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们是无法独自长大的。
今天的处分对象虽然是少年们,但是处分的重担,监护人们也必须共同承担。
”看完这部剧,我重新认识了少年犯、父母、法官和律师这些群体。
剧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困惑:为什么不对那些犯下严重罪行的未成年人判处严重的刑罚处罚甚至死刑?
为什么律师要为坏人辩护?
一些判决结果在群众看来像是在保护坏人?
1.因为加大惩罚力度会让犯罪率不降反增;2.因为律师维护的是法律的正义,是“程序正义”,而社会公众所说的正义,更多指的是“道德正义”。
用罗翔老师的话来说:律师为坏人辩护时,维护的是坏人的“人”,而非坏人的“坏”,她们维护的是人的权益。
3.法律是冷酷的,法官判决,讲究事实证据,讲究处罚程度的适当。
女主的角色和演技是最喜欢的。
开始的几集以为她是那种不近人情的冷酷法官,看到后面发现她其实是在努力告诉青少年们法律的残酷和权威。
ps.眼神很到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压迫感。
车部长的角色也让我明白看人不要因为厌恶而给厌恶这个人找理由。
一开始觉得他是那种为了升迁不择手段的人,后面却发现了他善的一面,体现了人的复杂和多面——至少不能凭借一个人露出的某一面就对这个人先入为主。
对于“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剧里提到一句话:“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落的努力。
”犯罪的青少年中大部分人的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破裂,那么,如果不能保证为孩子负责,尽到为人父母应尽的责任,那就不要草率地将其带来这个世界。
因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你我都有可能是受害者(加害人)。
女主无疑是最适合这个位置的人,对普通法官而言,对未成年罪犯心底会存在同情(如车法官),即使没有,也会保持中立(如罗部长)。
而女主是对未成年罪犯深恶痛疾的,这是只有经过切肤之痛的人才会有的情绪,从法官的角度这看似不妥,可这才是正常的,因为少年犯的惩罚力度是十分有限的,即使一个保持中立的法官,依足法规去判罚,结果也不会服众(所以姜部长和女主才会那么热衷于整改少年法)。
所以,女主的判罚才是最正确,最合理的,因为她厌恶少年犯,判罚会比中立的法官更重一些,而这才可以在现有的法律中达到应有的惩戒力,而少年法的整改任重而道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无数不同阶层的人努力和关注。
最后,孩子变坏的根源在于父母与环境,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每个时代都有孩子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影响。
只希望法院这条教鞭能鞭醒一些孩子,仅仅一些,就够了
关于姜部长的结局对于部长我真的是很可惜但是发现很多人都在怪女主为什么要揭发,为什么不能当不知道,他们列举着部长可能会达成的功绩去指责,为什么要毁了这样好的人。
作为上帝视角的旁观者,我们清楚的知道这是假的,这是一部剧,事件的代价也是轻飘飘的一句话。
虽然牺牲了一个学校高三学子的未来,但是这可能会拯救无数个少年犯和家庭。
我们只是会无所谓的权衡利弊。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问题,一辆火车是要撞上铁轨上的五个人还是要撞上岔路上另一个无错的无辜人。
那五个人错了,但是因为是五条人命所以就选择牺牲无辜的人,没有这个道理。
部长这件事上同理。
为了某一个目标,需要牺牲,你可以牺牲你自己,但你不能去牺牲别人,除非是人家主动的。
而且,部长真的能成功改写少年法吗?
