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吸引人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释:第一,月亮看起来确实美丽,让人心生陶醉;第二,可惜,这份美丽确实如此虚伪和脆弱,用手指轻轻一擦就不见踪迹。
《纸之月》这部电影,从头到尾给人的感觉都是极为写实,不管是丝丝入扣的剧情,真实可信的表演,或是导演的镜头运用,都给人一种压抑冷漠的真实感。
但是,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竟然出现了如此超现实的一幕——女主角用手指轻轻擦拭天空的月亮,月亮随之消失不见。
这种像床垫下豌豆一样的突兀感更加凸显了影片的表达:月亮是假的,那么纸之月——也就是金钱,也会是假的。
女主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也就是说,电影中的其他角色都是围绕女主展开,或引出女主真实内心(男主),或潜移默化中影响女主并与其产生对比(另外两位银行员工),又或只是功能性角色从外界给女主施加压力(银行次长)。
所以说,这部电影最大的可看性在于女主的变化,以至于为了凸显这一点,影片甚至以牺牲节奏作为代价。
一开始的女主堪称就是一个令人感到乏味的中年妇女形象,她朝九晚五的上班,勤勤恳恳的工作,面对客户的挑逗束手无策,就算是买礼物也只买最便宜的。
她就像大部分人一样,缺乏主见,胆小怕事,没有目标,束手束脚。
事情是从第一次挪用客户存金开始转变的。
这个部分电影表现得很明确,在挪用了资金后的事件结束后,下一个事件马上接的是女主婚外情的情节,之后又马上接了一段女主和男主相处的蒙太奇。
这表现了女主的变化开始了:她变得大胆,开始渴望,开始做一些之前不敢做的事情了。
第二此转变从男主坦白没有钱想退学开始,这个理由看似正当,但是确是真正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这一次,金额变成了200万,随后不断提高,女主和男主的生活也越来越奢侈。
这一段的节奏可以说是全片最差——在体现女主生活变奢侈的方面情节太多,而却更加缺少了对其内心的刻画。
在这一部分同样出现了一些小的奇观性的情节:比如女主如何通过花言巧语让顾客存入更多的钱给她自己享用,女主如何伪造存单,等等。
如果这些情节多一点,我相信影片在这部分的节奏会好一点。
到了这个地方,影片想要表达的思想就已经非常明确了:金钱就像是恶魔,它不断地给人以快乐,然后让人情不自禁地跟它签下更多的卖身契,等到发现那一天,人已经坠入泥潭无法自拔。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这个影片就只能说是乏善可陈,缺乏亮点了。
之后剧情如观众所想急转直下。
但也正是在这里,影片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才第一次浮出水面。
在最后女主和老员工的对话中,女主第一次表露自己的心声:她看的很清楚,金钱虽然美丽,却再虚假不过。
与其不断地纠结钱是从哪里来的,倒不如拿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以虚假的价值交易真正的自由,这是一笔再好不过的交易,因为就算事后被人发现,被惩罚,也并不在乎。
随着女主道出自己的心声,观众终于知道,影片并无意批判女主的行为。
女主和老员工只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代表了两种对于欲望的不同看法。
女主认为欲望无罪,人生在世就是应该满足自己的欲望,她的回忆也同样表明了她对于压抑自己欲望的困惑;而老员工认为既然钱是假的,那么用钱换来的自由也是假的,用别人的钱满足自己的欲望终遭报应。
然而,随着女主破窗,这一切都有了定数,导演的倾向也就显露了出来。
在女主逃走的慢镜头中,影片分别切入了她的老公,男友以及客户,这些都是她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她不仅逃掉了法律的审判,也终于逃出了这个世界。
这是个人与世界的对抗。
最后,女主逃到了别的国家。
在这里,她竟然见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捐款对象。
这代表她能够面对自己最原始也最终极的欲望,与它达成了和解。
[纸之月]几乎可以看做宫泽理惠的个人表演秀,或者说,导演吉田大八跟宫泽理惠一起,向观众展示了何为“库里肖夫效应”。
电影里的宫泽理惠的表演非常内敛,很多时候都是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但观众却可以通过她精湛的表演产生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从她的一举一动,一个细微的眼神里,窥见她的内心所感所想。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马上就想看第二遍的电影,在导演吉田大八的掌控下,宫泽理惠用精彩细腻的表演带着观众一起沿着女主角梅泽梨花的心路历程,“一条道走到黑”,最终图穷匕见,逃亡异乡。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埃及的电影[走向深渊],跟这部电影很相似,只不过那部电影的女主角出卖的是国家利益,这部电影里梅泽梨花是盗取公司钱财,但目的都是贪图享受,明知是“深渊”,还是无怨无悔地一步步走下去。
虽然本质上贪婪无耻,为个人私欲不择手段,但宫泽理惠并没有把女主角塑造成一个咄咄逼人的女人——试着跟[夜行者]里杰克.杰伦哈尔扮演的那个角色比较一下。
她的形象是那么普通,言行是那么低调——这也是我不太明白的地方,那个“小白脸”平林光太(池松壮亮饰)一开始到底看上了她哪点?
