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电影,是在你失意的时候,在你灰心丧气的时候,在你遇到人生困境的时候,在你不知道如何面面对生活的时候,带给你希望,带给你信心,带给你力量,就像有人给了你一击重重的右勾拳,告诉你:“臭小子,醒醒,是时候反击了。
”传记电影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1戏说 2还原 看过《伯特小姐》和《皮毛》的人一定可以把这两个词很好的分开来。
其实我个人的观点,传记电影还是还原纪实的好,因为可以完全的还原一个人的一生,好的坏的,演绎出来,让大家都知道你究竟做了什么,不要再像《皮毛》那样戏说的没谱了,搞了半天,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铁拳男人》是记录詹姆斯.J.布洛克传奇的一生。
美国30年代,正是大萧条时期,布洛克原本是一名业余拳击手,由于一次比赛他的右手骨折,被老板辞退,但右手的伤势又使得他找不到工作,这对于一个还有3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波洛克坚持这,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他带着受伤的右手坚持工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布洛克重返了赛场,大家都以为这个老骨头只不过是冠军挑战者练练手的沙包罢了,但没有想到是,布洛克用拳头教育了他千万不要低估了一个老者。
在最后与关进的争夺中,布洛克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意志力,最终夺得了冠军。
拳击,这项运动我一直不是很喜欢看,只记得看过一场泰森和霍利菲尔德的那场,还因为“咬耳朵事件”而不了了之。
没错,拳击一直很暴力,不带半点犹豫,是男人就用拳头说话,很爷们的运动。
布洛克之所以称之为传奇不是因为拳技,也不是因为他获得了冠军,而是因为他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来自美国大萧条时期底层人们的精神,布洛克来自那个阶级,他打拳的目的也是为了一杯牛奶而已,所以当他在拳击台上奋战的时候,人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在对那不公的命运抗衡着,坚持着,只是不想被打倒,只是想生存下去,只是想要一杯牛奶。
所以当布洛克最终获得胜利的时候,也是美国工人阶级自己在对命运战争中的胜利,他的冠军告诉人们,命运要靠自己来把握,你所要做的就是出拳,K.O!!!
有一种电影,告诉你,对于命运,不要任由它出拳,抓住机会,掌握它,要击败它,你只要做的就是看准时机,出拳,K.O。
一个用拳头说话的男人用礼帽索取别人的施舍,他低着头满脸的羞愧,可是他的脊梁却始终坚挺着,为了爱为了家人,眼睛模糊的看着,唏嘘的感慨:大丈夫能屈能伸......
看这片子的原因很单纯——有芮妮出演。
在这片子还在拍时,我就已经开始关注了它了。
《看电影》上当时是把片名直译过来的,叫《男版灰姑娘》。
这个名字一开始让我误以为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很衰的男人来了狗屎运,被一个富婆或者绝世美人看上,经过一番曲折和误会,两人终于走到一起——典型的美国喜剧老套路。
但实际上,影片跟我想的完全是两码事。
唯一和我预想的相似的是,这是典型的美国励志片老套路:某人曾经很NB,然后因为种种原因衰了,然后又在个人努力和亲友鼓励下又雄起了——就像圣斗士五小强那样,当我们看到他们被打得已经不行的时候,不用为他们的生命担忧,因为雅典娜的关怀是必然的,小宇宙的爆发是肯定的——故事的结局也就可以预料了。
就这部片子而言,海报已经告诉了我们结果。
个人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片,所以看得很少。
前年看过《奔腾年代》,也是如此,只不过主角是一个人加一匹马,而且故事背景都是大萧条下的美国。
芮妮在里面的表演还算中规中矩。
但毕竟这部影片的绝对主角是那位拳击手,加之罗素.克劳的表演相当到位。
所以,芮妮也就不那么显眼了。
让人感触最深的不是拳击场上的亢奋与热血,而是詹姆斯眼中那化不开的温柔,对儿子承诺时的慈爱,拥抱爱妻时的柔情,面对朋友时的悲悯。
詹姆斯是那样一种男人,埋头做事,不善言辞,有情有义,内心坚韧。
影片里詹姆斯唯一一次生气不是在争狠斗勇恶语连连的拳击场,而是听闻孩子们被送走时(因为实在无力支付孩子的医药费)。
“在肉店外面,我当时看着他(詹姆斯的大儿子)的眼睛,我从心底里向他保证,我是绝对绝对不会送走他们的,你怎么能够这样做!
