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可怜,没有人可以爱,讨厌这个世界就好了。
”第一次听女主说到这句自白的时候我笑了,因为觉得她说出了个显而易见又通常被忽视的真理。
但是当电影演到第三次说同样的话的时候,我就有点不耐烦了。
虽然最后两个丧丧的人走到了一起,看似他们两个异乡人在东京这个大城市里互相依靠。
慎二也说,以后你的不快乐都由我为你分担一半。
但是就是很难被说服他们之间产生的是爱情,只是一个人的孤独变成了两个人的孤独。
从没觉得一个人看电影有多孤独,因为观影本来就是很私人的事情。
但是电影快完的时候,我就希望它再快点结束,觉得不会有转机了。
太强的真实感,就是会有失望,会有死亡,会有孤独,会有不知所云,会有无力,在这个封闭空间里我感觉到了窒息的丧,等我走出影院以为会从孤独中冲出来,但是冲出来又是哪里呢,只不过是开放空间的强烈孤独罢了。
美香一直是低气压,有点讨好型人格,在陌生人前会笑,在独处和她认为懂自己的人面前变得更加冷漠。
但是她隐藏的也不是那么完美,我看出她隐藏背后的少女感,她坐在米白色地毯上,对着阳光涂蓝色的指甲油。
她口口声声说恋爱好蠢,却在心里暗暗相信,肯定会有一个人,虽然不知道他在哪里,但是知道他在呼吸就很好了。
仍然说恋爱好蠢,但还是给了不开窍的慎二邮箱地址。
慎二送了她一个蝴蝶结卡子,她说了一路的谢谢。
可是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即便如此,又有什么用呢?
电影里唯一的正能量也许就有是天桥歌手,从头到尾一直唱的是加油歌,最后登上了公交车广告。
然而电影整体的气息就是这种正能量离你很遥远,只有失望,死亡,无力才是常态,就怼在你脸前,根本做不到视而不见。
来影院里做场梦,这次怕是个噩梦。
就像正在读一本书,但是看完这部电影就想把手里的书扔掉,想大喊一句,有什么用呢。
又或者是玩着玩着手机,突然抬头,也想问一句,又有什么用呢?
又比如我现在在写这篇(假)影评,突然停下来,把头从屏幕前升起,问一句,又有什么用呢?
不如意才是常态,所以慎二预感即将发生的不寻常的好事又有什么用呢?
又有什么用呢?
又有什么用呢?
电影改编自最果夕日的诗歌集,所以不仅串场念白诗意绵密,电影的情节也在一定的结构中保持了现代诗的那种晃动。
比如卖唱女生的反复出现,友人相继离世、美香和慎二都与旧相识重遇是“结构”的一部分。
但角色情感、细节设计则是游走更自在的(比如独眼视角、插入动画、香烟燃烧变成万家灯火)。
中间提到男主慎二在工地干活,一年赚200万日元,折合成人民币是92514,那就是相当于在日本工地干活一个月7,709.5人民币,hmmmmm...就酱一边细细感受角色的贫穷,一边自我代入(明明还不如人家)。
所以到这个地步还渴望爱,就像中间慎二闪烁着各种复杂的念头,挚友离开、伊拉克死56人、地震、当月开销、少子高龄化,最后落到“想见她”这一下还是挺真实的。
因为生活中碰到巨大变故或困顿的时候,往往人很需要一个慰藉(在“上帝已死”的时代,承担这种慰藉功能的一般就是亲密关系了)所以一团乱麻的想法里面,“想爱”的念头会发出最大的音量,这个还挺合理的。
LU1的《Blue》让我了解到这部电影。
石桥静河长得像9m88,池松壮亮外貌造型像拉宏桑(x)
在上影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并没有多喜欢觉得不过又是都市空虚青年男女的喃喃呓语不料在那之后它不断在我脑海里徘徊像颗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水果硬糖或是因为它丧得恰到好处悲伤与绝望无处不在但结局还是带给人一阵温暖大都市青年人的通病过着百无聊赖的生活却没有死的资格不恋爱便陷入孤独无聊得活不下去恋爱又使人平庸宁愿满足于虚假的拥有一开始对这部片子缺乏热情是因为拒绝如此消极的情绪成长的过程中看到的痛苦屈指可数便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多半是故意造作不相信爱情的美香丧失左眼视力的慎二不想重走这般流程恋爱带给人的极度愉悦再慢慢走向互相埋怨的深渊故事结尾美香对慎二说了一句谢谢说不准 他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还是最陌生的熟人我不知道人生为什么会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即便努力了 还是无功而返 只能在漆黑一片的世界里摸爬滚打还自以为沿着光的方向前进直到伤痕累累筋疲力尽才发现尽头不会有光 只有死亡于是可以名正言顺地告别孤独了我总觉得有比这样丧气十足的解读更对的东西只是还没有找到而已至少要抱着这样的希望活着吧但我可能说服不了别人甚至说服不了自己也希望有人能翻译最果夕日的诗歌集。