要知道他刚认识梅泽梨花的时候,她可不是“富婆”。
这也是让观众更容易“代入”的地方,觉得她跟自己一样,就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
观众甚至不太明白一开始她为什么要出轨。
她应该算是有一个好丈夫,无论她当家庭主妇还是出外工作,都尊重她的意愿,因公出国一趟也能想到给她买高档的手表,她本人也很看重这份礼物,上班也戴着,以至于同事相川惠子(大岛优子饰)看见了还提醒她不要在公司戴这种贵重的手表,以免带来不必要的误会。
手表是这部电影里表现角色感情的一条重要线索。
梅泽梨花在公司里“转正”之后,也买了一对回来,一块给丈夫,一块自己戴。
但丈夫梅泽正文(田边诚一饰)不经意的一句话似乎伤到了她,丈夫说这块表他不打算在上班的时候戴,而适合在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戴,因为轻便。
但从梅泽梨花愣了一下的反应可以看出,她认为丈夫这么想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表是便宜货,戴着去上班有失面子,估计所谓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戴也是敷衍她的谎言。
如果说他们夫妻在感情上有什么隐含的芥蒂的话,大概就是没有孩子了,从后来的对话看,没有孩子的责任是在男方。
但从梅泽梨花在整部电影的表现看,她并不是一个很想要孩子的人。
总不能说她把潜意识里想做母亲的欲望转移到了平林光太身上吧?
就因为这些细微的感情裂痕导致她没守住妇道吗?
看得出“小鲜肉”平林光太其实也没下大力气追求她,第一次地铁相遇(两人初次相遇其实是在平林光太的爷爷家里,但那次宫泽梨花根本没去注意光太,倒是光太似乎那时候就开始留意她了,这小子口味重啊!
),目光对视后她就开始心动了,这段情节里,宫泽理惠展示了精湛的演技,地铁上,她通过躲避对方的目光,佯作镇定的肢体动作和眼神来“透露”出怦然心动的内心活动,下车后她知道光太在跟踪她,继续镇定地往前走不回头,没走几步出现了慢镜头,导演用慢镜头来外化地表现梅泽梨花已经被“小鲜肉”拽住了,似乎有一根看不见的丝线拉住了她本来匆匆行走的脚步,她回头看去,光太已经离开了,这也可以看作对后来两人结局的预示,当她对光太动了感情的时候,光太却抛下她离开了。
“女为悦己者容”,梅泽梨花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这个心理活动是通过买化妆品来表现的,带的现金不够,她还“暂借”客户的钱买了高档化妆品。
这个“暂借”的细节也是导演逐步丰满人物性格的安排,初步表现出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个性。
第二次地铁相遇,梅泽梨花就半推半就,欲拒还迎了,一段不伦之恋就此上演。
如此轻易被拉下水,我只能把看岛国动作片的观影经验调出来,才能理解这种“母子恋”了。
如果说梅泽梨花贪图肉欲之欢迷恋“小鲜肉”,那“小鲜肉”图她什么?
一个体貌普通的熟女有多大吸引力?
