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正好在写关于这个的论文,心血来潮来嘀咕几句。
这电影把哲学里的著名命题The Ticking-Bomb Argument搬上了荧幕,赋予了其生命,信仰,过去跟未来。
单纯哲学地来看,Bordy就是大哲学家Kant,Kant主张绝不把人当做实现目的的手段,即treat humanityalways as an end and never as a means only,因为一旦人可以被当做means,则世界就会大乱,所有人都可以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尊重他人的价值,把他人当做mean,所以即使是为了拯救上万无辜的生命也不能通过杀害两个无辜的小孩(当然还有killing和letting die的道德区别)。
而H则代表典型utilitarians,即功利主义,认为因为拯救的上万无辜生命多于两个小孩,所以牺牲两个小孩是值得的。
影评里面大家吵啊吵,各持不同意见,现实中,Kant的追随者与功利主义者们关于the morality of torture这个永恒的命题喋喋不休地争吵了几个世纪,到现在仍然没有完全得出结论。
然而这部电影巧妙地为这个命题加上了政治前提与文化背景,现实总是复杂于纸上谈兵。
如果牺牲小我保全大我是道德的,那么炸了洛杉矶使得美国停止对那么多穆斯林国家的政治军事侵略是否也是道德的?
如果牺牲小我保全大我是不道德的,那么见死不救是否也可以是道德的?
H认定他在拯救美国,为正义而战。
Younger何尝不坚信他是在拯救自己的国家,为正义而战。
正义有两个么?
不如说正义有许多个,正义随着阵营而变,正义随着情况而变。
Letting die 也不永远比Killing高尚。
Kant和Utilitarians都得承认,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the universal rule of morality,世事交错复杂,根本无法单纯地分出个善恶对错。
电影里的人物一旦开始了选择,便注定没有赢家。
现实中何尝不是呢?让人不住想起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先说句,这是一部极好的电影。
很多人看到这电影,一定会联想到哈佛法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那段视频,我记得里面教授对台下一学生开玩笑说,哦,让你自己推你就不干了?
现实中,很多人满口仁义道德,一落实到实际便萎了,电影中,女猪脚也不可救药的萎了。
该不该为了很多人的性命而牺牲无辜的人?
为价值观而付出应有代价的底线是什么?
这是该影片提出的问题。
女FBI的仁慈,先导致53人丧生,后导致数万人死亡。
她的理由,仅仅是我们是人,我们不能那么做,让核弹爆去吧。
不能做什么?
不能伤害两个暂时无辜的孩子,起码在她面前。
于是数万人,不知多少个无辜的孩子就死掉了。
然后美国会发动战争,国家机器一旦开动起来,更多无辜的人会丧生,而一切的原点,仅仅开始于两个孩子。
女FBI没搞清楚一件事儿,她没有权利扮演宽容者的角色。
当女FBI拿宪法说事儿的时候,男FBI一针见血:如果核弹爆炸了,就没什么宪法了。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内容许的人性和罪恶同样是有限度的,没有限度的宽容就会滋生没有限度的罪恶。
不愿去干她眼中的dirty thing、不愿看到的dirty thing在她眼前发生,和因刑讯失败而即将引发的无数件dirty thing和更多无辜人的死亡,女FBI选择了前者。
女FBI宁可选择可预见到的百万人死亡的事实,也不愿自己做恶人,自己不背负罪恶感比拯救他人来的更重要 。
这很符合一神教逻辑:如果杀掉你我就可以上天堂,那,对不起了。
女FBI与中世纪的诸多一神教徒没什么区别,中世纪的教徒打着造物主的口号无罪恶感地杀人,她打着仁义道德的口号无罪恶感地杀人,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在死了53个人的前提下,女FBI还能为了自己不背负罪恶感又去维护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家心里都有数)。
在矛盾的价值观下徒劳地挣扎,这是导演扔给我们的西方式包袱,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东方的手段去打开。
庄子云,大仁不仁。
至大的仁慈,好像不仁一样。
女FBI以小仁引发更大的罪恶,H以自己的不仁结束罪恶。
H做过的事儿,他会没有罪恶感嘛?
