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系列活动《樵夫廖俊波》主创见面会上看到这部电影的,导演宁敬武也来到现场,从见面会上导演的发言也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电影如何处理纪实类题材的努力尝试。
看到评论区有人说如果拍成纪录片就好了,作为一个普通的电影爱好者,我的理解是,也许我们都习惯了讲中国故事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这其实暴露了中国电影在处理纪实与虚构上存在的某些问题。
《樵夫廖俊波》其实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导演对探索纪实类事件处理方式所做出的努力,尤其是电影结尾,导演对廖俊波为什么用"樵夫"做微信名的回答,既体现了导演对故事主人公廖俊波的理解与认识又讲导演本人野心暴露无遗,他想要通过这个结尾将纪实类题材与艺术融合在一起。
这两年"纪事与虚构"在文学界是一个热点话题,对这个词我的理解是,把真实故事中国故事的叙述方式艺术化,电影界毫无疑问也在做这种尝试,去年豆瓣评分最高的商业电影《我不是药神》,其实就是对社会实事的反映,票房和好评双丰收的部分原因也来自于真实,这还是体现那句话"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个人觉得《樵夫廖俊波》可以看到导演个人的努力,但始终觉得少了点什么,让人很难融入到人物真实的生活中去,特别是年轻的廖俊波演员的扮演者,那种浮夸的表演方式,始终让人太出戏了,也许导演是想要表达那个年代年轻人所拥有的激情吧,可能因为我是90后的原因,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单纯,所以无法从电影中体会到一开始年轻的廖俊波的思想动态,甚至觉得情节有点概念化复制的成分在其中,这是电影美中不足之处吧,不过后半短有老戏骨的加持,特别是中年廖俊波演员的表现,实在太好啦!
面部微表情的处理出神入化。
总的来说,纪事类题材的影视艺术化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另外,作为南平人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在电影中呈现,还是很亲切的!
1这部电影可以说拍得很成功了,它深挖廖俊波的精神内涵,还原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坚守,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希望他的精神与实际永远被世人铭记,廖俊波,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电影再现了一位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值得点赞,廖俊波,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电影再现了一位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值得点赞
文/满囤儿一说起传记电影,内地影迷往往会苦笑一下。
因为咱们国家的传记电影在故事性上往往比较差,大都只做到了对历史人物的生平记录而已。
反观北美地区,传记电影几乎就是颁奖季的大杀器。
每年奥斯卡都会有大量优秀传记电影抢占一大半的提名。
尤其是在剧本类、表演类的奖项上,传记电影的成绩尤为突出。
说白了,北美电影人(尤其是一些独立电影)对传记片的拍摄理念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比如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片段截取,传记电影也能如其它类型片一样营造出令人揪心的故事性。
最近一个对国外传记片手法借鉴出成效的国产传记片,便是9月6日在内地院线全面上映的《樵夫·廖俊波》。
本片的传记本尊是一位被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的“时代楷模”——廖俊波同志。
1968年出生的廖俊波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政和县县委书记等职务,于2017年3月18日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
影片大部分内容的确取材自廖俊波生前在工作岗位上的优秀事迹,但讲述方式却另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影片先倒叙了廖俊波(郭广平 饰)生命的终点。
