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们

Us,我们·异(港)

主演:露皮塔·尼永奥,温斯顿·杜克,伊丽莎白·莫斯,蒂姆·海德克,莎哈迪·赖特·约瑟夫,伊万·艾利克斯,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安娜·迪奥普,卡莉·谢尔顿,诺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英语年份:2019

《我们》剧照

我们 剧照 NO.1我们 剧照 NO.2我们 剧照 NO.3我们 剧照 NO.4我们 剧照 NO.5我们 剧照 NO.6我们 剧照 NO.13我们 剧照 NO.14我们 剧照 NO.15我们 剧照 NO.16我们 剧照 NO.17我们 剧照 NO.18我们 剧照 NO.19我们 剧照 NO.20

《我们》剧情介绍

我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对名为阿德莱德和盖博的夫妻带着孩子到海滨度假,这里曾经是阿莱德莱童年的娱乐场所。在海滨与泰勒一家玩了一天之后,阿德莱德愈发地无法从往昔的伤痛中走出,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家庭将要发生灾难。到了晚上,他们一家甚至看到有四个人手拉手在行车道上站立,似乎有更多诡异的事情等待着他们。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鲜肉老师纳粹制造窈窕淑男的日记浓情酒乡4拍4家族杜拉拉之似水年华捉刀人门神之决战蛟龙黑塔利亚第5季阿莉芙美麗高解像火柴人特斯拉妖怪手表!2019一曲秦腔廓尔喀:勇气之下天涯海角小萌妻巴黎小情歌反恐疑云奇妙的历史REAL恋爱杀人搜查班代码211捉鬼三人行你好乔安X档案第九季搬迁的大名追随你脚步亮剑:决战鬼哭谷二加二雷鸟特攻队

《我们》长篇影评

 1 ) 所有的形式感都是内容不足的借口

有一个疑问困扰我很多年,直到现在还没有最终答案,那就是:为什么有人喜欢看恐怖片?

我问过很多人,听起来最为可靠的答案大概是为了寻求刺激。

日常生活像白开水,过得太平淡而无趣,似乎连心跳都感受不到了,实在是过于单调而乏味。

如果坐在幽闭的电影院,来一部恐怖片,惊悚的画面像一串电击直刺你的神经,让你心惊肉跳,吓出一身冷汗,几欲四下奔走,直到灯光亮起才知道一切都是虚幻,庆幸自己劫后余生时便会禁不住大呼过瘾。

如果说“存在即合理”,这大概是恐怖片之所以存在的最粗浅理由了。

可是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

刺激感虽然立时得到了满足,但它的副作用却可能开始于第二天。

我有一个朋友,看完恐怖片,连续几天吓得不敢关灯睡觉。

这大概就像所有只顾一时刺激的行为一样,你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来回报它。

如此来看,看恐怖片和抽大麻并无本质区别,都属于饮鸩止渴的那一类。

有些时候,魔鬼的美丽比天使更吸引人,但如果你自知没有能力抗拒,还是避而远之比较好,否则只有沦陷。

我之所以不太看恐怖片,是源于小时候看“贞子”带来的心理阴影。

但这不过是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大概是我自己就是一个无趣的人,并不需要通过恐怖片来寻求刺激感。

我在初中的时候确实看过一些恐怖片的,那时就对世界上的主流恐怖片作了分类。

比如国产恐怖片靠声效,美国恐怖片靠画面,而日本恐怖片靠心理。

我这么分类并不是说它们都只靠单一的元素。

一部恐怖电影当然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元素,但却是各有侧重。

比如美国恐怖片里血淋淋的道具之逼真程度是其他影片无法企及的。

大量研究表明(就是想不起来谁说过的了),8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这说明人眼比耳朵更敏感,也能科学地解释为什么美国恐怖片要比国产恐怖片更恐怖一些。

可是这些影音的小伎俩在注重心理的日本恐怖片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思想像病毒,一旦成功植入你的大脑,便会肆意地蔓延,人的肉体此刻成了附庸,如提线木偶般任人摆布却无法解脱。

日本恐怖片便是用心理来制造恐怖,像病毒一样植入你的大脑,这才是真正的恐怖。

测试自己是否已被植入思想病毒的方法很简单,比如在空寂无人、一片漆黑的实验室待到凌晨三点钟,比如独自在丛林深处渡过一个夜晚,比如一个人走一段郊外的夜路。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话题,那便是“形式与内容”。

依我愚见,这世上有四类东西是只讲形式而不顾内容的,那便是恐怖片,时装秀,美式中餐和全国两会。

比如说时装秀吧,像一切行为艺术一样,是高高在上的表演,那些标新立异的装扮是最极致的形式表达。

如果设计师很优秀,便能创造出足够的美感,让人惊艳。

可是没有人会把它当做自己的生活。

君不见,那些展露在T台上的服装,真正进入日常生活的恐怕不过万一吧。

恐怖片也是如此,几乎所有的恐怖场景在你的生活中都不会发生,那不过是导演臆造出来的虚幻,让你像照“风月宝鉴”般图一时之快。

如果节制有度,这当然无可厚非。

可是形式毕竟是形式,它无关内容,便也没有了日常的生命力,难以长久地生存下去,不过是“一时之快”罢了。

但有的人便不信邪,偏要给恐怖片这个“形式”加些“内容”,比如最近在北美大热的电影《Us(我们)》。

电影“我们”的宣传是一部限制级的惊悚片。

可是它的大热并不是因为看起来恐怖,而是加入了很多据说是导演的暗喻,让人感觉看时深不可测,看后流连忘返。

我昨天看了这部恐怖片,便觉得有几句话要说。

电影讲的是复制人复仇现实人的故事。

美国政府曾经有一个秘密实验,想要在地下通过复制现实人来控制地球上的人类。

可是进展并不顺利(我猜这缘自于一个不靠谱的科学家,他为了获取科研经费而有意夸大了自己的实力。

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些地下的复制人虽然和现实人长相完全一样,但却缺少灵魂,并不是一个正常人。

于是项目被中止,这些复制人便只能在幽暗的地下空间度过一生,以生兔肉为食(这种故事设定绝对不可能发生在中国,尤其是成都)。

若干年前的某一天,一个现实人群中的小女孩和她的复制人在一个鬼屋里不期而遇,那个“聪明”的复制人把现实小女孩囚禁到地下,自己装作现实人进入到了人类生活。

很多年过去,这个小女孩结婚生子,一家四口再次来到鬼屋附近度假,那个被囚禁到地下多年的现实人组织了所有复制人来地面上复仇,人手一把凶器——剪刀,于是恐怖便开始了——这就是电影的开头一幕。

可是这只不过是Us这部电影的“形式”,它的目的是表现它的“内容”:诸多的暗喻。

比如名字Us隐喻了美国,地下复制人既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善与恶,又代表了阶层和种族的对立,手牵手的人链是嘲讽美国的民族意识,剪刀像宗教隐喻里的十字架,兔子既是牺牲品又是人类意识觉醒的标志,连复制人的红色连体服装都暗示了美国黑人被歧视时的格格不入。

这一连串的暗喻实在是让人眼花缭乱了。

无怪乎很多人看完之后叫好连连。

一个豆瓣网友(此处引用可查)的评价大概能代表他们的心声,曰:有一种寓意深刻叫做你觉得牛逼却根本说不上来为什么,明明觉得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很深刻,明明知道电影想要传达着什么,但就是get不到。

我对此却颇不以为然。

虽然我看完电影并没有他这种感觉,但似乎可以帮他理一理他为什么“觉得很牛逼但就是get不到”的病根:不是因为他的理解能力差,而是因为导演能力差。

这便是我前面提到的“形式与内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电影的隐喻成了被人追捧的话题,似乎隐喻越多,电影便越显得高超。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风气。

在我看来,拍电影靠隐喻就像附庸风雅的文人作诗靠用典,四句诗要用十个典故,不在下面写一段几百字的话来解释,这诗便看不懂。

比如《围城》里的曹元朗吧,是一个在伦敦、巴黎和柏林游学过的新派诗人,初次见面便给方鸿渐展示了他的一首杰作,大概是这样的:昨夜星辰今夜摇漾于飘至明夜之风中,圆满肥白的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这守活寡的逃妇几时有了个新老公?Jug! Jug! 污泥里——Efango e il mondo!——夜莺歌唱……据曹诗人所言,这里的每一句都有典故,为了让人看懂,他在诗后一一作了注解,篇幅比原诗还要长。

与“诗能为老妪所解”的大诗人白居易比起来,曹元朗的诗显然是不值一提。

可是,电影又何尝不是呢?

真正优秀的电影从来不靠怪异的形式和暗喻,而是靠对内容的锤炼。

这就好比武侠,玉娇龙靠青冥宝剑便名噪一时,可李慕白随手折一节树枝便打败了她,显然不是因为树枝比宝剑更锋利;再比如《葵花宝典》吧,同样的招式,林平之用剑使出来时威力就有限,东方不败仅凭一只绣花针却能笑傲群雄,靠的便是这深厚的内力修为。

以偏概全地说,有些电影之所以靠形式和暗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因为那些导演还不会通过“内容”来向观众表达自己,但又抑制不住自己的冲动,只能在电影中僵硬地插入一些符号,如此便产生了众多晦涩难解的电影。

如果你看过Us这部电影,便知道我所言非虚。

电影里不合常理的恐怖情节比比皆是,导演似乎把精力都放在了他的形式和暗喻上,却连一个最基本的恐怖故事都讲不好了,让人越看越不害怕。

没有了一个让人信服的故事,突兀的形式便成了僵硬的说教,恰如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只能涸之朽之了。

这情形恰如所谓的“一顿操作猛如虎,仔细一看原地杵”。

观众如果还对此推崇备至,实在是有些助纣为虐了。

这也许才是最恐怖的。

(全文完)更多好玩内容,请来个人公众号耍一耍:月落集。

 2 ) 【C+影评】我们:This is America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灾祸临到他们,是他们不能逃脱的。

他们必向我哀求,我却不听。

——耶利米书 11:11,中文和合本在多元化的浪潮冲击下,近年来在以白人占据主导地位的好莱坞,非裔电影人的影响力有着最令人瞩目的成长。

在这一背景下,乔丹·皮尔在2017年的编/导处女作《逃出绝命镇》则成为了恐怖/惊悚题材的重要里程碑,不仅打破了票房纪录,也和稍后的《黑豹》一样,成为了非常有趣的案例:非裔美国人群体多年来对自身和美国社会的深层思考,在得到充分的创作自主权之后,以一种独特的模式向外输出——既具有足够的专业性,又得以从特殊的视角重新审视美国已经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着的大时代。

而乔丹·皮尔的第二部电影长片《我们》,证明了《逃出绝命镇》带来的惊喜并不是侥幸而已。

尽管在标题上玩了个小花样(我们US=美国US),与常见的那些打“政治正确”牌的跟风电影不同,乔丹·皮尔在这两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与手段,其实与他在早年间喜剧系列《基和皮尔》所展示的并无二致。

在《逃出绝命镇》之后,尽管《我们》依旧是黑人演员领衔,但他没有继续在黑人题材上做文章(当然这也未尝不可),而是通过转向更广泛的话题——不同社会阶层的割裂,国家意志与个体身份的割裂——带来了不同的解读方向。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供最出乎意料的内容,反而为观众提供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内容。