”詹姆斯唯一一次流泪不是在自己的手断掉也不是在自己被打的遍体鳞伤时,而是为了能领回孩子去拳师协会求助时。
“我支付不起煤气费,得让别人帮我养孩子,码头也一直在缩减工人,他们也不会找我去工作(因为手骨折),我卖了所有每个人都必须的东西,我去了救济处,他们给了我19美元,还差18.38美元,那样我才能付钱把孩子接回来,你们都很了解我,如果我还有地方可以求助,我不会来这里。。。
”乔伊的妻子对玫(詹姆斯老婆)说:“如果他们觉得在我们面前很失败,就像这世界停止转动了一样。
”詹姆斯赚了钱后先去救济处还款,接着为爱妻买了束玫瑰,然后去帮助朋友。
当迎来事业转机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被问及过往的经历,詹姆斯却对苦难轻描淡写。
最后一场生死之战来临前,玫将孩子送到亲戚家,叮嘱千万不要开收音机(担心孩子们得到噩耗)。
自己则去教堂为丈夫祷告。
“我来这里为詹姆斯祷告。
”“他们也一样”牧师说完,转过身,那是满满一教堂的人。
这不是一部充满热血的激情片,而是一部充满爱与责任的柔情片,当詹姆斯身处拳坛时,从他眼中我们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渴望,对妻子的爱意,对孩子的承诺,以及对朋友的感激。
铁拳男人拥有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以至于都不知道该怎么写这篇影评了,因为有太多的感动。
本身拳击题材的电影,首先你会想象到一个很凶神恶煞的男主,暴力,粗嗓门,詹姆斯,不是,长的很温和,说话小声,腼腆,做事情甚至有慢吞吞的,不像做干粗重活的人。
这样的一个男人,你就会很好奇,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他站上那个拳击场,一次次拼的你死我活。
儿子偷了香肠,他带儿子还了香肠,在知道了原因之后,跟儿子保证永远不会送走他们。
家里暖气停掉了,孩子生病了,被迫要被送走,他去救济中心领了19美金,又去找那些拳击协会的有钱人借钱,18.38美金,为了家里有暖气能接回小孩,这个男人求了所有能求的人,白眼,歧视,他通通都接受,没有看到愤怒委屈甚至泪水。
在前经济人的帮助下,为了USD250参加了一场非正式比赛,不,最后落到他自己手上的只有USD5。
他居然打算饿着肚子上场,一碗炒饭他都等不及勺子过来,就直接吃了。
这场比赛不为别的,就为了250美金和一碗炒饭,还有对朋友的报答。
他所有的拳赛都是为了钱,第二次是USD175,预支的训练金,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JOE倾家荡产为他争取最后的一场比赛,就为了他们最后的一丢丢信心。
把之前领取的救济金还回去,这个事情简直就是电影的经典桥段。
有多少人还钱回去,对他来说就像很普通的一件小事去做,没有宣扬才更让人敬佩。
真正的男人就是这样有担当,自己再苦,也不要父母帮着养孩子,自己再苦,欠国家和别人的钱都要还,不管多晚。
在记者会上,有人问他是什么让你改变,不会是爱和金钱吧。
他回答,现在是知道为什么来打拳击,牛奶。
你以为你在教我什么新东西吗?
像“拳击是危险的运动”?
你不知道三班倒高楼作业也可以要人命?
有多少人在夜里死在纸皮箱里,只为了省下房租钱?
