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杯阁影评】最近连续看战争片,基本都是二战题材的,这部影片叙述了发生在3个青年男女身上的故事。
他们一个是在空降兵服役的英军将领的儿子,一位是被征召入德军的荷兰小伙,还有一位是荷兰瓦尔赫伦岛市政厅工作的女青年。
三个看似缺少联系的角色,随着剧情的进展,在最后时刻汇合啦。
1940年5月,德国入侵荷兰,瓦尔赫伦岛随荷兰全境被占领。
德军迅速将其纳入“大西洋壁垒”防御体系,修建碉堡、炮台和雷区,以抵御盟军可能的登陆。
该岛控制斯海尔德河口,是通往安特卫普港的咽喉,对德军后勤至关重要。
诺曼底登陆后,盟军为打通安特卫普港(1944年9月解放),需清除斯海尔德河沿岸德军。
瓦尔赫伦岛成为关键目标。
1944年10月3日,盟军轰炸西卡佩尔堤坝,引发大规模洪水,75%的岛屿被淹,削弱德军机动能力,但导致平民伤亡和农田盐碱化。
解放瓦尔赫伦岛战役(1944年10-11月)被称为“贪婪行动,”由英国和加拿大部队主导,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英军第4突击队登陆弗利辛恩(Vlissingen),遭遇激烈抵抗。
第二阶段 加拿大第2步兵师和中海突击队从西侧进攻,利用水陆两栖车辆(如“水牛”)穿越被淹区域。
经过一周激战,德军于11月8日投降,约4万人被俘。
盟军伤亡约13,000人(含平民)。
洪水导致数百平民死亡,数千人流离失所,农业因盐碱化多年未恢复。
安特卫普港于1944年11月28日开放,极大缓解盟军后勤压力,加速西欧解放。
战后荷兰政府耗时数年修复堤坝和基础设施,岛屿直至1950年代才完全恢复。
战争细节拍的不错,场面实在不敢恭维,感觉就几十个人对几十个人。
规模实在拍的太小了。
全片的核心和主线人物内个纳粹荷兰兵,,处理的又假又弱。
人意志的转变完全没拍好。
这个转变应该是全片最主要的线,也应该是归拢支线升华全片的核心点。
的确一般的导演很难把这个拍好。
所以本片导演就很一般。
其他细节支线都还凑合。
主线实在差劲。
一个自杀的中尉,一个家乡女孩就转变了?
最主要的东西给拍的最马虎。
转变的过程演员演的也很做作。
演员和导演都有问题。
为了信念可以杀人,然后因为什么开始转变,到达一个点,崩溃转变。
这个哪有片中演的那么简单,那么肤浅。
无论从剧情还是表演。
这个拍好了能成为个经典。
可惜,最关键的很凑合,还不如支线。
主线支线最后还有个呼应,但这个呼应也完全没起到碰撞出升华的小火花的作用只是纯剧情而已为了演而演,当然主线给拍弱了是出不来火花的主要问题。
更别说什么精妙的设计了。
导演功力不行,选演员的水平也比较差。
1917的转变就够将就的了,但起码凑合过的去,这个比1917还将就。
就一些细节和片子的质感还凑合,勉强及格吧。
与1917就差个假的长镜头呵呵。
与地雷区这些作品差着好几个登次,完全不在一个水准上。
本来想写个短评,一不小心写多了。
战争电影拍摄成本一般比时装片高,需要更多的观众看的懂,所以大多数不会选择群像,更难用人物状态来推动情节。
因为这两种技术手段偏“文艺”,怕一些观影数量少的观众看不懂。
而且战争里从来都不缺反派和场面戏,更没必要玩高深的技术。
但《被遗忘的战役》却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路,而且很成功。
背景是二战末期盟军解放荷兰的一次战役,三组人物,盟军,当地人和纳粹。
完全没有交集,三组人各过各的生活,只是最后一场戏有了眼神交流。
电影里战争就是个压迫性极大的事件,每个人在压迫下做出各自的反应并展示状态。
这种结构这两年中国观众应该非常接受,《八佰》《金刚川》《长津湖》其实都是这样的结构,只是《金刚川》割裂的有点多,所以骂声也大。
换一种角度看,这两年中国观众也不是对电影审美突然提高,而是越来越情绪化你。
这种靠人物状态来推动情绪的电影这两年票房都不错。
比如《我的姐姐》《李焕英》《一点就到家》等。
观众不一定会分析结构,但肯定会进入情绪。
这也是一些好莱坞电影今年在国内卖的不如预期火爆的原因,人物和事件依旧很平衡,情绪看完就泄掉了。
这是我从时光网携号转网的第一篇影评!