我不信那时候他能看出这是一只潜力股,能弄来很多钱供二人挥霍享受。
但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把这些看似不合理的事情演绎得让人信服,也许,真所谓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吧。
接下来梅泽梨花的性格开始逐步展现出来,她用做假单据的手段把平林光太爷爷的200万存款弄出来,供“小鲜肉”上大学。
这一段情节,宫泽理惠的表演不动声色,但观众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强作镇定的眼神掩饰下,那阵强烈的心跳,而且,导演还把她的心跳通过背景声直接传达出来了。
不由得观众不跟她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但这一场戏并没有起到解释平林光太为何追求梅泽梨花的作用,因为他借外债的事情,梅泽梨花是通过他爷爷平林孝三(石桥莲司饰)闲谈时提及而得知的。
从整部影片来看,这并不是爷孙俩设的局,何况,梅泽梨花私吞的是平林孝三的钱。
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后,梅泽梨花就谨慎小心然而却是大踏步地走向深渊了,直至最后东窗事发,赔了情人又折兵。
与此同时,导演还安置了另一条故事线,那就是学生时代的梨花捐款给外国受灾难民的情节。
当看到少女梨花为了要做最慷慨的那个捐助人而偷父亲的钱时,大概很多观众会想起一句老话:“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少女梨花偷父亲的钱,动机还是比较高尚的,然而,正如有个悖论所说,为了某个人的利益/安全,就应该损害另一个人的利益/安全吗?
火车司机走右边的轨道会轧死五个人,走左边的轨道只轧死一个人,那就该让火车走左边吗?
那个人就应该牺牲吗?
这条故事线到了最后,梅泽梨花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丰满,她从小就具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
如果说小时候还怀着一颗救助他人的善心的话,那么,经过几十年的成长,连助人为乐的情操都没有了,变得自私贪婪,助情人为乐,不惜给对她一直不错的丈夫戴上一顶大大的绿帽子,也不惜给本来看重他的上司带来“监查不力”的领导责任——虽然那个上司也不是什么好鸟。
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宫泽理惠的演绎下,却并不那么可憎,她凭这个角色获得第三十八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当之无愧!
糟糕的表演都是一样的,精彩的表演却各有各的不同。
宫泽理惠在这部影片里是一种很内敛的无痕迹表演,但表演并不是都以内敛为最佳,张扬的表演也有很多经典的例子,比如艾尔.帕西诺在[女人香]里的表演,张曼玉在[新龙门客栈]里的表演,都是。
除了宫泽理惠的精彩表演,导演吉田大八精准的掌控和恰到好处的镜头语言也为影片增彩不少。
比如几处慢镜头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及的梅泽梨花跟平林光太在地铁“有缘千里来相会”那一段,还有她盗取客户存款的事开始被公司察觉,接着又无奈地跟“小鲜肉”分手之后,我们先是看到一片蓝灰色的银幕,接着镜头清晰起来,那是梅泽梨花的后背,失魂落魄的梅泽梨花推着自行车行经斑马线,这里的慢镜头把她此刻的沉重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另外还有梅泽梨花把疑似有老年痴呆的老妇那300元私吞存入自己的账户后,骑着自行车飞驰而去,这段镜头她的运动方向是从右至左,按照传统电影语言,这种运动轨迹是反常的,我们习惯的运动轨迹多是从左至右,如果电影里的人物从右至左运动,多半是干了坏事。
影片最后,梅泽梨花破窗逃走,则是慢镜头加从右至左运动,这种镜头使得她的逃跑显得非常费力,陷入绝境的心态下,她的脚步是如此的沉重,好像空气都在跟她做对,阻碍她的逃离。
我总感觉她最后破窗逃离直至来到那个东南亚国家的情节有点超现实,不知是她的幻觉还是真的逃到那儿去了。
一个体能上的弱女子,真的能从那么高的办公楼上破窗而出成功逃离吗?
大概在她的想象中,她曾经救助过的那个东南亚男孩,此刻应该给她提供一个避难所吧。
整部电影看完,估计很多观众跟我一样,对梅泽梨花恨不起来,虽然她背叛丈夫,背叛公司,但在宫泽理惠的演绎下,这个形象普通的女人愣是让人莫名地产生几分同情。
也许,小说、戏剧、电影这些文艺作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我们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些梦想,大概也包括像梅泽梨花那样,偷一笔钱去挥霍享受吧。
明知终有东窗事发的那一天,但还是不管不顾,只是沉溺于当前的享受。
忽然想起《倚天屠龙记》里殷素素唱的那首《山坡羊》,就用来结尾吧:他与咱,咱与他,两下里多牵挂。
冤家,怎能够成就了姻缘,就死在阎王殿前,由他把那杵来舂,锯来解,把磨来挨,放在油锅里去炸。
唉呀由他!
