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2Our leader said:" We are willing to sacrifice to the last Vietnamese person." We exulted in these slogans. The people couldn't fully understand that behind those heroic slogans, have their own sacrifice. History will judge whether the war was worth the sacrifice.All South of Vietnam is a battlefield. If the American required that a democracy is built on those ruins, that was unrealistic. Clearly, South of Vietnam was more democratic, but in such a violent struggle, the side whose soldiers had fewer doubts and asked fewer questions would win.Episode 3"Our interest there was 70% to avoid humiliation, 20% to China and 10% to help the Vietnamese." You can't just be a neutral witness to something like war. It crawls down your throat, it eats you alive from the inside and out. It's not something you can stand back and be neutral and objectvie and all of these things we try to be as reporters, journalists and photographers. It doesn't work that way.Epiosde 7One day I got on the bus with other recent graduates. We raised our hands and get in the army. But it was not a decision, it was a forfeiture of decision. I was letting my body go, turning a switch to my conscientiousness, just turning it off. So it won't be barking at me.
<越南战争>,非常有历史的厚重感…都知道越战对美国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因此有了这个十集的纪录片,制作精良,立意深刻,非常吸引人…相对而言国人更了解的朝鲜战争在美国就没那么重要了,甚至纪录片都很少…被人称作被遗忘的战争…想全面了解的的话看国内的纪录片是不够的,因为国内的影音资料太少了…纪录片先是从整个越南的时局开展,其实越南的情况和朝鲜半岛,和中国都是相似的…都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争的大背景,尤其是当时苏联领衔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日中天,那么大的中国都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何况越南…也正是因为那么大的中国都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才在朝鲜,在越南那么不遗余力…只是谁也没想到,越南竟然是个这么深的泥潭…整部纪录片都含有丰富的历史镜头和反思,朱玉俯视皆是,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直是一个美国老兵说道:战争谁赢谁输都是没有参加过战争的人去争论的…意思是战争太残酷了,每一个亲临战争的人都不愿意再事后回想,甚至很多老兵退伍后终其一生都未在提及曾参战一事儿…很多老兵后代都是在父亲去世后才知道长辈曾参加过越南战争…我想对于网络上沉迷于大国崛起,沉迷于战争征服的人或许有所警示…现代战争的残酷性是远超常人想象的,其实中华传统就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清醒的认识,“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怜永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等等都是对战争的反省…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妄言战争,妄言牺牲(谁不是儿女,谁不是父母,谁没有家人朋友呢),珍惜和平啊,安稳度日即便平凡终老也不是坏事儿吧…
当Jimi Hendrix那如机枪一样猛烈粗犷的电吉他声一响起,我们就仿佛一群置身在越南沼泽地里茫然巡逻的美国士兵一样,尽管下一秒就可能会变成血肉模糊的碎片,但双脚还是不由自主地前行。
《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生于7月4日》等等的诸多越战题材的影片已经给我们了的许多经典意象:落日的直升机群,燃烧的越南村庄,短兵相接的遭遇战,无止境的轰炸。
但这类Fiction更多的是对小战役、小人物的叙述,而要厘清对历史的来龙去脉,就必须靠documentary这样的体裁了。
而这部2017年出品的纪录片可以说是我迄今观看过的对越战最为详尽的影像叙述了,不但将长达二十多年的越战(正式的名称叫: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以时间轴的顺序娓娓道来,更是试图用美国、北越、南越的三重视角来去展示这场战争中错综割裂的思想和人性。