而已经接下新版《阴阳魔界》主持人的乔丹·皮尔本人也是一位典型的迷影者,即使抛弃这些政治和社会隐喻,也依旧能够在新的视角中为观众带来奖励。

《我们》有着《阴阳魔界》和B级恐怖片的诸多影子,也能看到史蒂芬·金,以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早期通过安培林制作的家庭恐怖电影所带来的影响。

作为2019年第一部瞄准美国时代精神的电影,《我们》让观众看到了时下的美国,与30多年前的里根时代,甚至更早的麦卡锡时代之间令人坐立不安的相似之处。

但也正是由此,可以大致看做《湮灭》和《天外魔花》混合体的《我们》,在观赏上要比《逃出绝命镇》更有门槛。

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传统的恐怖/惊悚电影,其关键事件往往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和因果性。

但《我们》要比《逃出绝命镇》更加难以归类,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二重身”这一设定采用了类似《剪刀手爱德华》的寓言化处理。

这也是电影要设法将“身份焦虑”影像化所作出的重要选择。

《我们》的考验之一,就在于观众要如何理解所有这些并不严丝合缝,也不太合理的设计。

与之相对的,就是电影在细节方面的关注。

毫无疑问地,《我们》和《逃出绝命镇》一样,将为观众提供足够的时间来反复咀嚼其中的隐藏信息:大量的《圣经》引用(两次在关键时刻出现的耶利米书11:11,天堂和地狱的类比),对《大白鲨》和《闪灵》(尤其是后者)的致敬和模仿。

而恐怖屋的广告牌从80年代的美洲原住民刻板形象,变成了政治正确的梅林法师,显然是为了隐藏种族主义的外观,以及其中暗藏的恐怖真相。

而《我们》也不仅仅是一部恐怖电影的情书。

与传统的白人主人公形象不同,电影带来了一个在精神气质上更加独特,甚至也更贴近现实的美国。

提供了主要笑点的男主人,在家中的地位与身份非常值得玩味,甚至这个不像是家庭的家庭本身,都是对过往白人电影的讽刺。

而与此同时,同一批演员,在扮演正常到乏味的主角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一个处于极端痛苦和扭曲的反派角色。

这在近年的好莱坞电影中,可以说是最富有戏剧性的对比之一。

《我们》的最后一块拼图,来自于出色的制作团队。

乔丹·皮尔和摄影师Mike Gioulakis(《分裂》《银湖之底》《玻璃先生》)在平凡的空间中创造出令人不安的画面,利用光影和角度营造出了充满邪恶和压迫感的观影体验。

在此之上,乔丹·皮尔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静止的力量,最低程度地使用jump scare,缓慢而又不可阻挡的节奏让人坐立不安。

音效部门对不和谐音的大量使用,也为神经紧张的情节奠定了基础。

去年夏天大火的MV《This is America》,可以说与乔丹·皮尔的电影语言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似无厘头和缺乏连贯性的情节,大量潜台词的运用,目的之一,就是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与思考。

乔丹·皮尔也不会是下一个库布里克,沙马兰,希区柯克甚至斯皮尔伯格。

乔丹·皮尔的电影,是喜剧和恐怖要素,与社会语境的有机融合。

他的视觉风格明亮,俏皮,真正的恐惧不是来自血浆或怪物,而是我们自身。

他给观众提供了思考的材料,由此让观众自己感受和挖掘属于美国社会的黑暗一面。

通常意义上的恐怖/惊悚类型,通过直接的视觉刺激和间接的心理暗示,实现对观众的感官刺激。

但在乔丹·皮尔的眼中,也可以像《逃出绝命镇》和《我们》一样,层层诱导出观众内心深层非理性的恐惧。

这在当下势头正旺的恐怖类型片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而在即将到来的重启版《阴阳魔界》中,希望乔丹·皮尔也能为恐怖片的复兴浪潮带来更多惊喜。

 3 ) The oppressed people of the world, Unite!

这是一个底层阶级被动向上层阶级宣战的寓言故事。

一、剧本的结构设定逻辑——层级等级制划分与复制。

1. 某个地区的阶层1:1复制机制上层阶级会自然复制出一个底层阶级。

下层阶级只有身体与动作的复制,却没有灵魂,没有语言,更没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2. 底层阶级的存在是一个谜上层阶级并不知道,也看不到底层的存在。

底层是贫困的,是无语言表达权利与能力的,野蛮的,没有自己的历史叙事的木偶。

3. 底层存在是上层之间为了互相控制的产物。

影片讲到,人们为了控制人类从而在身体层面复制了人,但是没有复制出灵魂来,因而无法达到控制的目的,所以后来又把他们遗弃掉。

上层如果将底层制造成功,那也只是上层实现彼此控制的手段;如果没有成功,就会把底层抛弃,任其自生自灭。

4. 底层上层的区分不在于人而在于环境。

女主角小女孩Adeleide被置换到地下之后,就从上层变为了底层,甚至失去了灵魂,成为从属。

反而是原本的地下女孩儿Red在更换环境后成功具有了控制力,具有了灵魂。

二、阶级冲突的爆发与底层的觉醒一片祥和的上层世界与一片死气的底层世界虽然存在着对应,但彼此不存在觉知。

底层的人从未知晓还有上层的存在;上层的人也从来不会走入地道窥探底层的生活。

上层人玩摩天轮,底层人玩转圈圈;上层人打游戏机,底层人打墙壁;上层人谈恋爱喝咖啡,底层人彼此喂饭吮手指;上层人笑容满面深情脉脉make love,底层人一言不发完成reproduction任务;上层人分娩照料医学介入,底层人生拉硬拽简单粗暴。

底层人是不是死亡率更高?

影片没有说明。

想必是的。

底层觉醒的条件至少有两个。

第一、上层的好奇心带来的失误。

第二、底层领导者的先进性。

影片的关键转折来自于上层人的好奇心,一种走进黑暗的好奇心。

小女孩Adeleide误入黑暗,恰巧给了底层小女孩Red更换身份的机会。

小女孩Red瞬间抓住了机会逃出底层。

至于Red从来没有到过上层世界,是怎样找到Adeleide家的?

这些可能性的bug暂时不做讨论。

这里面揭示了一个细思极恐的事实:用各种手段逃出底层的人选择了遗忘底层,而不是引领底层,反哺底层。

悖论的反而是被替换到底层的上层人Adeleide,开始探索底层,接纳命运,融入底层,策划平权。

对于底层的启蒙难度很大。

在长期的压迫下,底层民众的一盘散沙性,知识落后性使得无法有效通过教育、告知等手段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即使告知,民众也未必相信一个先知先觉的人。

此时,被更换的Adeleide通过模仿Red的芭蕾舞获得了民众的目光关注,被赋予众望,带领民众走出红海。

三、底层反抗的手段—— 暴力与非暴力的有机结合 影片中运用的剪刀工具,说明了底层反抗的基本目标并不是实现经济平等,而只是摆脱控制。

只有通过杀死对应的上层人,才能实现自己个体的自主。

主动脱钩断链,甚至运用极端手段的脱钩断链,都是为了摆脱控制,实现人身自主的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抗是暴力的。

这与黑人民族主义的思路相呼应。

在实现自主之后,这些底层人手拉手组成队伍进行示威,没有冲击议会也没有重组政府。

同时,他们却也没有停下抗议的脚步。

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自由地生活在阳光下而已。

他们想要最终融入整个上层的秩序,而不是彻底打破上层秩序。

这与1960s黑人民权运动的思路相呼应。

四、黑人新身份的多元生成这部黑人电影没有典型的种族主义场景描写或讽刺。

没有白人警察开枪鉴于监禁,没有单亲妈妈,没有吸毒贩毒持枪黑帮,没有奴隶制,也没有黑人运动领袖遗产。

导演只是基于这些种族主义遗产所带来的感受与符号——被抛弃、无自主意识、环境不平等、无话语权、身体压迫 等——构建了一个新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种族主义的抽象元素依然存在,但是不再以肤色的形式结构化沉淀下来。

种族主义的历史构成了一个折射棱镜与工具箱,助力生成了新的景观。

种族是什么?

它其他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自我认定与他人认定的身份。

这种身份具有历史性,历史又塑造了经济,影响了制度,建构着社会心理。

既然这样,与其固守着历史不放,不如带着历史的遗迹——压迫与反抗的意识特征——大胆创造。

本片这位导演的特点就在于带着元素创造。

无论是《Get out》还是本片,都具有类似特点。

在本片中,他干脆不再走讽刺路线,而是直接聚焦意识中的二元性划分所形成的实体结果——上层与下层问题。

其实,黑/白二元性,城/乡二元性,男/女二元性,先进/落后,资本/工人二元性等诸问题都可以得到类似阐释。

 4 ) 我们不一样,不一样…

2017年,导演乔丹·皮尔以一部原创恐怖片《逃出绝命镇》技惊四座,作为恐怖片,片子并不依赖一惊一乍的视听语言,或血肉横飞的感官刺激,而是以一种细思极恐的种族阴谋设想,给观众一次由内向外的心灵暴击。

《逃出绝命镇》绝对是那种高级的恐怖片,其惊艳之程度,甚至入围了那一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时隔两年,导演乔丹·皮尔推出了最新影片《我们》,从整体风格上,演员基本设置为黑人角色这点,以及电影充满隐喻的本质上来看,《我们》是另一部《逃出绝命镇》,但并没有后者惊艳,整体表达也并不严谨深刻,后劲不足。

电影《我们》的主线故事基于一个大胆的设想,很有意思,许多年前,为了控制民众,美国政府进行了一项阴谋实验,通过克隆手段制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复制人,然而实验失败,复制人虽与真身共享了一颗灵魂,却只能作为其影子,生存在地面之下,以生食兔子肉存活,终日拙劣的模仿着真身的一举一动。

地面之上,是犹如美丽天堂般的美国,人们幸福的生活,地面之下,是提线木偶般的复制人,惶惶终日不得翻身,两类人以这种天差地别泾渭分明的方式各自生活,井水不犯河水,世界和时间也仿佛天经地义,如机器一般运转。

这是故事的大背景,电影《我们》故事的引子在于一次偶遇,女主角在儿时曾与其影子有过一面之缘,从此内心种下阴影,几十年后,即使成家,生儿育女,家庭温馨而和睦,但女主依旧没能忘记彼时与影子四目相望的恐惧之感。

女主一家人故地重游,来到儿时曾偶遇影子的沙滩游玩,内心始终惶恐,夜里归家之后,电影的节奏迅速转为一场漫长的追杀与反杀之旅。

原来地面之下的复制人已经“倾囊而出”,他们身着红色统一服装,手拿剪刀,似乎有了自己的思想,追杀着自己的真身,试图杀掉取而代之,就像是一场浩大起义。

电影以女主一家人与复制人一家人的博弈为主线,电影几乎70%的时间都在展示他们之间的争斗,直至故事结尾那一场意料之中的反转,原来在女主儿时,复制人与真身偶然相遇的那刻,故事便早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电影《我们》如同《逃出绝命镇》一样,故事里还是充满了诸多隐喻,片子名为US,直译既是我们,也是美国,复制人的反抗起义,起义后手拉手贯穿整个美国形成的南北之线,总是能够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以及人类阶级不平等的某种本质产生联系。

电影在声效、配乐及镜头场面的设计之上,也一如既往的继承了《逃出绝命镇》的优点,总是能够给观众呈现出一种异样且莫名的紧张之感,并不会太恐怖,但自有一种牵引。

但整体上,《我们》表达的本质并不高级,也不像《逃出绝命镇》从表达到表现极其统一,《我们》终究还是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了,数以百万计的复制人故事背景的设定太过于拍脑袋,无法自圆其说,他们的所谓“起义”动机并不明了,手牵手跨越美国除了呼应电影开篇电视新闻,其实也只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行为艺术。

很显然,电影《我们》的剧本有些过于草率,片子大量时间表现的不过是真身与复制人的拙劣打斗,也充满了一些一惊一乍的套路,故事体量其实很有限,从这一点来看,相比《逃出绝命镇》,《我们》还是可惜了。

最后,看完《我们》,结合电影里真身与其复制人完全不同的命运,想起了高进老师的一首歌:我们不一样,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题图:《我们》海报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Movies,后台回复关键词“我们”,有资源你还可以:你可能突然成为纳粹一条狗的再一次轮回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我。

 5 ) 導演還是回去拍短劇搞笑吧

裝模作樣、噁心!