一开始觉得很丧,但再回头浏览了一遍觉得并不,慎二在女孩酒吧听见的“想辞职”、“要地震”之类的话虽然是他听见的,但是也是外部世界传达给他的。
包括美香也是,她心里的惆怅并不是完全负面的,在我看来,那首总是在街头响起的“加油”才是他们心底的声音。
两人的互相对对方有所在意的地方导演都用了消音,像是突然进入孤独的自我世界审视,然后看到了另一个自我。
天空的飞船和夜空中的蓝月亮也是在嘈杂世界中属于他们自己的形象,宁静地呆在天上,缓缓移动,给自己带来或好或坏的预感,然后继续迷茫着,走下去。
蓝色是忧郁的颜色,是夜晚宁静的颜色,是孤独的,但并不消极。
慎二和美香都是如此,所以才会恋爱,我不说相爱,因为我也不坚定他们是否会这么一直走下去,但是此刻他们需要彼此的身影,在孤独中取暖。
这是很平静的现实世界,有两个人在很平静的生活。
公众号“楚尘文化”评价:《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对准了经济上处于底层的一群人,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和东京的地位最为矛盾,他们生活在东京,却感受到也散发出浓浓的不在感和异物感。
最终表现为“东京-东京平民”的互动。
美香说:“所谓恋爱,就是某人的前男友和某人的前女友,因为没有吸取之前失败的教训,又凑到一起。
”听起来就像一种完全随机的恋爱的布朗运动,而这恰恰可能就是东京这个城市系统设下的圈套:巨大都市的虚无感让人觉得孤独寂寞,密集的人口又提供了邂逅的可能性。
人们集体无意识地恋爱,把对东京的投影当成对爱人的投影。
在一座风景急速变换、昼夜界限模糊、末日感不时浮现、人和人迅速邂逅又分开的城市里,个体很容易迷失。
慎二和美香从乡下美香的家回到东京时,镜头突然拉远,两人被淹没在新宿站前的人潮中。
如果东京真的是有意识的生物体,如果它有眼睛,那么这就是它眼里的风景。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创造了一个偶然邂逅的男女绕过高楼的阻隔,在黑夜凝视一处不受重视的光源,清醒意识到地震的危机,并为此“募捐”的神话一般的故事。
这是它引起共鸣的原因,东京这样一个处处繁华的城市,人们竟然需要渴求这样一个奇迹。
《月出何方》里有一位新来的司机,每次迷路时就打电话给公司问路,公司员工总会反覆问他同一个问题:“你看看月亮是从哪边出来的?
”。
现在,人们的需求从地理坐标向心理坐标转变。
关于月亮的发现就像是日式美学“今夜月色好美”的变种,不过在《夜蓝》里,深蓝的月亮变成了一种个体在极易迷失的大都会里确认自己“此在”的方式。
一场雨天的约会。
下班,和工友道别。
跑在淅淅沥沥的雨中的你,脸上洋溢着微笑。
去见她。
想立刻见到她。
这微不足道的欢愉,像一抹蜂蜜的甜,片刻稀释了生活的痛与苦。
她穿着一身红衣,别上1200日元的红色发卡,嘴里说着不适合自己,却对着橱窗的玻璃照了又照,拉住你的衣角,一再地说谢谢,这样的她,真的好可爱啊。
此情此景,不禁令我回想起《天使之恋》中理央和光辉在花店前的“重逢”。
因为太醉心于这一幕,我还跑去了川崎的取景地,顺便看了场电影。
虽然花店已不再是花店,我却依然迷恋于这般羞涩率真的感情,想再一次回到那里。
即便隔着屏幕,仿佛也能闻到雨天的湿热味道,感受到恋情萌动的美好。
我本以为这会是一部令我窒息的文艺爱情片,没想到它却像温暖的手臂,将我揽入情感的海洋……这个世界有多残酷,就有多美好。
它让我再次深深认识到了这点。
我将接着细数这部电影中我最爱的段落,如果你也有所共鸣,那真是太好了。
智之死了。
正如慎二冥冥中预感的那样,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
无亲无戚,连遗像的照片也是用合照抠的图——不是什么伟大的人,有点自作聪明看不起外来的人,嘴还有点坏,折中一下,却也算是个好人。
工头不情愿地掏了腰包,临走前向慎二牢骚了一句:能不能帮我转达?