此片的制作相当精良,大量的解密文字,包括高层人物的电话录音,珍贵的黑白记录电影胶片被重新数字化并修复颜色,就像之前看过的用黑白胶片修复为彩色的《二战启示录》,使得我们跟片中的人物有了一种更接近的距离,观看过程中很多次感觉就是在看一个关于越战的直播,但无处不在的尸体、鲜血和枪炮,又无时不刻提醒你战争的残忍。
战争的过程和细节就不必在此赘述,而且大部分人都知道其结局。
这部纪录片同时在不停的追问,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
尽管美国高层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可能重蹈法国人的覆辙,依然执迷不悟地将五十多万美国士兵送往数万公里外的陌生国度,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白白流血牺牲。
一方面是来自冷战意识形态的战略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历任总统在对民意、选票、外交的玩弄。
但是正如片中一再反复强调的,越战可能是美国自内战以来,国家内部最为割裂的时期。
它几乎摧毁了一部分美国人的信仰,同时又促使一些人寻找新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这场战争也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次“革命”。
而南越政权从一开始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在美国的大量输血下依然无法跟北越抗衡,以至于美国越俎代庖直接出兵才能勉强守住边界。
一旦美国人放弃承诺,立刻变成没人疼的孤儿,经济和军事分崩离析,而那许多亲美的南越人,都没能赶上逃离西贡的轮船和飞机。
从北越的角度看,这场战争实际上花了20多年的时间,让越南又回到了刚刚赶走法国殖民者的状态,而代价是付出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无数家庭的离散,“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整整一代人的的青春被葬送。
更为讽刺的是,越战结束后的20年,美国和越南又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再次携手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历史的无常,翻脸后再打脸。
对于交战各方的士兵和平民,无论是他们曾经是杀人者,或是战争的受害者。
本片始终保持着克制,用平视的角度,通过大量的私人访谈的个人记忆,给予宏大历史背景下一些人性的注脚。
不过遗憾的是相比深入挖掘美国人在整个战争中的各种细节,对越南的描述难免还是显得有些单薄平面。
毕竟这是一部美国纪录片,且越南方面资料的收集可能相对困难。
但是瑕不掩瑜,正如越战纪念碑一样,本片以图像文本为我们展示了一座越战纪念馆,并提醒我们:人们并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配乐堪称一部6-70年代美国音乐史,而越战简直就是美国流行音乐的一座矿源,没有越战的洗礼,无法想象这一代美国音乐是否还能造出Bob Dylan,Janis Joplin,Jimi Henderix等等如此多的大神级的人物。
豆友@奥疯子 制作了一个本片配乐的列表,大家可以一听为快。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397677/discussion/616589636/
越南战争EP1腐朽统冶下的人间地狱,殖民时代到了终结的时候向上提升的渴望为越南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旧势力是阻挡不了的对自视清白的美国人来说,被冷战大的情势所困,介入这么一个肮脏的泥潭,就是先天失败整个世界脱胎换骨,旧的行事方式越来越行不通,越来越不被人们接受这么一个小地方,却有这么多外部势力介入,以致于战乱久拖不决,无法定出胜负在这样一个失败的悲惨的国家,冲突各方像野兽一样残酷行事“尾巴摇狗”好像上天操弄,一旦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价值标准和行事逻辑全变了我能理解个人智能,但群体智能倒底是什么东西???
EP2大脑没什么特别的,是个局限狭隘的东西,否则怎么解释心灵创伤肯尼迪新朝,冷战意识扭曲现实,一旦开始,就会越陷越深顺昌逆亡,取人心夺人命,仁慈和狰拧都是大国权力游戏的面目两种战略对撞,事实证明,美国人那一套不中用不合适,以为是糖果,实际是毒药士兵战斗中情绪麻木在别的地方杀人放火,自家心安理得歌舞升平?
你只持一个大恶人,你怎么不是帮凶,你就会招来大量仇恨EP3LBJ“伟大社会”时代恐惧使人歇斯底里无法停止政治家是另一种令人吃惊的生物控制不住的冲突升级,一步一步的被猪队友拖下水早期向往军旅的美帝青年挺多的啊,反战运动多么边缘南越做仆从的滋味好酸爽啊其实我们在碰壁之前很难知道边界在哪儿,“越过冥河”我佩服不畏强敌的越南人,所有落后的民族都应该奋发EP4无敌是一种幻觉,这根本不是可行目标,我们不应卷入太深这些家伙以为参军能改善他们的生活"Don't worry"征大学生入伍,不像下层那么好唬弄,反战运动基础扩大,由道德运动变成自利运动“如果你有钱,你就不必去”美国站在错误的一边,根本没什么荣誉可言明白了人在世上的可悲处境,我们才追求爱在牌局上,美国是驴子,越南是岩石让国家跌下神台,重新定义“爱国主义”美国佬陷入了失败主义和怀疑主义中EP5战争泯灭人性,让兽性炽盛后天的文明不再压制的住天生的兽性有一种对上层建筑的迷信亟须破除在战场上,你必须且只能依赖你的战友EP6我对世界的种种幻想破灭,脑中的妄念必须被驱除 ,唯有在坚实的基础上好好做人才是出路EP7只要西方继续统治地对,我们只能是三等人青年开始思考命运,而不是盲从权威随波逐流,站出来说NO为么什么要算计,因为有多种利益、价值、对象,而政治家是最精于算计的人如果人民不发声牵制,国家机器的非人属性就会肆意妄为不要让政府成为你的主人,跟国家决裂假如一件事基础就是错误的,最后一定会出现大规模乱象EP8不把美帝打痛,它是不会停下爪子的当组织凝聚力下降时,矛盾就会激化,内乱发生不能自保就会招来外部干涉你多经历塑造了你,决定你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EP9政治家是精于作伪的大师人性中有与生俱来的撕裂和斗争EP10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一个不同的私人的结果私人的见解曾经有南越这么个国家和它的国民,命运遭际令人唏嘘记忆必须好好打磨,否则对不住发生的一切
越南战争 1955-1975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vs由中国和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战场: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
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最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
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北方民族解放阵线最终推翻了越南共和国,并统一了越南全国。
越南史编年一 殖民1858年对越南鼓岘港的攻击标志着法国入侵印度支那;
感觉担任解说的是汤姆·汉克斯,但演职员表里偏偏找不到他的名字,或许是我听觉出错了,不过真的像极了他的声线……首先是片中出现的大量与镜头场景高度契合的六七十年代的反战歌曲,包括鲍勃·迪伦、滚石、甲壳虫、西蒙和加芬克尔、杰斐逊飞机等歌手和乐队,这些歌曲即便现在听来,也仍旧好听,仍旧发人深思。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反战”主旨的歌词应该是其获奖的极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关于越战前的美越两国的大背景的介绍,包括美国国内普通人的生活,包括法国人在越南的统治(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著、梁家辉主演的《情人》便以此段历史为背景);留着山羊胡子、极似中国农夫的胡志明“胡伯伯”的成长、抗争与反击,武元甲大将指挥的奠边府战役,南越吴庭艳兄弟的骄横与专政等等。
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战士基本构成是“19、20岁的高中辍学者,精英、富人和特权者有办法逃避,而他们没有,这不公平。
”是的,这不公平,于是他们来到了半个地球之外的越南,看到了许多他们不愿看到的,这些场景成为了他们后半生噩梦的主要组成部分。
释广德与另外六名僧人的西贡街头自焚,他们端坐在烈焰之中纹丝不动;肯尼迪在吴庭艳兄弟被刺杀的21天后被暗杀时,穿着越南传统服装“奥黛”的龙夫人对杰奎琳·肯尼迪说“你现在知道我的感受了吧?
”与她另一句名言“让他们烤去,我们来拍手叫好就是”同样令人厌恶。
解说者一遍又一遍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说着美国总统的名字“江森”、而字幕却同步显示着“约翰逊”时,让人感到非常、非常不适,尽管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但在我看来,这完全就是个恶意的笑话,哦,江森,江森,江森……街道,丛林,稻田,乡村,茅屋,小桥,山洞……无处不在的尸体,无处不在的硝烟,无处不在的枪声。
忽然有位戴着锥型草帽的苗条女子肩挑双篮,摆动手臂,扭动腰肢,步履轻快地走在越南南方的稻田田埂上,似乎战争与她无关。
德浪谷一战之后,当美国记者采访美军指挥官,让他谈谈北越士兵时,他说:我愿付出任何代价来换取指挥200名北越士兵,他们是最优秀的战士,他们敢于牺牲——这种对敌人的尊重,与抗日神剧里他们对敌人的极度轻视形成了何其鲜明的对比。
1968年之前,常常可见美军驻越南总司令威斯特摩兰的身影,这位历史上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46岁就任)自有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口才极佳的他常常作各种即兴演讲。
凝固汽油弹,落叶剂,这些都成了他后半生被世人诟病的东西。
越南将军阮圣山口述:“(凝固汽油弹)烧得像一条火龙,人们的脸鼻手脚都在着火,像个运动的火把。
”关于被俘的美军,我想多说两句。
他们被俘之后,惨遭各种虐待,各种残酷的折磨,他们被迫接受采访,让他们亲口指责美国政府并明确表示反战。
我仔细观察过每一个被俘者,他们当中也有人害怕,但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仍然很好地保持了做人的尊严。
他们面对镜头不卑不亢,神情平静,淡然,从容,甚至有人偶露笑容,绝无取悦敌军、卑躬屈膝或者流露出恐惧神色的姿态。
这一点让我颇为佩服,我不知道是怎样的教育能让他们做到这样,我想他们不是不怕,只是神色绝不示弱——所有被俘者都如此,绝非个例。
在美联社和NBC记者目睹之下,南越国家警察署署长阮玉鸾用一支漂亮的.45柯尔特手枪在街头枪毙越共特工阮文林的照片早已传遍世界,然而终不如这段完整的视频慑人心魄,阮文林临死前一言不发面无表情,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罗伯特·肯尼迪步兄长之后尘,也被刺杀……一位北越人回忆说:“我喜欢读报,但从没读到过败仗,只写胜利。
这有点奇怪,如果全是胜利,人们会自问,我儿子在哪?
