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是一种隐忧,包含有精神的麻痹和信念的崩塌,那些经由物质造成的灾难,来自于意识的反作用……故事的道理可以轻松窥出,我却很害怕说出这样的真相:那是因为,总有人在承受不公,也总有人在拾取好运。
那些被苦难折磨的同类,习惯了受伤、习惯不被人尊重。
他们不是傻子,不是自作自受,更不是厌弃幸运的眷顾。
而是,条件剥夺导致发展的限制和自我创造能力的缺乏……未来由强者缔造,但并非那些个不食烟火、趾高气昂的家伙,而是明白每一份享受资料的汲取,都是踩在了某些弱势的身上,只有怀揣这种感激之情并发奋图强,才能逐渐缝合生活中的不公……果然,又开始难受了。
53岁导演詹姆斯·格雷的童年回忆录,85岁霍普金斯出演外公,跟特朗普还是校友。
以点概面的反应出1980年代美国时期的政治背景,美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天壤之别,并且点出精英教育,还有同为歧视链中犹太人和黑人之间的另外一层芥蒂。
在种种社会现实事件的刺激之下,开始发奋学习。
不怎么深刻,但足够诚恳。
影片全球赢得两个奖项10项提名,被美国国家评论协会评为2022年独立电影十佳之一。
富裕的白人家庭,为上什么学校而争论。
家庭里有欢笑,也有泪水。
外公讲述了犹太家族的血泪史,从难民追逐梦想来到这片新大陆终于扎下根来开枝散叶。
男孩保罗在博物馆里看见一幅名作,从此有了投身艺术的梦想,他的梦想和外公的梦想一样灿烂而自由。
保罗和黑人同学穿越纽约,黑人同学有一个航天梦,但地铁里的底层黑人提醒他的身份,这是痴人说梦。
保罗和同学在学校里捣乱,碰到一个差劲的老师,只有转学。
他不想与黑人同学分离,但外公做通了他的工作。
于是他来到贵族学校,头一天就被唯我独尊的冷酷成功学洗脑。
别的同学说黑人小孩的坏话,但外公叫他做一个正直和勇敢的人,面对压迫要去反击。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富家子弟的无病呻吟,但其实这是善恶两个梦想在一个孩子心灵中的较量。
对孩子来说,梦想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
他有了什么样的梦想,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而这个梦想究竟是爱与奋斗的梦想?
还是金钱和地位的梦想?
是追随良知去爱别人?
还是自私无情地博取名利?
在男孩保罗身上,我们看见了在幼小单纯的心灵中,这两个梦想的较量。
外公的坚毅和父亲的忍让,到底谁才是他的榜样?
保罗和黑人同学偷了学校的电脑,准备换了钱去佛罗里达实现各自的梦想,一个当画家,一个当航天员。
当他俩被警察抓走的时候,明明的保罗是主犯,但警察放走了白人,让黑人顶罪。
这就是美国残酷的种族现实。
父亲说,现实就是不公平的,你得学会活下去。
扭曲,甚至放弃自己的良知,然后成为所谓社会的精英,金融大鳄,CEO,政客,商界领袖等等,这些贵族学校里冷血的说教在经历了痛苦看清了真相的保罗看来已经显得苍白而可笑,甚至邪恶。
此片以一个小男孩保罗的经历昭示了美国梦幻灭的过程。
他的祖父辈因为美国梦的吸引而从故乡来到这片新大陆艰苦创业,繁衍生息。
但是世事变迁,到了小男孩的时代,这个美国梦已经彻底变味。
变成了对弱小的压迫,对不公的容忍,对良知的摧残,变成了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梦想。
种族歧视,贫富分化,冷漠残酷更加使得这个扭曲的美国梦渐渐幻灭成一股令人窒息的缥缈烟雾。
此片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出影厅的时候听到人说这是导演回观童年下的自恋烂片,但我还挺能共情的。