作为一名非著名资深影评人,常年驻守在时光网,在时光网的长短影评已经有1500+,而转网的原因就是在时光网里竟然没有收录这部电影!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时光网的发展不单单遇到了瓶颈没有突破,而是它在倒退!
言归正传,说电影!
关于战争片,我总是用一句话开头的——一部优秀的战争片表达的主题就应该是反战!
本片真真切切做到了!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对于新电影和悬疑片,我一般是不剧透的,只是谈谈我的观后感。
所以我尽量不剧透的情况下谈谈本片!
一般优秀的战争片都以宏大的战争场面为主,而本片恰恰相反,它就像摄影时用的微距,也就是从微观来切入到战争,从三个不同阵营的年轻人,甚至是不带偏见的三条支线来描述战争,当然又相互交集,这有点像《#我们的父辈》;而它的主线也很清晰明朗,就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军节节败退,当盟军攻占到了荷兰的时候,需要在荷兰的一条入海口的河流处建立一个补给点,而和德军发生的一场小的战役。
所谓的小的战役是相对于整个二战来说,其实就这场战役里的死亡人数也是过万了:盟军3000+,德军4000+,平民2000+!
而三个主角分别是盟军的英籍空降兵,德军的荷兰籍步兵以及荷兰当地的一个医生的女儿,她有一个荷兰地下抵抗者的弟弟,自己又是市政府的文秘,就是因为她这几重特殊的关系,才最终主导了战争的走向!
而对于另外两名男主角的描述,更倾向于对于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恶的描述!
本片把三位主角联系交集在了一起,也使得本片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让残酷的战争电影里闪耀着情感的温馨,把主角内心里的善良感动着观众!
当然每个人的归宿也都是最适合剧情的,就不剧透了!
当然,作为战争片,如果没有对于战场的描述那也是失败的;如果对于战争场面描述的不到位那也是失败的!
这点各位看官大可放心,从巷战到两军对垒,从空战到肉搏,都是非常精彩且真实的,基本达到了《#布列斯特要塞》和《#浴血华沙》的水准,也就是很多观众嘴里的“大片”的标准!
至于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应该是荷兰人拍的,但是几个年轻人表演的都很不错,特别是那个荷兰籍的德军,他作为德军去杀自己的同胞,那种复杂的感情表现的很真切,让他成为本片我最同情的一个角色!
别的演员也没有拖后腿,哦了!
