西哥人 (而对中国犯罪也有类似的地域歧视,这里就不展开了,呵呵)。

第二季里讲的经济空心化,使得以前靠力气吃饭的码头工人尽管努力工作也难以维持生计,所以只能走向犯罪 (帮人从码头运各种非法的货)。

延续第一季的故事被放在了背景中,Avon被关起来而团伙老二线哥在试图找到新的毒品货源来维持‘生意’。

这一季新出来的主要罪犯,其实本质都不是坏人,尤其是码头工会的头目Frank Sobotca, 他犯罪的主要原因也算是向生活的一种抗争,同时他们的义气和乐于助人让人不免对他们同情。

在第一集里面,其实用很温馨的情绪讲诉码头工人这些粗人的生活,几处背景音乐的使用非常用心。

比如在第一次在酒吧的镜头里工人们下班欢乐聚会,后边乐队演唱的几句是摇滚版的 《Sixteen Tons》,这首老歌很多美国的年轻人都不太熟悉,直到后来在《南方公园》里又用了一遍才又火了起来。

大家如果没听过可以去听并了解一下背后歌词的意义,如果说国际歌是工人愤怒的怒吼反抗,那这首歌就是社畜无奈的哀鸣自嘲。

这种悲剧故事背后的复杂情绪,很像《钢的琴》,所以说这季剧讲的巴尔的摩的港口,也是在讲曼彻斯特和铁西区的旧工厂。

以至于在Frank 的感慨中,讲到美国这个国家的问题时说过,“You know what the trouble is? We used to make shit in this country, build shit. Now we just put our hand in the next guy's pocket." --这个国家曾经是能造东西的,但现在人们只想着把手伸到旁边人兜里去掏钱(熟悉的金融创新)。

这台词是在08年金融危机前写的,却说出了一个无奈的宿命,也是后来Trump 上台的背后原因。

而真正悲剧的是,以Frank 为代表的码头工人同时对生活的努力,想为自己的孩子维持的一个生活方式,却让自己成了国际犯罪链上的一个环节,让外国来的女孩子变成新时代的性奴隶甚至意外丧命,从港口来的高纯度毒品给黑人区和穷白人的孩子一个贩毒职业,并最终送他们走向末路。

而同时Frank并没有挥霍“偷”来的钱,而是把它送给律师变成政治献金最后流到政客的口袋里,资本社会就是这样用钱来推动运行,就像在剧中被反复提及的:“如果你来追毒品,你会找到毒贩和毒虫,而如果你来追赃款,你根本不知道会找到什么”。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FBI和联邦政府执法者其实最担心的不是毒品人口走私甚至命案,而是工会的组织。

这在剧里也是充分表现,听说有可能找到Frank的犯罪证据来对付工会,整个FBI 都来到窃听组帮助办案,而发现这个只是Frank 自己的问题而不能来对工会起诉(尽管涉及毒品谋杀强迫卖淫),那些人就失去了兴趣。

这里面的内涵不言而喻并让人寒冷,也说明了为什么毒品战争的复杂性。

第三季讲的是对毒品的政治解决方案,以及为什么这些方案无法成功。

又一次在开头的两分钟给了暗示,市政府希望拆除毒品横行的公共房屋计划,这样就把Avon的贩毒地盘去掉来减少贩毒,但爆破拆除大楼仪式上粉尘乱扬,其实也暗示了这种解决方案的副作用。

果然,失去大楼的Avon 和线哥开始扩张到其他的街区,和新团伙Marlo 产生正面冲突。

Marlo 团伙从最初的小角色也开始崛起,其实也是重演了Avon 他们当年在街上的暴力打拼史。

同时线哥一直想把毒品交易像正经生意那样做来减少血案,并且洗白团伙生意,这种努力及其失败我们在《教父》系列里也看到过,但是这个剧更是直接和现实。

有趣的是,在黑道里精明的大佬线哥发现,政府大楼里的欺骗背叛并不比街上更少。

最后的时候Avon 和线哥的一段房顶聊天讲当年奋斗史的戏,是整个一季里面最让人感触的地方,同样也是有古典悲剧的意味。

另一条线里开始讲的巴尔的摩市长选举和警察的试过的解决方案也是同样精彩,这时候的剧已经走出了街头,走进了市府和州议会,让大家看看毒品背后的政治背景。

第四季第五季里,线哥已经谢幕,Avon 也几乎淡出,毒品那里Marlo 成了新大佬, 成了新一代的Avon。

这两季讲了教育和媒体面临的有关毒品的挑战,尤其是在教育和反犯罪方面资源的两难选择和困境。

第四季是多数人公认的最好的一季,也是最打动普通人的一季。

通过几个孩子的教育历程,讲诉了为什么毒品问题的代代不绝。

这里面的在街头长大的孩子才是初中生,纯真的同时已经是犯罪老手了。

其中一个孩子是第一季的Avon手下首席打手威贝的儿子,他和妈妈的故事其实很反应了街头的价值观。

几个孩子的经历温馨和血腥并存,让人感慨万千却欲哭无泪,也揭示了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成长在整个社会里的宿命。