导演宁敬武用动作片的手法拍摄了这场大雨中的交通意外,给观众先来了个巨大的视觉冲击。
然后镜头一转,登场了一个与廖俊波毫无关系的“外人”——青年记者罗闽昊(洪浚嘉 饰)。
为了交换追求梦想的机会,小罗答应了主编写一篇探索廖俊波为什么用“樵夫”作为微信名的文章。
正是这个契机,小罗成为了廖俊波人生的客观讲述者。
虽然他在探索的过程中和观众一样被廖俊波的事迹所感动,但他无论是身份还是职业,都从客观上代表了理性。
随着小罗的深入探访、搜集资料,观众也被引导进了一个层层深入的探索之旅中。
廖俊波是个具体的形象,而樵夫则是个抽象的谜团。
两者之间忽而接近忽而远离,营造出张弛有度的节奏感。
小罗前前后后找了许多个可能答案,却没有一个是完美答案。
这个过程还是蛮吊观众胃口哒。
虽然观众对廖俊波生前事迹的了解是片段化的,但是通过小罗的串联,观众对廖俊波的行事作风、信仰理念、人格魅力等内在形象的认知却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整个观影过程也是跌宕起伏,不失焦点。
能看到内地电影人在传记片创作上寻求新思路,囤儿感到非常开心。
毕竟相对于动作片、悬疑片、喜剧片、青春片等等,这是一个比较严谨的类型。
每一个传记片项目,都有很多项目之初就存在的刚性诉求。
技法上的求变,一点儿也不能损害这些诉求。
这就需要创作者把外国的经验分析透,并把要拍摄的本国人物研究透。
两者都透彻之后,才能做出如《樵夫·廖俊波》这样的精巧融合哈。
首先,《樵夫·廖俊波》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
廖俊波生前是福建南平市委书记、常务副市长,曾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在2017年3月18日工作途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8岁。
廖俊波是一位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的好干部,体现了忠诚、实干、务实、担当、廉洁的优秀品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用实际行动彰显出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
为这样一位真实的干部人物制作传记电影,很容易成为罗列功绩、辉光耀眼的模式化作品,会把真实的人物捧得高高在上,就像相框里塑封后面难以触及到的神一般的存在。
而电影《樵夫·廖俊波》并没有这样,早已离开工作岗位的那个人依然真实,一样可信,从而可亲,电影好看。
即便是电影,在角色身上要有平凡人的影子,让观众产生同理心,才会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从而从情感上接受。
即便是人物传记电影,更不能完全脱离真实的事实素材基础,成为宣传工作的工具,让观众觉得脱离实际而失去对人物和事迹的怀疑。
不可信的样本太多,于用影视作品宣传先进人物的初衷南辕北辙。
不管多么优秀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
优秀,也是普通人在真实的点滴中散发传播出的闪光。
他也会有七情六欲,也会有家长里短鸡毛蒜皮。
真正让人觉得优秀,甚至高山仰止的,恰恰是在平凡环境中的点滴,在面对大是大非时的决策,是不是能够做到常人所不能。
优秀人物给我们带来感动,就是在平凡中和我们相亲相近,但做到了常人所不能。
电影《樵夫·廖俊波》就是用这样的手法,忠实的记录了一份平凡,但也带来了真实的感动。
优秀人物起点于平凡,在电影《樵夫·廖俊波》里,面临大学分配阶段的廖俊波还是非常普通的年轻人。
在90年代初期,上完大学、学校安排工作,就是很多亿万学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
但为了能够和女朋友的工作单位近一点,青年廖俊波婉拒了组织上的安排,成为大山里一所学校的老师。
每天要骑上三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山路,在山村里辗转,只是为了和恋人更为亲近。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对最挚爱的恋人没有真实的情感,怎么会对更多的普通百姓有真实的情感?
电影《樵夫·廖俊波》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感开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心有爱的人物。
为优秀的人物树碑立传,总不能让他成为高高在上的摆脱世俗的神人般的存在。
他依然首先是个人。
为爱情而冲动,哪一个年轻人没做过?