或许在他儿子掺和进笛卡尔这件事之前是可能的,或许他在不知情接下案子之前是可能的,再或许他将事情告诉那个国会的人之前是可能的。
但这三件事都发生了,所有路都堵死了,就算没有女主,也没有希望了,姜部长被邀请成为候选人,就是因为他法官公正的形象以及对国民的影响力。
这是利益相关的利用关系,这个党派在利用他的人气吸引选票。
本身就是各取所需,一个提供进入国会的参政机会,一个提供影响力。
可以预见的是儿子参与笛卡尔的这件事会在未来成为拿捏他的杀手锏,将来会有多少的身不由己,还能不能守住原则都未可知。
身为局外人,我们会只考虑利弊,反正牺牲掉的不是自己。
想想前几年的“知网是什么”“往届改应届”,代入下自己,你是什么角色,还会喊着利益最大化,没有牺牲就没有进步吗不会了吧其实部长后来也挺好的,他做了律师,我相信他还会坚持以前的原则,在这个职位上继续努力。
前前后后看了大概有一个月。
它并不是一部让人恨不得在两天之内一定要追完的剧,就像罗瑾熙法官说的那样“少年案件要速战速决”;但它是一部你不管隔了多久都记得剧情并且一定要看完的剧。
几乎不涉及爱情,没有婆婆妈妈的亲情,也很少同事之间的插科打诨,就像一直不苟言笑的沈恩锡法官那样,一个案件结束,那么就再来一个,总之要让少年犯们知道法律是应该得到尊重和敬畏的,你犯了错或犯了罪,就要得到应有的惩处。
沈恩锡对少年犯极其厌恶,不是她对这些青少年怀有偏见,而是她曾经遭受过来自少年犯最大的打击与伤害——两个11岁的孩子高空抛物害死她年幼的儿子,却毫发无伤并且嘻嘻哈哈地从她面前经过。
当法律对这些孩子抱有宽容和谅解之意时,却也种下了他们今后更加猖獗并肆无忌惮违法犯罪的种子。
这部韩剧通过一个个案例告诉观众,孩子的错误与罪恶,有部分来源于他们自身,也有很多源于他们所处的家庭及成长的社会。
最后一集的最后一个画面,是审判席上站着的少年犯,赫然便是第一集中替人顶罪的孩子,只是脸上、颈上多了刺青,显得更为不羁与狰狞。
少年犯可以教育好吗?
为了帮助他们改邪归正,成年人可以做些什么?
一部韩剧无法告诉我们答案,但至少让人们开始思考。
6月11日晚。
第一集观后感。
第一次看剧看完第一集就立马写观后感,因为太喜欢这个开头了。
因为我和女主一样,对少年犯厌恶至极。
原因是在我少年时期,虽然没有受过霸凌,身边也没有小罪犯出现,但我见过同学霸凌别人,还见过同龄人撒谎,那撒谎的奥斯卡级演技、背后腹黑表面装好学生的一些场景印在了记忆里。
乃至成年后听到社会对孩子的刻板印象是“孩子都是纯真的不会撒谎的”,我就对这种言论恶心至极。
觉得“你们又不是没有童年,长大了就忘记掉最邪恶的东西越容易产生在发芽阶段么”。
女主必定有什么故事,盲猜要么家庭受过少年犯的伤害,要么儿时的兄弟姐妹或某个好友是少年犯。
法官和几个孩子聚餐的那一幕我也对男主厌恶至极,浓浓的圣父感扑面而来,如女主所说,“你觉得你是个不错的大人”。
哪怕在胖女孩声嘶力竭哭喊她没偷东西的时候,我也毫不怀疑会反转,毫不怀疑她一定做了坏事,毫不怀疑她在演。
平时会听一些讲案件的栏目,听到过很多少年犯的故事,可谓手段极其残忍(女童把婴儿从25楼扔下去,六年级男孩砍死亲生母亲砍断母亲双手),作案动机极其匪夷所思(下雨了心情不好随机找同学发泄),作案以后极其冷酷且毫无悔意(杀完人面对审讯面无表情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上学)。
这一切都让我觉得人之初性本恶。
人变好,是后天父母教的、学校教的、社会环境的正能量引导,根本不可能是先天性本善。
人先天就是兽性,毫不避讳自私自利冷血残忍的兽性。
兽性不加约束会暴露得极早,这样就有了少年犯。
是父母说“要心怀善念”,学校说“违法会被制裁”,社会说“为家为国为天下”,才使我们大部分人成长成遵纪守法阳光健康的公民。
否则,为什么很多罪犯(不只少年犯)都能溯源到原生家庭、成长环境、事事不顺的人生遭遇。
我喜欢《伊甸湖》的原因是,它否定了“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这一令人作呕的刻板印象。
它让你看到坏小孩坏起来能有多坏。
说回第一集,女主并不是冷酷的人,在她那里,和厌恶一词相反的是怜悯,注意到她在家办公的场景,那个光线出乎意料的是暖黄光,而不是“一个严苛干练的女强人”会出现的冷蓝光。
以及她对待受害者母亲的态度,一切都证明和厌恶对立的并不是恨,而是某种(或许偏颇的)共情。
至于少年犯能改吗?