每季的开头同样暗示了整个主题,因为篇幅关系我不做详细介绍,但最后两季也真的值得一看。

不过一般人看过前三季已经很难停下来了。

从第三季出场的白人市议员/市长,在后两季成为一个主要角色。

他是有原型的,就是我们当年的市长Martin O‘Malely,当年在巴尔的摩的还是很受欢迎的,后来也当上了马里兰州长(剧中拿他想当州长没少做话题),在2016年参加了总统候选人的初选,但成了希拉里和桑德斯的背景。

这里放几张他的照片,第一张不是剧照但可以感受到这个剧的神韵,尤其是和他走在一起的警察就像是从剧里走出来的。

不是剧照但很像剧照,蓝衬衣是当时的Baltimore市长 O'Malley这里可以比较剧中人和真人,其实他当年非常帅气并是一个当地的乐队成员,筹款活动时来过霍普金斯演奏我见过。

而小指头演的也很好,直接导致了他被HBO青睐演了权力的游戏。

不过要是先看了权力游戏后也许会有些出戏,哈哈。

网上找的对比图,有些神似。

这是2016年民主党初选时的镜头,其他两个人不用介绍了吧。

所以说这个剧神奇的地方,是从街头小混混一直讲到了美国政治社会的深层,并说出了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6年民主党初选,左一是小指头演的市长,最后是希拉里出线败给Trump这个剧的第4-5季中间耽搁了很久才完成,尽管有非常好的口碑但是没有获得任何艾美奖(好像剧本被提名过)。

整个剧是一个完整故事,尽管每一季相对独立。

每一季的最后几分钟都是用时间上的长镜头进行总结讲诉生活的继续,使得我看完每一季后,因为被其中悲天悯人的气氛感染,都要缓几天才能看下一季。

更难能可贵的是,最后一季尽管比起其他季有些弱,但比同时代一般的电视剧也是强了不少,没烂尾反而更升华到文化的成面上。

最后一季最后的几分钟回顾巴尔的摩市,会让人有一种爱恨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而这种心情的产生不只是由于美国城市特有的故事,而是对你熟悉的任何城市进行长时间观察思考感悟后都会有的心情。

所以在这个剧结束后,才慢慢被人欣赏并越品越有味。

很多人说这个剧没有获得艾美奖的原因是,它其实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

而不同的段落常被美国的大学作为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传媒学等课程来分析解读。

就像是古典的希腊悲剧,会被人不断地重新来看来体会。

我想在100年后,人们看这段时期的大众传媒史,这个剧仍会被研究,而一些所谓神剧会被忘掉。

像HBO的很多长剧一样,这个剧里并不缺少血腥和性爱的场景,尤其是同性间的几个直接场景更是在当时属于惊世骇俗。

这些场景或美好或暴力或可笑或丑陋或无奈,但没有一个是多余,其实是描写人物推动故事的必须,好在网上的版本删节不多。

这个剧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尽管故事线众多,但一直平铺直叙并不加解释而让你自己体会(这和充满画外音的很多剧不一样)。

因为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精彩深刻,多余的解读成为累赘。

结果会导致不同人对剧里的体会都不一样,而使一些伏笔容易被忽视(我有的地方看过三遍,还能发现以前错过的重要细节),好处是也使得不同的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角色。

比如Obama 说他最喜欢追这个剧并喜欢其中的Omar。

而我个人喜欢看的角色是线哥Stringer Bell(当时不知道这是个英国演员,没想到一个外国人能把美国城市的复杂任务演的这么出色),当然这个演员Idris Elba后来名声大振,最近他的消息是得了新冠肺炎。

放两张照片。

学者气质,把毒品生意用正规商业模式来做的忧郁黑帮大佬

梦想当个老老实实的CEO,却无法做到的线哥这个Stringer 和Avon 及后来的黑帮团伙的Marlo 的命运形成非常讽刺的对比。

Stringer 尽管指挥杀过不少人但骨子里并不喜欢暴力,他杀人都是为了生意的必要。

他一心向往的是合法化没有流血的生意,并几乎成功变白。

而Avon 和Marlo 骨子里是属于街头的斗士。

Stringer 曾经劝过Avon,也教过 Marlo 怎样来把毒品作为正经生意来控制其负面作用,这个想法其实和一些政界人士试图让毒品合法化的想法是类似的。

而可悲的是,他没有成功,而Marlo 几乎明明能Stringer向往的东西,却又走回了街头。

这时,不同人有不同命的感觉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这部剧里,类似成功地人物塑造比比皆是,都是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人物是不成功的,很多角色都有原型甚至是退休警察和释放的黑帮来扮演的。