告诉他们不要在做工时死掉,不然我很为难啊。
慎二低头不语,失落和绝望或许盖过了愤怒之情:像我们这样的蝼蚁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你的死算什么?
我在乎你,也为你难过,可我又能做什么?
如果智之没有死,他也许已经成为美香的恋人了吧。
那时的慎二和美香还是生疏的两个人,即使并肩走着,也保持着距离。
明明是悲伤的夜晚,昏黄的灯光下,他们注视着对方却笑了。
没错,这就是……每分每秒都在发生不幸的世界。
不论选择抗争亦或投降,都无法掩饰活着的悲哀。
为了活下去,即便这一刻心仍在哭泣,但总有一天可以释怀吧?
这是大城市鄙陋的栖身之所。
房租、通讯费、燃气费、水费、电费……永远还不清的欠款。
把各种账单抛飞在空中,又任由它们撒落在脸上。
在慎二右眼的视区,浮现出了恐怖主义、地震、核泄漏、少子老龄化等社会热点的字眼,密密麻麻生成一片,而他最终得出的那个词语居然是——想见你。
对于慎二的感受,我不由得有一丝心动。
原来这家伙比我想象得还要率真。
我知道,看似平凡的每一天的工作、生活,背后其实是耗尽全力的自己。
空虚脆弱的时候,想依偎在一个人身旁,体会活着的温度,和她说说话,说什么都无所谓,想方设法将二人的世界重叠在一起,告诉自己自己并不孤单。
这种感情算不算爱并不重要,生活使人麻木,让人的感官退化变得迟钝,如果简单的几个词便能概括这一刻全部的感受,那就试着把握住它,慢慢去认清它的形状。
美香的存在如同夜空里闪着微红光芒的超低温星星,牵引着慎二,如果一直看着她,去碰触她,好像就能发现一点美好的东西。
都说这个世界变得冷漠而自私,但慎二的索求只剩下这么一点点。
回忆的乡间小路上,黄色是日光的温度,绿色是田野的清风,白色是你我的颜色。
“美香,要不要转圈圈。
”喜欢这样总是有点酷酷的你,可有一天你却永远离我而去。
所以,我对你来说是什么?
真的是可有可无的物件吗?
没有我,也许你就不会死了……在美香的记忆里,妈妈是那么耀眼。
短发、吸烟,在酒吧做兼职,还练防身术,美香也总是酷酷的。
护士的工作已经将她的爱心消磨殆尽。
聪明又独立的美香,与慎二是活在两个世界的人。
她也想过去寻求刺激,但是从不越界;她也想过去追寻爱情,但是害怕被再次抛弃。
所以她选择冷眼旁观这个世界,像一颗超低温的星星,渐渐对生活失去了热情,静候着自我塌缩的那一天。
虽然内心总想着要烫伤别人,行动却不会表现出来,因为她是个善良的孩子,就像慎二一样。
啊啊你别走过来、别过来,好吧、那就约会吧,好吧,那你过来吧——就是这么有点笨拙地接受了慎二对她的感情(到底谁是男主角啊 w)。
这份感情如此清淡,如此平凡,如此悄无声息,如此……不值一提。
也并不是非你不可哦,但是我想珍惜我在你心中的那份存在感,仅此而已。
“我比你想象得还要糟糕很多哦。
”“没关系,我也一样。
”平静地回应美香的慎二暖得让我想哭啊。
慎二带着美香,骑行在乡间的小路上。
未来隐没在昏暗的夜灯下,多了一个人分担的话,好像也不再那么可怕了。
腐臭的气息,剥开的柑橘,散乱的书本,溃烂的尸体。
跑进屋内的慎二看着眼前倒下的人,取代震惊的是嘴角的一抹苦笑,泪水涌出了眼眶:“果然是这样啊。
”冥冥中预感到的不幸又一次发生了,虽然同情他的死,可对他来说也算是解脱吧?