我一直在想,少管所里聚集的小孩真的能受到教化,还是互相学习更多作案手段以及把杀人行凶等等经历当做引以为傲笑着高谈阔论的战绩。
我偏向于后者。
不知道在最后一集时,男主是否能感化我对少年犯的厌恶。
6月13日,第四集观后感。
这集好棒。
之前以为男主只是个衣食无忧的单纯暖男,原来他曾经是因家庭问题诞生的少年犯,而且救助他的法官应该是部长(转场转得好好)。
看得出部长一直是矛盾的,在前进一步还是原地驻守间有过犹豫。
这集有个细节也好棒。
买饮料“买一送一”根本是说谎(不然怎么不是两瓶或四瓶,男主就是直接买了三瓶),一个细节就写出男主想对别人好又不想给别人造成(哪怕只是一瓶饮料)负担的,暖却又十分敏感的小心翼翼。
最喜欢的是三集四集都出现的那句“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不会再长大了,十年二十年过去,只是时间在流逝,他们会被困在过去的痛苦里。
”平时我们都有听过“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
”男主这句台词是我目前听过最贴切的解读。
不过前四集为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庭审差了点意思,好多细节都是插叙倒叙去补充(完全没必要,仿佛编剧没想好整个脉络,先结案了再去补细节),不仅冲击力少了很多,节奏也显得有些卡顿。
6月15日,看完了。
除了看前四集时就感觉到的叙事缺陷贯穿了全剧,别的大毛病没有。
不是说这剧的重点并非悬疑就可以敷衍叙事,或者因对抗力产生在孩子和大人之间对抗性就不会太强(反而会更强)。
破案平淡,庭审平淡,鸡蛋里挑骨头的话,这些缺点完全是从剧本层面上能够解决的问题。
回看6月11号的记录,男主最终没有感化我,他只感化了他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这个剧其实没有男主。
它有且只有一个主角就是女主。
女主解救孩子的瞬间,庭审的瞬间,都好像黑暗中最灿烂的光,像在弱小的仰视角度宣告了一句话:“女神原来是这个样子”。
本来只该给四星,但五星的理由是“即便有叙事缺陷也非常值得一看的剧”。
因为它从始至终只提出了“家庭如果没办法做好教育,学校也不能,那么该是司法、社会、国家开始负责的时候了”这个命题,却没有回答要如何解决这个命题——因为编剧也不知道怎么破题,因为这是我们全民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引发思考比直接获得答案更重要。
看部长儿子舞弊案,是我最纠结的一案,一会儿觉得女主太过分,一会儿又觉得自己的奴性思维太强,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女主的做法,太圣母。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推论功利主义不应该全盘否认,在某些场景下,是需要功利主义的计算。
先看按照女主的做法,产生的不良后果:1)政界和人民的损失。
一个原本可以在议会发挥更大价值的良心司法人士,最终被迫辞职,对法院来说,是个损失,保不准下一任是个sx,因为这个部长除了爱出风头,各方面来看都是正义的人;对议会或者社会来说,少了一个有能力又有意愿推动少年法前进的人,亦是损失。
2)司法的损失。
司法的威信受到质疑,在公众视野,一个法官竟然带头枉法,徇私舞弊,这个法院还有救吗?
之前的案子是公平的吗?
是否要更加加强对法院的内部调查?
之后的判决是否会有更多舆论上的考究?