一定会的,但是他还会做下去,为了更大的罪恶不发生。
为了无辜人的性命,H宁可干下足以让他一辈子内心活在炼狱死后没准下地狱的事情,这个人的身上有东方式圣人的影子。
H明白自己没有权利决定百万人的生死,他仅仅能决定眼前几个人的生死,他没有能力解释价值观的事儿,这点女FBI就虚伪多了。
有一个故事,我记不大清了,说的是,一个和尚渡河,上了船,他发现有一个专门打劫船只的大盗,和尚可以告诉其他人,其他人会杀掉大盗,这样别人就犯下了杀孽,因为大盗当时还没有行凶,和尚也可以不说,这样大盗就会犯下杀孽,选择前者和后者,都有人会因犯下杀孽堕入地狱,和尚后来怎么做的呢?
他自己上前,把大盗给杀了。
东方式的思维,是不做价值观的评判者,而做的是承受者。
西方人扔出了一个让你评判对错的包袱,让你迷糊让你迷惘让你崩溃,可是我们的东方老祖宗很多年前就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我们,世间的对错本来就难以评判,而我们也未必有评判的权力,我们仅有承受后果的能力。
哈佛教授讲座里提到的东西,老祖宗可能在2000多年前就想明白了。
一战时,一个叫亨利坦迪的英国兵,放过了一个德国伤兵,这个德国伤兵后来引发了二次世界大战,难以计数的人死于这个野心勃勃的狂人之手,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叫希特勒。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说这个英国兵该不该杀掉希特勒(因为谁也不能穿越时间,看到未来),而是说,每个人其实没有能力对一件事做彻底的对错评判,女FBI做的正是这种不自量力之事。
二战后期,日本拒不投降,美国决策者决定扔下原子弹,二十万人丧生,如果美国的决策者们有妇人之仁,觉得扔原子弹有违人道,跟日本死拼,可以预见到,日本本土和东亚东南亚以及美国会有更多人死亡。
二十万人,十万倍于电影中的俩小孩,决策者们还是干了。
因为只有战争才能剥下人性和价值观的虚伪外皮,和平时期歇斯底里的反思简直轻如狗屁。
如果顺着西方式的思维来看这电影,的确会让我们陷入一个矛盾的境地,所以,不妨我们脱离开西方人的价值观,用我们老祖宗曾经说过的话去审视它。
讨论杨格就像讨论杀小孩的犯人,就像讨论拉登....谁都知道东方快车谋杀案真正的剧情....对恶魔大家采取什么态度....如果给你一次审判拉登的机会,你会怎么做....??????????????
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利益谈判。
和老板谈工资,和房东谈租金,和女朋友谈去哪吃饭……这个世界每天也在进行着利益谈判。
巴基斯坦与以色列在谈政治,美国和中国在谈经济,警察和匪徒在谈条件……《战略特勤组》以一场利益谈判开始。
一个恐怖分子以三枚微型核弹威胁美国政府满足其要求,而美国政府则派出了谈判专家进行斡旋。
我们每天都在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进行选择。
是否给乞丐零钱,是否要说一个人的坏话,又是否会为一笔财富而伤害朋友……《战略特勤组》以一个道德选择结束。
你是会站在恐怖分子一方希望炸弹爆炸,还是希望炸弹不会爆炸?
关于《战略特勤组》的角色在《战略特勤组》的这场谈判中,可以分为两个阵营和四个角色。
恐怖分子优素福(简称优素福)与美国政府作为两个对立的阵营,而美国政府中又分为女FBI布罗迪(简称布罗迪);谈判专家H(简称H)与美国政府的神秘代言人(简称政府)。
接下来我将尝试分析下这四个角色在影片中的谈判和道德问题。
关于谈判在一场利益谈判中有如下要素:你的利益——最终目的——你最终希望天平的状态你的砝码——谈判资本——对方在乎你的,和你在乎对方的你的底线——维持这个谈判的关键点——天平一边力臂的最脆弱点,一端断裂谈判崩溃你的利益在图中,你可以把利益理解为你想要的最后状态。
有些人希望天平完全倾斜到自己,有些利益可能只是维持某一种特殊的平衡。
很多人在生活中会经常吃亏或者说谈判经常失败很大程度是不知道自己或对方想要什么。
你本来是应该争取在公司大展宏图,却在加薪的数额上与老板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开除;或者你总给孩子花钱买这买那,但其实你的孩子可能更希望是得到你的关注……只有看到自己或者别人的真正利益的谈判,才是最有效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影片中两个阵营四个角色的利益分析优素福的利益是什么?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他希望总统发布一个声明,包括不再给予伊斯兰傀儡独裁者任何军事和经济的支持,并从伊斯兰国家撤军。
而这个利益背后的深层含义也好理解,那就是作为一名伊斯兰教的信徒,他希望以个人的努力让饱受战乱的同胞获得和平。
而且,影片还在开始告诉我们优素福的利益只是为了声明,并不是为了杀人。
这点很重要,因为几乎同一时间,其他角色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优素福不是一个疯子,他不是变态的杀人狂。
因为所有条件表明,优素福有能力制造核弹并秘密引爆,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自投罗网。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政府甚至布罗迪都曾相信压根没有核弹,一切只是优素福用来威胁政府的幌子。
主动被捕,希望政府能够满足他的要求,然而这就是他的真正利益么?