他死在哪?
麻烦的问题。
所以最安全的,是暂时沉默。
”这不由得让人深思。
1968年的局势似乎有了变化:美国国内,“江森”被尼克松顶替;而越南战场上,雪茄不离嘴的二战英雄艾布拉姆斯将军接替了威斯特摩兰。
而在苏联支持的北越,胡伯伯的威望和权利在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头角峥嵘的黎笋。
美国国内的反战声浪越来越高,芝加哥中心巴尔博和密歇根大道交口处,和平示威已持续了一段时间,警察前来平息,国民警卫队被调来帮助,群众高呼纳粹敬礼口号“Sieg Heil”,警笛和尖叫声中,冲突不可避免地升级了。
一位身穿黄色T恤赤手空拳的年轻人被几个手持警棍的警察围住殴打,他仍尽力还击;两位警察拖着一个倒在地下的抗议者飞奔;另一位年轻人被三个警察各提手脚,毫无反抗之力,场面极度混乱……警察在这次抗议示威活动中的所作所为被讥刺为“盖世太保战术”。
“江森”想去芝加哥,但被特勤局告知无法负责他的安全而作罢……到1969年4月,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已出动了五十多万人,阵亡达40794人,花掉了700多亿美金……美国民众在渐渐失去耐心,是该考虑撤军了。
“要让美国人从越南脱身,并且看起来不像是投降。
”这就是尼克松当时所要做的。
终于,握着核按钮的尼克松坐到了巴黎的谈判桌上,“乞求和平”,但事与愿违——战争,或许你可以想打就打,但却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
随着越来越高的反战浪潮,1970年的春天,美军侵入柬埔寨。
到6月底他们撤出时,白宫接到的报告是,他们打死11349名敌军,缴获22000件武器,摧毁11688个地堡和建筑,但此时画面上出现的,却是满地手无寸铁的平民和儿童横七竖八的尸体。
随后,17000名南越士兵侵入老挝,然而一半人死伤或被俘。
南越军官陈玉会带领的600人的一个营,战到最后被迫投降,活下来的仅仅55人,不足一成。
南越的总统如走马灯一般轮换,现在统帅着世界第五大军队的是阮文绍。
1974年7月27日,尼克松因滥用职权被国会弹劾;8月9日,为避免被弹劾,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辞职的总统。
好歹,他占据了主动。
与此同时,阮文绍将自己关在了西贡的办公室里,他将南越的生存置于尼克松个人的承诺之上。
可而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南越在换总统,美国也在换:尼克松下去,福特上来。
1975年3月29日,北越军队攻占了南越第二大城市,岘港。
美国记者说,“岘港不是被占领的,而是崩溃于自己的恐怖。
”北越军队离西贡越来越近,南越军队和美军开始撤离。
混乱不堪的撤离场面,呼喊声,哭泣声,怒骂声,航母上的南越直升机被一架架推入海中……在前步兵简斯克鲁格斯的倡议下,一个非营利组织成立了:越南老兵纪念基金。
他们募捐做计划,最终让65万美国人捐出了800多万美元,并在林肯纪念堂旁边,设计建造了越战纪念墙——V形黑色花岗岩线条在倾斜的青草坡地上融合;而这黑色疤痕一般的造型,代表着悲伤、耻辱与堕落。
在这个疤痕之上,高大的黑色花岗岩墙体之上,镌刻着57692名阵亡者的姓名——他们应该被他们的国人铭记。
或许,“他们不是英雄,而是受害者。
”有人这么说。
越战,带给美国的是什么?
带给越南的是什么?
带给世界的又是什么?
