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透纳先生》说的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画家,他的一幅画里,孤独的船在暴风骤雨的大海飘摇,昏暗的边缘有一道耀眼的阳光,船上被困的奴隶等待命运的安排,这大概画的是他自己吧,孤独的透纳不被主流所认可,但内心始终充满悲悯和希望的光,这些化为力量呈现在画面,也呈现在他的人生。
通过透纳的生平了解到,他的母亲死于精神错乱,从电影里看到父子关系融洽亲密,这也许弥补了母亲所不能给予的情感,成为他生命里的一道光。
电影里有两个关系对比明显:一是透纳和他的女仆,在两人的关系里,透纳就像阳光,女仆就像影子,看得出她很爱他,但是卑微而被动,等待命运的安排,透纳在她眼里就是个皇帝吧,被“临幸”时看得到她眼里的光芒。
另一个是透纳和布思夫人,两人相互欣赏,照耀着彼此,在窗户边两人相视,没有羞涩,也没有激烈,如同安安静静的暖阳,当透纳在走廊上情不自禁地拥抱和抚摸她时,布思夫人推开了他,带他到自己的卧室缠绵。
女仆需要透纳的光照在她身上,她没有自己的活力,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像一个附属品,既不会挣扎,也不会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后来透纳越来越少地呆在老房子时,她渐渐枯萎。
与此相反,布思夫人自带光芒,她欣赏透纳,也欣然接受他的爱意,她不是随便的人,但会主动抓住自己的幸福,为了和透纳在一起,她愿望换个新的房子,为了和她在一起,透纳愿意被人当作布思先生,当透纳死去,布思夫人回忆起他时,脸上浮现出幸福。
这两个电影中呈现的关系,在现实中很普通和常见,你看到过吗?
如果想了解并加深对透纳艺术的了解,可以来看这部。
艺术上的梗概介绍和电影的描述不同,电影展现了中年透纳的不羁的性生活。
当遇到了布思太太,这段才像爱情的赶脚。
透纳先生用食材口水作画,真的吓到了一批学院派画家的认知。
但他真的是英国19世纪的杰出画家,著名画作《奴隶船》《雨、蒸汽、速度》等。
第六部迈克·李。
平平淡淡,无波无澜。
传记电影大多都这样,不过还是很喜欢斯波大叔,居然为了角色花费两年时间学习绘画,能获得67届戛纳最佳男主是实至名归。
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约翰·透纳一生充满创作激情,“即使临死前都挣扎着爬起来临摹一具女尸。
” “他喜欢在旅行中观察自然景象,甚至不惜要求别人将自己绑在船上以便观察一场暴风雨。
” 很喜欢画家的云卷翻滚和舰船系列,还有那副《汉尼拔穿越阿尔卑斯山》里那头微小的大象,有着非凡独特的澎湃的美学色彩。
透纳一生对艺术深陷其中,不顾家人子女,甚至最后远离朝夕相处并照顾他起居的家佣“丫头”,和萍水相逢的女房东太太过着悠静深远的生活,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嘴里念叨的只有“丫头”二字。
画家激荡蓬勃的内心和呆滞木讷的外表具有强大反差,对待感情生活和艺术追求也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好比画家在当时饱受争议的画作,画家本人的人格和灵魂也由后世任意评说,只不过,那些尘世风烟和市井画卷都已是过往,只有云卷云舒落日和朝阳,静静地留在了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
影片的摄影优美隽永,和透纳先生的油画相互映衬浑然一体,仿佛移动的画廊,将自然的广阔与孤独的世界在这两个多小时时间里,安静的播放。
娓娓道来的大师之作,无视传记片的条条框框,优雅的做着自己,拍历史人物,到了迈克·李的镜头里也照样像现实中的普通人,隔着那层象征年代感的戏服,他们也真实的像今天的现代人。
片子聚焦人物的家庭、才华、怪癖和爱情等方方面面,即使有着时间线的跳跃,也照样是不疾不徐浑然一体。
虽然按照人物生平的时间顺序拍摄会有剧情断裂之感,但是台词和表演都堪称顶级精湛。