再次證明喬皮爾斯就是搭上種族議題,完全沒才華、只會講黑人議題、電影不斷醜化白人的爛導演,繼抄襲*毒鑰*的*逃出絕命鎮頗獲好評,還扯蛋、無恥的撿到一個奧斯卡後,這次從無到有的自編自導,更是自曝其短到可笑。

全家人攜手對抗全家的複製人,乍聽是有意思的設定,結果最後故事不但漏洞百出、空有野心沒有能力,空有想法無法實踐。

文戲支離破碎、人設除了講自以為好笑的笑話毫無層次,台詞滿滿的功能性,可預期又公式化。

武戲粗糙、難看,殊不知前半小時鋪陳完,開始一陣屠殺,當純屠殺片你也不夠格!

你要屠殺也要動作好看!

沒有腦沒有理由,主角一家人闖入家裡,一陣廢話還要各各複製人自己擊破,偏偏母親要綁在桌上、女兒要跑給你追、遇到陌生人喊個兩句跟丟了,兒子躲在衣櫃裡要一起玩火,老爸最扯,人高馬大打一下唉唉叫,然後複製人還要老遠拖著上遊艇?

這段首次正面交鋒,拍的又臭又長,半小時多絲毫沒娛樂性。

緊接著,白人一家的複製人出現就是全家一陣割喉?

這家爸爸愛廢話、媽媽只會抱怨、酗酒、因為錢結婚、雙胞胎女兒尖酸刻薄,白人在本片就是該死?

該這副德性。

猶如 逃出絕命鎮 白人就是賤 就是要黑人的性能力?

主角一家來到白人住處後,突然這裡的複製人也會殺不認識的黑人主角?

然後原本自己的複製人跑哪啦?

一下就甩開了?

不是共同靈魂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的嗎?

三兩下又幹掉,接著全家繼續跑,啊你們這麼會殺,跑根毛?

根本拖戲最後一家人都廢物,徒留黑人女主角跑去地下室跟自己搏鬥,用了最蠢的方式,唸台詞解釋整個複製人來龍去脈,乍聽好像很合理。

請問你們在地下生活誰管理?

只吃兔子活33年?

衣服、剪刀哪來?

失語怎麼溝通?

躲地下為何偏偏此刻出來?

啊複製人手拉手之後要幹嘛?

你警察被控制,沒有軍隊、政府?

他們是複製人不是變種人啊 一堆bug解釋不清....最後的反轉反而我能接受,畢竟這樣才能解釋為何女主角可以帶領大家...再來女主角的演技,長得醜就算了,在*自由之心 只會哭就拿了奧斯卡,到了這部還是那種死臉,從頭到尾就是面無表情跟哭!

沒別的情緒反應!

一點長進都沒有!

又是一個趁種族議題竄起的*演員...痛苦與榮耀 裡說的:會哭的演員不是好演員,忍住不哭才是!

這種三流演技回去洗洗睡吧!

命題是挺有趣的,偏偏執行能力差勁、編導毫無能力駕馭,無法自圓其說就說隱喻。

每幕都令人尷尬,東參西和一些電影+川普+黑人+2000萬美金預算=這坨屎!

 6 )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我们》

《我们》是一部很有解读空间的电影,乔丹.皮尔很显然比《逃出绝命镇》的野心更大,但是填充了更多的东西的同时没有兼顾剧本逻辑,所以电影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割裂评价。

We are Americans.首先,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去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那一年的最佳原创剧本被一位刚刚转型导演的黑人喜剧演员乔丹.皮尔凭借《逃出绝命镇》夺得,超过了我本人超级喜欢的《三块广告牌》,震惊众人,《逃出绝命镇》讲述了一个黑人小伙去女友家做客的经历,通过一系列的诡异事件(还记得那个女佣人吗?

)一步步揭开了女友家的黑暗秘密,借黑人皮白人心的巧妙设定,从黑人视角控诉白人中心主义,巧妙融入政治隐喻,从而获得奥斯卡的青睐。

(部分文字来源于@杰瑞米太阳 对《逃出绝命镇》的短评)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

《逃出绝命镇》海报虽然在奥斯卡的奖项被不少人喷了政治正确,但是乔丹.皮尔的创作没有停止,在今年带来了他的新作品《我们》,电影在今年西南偏南电影节首映后好评无数,目前烂番茄新鲜度已达94%,MTC也取得81分。

而且,在炎热的夏季非常适合看一部恐怖片消暑纳凉,因此本周我们观影团选择了《我们》这部恐怖片爆款,这部烂番茄94%的北美恐怖片爆款真的有那么神吗?

接下来请跟随笔者的脚步来一探究竟吧。

本周观影共19位友邻参与,19条短评,平均分69.一.乔丹.皮尔的小心思@朕儿:85/100 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铅纸鹤 75/100 最大的敌人是谁?

姆们,姆们,姆们!

《我们》香港版预告片就从这两句话展开吧,《我们》的故事其实不复杂,讲的就是一家人去海边玩,遇到了跟他们长相一模一样的红衣“魔鬼”,他们在逃离红衣人追杀的过程中解开了红衣人的秘密,导演还同时引出女主个人的一条故事线,在影片最后通过一个反转揭开了女主的秘密。

从叙事方式上看,《我们》和《逃出绝命镇》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跟随着主角一起剥洋葱的过程,这样也有助于调节影片的叙事节奏,让观众也有不断看下去的欲望。

《我们》这部电影其实并不是特别恐怖,没有温子仁那么多的牛鬼蛇神,但是也有不少小的惊悚点,配合着极其诡异的配乐,可以制造一些吓人的效果的。

这一家四口刚出来的时候着实冒了冷汗@cinedreamer_ 75/100比起整部电影的大框(“影子”与“真身”)想表达的东西,还是感觉片中那些小的带有隐喻的点更有趣(虽然get不到几个,但事后慢慢了解倒也不错)。

结局的反转越想越觉得画蛇添足,至少看时就只带给了我一瞬间的惊讶感,并无惊艳感(或许是为了有更多解读空间?

但逻辑上还是觉得奇怪)。

不过抛开剧情不谈,整部片在娱乐与观赏性方面所做真的很棒,视听语言优秀,镜头画面配乐等等设计的都很用心(配乐旋律尤其带感)塑造的氛围没多惊悚但很紧张,于我而言就算只为了看个过瘾倒也足够了。

@骄阳似我 75/100尽管剧情上有槽点,主角家庭光环,题材是挺有趣的,也蛮注重细节和呼应的。

我居然放在了饭后看Ծ ̮ Ծ一惊一乍的,感觉已经开始消化不良了。

@mdr skywalker 90/100很出色的一部恐怖片。

其实在惊悚元素占比上和前作《逃出绝命镇》差不多,只是有几个小惊悚点,主要还是跟随主角揭开真相的过程,比如《逃出绝命镇》中的一步步揭开女主家的真相和这部电影里揭开红衣的自己出现的原因,尤其是片子结尾的一个反转,意想不到。

节奏控制得也很出色,观感上很刺激,配乐也还是有《逃出绝命镇》的诡异感,片子在主题上解读空间也不小,有不少对政府的讽刺(比如黑警察),也有不少道德上的拷问,我们杀死了我们自己,被杀的我们也只是渴望一个生存的空间啊。

后面高清资源出了打算再看,明年奥斯卡应该有提名。

当然,如果故事仅仅停留在自己杀自己这个设定的话,电影只能称为纯粹的砍杀片,深度就少了太多了,我还不如去看《月光光心慌慌》的迈克砍人呢。

但是别忘了导演叫乔丹.皮尔,他将不少小心思糅合进了电影中,电影中不乏政治隐喻,黑色幽默以及阶级差异等现象的思考,让电影的解读空间变得更加丰富。

@子煦乌有 70/100一部出色的悬疑惊悚电影,同时也是一部细思极恐的政治寓言。

诡异气氛贯穿始终,视听把控十分出色。

导演自上次玩种族问题后,这次明显玩得更大更多,不仅立意高明,隐喻层面更加丰富。

当然,隐喻丰富的同时自然形式感十足,部分剧情的逻辑性就无法自圆其说。

黑色幽默方面,只get到报警一个点。

整体来说不负所望。

@低能钛合金 80/100 Oscar BW预订。

--“What are you people?” --“We are Americans.” America,即United States,也就是US,《我们》。

在种族问题的探讨上,Get Out是以黑白对比去【直】射,Us则是用黑黑对比来【折】射:从小代替真身拥有良好成长环境的“影子”长大后和生在地上的人们别无二致,这是对白人主权赤裸裸的质问——你们社会地位高,真的是因为你们生来就比我们优秀吗?

当有着女权思想但同时又为了变美去整容的女人的“影子”拿刀划自己的脸时,“我们”的另一层含义也出现了:真身(外在)生活光鲜亮丽,影子(内在)精神世界空虚,这不就是在说“我们”每一个人吗?

乔丹·皮尔不只是一个能玩脱俗套电影趣味的导演,更是一个有独创精神的投机主义者。

看过电影的人应该知道,底下的红衣人是被美国政府造出来控制上面的人,结果实验失败,红衣人就被政府抛弃,自生自灭,而片名的Us和“We are Americans."这就是对美国政府显而易见的一个讽刺了。

你们真正把所有的公民都当做Americans了吗?

而且上面短评中提到了那个拿刀划自己脸的女人,那个情节也是我个人非常动容的情节,充满了对地上生活的憧憬,这同样也牵扯到了影片带来的道德议题:我们以地上黑人一家的视角看他们成功杀死了红衣的自己,看样子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可是当揭开红衣人的真相后,其实他们也是很无辜的,他们渴望的只是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像红衣人们模仿那个手拉手广告拉手站在街道上,我们看的时候感觉很可笑,但是对于地下的他们而言,这是他们的信仰,想凭借这个形式去获得他们生存的权利。

@Laughing Gor 68/100有很多想象和解读的空间。

用惊悚悬疑的瓶去装意识形态和社会问题的酒,是乔丹皮尔的风格。

结尾反转加分,其实在地下的时候真身有不少可以直接杀死克隆女主的机会,但都被她一一错过,本意是想慢慢折磨将她关在炼狱的假自己,结果玩脱了,后者挣脱枷锁,有惊无险成功上位,顺便剪草除根,从此再无后顾之忧。

@昨日之島 65/100 “我们不一样/虽然会经历不同的事情/我们都希望/来生还能相遇.