那些人只想养家糊口而已,因为像你这样的人还没有想出一个方法去赚钱又不要人的命。。。。
这是我的职业,我知道。
为生活斗争,没有退缩,害怕,犹豫,就是要赢比赛,能带妻子去高级餐厅吃牛排,孩子们不失望的眼神,一个真正的一家之主。
另外他对妻子的爱,是温柔的,深情的,甚至感觉有点气管炎,不应该说是很温驯的,简直就是个大暖男的形象啊。
特别是在妻子泼了麦克斯一脸水的时候,他拦住JOE,淡淡的说,对不起,请把账单寄给我。
麦克斯更补一句,你都需要老婆帮你出头了,詹姆斯慢慢的看着他,笑道,对啊,她就是这么厉害,在场所有人包括服务生全都笑了。
真正厉害的男人不是靠拳头,争吵,挑衅,言语,而是骨子里的无惧,面子是什么,不在乎,挑衅是什么,不理会,愤怒只会显得你更害怕。
真正高手从来都不是使用蛮力,轻轻的一个微笑和抱歉的手势,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当一个男人略微低头朝你微笑,那简直就比一把利器更有杀伤力,简直就是最帅了,没有之一。
当场宣布能有这么厉害的妻子的我,你更要小心了。
尊重女人的人,更有魅力。
在这场戏里,詹姆斯,面子和里子,全赢了。
再想想现代人,不是为了一点事情,面子,就跟别人打的头破血流,会觉得你很MAN吗,NO简直就是个笑话好吗,请学学男主的气势,修炼下内功吧,由内而外散发的人格魅力,回应我该回应的,忽略我该忽略的。
电影有很多这样感人的小细节,导演的安排无时无刻不让你看到一个完美的男人,他不是上帝的宠儿,有过跌倒,第二次机会给他,就是生活下去,很简单没有过多教导华而不实的东西,反而这样真实的人,才让人觉得可爱,让人爱。
其实这个电影的英文名字更加意味深长,CINDERRELLA MAN灰姑娘男人,灰姑娘一般是说被埋没的人,用这样一个典故来形容一个铁骨铮铮的男人,乍一看很娘,但看完电影你会觉得这个故事就是在讲一个灰姑娘的事情,只是没有王子给他玻璃鞋,他是靠自己的信心重新找到了玻璃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是我想说的,人生就是起起伏伏,当jim穷困潦倒的时候,生活给他最大困难的时候,他一直都不放弃,我在他身上看到热爱与坚持的力量,我开始爱上拳击这项运动。
他像人生,坚持是生的希望。
最近一直都不太顺利,心情低落,失败让我不开心,一直都想哭,我看到jim低声下气得向那些拳击手老板要钱的时候,很难过,我想他一定也很难过,因为他的眼圈红了,我也像乞讨般希望我向往的那个学校收我,我也很难过,可能虚荣心作祟,就是觉得那样做丢了面子。
每个人都活得很辛苦,是这个世界让人们活得很辛苦。
拳击手应该要努力向对手挥拳,而我们呢,也应该这样做,对吧?!
我想起了一句土话:生活,它如果要你哭,那你一定要笑,放声笑。
--我想这是真理,我也应该笑。
几乎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既定的结构。
不同于流行音乐明显的主副歌,很多时候电影的结构未必会像《低俗小说》、《爱乐之城》有着清楚的划分,普通观众观影之后也不会回头去探究故事结构,甚至感知不到结构。
实际上,所有电影有结构。
早期的戏剧,古希腊悲剧三部曲形式,莎士比亚五幕剧,都是有着较为工整的结构。
而电影作为戏剧的一种形式,结构自然是不可或缺。
运用最为广泛的,莫过于三幕剧结构。
导演朗·霍华德的许多电影都有着三幕剧的影子,比如2005年《铁拳男人》。
片头字幕:片头字幕能带来额外的信息,朗·霍华德通过引用当年记者Damon Runyon的原话,引入故事的同时,还“自卖自夸”了一回。
2005年《铁拳男人》,拳击手的故事已经烂大街。
真的没有任何拳击手的故事比James J. Braddock的一生更有趣?