主演的小个子蒂莫西·斯波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老演员,在很多电影中亮相配角。
个人则主演过人物传记《最后的绞刑师》,标准的英伦范。
所以在看《透纳先生》简介时,我冲的就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旧时代英伦味道。
一如传记电影的无趣和我对透纳本身的探知,140分钟算不得精彩迭出。
但电影本身的画面展现出一种叫人为之陶醉魅力,在道具和画面的功底上面,透纳先生是可以拿满分的。
还有蒸汽时代的迷失,画匠们的彼此刻薄,让你想起《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里窘迫的画匠,他们原就是一个时代的味道。
值得多次看的电影,刚开始半小时很无聊,后面两个小时比较好看。
作为艺术家,一生最爱画大海,风景,当被有钱人提出10万英镑买下全部画作时,他毅然拒绝,并且要免费送个博物馆。
当所有人炫耀自己的知识时,他只是静静地听着,不参与其中,超越了他的相貌,是个很有魅力的人。
但总归是人啊,他会用他的仆人泄欲,也会和布斯房东太太调情,亲热,对男人难说,和房东太太是有灵魂的交流的,不只是肉体的吸引,房东太太能懂他,透纳拣回一块木头,会和她一起玩,他画画的时候会和她一起吟诗。
从女人的角度看,房东太太是有智慧的,她经历过两次守寡,懂得人性,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有自己活下去的方法,不依靠别人,打扫的时候会唱歌,是个热爱生活的人,透纳死后,她的阳光还是明亮的,对比终身未嫁丑陋暗淡的仆人,她内心强大,依然热爱生活,把自己的日子过的很明亮。
不管她和谁一起生活,她都能过的很好。
还是回到透纳,作为艺术家,他是伟大的,但是作为孩子的父亲,他是失职的,孩子死的时候他是没有什么感情的。
这也让我想起了《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男主,同样,作为艺术家是值得歌颂的,但是他的自由牺牲了他的家庭,从主人公自己的角度来讲也是合理的,但是作为读者还是觉得很唏嘘。
我的情感依托于我受的传统教育,生活环境,也许并不适用于国外,父母就应该是爱孩子的,应该是无私的,但是这种要求也许是无理的,父母也是人,因为爱自己所以追求自由,舍弃家庭,又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我不会这么做,但是也要理解包容这个世界上有人这么做。
看了之后特别有画色彩和风景画的冲动,语无伦次了,就这样吧。
-- The image you create is not of colour. For why?-- Er..I am afaid of that is a question we have yet to answer, sir. It is a mystery.-- And long may it remain so.
他临终说的太阳是上帝,人生点题句。
对画家和相关历史没有过多于电影的了解,就片论片。
对于自然景色的追求,热爱,他的画充满感染力让人惊喜。
很清晰的世界观。
画是第一位的,颜料价格,画布,素描本,暴风雨,海面,死尸体,雏妓身体。
严谨地排在他生活的第一位。
父亲的去世失去孩子病重金钱是不合时宜的波动,哭也手里攥着笔和纸。
这也反映在他对母亲和前一个妻子的态度上,彬彬有礼,已经盖棺定论的陌生人。
还有他家的女仆。。。。
也因为对自己绘画的热爱,他惊喜又恐惧地迎接不同的新知识女科学家的三棱镜和紫外线照相机和niagara大瀑布工业革命和自然他读得懂世界前进的方向,他入世通情,但还是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天才。
有同行的赞美和受贵族们和土豪的喜爱,是他令他开心自在的副产品。
而他的画还是要挂在公共博物馆里。
电影也如turner的画一样,和煦的光影丰满的颜色,宗教般宁静感。
补绘画史哦!