他和我们一样,这样的设置才会让我们有亲近感。
不仅如此,廖俊波为官多年后,还在为买房发愁。
当老父亲拿着积攒的退休金雪中送炭时,廖俊波难掩愧疚落泪,不忍但还是收下了老父亲的辛劳血汗。
这种为难,只有真实的我们才能感受到。
通过这样贴近青年人心理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手法,让电影《樵夫·廖俊波》从电影一开始就使人产生共鸣,没有建立起疏离感,也让这部电影炯别于大多数国产人物传记电影。
门风、祖训、家教,是影响一个人个人品质的家庭因素。
拥有良好家风的小家,才会为国之大家培养出有优秀品质的栋梁。
在电影《樵夫·廖俊波》里,一直在廖俊波耳边谆谆教诲的就是他的父亲。
正是这样一个老派的甚或古旧的老先生角色,在潜移默化中,让廖俊波成为一个正直、实干、担当、清廉的人。
在电影《樵夫·廖俊波》里的老父亲这个人物也相当真实,从而丰满。
骨子里有儿子当官光耀门庭的朴素虚荣,这是老旧人物所不能避免的。
看到儿子当官了,那种抑制不住的自豪,又板着作为一家之长的面孔很淡定的表情,真的让人忍俊不禁。
而接下来扮作路人调查乡亲们对这个当官的民意,在收到乡亲们对这个当官的褒奖时,开心的样子真是让人捧腹。
随着儿子的升迁,这样一个老父亲深入民间对儿子执政的背调从未间断过。
这样的热心,直到被媒体记者怀疑是不是来抢饭碗的同行,或是哪家高层微服私访,老爷子慌乱走开,连称“我也是自媒体码字的”,让人笑中有泪。
有这样的老父亲,在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考察着儿子在民间的官风和口碑,有着怎么样的深意?
儿子是我们家的儿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老父才是真正的光耀门庭。
家风正直,才会培养出为官清正的子孙。
老爷子每次为廖俊波送过来的君子兰,正是这种在正直家庭门风中代代相传的价值精髓。
优秀的人物,自有其成长的优秀的土壤。
电影《樵夫·廖俊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优秀的干部光辉的一生,但却是用一条非常朴实的方法来旁注,来为这部传记做了另一种角度的记录。
优秀的家庭价值观,培养出来了优秀的青年,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的道路上,廖俊波又有着自己的忠诚和实干,他又是怎样从一名优秀的有情有义的青年,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的呢?
以及,廖俊波为什么自比樵夫呢?
大家还是在电影《樵夫·廖俊波》里去寻求真相吧。
剧情片的亮色,与传记片的精彩纵观导演宁敬武以往的作品,从小人物到大时代,他总能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和朴实的镜头语言,融汇出一段段感人和真切的情感故事,以及刻画出主人公特有的气质和魅力。
特别是这一部《樵夫·廖俊波》中,在传记片叙事工艺特有的写实基础上,加入了其个人对角色魅力的理解,从廖俊波初入职场的激情澎湃到服务于民的渐入佳境,与此同时,还将其与妻子、女儿以及家人们的情感线也丝毫不落且颇带些写意之感地表达出来。
这写实加写意的双管齐下,不仅将廖俊波的个人魅力愈发鲜活地展现于大银幕之上,更表现出何为时代楷模,何谓优秀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
大银幕上的好书记3.0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笔者当时还是小学生,第一次看大银幕上的好书记——《焦裕禄》,同学们都被感动哭得稀里哗啦,偷偷看后排的老师也在隔着眼镜在默默擦眼泪。
到后来高中毕业时,看电影《孔繁森》,再次被大银幕上的好书记催泪、感动!
终于,工作多年后,再次在大银幕上看新一代的好书记“樵夫·廖俊波”的事迹,除了收获难得的感动之外,更有对新时代的感慨,当然还有感恩!