另一方的利益是什么?
布罗迪、H以及其他美国政府官员们,他们的利益大同小异。
他们的共同利益是成功的解决这次炸弹威胁。
而不同的是政府对待恐怖分子的谈判目的基本一致,那就是不满足任何条件,不受任何损失……听起来很像一句废话,什么好处都想获得却不想付出。
没错,即使是绑匪索要1美元,政府也不会妥协,因为政府考虑的是国家的长远利益。
如果只看眼前利益,为了一个人质而付出1美元,那么明天就会有成千上万的绑匪向政府索要10、100、1000……所以这解释了为什么政府方绝对不会为此而改变1个世纪以来对中东的政治态度。
与政府的长远利益考虑不同,布罗迪和H则更考虑的是眼前这次危机。
布罗迪的角色是一名称职的公务员,她忠于这个国家,她热爱生命。
所以她的利益除了解除炸弹威胁外,就是——保住优素福的生命。
她认为天赋人权,她坚守日内瓦公约,她坚信如果不珍惜一个人的生命,又何谈保护更多人……所以,在谈判初期,她的利益是希望所有人都平平安安。
H是影片中最吸引人的角色。
他是国家的鹰犬,政府的夜壶。
他掌握着刑讯逼供的技巧手段,他被这个国家保护或者囚禁起来,他即被国家抛弃,又在关键时刻被国家利用。
从谈判开始H就不相信他的谈判对象,他想要从优素福口中得到的不只是三枚核弹的地点,还有第四枚核弹……现在所说的利益,还只是这个谈判天平刚建立起来我们所能看到的。
然而,双方如果不加上全部砝码的话,他们是不会暴露自己真正的利益的。
你的砝码下面来说说砝码吧。
砝码是让天平移动的动力,是双方希望互换的,或者是各自在乎的。
如果你没有适当的砝码,你根本就上不了台面;而你若不能不断变化你和对方的砝码,则早晚会被另一端击败。
所谓适当的砝码,根据谈判天平的不同而变化。
当我们生活的社会,钱似乎是一种万能的砝码,钱越多代表着砝码越沉。
然而如果是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水要胜过黄金万两,而这样东西在平时甚至一文不值。
所以,你拿出的砝码,必须是在某一座谈判天平中有效的。
优素福的砝码是什么三枚微型核弹,一旦引爆,将夺取几千万人的生命。
这是优素福上来就放到台面上的。
但在这个天平的另一端看来,虽然对方的砝码体积庞大,但仅凭一个视频无法证明去重量。
所以,随着他们的深入调查和优素福的后续视频,一个精通核武器的专家身份和窃取了俄罗斯近20磅核原料的事实让他的砝码瞬间天平压向优素福。
在所有与恐怖分子的谈判天平上,开始总是恐怖分子压倒性的局面。
而后则要看政府方面的反应了。
政府的砝码?