电影中同样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小细节,比如多次出现的11:11,这是出自《旧约.耶利米书》的一段话,预示着惩罚即将到来:@ Mathilda 85/100电影中多次出现了11:11,最开始游乐园里的一个人以及被影子杀死抬上救护车第一个人,都有写着旧约-耶利米书的11.11的纸板,再是钟表上11:11的显示,电视里11-11的比分,以及后来红衣人手拉手站在沙滩上,开始这条链的第一个影子老头,额头上也是11 11。

而正如旧约耶利米书上第11章第11段所说“我必使灾难降临到他们,这是他们不能逃脱的。

他们必向我哀求,我却不听。

”一切都是上帝的考验,现在,我们来了。

这样的小细节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多次出现的11 11二.先讲好故事,再给我扯这些隐喻@鱼麦麦 50/100除了芭蕾舞那段还挺精彩之外 其他的都不咋地 总体来说还是bug遍地的开挂系列爽片 结尾的反转也就那样吧 导演想耍点小心机 但实际上根本只是为了反转而反转 我管他这隐喻那隐喻 把电影拍好才是关键吧 整体还不如Get Out 有点失望。

《我们》这个电影其实并不完美,昨天晚上看菊椒男孩的测评的时候他们也不满意,记得他们说电影拍好的情况下再加这些隐喻也不迟,否则就是有营养却让人难以下咽的饭。

《我们》其实在复制人的这些设定上还是有新意的,但是剧情设置上和逻辑上都有不少问题,很多地方难以自圆其说,感觉烂番茄的影评人好像有隐喻就不管这些了。

@Anyslus 75/100 那么问题来了,爸爸左脚受伤了,为什么不可以开自动挡的汽车?

@Alex 60/100 气氛营造单就恐怖片而言还是较高水准,故事相较于前作就逊色不少。

实在无法想象地底世界的故事如何自圆其说。

前作文本的一波三折变成了一条直线,当然恐怖的元素调节下来,可看性还是挺高的。

开头兔子的隐喻已经足够,台词继续发力就有些刻意了。

当然整容的点设计很棒。

就广撒网,多点得分这种手法,就像是论证不举例一样个人不太喜欢。

老爸的人设乐观得超自然,可能是个调节气氛的存在。

最后的芭蕾,seriously?

边跳舞边攻击真的不是舞法天女吗?

@渡辺dudu 50/100 虽然能看出导演夹带了不少私货,但作为恐怖片,我很难接受。

@Inv 65/100克隆人一身红衣仪式般的觉醒,逃离地下来到地面对另个自己进行血腥报复,剧情含有大量隐喻(人类&国家&宗教&民族),反应当今国家社会问题,讨论人类对自我身份认识性与两面性的认知。

简单在前半段已将惊悚感和悬疑氛围扎实的铺垫完成,可空有一种表达概念并未真正遵循概念,形式渐渐大于内容,过半之后便无可避免的行成了与先前剧情相比相当空洞的套路化。

@扶不起先生 60/100 氛围营造的很好,叙事上也很有水平,镜头美学也很不错。

看得出导演功力深厚,想法颇多。

满满的符号堆砌和象征暗示,前后呼应也很工整。

除此之外亮点全无,我看到的是满满的自我意淫。

故事的核心没有弄好,再多的点缀和技巧又有何用? 更何况我只想看个恐怖片,你给我那么多隐喻干啥!@Owl 65/100内容很浅显却特别注重造型上的深奥,就像一锅没有调和主次味道的大杂烩,各种食材丢进去乱炖一通。

影像呈现是散的,我的观感也是散的,如果这是主义派,那就宽恕我欣赏不来吧。

@董小__ 60/100 用惊悚喜剧的形式说了一个现代版《影》的故事,没有真身也有影子……优秀的配乐和气氛,都没法改变不严谨设定毁了好创意这个事实。

@刷鞋大王 50/100 本片就是典型的为了反转而反转,为了隐喻而隐喻,在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下强行升格卖弄内涵。

摊一张布满大窟窿的大饼,那还是大饼吗?

一部电影但凡能在大体上站住脚我都不会太挑剔的。

但是你非要一边整个所谓的社会寓言,一边漏洞百出,然后告诉观众“大家看个意思就得了哈不要在意细节”,这不是耍流氓吗?

复制人的构想多么巧妙!

其实借助宗教力量甚至怪力乱神都可以高效填补逻辑缺口,老老实实把惊悚恐怖玩到极致是件拿不出手的事吗?

本片恨不得让所有人知道自己绝非“池中物”,毕竟大格局才能彰显逼格呀,具体讲啥who cares!

最后真心求教各位大佬,对于我这种没上过几年学的文盲,怎么能在不看说明书影评不看导演采访暗示的前提下就能在首次观影时立马看出各种高级隐喻?

挺急的,在线等(卑微)其实刚才短评的最后一句话,我个人也挺想知道答案的,尤其是像本片如此之多的隐喻,不看其他人的评价或者是对美国,宗教等有一定了解还真不好看出来,本期的周限定观影大致就到这里了,再次重申一下我们观影团的宗旨,就是一群卑微仔聚在一起看一些商业片,图个乐,也不懂啥电影,问我下周看啥?

不知道不知道,溜了。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往期回顾第一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气球》第二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性别为本》第三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盗梦特攻队》第四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无主之作》第五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冒牌上尉》第六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你的鸟儿会唱歌》第七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女孩》

 7 ) 关于电影你可能忽略的细节

1.红色(Red)红色的元素在电影里无处不在。

小时候和父母走丢时,手上拿着的是红色糖果。

她身上穿的那件T恤上,印有“Thriller”的字样是红色的。

在她进入神秘隧道前最后看到的逃生出口标志“Exit”也是红色的。

最直接的联系是,具有反抗属性的地下影子组织(Tethered)的官方队服是统一的红色。

那么,红色的寓意是什么?

红色代表了阿莱德莱在被其影子替换身份前的生活记忆,真实的记忆。

当阿莱德莱被迫成为地下人,她开启了漫长的复仇计划。

让整个组织穿上红色衣服是一种对原始记忆的呼唤,以及重夺地上生活掌控权的渴望。

红色暗示了女主对14岁以前记忆的保留和反抗的心理。

2. 语言地上人和地下人的重要区别是对语言的掌握程度。

毋庸置疑,地上人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他们像处于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一样,用语言去交流,表达情感。

地下人则无法使用语言,他们彼此交谈的方式是动作和嚎叫,具有野蛮性和原始性。

譬如男主盖伯(Gabe)的影子亚伯拉罕(Abraham)表达情感都是通过兽吼,小男孩杰森(Jason)的影子Pluto擅长快速爬行。

语言是暗示“反抗组织头目影子是阿莱德莱真身,而所谓的女主人阿莱德莱其实是影子”这一真相的重要线索。

这个后面说。

真身后来没有丧失语言功能,但是声带被严重损害,参考结尾处影子用手铐勒死真身,可以猜测,影子正是通过这种手法永久性损伤了真身的声道(真身被控制在地下时,手被影子用手铐锁在床边。

手铐是重要的犯罪工具)。

电影中出现的耶利米书十一章十一节(Jeremiah 11:11)写道:"I will bring on them a disaster they cannot escape. For I will not hear them in the time that they cry out to Me."这是上帝对那些破坏契约分子进行的复仇。

而地下影子反抗组织(Tethered)从来都无法具备地上人所拥有的声音,所以他们的杀戮形式首先都是先对准地上人的候部,复仇的最直接方式。。

“For I will not hear them in the time that they cry out to Me."暗示了这点。

3. 影子反抗组织的服装本片的制作人之一lan Cooper是这样解释:reminiscent of classical horror-movie villain iconography.言下之意,红色衣服,皮手套,剪刀这些元素更像是为了唤起观众对经典恐怖片的原始恐惧。

红色的衣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囚服,接着和囚犯相勾连。

剪刀是用于工作的器具,进而和底层的劳动者相勾连。

剪刀同时是一种很有攻击性的武器,暗示边缘族群反抗压制,反抗社会“阶级性”的集体意识。

4. 兔子的寓意兔子这一元素不断出现在电影里关键的部分。

个人认为,导演绝非是单纯为了塑造恐怖气氛而设置这样的场景。

兔子作为地下人的食物来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强大的繁衍能力,这无疑为那些没有地位、身份隐形的地下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食物渠道,对于这些边缘人来说,实用性永远是第一考虑,食物自然也不例外。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主角掉入兔子洞后也看到了镜子,白色兔子,再想想这部电影,似乎也有莫名的呼应。

女主进入隧道跟爱丽丝掉进兔子洞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即将展开一场复杂而微妙的危险旅程。

而导演自己也提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解释,剪刀的手柄很像兔子的耳朵(rabbit ears are scissorlike)。

5. 关于女主就是影子的叙事铺垫1)女主在14岁那年误闯嘉年华隧道后,便丧失了说话功能。

她的父母以为自己的孩子得了PTSD,是心理上的创伤,还叫来了心理医生。

但这个时候女主已经被替换了,所以她不会说话变得很好解释,因为影子原本是地下人,对语言根本一窍不通。

2)女主不吃肉。

根据电影的交代,影子在地下以生兔肉为食,吃肉或许会让影子再次回想起那段黑暗的地下生活,所以在后来的生活里都拒绝肉类。

3)影子在结尾杀死了真身后,发出了动物性的嚎叫,这场决斗很像是激活了她原本压抑的本性。

4)真身在被影子用手铐勒死之前,哼起了一段口哨《Itsy Bitsy Spider》,这段口哨正是1984年真身在进入迷宫隧道时嘴里吹的口哨。

5)在影子儿子杰森被真身绑架后,她毫不费力地找到了那条地下通道。

原因很简单,这是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6)在影子遭遇真身追杀、陷入困境时,镜头多次给了特写,狰狞,凶残,这也许暗示着影子越来越无法抵御真实本性的召唤。

6. 捉鬼小精灵 Santa Cruz boardwalk电影发生在圣克鲁兹(Santa Cruz),美国加州的一个城市。

开头女主一家要去度假提到了(Santa Cruz Boardwalk)。

这一设定让我想到1987年的恐怖喜剧电影《捉鬼小精灵》,后者就运用了这一场景设定。

7. US的美国寓意除了显而易见的片名暗示,电影还有许多细节不断地Cue到“美国。

1) Hands Across America这一重要设置。

Hands Across America是1986年在美国举办的一场慈善活动。

该活动曾今号召了650万民众牵手横跨美国,整个拉手活动持续了15分钟。

注意这里面的时间点,1986年正是女主真身和影子替换身份的年份,而女主失踪的时间刚好为15分钟。

事实证明,导演是有意设计这样的巧合。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小时候风女主被一则有关Hands Across America的广告吸引。

在她被影子控制沦为地下人后,她也是从T恤上的Hands Across AmericaHands 获得启发。

Across America这个活动具有很多属性,本质上他给人们,给整个时代带去了很多希望,是光明的;但它举办的时间正值冷战时期,水深火热的危难关头。

这本身的多重性(Duality)再次注脚了电影名称US的深刻寓意。

导演正是从YOUTUBE上看到的这则商业广告中获取灵感,赋予了Hands Across America另外一层邪恶的意味,在片里,反抗组织便是手牵着手,环绕着整个Santa Cruz。

2.)影子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时是这样说的:“We are Americans”。

8. 地上和地下世界的互文地下世界的人会模仿地上世界的人。

他们的动作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相同性。

侵袭女主一家的地下人,身上都有着和女主一家相同的属性。

譬如,小女孩Zara是田径能手,她的影子Umbrae跑步也很快;小男孩Jason喜欢玩火,他的影子Pluto也很嗜火,脸上的伤疤正是因为玩火所致。

9. 这部片到底要表达什么?