推荐指数⭐️⭐️⭐️🌟
夹在大国之间的荷兰,在二战结束前的记忆——斯海尔德河战役(The Battle of Scheldet):
男主人公范斯塔佛伦
女主人公特恩
二号男主人公威尔主人公范斯塔佛伦,志愿参加巴伐利亚训练营,为纳粹冲锋陷阵,在东线战场遭遇苏军,目睹了好友的接连死亡,或死于战场上的乱枪,或死于自杀。
自己的理想也逐渐幻灭,战场上死里逃生,被救回战地医院,后来辗转被派到祖国荷兰。
回国以后,却再次被裹挟在同胞的抵抗运动和纳粹的血腥镇压之间的漩涡中。
历尽血风腥雨,最后浴火涅槃。
范斯塔佛伦是一名优秀的士兵故事的最后,他放过了盟国落单的士兵威尔,救下了因送情报而被捕的伪政府女职员特恩。
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完成了救赎。
漂亮又聪慧勇敢的特恩和好友雅娜,冒生命危险送出了至关重要的情报,雅娜壮烈牺牲,自己也被捕入狱,险遭盖世太保毒手
空降兵特恩原来是富家子弟,飞机被击落后辗转生还,在战场上遭遇范斯塔佛伦,被放走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这部片子,就是纳粹士兵范斯塔佛伦的幻灭与救赎、女子特恩的觉醒与抗争、以及盟国士兵威尔的战争洗礼。
伪政府女职员特恩英勇完成了牺牲的弟弟的未竟事业ps:本想吐槽影片里面的战术水平太差,只会步兵冲锋,一味强攻。
但转念想想,这可能就是二战的现实吧!最现实的,就是纳粹盖世太保的肉刑——法西斯的真实写照。
被遗忘的战役 (2020)7.52020 / 荷兰 立陶宛 比利时 / 剧情 战争 / 小马泰斯·范海宁根 / 吉斯·布洛姆 杰米·福雷特斯
纳粹占领军当局,心狠手辣,不留活口
外景道具还是很用心的,场面也算是宏大,以为会是一个惨烈深刻的二战故事,结果看的人昏昏欲睡。
故事大背景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后的一场失败战役:市场花园行动,由蒙哥马利策划并指挥。
本片故事只是这次行动的一个局部地区荷兰阿纳姆的一场局部战役。
英军空降后散布在小城各处,更倒霉的是德军一个师在此休整。
英军只得各自为战,被歼灭、被俘、血拼突围,各种结果都有,损失惨重,扎扎实实的一场失败。
这种大败中挖掘感人故事有难度,讲1944年的反战情绪更有难度,这可是反法西斯战争。
相反,一战故事讲反战就容易被大家接受。
但是看片头是荷兰牵头拍的,就容易理解了。
二战中,荷兰基本是中立态度,是别人在我家干仗。
而且故事主线也是荷兰反法西斯正义青年为盟军送去了关键情报,虽然没有扭转局势,起码减少了盟军损失。
看到英国军人威尔为救军官枪杀两名德军一段情绪激烈的表现,个人觉得这个反战情绪煽情的有点过了,不能理解。
从敦刻尔克撤退到戈林对英国的长时间轰炸,任何英国人的反抗情绪都是满满的,何况一个有荣誉感的高级军官的孩子。
另外,一旦上了鲜血淋漓的战场,心理建设也就迅速完成,怎么可能你死我活之际杀两个凶狠的德国兵还有那么激烈的内疚反应?
总之,这片子个人觉得味道很怪,虽然很喜欢1917、现代启示录、阿甘正传、锅盖头。
战争片。
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看这场为了抢夺港口的战争,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反战情绪很浓。
没有英雄,没有逃脱,非常真实的影片,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让战争真实直接地展示在眼前……为了为反击德国战场的盟军提供补给,盟军和德军对荷兰的一个港口城市展开了争夺。
本来撤退的德军又回来布防,盟军也想方设法,要夺取这个城市。
女主一开始以为盟军已经打过来了,就和女友一起去看看战况。
目睹了弟弟因为照相机被德军砸坏,于是用石块袭击德军汽车,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情。
虽然弟弟逃脱了,但是返回布防的德军却开始追究这个事情,而且还抓住了好几个与弟弟相似的孩子进行询问。
女主的父亲知道后,找到了他医治过的德军负责人。
负责人骗父亲说,只要弟弟自首,就不会重罚弟弟的。
结果弟弟被带走后,德军对他施以酷刑,逼问他照相为了什么?
有没有同伙?
