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战争片,可能是因为觉得战争片触及生死才能震撼人心吧,恰巧最近工作不是很忙,今晚就看了一部俄罗斯和乌克兰合拍的《第九突击队》。
原来一直以为只有美国才能拍出引人深思的战争题材电影,直到看完《第九突击队》后我才改变了这种看法。
《第九突击队》是以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
描写一支小部队的日日夜夜,年轻的小伙子们接受了短暂的训练后到上战场的经历。
战争、青年人的追求、男子汉的友谊在茫茫战场和未知的生死中体现了出来,与我们国家近年来奉献出的如《冲出亚马逊》《我是特种兵》《战火中的青春》等著名烂片比。
我们看到了俄罗斯年轻一代导演的崛起和俄罗斯电影人的希望。
我们看战争电影,不是为了看什么电脑特技,更不是为了看什么“军人也是人,也有感情纠葛”。
AK-74步枪、米-24武装直升机、T-72坦克,RPK机枪、BMP步战车,《第九突击队》完全呈现了和美国电影不一样的风格。
同样,我不由地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另一部美国电影《生逢七月四日》,在我看了他们又都有共同之处——从男孩到男人的过程,这不仅仅是说战争历练了他们,而是说他们渐渐懂得生活比一切都重要。
我想,这也许就是当前韩剧为什么能打败我们情感的原因,与我们国家那些宏大的叙事、革命的情怀相比而言,韩剧中人情的温暖和生活的真实彻底地打败了政治,让我们用生活而不是沿着新闻联播的思维来看待世界。
在《生逢七月四日》中,男孩对战争充满渴盼,对国家荣誉充满热情,在高中的一次比赛失利后,自尊心强的他渴望战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真正的男人于是毅然参加越战。
确实,战争塑造了他,在下半生瘫痪后,他突然懂了所有的荣誉和宏大的叙事主题与生活相比变的多么渺小。
也许正印证了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那句话“一个不成熟的人会为了一个原则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会为了一个原则谦卑的活着”我想后者的这个原则指的就是生活吧。
从男孩到男人,战争塑造的成熟绝不单单是坚强。
电影中的年轻士兵在残酷的战斗后不也是陷入了人性的扭曲和深深的痛苦、恐惧之中吗?
这才是真正的战争!
而不是我们国家拍的那些战争看起来好像弱智的游戏,男人戏女人戏三角恋甚至床戏吻戏一起上的情感纠葛湮灭了战争片原本要传递给人的本质。
《第九突击队》中的战士们,在战争结束后有的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为之战斗的国家也在2年后解体了,不再是个强国。
他们成了一群被遗忘的人。
生活比一切都重要。
战争把男孩塑造成男人,其实懂得的是生活,懂得在生活中应该拥有的勇气和担当,以及面对困境的不气馁,因为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无论你现在有何种不顺,都要把生活本身作为生活的全部,而不是把求学工作和感情看成全部的生活。
人就像《阿甘正传》里飘飞在风中的羽毛,飘忽不定没有目的地,它追求的是什么?
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答案在风中,谁知道这片羽毛明天又会落到谁的肩膀上呢?
珍惜眼前,好好生活好好幸福下去吧!
在士兵突击热播的两年后,忽然发现这片还行,起码可以给我这颓废青年打打鸡血.一女友非常不耻国产剧,更不耻国产军事战争片,推荐了这片.信仰,我认为这是一神圣的词.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造就一群特定的人.战争就是这样,在历史的进程中残酷而不可少,弱肉强食,胜者为王.只是,只是,人,显得如此不值得一提.
兄弟连和拯救大兵瑞恩也是很不错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和第九突击队相比,他们更多的是客观的场面和局势描述,但是后者却在同样真实的残酷中融入了情感和思想真的很棒!!