到底该哭还是该笑啊?
我想此时的慎二简直要向命运缴械投降了。
死去的老人是慎二的邻居,为答谢慎二的帮忙,总是请他吃糖,还把喜欢的书借给他看。
一起抽烟,聊些有的没的,这已成为慎二的日常。
在慎二的印象中,他总是孤独地活在黑暗里。
生活的拮据使他交不起电费,他因高温中暑而死,一定会有人嘲笑死法的愚蠢吧。
死前的那晚,他站在黑暗里和慎二搭话,慎二怎么也看不清他的表情,想来这就是预兆吧……就像智之脖子上的疤痕一样,为什么自己没能有一丝警觉呢?
生命有多么地不堪一击,并不想通过这种方式知道。
因为就算知道了,也根本没有人会在乎如垃圾般的我们的存在啊!
安慰了慎二的,是工友岩下的一番话:我要去见便利店的女生,想快点见到她!
明明在旁人看来是个可怜无能的男人,却也有着自己的真心与渴望。
于是,乘着驻街歌手的歌声,慎二也学起岩下,跑了起来。
“我要……加油。
她……让我加油呢。
”慎二尝试给自己打气,一口气跑着去见美香,见到了要说什么,似乎并不重要了。
只期盼着内心仅有的支撑能使自己变得坚强。
就是这样一番日剧跑,令我的心也怦怦跳起来。
说好的致郁呢?
这分明是治愈好不好!
然后,他在她的宿舍门前坐看新一天的太阳照常升起。
慎二有着一颗柔软的心,我想美香也一定是因此被吸引,有了想呆在他身边的想法吧。
慎二把糖分给路边的小狗,美香对他说道:你知道它们会变成怎样吗?
也许明天就会被抓走做人道处理(收起你的同情心吧)。
可是,知道又如何?
不知道又怎样?
该发生的始终在发生,我们太过渺小,根本无法阻止,也没有权利干涉。
每一天都有流浪狗被带走,它们被关在一起,有的还以为自己被送到了小狗之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就在牢笼中失去了呼吸,变为一堆骸骨。
它们火化成灰,飞散在东京的天空之上,又伴随花瓣飘落地上,完成生命的循环,回到人类的身边——这段动画也让我湿了眼眶。
和你在一起,好像就会有好事发生的。
但是我们彼此同样明白,不幸也会一如既往,每分每秒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发生着。
许多种不幸与许多种幸福叠加在一起,这就是世界的日常,不因任何人而改变。
在某个早晨,悉心浇灌的盆栽开出了紫色的小花。
啊,这就是今天份的幸福与奇迹。
所以面对吧。
这种种的不幸。
向前走,活下去。
总会有好事发生的。
世界有多残酷,就有多美好。
末了容我吐槽一下 www①那位似乎没人在听的驻街歌手,最后奇幻地出道了❤蓝色小巴的扩音器播放着她的出道单曲《Tokyo Sky》,当小巴从美香和慎二的眼前驶过,看到车身上的巨幅宣传照,两人都震精了 w 壮壮的表情太可爱了,头发还飘起来了喂_(:зゝ∠)_所以说好的致郁呢?
这分明是治愈好不好!
另外一只眼的视力骑车带人,怎么想都有点生猛啊。。。
&男主角的秘技是摸头杀鉴定完毕_(:зゝ∠)_②能把诗集拍成电影好神奇!
不对,应该说这部电影的原作会是什么样的诗集,这一点才最最令我好奇!!
③若是我没记错,壮壮在KTV点了YUI的歌。。。
嗯_(:зゝ∠)_音痴妥妥的(雾④野嵜好美原来就是2015年SIFF展映电影《心路历程》的女配角耶!
怪不得有点脸熟这次演出一句台词都没有,却拿起吉他唱起了歌,同先前的角色相比反差太大,实属惊喜!
⑤我预感佐藤玲会是spitz唱片封面模特儿里(除草野正宗本人和动物外)第一个走红的23333PS 这部影片的名称应为:电影 夜空总是最大密度的蓝色(相对原作,多了电影这个前缀!
