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喜欢的演员们,他们不仅带给我许多经典的代表作,还给我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本片。
从《急诊室的故事》起开始喜欢Noah Wyle ,如果不是他,我不会对本片感兴趣。
一个裸身女人身上裹着星条旗,片名直译为“美国情事”,怎么看怎么带着点儿情色片的味道。
而实际上影片也的确从情事大角度来窥视国家大事,有一些八卦的味道,却又将女主角对肯尼迪的爱,男孩儿对女主角的爱,表现得真挚而又清淡,在告诉你生命中有很多值得热爱的事情同时,又告诉你其实一切都是扯淡。
身处当下这个时代,越来越能体会片中社会价值观逐渐崩塌的感觉了。
所谓大事件内幕的意义不在于本身,而在于令你知道做这些大事件的人的态度,所思所想。
事情知道多了,很容易觉得“形式是死的”,而当你对一切事情都不在乎的时候,可以说是升华了,也可以说是迷失了,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才最重要。
女人的出现彻底瓦解了男孩儿的价值观,什么政治、爱情、婚姻、性都是扯淡,不堪一击。
可她又在最后时刻给了男孩儿重建价值观的机会,她向他展示出了爱,广义的爱,对生活、艺术,以及对陌生人宽厚温润的爱,这种爱成就了她的美丽,塑造了她的影响,毁掉了她的生命。
但这并不妨碍她将这种爱继续传递给他人,那幅画,那首歌,让人唏嘘不尽。
肯尼迪、马丁路德金、黑寡妇,一些零碎的黑白录影剪辑在一起,加上香艳的海报和影名《An American Affair》(中文名美国逸事),初看,很容易认为是一个政治背景下的情色故事,事实上,这是一次意外的观影,政治阴谋也好,情色也好,只是它的形式,Form Is Dead,这一贯穿整个故事的中心思想,又一次让我共鸣,总之在毫无防备下在不经意间被深深的感动了。
空余的时间我总会用电影、阅读、音乐来度过,但我看电影通常不会连着看,我认为这是对电影的一种尊重,就像结束一段感情不应该随机投入另一份感情一样,看电影这种事情,跟平常练导引流一样,看完得细细咀嚼和品味,用心去收获它,思考和感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人生启示,很多时候,我会把自己从一个观者的角色抽离出来,以导演和编剧的视角来解读故事,这样更能读懂背后深刻的思考。
当然,我所看的通常都是比较费脑的电影,怎么区别是否费脑呢?
很简单,那就是看你是否能伴随着爆米花一起看完,如果你能一边不停的嚼着爆米花一边看着电影傻傻木木痴痴呆呆的表情看完的电影一定是不费脑子的。
形式就是腐尸(Form Is Dead),我更喜欢这样来翻译它,这样的字眼更能具有心灵冲击力。
这也是我一贯以来观影的切身感受,很多时候我喜爱的电影也好,生活本身也好,总是有很多与实质相反的形式在迷惑着我们的感官,我们的媒体报道好人好事,那是因为我们现实缺少好人好事;我们的口号总是文明、和谐、热爱,那是因为我们不文明,不和谐,不热爱;我们的大众文化总是离不开娱乐,那是因为我们都很苦;我们总是参加各种友情派对和频发节日问候,那是因为这种友情通常都很脆弱;我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恰是因为我们害怕孤独;我们贪恋爱情的甜蜜,正是我们无法独自面对自身的寂寥;我们能不惜时间的去装点自己光鲜的外在,却是印证了空虚的精神内在。
影片中的女主角的成熟风韵让人为之倾心,而其所代表的一种人生态度以及人格精神,更是摄人心魄。
女演员格瑞辰·摩尔让我想起来《本能》中的莎朗·斯通,都是那种风姿绰约的女子,而且都是属于那种需要剥离外在形式才能解读灵魂深度的疗愈型女子,而对于任何一个少男,在成长经历中能相识这样的一类女子,毫无疑问是一大幸事,可以作为培养男人的洞见能力和人生格局的温柔大学堂。