翻阅了很多导演关于此片的访谈,我认为谈论意义需要在美国社会的框架下进行。

它无疑表达了美国社会的“遗忘”本质。

还记得电影中的女主影子在成功替换身份后,跟现任老公坠入爱河并有了爱情的结晶吗?

这么多年来,她拼命压抑那些令她痛苦的过去,人性的黑暗面,试图让一切看起来很正常,完美家庭的样本。

即使这一切是以剥夺他人的幸福为代价。

如果对照过去,美国历史上也正有这样一段黑暗面,那些被无情镇压和屠杀的印第安人。

后者在美国一直是一个很微妙的存在。

众所周知,在14-19世纪之间,美洲侵略者对美国原住民实施了漫长的种族灭绝酷刑。

如今,印第安人早已成为美国社会的边缘族群,在美国人的眼里,印第安人一直是“野蛮”的存在。

这一伤感的历史疤痕仍在延续着,以难以被察觉、有意不被触碰的方式,绵延在美国的非主流群体——印第安人社群里。

他们无法融入现代社会,贫穷,病痛折磨着他们。

这种悲凉,赋予了他们一种“影子”特性,幽魂般游离在主流社会。

但影子真的是没有感受力,没有灵魂吗?

导演给出的恰恰是相反的答案。

女主的影子在成功上位后,她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她爱她的孩子吗?

爱她的丈夫吗?

答案是肯定的,对幸福的追求,对所有羁绊她通往幸福之路的憎恨,她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人。

导演不断地模糊真身和影子的界限,以至于最后,这些共享一个灵魂的不同客体竟都散发着人格的力量。

us就是你和我,我们,合为一体,真正将你和我区别开来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一种疾病系统,不是个体性的,而是集体性的,贫穷,富裕,快乐,悲伤,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导致了那些巨大的鸿沟,将影子带入地狱,那些痛苦的过去,那些边缘的族群,然后转身把宝座留给真身,所谓的权贵,世俗定义的正常人,成功者。

所以在最后,你很难随便用“受害者”或者“施暴者”去定义真身和影子,在他们的身上,都流动着受害者的桎梏和施暴者的倾向。

电影的结局其实很悲观(亦或是现实),它揭示了,那些边缘人唯有通过残暴的“杀戮”,以暴力才能获得主流社会的通行证。

无疑,小男孩Jason知道了真相,那个他一直叫妈妈的女人并非阿莱德莱,而是杀死阿莱德莱的凶手。

Jason只是看着,没有说任何话。

这预示着,美国社会的那些阴暗面,那些有关影子的血泪史,所有被雪藏的罪恶,将留给下一代。

下一代,也许依旧是沉默的一代。

ps:参考https://www.google.com/amp/s/amp.thisisinsider.com/us-ending-jordan-peele-new-movie-explained-2019-3https://slate.com/culture/2019/03/us-movie-ending-twist-explained-meaning-spoilers.html

 8 ) 严肃影评#45:乔丹∙皮尔的多面性 - 地下的优雅和地上的野性 – 8.5/10

要说编剧型导演乔丹∙皮尔的处女作《逃出绝命镇》(我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389009/?start=0&cid=9322318#add_comment)给影迷们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惊喜应该并不为过。

这位谐星出身的创作人凭借500万美元制作经费换来2亿5000万美元的票房自然是独立电影的经典成功案例,但更让人惊叹的则是电影瞬间成为2017年美国流行文化的讨论热点,很多画面和桥段(比如勺子和茶杯的催眠画面)甚至成为年度电影和社会的标志。

作为黑人导演的皮尔借助《逃出绝命镇》隐喻和讨论了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那他的新作《我们》会对这个题材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吗?

答案是否定的,而这真的是非常乔丹∙皮尔的答案了。

下面的影评和随后我个人的解读都会涉及到严重的剧透,请大家看完电影再回来阅读讨论好了。

另:我在《逃出绝命镇》的影评里给出的个人理解,很多朋友当时都表示是过分解读,但后来皮尔接受采访时明确说明了那些都是他的用心设计,而且表示他很开心观众们能理解到这些用心之处。

我想说的是,对于其他普通创作人来说会被认为脑洞太大的理解,到了花大量时间在剧本创作和前期制作以及制作团队都有着丰厚影史知识的乔丹∙皮尔作品上,我们应该多一份心去思考,而不是一上来就排斥说是过分解读。

尝试挖掘冰山下隐藏的部分,或许是对皮尔以及他的电影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对于美国社会问题有着尖锐看法的皮尔这次选择抛开种族问题、以《我们》作为题材想跟观众们进行讨论的又是什么主题呢?

电影里面主角阿德莱德的分身似乎刻意打破第四堵墙为观众解答了这个问题:“We are American.”(我们是美国人)。

这直接得看似荒唐的对白实际上是《我们》电影多面性的缩影 – 电影里让人恐怖的分身或许确实是美国社会及美国人民的缩影,但他们同时也代表着政府所制造的奴隶,以及讽刺着由这些奴隶亲手建造的美国社会。

这种多面性在《我们》里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细细思考似乎标题也有这不一样的意味。

Us = United States,这又是皮尔再一次给观众们的明示,告诉大家这次讲的不仅仅是一个种族的问题,而是美国社会一直存在的根本问题。

遍布整个电影的多面性,似乎在《逃出绝命镇》里也随处可见,而这种多面性的来源,正是来源于皮尔煞费苦心的剧本创作以及他一丝不苟的前期制作设计。

作为观众的我们,在《逃出绝命镇》后就深知皮尔电影里每一帧画面有着大量的信息,因此在观看《我们》的时候便会聚精会神去搜索他设计在每个画面中关于电影谜题的答案。

皮尔当然是知道这一点的,因此观众们对《我们》的观影感受应该大多是极好的。

但他更深谙的则是经典恐怖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道:“对于我的观众来说,他们会愿意在画面中寻找答案。

我希望在提供足够答案来满足和吸引他们的同时,可以给予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来进入他们的噩梦里。

”所以作为恐怖电影的《我们》,少的是一惊一乍的吓人桥段,多的是耐人寻味的画面安排和情节设计。

这样观众在电影院里虽然被悬疑元素操控得手心出汗,但真正恐怖的时刻却是在走出电影院后,慢慢思考的我们终将一步一步进入不同的噩梦之中。

这同时也提升了对本作多次观看的意义,在不断观看找到不同答案的同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会坠入更多不同的梦魇之中。

导演兼编剧乔丹∙皮尔而能让观众们身临噩梦的当然不止皮尔巧妙的剧本以及对于画面信息的控制力了,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可以说也是功不可没的。

承包了大部分笑点的父亲加比(温斯顿∙杜克饰)甚至让人偶尔有在看喜剧的感觉,游刃有余地展现出孩子们天真和恐惧的杰森(埃文∙阿莱克斯饰)和索拉(莎哈迪·赖特·约瑟夫饰,今年后面的《狮子王》真人版也会有她的配音)同样也应记一功,甚至只是以配角出现的另外一个家庭的四人,尤其是饰演另一位母亲基蒂的伊丽莎白·莫斯(《使女故事》中的琼以及《广告狂人》里的佩吉)也是让人眼前一亮。

但相信没有观众会反对我说整部电影中表演最出彩的当属饰演主角阿德莱德的奥斯卡影后皮塔·尼永奥吧?

在《为奴十二年》中给出杰出表演的她横扫了当年的各大奖项,却似乎没有获得更多的领衔主演机会,只有在《星球大战》和《黑豹》这些大制作电影中担任配角,可以说是近几年尤为可惜的演员。

但这次借着《我们》优秀剧本对阿德莱德这个角色精妙的创造,她也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展现她过人演技的机会。

她那双异于常人大小却又极善于表达情感的眼睛在不同时刻都会为观众带来直击灵魂情绪传达,但除此之外更让人叹服的则是她在电影中对于躯体的控制力以及以躯体动作去展现角色精髓的能力。

无论是在被袭击情况下拿着铁棍时表达出来的求生欲,还是作为分身袭击时所给予我们的那违和感十足的优雅感,都不是普通演员可以做到的。

不得不提的当然还有众多演员们要同时饰演他们的分身的这个挑战了。

在这些角色被袭击的惊栗表情的另外一面则是同样由他们饰演的分身们所给出的那些让人不敢直视的邪恶面容。

除此之外,分身们异于常人的肢体语言也和主角们形成强烈的对比。

无论是如同野兽般的行走动作,还是无法言语的嚎啕作响,抑或是无法解读的困惑表情,无不让我们感叹这些演员对角色诠释的控制力,以及禁不住思考这种对比的深意。

与表演相得益彰的则是创作人们极为细心斟酌后得出的画面设计和摄影。

无论角色和分身是否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深思熟虑的镜头空间设计以及拍摄的走位安排都让我们深信面对面的是同一个面孔。

而构图则更是不用多说了,多次出现的高空垂直拍摄,尤其是车辆行驶的航拍,都可以说是对影史经典惊悚片《闪灵》的致敬;分身们最开始出场的画面则巧妙地采用了仰视的构图,给人一种从天而降的梦魇感;临近尾声阿德莱德一前一后的构图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在对白中给观众们信息的同时也在画面上进一步讲述这个对立的故事。

同样出彩的则是排舞走位的编排,尤其是高潮部分阿德莱德和分身的对决,优雅的走位对应着求生的野性,配合着剪辑穿插互相照应的芭蕾舞蹈画面,都进一步以画面让为谜题的解决提供线索。

当然,以弦乐和唱诗般的人声领衔的配乐在氛围的创造上也是功不可没的,而流行音乐的穿插,尤其是不同于正常版本的流行音乐穿插,为观众们提供喘息机会的同时也再次让我们潜意识中知道观看的到底是怎样一部电影。

巧妙的构图让分身的出现有从天而降的恶魔的感觉所以各方面都让人赞不绝口的《我们》是一部完美的杰作吗?

我自己的答案似乎也是否定的。

可以说,作为电影人的皮尔在《逃出绝命镇》后以《我们》作为续作展现在影迷面前的是越发成熟的技术和更加宏大的野心。

在无论是剧作风格抑或是制作技巧都逐渐成形的情况下,从制作质量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是比《逃出绝命镇》更上一层楼的。

但剧作的风格成形了,剧本的严谨程度在宏大的野心面前在我看来却有所下降。

作为观众,观看《我们》的时候由于让人窒息的剧情设置大脑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但走出电影院的一瞬间相信大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为啥对换后小阿德莱德不能回到地上的世界?

)。

或许我们确实不应该太在意这种吹毛求疵的小问题吧?