舒缓却极富力量的电影,炫技般的剪辑手法弥补了电影选题上的些许尴尬,电影里大片大片的洋溢着新海诚的味道,虽不清新,却依旧脱俗,我喜欢这样的电影,喜欢把洞穿心灵的诗直接当成旁白来触及观众们的柔软,电影在播放,观众在成长,契合着人与物的重生,造就着灵与爱的涅槃。
小时候读过一本书,名字和本片很像,叫《接近无限透明的蓝》,这是我第一次觉得一个书名也能起的如此诗意悠远,但书中描写的是一群沉溺于吸毒、滥交和烈酒的青年人的堕落生活,其实仔细观察本片,讲述的也是一个徘徊在现实与虚幻生活的故事:两个具有反社会型人格的主人公,通过一系列的相遇,最终蜕变成一个反社会型的家庭……电影极其琐碎,纠缠在“房租,餐费,叙利亚,恐怖主义,煤气费,电话费,地震……”之中,但是,最后男主角说:还是想见你,想跑着去见你;女主角则说:都交给我吧,让我分担你一半的苦难。
爱情就应该这么莫名其妙的热烈,爱情也应该如此顺理成章的激情,爱情应该是个包容万象的东西,谁说不好就是不客观!
喜欢上一座城,跟喜欢上一个人,其实并无区别,电影里的东京,在导演的眼中,是那首反复出现在故事中的歌,是那个最后被印在蓝色幕布海报上的名字,是那张放在玻璃缸外的照片,是一切具象后的数字,是男女主角眼中的彼此。
和电影里的那个女生一样,对人生很难相信。
可是又很坚强地活着,有着热爱生活的勇气。
夏天的时候就在等这部。
一直记得某个人看完后对我说,「东京可真像上海呀,有点想要恋爱了。
」现在外面虽然是冬天,可也能感受到电影中那种闷热潮湿的空气里,忽然好想见到一个人,这样的感情。
我壮壮的演技真是太适合这种文艺片了。
他自己本身就是这种「人群中孤独感」的代名词。
在这么大的城市里,遇到一个相似的人,这就已经很好了。
整个电影,都让我有一种,「会好的,会有好事发生的」,这样莫名而来的信念。
不论如何要活下去。
啊,应该要再看一次吧。
Ps.龙平忽然攻气一次,结果不到一半就撤了!
心塞!
飞艇从天上飞过,看见的人会有好运有的人只能看见一半一半的世界一半的黑暗一半很狂躁一半很安静却都令人痛苦,聚在一起的终究会散人很容易死去,鳄鱼龟的寿命很长但人在夏天死掉身体不会因为停止运行而冰冷。
空调没有开,人就不在了“喜欢”刚说出就倒在污水中自杀的人被说成病亡有的人很珍贵有的人无所谓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个体之中众生平等是宗教史上最华丽的衣裳流浪歌手一直在孤独地唱着歌人们匆匆走过无人驻足贝斯的声音刺破了他们的伪装她的梦想是唱给全世界觉得自己很不幸但断气之前依然会努力活着这个发饰很适合你,但今天却下着雨爱很血腥,因为口腔是红色的对爱的渴望却能激发人无由的力量使其不顾腰伤、不顾眼疾在黑夜中奔向,对爱的渴望世界是荒诞的,活着就是胜利没有人死去,世界就会崩溃。
冲着片名去的,结果一个半小时下来看不免大失所望。
再次验证这种由极度文艺的文本改编过来的电影大几率是坑。
张嘉佳的微博小故事已经是先例,而这个直接由诗歌改编的更加难以言表。
但其实,这部电影也并不是完全的一无是处,至少,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很经典的反面教材,让我们明白,一部文艺片到底是怎样被拍烂的。
其实,想要拍烂一部文艺片非常简单,四个字,用力过度。
再通俗一点,两个字,矫情。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及其卖力的运用他的镜头语言描述东京的风物,全片将近四分之一时间镜头都在东京夜市上空飞速掠过,各种光影变焦,虚化晃动,德式镜头,简直比王家卫还王家卫。
台词更是出力颇深,可以感觉到导演几乎甚至想要跳出屏幕面对面对着你喷东京生活有多么不易。
还有一些似乎是摘自原作的诗句,在电影里显得不伦不类故弄玄虚,莫非导演想借此给电影增加一点神秘感让它看起来更有深度?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拜托,这种手法早就out了好吧。
不消说,这种种的营造氛围确实能带给电影一个华丽的外壳,加深观众的浸淫感,王家卫正是深谙此道之人。
但问题是,这么好看的外表,同样需要能称得上它的内核,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王家卫绚丽的外壳下包涵的是人世的众多矛盾纠结,一个足够宏大的电影主题。
但这部电影的内核是什么呢?