于此,对女主要追求的所谓正义,看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3)广泛少年犯的损失。
从男主的经历可以看出,部长是个愿意相信和发掘人性善的法官,这会指引愿意从善的少年犯走上正道。
4)法院的损失。
男主和一众法院职员,对部长都是尊敬和认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是能够引导整个机构稳步向前的。
反观,女主的做法,在她自己眼里,得到了什么。
1)女主内心的秩序。
对,不是女主所谓的正义,是女主的内心秩序。
如果这个做法,不能够给广大的受众带来遵纪守法的压力和信念感,其实是没有达到追求正义的效果的,看起来唯一能产生影响的就是男主而已。
所以,这件事,并没有给广大的公职人员带来追求正义的信念感,最后满足的,仅是女主的私欲;2)好像没有了?
综上,整个事件,纯从功利角度来推论,损失惨重。
如果我们再把功利主义推论的目标,聚焦在正义上,还是失败的。
要追求正义的最大化,应该从立法、舆论、司法(更指最高院带有立法性质的司法)去践行,去推动,去影响。
那为了追求更大的正义,是否可以用一些错误的手段,达到更正义的目标呢?
在这个事情上,答案是肯定的。
关于用错误的手段达到更善的正义还是不扩展,聚焦在这件事上。
部长和女主都追求正义,部长是从上之下,从包围到收缩;女主是坚持程序正义,单点突破,逐阶往上。
但是需要一个衡量指标,那就是,两种做法,哪种更能促进社会更有正义、更公平的运转。
部长是牺牲一个案件,促成了成千上万案件的正义,女主是牺牲了可能的成千上万的案件的正义,促成了一个案件的正义。
高下立判。
对,这也是功利主义的推论,但是对功利主义普遍的批评在于牺牲了其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不把人当做目的而当做手段。
所以,需要看下谁被牺牲了。
如女主所说,被牺牲的是那些没有作弊,但却要面临更残酷竞争的考生。
1)首先明确影响范围,按照女主的做法,在当前这个案子上,仅会多影响再3名学生;对未来的影响上,只要高考制度还在,只有权贵阶级还有特权,这个处理并不会让未来的权贵家长,放弃笛卡尔。
2)对3名学生实际的影响呢,同为东亚国家,大家心理也明白,高考很重要,但是高考并不代表一切,只不过让这三名学生的成长之路挫折了一点。
这不是说对3名学生来说影响不大,而是想表明,这并不是杀1人救5人的道德洼地,这最多算一个道德小坑。
从理想角度,小坑要修吗?
要。
但是从实际生活出发。
这种小坑,或者比这个小坑更大的坑,社会上太多了。
政治正确要我们关注眼前发现的坑,并死磕到底;但是让更多的坑消失,对更多的坑一网打尽,是一个更有效率,更能带来福祉的事情。
比如,袁隆平在街上看见一个快要饿死的乞丐,应该要把这个乞丐接到家里,吃好穿好伺候好吗?
所以,没那么错,但是可以有大很多的善。
关于法律的作用说了很多部长和女主的问题,回到案件当事人部长儿子上来。
法的目的,就我目前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是两点。
1)事后惩罚。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2)事前限制。
通过法来威慑、规范社会行为,增加行为的“自我审查”,减少违法行为。
从事后惩罚来说,部长儿子,已经受到了他自己给自己的,家庭给自己的严重惩罚,如果再加上法律的惩罚,边际效用低不说,一不小心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反而失去的惩罚应有的意义。
从事前限制来说,不起诉,部长儿子还会再犯吗?
我想不会。
对部长儿子的起诉,会对社会有规范作用吗?
这里的社会其实就是对权贵阶级的家长,我想,微乎其微,并且对另外18个人的起诉,该起到的威慑作用也应该起到了。
是不是可以认为,起诉,有点多此一举。
对好人的影响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人,瑜中有瑕摧枯拉朽。
对坏人,我们总是努力在ta身上找到好的一面而进行开脱,对好人,我们总是拿着放大镜,找身上的一点瑕疵而枪击炮打。
简单分下类,女主、女主、部长、部长儿子都可以算好人。
剧中的部长,可以算是公正一生,但是就因为一个不会给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也不是自己主动要犯的不算严重的错误,而前途尽毁。
在韩国,有那么多的不公判决和社会事件,同样是被女主都能看见的恶,为什么女主不想方设法,刨根究底地去想办法扳倒呢?