男主角13岁的亚当,恰好就是一个很幸运的小男生。
当在那样一个充斥着谎言、阴谋、伪善的灰色时代背景下,两位主角就鲜活的突兀的生存在那样的时代,当亚当衣着光鲜的母亲鄙夷凯瑟琳的放荡不检的同时不知廉耻的回味与肯尼迪总统握手时的赤裸裸性幻想,当亚当道貌岸然的父亲一面指责儿子与凯瑟琳接近的同时私下里爬上了凯瑟琳的床,当修女振振有词的维护她的腐朽的信仰和崇拜时,却可以歇斯底里的对学生施暴且变态满足的漠视亚当其被其他孩子群殴。
这一切使得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有着鲜明的对比,亚当和凯瑟琳,两个灰色底板上的亮绿和鲜红,跃然纸上,被所有的其他所孤立出来,这样的情境下,少男恋上少妇似乎是无可阻挡的,且因为他们都秉持着一个人的初心,一个真实不虚的未污染的心。
就像在身心灵课程《导引流》当中,不断重复的曼陀罗式练习,动态冥想,带领我们一层层的退下形式外衣,释放内在那个被囚禁的小孩,逐步的去找寻回我们原本就鲜亮的温暖的初心,重回自我。
故事结局凯瑟琳的死,亚当拼好那幅画的时候,感动就像不可控制的洪水,那首经典的《the end of the world》 作为片尾曲缓缓地把视线浸润在一片模糊当中,但在模糊当中依稀闪耀的是亮丽的五彩斑斓,那是希望的色彩,那是人性的色彩。
——小航(Cread)
在宿舍连着无线没事想悠闲的躺在床上找个小电影看看的,无意中看到这个电影,封面挺让人觉得会是有点色情的那种的,后来看了才知道还是挺特别的,有着格外的意义。
从当时政治立场及少年青春懵懂的情节,折射一些社会的一些问题,与其是天主教也好因为政治派别对立也好,亚当做到了孩子的纯洁。
最后的那幅画也显示了人与人的温情之处,音乐也是配的这么恰到好处。
不过好像《后会无期》里面的插曲和这个是一个调调的。
这个电影应该是根据真实的事情改变的!
片中的女主角就是现实中的玛丽莲梦露。
感觉这个电影拍的很好,让人心里砰砰的!
那种感觉很难表达,配上片尾曲the end of the world这个电影还是很值得看的!
近来少见的好片。
把电影置于真实的历史中,总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所幸这部片子把握的很好,黑白的历史记录和彩色的电影虚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不过,难道黑白的胶片上就记录了真实的,全部的历史吗?
也许,在当时美国的某个角落,静静的就在上演着这一出纯真与艰险的戏剧。。。
觉得这部片子有点美丽的西西里传说的味道,未成年的小男孩和成熟但是内心纯真的女人的故事。
不同的是,俩位主角的交集很丰富,很甜蜜。
比西西里岛上的那个男孩和女人幸运多了。
最后那张拼凑起来的男孩肖像很有催泪弹的作用。
决定开始fan一下格雷琴这个美女了。
呵呵。
绝不是众多将政治、懵懂和平凡感情简单融合的又一个。
第一眼看上去的影射和对少年青涩与世上最复杂的权利之间的纠缠、对比随着简单的几条线的反复冲撞,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在人人都猜得到结局的前提下,编者反而给了我们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此时,它已经超脱了让人联想权利巅峰与世俗情意的境界。
最真挚简单的往往是最深刻与永恒的。
小朋友和大姐姐之间虽然是不对称的感情,但却最坦诚,坦诚得不知用什么去形容和定义;好比一面最明晃晃的镜子反衬了所谓正统的道貌岸然。
当然,这一切注定是悲剧。
另一方面,即使是正统社会的代表,一国总统,也有无助到极点的时候。
在一片由虚伪的正义和权威维系的力量下,任何人都难以被豁免... 因为人的欲望和人性的弱点永远在那儿,不是么?