《透纳先生》并非迈克.李第一部讲述历史人物的传记电影,他曾在1999年拍过一部以19世纪为背景、讲述吉尔伯特与萨利文这对歌剧作者的剧情片。
但或许由于让他荣膺大奖肯定的那些作品——1993年戛纳最佳导演(《赤裸》)、1996年戛纳金棕榈(《秘密与谎言》)、2004年威尼斯金狮(《维拉·德雷克》)以及更多戛纳入围电影——都是聚焦当下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因此偶然返回历史中去高谈艺术,还是不免让观众非常意外。
巨大而荒芜的风景中,两个村妇讪笑而过,野草覆满的斜坡顶端,风景画大师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正在用随身的简易画板随笔描绘。
这是1826年51岁的画家一次再日常不过的比利时创作之旅,回到伦敦画室之后,他将荒野中残存的温度和疯狂的专注度搅合一下,得心应手的用颜料涂抹在画布之上。
甚少离开现实主义土壤的导演迈克.李,此次选择历史人物传记题材,就是试图以现代的数字技术去向传统绘画艺术致敬。
而以画家已步入创作晚期的1826年切入叙事,则可以聚焦于透纳最后的25载人生,并呈现其如何在充满缺陷的个人生活和布满激情的创作体验中,成就其作品近乎运动起来的前印象派质素。
是的,透纳晚期愈发抽象和宏大的创作,赋予了后世的那批法国印象派画家巨大的财富灵感,也以那些就快冲出画面的模糊边界和不确定色彩——如《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让包括迈克.李在内的、热爱绘画艺术的导演们,愿意将其追认为电影艺术的真正祖师爷。
虽然电影里的透纳,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才见识了摄影艺术的神奇并拥有了自己存于赛璐璐胶片而非画布上的肖像。
根据调研而来的史实,迈克.李将透纳的生活搁在伦敦画室和马盖特滨海公寓之间。
在前一处,他与最亲密的父亲和生活管家Hannah生活在一起,并与后者保持着一种近似原始兽欲的关系。
以哈利.波特系列里虫尾巴形象为人熟知的演技派明星蒂莫西·斯波,成功塑造了一个肥硕笨拙且有严重呼吸障碍的艺术家,他蹒跚的挪动着画板,呼哧着在画室穿行,冷不丁的从后面抱住女管家,像野猪一样粗陋的交配。
而在后一处,则在天鹅绒的海天之间藏匿着着透纳最热爱的曼妙光线,为寻找最好的光景和画面,他甚至将自己捆绑在帆船桅杆顶端,以获取创作暴风雨场景的极端体验,而守寡的Booth女士,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他最后一位情人。
其他的时间,他则是皇家美术学院里反奴隶制辉格党的一员,该党也是收藏其作品最多的金主。
早已功成名就、财务自由却看似生活白痴的他,却也颇有心计的通过各种策略,保持自己在伦敦各类公开画展中的显著位置。
迈克.李准确还原了当年嘈杂画展中,艺术家为自己上架作品最后描摹的混乱景象。
他熟练如交际草,与画展前忙碌的各位艺术家打招呼,而自己一副画幅并不显著的作品,却偏偏与最大竞争对手康斯泰勃尔厚重的《滑铁卢桥开放》挂在一起。
透纳漫不经心的打着招呼,“嗨,康斯泰勃尔”,走了一圈回头后,却突然在自己的小作品上随意加上一抹黄点。
历史上确有这尴尬的一幕,以至于让康斯泰勃尔抱怨道:“透纳来了,还开了一枪。
”迈克.李以往大量备受好评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也会被轻微诟病其台词有些狄更斯式的夸张。
而拍摄这么一部维多利亚时代的传记电影,就彻底可以让这些微词消声,毕竟同样创造了自然美学的两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探究的对象,甚至苦寻两人的现实交际。