这部纪录片给出了答案。
10集990分钟,竟然全看完了,战争就是一些为了权利和面子的政客发起的可怕斗争,尤其各种形式的内战都是不能容忍的自相残杀。
无论输赢无论战争的意义最后多大,都不能掩盖战争罪恶的事实。
新闻与媒体的自由报道,可以让每个人客观的看待一件事,谁对谁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国内什么时候能以中立的观点拍摄一些战争纪录片?
如果非要给它定一个时间的话,我想应该是一万年吧……
1.深入思考人类历史越想越虚无,所谓历史的重复、重蹈覆辙,一切只能归因到人性。
人性本身的阴暗面就好比引力,将人们无可避免地带向一次又一次的历史黑洞。
2.越南战争到底谁是胜利者?
按照杀伤比肯定是美国人,但如今人们评价越战只会用上“泥潭”二字。
北越最终统一越南,但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越南,代价是百万条生命,现在还不是要和美国人做生意。
3.太宏观的东西过于虚无,会怀疑人类到底有没有理智。
但每个个体的经历却都实实在在,让人心痛。
人类的情感太过奇妙,从“单纯的仇恨”到两方老兵战后相拥在一起,证明这种被掀动的莫名的仇恨注定不会持久。
4.美国记者站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前,说希望再有统治者发动战争时可以先在这里反思一下。
那么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地方吗?
5.一部客观翔实的纪录片,带领我了解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但我花了10个小时也不过是了解了围绕中南半岛某国几十年的历史,人类全球数千年历史还有很多等着我去了解。
6.希望我们也能拍出这种程度的纪录片,纪录我们自己的历史。
7.豆瓣的评论区真得看吐……
越南战争,指的是1955年至1975年间,北越共产党政权与南越西贡政权对峙的战争,这当中又以美军介入扶持南越的1961年至1973年间最为著名,中国和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此时期支持北越共产党。
美军先是以派出军事顾问,提供军事援助的形式,训练和武装南越部队,继而出动特种部队直接参与对北越游击队的清剿,最后 升级为大规模介入,美军在越南投入海陆空兵力总数最高时达到了50多万。
但是,由于同时期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对北越的大力援助,美军没能在军事上彻底消灭北越军队。
特别是在朝鲜战争之后,美国方面顾忌中国的再一次介入,一直没有跨过北纬17度线进行大规模的地面军事进攻,使得越共得以北方为基地,坚持对南越的游击袭扰。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对越共大力支持,从枪支,飞机到被服,药品,中国当时都优先提供给北越,不仅如此,中国还帮助北越训练军队,派出高射炮部队,铁路,工程,运输等后勤部队参与北越后方防御与建设,这些部队秘密开赴越南北方战场,最高年份达到了17万人。
中国援越部队与苏联为首的华约顾问团一道,帮助北越撑起了天空,抵挡住了美军的空中进攻。
最终,美国政府在持续了多年的劳而无功的越南战争后,放弃了南越政权,撤军回国,北越在1975年统一越南全国。
战争结果以北越胜利告终。
这背后是中国和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东南亚的一次胜利,而美国也因为这场战争的影响,进入了战略收缩阶段。
此次战争,西方称之为"越南战争"。
美国为什么会败,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可以说在越战刚结束的时候,越战的非正义性对美国人民心中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引发了无数的学生运动,涌现了了无数的反战艺术。
可随着时间的推演,大家逐渐忘记了越战,新一代的美国人对越战细节几乎一无所知,越战老兵反而成了国家英雄,越战反而成了正义的战争,越战对美国的影响反而是以一种吊诡的方式,增强了美国的军国主义思潮,极大的降低了美国干预他国事务的底线,促成了更多的美国政界欺骗民众的行为。