刚刚列举的好人,其实几乎算是完美的好人了,但是大奸大恶但又有权有势的人,犯下的错误都一一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吗?
女主的做法,只会告诉她周围的人或者亲历的人,你要做好人,就要做十全十美的好人,一步都不能走错。
那会阻挠多少人,向往和追求大善和大义,每个人最后深陷自我审查、只能独善其身。
我相信程序正义,也相信主观正义。
任何一个制度,都需要好人和能人,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承认人的不完美,在其犯错时,综合考量而给予其纠偏的机会,这至少是我目前相信的价值观。
在萨利机长的片子里,我曾因为对萨利机长的调查而愤怒,但是想到程序正义不仅适用于好人,也适用于坏人,我理解了。
但是,前提一定也是,大部分坏人都被程序正义审判了,才开始追求对好人的程序正义审判。
在对8个坏人视而不见的情况下,对2个好人穷追猛打,只会让好人灭绝而已。
坚持原创的978篇需要看见,需要愤怒,但不止情绪层面,让它只是话题;更需要社会大众,有方向,有判断,有解决思路的发声和努力。
所有图片源自微博@三联生活周刊,侵删最近的社会新闻,真的是能让人感受到,人生艰难,及时行乐也不容易。
尤其是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校园霸凌。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还计划今年和法律行业的朋友请教关于立法以及情理法的边界尺度的专业观点。
虽然多少从很多优质的法律剧以及书籍中,我能理解,重刑本身未必能杜绝罪恶。
一部非常推荐的剧,把我们想说的话,复杂的疑惑,包括应该引发的重视,反思和改善,都提到了。
已经是2年前的剧,我毫不犹豫给了五星。
不止因为题材,作为电视剧的完成度,也无可厚非。
当时没有写长评,只标记了短评和推荐。
一口气刷完的时候,我觉得后劲太足,内伤严重;另外台词也足够精彩和丰富,我不需要重复,我没什么能高于这部剧的观点可以输出给大家。
现在觉得,可能还有很多关心少年犯罪的人,也可以透过这部剧,有很多感悟。
需要看见,需要愤怒,但不止情绪层面,让它只是话题;更需要社会大众,有方向,有判断,有解决思路的发声和努力。
这可能就是这部剧拍摄的最大意义。
PS:看到了可能有改进的新闻,但愿是真的。
《少年法庭》聚焦的全是少年犯罪的庭审案件,来回反转,看点充分。
人性黑白交织,巧妙还原了那么多直击人心痛点的社会事件。
金惠秀一脸冷漠无情,丝毫不为各种情形所动,不管是可怜还是可恨的当事人,她贯彻着一种理念:再年轻,再无知,他们也是犯下罪行的人。
看着那些稚嫩的脸庞,毫无犹豫,残忍地对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犯下的重罪,只有胆颤心寒。
心智不全但毫无罪恶感和是非观的少年犯,有令人惋惜的家庭和体制无力悲剧,更有滥用条款的逍遥法外的残忍小恶魔。
逃家少年,留守少年的堕落,教化中心的艰难,整个系统可能存在的腐败,从性犯罪到N号房的写照,会让愤怒的社会大众,了解更多关于这个问题,为什么多年难以彻底解决的困境。
先天人格障碍,后天恶的习得,这部剧的剧情一直在展示这绝对不是某个家庭教育的失败,某个个体的罪恶;就是因为不是单一因素,牵一发动全身的复杂体系,所以根治才困难。
“我们必须告诉他们法律有多么可怕,必须教育他们,要是伤害别人,就继续付出多惨痛的代价。
”我也赞同剧里对法案修订的想法,区别成年人的处罚措施要保留,但只是为了那些被外界逼迫,没有选择,还有希望的孩子。
绝不是为了比成年人还肆无忌惮的残忍恶魔。
同时降低触fa年龄,甚至取消,别让那些小恶魔轻易用年龄来逃避该有的责罚。
如何判定,更应该加入考虑情理。
受害者,永远比加害者更应该被重视。
受害者人生的悲剧不该变为彻底牺牲,变成让加害者成长的代价,凭什么他们的迷途知返,要靠别人家孩子无辜的生命作为代价?