这下,让透纳舒舒服服说着狄更斯式的台词,再合适不过了吧。
威廉·透纳是在欧洲画坛赫赫有名的风景画大师,是英国水彩画的巨匠,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英国学院派画家代表,英国自然派的先驱,著名印象画派的“远祖”,也是后来印象主义大师莫奈的启蒙者和重要影响者,被誉为“光的画家”,“风景绘画中的莎士比亚”。
26岁透纳就被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破格提拔成最年轻的会员,三年后成为杰出会员,遗作均成珍品。
年轻的莫奈在无意中看到了透纳摄人心魄,波澜壮阔的印象风派的画作,从此走上了一条新兴艺术风格的道路。
透纳在21岁发表第一副代表作《海上渔夫》震惊画坛,大师气质显露无疑,随后他很快成为当时英国画坛的重要引领者与领袖,他丰富多产而不断进步的诸多作品在他生活的年代就已经获得盛赞和赏识,得到上流社会和崇尚古典主义风格的贵族们的收买和厚爱。
贵族和评论家们毫不掩饰对他画作的喜爱,溢美之词泛滥于言表。
在这部在2014年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有私人收藏家愿意出10万英镑(当时可是巨款,当时在英国每年继承几千英镑就是巨额的遗产)收购透纳的名画。
所以透纳在活着的时候已经风光无限,如果跟梵高等众多活着时落魄不得志,死后画作价值惊人的身世相比的话,敏感而乖戾的透纳无疑得到了时代的庇护与青眼,他是一个异常幸运的人。
迈克·李是曾经执导过《又一年》、《秘密与谎言》的著名导演,而《透纳先生》明显带有迈克李一贯的电影表达方式:那就是使用琐碎平凡的生活细节去勾勒强大的戏剧感和命运感,在平静舒缓的叙事中完成人物塑造和建立,在克制与压抑中引爆人物的激情和悲怆。
这种返璞归真的表达方式在《又一年》里有鲜明的体现,在《又一年》里,每个人都是自我命运的一手创造者,他们终究咎由自取。
迈克李成功的描绘了平凡生活里的不甘与野心,憧憬和胆怯,渴望与回避,真实与谎言,自欺欺人和自掘坟墓,人类的力量与弱点,不仅是片中女主角在经历,普遍的命运经历会降临于每个人身上。
而在《透纳先生》里,迈克李并未使用过多的篇幅去描绘透纳先生那闻名于世的粗鲁创作方式和传奇般对光影的敏感与表达,而是把镜头主要集中在他简陋乃至孤独的个人生活上面,在透纳日以继夜,不停奔波采风和创作的身影背后,我们可以看见他两位情妇的身影,透纳被压抑和扭曲的情感表达,他淡漠与稍显畸形的家庭生活,他父亲对他的重要影响;透纳个性上的乖僻与真诚,粗野和敏感,在艺术创作上的顽强和专注,也在一些微小的笔触上,描绘了人物大致形象之下的雄心,炫技、虚荣和刻薄。
用他的画笔去表现他透纳是描绘光影的大师,也以勤奋的创作和极具爆发力的画风而闻名画坛。
迈克李的镜头刻意模拟了相当数量的,透纳画作里的风景与构图,使得整部电影呈现出维多利亚时期,类似水彩画的印象和梦呓风格,对光线和格调的把握堪称精准,生动再现了透纳作品的魅力,运用恍惚的光影所塑造的暧昧、高远与广阔的一瞬,和在狂风怒云之下所意外呈现的宁静安谧的精神气质。
透纳崇尚运用自然光色表达主观情感,认为承载情感的最好载体莫过于自然界的光尘氤氲。
后期透纳的作品渐趋明快温馨——而在迈克李精致近乎艺术品的镜头下,我们也可以寻觅到类似的表达。
当透纳站在画室作画,他的父亲和女佣Hannah在户外劳作,一副静谧和谐的家庭画面就形成了,这是迈克李运用了数码镜头,捕捉漂移温暖的光线游动,惟妙惟肖地使用透纳自己的笔触与画风,再现了他的日常生活,并从这些微妙而易感的镜头画面里,准确细腻的表达了透纳当时的幸福感受与体触,也为后来透纳失去父亲,生活失衡埋下了伏笔。