有关这部影片的意义,置顶的几条评论都已经说得很到位了。
我只想说说影片最后那场被广为赞誉的战斗。
从我个人对军队的了解来说,最后那场战斗,其实还包括之前的,导演为了突出战斗的惨烈,似乎有点太夸大了混乱场面。
因为依照电影中的那种混乱,苏联军队似乎根本不可能作为一个当时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军队立于世,因为那种打仗几乎和杂牌军无异。
第一,一个连队,一百多人,不管机枪还是步枪,全部都是扫射,还基本不带钢盔,有掩体也不用,站立着扫射,这种画面很有英雄气概,可是真实的正规军难有这种打法。
第二,既然阿富汗军队那么多,哨兵怎么会没发现?
第三,这个地点是高地,顾名思义就是某一个地方的最高点,可是影片中到处有连队被更高地方阿富汗人攻击的画面,包括最后那场战斗,男主角一号挂了时,背后是高处来的敌军(可后来的战斗却是第九连往下打)。
这在军事上就不是高地了,而是死地。
6/19/2011他们也不知道。
两年以后。
他们为之战斗的国家也不存在了。
《第九连》。
看来我国民间俄语人才还是匮乏啊。。。
在射手网找到的最好的字幕都翻得糊里糊涂的,字幕的劣质影响了观影质量,很多情节我根本没有看懂。。
(也许看懂了会有改变。。
)名曰第九连。
但是闹来闹去就那不到十个人。。。
是第九班才对吧。。。
但是抛开字幕,影片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人物塑造。
作为主角的那几个人基本上都以群体形式出现,几乎没有个别的描写和细节的刻画,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坐在一起聊天,聊来聊去又啥事不干,使得这几个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特点,跟其他的背景没有什么区别。
导演的角色设定旨在展现这些在那场战争中弱小的个体,但是我一直看到阿富汗才慢慢分清楚这几个人。
有些角色塑造得那叫一个失败,而且还很重复。
教官很明显走的是《全金属外壳》的路线,但掺入了多重性格却又不好好刻画,看起来还没有我初中军训教官那么有魅力。
教官申请去阿富汗遭拒在剧情上是《星河舰队》,在表演上直接是《实尾岛》的翻版。
在阿富汗的各位兵哥,死得真的让我有打仗的感觉——就是死了你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死的。
典型就是那个牛逼哄哄没有事做就去打枪的兵哥,现在片子删了。。
我实在想不起他是怎么死的了。。。。
作为主体的几位,表现得最多的居然高潮一开始就死了,前面基本处于半隐身状态的那个。。。
因为字幕原因我实在搞不清楚他叫什么。。。
居然活到最后证明低调者永生。。
这个角色很奇怪,长得很摇滚,一看就是要被和谐掉的人,却在剃头的时候被剃头兵一句为国奉献的理想只是说说而已而激怒。。
说明他是个乐于为国奉献生命的人,是乐于去侵略阿富汗的。。
但是之后画家赞扬战争是美好的时候这哥们又火了。。。
除了人性是复杂的我还能说什么。。。
还有那个白雪公主。。
前面一直清纯出镜。
莫名其妙就变成了免费军妓。
兵哥之一乐呵呵地进去,啥都没做就大骂着战友没有人性出来了。。。
人性真的很复杂。。。。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没看懂。。
)小邦达尔丘克不愧是老邦达尔丘克的嫡系,处理大战争场面水准是高高的。
但是相对与他爹,他也没有什么进步。。。
巷战处理得一塌糊涂。
那段巷战像是为了后面喀秋莎火箭和大规模爆炸场面的出现找借口。。。
几个兵进个村。。
死了一个,然后喀秋莎就把这个村轰平了。。。
搞不懂他们之前为什么要进村。。。
莫非真的是俄罗斯不缺人不缺炮吗。。
小巷子遭遇战玩不转,小邦还是祭出了家族传统——高地保卫战。
子弹够多爆炸够多所以场面上不至于难看。。
但是咋看咋觉得是老邦的《他们为祖国而战》里面的德国兵换成阿富汗人而已。
都是一个军官模样的带着一群背景哥边走边放两枪,被炸一炮就散开各自隐形,再出来的时候已经到阵地边上了。。