无论这个问题的附带语气质疑还是惊讶,只要观众能好奇地进入故事,字幕就完成了任务。
另外,开场的配乐还暗示着,这将是一个温暖而感人的故事。
建置:建立James J. Braddock的拳击生活在开头的几分钟,导演需要尽可能多地完成背景创建,风格确立,提出核心问题等任务。
朗·霍华德只用了5分钟,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类似《愤怒的公牛》的比赛信息字幕说明,故事开始于1928年。
影像中的James J. Braddock意气风发,他是一个有实力的拳击手。
回到家中,他还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生活,妙不可言。
催化事件:经济大萧条爆发看过此前两期“8分推介”的朋友可能很快会意识到,美国的1930年前后,这个时间点不太对劲。
因为就在1929年,美国全面爆发经济大萧条危机,James J. Braddock难免也会受到影响。
等进入Braddock家庭生活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1933年。
他的家庭陷入了经济危机,他不得不到码头找工作,以维持生计。
第一幕的发展:塑造Braddock的硬汉性格从一个意气风发的拳击手,到连电费都交不起,Braddock的反应是自暴自弃还是绝不投降,他的性格很容易就被塑造出来了。
于是第一幕的发展着力表现Braddock如何面对困难时期。
儿子偷东西,骨折,坚持比赛等事件,都是为了初步塑造起他的硬汉性格。
第一个转折点:复出之战为了生活而战的Braddock再战拳坛,他希望能通过比赛赚取美金。
这才是属于他的生活方式,他义无反顾,就算旧伤还没完全好。
这场复出之战才真正带出了拳击电影的味道,朗·霍华德照搬了《愤怒的公牛》的拍摄方式,把摄影机放在擂台之中,恰当地使用拳手的第一视角,试图让观众能零距离地观赏拳赛。
在此基础上,朗·霍华德还决定在剪辑中加入“X光片”,来表现拳手的“内伤”。
还是四个字形容,看着都疼。
饰演Braddock的罗素·克劳在拍摄过程中也真吃了不少苦头,在开拍前要接受专业训练,正式开拍后,罗素曾遭受多次轻微脑震荡,牙齿也曾断裂。
为了使得画面更加逼真,演员被要求出拳要尽可能接近对方,有时无法及时控制,往往就造成了误伤。
2000年《角斗士》中,罗素·克劳也是多次因戏受伤。
戏内戏外,他都真的是一条铁汉子。
只是他再怎么铁,再怎么竭尽全力,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谁都会显得无能为力。
本想来个强势复出,没想到自己的复出之战却成为了一个人生转折点,Braddock进一步地陷入到困境之中。
在第一个转折点过后,Braddock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他彻底失去了昔日拳王的光环,比穷困潦倒更绝望的是,他连选择梦想的机会都没有了。
第二幕:绝境求生第二幕的前半段,陷入绝境的Braddock再遭打击。
穷到忍无可忍的妻子做了一件超出他底线的事。
为了弥补妻子的“错误”,Braddock彻底豁了出去,他连尊严也没法要了。
当看着他拉下脸去“乞讨”的时候,男人的辛酸苦楚,就这样赤裸裸地被呈现了出来。
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为了承诺。
为了责任。
为了家。
家庭是Braddock在绝境中唯一拥有的,他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守护,正如他在擂台上不惜一切地去战斗。
同样的,“认输”两个字,根本不存在的。
中点场景:Braddock大战Griffin由保罗·吉亚玛提饰演的经纪人Joe Gould是推动剧情的重要配角。
眼看老友Braddock落魄到连尊严都不要了,Joe开始想办法帮忙。
他的出手相助也不是毫无根据,有多年的友情为基础,再加上他是被触动了,后来才会越帮越多。
在Joe的操作下,第二幕剧情得到了有力推进。
他的存在让观众相信,Braddock还有重新崛起的机会,一场艰难的翻身仗正在逐步逼近。
此时他已经连过气拳王都算不上了,每天只能上班打工挣钱,哪还有空练拳。
工作机会如此难得,万一比赛受伤,老本肯定是果断炒他鱿鱼,输了比赛,丢了工作,得不偿失。
就算真的有机会再次站上擂台,他愿意冒险吗?
毫无疑问,必须会。
于是电影有了一场精彩的“中点场景”,Braddock大战Griffin。
可能这场大战并不是发生在电影的最中间,不算是“中点场景”,但却有着类似的作用。
“中点”除了将故事一分为二,还负责引入新事件,帮助第二幕故事的发展。
显然,这场戏承接了第一幕的转折点,同时为第二幕的后半段的转机创造了机会。
第二个转折点:两场逆袭之战Braddock是否愿意冒险,并不是重点。
影片真正要解答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冒险重返擂台。
然后,妻子Mae的角色开始发挥作用。
本来她就不怎么喜欢丈夫从事如此危险的运动,现在又要冒如此大的险,反对是正常的。
不打拳的Braddock,穷是穷了点,但至少人是健在的,不用她每次比赛都忧心忡忡了。
不过在Braddock看来,放弃拳击,就等于放弃生活的主动权,只有等大环境变好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摆脱困境。