之所以称这是一款大银幕上的好书记3.0,不仅从电影情节中表现出的真实事迹让人倍感真切和动容,更可以从三代“好书记”以及相应的电影作品中,看到我们中国的巨大变迁,小人物也好,大人物也罢,在大时代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里,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变,心思在变,目光在变,视野在变,可“中国式好书记”的“硬核”始终没有变,做官为民,服务一方,甘心奉献的热情始终没有变。
电影很好地把握住了“好书记”的核心,并在两位前辈作品的基础上,极大融入了符合当下观众欣赏的角度。
不仅有前面提到的写实和写意相结合,还通过对廖俊波本是福建家乡人的描写,将一股浓浓的家乡情感汇入其中。
时代楷模也是人间暖男作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更作为中宣部追授的“时代楷模”,福建人廖俊波其实有着南方男人特有的“细致”和专心。
这一点通过大银幕的讲述,不仅在他年轻时与女友谈情说爱时的温婉有所体现,更在成家立业后对妻对女儿的关心关怀简直到无微不至、事无巨细可以概括的了。
再忙碌的书记甚至副市长,也该是一个好男人好丈夫好爸爸。
买东西、做饭,甚至有时还会自我检讨,唠叨家常……每一次出现在家人面前的廖俊波,都是21世纪超级大暖男的形象。
有一段妻子为廖俊波洗头的戏份儿,搭毛巾、涂洗发水、边按摩头皮边用这世上最温暖的目光看着廖俊波日渐稀少的头发……既像一对儿青年情侣在寻找机会制造浪漫,又似一对儿老夫老妻畅谈过往思绪将来……好书记也该是位好丈夫,但奉献更多,必将亏欠更多。
就像廖俊波冥冥中知道自己将来会发生不测一样,对妻子那一段似告白又似决绝一样的说出,“我欠你的,你都那账本记下来。
将来等我退休了,一起算总账……”最感人版“爸爸去哪儿”而作为父亲的廖俊波,对于女儿的亏欠,似乎更多,但对于下一代的影响却是深远。
“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
”“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
”从小,身为爸爸的廖俊波就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他挚爱的宝贝女儿,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要做怎样的事。
虽然在女儿成长的道路上,最需要陪伴的小小心灵,却怎么也得不到老爸最该给予陪伴之爱,但廖俊波也在用着如同“樵夫”一般的热忱,燃烧自己,奉献人民的同时,感染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电影也多次用重笔墨,在刻画一家三口难的一聚的温馨时刻的同时,表现出父女情感的真与爱的温暖。
和女儿拉勾许诺,一家三口手挽手有说有笑的回家……作为爸爸,陪伴虽少的可怜,却在孩子的生命中如同那燃亮天边的美丽烟火,即便是生命短暂,也要发热发光!
可以说,电影《樵夫·廖俊波》在父女情的表现上俨然最感人版“爸爸去哪儿”,让人看了动容连连。
9月6日,看电影《樵夫·廖俊波》,有质朴的感动,有无华情感,并能真正理解当代“樵夫精神”的深刻内涵。
樵夫,是兢兢业业的打柴人,默默无闻的背柴者,更是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的人!
只要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也可以拍得有滋有味。
《樵夫·廖俊波》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影片没有将“时代楷模”廖俊波的光荣事迹当成高高在上的模范旗帜来瞻仰,反倒是让其人其事、所作所为以接地气的方式呈现。
故事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实力演技派郭广平在表演中抓住人物一心为公的精髓,表现出人物丰富的语言动作、百转千回的内心情感,还原真实、平凡而又震撼人心的廖俊波。
电影序幕很别致。
情节选取廖俊波生命的最后时刻。
12小时倒计时,时间分分秒秒流逝,对应他为工作而奔忙的争分夺秒。
雨夜里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其因公殉职,带出一种寓悲剧于崇高的味道。
正式开场后,记者罗闽昊想要告别纸媒,接受最后一个写稿任务,报道有关廖俊波的人与事。