弟弟不堪酷刑,供出了同伙,结果地下组织被破坏,自己也被枪决。
为了救出弟弟,姐姐不但把弟弟的照片交给地下组织,还按照他们的要求拿出了很多有价值大情报。
地下组织被破坏后,她还主动去送情报,为了掩护同伴离去,自己被德军抓了,关了起来。
参加德军的荷兰少年是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报答生活,自愿参加德军的,在受训后就上了战场。
在一次防守战中,为了救护自己的战友,被打成重伤进了医院。
病愈后到了德军准备固守的荷兰地区,做了指挥官的秘书。
他目睹了女主和父亲前去为弟弟求情,帮助女主和父亲脱险,还在知道女主弟弟要被枪决时,去告知女主,结果被发现,又被发配到前线参战。
前线失守,他跑回后方,正好德军准备撤退,要处决女主,这个荷兰裔德兵打死了准备处决女主的德国军官,自己也身负重伤。
还有一个盟军指挥官的儿子,是个飞行员,驾驶滑翔机的。
因为喜欢冒险,很多人都不愿意与他搭档。
在执行飞行任务时,遭到德军地面炮火袭击,与滑翔机的队长以及三名战士一起迫降在德军占领区。
四个战士拖着受伤的队长一路艰难前行。
在发现一处住所后,他们在这几休息。
其中有两个战士不堪重负逃跑了。
指挥官儿子与另一个战士继续带着队长前行。
在一处住所,他们放下队长,去找船只,准备坐船渡过海域找到大部队。
但是当他们发现船只,回来时,有两个德国兵闯进了队长所在的房子。
他们与德国兵对峙,德国兵失手打死了队长,指挥官儿子发狠杀死了两个德国兵。
然后指挥官儿子准备和另一个士兵用德国兵的筏子逃走,但是另一个士兵没有上船。
指挥官儿子找到了大部队,又被编入了在堤坝上冲锋的队伍,他们在女主朋友送出的情报帮助下,从德军背面偷袭了德军,与付出惨重代价的正面部队一起击溃了德军防线。
最后他们冲进德军的后方指挥部,看到女主正用纱布按着血流不止的荷兰裔德国兵的伤口,德国兵已经没有了气息,满脸泪水。
战争对于每一个来讲都是残酷的,作为观影者都希望残酷的事都会有转机,就像希望被抓走的儿子可以被善待,危难时刻会有人出手相救;希望一直抱有对同胞恻隐之心的荷兰裔德国兵可以逃出战争的魔掌,回到家人身边,讲述战争中的种种身不由己;希望战火中仇视只是因为各为其主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恢复信赖,相互和善一些,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在战争面前都不堪一切,如幻梦一般,耳侧响彻的永远是受难者的哀嚎,绝望的叹息,以及让人目不暇接的枪响声……战斗场面的长镜头一直是最震撼的,一路冲锋,枪林弹雨,爆炸丛生,血肉横飞,尸横遍野,一个好端端的人,转瞬之间就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肉块,这样的震撼,常常被作用,也一直震撼着所有观影者。
哀嚎声、咒骂声,如影随形的子弹,无处不在的爆炸,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到处的尘土横飞,到处的泥泞不堪,让战争的质态非常得完备,身临其境。
很多的抵抗都是出于义愤,如果没有弟弟被抓事件,女主可能还是市长办公室的文员,天天干着为纳粹服务的工作,但是走了仇恨,才会不余余力地抵抗,哪怕就是微不足道地一件小事。
很真实的一部电影,视角很好,用年轻人的角度看战争,残酷而真实,振聋发聩……
电影前期不错,后面烂尾了,我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那个荷兰籍德军士兵角色上,刚开场在苏德战场比较英勇,负伤后认识贵人去后方做文职,其实这里就该表现他苟且偷生到最后比较真实了,因为那时候德国即将战败,这种不是特别坚定的骨干份子考虑后半生新的开始有非常真实的动机,法西斯团队里面谨小慎微也不至于敢那么大大咧咧地帮女主,开头就知道法西斯角色没有好下场的政治正确会干扰,没想到结尾搞的还真是为了救女主角死了。
其实写成救了女主角,女主角帮他投降也好,的确烂尾了。
还有战斗场面的确太潦草,攻击滩头前没有炮火准备,第二遇到阻力发现火力点了,呼叫的炮火支援也太少。
后期侧翼包抄部队交火太短暂了,很多对射镜头都没有,这种感觉核心防线没有突击炮配置,没有装甲部队太扯了!
与几部经典电影还是有很大差距,唯一亮点滑翔机迫降及室内近战的紧迫感那段不错。
玩会儿战地5,德英对抗地图,搂几局自我补充!