毕竟《我们》能够做到让观众看的时候被悬疑控制得身临其境地紧张,在看后知道有更大的问题值得思考,其实已经非常好地完成了它的任务了。

然而宏大主题面前更为缜密的逻辑线索,往往却是杰作和佳作之间的分水岭,尤其是多多少少带有科幻成分的本作。

这也或多或少让完成度极高的本作有所减分。

但这或许也是乔丹∙皮尔多面性的延伸吧?

众多完美元素的另一面离不开的是让人稍感惋惜的不完美。

虽然这些都是作为影迷的我们苛刻的要求,但乔丹∙皮尔确是值得我们有所要求的电影人。

而对下一部电影作品,以及将要由他制作的新版《迷离时空》电视剧的期待,只会因为《我们》的优秀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我们》的双面性以下是我个人的解读:一刷感觉:就像正文提到的一样,本作需要多次观看才能有更好的解读。

下面只是我一刷后的感想。

整个电影最重要的部分当属结尾的反转。

阿德莱德年幼时进入镜屋里迷路遇到自己的分身,因而被吓得有阴影而不能说话,这是电影一直引导观众们的方向。

但结尾却告诉大家多年前实际发生的,其实是阿德莱德被分身袭击带到地下,而分身RED则到地上取代了阿德莱德的身份,过上了阿德莱德应有的生活。

(为了避免误会,以下称在地上长大的主角为阿德莱德,被换到地下生存的主角为RED)这看似让人震惊的突然反转,实际上在电影中有很多地方一直在铺垫阿德莱德与普通人不一样。

首先,与所有人相比起来,阿德莱德的说话方式可以说有着非常微妙的不同;我在观看的时候一开始察觉到了这一点,但却会因为觉得这只是为了表现她回到有着恐怖回忆的场所所应有的反应而已。

除此之外,电影开头一家人聚餐的时候,其他人都在吃拉圾食品,而阿德莱德则一直在吃草莓,或许是因为作为从资源匮乏的地下来的她更重视营养?

而且吃的方法也很奇怪(像兔子?

)。

而到了沙滩上,阿德莱德跟另一位妈妈基蒂的对比和对话也是很意味深长。

首先基蒂邀请阿德莱德喝酒,但是阿德莱德只喝水,又是营养的问题。

然后基蒂提到了阿德莱德小时候跳舞的问题,这其实稍微暗示了分身野性的舞姿还是不及本人优雅的姿态(这里有严重的问题,到底是换了之后才跳舞还是换之前就跳舞了,我认为有点不太明确)。

然后基蒂提到了阿德莱德怎么都不说话,阿德莱德的回应是“我只是不太喜欢说话的人而已”。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当然还有阿德莱德每次与分身对决时的那种兽性喊叫,还有就是基蒂的分身神秘地选择不杀掉她的情节(因为嗅到她的同类人?

)。

而最大的提示,应该说是高潮前阿德莱德回到镜屋里竟然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通往地下的秘密通道。

这些不断出现的对于语言能力的额外信息以及只有细心观察事后思考才能察觉到的精巧情节贯穿了整部电影,可以说是给足了观众们提示。

当然,《我们》中最值得探讨的必然是分身的意义。

从预告片开始,观众们都以为这仅仅是一部被恶魔般分身入屋行凶的恐怖电影而已。

但电影在主角家庭逃离后一下子转换到早上还一起相处的朋友家里,瞬间让我们明白了电影要讨论的远远比单一家庭所遭受的恐怖有着更深的层次,影响范围也更大。

最后到了地下那看似荒唐、与监狱和精神病院如出一辙的空间里,RED给阿德莱德讲述了她的不幸,讲述了复制人们的计划。

这一切都起源于政府,起源于他们想要使用复制人来做奴隶(二刷后证实并不是这样的,原话是希望用复制人来控制地上的人)。

一开始是用兔子做的实验,所以地下有那么多兔子。

但是最后却发现实验是失败的,只能复制出来“没有灵魂”的人,因此项目宣告结束,复制人只能在地下生活。

因为“没有灵魂”,所以复制人的行为是被地上的人牵扯/控制着的(tethered,所以需要用剪刀来“剪断”这种牵扯),比如游乐场的对照,而这些复制人也只能以生冷的兔子作食物(对比的时候有给画面)。

然后当然就是阿德莱德跟RED对换的情节了,这可以说是整个地下复制人群体的转折。

因为RED是唯一可以说话(这是电影所给出的另一个重要提示。

RED跟其他分身都不一样,她可以说话,因此其实皮尔给的提示是她本来并不是分身/复制人),而且跳舞并不是兽性而是优雅的(最后高潮一段穿插对比以及打斗的时候的对比,二刷发现一开始跳得并不好,但后面越跳是越优雅的),让复制人群体觉得她是神一般的人物,而且受到她的启发发现他们是有自主能力的/实际上也是有灵魂的(因为我只看了一次所以这里还没找到对应的地方,但从结果来说这种觉醒是肯定的)。

所以其实整个过程是:奴隶->被启蒙->自主/觉醒。

但我感受最深层的政治隐喻其实是阶级的对立以及流动性。

地上和地下的人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资源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发展能力不一样。

阿德莱德和RED的对换是很巧妙的对比设定。

阿德莱德生于地下,但因为逃到地上了,所以最后发展成地上人应有的状态;RED生于地上,但被换到地下,资源都没了,所以发展上受到了严重阻碍(虽然相对于其他地下人来说还是更好,比如她依然会说话,其他人都只能像动物一样叫)。

还有一个意味,至少我认为的,是阿德莱德到地上看到了地上的资源之后,并没有选择回来挽救后面留下来生活在地下的伙伴。

这个其实是很合时宜的社会评论,因为很多评论对婴儿潮时期(baby boomers)出生的人(基本是现在的掌权者)的评论是(姑且不论到底是否正确)“他们已经拿到他们的东西了,所以他们不会再管我们了”的自私感。

而这恰恰就是RED的情况,也是阿德莱德抱怨的地方。

当然已经有朋友留言给出了另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的解释:@Lady Prufrock Red没有去救她生活在地下的同胞是因为她和他们根本就没有感情吧,生活在地下的人是没有人类感情的,所以也不存在”救”。

Red是在来到地上以后才逐渐理解人类感情,生儿育女的。

电影还有更多更多的细节信息和隐喻,或许二刷后我再回来补充吧。

 9 ) 解读《我们》的剧情、隐喻、细节

(本文首发于公号【凌睿电影】)下文有剧透!

下文有剧透!

下文有剧透!

看《我们》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接受电影的设定:美国人创建了“羁绊系统”,结果实验失败了,地上的人类做了什么,地下的影子就会跟着做什么。

至于这是什么科学原理,以及影子走路会不会撞到墙,影子怎么洗澡,影子怎么避孕……这些问题我没办法回答你,我只能说电影的设定就是这样,深究逻辑和可行性的话这电影就没法看了。

在分析这部电影的隐喻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电影的剧情:剧情看这部电影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接受电影的设定:美国人创建了“羁绊系统”,结果实验失败了,地上的人类做了什么,地下的影子就会跟着做什么。

至于这是什么科学原理,以及影子走路会不会撞到墙,影子怎么洗澡,影子怎么避孕……这些问题我没办法回答你,我只能说电影的设定就是这样,深究逻辑和可行性的话这电影就没法看了。

影片讲述加布、艾迪夫妇带着儿子杰森、女儿佐拉去度假的故事,却意外看到4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原来,当年美国人研究出了克隆技术,给整个城市所有人都造了一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影子,并且企图创建羁绊系统,用影子来控制美国公民,让美国公民变成傀儡。

然而实验失败了,美国将这群影子抛弃在地下,让他们自生自灭。

而且羁绊系统也被颠覆,影子不能控制人类,反而被人类控制。

电影最后又来了个大反转:原来1986年人类艾迪来到游乐园遇到影子艾迪后,影子艾迪掐晕了人类艾迪,然后将人类艾迪锁在地下,自己却来到地上,取代了人类艾迪的身份。

从此影子艾迪融入人类生活,而人类艾迪生活在影子当中。

30年过去,她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影子艾迪发现地上的生活太美好了,再也不愿回去;而人类艾迪则是率领影子来到地上,对人类展开反击。

两个艾迪的斗争是电影的主线,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暗线:儿子杰森是否也被掉过包?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你可以认为杰森被掉包了,也可以认为杰森没有被掉包。

先说说被掉包的理由吧。

从这家人的对话我们得知他们去年也来过这里度假,很有可能杰森就是在那时被掉包的。

换言之,完好无损的杰森(完好杰森)其实是地下人,而被毁容的杰森(毁容杰森)才是地上人。

理由如下:1.杰森以前会用打火机变戏法,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就不会了。

但是毁容杰森却会玩火柴。

2.完好杰森曾在沙滩上做隧道,说明他去过隧道。

3.双胞胎姐妹说杰森很奇怪,佐拉也说他很难集中注意力。

4.最有力的证据是毁容杰森退向火堆的时候,艾迪一直说“不”,说明她知道毁容杰森是地上人,是她的亲儿子。

5.为什么毁容杰森会被毁容?

就是因为他是地上人,影子们为了防止他说话,就烧了他的嘴巴。

可能有人觉得完好杰森突然会说脏话了,也是他根本不是以前那个杰森的证据。

我们假设完好杰森是地下人,他以前一直住在地下,但是地下的人都不会说话(除了人类艾迪),谁又能教他说脏话呢?

所以“突然会说脏话”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情节,和完好杰森是不是地下人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如果完好杰森是地下人,也存在一些疑点:为什么完好杰森往后退,毁容杰森也会跟着往后退?

为什么地下人能反过来控制地上人?

可能的解释有两种:1.杰森没有被掉包,完好杰森就是地上人,所以他能控制自己的影子。

2.完好杰森的确被掉包了,是地下人。

人类生出来的都是人类,影子生出来的都是影子,和出生在地上还是地下无关。

(这是根据结论倒推出来的理论,不一定对)如果这个理论是对的,那么影子艾迪(生活在地上)生出的儿子杰森虽然生活在地上,但也是影子。

去年他被掉包,然后在地下被烧了嘴巴,成为了毁容杰森。

而人类艾迪(生活在地下)生的儿子杰森仍然是人类,去年他来到了地上,也就是完好杰森。

完好杰森是人类,自然能控制身为影子的毁容杰森。

还是那句话,杰森有没有掉包,没有标准答案,两种观点都有道理。

隐喻对道德的探讨众所周知,克隆是不道德的。

为什么克隆是不道德的?

在《我们》中就很显而易见了。

人类可以吃温暖、美味的食物,影子只能吃生冷、血腥的兔子;人类得到的玩具柔软又温馨,影子得到的玩具锋利又冰冷……这一点和很多科幻片是一样的,人类吃喝玩乐,有生命危险的事情就让克隆人来做,这当然太不公平了。

平权主义和《逃出绝命镇》类似,《我们》仍然是一部充满种族平权的恐怖片。

普通人和克隆人身体一样,有眼睛,有牙齿,有双手,有血液,但受到的待遇截然不同。

正如白人和黑人,男性和女性,异性恋和同性恋受到不平等待遇。

这一点《我们》拍得非常大胆。

《黑豹》中也是黑人常年受到压迫,于是埃里克想带领黑人统治世界翻身做主人,然而黑豹阻止了这一切。

《我们》则是真正让激进派实现了梦想,影子成功起义,准备推翻人类,而且影子艾迪也杀了人类艾迪。

(这里仅仅是为了说明《我们》的剧情很大胆,没有贬低《黑豹》的意思)这种反派成功的电影,确实并不多见。

社会隐喻片名《US》一语双关,指“我们”,也指美国。

杰森和人类艾迪的台词也有所暗示。

杰森说:他们是我们。

人类艾迪却说:我们是美国人。

佐拉曾说:你们知道我们喝的水里有氟化物吗?