只见那活人受罪,哪曾见过死鬼带枷?
唉呀由他!
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向田邦子曾说:结了婚的女人,都是做好赴死的决心才谈恋爱的。
她在短篇小说《隔壁女子》中写了一个已婚女人背着丈夫偷情的故事。
她爱上他,始于她听到住在隔壁的女人与这个男人缠绵之后,他提到了一个叫谷川岳的地方,他不厌其烦地描述着抵达谷川岳的路线,那其实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步调,无非是换成火车、汽车再付诸一段时间的步行,但当她听到他说到终于到达谷川岳的时候,她仿佛高潮了一般,呼吸急促。
很奇怪,或许是被谷川岳这个遥远的意象迷惑了,对一个纯直男读者的我来说,丝毫没有觉得她在道德有一丝污痕。
女人一旦决定直面欲望,就会变得义无反顾,畏缩的反而是男人。
第一次缠绵后,她以为自己坠入了爱河,回到家里后,竟然发现自己的钱包里多出了几张钞票,不仅如此,那几张钞票上还都留下了隔壁女子的吻痕,多么狡黠的讽刺。
《纸之月》里的女人也一样,虽然欺诈的行为是一步步,慢慢走向不可收拾,但当她决定越过站台,与男孩会合的那一刻起,心里就已经知道没有回头路可走了,这是一个人物的宿命。
而男人们总是一样地怂,没有谁会将一个已婚女子的爱当作殉情的理由,那只是日常衍生出来的危险的快感罢了。
《纸之月》中的梨花和《隔壁女子》中的女人都不是因为有多么爱一个人而去冒险和牺牲,她们爱上或许也只是一种反秩序的快感。
谷川岳的诱惑是因为它在远方,贴在窗玻璃上的纸月亮之所以美是因为随手就能撕下来。
《纸之月》里的梨花没有悬崖勒马,并在事情败露且无可挽回的时候选择了逃离。
《隔壁女子》里的女人后来还是回归了日常,并在读到丈夫留下的信后泪流不止,日常的事终究还于日常,这比前者高明多了。
《纸之月》有变成《塞尔玛与路易斯》的潜质。
因为电影里杜撰出了一个叫隅的角色。
这个梨花在银行里的同事和梨花形成了一组镜像。
一丝不苟的老处女隅大姐从始至终都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内心脆弱的平衡,直到最后一刻,梨花操起椅子打破窗玻璃冲出银行,她才像从梨花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一样,获得了人生的高潮,对这样的人物来说,那样的高潮在她此后的人生中再也得不到了。
如果隅大姐在发现梨花欺诈的端倪和证据后,没有选择揭发,而是撕下修女一般紧裹的制服与梨花共赴狂欢,影片估计会精彩太多。
无奈吉田大八的改编还是太过保守,这个拍出过《听说桐岛要退部》的导演依然还是冷冷的,想着要冷静和克制,连床戏都透露不出情欲,刻画心理活动也只能重复用升格镜头。
吉田大八版的《纸之月》选择了删除旁支细节,努力想保持客观地让一个人物真实地凸显出来,观感并不会很好。
贯穿全片并且试图在最后点睛的竟然也是一场童年往事。
与其简单的弗洛伊德,倒不如彻底点,猛烈点,宣泄完了,自会抵达观众。
一部看似平常却后劲十足的作品。
看片的过程中一直在担心它是不是会沦为一部俗套的犯罪/偷情/伦理剧,但同时也感觉到女主梨花身上有一种隐含着的奇异张力。
没想到这种张力在剧情走向(意料之中的)急转直下时竟然变得越来越鲜明强劲,在似乎被情人的背叛和罪行的败露逼得走投无路的绝境面前,梨花不但没有被击垮,反而迸发出惊人的反向动能。
在与出于责任感揭发了自己犯罪的前辈隅姐的那次关键性的对话交锋中,循规蹈矩、恪尽职守的隅(和大部分观众一样)本以为自己处在一个绝对的道德制高点上,好意的试图劝说梨花采取悔罪补赎的行动,以求社会和法律的网开一面。
万万没想到,这时的梨花已经完全看破了之前生活的一切,她的自我和自由意识以一种令人恐怖的方式彻底觉醒了。
她明白了,一切都好像那个可以被指头抹去的纸月亮一样,不过是一个虚无的幻象。
但让人惊奇的是,这样的彻悟并没有让她走向对生命的绝望和毁弃,反而是从中发现了真正的自由和美的无限可能——“因为是假的,被摧毁了也没关系,自我崩坏了也没关系,不必害怕。
这样一想就觉得轻松了。
啊,我变得自由了,所以,可以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承认,直到她拿起椅子砸碎玻璃的那一刻,我还担心她是想一了百了(因为无力面对,无处可逃,这似乎是最自然的选择。