东京城市生活的不易?
吐槽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不美好?
这就有点撑不起来了吧。
但你可能会说,这部影片除了吐槽生活艰难之外还有爱情啊,豆瓣上不是明明白白的贴着“爱情”两个字的标签吗?
哎呦,那真是谢天谢地了,两个社会边缘人的抱团取暖相互吐槽,你管那叫爱情?
就算是没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那是自恋,爱惜内心优秀的自己为什么不被这个浮躁的社会所接受。
至于爱情,那实在是非常次要的东西。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整整108分钟对观众的吸引力甚至还不如他的电影名大。
姑且当是排雷吧,就是可惜了这么一个极具文艺潜质的题目。
全世界底层人民丧起来都一样。
小清新之丧,碎也浮,可是女主好惊艳
太无聊了
两个矛盾型依恋者的相互救赎,夹缝里生存也要加油,生命无常,说不定那天我们就撒手人寰,所以一切都趁现在吧
抱歉这个X装得我难以下咽。即便卡司和音乐能够让我觉得这不是一部难看的电影,但绝对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这个造丧的方法真是让人看不下去,一言不合就要慢镜头,总是有一个唱歌难听的人,嘈杂的音乐和迷幻的光效真是尬搭配…剧情方面,算了吧算了吧,真的,不行
但是并没有这样一个人值得我跑着去见他(叹气
平成时代日本电影恶补计划开始一个眼睛看不见不是一半视野全黑好吧,睁一只眼睛试试不就知道啦258
①导演是不是对石桥静河有什么误解?这么灵气一姑娘演一个好像没人要的女孩似的,左眼失明、在建筑工地做垃圾搬运工作的池松壮亮,每次和她在一起总是黑着一张臭脸,我就好奇她看上他哪一点了?以及,高中美女同学忽然找到他,叙旧吃饭开房?看得我满脸问号;②叙事方面缺乏完整连续的故事,几位的唠叨常常毫无营养甚至不知所云,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早绕道了;③调性风格飘忽不定,忽然冒出一段动画,忽然又来一段延时,恕我接受不能;④镜头语言乏善可陈,账单向上一抛,纷纷掉在自己的脸上来表现穷,街头女孩自弹自唱,几次出现,片尾大幅照片出现在驶过的汽车外观上,意思就是被签约了,表现人生成功了,路过的男主女主先是错愕,继而相视而笑,真是满满正能量呢;⑤最近几部观影打分和豆瓣平均分差别很大,我怀疑是不是要地震了。
有够丧;世界再不堪,也总有一丝令你动容的美好
的确是诗歌改变,如果有的电影是小说,那么本片是诗无疑。电影最好的就是片名了吧。可是观众像日本人一样zuo,要了这个好听的名字,却不喜欢这片犹豫蓝。#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开头五分钟响起了恋爱曲奇,简单才是治愈,结尾感觉是败笔耶,但是没有在别的电影中看见过松田龙平的葬礼:)
好过去死
构图和剪辑有种天然的胡逼来的赶脚, 片子弄的让人无话可说,演员表演倒是可圈可点,不知是不是被前者抡懵了开始觉得可以接受,强行在颠沛流离的奶牛身上milk也不问它怎么想,光给音乐是不行的...
抱着《咖啡时光》《春风沉醉的夜晚》的预期,然而这部连看下去都很困难。演员表现和对城市气质的捕捉根本无法与前两者相提并论。男女主角像是台词木偶一样没有灵魂(而更可怕的是台词本身写得也并不好,特别浅表做作,石桥静河的尤其),里面最有共鸣的角色居然是那个被隔壁爬梯吵到愤怒捶墙的邻居。
会いたい、就算将来有受伤的可能,但还是想见你啊。
之前说过觉得日本电影的镜头都特别无聊,看了这部有了改观。但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更有趣的东西了,泛善可陈。
每次以为这电影快完的时候 画面一转 咦他又演下去了...
今晚月色很美
如果不是因为香港文化中心座位太密我一定提前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