anyway,我还挺能共情的。
可能我就是经受过内心秩序崩塌并且自恋自私,比起世界更关注自己的人吧。
这部片子讲的是如何把一个小孩活生生拖入成人世界,告诉他“这就是游戏规则,你只能接受”。
其实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样做的,包括外公,只是包装得不同罢了。
片名很妙,在小孩子看来,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就是世界末日。
随着长大会发现,有时世界很大很辽阔,即便把生活搞得一团糟,也可以随时站起来拍拍灰,重新出发。
有时世界很小很脆弱,好不容易树立的一点价值观岌岌可危,末日已然并随时还会降临,只是接受了游戏规则,学会了不动声色。
比起这个,关于种族、政治的讨论反而没那么让我感兴趣。
1. Armageddon Time翻译成世界末日似乎有点偏了,善恶时刻,决战时刻,是不是更贴近电影主题一些?
2. 呼吁有黑人演员的电影能不能别把色调做那么暗,已经被迫从客厅投影转移到书房电视上,拉上窗帘都还是看的很吃力,这对演员太不友好了,我看了一刻钟才发现妈妈是安妮海瑟薇演的。
3. 虽然但是,演员的水准真的高,从小演员到老演员,都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劳模姐那几十秒的半张脸的speech将那个时代(其实现在也一样)的价值观用一张强势的女性脸谱完美呈现了出来。
安东尼霍普金斯就更不用说了。
这么看来,安妮海瑟薇又弱掉了。
4. 如果只看到导演想表达政治态度,那确实比较cliche。
但能看到导演从中产视角对这个社会本质的纠结与无奈,就会产生深深的共鸣。
我们看到孩子视角的善良与正义,但也看到为人父母的焦虑与崩溃,我们想像敬重的长辈那样与命运的不公抗争,但我们同时又庆幸不是弱肉强食世界里的弱者,而我们又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弱者的加害者。
这不就是我们的生存现状么?
电影《世界末日》讲述了一群青春年少的熊孩子为了实现自己梦想而奋斗的故事。
在这个叛逆期里,他们在寻找自己的道路时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禁锢,以及如何正确应对身边的人和事。
电影展现的一个观点是:接近不良人物会对自己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虽然这种观点可能被一些人视为保守或者压制,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得到启示。
例如,《孟子》中提到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教诲,意思是接近好人会变得更好,接近坏人则会变得更坏。
同样,《孟母三迁》也告诉我们,在孩子无法判断是非的情况下,应该远离负面情绪和思想的侵蚀,引导孩子正确发展。
在电影中,熊孩子们因为自己的叛逆心理和错误选择,往往会与不良人物结交。
比如,主角格雷因为一时的冲动,结交了一个渣队友,并误入歧途。
这个场景给我们一个启示:在青春期的叛逆时期,孩子们常常会误入歧途,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帮助他们认清生命中的正反面,积极向上地发展。
同时,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熊孩子们并不都是不良少年。
他们追求梦想、有热情、有想法,只是由于自己的年轻和经验不足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注重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自信、坚定和自律的品格。
更进一步地说,电影中的情节也让我们反思当前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和扶持是否够到位。
事实上,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注。
因此,我们需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同时,家庭和学校也需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安全保障,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爱和关怀。
总之,电影《世界末日》通过一个动人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珍视青春、坚持梦想、避免不良影响的重要性。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够成为自信、坚定和自律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剧情和电影名联系不大,我不认为一个孩子的个人经历能叫世界,那最多是他的小世界,发生的事情也太片面,感觉末日一词有点夸张,个人看法,也可能作者想通过一个孩子的片段去解述那个社会的现状,暗藏危机,预视着世界末日的到来吧,剧情没有跌宕起伏,有点平铺直叙,一部电影写完保罗的成长,暗示着当时社会,黑人的生活,被压榨,被人所不喜的状态。