政府在开始阶段的砝码低的可怜。
他们抓捕了优素福,对他采用常规的刑法审问丝毫没有作用。
于是政府派出了两支采用截然不同方法的谈判专家做最后押宝。
女FBI布罗迪和黑人谈判专家H一个的砝码是——你将会得到你所失去的一个的砝码是——你将会失去更多你仅有的布罗迪的砝码布罗迪采用的是传统人道的与恐怖分子谈判方式。
她收集她的情报、家庭状况、生活经历等等等等。
她善待优素福,询问他的妻儿。
她很早就表明了自己的砝码,她以重新过会正常人的平静生活换三枚核弹的位置。
H的砝码H采用的是更为古老的与恐怖分子打交道的方式——酷刑。
他砍下了优素福的手指、剥落了他的指甲。
他不会采用像中国满清十大酷刑那种能致人大规模伤残或死亡的手段,但是他却能在有限的部位给他造成巨大的身体伤痛和精神刺激,而更为重要的是,他要告诉优素福,如果他坚持这次谈判,他将让优素福失去更多。
于是,一场这样的谈判天平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方是优素福,掌握着几千万人的生命;另一方是美国政府,无能为力,于是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筹码轮流与之较量。
你的底线这里所说的底线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你在这次谈判中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也就是你的天平力臂最脆弱的地方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
当双方的砝码越加越大,底线所承受的压力越增加,直到他无法承重而断裂,整个谈判便土崩瓦解。
而第二个含义是你为了不越过底线而采用的手段,也可以说是最佳替代方案。
和老板谈加薪,如果在数额上僵持不下,在老板发火把你炒掉之前你采取的替代方案。
这里并非是指妥协,而是事先就计划好的。
布罗迪的底线孩子。
很容易想到,自己的两个孩子是他天平上最脆弱的地方。
布罗迪很早发现了这个薄弱点,于是不断的使用给予来刺激他的底线。
给予他与孩子重逢,给予他享受孩子们对他的爱;而H也发现了,但是他并没有早早使用,而是作为自己的杀手锏。
而布罗迪的最佳替代方案:威胁到孩子生命,透露三枚炸弹的地点。
美国政府的底线这个问题牵扯太多,姑且就片论片吧。
美国政府的底线是什么呢?
是人民的生命么?
不能简单的说是。
当超市爆炸引发几十人死亡后美国政府对优素福的要求仍然是不予考虑。
我个人觉得是国家的整体利益。
包括外交政策、包括各阶级的利益,或者简单的说是保持这个国家政治、经济等继续完整的利益。
(这个地方真是不好多说,所以暂时搁置,请多指正)相对来说政府的最佳替代方案就是:可以接受炸弹爆炸,但一定要保证民众无法得知本次谈判,并把整个事件归为单纯的毫无防备的恐怖袭击,并转移民众的视线,将仇恨转移到恐怖分子而不是政府的不妥协。
(证据就是政府神秘代言人说所有政府官员都已经进入核弹掩体,包括他自己的家人。
)布罗迪的底线布罗迪的底线是生命,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则不断降低。
起初是所有人的生命,包括优素福的;而当商场炸弹爆炸后她的底线开始降低,她不再顾及优素福的生命,用手术刀刺向他的身体。
再之后她又把优素福妻子的生命置之度外,在知道可能会有危险的前提下还是允许H的行为。
最后,在最后,她放弃了几千万人的生命。
此刻,她的底线设定在——孩子的生命。
所以布罗迪的最佳替代方案是:在不违背人性的前提下做任何决定,她都可以接受。
说说H的底线吧。
H的底线可以说开始就设置的很低,那就是他所坚信的“成王败寇”的原则。
只要胜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所以,他很早就知道,无论他使用任何手段,只要能够得到炸弹的地点,他将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他的最佳替代方案也很容易理解:没有替代方案……他所做的就是不断不断加大他的砝码,直到失败为止。
所以,我们看到,在H对优素福身体的酷刑完全失效后,他出现了短暂的崩溃。
但是他转而向布罗迪求助。
因为从影片开始,当H选择布罗迪加入他的谈判天平时,他就把布罗迪当成了自己的保护伞。
当布罗迪没有制止自己的行为,他就继续他的方法;而当最终布罗迪拒绝了他最后的要求时,他意识他可以在与优素福的谈判天平上获胜(我也相信如果对孩子下手,优素福会妥协),但是却永远无法在与布罗迪的谈判天平上取得胜利,于是,他承认自己失败了。
以上就是我对于影片中四种角色在这场利益谈判天平上的分析。
接下来的文字是关于道德。
关于道德先讲一个老故事吧:在一个人字形铁轨上,火车从远处飞驰而来,而两条支线铁轨上有一些工人正在施工没有发现火车的到来。
一条有一个人,一条有三个人,而你,则正好站在遥远的铁轨控制台。
你无法让那四个人远离铁轨,你唯一能做的是通过扳手来决定火车驶向哪条支线,你该如何选择呢?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伦理困境”。
在伦理困境中,每个人无论做出任何选择,都会面临几个道德命令之间的明显冲突,如果遵守其中一项,就将违犯另一项的情形。
还是回到这四个角色上来。
我想问的是,你会站在谁的一边?