使用画家的笔画去再现画家的生活和内心,这是迈克李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实践证明,这些精美犹如名画的镜头,含蓄而深沉的情感就在其中流动,如此这般,深深浅浅、远远近近地勾勒出了透纳孤独却也顺遂的一生,他的确是笔耕不辍的传奇和大家,但在另一方面,他也无疑是个被很多人保佑和呵护的婴孩。
真挚且安稳的爱就在他身边围绕,这对于敏感乖戾的透纳来说,是巨大的安慰和幸运,也稳固保护了他一直前进的创作。
透纳的父亲逝世之后,迈克李只使用了一个简短的远镜表达透纳的悲伤与孤寂,他独自泛舟于山林,林中湖面上隐约有雾气,湖边花草锦绣,透纳背对着镜头,他的目光伤感而空洞着。
这个简短的镜头就是使用了透纳一直主张的“运用画面和光影表达剧烈情感和悲剧”的理念而完成的,构图考究,光影相扶,小舟独自前行,在静默中深情,在漂浮中感怀伤逝,堪称经典。
透纳在画布前捕捉到了飘渺一瞬的光与影,和只可意会的某些精神感悟与追求;而迈克李运用数码摄影再现了这种神级表达,对一些特定的画面进行了后期精确的调整和处理,暗合透纳风格的画作,也可以这样说,迈克李是成功利用数码镜头的优势,进行透纳式绘画的大师。
据说他不敢直视他人透纳的母亲是位精神病人,过早在透纳的生活里缺席,这使得透纳跟自己的家庭也非常紧张、疏离,他几乎从没在乎过自己的女儿们(要不是她们登门,他也许都认不出她们)。
父亲理解透纳,也很溺爱他。
从电影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父亲竭力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位艺术家,在患病的晚期,父亲也一直为他调制颜料;透纳的个性羞涩,敏感,丰富,不敢直视他人。
跟女性关系的疏远和紧张,这也是为什么,透纳总在肖像画上失败,他根本无法坦然的面对别人,只有在自然风光里,他才能舒展和放远自己的感受与目光。
在一个片段中,他被贵族邀请前往庄园作画,与一位弹琴的钢琴老师共同弹奏演唱了一曲。
这一刻非常迷人,透纳在这个片段里声音饱含深情与诉说,显示了非凡的理解能力和艺术感。
在短暂的时间里他们建立了亲密的默契与共知,透纳高雅而细腻,富有绅士风范。
丑陋敏感的透纳被成为野兽,怪物。
他举止粗鲁,用口水作画;因为父亲是理发师,透纳出身底层,最多也只能算是被贵族赏识的宠物,但他的艺术生命惊艳持久。
在这种尴尬的身份和过度敏感的性格下,透纳很难找到跟他的才华与内心体验相称的爱人。
丑陋的女佣Hannah成为他泄欲的对象,他跟女佣的做爱体位是极具兽性的征服,女佣爱恋透纳,但透纳一直回避她,甚至有些憎恶她,等她靠近时,他粗鲁的一把抓住她的胸,随后摸了一把她的下体就撒手。
这个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俩之间互相需求的不同:女佣爱他,有情感上的依赖和诉求;而透纳仅仅把她看做一个偶尔的性的对象;同时也再现了透纳对自己不太正常的性发泄途径的矛盾心理与逃避。
意外的恩赏女佣Hannah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最喜欢的一个角色, Hannah患有牛皮鲜,身体轻微残疾,举止粗俗低微,负责照顾透纳的饮食起居。
她对透纳的画并不理解却非常珍重,当她穿过透纳那些价值连城的画作时,她只是例行公事的打扫和看护。
当透纳在创作时,她慢慢把门打开一个细缝,谨慎地探到画布的一侧旁观,告知有访客来后就悄悄在阴影中隐去。
当听闻有人出巨款购买透纳的画时,她也是照旧迟钝地站在角落,斜视着客人和透纳。
迈克李在这个人物上颇费设计和斟酌,Hannah是一个平庸无奇的女佣,但她的身影却最接近透纳的画作,也出现在电影的全程始末。
当她后来得知透纳在外面有了情妇时,她携带自己的女儿(私生女?