尽管之前积累的若干迹象和细节已经暗示了这并非梨花所想),但随后发生的事可以说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梨花不但没有选择自毁,反而以一次让人瞠目的绝地反击式的逃亡奔向了新生。
在天主教的颂歌声中,她的一头短发在狂奔中飞舞起来,镜头交叉剪辑到她曾经的丈夫、客户、情人的生活场景,同时梨花的眼前迎来了越来越灿烂的阳光。
更妙的是最后结尾的段落。
这位曾经不惜贪污巨款包养小三的已婚银行女职员并没有被绳之以法,反倒在某个遥远的异国他乡再次浮现于人流中(行笔至此,不禁感慨岛国审查之松缓,要是放在光腚总局,岂能容忍此等是非颠倒、不忠不义之情节公然出现?
)。
这时的梨花没有了拘谨的银行制服,而是一身色彩鲜艳的热带裙装。
在不经意路过的水果摊前,她突然看到了那张曾让自己的少女时代念念不忘的男孩的脸——当年在教会学校上学的梨花被教导“施比受更有福”,修女导师鼓励学生们捐助外国的受灾儿童,而那位男孩就是梨花的定点捐助对象。
当别的同学后来放弃了捐助计划的时候,梨花却偷了父亲的钱,一个人捐出了整个班级的预期金额。
修女发现大额捐款后错愕不已,批评不该如此张扬炫耀时(更不用说偷父亲的钱了),她站起来反驳说自己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这样做会让那些远方的孩子们高兴,而想到这一点自己也就觉得很幸福。
原来,在那时的梨花其实已经懂得,在某种更高的意义上,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实际上处于善与恶的彼岸。
P.S. 片尾曲选用了“地下丝绒”于1967年发表的专辑《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中的歌曲《Femme Fatale》。
另外,摄制过程中导演始终纠结如何表现“世间伦理被情感的獠牙所撕开的那一瞬间”,关于梨花的结局也一直不能决定。
在此期间,吉田导演反复听天主教的颂歌和“性手枪”乐队主唱Sid Vicious演唱的《My Way》。
《Femme Fatale》和《My Way》,这两首恰好都是当年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也特别喜欢的歌。
And now, the end is near;现在,我的末日将近,And so I face the final curtain.面临人生的最后落幕,My friend, I'll make it clear,我的朋友,我要说个清楚,I'll state my case, of which I'm certain.向你讲述我的人生之路。
I've lived a life that's full.我活过一个充实的人生,I've traveled each and every highway;我经历过每一段路途,And more, much more I did,而更重要的是,I did it my way.用我自己的方式——MY WAY
葛颖老师称她为电波女,我还惶惑了一会,看了片子才恍悟。
这女人的眼睛如月色般明澈,却镶在满布岁月削刻痕迹的脸庞上,单薄如少女的肩膀,骑单车飞扬起的短发,为爱奋不顾身的姿态,那背影依旧是青春的模样。
在她疯狂逃逸的那一刻我几乎无法预知,可已深深被吸了进去,电波,无形无状无重之力。
角川光代笔下的坏女人总有这样一双无害的眼睛,是让人心疼到骨子里,让人揪着心,怕她的审判来临。
她们孤独的绽放着,绽放着属于女人的浪漫与深情,没有规则能束,那些懦弱的男性从不配做她的共犯。
所以无论是第八日的蝉,还是纸之月,我都想和她们一起,作案。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在唏嘘这么个涉世未深的家庭主妇,为了一个小白脸最后要坐穿牢底。。。
20分钟之后傻逼的我就被扇脸,原来她的三观早就追寻远古大神尼采去了。。。
她是从来没想过自己被抓,因为她根本不在乎,她也从来没想过自己被骗,因为她要的就是爽。。
最后她被抓,在给呆逼老女人洗完脑后,用凳子把壁窗砸碎,我以为她想自杀。。
镜头一转,她已经跑了。。
我引以为豪的三观优越感碎了一地,事后想想人生苦短,是时候去骗点钱了。
预报有台风,但还是拿着雨伞出门了,今天晚上同评的是电影《纸之月》,也翻译《钱去哪儿了?