影片开始优素福:一个拥有伊斯兰名字的人,在录制一段视频。
布罗迪:一个喜欢逗小孩,领导有方,受人尊敬的女强人。
H:一个享受家庭之乐的黑人男子,家里装有监控器。
美国:一个我们都熟悉的国家……此刻我们是否就开始作出我们的选择了呢?
影片结束 优素福:一个美国人,在美军服役,信仰伊斯兰教。
他的国家正在对他的信仰造成伤害,美国的对外政策让伊斯兰国家陷入连年战争。
他要用自己的方法迫使美国政府改变,他制造了核弹,他以千万生命威胁美国政府。
他没有选择公开视频,因为他担心他的举动会引发连锁反应而让美国人民受到未来更多的不必要伤害,所以他主动被捕,承受酷刑,提出谈判;但他却引爆了超市炸弹,以此来提高砝码。
他爱他的妻子,他爱他的孩子,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夺取了妻子的性命,又差一点伤害自己的孩子。
他引爆了第四枚炸弹,他的目的达到了,他从开始就计划好了要引爆核弹,因为他知道美国政府不会妥协。
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以极其可怕的事实让美国政府反思。
布罗迪: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好人。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以自己的道德标准与H对优素福的虐待进行抗争,一直在努力保护优素福和她所热爱的国家。
但是,很有趣的是,布罗迪却是整部影片主角中唯一没有家庭,没有子女的。
她把一切都献给了事业,她说着家庭孩子的重要,但自己却不曾体验。
她被优素福称为伪善,而事实上当她得知几十人死于炸弹后也让她拿起了手术刀成为了另一个H。
曾经如此反对H的她放弃了一次阻止H继续施暴的机会,而在时间紧急的时候她又变成了美国政府代言人,让H“需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而当布罗迪面对最后的考验时她最终坚守了自己的道德选择,宁愿牺牲千万人也不愿亲手伤害一对无辜的孩子。
H:一个谈判专家,掌握酷刑。
为了得知炸弹的下落不惜采用一切极端手段。
他并非从中寻找虐待的快感,而是真正的要保护自己的人民。
他爱自己的妻儿,但也可以草菅人命,杀掉优素福的妻子,更加可以用优素福的孩子来威胁他。
当所有人都在反对他这种手段,他依旧我行我素,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而当所有人都要让他继续他的手段时,他选择了布罗迪为他选择。
让他认为最正直的人帮助他做出决定。
而最后,他改变了自己最初的原则,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
当影片结束的时候,你的道德选择又会是在谁身上呢?
就像我开始问的那样,你是希望炸弹爆炸,还是不爆炸呢?
最后的一些零言碎语1、伊斯兰教是世界世界第二大宗教。
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占全世界的23%。
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会认为,世界上有23%的人是恐怖分子……2、“9•11”事件之前,中东只是美国关注的战略重点之一,其地位排在欧洲、东亚之后。
“9•11”事件后,美国调整了全球战略,反恐、防扩、改造伊斯兰世界成为新的战略目标。
3、关于影片中提到的三个炸弹地点,其中最后一枚“达拉斯 史密斯路1533号 地下室下面”有可能是下图(数据来源谷歌地图)4、影片H的助手很抢眼,从他的转变可以看出他也是有原则的。
5、女主角布罗迪经历了似乎是从“相对主义者”到“绝对主义者”的转变。
绝对主义是一种哲学上的价值理论,与相对主义对立。
认为所谓的真理和价值能客观、绝对的永恒存在。
且这种真理仅能由一种方法去描述。
相对主义认为价值随社会文化、个人的背景而不同,没有一个价值能普遍的适用于所有时空下。
一个价值的正确与否仅仅是因为它是否与当时的公共认知相符。
更精确一点说来,应该说是凡是建立在其价值体系下,于其价值体系中的价值都是相对上对的。
(什么时候想起来再添)精彩台词:======================================================================H:没有什么H和杨格,只有胜利和失败。
胜利者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因为历史是胜利者来书写的。
失败者只是失败了。
H:不管一个人多么坚强,他都有一个谎言支撑。
我会找到它,然后摧毁你。
======================================================================优素福:我爱我的国家,你们却在践踏国家。
我爱我的信仰,你们却侮辱宗教。
记住一点,我来这里因为我想来这里。
我自投罗网是因为我不是懦夫。
我选择直面我的压迫者,你可以说我是野蛮人,那你们是什么人呢?