“对被害人而言,伤害是不会结束的,无论过了十年、二十年,被害人一辈子都得与伤痛共处。
”电影《素媛》过去那么多年,现实依然骨感。
除了站在专业行业角度的第三方观点,还有身为当事人的揪心探讨,灵魂深处的质问:为自己信念奋斗22年的法官,甚至包括每一位家长,除了要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受害者,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性,要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成为加害者/犯罪者?
每一位监护人都承担起这个责任,或者说有这个觉悟,意识,甚至是法定义务,结果真的会很不一样。
我分享过的相关书籍和影视剧合集:《人间课堂》“三无”网飞神剧直击边缘少年多面人生乡村体弱憨憨生存记:校园霸凌也能用喜剧上高度丁海寅《D.P:狗之日》:扎心现实中的生存之道男孩子知道每一朵花的名字,并不恶心《弱小英雄》从《少年的你》到《草房子》,关于少年成长中的“自信与他信”4个3年计划,8个步骤,颠覆儿童性教育的刻板印象,撑起保护伞作者: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
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
预告片很喜欢,但正片出乎意料的单薄。
不知道是不是网飞介入的缘故,感觉从秘密森林开始,严肃派都在学男女主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判案+派系斗争+探究过去的套路。
再加一两个阴阳脸上司,几个当事人,几个气氛组同事,两个八卦跑腿办公室下属,好像同一组人加载不同的背景mod,或者给一组人设写不同的同人文。
导致主线剧情已经发展到第一幕就让观众知道接下来人物会怎么样的程度。
况且故事状似写的很复杂紧凑,但那种复杂感是没有依托的,不能单纯靠不断反转就加回忆来显得这个事情有多复杂,而且我寻思回忆是让人判断的,也没必要给我看假的回忆吧,这样也太想让观众跟着pattern走了。
剧本就跟千层饼一样——层倒是不少,就是每层都薄的死去活来。
女主也不够讨喜,黄始木尚且有脑部手术后无心无情的设定,但我不明白一个健康人类对周围人这么不礼貌,这么刻薄,这么粗暴是什么很时髦的人设吗?
夏洛克福尔摩斯这样迷人的讨厌鬼有一个就够了,况且女主这个角色还没有那种特质。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暴怒的青少年总能被她讲理震慑住/露出马脚,为什么呢?
且不要求那种聪明到人神共愤的少年犯,但出几个没办法被大人在精神上拿捏在手掌心里的茬子总不难吧?
怎么连恶毒都恶毒的这么平平无奇,像群狼狈的小版成年人,没有孩子犯罪的感觉。
感觉部分韩剧说拍的多好,但总给我一种不上不下的感觉……抓社会热点一抓一个准,但是情节不够奇巧,故事不够细腻,人物不够新颖,像个木桶,属于英美日的优势都没占上,都算十分做出了七八分。
这部剧最大的观感就是反转。
比如开篇就是女主在接受采访时的自白,问及为什么要做少年案的法官,她毫不避讳地说,因为她对少年极其厌恶。
后面就是男女主出场,男主性感软绵,类似于用爱与关怀教养人的形象,女主就很冷冰冰,怀着恶意去看待孩子们。
比如第一个案件,在少年说出我听说未满十四岁是不用坐牢的,对吧?
的时候,估计所有人都恨不得这个孩子去死,明显是钻了法律的空子为所欲为,可是随着案件深入,女法官发现了疑点,少年并不能精准分尸,证明杀人凶手另有其人,我们可能就想这个人肯定有苦衷包庇了他人,这是第一个反转。
后面出现的真正凶手,态度更恶劣,而且两人可以说是同谋,又一个反转。
但总归我们对这些孩子还是厌恶的。
第二个案件是暴力案件,好巧不巧,这个太戳动人心了,第一个案件距离我们日常还相距甚远,但暴力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
父母对子女施加的暴力,丈夫对妻子施加的暴力(也可能反过来),校园里强者对弱者施加的暴力,更甚者冷暴力,无处不在。
我觉得案件唯一的看头就是少女的父亲也曾被家庭暴力过,以前的受暴者变成了施暴者,这才是最可怕的,他由以前那个害怕的人变成了现在这个认为暴力就是对子女的管教,最可怕的是他将这个习以为常化。
其实代入到我们生活中也能发现,类似的倾向。
我们小时候都是挨打过来的,诸如此类的,当暴力失了分寸,当暴力习以为常,可能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正常的。
其实不该看暴力程度的。
这也牵出了男主背后的故事。
第三个案件好像是蔚蓝那个什么院的故事,这也是一个超大反转。
我以为院长真的有问题,没想到她依旧善良如初,只是忽略了自己的孩子(期间我以为女主会和她道歉,结果等到尾也没看到,这点有点小失望)。
再者就是找剩下六个孩子那里,看得惊心动魄,以及某些人似乎对未成年yuan交习以为常(畜生!