而廖俊波为何要微信名字取为“樵夫”,不但成为记者要揭开的谜团,也引发了观众的好奇心。
影片存在两条线索。
主线是廖俊波工作经历的往昔回溯,副线是记者持续探寻廖俊波微信名“樵夫”的由来。
两条线索交织推动剧情发展。
分段式结构的运用,不但间隔着记者对“樵夫”含义的不断理解,也把廖俊波在每一个地方的工作与成就梳理得清清楚楚。
故事看似是碎片化情节组合而成,但内容却如散文一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同事、与基层干部、群众等对廖俊波追忆的采访画面不时插入剧情中,彰显着影片带有纪实风格。
影片通过从廖俊波日常生活工作和细节切人,写出了人与时代的紧密关系,以及内心自我建设、自我升华的高尚情操。
在拿口镇,亲力亲为抗洪抢险;在荣华山,奋不顾身扑灭林火;在政和县,诚心诚意助学兴教,在武夷新区,竭尽努力招商引资。
一桩桩、一件件普通又不平凡的真实事件,形成串联之感,显露着廖俊波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任一职,振兴一地。
而一个个鲜活的情节与片段,展现了他用智慧在速度与效率间平衡,用信念在困境与质疑中坚持,用热情让干部和百姓凝心聚力。
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社会纪实作品《光荣与梦想》,是廖俊波阅读的两本书籍。
前一本书体现他形象的外化,恰似郭靖一样,后者体现的则是他追求的目标。
为了让廖俊波在形象上更为血肉丰满,影片特意设置了亲情化的叙事视角。
敦厚老爸用良好家风熏陶儿子,谆谆教导他注重环境保护;贤淑妻子通情达理,无怨无悔地支持丈夫工作;俏皮女儿欣赏老爸,总是在有限的父女见面中送上快乐。
家人的理解,用以反衬廖俊波的舍小家为大家,使其心系群众、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人民公仆形象更为鲜明。
樵夫,砍柴人也,劳作不止,为人们带来光明。
最后记者终于懂得廖俊波给自己微信取名“樵夫”的含义。
影片在具有真实性的同时,还有较强的故事性。
故事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剧情上大处不虚、小处不拘,生动有力地刻画了新时代砥砺奋进的一个扑下身子、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先进典型,树立起一个重情重义、有血有肉、充满人性魅力的大写的人。
樵夫这一词汇其实不算很常见了,就算偶尔提起樵夫,脑海中浮现出的也是个身负柴枝、在幽静山野中孤独前行的农人形象。
不由得慨叹世道果真不一样了,樵夫这一职业也变成了古早的记忆。
在当下这个时代,还有真正的樵夫吗,樵夫还有存在的价值与必要吗?
9月6日上映的《樵夫·廖俊波》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富有新意且意味深长的答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时代,总需要一位人民公仆肩扛一把柴,燃亮一团火。
电影《樵夫·廖俊波》根据福建省政和县廖俊波书记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来。
首先,影片在叙述方式上就不落窠臼,从一开始就摆脱了不少主旋律作品为观众诟病的平铺直叙、难以感同身受等缺陷,而选择以记者调查廖俊波“樵夫”微信名由来这一事件作为切入点,既符合情理又不显突兀。
最重要的是给观众提供了一种相当真实的观察视角,带着好奇心去深入探寻“廖俊波,何许人也?
”这一问题的解答。
大风大浪缺乏具体的现实感,反倒是寻常小事和微小细节里最见人心。
《樵夫·廖俊波》的成功之处,恰在于把握住了每一件小事和每一处细节,让观众透过光影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真实的人,并且为之深深感动。
从廖俊波和女儿“小大之辩”的简短对话里,就能体会到他的谦卑与无私:女儿说他最大,他却说自己最小。
也许只有真的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很低,才能真正体察到人民最现实的需要。
由此观之,“樵夫”这一微信名也自然就容易理解:没有甘愿燃烧自己的心态,又如何为他人释放光和热?
“我一直在想,我廖俊波,能不能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干出一番事业,能不能为这个世界,多干点事?