走镜切镜什么的太细致太复杂最后还是简单粗暴的大群人马迎着子弹往上走,主角们打得到后面人少子弹少,肉搏到差不多顶不住了大部队过来了。。。
可能是游戏打太多了。。
一个兵力武器和阵地布局都不差的高地咋打得比单枪匹马的王成还痛苦。
至于开头几门炮就炸得一个军官不剩不。。
敢情阿富汗的炸弹都挑官大的那里飞。。
阿富汗的兵时而一步百米,时而蠕动不前。。
还有那个长得帅得一塌糊涂的阿富汗领头的。。
那么帅居然一个特写都混不上就死了。。。
造型师我可怜你。。。
小邦除了大规模爆炸场面外很细心地加了很多细节。
可是明显细节太多了,片尾不到20分钟的决战场面还要分成三段,每段还常常有些摸小虫子的场景。。。
给人感觉里面的人一下就死了一片。。
而且最扯的是到最后主角只剩两个了居然还有很多背景们没死又冒出来了。。。
这里我相信是第九连了。。。
人物塑造基本没有,苏式装备的展示也是少之又少,战争场面憋到了最后20分钟才有点像样的。
其他时间在干什么。。
大批装甲兵部队走过来走过去。。
拍了拍那几张没有什么区别的人脸顺便展示下阿富汗风光,还有就是兵哥闲聊,而且一般聊不到几句就要打架,我没有看出来他们有什么感情啊。。。
因为字幕原因,我没有看懂导演想讲什么。
对战争的抨击嘛,点了点点。。
可能是政治原因没敢着重表现,毕竟好像俄罗斯还没有怎么反思这场仗。
对战场上人性的反思,字幕原因我看不出来,而且里面的角色单薄得像《使命召唤》里面的配角们。。
有什么人性不人性的。
最后看到导演毫不吝啬地把镜头给了坦克和飞机,结尾独白还表现出对大苏联的怀念,所以导演也许只想借阿富汗这个噱头展示下武器装备和提醒下子自己人我们以前也阔过。。。。
提下优点。
万江叔叔提醒,塑胶炸弹的段落还是很有意思的。
里面的教官跟老美的果然不一样。。
着重政治教育,甚至还有民族政策教育。。
开眼界了。
这个片跟《集结号》差不多,老外战争片赚钱了,也拿自家武器装备出来炫炫。
《集结号》里面更加夸张,解放军连自家衣服都不穿了。。
穿的是美式军服。
苏联兵的衣服倒蛮好看的,除了头盔。
里面的苏联兵给人感觉太弱了。。
那个狙击手都没有任何表现,一个人都没有杀到。
死的时候手上拿着画笔。。。
我们的狙击手。。
那叫一个牛逼。
其实你爆人家头没有什么。。
你用得着那么做作的抬手就是国民党帽徽嘛。。
如果现在拍战争片是拿来炫技的话,请你打外星人。
(当年的自己真的是个喷子啊。。
但是真的不好看啊这个片子。。
2017.。
)
很多人都记得美军15年前入侵阿富汗,却忘了30多年前苏军发动的阿富汗战争。
这部影片就是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表现那段历史,从参军到集训到入境到冲突。
可惜情节比较拖沓,情绪上并没有代入感。
因为我以为这是一部热血的战争片,但通篇只有暴躁的情绪,狂飙的荷尔蒙还有尘烟四起的村庄。
观影50分钟还脸盲着不知道谁是谁,我对战斗民族男人长相真是分不清楚,只记住两个颜值出众的,主角的眼睛好美。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个披着战争外衣的反战片,没有火力全开的大场面,就是枯竭、重复和疲惫,还有不情愿与不得已。
战斗民族拍摄阿富汗战争非常的耐人寻味,结尾更是彻底的否定了这场战争。
影片情节交代的不清楚,没有来龙去脉,最后不知道哪出来数不清的黑衣人把九连碾压了,画面就像抢滩登陆单机版。
困兽犹斗,弹尽粮绝,在九连即将灭团之际,触发主线剧情,空中出来两架直升机,黑衣人瞬间消失,出现盛装NPC(面目冷峻,翻毛军大衣),进入CG画面,告诉幸存者Missions All Cleared。
结尾仓促到不忍直视。
而男主(我心中的男主)死于第二场围攻,作战中,战士们脸上的血污让我再一次脸盲。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很多硬伤,节奏太慢,细节处理很突兀。
整体上只能说剧情不够颜值凑。
很多人觉得俄罗斯人拍的战争片要远远强于美国的大片。
可是我觉得俄罗斯战争片不够燃。
就连《斯大林格勒》也是如此。
不是我的菜。
阿富汗,又称帝国埋葬场,英国、苏联、美国,每个盛极一时的帝国在阿富汗发起的战争,都没有讨到便宜,甚至因此导致了自身国家的解体!