)那个女院长说得很对,父母离异的孩子往往缺少更多的关心和爱,所以他们总会以一些奇怪的乃至不好的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只是为了得到一点点的关心,说到底还是家庭父母原因。
第四个案件是部长的,因为儿子加入了那个什么鬼群。
我觉得这个可以展开说说,但是案件很小,倒是把更多笔墨放到了部长的纠结和他的抱负上面,有丢丢头重脚轻的感觉。
第五个案件好像就是男主负责的那个少年驾车的,这个也是不咋圆满的,因为不圆满看得牙痒痒,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十元演的那个《非自然死亡》,感觉这一集有点像,但是那个非自然给我带来的震撼感更强一点。
最后一个案件就是女主的案件,牵扯了她的过去和现在的集体yuan交。
为什么总是女孩子受伤,明明男孩子也可以出去卖,真是的。
这个剧情也是有反转,比如说不清三个人还是四个人,最后意外发现其中两个都是曾害过女主儿子的(太长了懒得说了)。
最让我生气的是女主婆婆,上来就打女主,还怨恨女主为了工作不要孩子,哇,看到这里我真的血压升高,把自己的儿子当个宝,真的无语。
整体观感不错。
探讨的问题也很深刻。
虽带给我的印象一般般,但已经甩国产剧好多条街了。
求求了,国内电视剧快点崛起吧。
这个女主很有名,很久之前那个韩剧信号,就是她主演的,还有老千。
她出场不凡,穿得不像法官,神色凛然,界限森严,敢怒敢言,有勇有谋,能屈能伸——仅仅是作为资深从业者(右陪审,以右为尊)这一点,就秒杀大多数律政剧里“女新人”“女下属”或反派女boss的设定了。
更关键的是,她还清醒冷静,法律的功能在她这里发挥到极致,缜密的解释,灵活而坚定的适用。
左陪审小车法官的温情、冲动、天真和偏执,更反衬出她的冷静。
太好了,谁说法律人(女)就得情绪化?
剧里的法官(包括部长级的)和律师,都擅长不动声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
我当然知道这也属于另一种刻意,但刻意将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这样打破,也是个可能。
(看了一半。
一些截图和论据待补)但她的冷静更像是封印岩浆的岩层,山一般厚厚压下来,仍能从中奔涌出同情和愤怒。
我看了五集,跳着看了结局。
谁能想象得到,她是以怎样的心情,在准备给苦主(死者家属)赠礼(不违规,一顿饭)的回礼呢。
她压抑的愤怒需要一个出口,这在剧终实现了。
实现了,她还接着做法官。
而让我想到这句看上去有些俗套但个人觉得非常贴切的诗句的,是她冷静解释和“操纵”法律,但每次,她都完全不掩盖自己对少年犯的立场:极度厌恶。
而带着创伤和厌恶,她不悔自己每一份“判决”。
于无情和有情之间,有她这样的法官。
【NETFLIX】“今后,作为一名法官,我会谨守中立性,我绝对不会损害法官名誉。我对于少年犯厌恶至极,我这样的态度会引来某些人的批评,也会使某些人受到伤害。“厌恶”,在字典上的定义,是既讨厌又憎恶的意思。虽然既讨厌又憎恶,但为了导正少年们,我一定会全力以赴;虽然既讨厌又憎恶,但我会以冷静的态度作成处分;虽然既讨厌又憎恶,但我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少年们。换句话说,我会秉持初衷地坚持下去,同时,我也会变得与以前不同。”