1&2.越战发端于反殖运动,后胡志明在美国帮助下也赶走了日本,二战后法国企图继续殖民越南,但胡志明率领的政府在奠边府取得绝对性胜利而奠定了越南反殖成功。
胡越偏向共产,美国为维护冷战利益,于日内瓦协议后支持了南方新政府,双方约定用选举决定越南的未来,但南越率先撕毁约定,越南形成南北局势。
北越更得农民心,以敌后形式攻击南越,南越应对得野蛮而专制,后以佛教徒自焚为标志实现了对南越政府的推翻,后续上来的政府由于缺乏足够正当性,对南越的统治力逐渐衰落,另一方面肯尼迪因为年轻面孔频频在国际上被轻视为优柔寡断,因此他在综合顾问的建议后明确知道,发动越战可能会深陷下去,但不发动他将失去下连任。
后他被刺杀。
3.接替临时总统对发动越战很谨慎,却意外因此而获得选举大胜。
但越南局势却是北越和美军敌意、摩擦不断加剧,北越一步步取得战争胜利,美军一些派驻军人也在此过程里牺牲。
1965年美国政府在进退两难中因为被羞辱的原因决定进一步,正式派军前往越南进攻北越。
战争初期美国国内便有反战的小规模运动。
美国媒体初期对战争的报道也是积极正面掩盖灰暗的,但政府不断在增加派军。
随着几场战火的结束,美国政府重新考虑和谈或应对越作战军官要求继续增军,结果是尽管按当时预估战争胜利可能性不到三分之一仍决定继续增军20万。
士兵莫吉是大叙事下的另一条叙事路线,专注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变化。
4.美府组建国际联盟支持越战,获得小部分国家支持,国内反战运动逐渐扩大。
越战没有绝对的前线、领土划分,美军有用敌对死亡人数统计来衡量成功,战火因此有向平民烧去的趋势。
胡志明小道在反法殖民和越战中都对越军物资运输起了很大作用。
国内反战运动继续扩大,马丁路德金站出来引领反战运动,但民间也出现了两方敌对的爱国主义。
美府内部也出现摇摆,但因为担心民间反战运动是国外势力引导而并没有选择倾听,而是继续满足威斯特摩兰将军的建议继续增兵。
越战这边的美军也困惑于这场不太合理的“保卫”战。
士兵莫吉离世(这条线就这么废了?
)5.美军里的非人道主义表现,用一些词语区分不同国籍的人,慢慢将之视为非人的存在,提升自己的适当性。
虐待平民事件被政府遮蔽。
国内民权运动也逐渐进入高潮,学生出来抗议。
而新闻报道的更新则越发频密,美军内部一些士兵会认为,自己被当做类似于真人秀的演员,因为国内民众对于战争的残酷根本不能感同身受而感到气愤。
前线战事也进入最惨烈一刻,北越发动反击。
美府继续对国内外反动都采取强硬的态度,政府内出现有巨大分歧的声音。
6.北越开始反击,结果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越来越多的越战新闻纪实以画面的直观方式出现于美国大众,尤以一则南越局长当街亲自用枪直射北越战俘脑袋这种极具冲击力的极刑视频为代表,深深撼动了美国国内大众,战争的正当性被进一步质疑。
而另一方面,因国际大环境而割裂的越南,双方对彼此的敌视也衍生出很多不必要的冤枉伤亡,例如北越反击失败后对数千人的残杀,这样的死亡最是让人无语。
回到美国国内,68年,美府迫于民众压力和对战争最后形式的失望,终于与北越开始和谈。
同一年,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国内各样民间运动进入最高潮,各地硝烟弥漫。
伴随着美国国内的动乱,全世界也开始了种种民权运动,似乎全社会都在割裂,越南战争或许不是最直接的因素,却的的确确是其中一个因素。
中国国内于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
7.由于约翰逊宣布不参选下届总统的原因,导致新总统的选举格外激烈,又伴随着国内民间运动的火爆,为大选更是增加了另一端别样风景,而各选举团也纷纷都以停止越战为行政方针而呼吁选民为自己投票。
大选临近,约翰逊总统宣布和平谈判即将取得进展,对北越长期的轰炸将停止,但不久南越表态将退出谈判,背后原因是尼克松为了获取竞选胜利从背后许诺南越政府,等他上台后将给予他们更多好处,交换条件就是南越政府得配合他让和谈暂缓,战争继续,约翰逊总统震怒,但由于他的证据是靠窃听获取,也不能公之于众。
嬉皮文化。
北越政府对于境内民众的欺瞒以及一些领导人对于自己子女保护。