》,绝对舍不得错过啊。
赶到的时候刚开映,第一个镜头我就入戏了:银行的女职员在休息室换工作制服,这场景太熟悉了,立刻把我拉回到那一段在银行工作的岁月,然后是宫泽理惠扮演的银行职员梨花去客户家里吸收存款推销国债,当梨花站在客户家门外的时候,独栋的修饰精美工整的日式建筑立刻让我想起今年3月在京都蹓跶的时候看到的民居,完全一样,我戴上耳机,老师熟悉的声音开始介绍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我有点走神,忽然发现自己对这声音已经上瘾有了依赖,整个咖啡馆安静下来,只有这声音在缓缓讲述,电影是造梦,评论的声音就让我在这梦境里沉醉得更深,不知道如果生活里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这声音该怎么办?
这自然是一部好片子,“好”的意思如今是指值得老师来同评和赏析,整个画面几乎像黑白片,演员们的表情也都很克制,一切都非常简洁朴素,和影片涵盖的丰富主题、人物的情感起伏形成对比,如此便有了巨大的张力。
相差17岁的不伦之恋,原本贤惠节俭的主妇竟然一路贪污至3000万日币,罪行败露后却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女人到底要什么?
钱去哪儿了?
老师忽然化身金融专家,总结的时候差点让我以为在金融课堂,从日本的降息说到金融危机,从老龄化说到离谱的福利制度,我竟然走神了,一切都是假的,其实从纸钞被创造出来它就是假的,是个替代品,它本身毫无价值,这一点在影片中说得非常清楚,那么什么是真的?
影片里面的钞票是假的,存单是假的,人们说的话是假的,包括睡在一张床上的夫妻,月亮是假的,好看的东西是假的,但是手表和宝马是真的,第一眼的心动是真的,欲罢不能的高潮是真的,少年时被教育的宗教信念是真的,曾经的捐赠对另外一个孩子的人生影响是真的,历经一切后的那个“结果”是真的,但所有这些真的最后也终将被擦去,一切都是假的,当然,好看就够了。
是追求满足千万种欲望难,还是克制一种欲望更难?
某年中秋夜朋友曾经问我:“如果一切现实的欲望都被满足,钱不再是个问题,你会做什么最有意思的事情?
”我在月亮下愣住了,朋友说当这个问题挑跳出来的时候自己也呆住了。
我们前所未有地富有,也前所未有地贫穷,我们日夜不停地生产,也日夜不停地污染我们创造,也被毁灭。
在那面被打碎的玻璃窗前,梨花问:要一起来吗?
我想,银幕前的观众都是羡慕她的。
最后出现在泰国街头的梨花好美,时光对于女人是残忍的,有一种女人却可以被这残忍加持。
刚到家,外面大雨倾盆,老天爷最近下雨上瘾,这是真的。
2015.7.10三山于上海。
预报有台风,但还是拿着雨伞出门了,今天晚上同评的是电影《纸之月》,也翻译《钱去哪儿了?