这些所有鲜活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欲望、悲喜和挣扎,组成了2000 年代前后的一个城市历史,这是美国历史,也是工业社会晚期的世界史,给人的感觉像极了《双城记》。

而在最后一季里透过记者口中,也不断地说要从狄更斯试的描写视角来报道巴尔的摩,也算是挺明显的一个暗示。

剧作者和演员们用人道主义和辩证的视角,用心描述了这个时代的血腥、愚蠢、黑暗以及责任、温情和家庭,其中的宿命感一言难尽。

所以说人类社会尽管千年,却总在进进退退而本质变化很小,让我引用狄更斯的话来结束这个剧评吧。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9 ) 真实的社会生态

我最近一直看一部电视剧the Wire,中文叫做《火线》,实在很想推荐给所有认识的人。

剧情说起来虽然不外乎是“发生在巴尔的摩的警察和毒匪的故事”但是它和我之前看过所有的警匪剧都不同。

这部片子的最大卖点就是真实。

首先所有的演员都长得很丑——和时下流行的那些连续剧比,不但人物没有穿得亮眼的,看过第一集后长相都不容易让人记得。

总之都是大众脸,大众身材。

其次看完第一季和国产的那些推理剧或者g港产的警察故事比,我发现它们缺失的是什么了:心不在焉的警察,飞扬跋扈的上司,冷不丁捅你一刀的同僚,永无休止的工作,利益错综的政治。

我这才意识到所谓警察,不单单就是一帮子穿着制服的人在一个分不清哪里的办公室里讨论那些獐头鼠目的罪犯。

而是警察局也是一个机构,也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偷鸡摸狗的各种事情发生着。

这是一个有“人”的地方呀,而不仅是布景里打出来的戏台子。

如果说警察的故事胜在真实的话,那么我想毒贩的故事完全就是一个迷你社会学研究了。

那些街头小混混毒贩子都来自于巴尔的摩的贫民窟,他们晚上住在被废弃的公屋中,白天就游荡在街头,但是又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仅仅是卖卖药而已。

他们发展出一个制度严密的组织来。

有等级分明的管理以及分工,以及他们所遵循的原则。

从头至尾所有的人都在说“that’s all about the game” 刚看的时候我很不理解到底这是什么意思。

没有人逼迫他们去贩毒,贩毒的好处也未必大过去读书。

但是就像我读过涂尔干关于“社会事实”的文章,社会事实并非是某种看得见的东西,而是一种当你反抗就会发觉自己被约束的制度/观念/行为准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属和结局(有的非常凄惨,我看到都想哭)。

而他们并不都是傻或者笨才去贩毒的,其中最讽刺的一集是探员跟踪毒贩老大之一,发现他辗转换车,最后去了一个社区大学,修的是微观经济学。

而观众会通过第三者的视角看到他是怎样运用供给和需求理论来占领这个市场的。

编剧没有简单为这些人分类贴标签,而是让人物跟随剧情一起演化。

这些毒贩子从第一季到后来都会一直出现。

一个很出彩的亮点,同时也是限制本剧在广大美剧爱好者中传播的最严重问题就是语言。

这已经不是件简单的英语或者黑人英语的问题。

这帮人发明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

不靠翻译哪怕光看字幕也完全无法理解——这片子是我们学院一个教授推荐我的,我看完之后去问他,他说他自己一个地道美国人都经常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只有过一阵子回想才会“哦,原来是这样”。

据他说这部片子专门去请了翻译来给那些演员讲解那些黑话行话都是什么意思。

而中国观众肯定更加难接受——中文字幕只有第一季的前11集(第一季一共13集),而这部剧集现在进入了第五季(也是最后一季)。

我自己的感受是,第一季我几乎都是同时看中英文字幕,熟悉完10集之后终于敢看英文字幕了。

而那些街头的话,粗鲁但是简洁,没有华丽的词汇但是一针见血。

除了对于双方人马的细致描写。

另一个特色在于他们如何共生在同一片街区里。

警察要抓毒匪。

毒匪知道要销毁证据、做到滴水不漏。

毒贩不能上台面,但是可以找个前台来洗钱。

贩毒网络逐渐被警察掌握,那就贿赂政客转移视线。

对于高层的人物那是斗智斗勇,对于底层人物是昨天我抓了你打了两拳,今天你给我提供消息我给你20块——你又拿去买药。

这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范围之内行事,大家都无法操纵那些不着边际的事情,大家也都要互相倚靠/竞争来生存下去。