你可以迅速的攻占阿富汗的首都,但是你无法占领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80%的全部领土!
游击队就零散的藏在大山中,让你有劲却无处使!
电影中战斗中的一处细节就表现了游击队的山区优势,在暂时打不过苏联军队时,一个个快速的跳进人工修造的山洞中,迅速躲走了!
这大概就是阿富汗版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和“山洞战”的结合!
另一处则几乎在所有“人民战争”中都会出现的镜头,当军人面对妇孺时以为没有危险,但却在转身后被开了黑枪!
电影没有主观的铺设战争的对与错,而是更多的将镜头对准了军人们从普通人蜕变成战士时,心理状态的变化和军营生活的写照!
在战争残酷上的塑造一般,也有可能是我同类型电影看多了,没感觉了!
中规中矩的战争电影,三星半更合适!
一场伏击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出其不意,强势攻击,快速移动。
(来自国家地理频道《CQB 近距离战斗》。
) 现代战争中常常使用这套战术伏击车队。
主要策略是:第一,使用IED简易爆炸装置,或者路障瘫痪第一辆汽车。
第二,对车队用强势火力压制,快速移动展开进攻。
最后,结束后,集合队伍,清点人数迅速撤退。
因为敌人会派出追踪部队。
在俄罗斯电影《第九突击队》里也有一场伏击战——当地游击队利用山地地形伏击苏军运输队。
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是这方面的老手。
第一,当地游击队利用峡谷作为天然障碍,这不仅能够压制敌人,同时也有利于撤退。
他们以RPG火力瘫痪运输队第一辆车作为进攻信号。
并且火力非常强大。
虽然,第九连展开了还击,但是没有什么用。
‘
游击队用RPG火力瘫痪第一辆车作为进攻信号
游击队的火力快速,强大,准确第二,因为游击队使用的是“打了就跑的策略”,所以整个进攻时间非常短。
苏军很快派出了追踪部队。
可是山上到处是利于隐藏的洞穴。
(有的是人工挖掘的,为的就是开展这样的伏击战。
)有时候在撤退的过程中,敌人还会使用地雷,诡雷,催泪瓦斯,支援火力来作为掩护。
游击队在撤退的过程中非常迅速整场战斗当地游击队使用了出其不意的技巧瘫痪了苏军运输队,并且进攻火力非常凶悍。
最后利用山地地形撤退时非常迅速。
这些全都满足CQB近战三原则。
旋翼激起漫天的尘土,他们踏上了阿富汗的土地,暗黄色的天,炙热的空气,焦黄的土地,这一切都昭示着未来的凄凉。
战争的魔爪在他们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来到了,血与泪交织,生与死缠绵,当血与泪流干,当我已绝望,却又突然有了希望!
这或许是影视作品的需要,但真正的人生可能是绝望到底,悲剧结局!