透纳本人断然从来没承认过)悲怆跌撞地前往,用面巾掩饰自己丑陋的容貌,但走到门前她却迟疑,胆怯,眼含热泪,扶着女儿转身离去。
一个卑微的人,曾以怎样卑微而壮烈的方式想维护自己的情感,而她又经历了自我怎么剧烈的幻灭和失望,内心爱恨交织的痛苦与撕裂。
Hannah一句话都没说,却用全身心表现了它,再现了爱的距离和遥远,爱的误解与背叛,爱那不可逾越的命运鸿沟,也再现了爱那细腻却平凡的脸,她的宽容与伟大。
我们总是容易忽略和轻慢那些成就我们,那些其实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人。
迈克李在Hannah上贯注了自己对感情和人生的思索与表达,有些伴侣虽平淡无奇,却是成就传奇的基础——实际上,传奇就是塑造于平庸甚至烦恼的生活之上。
真挚的爱不论以何种面目出现,都是珍宝。
对于一生孤僻、敏感的透纳来说,他一生与上流社会的名媛贵妇无缘,但他所结交的乡野村妇皆纯情简单,诚实朴实,生活平静简单,这其实一种巨大的幸运,是生活意外的恩赏,无疑是最适合透纳的。
透纳一生的创作稳健而精进,他随时随地都在进行观察,观摩与创作,到后期进一步舍弃了传统画派,大胆尝试在当时惊世骇俗的抽象风格,将自己一贯擅长的风景画推向了更加模糊、迷惑和抽象的方向。
有评论称,透纳后期的作品更接近中国式的山水写意,是大写意的生动体现。
在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透纳用果断干练的几笔,就能勾勒扑朔迷离的光影,凝固一瞬间光线的变化。
敏感的画家都知道,在大自然中,这一刻的光线一定与上一刻不同,光影是一日里的年轮,是一天逐渐增多的皱纹和慢慢消减的光阴。
在当时透纳所处的年代来看,这种前卫抽象的表达方式值得怀疑,透纳因为画风的改变和激进而饱受诟病,这对于一向非常敏感的他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时间证明,他的选择方向是正确的,他后期的画作同样备受后世推崇,它们不仅再现了大自然神奇的时刻,也敏锐捕捉了稍纵即逝的心境和生活,微妙难言的深层普遍人心情绪,堪称绝笔。
不过对于这样一部描绘透纳先生的电影来说,迈克李一向坚持的平静叙事稍显平铺直叙,缺乏高潮和爆发力,无法形成某种感人至深的质感和力点。
透纳那些气势雄浑、风起云涌的画作没有跟他本人跌宕起伏的内心形成强有力的链接和共鸣,没有更深入挖掘这位乖戾的艺术家强烈的人格魅力和他惊人的、对自然世界乃至人性深幽的捕捉领悟能力,没有具体展示他力量与穿透力的来源。
镜头如此优异,但叙事结构却缺乏打磨和用心,主人公的形象始终浅淡,是一个遗憾。
对于透纳的时代而言,他后来的步伐太快了,当一个人太快时,他可以看见光,看见时间停住脚步。
他可以画出一瞬,描写一瞬,从这些飞快中总结永恒的感受。
这种感觉画家知道,作家知道。
太快时能看到周围的风景变慢了,模糊的景色成为了稳定的具象。
他们能认真地端详一瞬,与一瞬对视,理解一瞬的意义,这是艺术家才能体会的快感和神奇。
但周围的人,如何理解他们的一瞬呢?
人们营营碌碌于漫长的人生,为漫长的未来做铺垫,如何能理解这些只寄身于那瞬间,却手握永恒的人们?