》,绝对舍不得错过啊。
赶到的时候刚开映,第一个镜头我就入戏了:银行的女职员在休息室换工作制服,这场景太熟悉了,立刻把我拉回到那一段在银行工作的岁月,然后是宫泽理惠扮演的银行职员梨花去客户家里吸收存款推销国债,当梨花站在客户家门外的时候,独栋的修饰精美工整的日式建筑立刻让我想起今年3月在京都蹓跶的时候看到的民居,完全一样,我戴上耳机,老师熟悉的声音开始介绍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我有点走神,忽然发现自己对这声音已经上瘾有了依赖,整个咖啡馆安静下来,只有这声音在缓缓讲述,电影是造梦,评论的声音就让我在这梦境里沉醉得更深,不知道如果生活里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这声音该怎么办?
这自然是一部好片子,“好”的意思如今是指值得老师来同评和赏析,整个画面几乎像黑白片,演员们的表情也都很克制,一切都非常简洁朴素,和影片涵盖的丰富主题、人物的情感起伏形成对比,如此便有了巨大的张力。
相差17岁的不伦之恋,原本贤惠节俭的主妇竟然一路贪污至3000万日币,罪行败露后却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女人到底要什么?
钱去哪儿了?
老师忽然化身金融专家,总结的时候差点让我以为在金融课堂,从日本的降息说到金融危机,从老龄化说到离谱的福利制度,我竟然走神了,一切都是假的,其实从纸钞被创造出来它就是假的,是个替代品,它本身毫无价值,这一点在影片中说得非常清楚,那么什么是真的?
影片里面的钞票是假的,存单是假的,人们说的话是假的,包括睡在一张床上的夫妻,月亮是假的,好看的东西是假的,但是手表和宝马是真的,第一眼的心动是真的,欲罢不能的高潮是真的,少年时被教育的宗教信念是真的,曾经的捐赠对另外一个孩子的人生影响是真的,历经一切后的那个“结果”是真的,但所有这些真的最后也终将被擦去,一切都是假的,当然,好看就够了。
是追求满足千万种欲望难,还是克制一种欲望更难?
某年中秋夜朋友曾经问我:“如果一切现实的欲望都被满足,钱不再是个问题,你会做什么最有意思的事情?
”我在月亮下愣住了,朋友说当这个问题挑跳出来的时候自己也呆住了。
我们前所未有地富有,也前所未有地贫穷,我们日夜不停地生产,也日夜不停地污染我们创造,也被毁灭。
在那面被打碎的玻璃窗前,梨花问:要一起来吗?
我想,银幕前的观众都是羡慕她的。
最后出现在泰国街头的梨花好美,时光对于女人是残忍的,有一种女人却可以被这残忍加持。
刚到家,外面大雨倾盆,老天爷最近下雨上瘾,这是真的。
2015.7.10三山于上海。
同样是对自由的表达,放在美国几乎就是破裂的搏击俱乐部,就是无所畏惧的末路狂花,这种对自由夸张式的放大没有人会觉得有问题,这是美国电影,人人生来而自由,我们能干掉所有阻止我们自由的人。
我们迫切的向往这种心灵和肉体的释放。
美国电影里对这种自由和道德的讨论非常多,我也没有意见这是我能想预想的最好的自由。
但是这自由和现实生活区分太大,一瞬间就会忘记我们生活在现实里。
在日本呢?
他们与现实接近,与中国接近,与道德几乎摆手可背叛的距离很容易觉得这个是一个铤而走险的犯罪片。
这个电影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现实里,我们都可能为了其中一个原因走向女主的选择,我们可以为了孩子,或者为了父母,或者为了某个社会可以原谅的理由选择脱离生活,也几乎认识到自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但如果一切都是为了个人呢?
这虚假就是个人最大的诉求呢?
这和我一直想要的个人的自由有区别吗?
我先看了结尾的辩论,在慢慢回到中间看了她逐渐脱离现实到一无所顾的追求虚幻的快乐。
如果仅仅是指向人性的贪婪和自私或者一时鬼迷心窍的犯罪片,不会引起我任何心灵的波动。
毕竟我不穷凶极恶,我也不会为奢靡放弃人生。
可如果为了自己呢,为了莫须有的东西呢,为了其他人不能理解的自由呢?
你能接受吗?
我简直求之不得 。
所有道德的东西都是束缚人性的。
激烈的表达也是个人的自由。
一个人没有追求,一切都可以忍受,一切也都不觉得是束缚。
我不否认这是一种自由,中庸的自由,没有内容。
我现在是这种状态,这种自由让我慌张。
现实的每一份空气都是绝望的前奏,我一直在听着前奏,前奏,谁不想听一下高潮和结尾?