通过这部电影的讲述,看当时社会状态,存在着高低贵贱,种族歧视。
《世界末日》这个片名部分取自1979年罗纳德·里根在电视上发表的言论,他说:“我们可能是看到世界末日的那一代人“,他所指的并非是极小可能会爆发的全球核战争,而是思考着这个世界可能会变成一个极恶之地——“if we let this be another Sodom and Gomorrah.” (所多玛和蛾摩拉是圣经中两个传说中的城市,因为其邪恶而被上帝摧毁)。
这是一部非常情绪化与个人化的作品,导演说这个影片在某种程度上讲的就是他自己的故事。
但我们从中感知到的却并非追忆与怀旧,或者仅仅认为这是一次感情的抒发更为合适。
看该片的过程就像喝下气泡水,充满了密集的细节,每一口下去都是有滋味的,但是影片的叙述又特别平静和自然,如同气泡消失的过程,淡淡地弥合了一些明显的裂痕。
我们可以窥探到80年代美国顽固的社会结构,特权、种族、教育,抑或是同理心、愤怒和无奈,里面有以纳粹迫害为代价的笑声,有对土耳其人老师的刻板印象刻画,有“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类成功学演讲(当然事实验证,特朗普就是最好的案例),也有家庭动态关系的层层展开,无论是温情、暴力还是了解生活不公真相后的成长,如此种种都拼凑出一副当时的时代画像。
当然片中也充满了奇怪的省略,比如两个学生在游学日逃学在曼哈顿逍遥玩逛或者是主角的偷钱行为,我们都没能在片中看到本来“应有”的后果,而片尾也是戛然而止,可能这些省略就是作者刻意而为的。
该片本来就是半自传的作品,当要追溯自己的往事的时候,线索可能并非完整的,而是按照自己心中的排序一点一点摆出来再点缀删减的,所以这些内容的缺失或许就是因为它们并不重要。
导演詹姆斯·格雷可能就是那个小时候班级中的调皮鬼、家里的麻烦制造者、幻想成为康定斯基那样的艺术家的梦想家。
不必浓墨重染,也无需刻意引导观众,毕竟过去的已是尘埃,历史也可以重演,但总会有人反思,“世界末日”在每个人心里都自有评判,我想他已经做到很好地表达了吧。
「演员都演得太好了,我真的听到霍普金斯的声音就有点想哭
世界末日 Armageddon Time (2022)#13thBJIFF 万象影城(丽泽天街杜比影院)。
7/10 成人和孩童在同一个世界面临相同却又不同的考验与磨难,于细腻温婉中透出阴霾、压抑和绝望,成为电影主题中的“世界末日”。
电影以家庭与校园的矛盾冲突为纽带,以中产阶级小世界影射时代背景下社会、政治、种族融合等议题。
主人公陷入《无姓之人》般无力抉择的现实困境,如同发射飞天的火箭终将坠落,在影片末尾的隆隆车声中,无奈逃离与过去作别。
能在大荧幕上看到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安妮·海瑟薇的表演,以及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等实力演员的惊喜客串,或许已经值回票价。
小演员迈克尔·班克斯的表演很有灵性,让人联想起《小大人》中的西奥·泰普里兹,影片音乐有着特别的奇幻色彩。
近两年影坛上刮起了一阵怀旧意味浓郁的自传电影风潮,从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到去年威尼斯评审团大奖片《上帝之手》、奥斯卡热门片《贝尔法斯特》和《甘草披萨》,再到今年初的《阿波罗10 1/2号:太空时代的童年》,这股风潮愈演愈烈。
这批功成名就的大导演纷纷借助私人影像与叙事来缅怀逝去的美好年代。
而以《迷失Z城》《星际探索》出名的美国导演詹姆斯·格雷也不甘人后,惊喜地奉上了一部《世界末日》,再次入围今年戛纳竞赛单元。
熟悉格雷的影迷一定会对他此前以纽约为背景的作品印象深刻,从《家族情仇》到《我们拥有夜晚》《两个情人》,都给观众展现了纽约类型化与浪漫的一面。
而在这部新片里,格雷摒除了强类型的框架和元素,回到最平易近人的青春成长故事。
透过一个 10 岁小学生的天真视角,建构于各种漫不经心的日常事件、学校和家庭的细节,以及风格化的摄影美学,重现了上世纪 80 年代的环境氛围。
不论是主人公与黑人小伙伴在学校的叛逆行为,还是他在家中遭到父母斥责或体罚的情节,都描绘得相当细腻真实,还有他与霍普金斯饰演的外公的对话,更是催人泪下。
也许是我自己小时候有类似的经历,这部影片很多时刻都让我感触良多。
然而,有别于其他导演过分沉溺于梦幻的时代氛围,或过分纠缠于私人叙事,格雷并不止于打造一个细腻伤感的个人成长故事,而是借此重新审视了 80 年代初美国的阶级、种族、政治问题,其贯穿的核心莫过于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实,白人凌驾于黑人的优越感,再由此引出美国梦的幻灭。
这分明只是一个童年故事,导演为什么要冠上一个科幻大片的片名?