政府用它来控制我们的大脑。

刚开始以为这只是假新闻罢了,后面才揭晓这并非谣言。

电影中美国想造克隆人控制公民,隐喻现实中美国人一举一动都受到监控和牵制,美国人所看到的都是美国政府想让他们看到的,美国人所做的都是他们只能这么做,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他们毫无自由可言,甚至想逃到墨西哥。

美国政府想让公民成为傀儡,虽然羁绊系统失败了,但如今的美国人仍然只是傀儡。

说什么、做什么之前,都要先进行自我审查。

即便是真身,和影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就好比你养了一群牛,只允许他们在栅栏内活动,谁靠近栅栏你就杀了它。

久而久之,这群牛就习惯了在栅栏内活动,绝不越过雷池一步。

表面上它们一点意见都没有,其实它们只是不想死而已。

自我意识影子艾迪遇到人类艾迪那一刻,她第一次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第一次开始了对生命的思考。

整个城市那么多人每天在走动,影子自然也会不停走动,即便影子艾迪不遇到人类艾迪,总有一天也会有其它影子会凑巧来到地上。

影子的觉醒是偶然,也是必然。

这和《银翼杀手》等赛博朋克电影是类似的理念: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影子,总有一天都会自我意识觉醒。

这对现实世界同样适用,就像男人剪掉辫子,女人不再缠足。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受到压迫的人早晚会冲向自由。

对宗教的调侃1986年艾迪在电视里看到手拉手的慈善活动,当晚就被影子艾迪抓到了地下。

后来艾迪成为影子的领袖,而她在电视上看到的手拉手竟然成了影子的信仰。

他们来到地上后还真的手牵手连绵不绝几百公里,以为这样就能统治世界,殊不知让人感到十分愚昧。

同样的道理,在无神论者眼中,宗教信仰是不是也非常可笑?

在高智慧外星人眼中,地球人的物理学是不是也非常可笑?

这又让我想起了《三体》中提到过的“射手”假说: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

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种二维智能生物,它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

”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律。

正如人们无意间拍的广告,阴差阳错之下成为了影子的信仰。

《鬼屋欢乐送》第4集,一个几百年前的古代人看着摄影机的回放,以为这是巫术,是摄影师将演员的灵魂囚禁在了机器里。

古代人无法理解现代人,现代人也无法理解未来人,任何时代的人的目光永远都有局限性。

既然如此,我们所认为的那些公理,比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落下的时间相同,与质量无关”等等,有没有可能也都是伪命题,仅仅是外星人或者更高智慧的生命用高科技实现的效果呢?

马太效应人类艾迪长期在地下生活,语言能力退化;影子艾迪长期在地上生活,逐渐变得和常人没什么区别。

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么大。

贫困儿童如果接受高等教育,也能成为成功人士;再聪明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也会变得愚昧无知。

但上面这两个只是个例,更多的情况是贫困儿童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富二代却有远超常人的资源。

这就是为什么富的会更富,穷的会更穷,贫富差距只会更大,不会减小。

对人性的剖析人类艾迪来到地下,选择了率领影子起义;而影子艾迪体验过了人类的生活,就乐不思蜀,再也不想回去了,也再也不管自己的同类了。

这样的剧情真是让人细思恐极。

现实中何尝没有这种例子,一个人飞黄腾达了,就再也看不起以前的朋友了,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过落魄的阶段,觉得那是一种耻辱。

但如果我们做个假设,假如你买彩票中了一亿,你会选择独享荣华富贵,还是会帮助亲朋好友一起发家致富?

这两个选择,真的很难选。

细节1.1986年,艾迪看完电视就和父母去了游乐园,所以电视上的“穿越美国之手”的慈善活动成了她最后的记忆,后来又阴差阳错成为了影子的信仰。

2.第20分钟,佐拉说:你们知道我们喝的水里有氟化物吗?

政府用它来控制我们的大脑。

这是对后面的揭晓“羁绊系统”做铺垫。

3.第25分钟,基蒂说她去整容了。

第73分钟,影子基蒂用剪刀划自己的脸。

因为基蒂老是整容,影子基蒂也被迫“整容”。

影子基蒂划自己的脸,是因为人类基蒂在脸上动刀就能整容,影子基蒂误以为她给自己的脸动刀也能整容;我们不知道基蒂整容的时候,影子基蒂所对应的是发生什么,但我们参考人类吃美食、影子只能吃兔子,就不难猜到影子基蒂肯定不好受。

因此,影子基蒂划自己的脸也是反抗的象征。

4.第26分钟,杰森在沙滩上造隧道。

这可能说明他是地下人。

即便他不是地下人,造隧道也是为两个艾迪通过隧道相遇埋下伏笔。

5.第28分钟,杰森遇到的老头,正是第23分钟被杀的老头的影子。

影子老头杀了人类老头,说明影子对人类的反击已经开始。

第90分钟,影子老头再次出现。

6.杰森失踪了一阵子,艾迪非常担心,事后她说她担心是因为她不知道杰森是走丢了还是被坏人抓走了。

当年她就是被“坏人”抓走了,再加上他们再次来到当年那个游乐园,所以她才担心杰森也会被“坏人”抓走。

7.第35分钟,艾迪叫老公搬家,因为她感觉当年那个和她一模一样的人来找她了。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艾迪疑神疑鬼的。

毕竟她小时候和那个和她一模一样的人见过面后就再也没有见面了,怎么会突然感觉对方来找自己了呢?

看完电影才知道,原来女主角是影子,她感觉人类艾迪要来找她了,是因为当年她把人类艾迪关在了地下,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担心对方总有一天会来报复她。

8.第37分钟,当加布还没意识到有什么问题的时候,艾迪已经报警了,加布还说:什么都还没发生,你至于报警吗?

她急匆匆地报警,是因为她知道那四个是什么人。

9.所有影子都不会说话,唯独艾迪会说话,暗示她是人类,而非影子。

10.佐拉踩刹车弄飞了影子佐拉,艾迪还下车去看。

因为她是影子,她对同类有怜悯之心。

11.第88分钟,完好杰森往后退,毁容杰森也跟着往后退,这是为后面讲羁绊系统做铺垫。

12眼看着毁容杰森退进火堆,艾迪连忙说“不要”。

这可能是在暗示毁容杰森是地上人,是她的亲生儿子。

13.两个艾迪搏斗的时候出现的闪回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是地下的艾迪在控制地上的艾迪跳舞。

14.两个艾迪搏斗的时候,红衣服的艾迪总是能预判对方的动作,从而巧妙避开对方的攻击,暗示红衣服的艾迪才是人类。

15.影子艾迪和杰森相视一笑,杰森已经知道对方是影子。

 10 ) 美国人最怕什么?这部爆款恐怖片告诉你

今年截至目前最受观众热议的、商业上最成功的恐怖片,毫无疑问是由乔丹·皮尔执导、露皮塔·尼永奥主演的《我们》。

恐怖片导演的创作巅峰期通常是非常短暂而不稳定的,即便是在美国类型片工业已经相当成熟的当下,即便由优秀的恐怖片创作者参与拍摄,要连续制作出多部商业成绩和大众口碑瞩目的恐怖片,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逃出绝命镇》在长片处女作《逃出绝命镇》的强大光环下,乔丹·皮尔的第二部作品注定要面临被整个电影市场和观众严格检控的压力。

如果说《逃出绝命镇》的优异成绩仍然被一部分观众所质疑,甚至将这种成绩归结为与导演本人无关的一次偶然,那么这部新作《我们》便是以喜剧演员身份成名的乔丹·皮尔证明自己恐怖片创作能力的最好机会。

今人刮目相看的是,影片《我们》开画首周末便录得了超7100万美元的票房,超越《寂静之地》成为美国R级原创恐怖片首周末票房的新纪录,这个成绩在恐怖片史上仅次于新版《小丑回魂》和新版《月光光心慌慌》两部拥有强大IP号召力和档期优势的同类型电影。

口碑方面,该片最终获得了MTC81的媒体高分、烂番茄94%的新鲜度、IMDb7.2的观众打分,豆瓣目前也稳居在7分左右。

对于一部通俗类的恐怖类型片来讲,这样的表现还是相当不俗的。

尽管国内观众的评价比较两极分化,但我个人的观感还是非常不错的。

影片《我们》讲述了一个黑人四口之家在度假期间的一场荒诞恐怖的遭遇,而这一场遭遇与女主角阿德莱德童年时的一段可怕的经历息息相关。

(提示:下文有轻微剧透)1986年,在美国加州的圣克鲁斯镇上,一对黑人夫妇带着他们的女儿到当地的海滨游乐场庆祝生日,而这个女孩便是电影中的女主人公,阿德莱德。

在逛游乐场的途中,由于父母双方的疏忽大意,阿德莱德与她的父母走散,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一间光线黑暗的镜子屋。

在这里,她发现与自己相貌完全相同的另一个女孩的存在,并且受到了巨大的惊吓。

等到父母找到阿德莱德的时候,她已经因心理创伤而情绪不定,甚至不再开口说话。

这种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治疗之下才有所好转。

而随着漫长时间的推移,阿德莱德才最终走出了这场心结。

多年之后,阿德莱德早已长大成人,成为育有两个孩子的母亲。

后来,阿德莱德一家四口回到圣克鲁斯度假。

尽管阿德莱德已经走出童年阴影,但她仍然对这里、对那片海滩感到恐惧和不适。

在家人的几番劝说下,她才最终同意一同去海滩。

当晚,正当一家人回到住宅准备休息时,发现门口不远处站着四个彼此手牵手、穿着红色连体衣的人,这四个红衣人身形像极了阿德莱德一家。

察觉到事态不太对劲,阿德莱德的丈夫决定出门查看情况,却因此遭到红衣人的反攻,神秘人顺势便挟持了阿德莱德一家。

原来,这些红衣人是政府地下实验的失败品,他们是地上对应的人类的影子,但却过着不由自主的、痛苦不堪的生活。

阿德莱德的影子是这个影子家庭中唯一能开口说话的人,而她正是阿德莱德当初在镜子屋里遇到的那个女孩。

整个故事正是从阿德莱德一家与他们的影子相遇,才真正意义上拉开了序幕。

这时我们也才反应过来,这个故事的主要架构便是人类与他们的复制品之间展开的一场生存斗争。

长期以来,恐怖片都被视为内核最肤浅廉价的电影类型,是类型片工业中最不登大雅之堂的低俗领域。

即便是在业界举足轻重的温子仁的作品,也免不了陷入“为恐怖而恐怖”的肤浅创作动机中来,很少有真正引人深省的电影表达。

和温子仁那些纯粹灵异题材的恐怖片不同的是,乔丹·皮尔的恐怖片并不过度依赖jump scare这种俗套、直接但有效的手法来制造恐怖。

无论是《逃出绝命镇》,还是新作《我们》,乔丹·皮尔的作品始终朝着对社会的反映、反思的方向而创作,向着更为现实主义的质感而靠拢。

他的作品中,既没有神鬼之力,也没有装神弄鬼的那套唬人把戏,它们的恐惧更多来源于人类社会中那些稀松平常的情境。

舞文弄墨、玩弄“隐喻”和“讽刺”,是真正优秀的喜剧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质。

曾经拥有多年喜剧表演及创作经验的乔丹·皮尔,对“隐喻”和“讽刺”的技巧性运用早已炉火纯青,这在他的前作《逃出绝命镇》中便已得到印证。

《逃出绝命镇》这一次,乔丹·皮尔同样继续将新片《我们》设置为一种叙事的机关,剧情反转、历史隐喻、政治讽刺……随处可见的细节都有可能暗藏玄机。

片名取作“Us”便有一语双关的意味。

它一方面指的是人类眼中的另一个自己,即与自己共享灵魂的那些实验失败品,那些生活在地下的影子;另一方面,US正是美国(UnitedStates)的简写。

某种意义上,片名正是影片的第一重线索。

而“11:11”也在影片中出现多次。

第一次是年幼的阿德莱德与父母走失途中,流浪汉朝她亮出的一块写有“JEREMIAH 11:11”的纸板;第二次是已为人母的阿德莱德与家人驾车去往海滩,路边的救护车正在搬运受害者的尸体,这位受害者便是当年那位流浪汉,他身旁仍然是那张写着“JEREMIAH 11:11”的破旧不堪的纸板;第三次则是阿德莱德哄儿子睡觉时,闹钟恰好停在11:11。