透纳的孤僻敏感是一生悲伤的来源,却促使他抓住了光的脚步,了悟一瞬的美感,瞬间光阴在他眼前凝固、定格、永驻。
透纳用一生的奋斗和钻研,牢牢抓住了一束光影,抓住了极难描绘的心性,表现了自然界的神性,在透纳的画作中,它们的身影越来越迷离、飘忽、概括,但所表达的意念却更加清晰笃定,更加震撼和直指人心。
他一生多产,但从没出现过懒散、马虎的作品。
“如果有人要问我创作的秘诀,那就是勤奋再勤奋”,早年透纳画作的薪酬微薄,但他依旧使用简陋的画具,竭尽全力完成每一张订作,买家对他的评价很高。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不仅能欣赏透纳主要的杰作,也能目睹他一生顽强的求索,身为艺术家他的敏感和感性;和身为艺术大家他的勤奋与刻苦,不懈和自强。
成功没有偶然,都是必然,是一步一个脚印,是一滴滴汗水与泪水。
“我所追求的是每一束光,墙上或树皮上的每一束光,每一种气味,每一分痛苦,每一点瑕疵,每一次欺骗,他们被安静结合在一起,光芒四射,直指永恒——爱丽丝门罗(201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不喜欢演员,也不喜欢配乐!
1.开幕主题曲引人入胜(get不到的应该是se功能出了问题)2.又是羡慕欧美教育的一天,50岁的儿子见到70岁的父亲亲脸仪式毫不含糊🥺3.对女性角色塑造很不满
蛮疯狂的人物传记
对于这种剧情随时间慢慢铺陈出来的传记片,我也渐渐习惯了。这是一种用尽量客观的视角去表现剧情片的方式,娓娓道来,忍住起承转合的诱惑,让故事人物更贴近现实。而且透纳的画几乎涵盖个遍,他身边的女人、父亲、同窗都有涉及。透纳表达能力差,但心情都反应在很多小动作、哼哼声和绘画里
我好生气,为什么要把透纳拍成这样?剧情七零八碎,至于再深一点的东西,没有哒!
传记片果然不是我的菜,闷到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就是画面挺美,构图挺用心的。
没有激情,没有激情
迈克李拍的不是电影,而是画作。从五十岁开始拍起,这点来说很明智。冗长但不繁琐,缓慢但不无聊。无论是每一个镜头的调度还是场景的布置都属于教科书级别的,蒂莫西演的真是传神,戛纳影帝实至名归。
迈克·李就像是个内功深厚的高手,他不拘泥于一招一式,单就凭碎片式的点滴就攒成了透纳先生的一生,这个现实生活里气喘吁吁的男人拿起画笔就能在画布上驰骋,他的才华与骄傲汇成了作品上的一点红,同时他个性上的决绝也从细节上渗出。
从开始就失去了耐心,不喜欢这种表演。
现在传记都是似水年华不需要起伏节奏情节都省了
去看电影的时候周围都是一对对的老年夫妻,我一个外国年轻人坐在里面画风怎么都不太对劲。电影开场后,伴着钢琴曲秒睡着,二十分钟后醒来支撑着看完。片子拍的这样平淡,就算言之有物也没用啊。
哇,好无聊
人生本来就没有扎实的主线剧情,是一章一章有一搭没一搭的日记,浮光掠影,落笔作画,相遇别离,都是人生。剧情感比较稀薄,但是却不觉得枯燥,摄影好美。
色彩和他的人生
一部很美的电影,色彩,美术,服装,音乐,摄影都非常出色,但剧情确实是又零散又无趣。
画面美极了,好多镜头本身就像油面。故事过于平铺直叙没有高低起伏,人物关系和情节也交代不够清楚。部分音乐让人不太能接受,太尖锐了。
各种神还原,但不是很能明白这种拍法
不知道是不是演员的关系,除了作品,看完后咋那么不喜欢这个人呢,面如耷拉着脸的大型犬,时常发出如兽般的如痰在哽的声音。2个半小时,看完已不易。
又臭又长、没钱任性... 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