2022.03.20
溃败过程中的德军,完全没有了战斗意志,一触即溃,如惊弓之鸟,有点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的逃命。
像卢卡斯那样已经崩溃的士兵,径直走向敌军,直接走向死亡。
溃败的德军犹如丧家之犬,更像落水狗,是最穷凶极恶和疯狂的,剥去温文尔雅的伪装,禽兽不如。
17岁的荷兰青年德克招惹了撤退的德军,导致三名德军士兵死亡,引来杀身之祸。
本来抵抗组织同意帮他逃走,可是他父亲维瑟医生却让他去自首,医生天真的认为他救治过德军,尤其是医治过德军司令的腿伤,颇得司令的夸赞,因此求司令网开一面,口腹蜜剑的德军司令满口答应,却根本没当回事,在德国纳粹眼里,荷兰人就是一条狗,根本不配他们施恩。
可怜的德克被纳粹折磨的死去活来,实在受不了只好招供,抵抗组织遭到毁灭性打击。
而德克的父亲眼睁睁的看着儿子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德克的姐姐特恩一开始和父亲一样幼稚,竟然拿着弟弟拼死得来的情报去和抵抗组织做交易,弟弟的死让她觉醒,毅然决然的接过了给加拿大军队送情报的艰巨任务。
在过河时被德军发现,为掩护同伴逃走,被德军抓住。
荷兰籍德国士兵范·斯塔弗伦在东部战场被苏联红军打伤,肠子都流出来了,伤好后通过医院认识的好心人疏通关系在荷兰泽兰南部做文职。
目睹了司令像耍猴一样欺骗了维瑟一家人,正直的他给特恩通风报信被发现,发配到前线去当炮灰。
这让他更加心灰意冷,厌倦战争。
英国士兵威尔的滑翔机被击落在敌占区,千辛万苦逃出来,又被加拿大军队收编,参加第一轮攻击瓦尔赫伦岛,结果落入德军预置的防御阵地,死伤惨重。
好在威尔命大,再次躲过一劫。
第二轮进攻已经得到情报的加拿大军队派出部队利用潮汐乘船抄了德军后路,瓦尔赫伦岛的德军溃败,当英国的威尔和德军的范·斯塔弗伦这两个良心未泯的厌战士兵相遇时,他俩都选择了放下枪,给彼此一个活着的机会。
当威尔、范·斯塔弗伦和特恩在瓦尔赫伦岛意外交集时,斯塔弗伦为救特恩已被打死,特恩无奈的随大部队继续前进,获救的特恩返回家园。
一场战斗对国家和军队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每一个身临其境,死里逃生的士兵来说都是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
《被遗忘的战役》,个人觉得,是近来难得的、重视剧本故事、多线叙事的成功作品。
如果有大牌,有宣传,应该能大片典范。
与之相对的,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港片《恋战冲绳》——无视剧本,重视大咖。
出品人是向华强,根据向先生的一向作风,宣传规模不会小!
可惜那电影,个人觉得不怎么样!
《被遗忘的战役》
《恋战冲绳》《被遗忘的战役》电影重点——盟军士兵、德军士兵、荷兰平民,三个不同的人,因为残酷的二战,命运彼此交织。
爽点设置应该是——三个不同视角,对残酷战争的多方位展示。
有优秀剧本故事为基础,各个人物能轻松自在地有血有肉,细节能有条不紊地似模似样,运镜也能游刃有余地或长或短,或辽阔,或细致……总之,个人感觉,就一切的井井有条,大多是建立在剧本故事的精湛上!
尤为难得的是,这是多线叙事的剧本故事!
看似一个故事,其实是好几个故事融合在一起。
在有限的短短时长里,一起起承转合,一起曲折,相辅相成,很不容易的!
总结:推荐全片翻,感受剧本故事的精妙。
《被遗忘的战役》
大概是盖里奇,重新引领了多线叙事的剧本故事风潮,他代表性的《两杆大烟枪》,成就不必赘述。
国内的《疯狂的石头》等一系列电影,也成绩斐然。
多线叙事剧本,几乎都能当成宣传点了!
它们似乎都验证了一个道理——如果是冲着做好电影去的,一剧之本好了,不需要大咖带流量!