真是太精彩了。

推荐给所有对真实感执着追求的人。

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8/09/30/1558/

 10 ) 巴城浮世绘——'Bunny' Colvin

Bunny是Jimmy初出茅庐时的老上司,似乎也是全剧唯一对Jimmy赞不绝口的lieutenant。

而正像他所看重的这个下属一样,他也是警局中的异类。

与Daniels后来近乎凛然、有些绝对的正气不同,Bunny在警局已经工作近30年,许多棱角也早已磨圆,他释放出的善意给人的感觉更加温和。

他早已看透这座城市,心中已经不存如未上任的Carcetti清肃般的幻想。

对于巴城的痼疾,他更加尊重保守式的疗法,像中医一样,由表及里,慢慢化解。

实际上,这几乎是唯一正确的解决方式。

说到Bunny,自然不能不提Hamsteldam。

这位即将退休的lieutenant想在离开之前为这城市做点什么,却不期然的创造了一个奇迹。

虽然根据对之前剧情的了解,我也曾猜想过可能会有这种类似“合法化”的方式,但在这想法在头脑中出现的那一刹那便被否掉了,我主观地认为这样的设定还是有些异想天开,再加上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必将使《The wire》的客观真实的主体风格受到影响,而直到那段关于禁酒令与纸袋的演讲结束后,我才如下面所坐的众多警探一样目瞪口呆,Hamsteldam由此诞生,Lieutenant Colvin,也为这座城市套上了一个牛皮纸袋。

如豆瓣上一篇剧评所说,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与社会实验,虽以失败告终,却也给这座病入膏肓的城市带来了一条崭新的治理思路。

这也是在社会意义上,Bunny一生中不可磨灭的荣誉。

而如果回到剧中,从个人角度出发,我相信他会更加愿意承认,他一生最大的成绩或许在于从BPD退休之后所做的事,在于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尝试让人们相信,即使出身街角、出身帮派家庭的孩子,也同样能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就像Nemond一样。

《火线第一季》短评

随便看了几眼,黑人,犯罪,毒品,弃了

10分钟前
  • 嘿呦哈
  • 较差

有人说非常写实,于是耐着性子看了三集。实在看不下去了。这写实的也太厉害了,日常琐事也能拍那么久……

13分钟前
  • simplicio
  • 较差

虽然有些慢热,还真是越看越好看~不同立场的人生各自的困境,life sucks,所有人都有残酷和柔软,都在岔路前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各种唏嘘感叹~看完好心塞,那谁中枪那集直接看哭~不过在黑暗中的星星虽微弱而无力,但唯独执着格外动人~完全理解true detective何以从此剧中寻找的灵感~

15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难看

19分钟前
  • 陈永仁
  • 很差

1. 看到第四集,仍然觉得豆瓣里全是托

21分钟前
  • 溜达鸡
  • 还行

看了五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呀,再坚持看看吧!

26分钟前
  • aimyang
  • 还行

何必呢

30分钟前
  • ●(ㅅ)●
  • 较差

整套戲對白fuck來fuck去...無言...看完一集....聽覺受損中...

32分钟前
  • 大雄出嫁
  • 很差

这里面黑话太多,很难看懂,需要多看两遍

35分钟前
  • 双旗镇刀客
  • 还行

内容丰富的写实作品,观赏性和戏剧冲突不如《盾牌》

37分钟前
  • 耶斯特洛夫斯基
  • 还行

黑人英语听力大涨

40分钟前
  • 西西西西西西西
  • 力荐

那些说真实的你们是贩过毒还是抓过毒?

42分钟前
  • plor
  • 很差

李诞的再三推荐下看的,作为“晚熟”的我,如果在大学期间看,可能真体会不到这部剧的好。现在看,才能看到zz、阶级、职场等人性的黑,人生真的只是一场游戏

47分钟前
  • 解消极
  • 还行

Fuck the game yo. But the world is the game. 開頭真的超慢熱。後半熱起來卻是這麼一個冰冷的結局。最喜歡的是Omar和Bubs! Op好好聽!但我不想口音變😂

52分钟前
  • 反眼失敗松果體
  • 推荐

实在不是我的那份菜

56分钟前
  • Edison
  • 较差

8集弃,实在看不下去,演员都挺好,很多后面才认识的非裔美国演员都在这剧里,但拍得实在过于无聊了,节奏慢到每集看完都觉得毫无进展,有些剧是一边骂一边看一边打低分,这剧真的是一边觉得还可以一边看不下去,可能对片里比较写实的美国社会无法共情

58分钟前
  • ტఝ
  • 还行

看了4集,不好意思看不下去了。对黑人街头生活真的无感,可能也是片子太老了一点。

1小时前
  • plumage
  • 较差

感谢TLF制作,好看!

1小时前
  • mongatw
  • 力荐

20190805 - 20201007

1小时前
  • TMHC
  • 较差

这种烂片是怎么9.4的。。。

1小时前
  • 寄尘生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