是求得“安全”,但陷入被动;还是主动出击,但要赌上一切。
面临这个矛盾抉择,Braddock的态度明确。
他要继续战斗,为了自己,更为了家人。
到了第二个转折点,连续的两场逆袭大战,家庭与拳击赛场联系越发紧密,显著的标志是有关家庭的场景剪进了赛场,强调Braddock是为了家庭而战,所以他的意志坚决。
而在体育比赛中,最后取胜的关键往往是对胜利的决心,尤其是在双方势均力敌之时。
在这两场大战中间,不知是导演还是摄影师的想法,一个漂亮的蒙太奇,在摄像头绕场一圈,把Braddock直接带到了下一场比赛,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三幕:决战。
两场逆袭之战掀起了一波小高潮,不过这时,电影才进行了将近三分之二,朗·霍华德没有急着“趁热打铁”,而是选择为高潮部分的大决战做点悬念铺垫,营造一种悲壮的气氛。
与Braddock上演终极之战的是重量级冠军Max Baer,他不可一世,速度力量都占尽优势,Braddock跟他打,简直是鸡蛋碰石头。
不知历史上确有其事,还是编剧的添油加醋,Max Baer还曾经在擂台上直接一个重拳把对手给打死了。
拳击协会警告老拳手Braddock,你上去跟他打,是在送死。
Braddock得知Baer打死过两个人的事,也可以被视为第二个转折点。
不过既然是拳击电影,把拳赛作为转折点可能会更加痛快。
得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后,Braddock陷入了新的矛盾抉择。
冒着生命危险去打,还是知难而退。
电影的主题也随之升华,最后的决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胜负问题,而是Braddock为什么要坚持打拳的问题。
这也是第二幕中,电影所提出的核心问题。
原来导演不是为了铺垫而铺垫,他还要解答的这个问题。
Braddock在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答案,冒险上擂台,失败的话他失责;可是让一家人穷困潦倒,让孩子挨饿,这已经是失责,作为父亲的职责。
只有选择战斗,才是肩负起责任的做法,身为一个男人的做法。
高潮:Braddock大战Max Baer有了前面的神铺垫,Braddock与Max Baer的大战既充满悬念,又让人紧张不已,想快点知道结果,又担心结果真的会十分悲壮。
观众已经不只关心胜负,还更担心Braddock是不是会被真的打死。
对于Braddock来说,这不再是一场拳赛,而是一场生命的搏击。
他用生命去打拳击,正如他用生命去守护家庭。
结局:回顾人物事迹当高潮出现后,最好简洁明快地奔向结局。
《铁拳男人》就是这么做的。
结局部分是传记片的一贯做法,回顾角色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历程。
《铁拳男人》改编自美国二三十年代的著名拳击运动员James J. Braddock的真实经历,故事其实是有些老式励志,不过凭借导演一流的讲故事能力和演员的卖力表演,影片还是取得了极高的口碑。
豆瓣8.7,IMDb8.0,烂番茄新鲜度80%,评分可以很好地反应了观众的肯定程度。
故事老套不是电影拍不好的借口,良好的结构可以支撑起整个故事。
不是说为了要让作品看起来更“工整”,更像是电影,而是要把故事的力量展现出来。
好莱坞励志电影难以过时,剧本有着三幕剧等成熟的结构是重要的原因。
James J. Braddock的经历确实是个好故事,不然很难打动好莱坞大咖去拍。
而在一流电影人的操作下,观众感受到故事的力量,叙事方式再怎么司空见惯,也不阻碍《铁拳男人》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
生活艰难,但你没有理由去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铁拳男人》
男人的刚毅与责任可以撑起一片天。
至少铁拳男人给我们的感觉是如此。
我曾尝试从另一种角度去看这个男人,实际上他并非狂热的拳击手,大部分情况是被生活所逼,他所处的年代和社会迫使他不得不用自己的生命去搏斗生命。
说到男人的刚毅,布洛克似乎只有一次接近于掉眼泪,当他走进拳击委托管委会,那种对于渴望得到帮助和用软帽接收馈赠时复杂的表情,恰巧衬托这一个男人刚毅坚强的一面。
他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他有区别于常人的感召力,他真诚,平和,似乎还很睿智,这样一个男人最终成为普通民众心目中的Hero,在美国这样一个社会中并不奇怪。
尽管他的生活从一个巅峰走向另一个巅峰,似乎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日子,只不过任何时候的困难、酸甜苦辣并不曾将他击倒。
不是中国人在社会动荡时期面临无米无炊的境地,身处自由国度美国的底层民众同样面临生活的问题,只不过,在必需的时候可以申领社会救济。
当办事员在疑惑中给予布洛克有限的救济金时,那种对社会的感恩我们是可以从布洛克眼睛里读出来的,因此当迈克受伤时他并没有产生对哪个制度的仇恨与无奈。
他退还的那一卷救济金,不正是表明导演对这个自由国度的留恋?!