50几个平民就想让我哭?
你们每天杀的人都有这个数。
你感觉如何,布罗迪,问题不在我这里,问题在你们这里。
你感觉如何?
你在这里无权发号施令。
只有一个人有权,这个人不是你,你就是邪恶,你就是毒瘤……======================================================================H:你相信我会动手么?
布罗迪:他相信了,他相信了。
H:光相信还不够,他必须知道。
布罗迪:他知道了!
H:知道还不够,他必须亲眼见到。
========================我在时光还配了一些图,有兴趣可以来这里看看http://www.mtime.com/my/690294/blog/4436792/
看之前,我觉得大概是3星;看到中间,我想给4星;看完,我发现这是个5星电影。
看这个电影的过程中,想起了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H是一个Consequencialist,为结果不折手段,在结果上,他做出的行为是正确的;但是,在道德上,是错误的。
而女探员,在道德上占据着制高点:我们不能做出违反道德底线的事情,即使他会造成更多人的死亡。
但是,在结果上,他是失败的。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在这群审问人员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高层人员的最后的突然转变,是伴随着可能的结果进行转变:获得了结果,则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但是结果无法完成,则道德底线可以突破。
但可笑的是,双手沾满不道德鲜血的人却不是他自己。
而其他军方人员,包括女探员,他们没有受到生命可能的威胁,从道德上看,他们依然保持自己道德底线不被突破,这是他们始终无法接受去伤害孩子的原因。
但从另一方面说,他们也是该受到谴责的,因为他们使得其他人受到伤害。
所以,对他们来说,可能会一辈子受到自己心中的谴责。
同时,想起了之前的《黑暗骑士》:在小丑宣布如果蝙蝠侠不说出自己身份前,他会一直杀害普通民众。
受到生命威胁的民众不顾一切的想要抓住蝙蝠侠,因为他们的道德底线已经被小丑摧毁了。
到后面,两条船的炸弹事件,普通民众的选择也徘徊于道德和结果之间:是牺牲那些犯人拯救自己的生命,在结果上成为胜利者,但是受到未来内心的谴责?
还是什么都不做,可能牺牲自己,但是却成为道德上的胜利者呢?
P.S. 想到这里,我不得不再佩服一下诺兰,在保持精彩打斗特效的同时,能引发一个哲学问题的讨论,这样的电影,当年奥斯卡只获得了一个最佳配角奖?
桑德尔在课前曾说过:当你考虑这些哲学问题时,你会发现你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受到极大的冲击。
的确,《Unthinkable》用了一个经常被人讨论的哲学问题拍了一部电影,这也许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
而在其他更多的问题上,我们也面临着许多Unthinkable的选择和思考。
电影 · 刚刚 0阅读 · 0点赞 雪夜柒看了一圈评论区,大多都觉得虐待极端分子可以接受,女主是圣母等云云。
产生这种想法只能是以一个非常普通人的视角,我可以说你根本没看懂这片子。
下面听铖哥给你理理:首先,片子开头就出现了处处的体制不平等,警察局,FBI,CIA权力散乱,根本不知道该听谁的,势力太多人手又不够,协同调查又各种不服,非常难管,这时候我们大男主发挥他超级身份美国至尊VIP(不是氪金就是氪命了,我看他像氪命的),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掌控者(in charge)开始一波虐待囚犯,好家伙那叫一个狠,能过审也是奇迹(我宁可他别过审,这种镜头只能给心境通达的人看,我们这种普通人看了肯定恶心想吐、心理污染),开始跟大家一样,不太想看下去,怎么,就是为了证明你美国人确实可以砍手指虐待囚犯吗?
用得着拍一专门虐待囚犯的电影?
(你美国不用宣传我们也知道虐待囚犯,要是还有国人不知道的我就帮美国“宣传”宣传,不信自己百度)。
当然不是,要不然这血腥电影真要给我看吐了(妈耶是真的血腥,真的血腥啊啊啊)。
电影思路明晰的三类人,2条线。
男主H是持鞭人,女主Helen是受缚者(我看也有评论这么说,但说男主持鞭就是干脏活的,因为脏活总要有人干,我只想说如果一个国家足够干净,那就不会有那么多脏活,这一点我稍后会讲);男主持的是教鞭,希望能鞭醒被束缚在在美式体制美梦里的学生Helen,让她明白她的国家、体制有多么丑陋。
暗示是从哪里出现的呢?