”就是抱着这样朴素的愿望,廖俊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了过来。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一点无人不知,可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只有自己知道。
镇里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时,廖俊波临危受命扛下了镇长的职责,而他的决心就是“死都要干好”。
纵使岁序迁流,可廖俊波的初心和坚守从不曾改变,这种变与不变的鲜明对比,有着大音希声一般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为献礼的主旋律影片,《樵夫·廖俊波》既做到了真实还原人物形象,让“樵夫”廖俊波其人为更多观众所知晓、所铭记,也充分把握住了时代脉搏,提升了影片的真实度与可看性,摒弃了缺乏吸引力的平铺直叙,而是从真实生活场景切入、在平实小事和微小细节中观照人性的良善与无私。
从廖俊波抗洪、救火、为村民谋福利的热心身影,到他一字一句、身体力行践行人民公仆的使命与职责,我们看到,“樵夫精神”和廖俊波其人终于如血肉般紧密相连,难解难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孤独,百年坚守,百年耕耘,百年收获。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
回想曾经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为了和平无私奉献,前赴后继的英雄烈士。
放眼当下有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恪尽职守,奋战一线的基层干部。
今天能站在这里做一个关于“北固红枫”烈士事迹的宣讲,我无比的感激与感动。
我要演讲的主题是:人民的樵夫——廖俊波。
廖俊波前辈常年忙于工作,2017年在奔赴下一场工作会议的途中不幸因车祸去世,在此之前,他的生活只有两个字:责任。
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为人师表的责任,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廖俊波前辈勤勉敬业、忘我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熟悉政策业务,练就过硬本领,深入招商选资、项目建设、文明创建等工作一线,尽心对待每一项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回顾他的工作履历,无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变样。
这正是他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始终牢记职责和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抓落实的优良品质见证。
他做到了亲民、为民。
他常说: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
在政和县时,廖俊波创造了经济区从无到有、从破土动工到首家企业投产仅用半年的“政和速度”。
在武夷新区,他创造了南平航天体验馆项目从签订到建成仅用80天的“新区速度”。
他笑谈自己“什么都快”——恋爱快、结婚快、生孩子快,生活如此,工作更是。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说“我总感觉到,俊波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政和县委书记、曾任政和县长黄爱华说“所以他老得快,1968年出生的人看起来好像是1958年的”。
青山为证,那个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走路都带着风的廖俊波走了,但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永远留下了。
不忘初心,廖俊波以自己的一生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用事业和执着铸就一座共产党人的丰碑。
不管廖爷爷现在飘向何方,他和善的样子,亲切的话语永远被世人铭记。
从最初读到廖爷爷的事迹,我记了廖爷爷三个年头,在这不平凡的5月里,我们痛失了很多位国之栋梁,正如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感念袁隆平爷爷的事迹一样,在泱泱中华那么多平凡而伟大的人中,廖爷爷在我心里也永垂不朽。
就如感动中国给予的颁奖词:“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
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
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
大无畏的共产党人,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的中国,也在国家经济和道德的建设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时代楷模,从王进喜到焦裕禄,从孔繁森到任长霞,从杨善洲到廖俊波……他们是一粒粒火种,点燃了劳动与创造的火焰,他们是一面面旗帜,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步伐,祖国的未来,因为有他们,而变的更加强大和美好。
电影《樵夫·廖俊波》讲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廖俊波同志的光辉生平与光荣事迹。
不同于其他的人物传记电影,都是以名字命名,在本片的片名中,有“樵夫”二字,这正是对廖俊波同志的形象化概括,正如影片中所说:“樵夫,是把自己当柴烧,照亮世界的人”,廖俊波也正是这样,勤勤恳恳,扎根基层,壮志满怀,锐意进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群众。
廖俊波曾经在2015年6月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他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在群众最关切的脱贫攻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全县贫困人口减少了3万多人,脱贫率达69.1%。
而在这样的成绩背后,则是他和领导班子不辞辛劳的苦干严干,也正如他所说:“我是一个疯子,带着一群疯子在工作!