于是我这样认为,对于社会的回馈以及从社会获得回馈是相互的,最终我们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坚守自己的信念。
男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哺育家庭、回报社会,而不是懦弱的认为被社会所抛弃。
布洛克与叱咤拳坛的贝尔有本质的区别,他始终保持一种低调的姿态,他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一个美丽女士的丈夫,他有他的责任,这种责任从他取出鞋油伪装自己断肢的那一刻起,始终贯穿整部影片。
教堂前与迈克的冲突,完全体现出两类人对于贫穷截然不同的态度,无疑布洛克是保持乐观和开朗的心态,害怕贫穷和憎恨贫穷对于个人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处,懦弱的人在牧师的祈祷下是进入不到天堂的,只会给生者带来无限的哀思。
在与贝尔的对决中,布洛克差一点要放弃,但那闪现的迈克妻子悲伤的墓地穿越正是给他以家庭责任的无限动能。
我们不能忽略乔伊这个看来似乎是吸血鬼的经纪,我很佩服他对于布洛克有前瞻性的眼光,也羡慕他们两个在平淡中建立起来的友情。
乔伊几乎倾家荡产的做法,通过两个女人的对话,突出显示家庭成员对于他们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这虽然是一部暴力芭蕾穿刺其间的电影,但我不得不这样认为,这其实还是一部充满爱的温情电影。
铁拳是一种信念,一种责任,有了这种信念和责任,男人无往而不胜。
如果你不爱拳击,请把它看作是一部讲述希望的电影。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里,总是有好好坏坏的运气。
只是,在坏运气到来的时候,不要放弃希望。
面对大萧条,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在遭遇自己的不幸;当你不得不为一份工作四处奔波的时候,你可以抱怨,可以哭泣,但是请不要失去希望。
尤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面对史无前例的漫长萧条期,当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通过节衣缩食去度日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和运气做赌注。
我们在赌一个转运的时机,在赌一个让自己和家庭重新振奋的机会,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个铁拳男人,他所代表的,就是这种希望。
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我们都会遭遇很多的磨难,接受下来并重新振作,未来并不漫长。
时间或许要等待度过,但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做好全部的准备,去迎接那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时刻。
在经济形势严峻的当下,《铁拳男人》无疑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经济萧条,失业率猛增,人们活得没有希望。
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家庭的支柱,该如何应对?
罗素·克劳饰演的布洛克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后终于找到了自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带一家人走出困境。
励志、好看、鼓舞人心。
最难忘的情节是布洛克晚上打拳,打得对手满地找牙,万千观众高呼他的名字,俨然大明星。
而白天还要穿着破烂的工服,托着断臂在码头上找工作。
英雄为五斗米折腰,看了心酸,但又充满敬佩。
有责任感的男人为了妻儿做什么都不丢人。
HE'S A REAL MAN, BUT MORE THAN A MAN.
“No point in punching things you can't see”。
2007-11-5
拳击很精彩。
这男人 天生演英雄
印象不深了。
为何评分那么高?只是一部普通的好男人片子罢了,其节奏的把握比百万宝贝差远了。
铁甲钢拳完全是山寨版嘛
很棒的 带入感
算是拳击题材中很不错的了 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第一次看到拳击电影的主角这么平静
这电影给了我太多感动,
只不过因为他赢了
够男人:耐心、爱女人和孩子、正义、情商、负责任、以及你打我我一定会打回来的。
刻意营造的苦难,让我很难坚持下去
-0-
主旋律电影看多了
前面4分 结局2分
历史上的布洛克我不了解,但电影里把他拍的跟耶稣一样,完美的有点不真实,大萧条背后的家庭没想到惨到这种程度,我希望这样的人是存在的,那这个世界就真的太美好了,可是人不会完美无缺,比如电影里布洛克的好友跟看起来坏坏的老板,我却有完全不同的评价,这位“坏”老板,在最后比赛前,把风险都反复强调给布洛克听,当然可以说是给自己撇清关系,但至少是尊重合约,而“好友”呢?“别告诉布洛克他的肋骨伤的很重”,所以我个人觉得,凡是个人,就一定有自私,无私的一面,也取决于我们观察的角度,相比之下,他的妻子更令人尊敬!
总之觉得比愤怒的公牛差点什么
灰姑娘先生,男人就做这样的丈夫,女人就marry这样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