也不需要大宣传!
自然而然就能好!
《被遗忘的战役》剧本故事好,所以电影总体出色。
老香港电影《恋战冲绳》正好相反。
那港片,剧本故事薄弱,不是好电影。
《恋战冲绳》《恋战冲绳》,听片名估计不少人陌生,可那片子聚集了——已故的哥哥张国荣,天后王菲,影帝梁家辉,视后黎姿,等等。
在内陆,光这些名字就够牛了吧?
何况,当时,还有能和他们配套的配角——谷德昭、车婉婉等。
今天,在内陆,这阵容想都不敢想。
不要说,以前他们更巅峰!
这电影能7分,靠的大概就是阵容。
起码,个人是这么觉得的。
《恋战冲绳》电影重点——一个风流倜傥的国际大盗,一个带着一大笔赃款的漂亮前极道情妇,一个憋着劲破大案的、落魄、却记忆力超群的小警探,意外相逢相遇在风景美如画的冲绳,各自的命运,意外重叠交错。
这是一个虎虎生风的多线故事设定,具备了多线叙事剧本的漂亮基础。
普通人也能依此胡诌出许多觉得有趣的的故事来——或热血悲壮,或曲折诡异,或群雄乱斗……想想就精彩纷呈!
依照选择风格的不同,爽点也可以轻松愉快针对性设置。
可它不。
它选择无视了这个剧本设定的精妙,不把打造漂亮的剧本故事当回事。
故意弱化故事情节,把原本打算精妙的剧本设定,定成了一个弱智向的爱情小品!
爽点设置成,就那些大咖在冲绳的写真秀。
只剩下偶像粉丝向的卖弄味道。
当时,不知道算不算成功,现在看来,成了凑数的。
永远的花美男张国荣负责帅,天后王菲负责酷,只有一向好戏的梁家辉,一根筋地努力希望继续好戏,奢侈到把黎姿当“工具人”浪费……大概投资人认为,有他们站那,就能佛光普照,天花乱坠了。
就哥看来,是强行的五颜六色。
涂抹痕迹太重。
有姿势,冇实际!
看似热闹,实际无聊。
不知道假如有机会重来,他们还会不会这么做?
所以,总结:这电影不怎么样,懒的短视频都不用翻,不会错过什么经典。
当然,就喜欢这几个大咖的,粉丝向观众,自然值得翻!
胡说八道不要钱,胡说九道不负责。
个人意见,尽管不同。
网图,侵权必删。
不需要大场面,更多的体会在战争中无法忍受的孩子们。
如果让海报引导想把该片作为硬核战争片来爽,请绕路,最巧妙的其实是人设。荷兰籍德军士兵无奈恪守军令对地下抵抗军同袍执行枪决、毫无战场经验的滑翔运输机年轻英伦机师迫降逃亡后加入堤坝正面惨烈进攻、与世无争的荷兰女孩因抵抗军弟弟被诱导自首被枪决后扭转价值观决意参与输送关键情报予盟军,等等。把战争穹顶笼罩下的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在框架上做了顺畅的绑定,个性鲜活。
最难忘的是荷兰籍德国士兵,在理念破灭身心交瘁的时候,出于忏悔和发泄杀死德国军官拯救女主,之后坐在椅子上那双眼睛和留下的泪水。战争场面并不太多,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的刻画,初次杀死敌人后的惊惧,跟德国人合作与抗争之间的摇摆,丢弃受伤长官的逃兵,至死抱着情报的女孩,大历史洪流下每个无法自主的生命。
老套中二的文青反战片。刻意生硬、无病呻吟。女主sb。道具也差的离谱。连德国制服的军衔都分不清,简直是一塌糊涂。无语了。
欧洲小国 但电影水准真的不差 叙事紧凑 视听成熟 美术氛围都很到位 减一星是个人不太喜欢这种多线叙事的群像戏 力量不集中 共情会散
没有气质的战争片
刚开始看时以为是一部展示整个市场花园行动的大场面战争片看完才知道是一部描写战争时期普通人的反战电影。
一个是盟军,一个是德军,一个是平民。盟军小伙子很勇敢很热血,直到亲临战场亲眼目睹了超越想象的残忍血腥。德军小伙子很疲倦很PTSD,偏偏置身的那个阵营总是亲身制造残忍血腥。平民小姐姐很隐忍很与世无争,却因为弟弟的横死决心反抗、亲手摧毁那份残忍血腥。一个从好战到参战,一个从参战到厌战,一个从避战到止战。两个男生都有“第一次开枪了,第二次没开枪”的变化,没开枪的那次,他们刚好举枪对指。平行蒙太奇,逐渐合拢到最终的沙场上,百川归海式相遇,彼此对立,却又彼此救护、彼此宽恕,共同承受了悲剧,以至于目睹死亡和擦身而过时,都没时间好好伤心。