这个国家已经有了黑人的总统,也出过“人生肯定是不公平的,去改变它”的名言(比尔盖茨);我们已经被无数美国梦想所震撼;那个社会似乎已经进步到远离表面黑暗的时代。
这部片子却不时的提醒,道义伦理背后始终有被人性弱点所渗透的角落。
首先这个男孩的样子有点欠扁,即使长大了也是以前看过他的一部片子演一个沉默寡言的小孩讨厌死他了其次为什么说与西西里不同呢,我觉得是因为女主角的平庸,以及牵扯的人事比较VIP,所以电影以低调的形式通过这个男孩告诉大家肯尼迪被杀的事,以及围绕在周围平民的态度最后,从里面还是可以看到青春期男生的躁动(*^__^*) 嘻嘻……
鲁迅评论红楼梦的时候讲到: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婚外情这种充满了噱头元素的电影,如果只是有着寂寞曼妙的少妇,事业有成家庭圆满却四处寻花问柳的成功人士就只能陷入了俗套。
我们看到了来自另外一个时空的青春回忆,一个正太残酷青春的主题,一个白金年代的重塑。
那首静静的the end of the world,朴实平淡的节奏和真挚洁白的情感,使得青春血淋淋的残酷通过导演的双手,在观众眼中竟然透露出些许的美感出来。
橱窗里面接吻的那个情节, 童声配乐唱着: hold me tight andI belong to you 。
电影真是好东西,如此难堪尴尬的情节一下子变得温馨起来,想必男女猪脚长大后,就像现在观众的眼中一样,带着美好的情怀去 怀念这个懵懂无知的夜晚。
《An American Affair》很有点意思,尽管比之《Malèna》略显逊色,但已经足够令人印象深刻,弥散其中的淡淡忧伤或许是狂野的变革大时代在少年心底投下的一重青涩倒影。
Gretchen Mol 很漂亮,老文艺女青年的范儿十足,结尾的处理尤其出彩,当skeeter davis的《The end of The world》响起,不禁令人动容。
《 The end of The world》这首老歌尤其值得一提,在大热的《The Boat That Rocked》中亦是点睛之笔。
《An American Affair》的调调让人想起06年的《BOBBY》甚至更早的《阿甘正传》,其中一脉相承的是60年代狂放不羁的美利坚气息。
捎带手,把《The Boat That Rocked》和《BOBBY》也推荐了吧~
在一群孩子中,总有那么一两个跟其他的不一样。
更敏锐,想得更多,也,更具有实践性。
一般情况下,这部电影的标签总离不开“催熟少年”这几个字,同时,我更关注的是那句话“Form is Dead”。
这句话总让我想起苏珊·桑塔格的作品《反对阐释》。
就像他首次看到她的作品时的问题一样“What does it mean?
”,我们在看电影,听音乐,看书,观赏绘画作品的时候,总会去想“它想表达的是什么?
为什么?
”就像在小学,老师讲古诗词时总会帮大家总结每一个“意象”代表什么。
例如,“柳”与“留”谐音,表达的是离愁别绪神马的。
但其实,就算不告诉我们这样的固定意义,难道我们就不能从诗词中体会那种画面感了么?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不就是伤感的情绪么。
所以说,总是赋予文化作品“意思”实际上是我们品味文化作品过程中的绊脚石和累赘。
换句话说,如果你非得给每一件文化作品写一个“中心思想”,那么你注定无法体会到波普的美感。
因为波普的美就存在于它的形式当中,它可以没有“意思”,但它却是极美的。
回到这部电影,音乐无可挑剔,在每一个情节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节奏,音色以及音调。
柔和的画面以及人物的神态,都让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到各种恰到好处的美。
我倒是不认为影片的高潮在他收到了她的画,而在他们约定归还日记的桥段。
她的逝去是能够被预见到的,但仍不免让人有遗憾。
他也还是少年,她在他的生命中也只是一个片段。
一个早熟敏感的少年是相当可爱的,一个美丽有哲思的女人也是很可爱的。
所以这部电影是非常可爱的一部电影,能让人安安静静地观赏。
但首先,观众得有一颗安静的心,不要总是去想“这电影讲什么?
他们俩最后到底成了没有云云”。
虽然只扯淡的剧情,但看得挺迷人。
角度真好啊。女人真好啊。里面的感情真好啊。里面的残酷好真啊。5/6 还有很多至理名言。
片尾曲很好听。
OST很赞
为了end of the world
没太搞明白为什么要拿小男主人公这个角度讲述这个历史事件,或许以后有空需要再看一遍。
政治背景下的成长电影。
是否以后,你还会用纯真的心待别的人。
再美美不过配乐。
作为男人这辈子最郁闷的是大概就是被总统带了绿帽子,悲剧的格兰汉姆
政治俺不懂。。。。
不知所云
看过~
╮(╯▽╰)╭为政治牺牲的必是女人 教堂那段很美好的感觉
本来不会给三星,但最后那个拼在一起的男孩画像及配乐,令我一下子陷入感动,那场景好像不在任何一个故事里,又好像适用于任何一个故事。它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那份情感,无关肮脏的政治,病态的宗教,个人的恩怨,伪善的私欲…它就是那么纯粹,打破一切无用的形式,共同度过生命,和挽首而泣。
前半部分会以为女主角就是放荡,和肯尼迪有偷情,直到最后一幕又有她温情的一面,是个命运多舛的女人。
男孩和神秘阿姨的故事
无聊。
形式是死的吗?那最后一幕那幅活的亚当是什么?
青春期男孩和凯瑟琳,总统和凯瑟琳。在华盛顿不谈政治,只是topical american affairs. form is dead. 影射玛丽莲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