这句出自美国政客的口头禅、里根总统在竞选中所提到的说法,实则指向当年美苏争霸时期一触即发的核战争。
不过,在这个孩子眼中,他根本不懂那些复杂的政治纷争,他接触到的社会现实才真正令他体会到“世界末日”的感觉。
他在原本的学校可以和黑人小伙伴融洽相处,而到了新学校上学,却随处听到侮辱黑人的语言;他去听特朗普小姐演讲,被告知没有人会有特权,但之后几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学校厕所里吸毒被发现,半夜翻进教室偷电脑等),却让他领悟到:白人总比黑人有其优越之处;白人孩子犯错了总有获得原谅的机会,但是黑人小孩就没这么幸运了,很可能赔上了自己的前途命运。
关于种族歧视这种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新鲜,而导演将叙事视角置于一个犹太移民的孩子身上,则难掩几分自我反思的意味。
他在家庭中接受到的教育,不断被提醒知道犹太人的受害者身份,却与此同时被告知要远离黑人伙伴。
其实,犹太人和黑人一样,在社会上或多或少饱受歧视,尤其在 80 年代反犹主义盛行之时。
犹太移民后代却没有与黑人联合起来反抗这种不公。
由此,影片透露出之所以有针对黑人的这种不平等现象,并不只是种族的原因,还存在着既得利益者默认了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从而暗中助长了这种现象的蔓延。
这才是影片最发人深省的一点,在私人化成长故事的层面上有更突出的现实考量。
这应是近两年怀旧自传题材里相当出色的一部,导演不急于去探讨宏大的话题,而是透过一系列琐碎的友情与亲情故事,一边让人沉浸体验特殊年代的环境氛围,一边让人体验到尖锐而难以忽视的社会现实,影片在本届戛纳空手而归颇为可惜。
Cannes75/ 《童年的你》,满屏窒息感的故事此刻还发生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里。但真的受够了这样温水煮青蛙的叙事,蛰伏了一个半小时的郁闷才换来最终失败的反击。想要穿越回一些少不经事的日子里,痛骂那些伪善的大家长。两个男孩隔着铁网一幕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世界不过是个巨大的camp。
半自傳體的成長題材。明顯受到了新浪潮的影響,細膩又含情脈脈;時代背景的張力也夠到位。但是新意缺了些,格局還是小了。霍普金斯還是舉重若輕。
再一次让我感受到沉浸在私人的往事中自说自话有多可怕
没看完。看了20分钟开始倍速,然后跳过,最后大段跳过。小孩子不讨喜,台词太多废话,霍普金斯的戏份太少,所谓的成长的烦恼,更像是无病呻吟。引用一下高赞的短评:你们白男导演除了自己的童年就没什么可表达的了吗??哦,毕竟生活太顺遂了,人生最大的挫折也就这么点破事了,还十之八九是自己造成的。
预告片稍带误导性 移民、种族、家庭、教育问题都有所涉及 但叙事上属于东讲一段西讲一段 尤其是开头吃晚餐的戏拍得很奇怪 感觉在硬凹出人物性格 高潮也出现的有点晚 总体就是想表达一些有深度的想法 但拍出来又不够复杂 和《四百击》比差太多了
#NYFF60 这是AI分析了大数据后尝试模拟人类情感写的流水账吗?cliche的美白自high政治正确,所有的人物都是虚浮的,感觉像导演没有在生活中真真实实地接触过一个黑人小孩。全场美国人很high,现在投机取巧都不用找刁钻角度了吗?