假如我有对自由迫切的需求,我能像女主可以利用一切所有可以利用的,抛弃一切,忽略所有世俗吗?
我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现在的我仅仅是个空手说话的人,几乎没有可以利用的智慧在边缘社会里保护自己。
在没有明白之前,我们可以仅仅维持生命,像女主前半生一样努力生活在世界里。
如果有天突然明白了,你有勇气选择抛弃这个世界,追逐幸福和自由吗?
我迫切地想确认自己还有这个能力。
何谓真实?
何谓自由?
金钱能买到什么?
纸之月.. 也许在虚假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自由,因为彻底的自由就是假象 看见一个演员的诞生,摆脱青春的美貌,蜕变出内敛又深沉的情绪铺陈 喜欢片中的声光与运镜,精准含蓄,蕴染了女主内心幽微的转折 无关道德,不问是非,对现实保持怀疑质问,让想像无所顾忌,直逼灵魂的边际,也许就是艺术的价值
女主因为从小就曲解了“给予”的本意,而变相地从别人身上拿去,这难道不是自欺欺人?哪里来的幸福?!除了和小鲜肉寻欢做爱,挥土如金,你给了谁幸福?恐怕只有自己吧。没看过原著,但是这种宣扬我无法苟同。
有客户的钱保养小白脸就是体会人生了?电影三观有问题
忠于自己欲望的人。她与自己是统一而非矛盾这点让我羡慕。
那个恶老头子的戏我又返过头去重看,的确只是平淡无奇的对白,而作为观众的我被电影语言左右了感受,女主角也是被她自己的主观主宰着。施予的快乐,也是挥霍权力和被需要的快感吧。隅前辈是势均力敌的对手,才会问“跟我一起吗?”
看完原著,才想到看看电影有什么不同,果然不同,把所有的支线都剔除了。只保留女主的少女学生时代。来到豆瓣,才发现女主是宫泽理惠,那颗痣真是看得不舒服。#20161206
还没电视剧好看
施舍小孩其实是找存在感,过度奉献是满足虚幻的欲望。
还不如电视剧版。。
崩坏了也没关系。。。。。
跑起來飄在風裡的短髮好漂亮|孤獨的老人就是容易亂買東西啊 嘆氣
以为是金融犯罪电影,结果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低劣手段。男女情愫起始的也有点莫名其妙吧,不过电车驶过,女主从楼梯上下来的那个慢镜头堪称经典。
三觀可怕。影片將末女主問隅:“要一起來嗎?”鏡頭一轉,女主開始常規日式奔跑——能不能更毀一點?把犯罪鼓吹為天真,惡意的行為闡釋為人之自由,甚至把低劣的蠱惑刻劃的十分美好,噁心不噁心?看到片尾女主在異國發現年少時偷父親錢救助的孩子(也許是他)獲得了幸福,這暗示讓吾輩的內心簡直懵B。
日本电影真的当连续剧拍了,节奏那个慢呀!没有露点,差评,哈哈哈!
钱还是是纸质年代,对一沓沓可以像其他任何物一样被传递和把持(似乎的占有)的纸片和它的抽象交换价值之间的认知错位在这个银行职员身上爆发。在逐渐膨胀的虚妄感中,武断的激情给了她一个似乎确定的生活的基础,于是创造更强烈的虚妄的努力成为了她快感的来源。
我根本就不相信池松壮亮是大学生啊。更喜欢后半部分。
宫泽理惠这么英气的脸不适合这种角色,但演技真的好。。这种人很难用正常道德评价,她都不以此而活了,但是作为一个用道德规范自我的人,看得真揪心。
为什么月亮可以被擦去?因为那是纸堆成的假月亮 由谎言堆砌的幸福 一触即逝的美好 模糊道德与法律的边界 建立在纸之月上的自由 【要一起来吗】慢动作下的狂奔 光线穿透发丝 向心中的安宁奔去 向真实的自由奔去
即使镜花水月 也是美的
小林聪美非常抢眼。砸窗和奔跑那段感觉压抑紧张了近两个小时的情绪跟着宫泽理惠一起释放了。
好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