电视上看的。整体来讲比较无聊,在这么多二战片里属于没必要看的那种。上次看外国片脸盲是什么时候?应该有非常久了,这肯定不是我的问题。
和战友一起只想着进攻和活下去 但只身一人面对敌军士兵时突然看不清为了什么战斗 电影里每个人物都有他开枪与否的理由/战争没有幸存者 /荷兰少见的高水准战争片 加一星
故事还可以,表演差点意思,群像不行
灰暗、阴沉、压抑、过度的音效。第一次看荷兰电影,讲述德国铁蹄下的反抗史。很多人对战争片、历史片耿耿于怀,说三道四,此类片自然不如虚构的故事片、爱情片设计精巧,情节跌宕起伏,但是确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如果无人去拍,谁会在意那些注定会消失在时间里的历史,特别是不在世界话语权主导的国度。二战的电影,至少能让人记住,被奴隶的人们,曾经做过的反抗和牺牲,不至于最后毫无痕迹。
嗯……
个人特别喜欢这种战争片,不宣扬高大上,不宣扬钢铁意志,不避讳谈人性。//喜欢的片段有:A 被击中的滑翔机上几个幸存的英国士兵,有偷了同伴装备逃命的,有死活不肯重回战场的。B 第一次单独遇敌根本没有神勇无敌,而是紧张到哆嗦,拿枪都抖。C 没有坚持到底死活不开口的地下党员,纳粹上猛刑,小伙子就把同伴招了。 D 好心送口信的司令部秘书,在街头给姐姐带口信,叫她别回头,听着就行。姐姐干脆来了个大转身:我弟弟怎样了!让一街的德军都看到。 虽然很蠢,一点也不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一边假装不认识一边走着说话,但就是很真实。
运镜很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战争真的太残忍了。
还行吧 个别场景有亮点外 其他都很一般
人类好像就是这样,只有失败了,或当失败即将来临,才会学着反思。而当其“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那都会被赞为“可谓壮哉”。
让人震撼的不是战场得惨烈和死伤的悲剧绝,而是最后杀掉了自己人的德国士兵中弹后脸上留下的泪,那种关于人性的哭诉是我们的战争片没有的动情。战争一定不是非黑即白的,敌军也并不全都是坏蛋,重要的是你从哪个视角去诠释战争给人类而不是给我方带来的伤害。
影片从德军、盟军和平民三个视角来展现这场战争。不同阵营的两位士兵遭受着因战争而起的相同的精神折磨,战场上人们互相残害,死神镰刀公平的悬挂在每个士兵的头上,最后,相遇的两人放下了屠刀。又通过平民线表现出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德军滥杀的残忍。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很真实:饮枪自尽、愤而射杀俘虏、被迫举枪行刑、临阵退缩、起恻隐之心的士兵们;上一秒射杀士兵下一秒被敌人射杀的军官;收集情报、熬不住逼供最终被枪决的青年;以地图要求别人救人、又义无反顾送情报的女人,以生命护送情报的女人、相信德军要儿子自首的父亲……战争带给人的伤害尽显无疑。
一个德兵一个英兵还有一个荷兰人 三条线交织出一场关键战役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并且最后影响了战局。没有伟光正,没有大英雄,没有宁死不屈,没有非黑即白,只有战争时真实而复杂的人性和抉择。这样的战争片才是有深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