此片正值当时能源价格大涨,俄罗斯经济形势见好,需要来一部能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电影,也反映俄罗斯人怀念二十多年前那个巨无霸帝国的强大,从该片成本来看俄罗斯人是花了大力气,画画天赋禀异的帅气男主最后战斗开头就被打死,获得幸运勋章唯一活下来的男二,教官的俄式浪漫,生猛的连长霍霍,单兵素质不错很高但却靠人海战术冲锋的阿富汗反抗军,最后的战斗场景激烈而又残酷让人激发斗志,作为一部战争片来说是不错的,第九连接到的命令本该是撤离那片区域,由于战斗中电台被敌迫击炮炸毁,无法请求支援和与上级联系,导致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一人,苏联最后退出了阿富汗,从战略角度苏联的政策是失败了,但第九连在战术上守住了高地,也就是男二所说赢得了自己的战争,幸存的男二回到苏联不久后就解体了,人民生活水平急转直下,大家曾经的信仰消失了,用他们的话说被国家无情的抛弃了,伟大的军队也不复存在,他们在迷茫中挣扎着,苏联士兵在派往阿富汗之前被教导是去抵御西方美帝国主义的入侵渗透,为了拯救于水火之中的阿富汗人民,但到了那里才渐渐发现自己或许才是入侵者,不知道为何而战,也许只是为了自己死去的弟兄,俄罗斯人通过反思阿富汗战争,但也怀念那个强大的国家,反映了当时俄罗斯人想要重振大国雄风的野心,另外不知为什么我本人很喜欢听该片头片尾曲,有种荒凉压抑而又沧桑的感觉,有要该曲的小伙伴可以联系我
看怎么怎么像是雇佣兵啊,这么不专业的,也许是美国大片看惯了?看了一个钟头实在是看不下去,拖着看完了
这战斗素质···和这节奏一样
阿富汗太牛了,干完苏联干美国,最强的两个国家都搞不定他
Muslims and Russians cancelled each other out, good
和集结号的故事一样,也是因为联络断了,一帮人没有接到撤退的通知,死守到最后.没有好莱坞的战争片好看,但还比较真实
上学时候看的,今天偶然看了星星敢死队,就想到了本片。撇开两场战争性质与对错,本片的战争场面更为震撼,人物刻画也更为细腻,热血搏杀的场面也更为感人,战斗不再是为了国家,是为了自己跟兄弟们能活下去!从战争的反思角度看,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毫无意义,有兵临城下的味道,值得重温一遍!
拍的乱七八糟的
慢吞吞的冗长适合催眠
描写苏军在阿富汗作战的电影,感觉即使是战斗种族,也是需要经历残酷的训练后,才能蜕变的。阿富汗战场对苏军来说,真是很残酷的战争体验啊。
俄版的《全金属外壳》,但是珠玉在前都能拍的这么没有主旨贯穿整部电影,我也是服了。
牛逼的片子 最后看到热血沸腾。2020.04.10重看。所有战争片的第一目的应当是反战。开头有兄弟连的feel,直升机升起的时候有现代启示录的感觉,有点另类的战争片。斯拉夫人可以伟大到让自己生存,也可以让自己灭亡。
苏联的E连,只是他们的结局很悲剧,也很没意义。不要去pps上看德语配音的中文字幕版。。
记忆中的电影
主角在前个镜头明明死了,然后又活过来指挥,死去活来啊!
妈耶,不知道还以为拍的是毛子去阿富汗反恐呢。本片塑造了一群可歌可泣的正义汉子,整得好像阿富汗侵略苏联了似的。bgm反反复复用一段,特别违和,特别烦人。也没啥大场面,剧情特水,尿点巨多。
这片子为什么分这么高?完全不喜欢。节奏非常拖沓,战争莫名其妙,人物的脸也不容易记住。它只让我觉得,战争就是把人类从文明拖向野蛮,以及阿富汗战争是苏联的一大败笔。
战争片果然得有大场面哈。。。精彩
文不成,武不就,都差那么点意思。
可能是字幕太差
前苏陆军内部教学片。等到快八十分钟,终于去阿富汗了,等来的却是阿富汗的奇特风光+现代武器的爆燃片。俄罗斯延续了前苏的伟大荣光,战争中人命如草芥,果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