本该纯洁的身体滋生黑暗的心灵习以为常的谎言单纯残忍的笑脸少年遍体鳞伤大人面孔多变少年法庭是孩子们最后一道防线
题材选的好,韩剧的影视体系驾驭起来也不是问题,但实现得一般。
金惠秀都50多了,一点看不出来,韩国电视剧光打得还是好。一句「我对少年犯,厌恶至极」贯穿始终,掷地有声。一般「少年犯」多关注「少年」二字,这部剧则强调一个「犯」,这种逆向人设首先就夺人眼球。从《人间课堂》的援交,《逃兵追击令》的兵役制,再到《少年法庭》的少年犯,感觉Netflix出品的犯罪类韩剧也越来越走向某个垂类的社会问题剧。一个比较深的感触是:高级的戏剧是人与「好」的系统的对抗——人人都各司其职,但依然造成恶的结果,所谓「平庸之恶」。换言之,这个系统的「恶」具备现实合法性,主角要挑战这种「不言自明」的合法性。从《成瘾剂量》到《少年法庭》,以及《我不是药神》,基本都是如此。而人与「坏」系统的对抗,这就是比较常规的设定。
一个能裁判别人命运的人,在判罚上双标,真是恶心
能拍这样的题材也是一种进步。但少年犯下重罪,不能只怪母亲。那个缺位的父亲,同样有罪。
金惠秀演不咋地,剧情好坏各半,最主要的是法官抢那么多警察的活干真的不合适,不能为了剧情不顾常识
看前几个案件的时候想说很赞但跟我关系不大 直到看到高三和成绩父母压力的这集 这个剧真的是把未成年可能遇到的困境善恶都摆在面前了 至少亚洲文化内都会有共鸣和反思 也让我对韩国影视行业非常钦佩
车泰柱是个什么鬼,大白莲花?大圣母?没原则的假大空。子不教父之过,这部剧对监护人的责任渲染的不够。
九分?法庭戏少得可怜,大部分时候两位法官化身侦探,四处破案,亲自下场。所有的社会议题也都是浅尝辄止,仅限于耸人的案情。更可怕的是片名中的少年失去了主体性,化身一个个或不幸或无可救药的符号,更多的戏份仍然是给成年人喊着口号和自己和解。对比《亢奋》,年轻人的声音去哪里了。如果没有呈现,理解从何谈起。最大的优点紧扣时事,能把韩国这几年种种弊症拍出来很了不起。(加一星)
为题材多加一星,他们这种敢于把很多社会阴暗面搬上屏幕的劲头真的很牛。但是,韩剧的这种表达方式就个人来看,真的很难共情。
再次体现了国内一些观众对海外剧的宽容,从鱿鱼游戏开始,只要是奈飞的韩剧就大吹特吹,这部剧也就案件尺度大点,和往常的韩剧犯罪片没有太大的区别,女主就是典型的韩式“狠人”,声音低沉+面目狰狞+撂狠话+沉痛的过去,是一个很扁平和脸谱化的人物…当然从少年犯罪的角度引发思考,还是比较新颖和意义深刻的,少年犯的形象也算鲜活,这是我觉得这部剧唯一的优点了
题材是好的
自从权力的游戏第八季后我已经连续三年没有被编剧喂过这样一口大屎了
b站半小时
题材满分,表达也很透彻,看哭几次。不满意的地方:一是女主医美过度香肠嘴出戏、脸部肌肉活动受限只能挑眉瞪眼,二是常靠大段的台词升华有点疲劳、一些设置程式化。
看女主就好像在看吴越在演戏,这个角色配置不错,女主职位比男主高,似乎女主更理想主义,以前这样角色似乎都是给男主的。
被杀害的人同样需要被保护 被少年杀害的少年们也需要被保护 很多孩子根本不是不懂法 而是他们太清楚自己会被保护才选择作恶多端 我永远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去看待那些孩子
用台词堆砌伪造出来的振聋发聩,其实很无趣
……确实很多地方拍得很刻意很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