大量美国士兵的消费主市场集中在西贡,而10%的美国进口消费物资也被南越窃取流入黑市,南越政府大面积的腐败,但这一切也为西贡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大量南越的农村人口涌进西贡,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同时南越人民一方面对政府的腐败极为不满,另一方面又享有很好的言论自用,“腐败和自由”。
8.美军与北越的战争存在,针对一些山头双方大打出手,美军占领后却因为没有价值又撤出,这样无意义的战役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尼克松上台后,国内民间运动热潮逐步褪去,他的政府也决定从越南撤军,即便是和谈不成的单方面撤军也在所不惜,因为国内反战呼声越来越高,但同时美府又开始增大了对南越军队的武装支持。
69年胡志明离世。
美军内部发生士兵谋杀士官的事件。
美军的屠民事件又一次的在国内曝光,反战运动又一次高潮,运动中人群冲向警察,而另一边学生的理想主义最后变成一次军民对立的流血事件,反战运动越发失控。
尼克松因为柬埔寨国内发动的政变,又派军入侵柬埔寨。
9.厌战情绪在美军中不断扩散开。
国内尼克松政府包庇了越战时屠民事件的当事军官。
退伍军士组织起来开始要求政府不在欺瞒以及停止越战。
反战运动在社会上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南越为主导的对北越发动的侵略战失败的很彻底,尼克松却掩瞒了下来。
一些关于前两届政府内部对于越战形式的判断被媒体揭露出来,尽管尼克松想阻拦,但被大法院驳回,内容于政府一向的宣传几乎截然相反,国内人民虽然反感反战运动对于生活的消磨,但也清楚知道越战里政府的虚瞒,政府公信力继续下降。
尼克松政府对于机密被泄露担忧和愤怒,他们开始反扑,水门事件的开端。
另一方面尼克松政府开始接触中国政府,这让南越领导人陷入危险感中。
72年,尼克松获得连任,也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协议,中苏的配合终于让与北越的和平协议得以缔结。
一些美国演艺人士去到北越,为北越政府鸣不平。
一个越战被俘士兵多年后回忆被释放那一刻的细节仍然忍不住落下了泪。
10.越战结束,最后的美军撤离得很狼狈。
士兵自从入伍后终于回了家,但不敢喧哗,因为邻居的孩子都死在了战场上。
一位女兵的八个兄弟,两个儿子都牺牲于越战。
北越统一越南后并没有刻意制造血腥事件为自己去做证明,但越战造成的分裂仍然延续至今,北越政府不允许民间南越家属去缅怀逝去的亡魂。
统一后的越南,北越的共产主义也和其他两个社会主义政体一样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国家进入更加赤贫的阶段。
越南也留下了不少美国的痕迹。
而对于美国政府,他们似乎想忘掉这样一场失败的战争,忘掉为这场战争付出生命和其他代价的亲身参与者们。
越战士兵组织起来,制作了越战逝去士兵的纪念碑,它鼓励了不少参与越战的美军。
而越南一方太多太多的年轻生命因越战逝去,而他们只能永远沉默的躺在那个“据统计”的冰冷数字之后,没有姓名。
真心无聊和重复 一点不精彩……………………………
soso,摆脱传统主流的回顾,年轻的克里那个尖嘴猴腮。。。
终于看完了10集,每集两个小时真心考验人的耐心,但同时这部剧细节太棒,特别是配乐。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那些消逝的年轻生命,不管是美国人,还是越南人,就这样没了,为了一场虚无。留下的人们,正如最后一集的标题,永远承受着记忆的重量。
对越战、冷战、苏联、“自由”、爱国的反思非常深刻。在强力的政治的宣传下,被煽动的民众极其容易变得狭隘。Bob Dylan 的歌词真是太好了
好辛苦,看的都好辛苦。总是想起许鞍华的怒海狂奔
终于看完10集…这可能是最残酷血腥,最震撼的一部战争纪录片之一,战争面前,生命犹如草芥,生死不值一提,如蝼蚁一样随意践踏。纪录片里许许多多的镜头,都能给你带来沉重而又难忘的震撼和残忍,让你忍不住回头看完一遍又一遍。你能在10集的纪录片里了解到当时30年的越南历史,“没有熟读历史的后果,那就是你将重复历史的教训”,这句话尤其深刻,因为片子里片段都在诠释着这句话。片子的最后终于感叹越南迎来了真正的和平的样子,死神和杀戮终于离开了这个国家,让人体会到和平是多如此的弥足珍贵,300万本国同胞的流血才换回来的安宁。战争面前,永远没有赢家。我好奇今日平和的越南是否牢牢记住这段历史,是否记住了血与火的过去,还有几百万冤魂的无声呐喊。记住历史,是为了不让历史重现!