影片中的“JEREMIAH 11:11”或“11:11”指的正是圣经旧约《耶利米书》的第11章第11节,上帝在这一节说道:“我必使灾祸临到他们,是他们不能逃脱的。

他们必向我哀求,我却不听。

同样富有隐喻意味的,还有手牵手的设定。

影片开始时,电视机里播放的内容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则宣传手牵手共同扶贫的公益广告;四个红衣人来到阿德莱德一家的住所时也是手牵手;而影片进入后半段时,整个游乐场被红衣人们手牵手包围;在电影结束时的俯瞰镜头里,整个美国似乎都被红衣人手牵手地包围起来。

作为地下实验的失败品,红衣人被放置在地下生活。

地下的复制人与地上的人类尽管共享灵魂,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命运。

地上的人类无忧无虑,生活富足,他们可以有享之不尽的娱乐活动,可以得到来自父母的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地下的复制人,却只是冰冷麻木而痛苦地活着。

地上的人类有多幸福,他们便有多痛苦,就像影片里时常出现的那些兔子那样,似乎注定被关进牢笼,任人摆布。

地上的人类和地下的复制人代表的实际是两种不同的阶级状态。

地上的人类创造了地下的复制人,却看不到地下复制人的悲惨与痛苦。

这里的人类特指的是那些对阶级场域外的现状熟视无睹的有产阶级,他们以剥削底层人民为生。

而地下的复制人显然代表了被剥削奴隶的底层阶级。

那则在80年代大力向中产阶级宣传的“手牵手扶贫”广告,并没有使美国的贫困阶级过上富足生活。

而电影里的地下复制人却决然反叛,与自己被规定在地下生活的悲剧命运叫板。

影片是不是通过与现实形成对比的情节来讽刺美国中产阶级的麻木,或是告诫处于被剥削状态的底层阶级主动去创造自我幸福的机会,这一点乔丹·皮尔本人也未曾主动回答过。

但不管是从人类与复制人的阶级分化这个角度看,还是从人性有着黑白两面的角度看,影片《我们》显然都拥有着极其强大的解读空间;甚至它的可读性似乎已经远远超越了乔丹·皮尔所赋予的部分。

表演方面,影片中的几位主演均需要一人分饰两角。

因此,区别化和细节化的表演需求会大幅度增加,导演本人对演员的调教能力也会决定着角色的完成度。

露皮塔本人的诠释难度显然是最高的,她既需要表现出美国中产阶层已婚已育女性的真实状态,也需要完成阿德莱德影子这个现实生活中无法取道经验的虚构角色。

影子这个角色,无论是表情细节、人物发声方式、情绪流露都与正常人不同,需要从体验派和方法派两个表演角度突破。

露皮塔在本片中精湛的演技,无愧于其当年凭《为奴十二年》拿下的奥斯卡殊荣。

无疑,《我们》不仅是一部延续《逃出绝命镇》剧作思维的现实寓言性的作品,它同时还在《逃出绝命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了整个视听语言。

相比剧本和摄影、剪辑的电视剧质感较重的《逃出绝命镇》,《我们》在视听上的表现力已足够出彩。

在接连两部小成本恐怖片大获成功的助推下,乔丹·皮尔显然已晋升为美国新一代恐怖类型片导演中最受期待和追捧的那位。

有了《逃出绝命镇》和《我们》奠定的扎实基础,接下来乔丹·皮尔还将带来怎样惊喜的作品,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短评

看了两部不甚满意的影展作品之后和纯哥相约香港午夜场面基看的院线影片,真的这电影看的我都他妈的湿了,满足了我的各种恶趣味:种族、女权、性别歧视和霸权主义在这部片子里完美的全部达成了高潮,年度十佳提前预定, 而且至少前五。什么叫电影产业?这就叫电影产业,新“新浪潮”之黑人主义电影。而且我发现我们一起看电影的哥三个惊吓的点各自不一但是笑点非常一致,“美国人”的梗我们一起笑到喷了。如果这片大陆能上映我强烈建议你们第一时间去看,如果不能上映出了资源请第一时间下载观看。

6分钟前
  • 粪海狂蛆
  • 推荐

太差劲了,拍的什么玩意!

7分钟前
  • 绯色_神仙
  • 很差

太难看了太难看了。不讲立意设定等软伤,只说三个角色上的不适:1⃣️人物之间非常没有家庭感,丈夫被袭击/妻子被抓走/母亲独自下地库,一家人的身体反应是淡定地站在原地/坐在沙发上不动/等在车里2⃣️角色没有恐惧感,从容,表现害怕全靠瞪眼3⃣️红衣人目的不明,往往刺杀主角到一半,就优雅走开,直到被对方反杀。?????

9分钟前
  • 貓小三的意思其實是如果先生
  • 很差

好久没看到这么闹腾的恐怖片了···配乐那么燥硬是给我轰睡着了。从未想过好久都没在电影院睡着真睡着竟然是因为一部恐怖片············

13分钟前
  • Sora
  • 较差

好笑且有趣,有点佩服乔丹·皮尔了,总能想出一个满是讽喻的荒诞惊悚喜剧来表达深层次的社会议题。瞧瞧这部:Us我们 就是 USA美国之手,地上的人 对立 地下的影,面具上獠牙的鬼 对应 面具下烧伤的脸,生存的环境 影响 退化的语言……太多可供解读的佐料,还有几个涉及种族的小笑料,甚有意思。把这部和老谋子的《影》对比来看,这部更胜一筹。剪刀,不也是左右两边同时开工,才能起作用的嘛?

18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主旨不明,究竟讲心魔?讲反抗?结合两项也不是不行,但全片几乎没能深挖,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表面不够精彩的打斗。因此,也没能铺垫足够的基础来支撑片尾突兀的反转。

22分钟前
  • 海娃兒
  • 较差

一开始是恐怖片,然后发现还挺搞笑,成了黑色幽默电影,后面又变成了丧尸片,最后发现是科幻+政治寓言片。这部电影不讲逻辑。

24分钟前
  • 西北偏北
  • 较差

还能看。但忍不了犯蠢的情节,那些完全是为了冲突而故意设计的。

26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对于议题的表现比上一部更加鲜血淋淋,相伴着设定的敷衍让我感觉导演似乎认为这些都不需要深究,这也就变得更像是控诉了。但再深刻的阶级人种议题,情节总不该也如此敷衍和空洞,单纯的虐杀和呐喊无法勾起我的兴趣,尤其结尾,有必要拍到那么满吗?

30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较差

乔丹皮尔为什么越拍越嗲了

35分钟前
  • 鬼腳七
  • 较差

2019的第一部烂片来得那么快

36分钟前
  • Agraynel
  • 较差

竟如此无聊。

39分钟前
  • 24city
  • 较差

不如get out。先不说复制人的来源编得让人无法信服,从女主说她小时候受到惊吓回到家不会说话我就觉得是被换过了,导致结尾波澜不惊。

41分钟前
  • Lacie
  • 还行

抛开设定的弊端不说,反转的铺垫也做得挺好的,地上地下双线有种荒诞之美。

46分钟前
  • Dany
  • 推荐

Redの姿好像穿了和服。女主老公这个角色很好笑,全片很多好笑的点,应该给个喜剧标签,没有预告恐怖。以及不停反转,势必是有漏洞的,手动给自己电影降逼格的操作duck不必。

47分钟前
  • 丸山三好
  • 较差

3.5。新“丧尸片”,新黑人电影(假如这个分类没有偏见的话),新惊悚喜剧。视听极其纯熟乃至华丽,对线索的铺陈都相当工整。延续Get Out的诡异氛围和高强度(魂不守舍式)表演风格,升级成一场持续高能的狩猎游戏。不过哪怕每场戏的节奏都相当精彩,观众也没法让情绪一直保持在高点。与前作相比,表达似乎更加强烈:不对外进攻以争取黑人群体的共鸣,这次干脆在内部开战甚至无差别攻击(手拉手运动),当然,还有从不出现的警察(Fuck the police)。问题在于,主题激烈不代表更有力度,对真相的揭露以及细思极恐的反转都不够自洽。狂暴、勇猛的母亲形象并不坚固(可能不是一个缺点)。但看完以后一个最强烈的感受还是:乔丹·皮尔是和斯派克·李站在一起的,他们看到问题、提出问题也试图解决问题。一个值得关注的电影人!

48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看过的第一个“媲美”国产恐怖片的烂shit 竟然有6.7 高得离谱!逻辑bug行为不正常 一个电影最基本的情节设置说不通 那就只能是屎

53分钟前
  • 淡香味的圆珠笔
  • 很差

全片所有的笑点和恐怖点都来自于大女儿

56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看前半部还以为是天外魔花的新世纪版,看得出来JP很喜欢老好莱坞恐怖片;被他者替代这种故事实在有点老调重弹,其实Get Out也是,基本设定都缺乏新意,但也都有自己的发展,镜头很漂亮完成度也比较高。到后半部分有点意思,空荡荡的地下城走廊跑满兔子的场景设计太棒,很游戏;地上地下世界活动交叉剪辑大概可入年度最诡异的镜头之一,非常出彩。结尾留了小反转,并不出乎意料但也算工整收尾。仍然插入不少冷笑点,00后不知道《小鬼当家》真的是哈哈哈。还是希望JP多多拍恐怖片,人物作为恐怖片主角能得到充分的心理发展,能大大拓宽黑人银幕形象;女主角很美。空荡荡的大影厅看体验不错,就是影厅后面法国人笑得太厉害。@UGC Vélizy2

1小时前
  • 阿茶
  • 推荐

导演这么喜欢I Got 5 On It 以致要做交响乐版本?

1小时前
  • Pop Quizze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