2022年度最佳
通篇就是一个“愣”字,这种片子还需要格雷来拍吗?可能他真的想在奥斯卡有所作为吧……
这部倒不是墓志铭,但平庸至极。真应该立法禁止好莱坞老白男导演拍真假自传。不可避免的为小男主抛光戴人物光环(不是弧光)赚同情,也因此不可避免的缺乏真实感,又跟《the Fabelmans》一样透着掩耳盗铃的遮羞,充满了拿腔拿调,顾影自怜,缺乏真诚,无法共情,看得浑身别扭。回到电影本身,剧本(尤其对白)、摄影、表演、节奏,holy磨叽,holy boring。我欠Kenneth Branagh一个道歉,相比之下,《贝尔法斯特》真是好看太多了。
有的人小学就能去古根海姆看康定斯基了,长大了还要拍个电影讲privilege,just take everything for granted.
抽掉了Licorice Pizza里轻盈曼妙的爱情乐章,也不尽是Apollo 10 1/2肆意驰骋的想象力,格雷留下的是苦乐难辨、五味杂陈的童年往事。种族主义的高墙、利己主义的训话、阶级裂痕……还有一系列传统价值的规劝,孩子心中那套天真、凭善意行事的逻辑瞬间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成人世界灌输的社会生存法则。故事停在了男孩远去的背影。礼堂里充斥着高贵的精英论调,他选择了离开房间,走出校园。这时仿佛又听到了列车驶过传来的阵阵声响,镜头扫过少年生活的各个角落,如同费里尼《浪荡儿》里那般,像这个小小世界一一告别。在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世界末日。
像是沉入了邓布利多的冥想盆,回看少年的思绪碎片,那里不存在任何答案。被动地吸收各种声音,好的坏的,动听的刺耳的,记忆的模糊不是因为遥远,而是因为犹疑。影像时常滑入一种被放大后的梦幻,或许是记忆的滤镜,但格雷并不会去掩盖什么,他是如此坦率:隔着铁网的寒暄,披着夜色的逃跑,火箭的升起,病房的沉默。他勾起一部分已经死亡的情感,在某些我们确信还活着的时刻。
非末日片,讲述青少年懵懂成长的心灵历程
我们一边说着永不对那可恨的不公现实屈服,一边可耻地屈服着。
这个世界一点都不美好,而美好只能在自我的内心之中盛开…
原本以为两个半小时,结束时发现原来不到两小时真是惊了😂整体够私人够细腻,最后感觉收得太快了,前面要是多展示下小朋友的“聪明”反而才能让这个高潮更有信服力。
故事乏善可陈 甚至有点弱智 出彩的地方是安东尼霍普金斯跟安海的演技
(7.6/10)格雷在《世界末日》中采用了三种视角:一是从孩子的眼光出发,有意将世界的复杂与多面简单化;二是从私人记忆出发,以真实和真诚营造出作者与观众之间集体的déjà vu;三是从过去出发,借古喻今。Is this world getting better? Or are we always living in the Armageddon time?
知道私人所以带着罗马的期待来看的 结果光是前半小时的storytelling就已经让人有点想发火 只能说中产阶级美国梦真的挺无趣的
这就世界末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