太枯燥,看不下去呢
弃了,看得直恶心
A
善于反思自己错误的国家,注定会碾压夜郎自大国家
30分钟弃,美国人真他妈不要脸。倒是颠覆了过去“西方(美国)社会对战后史有所检讨”的乐观印象:史料、史实上原则性、根本性错误都不算,整一个“反战败不反战”的丑恶嘴脸——美国所谓反越战现在看来大概只是输怕了(笑)。把胡志明塑造成首鼠两端的政客,有意识割裂越盟(Việt Minh)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反过来却放大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对胡志明所领导武装的援助、将美国战后对印度支那的介入说成迫于形势、将越南的民族独立运动暗示成为苏联授意……合着美国是国际政治界的白莲花呢:也不看看是谁发起的“冷战”!最无耻的是模糊战争性质再借由已经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美国越战老兵之口强调越共(Việt Cộng)的狡猾残酷以掩盖自己道义上的瑕疵……嗯,还不忘捎带黑一把中国。刚开场就如此恶臭,再见。
美国在印支面临一种情况:如果美国人打了胜仗,那么越共就会从容不迫地越过边境撤到老挝和柬埔寨去,然后美国人要追进去,西哈努克亲王就会提出严正抗议,全世界都会谴责美帝新殖的罪恶企图,然后共在柬埔寨建立基地,把柬埔寨变成自己的傀儡,然后打回越南,国际舆论就像是睁眼瞎一样看不见,所有左壬报刊都好像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美国人如果打输了那就是你输了;如果打赢了,那不算是你赢。这个仗是没法打下去的。除非他干脆直接撕毁国际法,干脆把印支全部占领了。但是美国人又太讲体面,不可能这么做。所以你无论多么强大,你肯定是要输的。
单从打仗来说,美国拥有强大兵力和火力,却在小小的越南无法取得胜利。原因个人认为:1.约翰逊优柔寡断。2.美国国内思想太涣散,士兵在前线流血牺牲,国内这一群群的人不给鼓劲,还一个个的打出停战旗帜说停止伤害越南人。心都不齐,如何取胜?另外美国士兵远不及二战中德军士兵齐心和具备服从意识。3.美国士兵对越南可怕的丛林地形不熟悉。4.越共和当时的苏联士兵一样,成长于恶劣环境不怕死不怕苦,越共不惜牺牲一切代价以取得胜利,包括士兵性命。而美国人给士兵物资很丰富,总是有优厚的物资救援。换句话说,富人家的孩子跑到山沟沟里和皮孩子打架根本打不赢。
好看。持续十几年,总统换了几届,洋基大兵一波波经历像西西弗斯般无意义的苦战,中后期心理变态,以VC死亡人数作为战绩指标,对越南百姓奸杀虐待,弄死后为指标充数。美兵家属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丈夫是为一场没意义的战争受苦受死,自欺欺人编一个为国家的谎言。一些经历二战的高级军官也畸形恋战。
立场稍微有点倾斜。阵营不同,不作评论。
立场嘛,肯定是是站在米国一方,反思有但也仅仅是有,整体节奏不错
绝对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棒的纪录片。这场战争,无法再像二战一样被无可置辩地定义为“正义与邪恶的对决”。毋宁说,这是一场由意识形态对峙引发的巨大悲剧——中苏给北越提供大量物资支援,使北越有足够的底气拒绝任何和平谈判、延长战争;而美国则直接以本国军队介入,在轰炸中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双方都有错杀、滥杀的罪行记录。战争硝烟散去后,真正受到摧残的是普通士兵、牺牲者的家庭与逃难的平民,还有被污染的生态环境与被炸成废墟的家园。作出错误决策的高层要人却不用亲身遭受这些痛苦。但愿这场悲剧能警醒后世的掌权者——在将自己祖国的无数年轻人扔进无情的战争绞肉机之前,三思而后行!
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前4星是给那些史料的。撇开意识形态不谈,他们的反思还算中肯。泥潭……
中间几集拍的比较混乱,就像是在越战泥沼中的美国一样混乱。对越战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原来有长长的三十年的内乱。百姓太苦了。一地尸体真的很震撼。有名的照片也都涉及了,被当街枪毙的越共和被燃烧弹击中的女孩。还是感慨太阳底下无新事。美国对乌克兰一如昨日对南越。
美国很善于掩盖真相,包括用真相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