”能有这样的成绩,也是他是真真切切的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才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在整部《樵夫·廖俊波》的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廖俊波始终昂扬的斗志,更是在他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美丽的乡村、城镇,我们常说可持续发展,生态化生存,但大多数时候,对类似的概念,只停留在文字阶段。
而《樵夫·廖俊波》却通过宏大的叙事视角,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让我们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日新月异的变化,樵夫,不仅仅是砍柴人,更是护林人,不仅仅是劳动者,更是管理者,由此,才能带领各阶层的干部群众“用我们的双手,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建造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城”。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旋律文艺作品,电影《樵夫·廖俊波》一如廖俊波一样,朴实而真实,故事并没有聚焦于太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从一件件小事,点点滴滴中,让观者感受到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的闪光与伟岸。
影片在剧情与影像层面的处理,无疑更加拉进了作品与观众、角色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也由此让我们引发更多思考,身为祖国的一员,应该肩负怎样的责任、承载怎样的义务,才能成为时代发展中的能量与动力?
这是榜样力量的感召,更是同行者的嘱托。
令人遗憾和悲痛的是,2017年的3月18日,时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的廖俊波同志,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
但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生活中平易待人,工作中雷厉风行的作风,却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祖国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廖俊波式的好干部,来建设祖国,来开创未来。
历史证明: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
廖俊波,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电影《樵夫·廖俊波》正式海报
郭广平 饰演 廖俊波
郭广平 饰演 廖俊波电影《樵夫·廖俊波》,是由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广电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世纪长龙影视有限公司、福建朱子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郭广平老师在片中饰演廖副市长,就这样晚上,廖俊波坐车时在赶往武夷新区会议的路途中不幸撞上高速护栏,因公殉职,年仅定格在49岁。
出品单位
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广电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长龙影视有限公司
福建朱子影视股份有限公司
不是以往这类主题的刻板表演,没有刻板的说教,很贴近我们生活,探讨的关于人的努力价值,让人很感动。
拍出了政和人民心目中的廖俊波书记,贴近生活。
他的一生都在忙碌中度过,真希望廖书记能涅槃重生,真正享受一下退休后悠闲安逸生活,可是已经不可能了,那就愿樵夫精神永留在人民心间吧。
被廖俊波书记的事迹深深打动,观影过程周围人都在默默擦泪。我们需要廖俊波书记这样的好官,他的离去让人叹息。电影拍得一般。所有的星都献给廖俊波书记。
看完影片被廖俊波书记的事迹撼动了,第一次觉得这种主旋律的电影超级好看,强烈推荐。
这部老少皆宜的影片,可以带上家人一起去影院感受一下里面的温情,促进亲情升温,也可以带着孩子多接触一些正气凛然的氛围,有助于成长。
蛮感人的,反正意义就达到了(*^▽^)/★*☆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干部
廖俊波是优秀共产党人的代表,该电影用较高的艺术水平还原和呈现了真实的感人事迹!懂你,是最长期的告白,希望能有更多的好干部一心为民,造福一方!缅怀廖俊波书记。
真情实感
讲述性的主旋律电影。身为一部电影真的不咋滴,就看个梗概吧
电影的叙事线还可以,但仅此而已,年轻的廖俊波演员和中年的廖俊波妻子演员,演技一塌糊涂,尬出天际,19年了,特效也很糟糕。还有些莫名其妙的剧情。这明显做成纪录片会更好,拍成这样不伦不类。三颗星完全给廖俊波书记,而不是这部电影。
值得一看,也可以去看《一诺无悔》。
之前也看过许多献礼大片,还是廖俊波书记更让人为之触动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看完影片被廖俊波书记的事迹撼动了,第一次觉得这种主旋律的电影超级好看。
世风日下,这不电影正式行走的三观矫正机,满满都是正能量,可惜廖俊波这位人民的樵夫却提前离开了被他的正气所深深感染的人,让人心生悲凉。
廖俊波也说,要自己发光,不依靠谁。一心牵挂人民是什么感觉。
电影拍的像一篇初中作文
意外地好看,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奋勇向前。自己成为太阳
看了映后见面会,一位主创说这是一部有自己味道的主旋律电影,确实有自己的味道!就是有些地方演技有点尬,这种叙事性我是很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