我们来看这一段:
阿富汗战争(干涉他国内政长达10余年)台词跟剧情一样血腥赤裸,直接明示“阿富汗战争”,很多人看了无感,建议最近多关注下新闻,外交部最近火力全开;还有人说美国人真厉害什么都敢说,敢揭露真相,不像某些国;诚然,作为一个观众,血淋淋的真相自然比平平淡淡的事实来得过瘾,他美国人敢说是他们真做过这些恶事(刺激的就叫真相?
),其他国家哪做得出来?
做不出来说什么?
编故事吗?
美国干涉他国内政各种虐待囚犯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就算在美国也人尽皆知(看看整个电影中的美国环境,普通社区,人手一枪;younger也早就说他做好了准备)
去过阿富汗的H知道什么最让人“不安”
说明他在阿富汗经常这么做,证明美军有虐囚“传统”接着就是直接让美国本土女主(以她为代表的大多美国民众没去过战场,却被美国天天洗脑,说美国打的都是“圣战”,正义的战争,美国无敌,直接碾压恐怖分子,我们美国士兵根本不会死)软硬兼施,让Helen第一次见到了残酷的战场。
我们害怕(做亏心事太多)
他们坚信(这世间的公平正义总会伸张)
痛批美式价值观——损人不利己结果,根本没用,而我们的男主之前也就料到什么都问不出来——然鹅这里就要提到除男女主的第三类人(各种领导们),以他们为代表的美式体制却默认了这些(甚至暗示男主继续)
坏到骨子里了这些美国人已经;然而,怕有些观众看不出来,电影继续要撕下伪善美国人的脸皮,简称美人的脸皮,老美人大领导的脸皮厚我撕不下来,但撕你个小美人不是轻轻松松?
直接更加出格逼迫女主面对真实的美式体制。
不管死活,哎,就是电儿女主直接质问,然后引出一堆问题
波斯尼亚内战也由美国为首的北约煽动女主再次崩溃:我的国家……why?
,(wohaiyou什么?
)如果国家lj到不值得信仰,那我还有什么?
姐姐我又崩溃了,美国怎么会是这样的lj国家终于,强硬的男主挤牙膏似的让囚犯松了口,总算是提出了要求:请美国发表声明,不再干涉伊斯兰国家的内政,别再在伊斯兰国家挑起战争,撤军。
这弹幕才是正常反应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世界和平愿望,直接为囚徒坐实了好人身份(电影宣扬的价值观是只有杀死世界罪人美国人才是正义的,男主虐囚有罪,美高层发动战争有罪,Helen聪明却又愚钝于美式美梦,有罪),后面一些说电车问题少数换多数,恐怖分子活该,死了不亏的完全是没有看懂,囚徒是电影里从头到尾唯一坐实身份的好人。
用行动践实世界和平,你们说他极端?
可以坐下来好好谈?
你以为战火从未烧及本土的美国会在乎?
——人家采取的是最最正当的方式,这也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美国采取的方式。
所以整个虐待过程,也就是英雄赴死。
有人说,那不必要安在市区爆炸啊,emmm,发现自己怎么变得比Helen还圣母了?
给其他国家造成那么多几十上百万伤亡,美国人值得同情吗?
不值得。
一、他们明白政府所作所为却视而不见,该杀;二、是个愚民,成天喊着“great America”,白活。
才炸你一个城市你就不乐意啦?
那你美国成天满世界找多少个国家打仗,那些国家能乐意吗?
我只想说炸得好。
男主也明白美国罪恶,也觉得美国人该死,奈何已经生在美国上了贼船,孩子都在CIA手里。
只能靠吃药和Helen的精神慰藉勉强工作。
看似全程好像是男主H掌权(in charge),实际上,掌权的仍然是背后的体制,男主也是被压榨的劳工罢了。
给自己洗脑
笑是不屑,也是无奈然后呢,将军大大对自己没有实权非常难受,对Helen施压让她证明一下炸弹是真的。
结果商场炸了,死了53人。
于是:
美国发动的战争导致不少平民死亡
那些平民中也有妇女和儿童,但那些国家却成了坏人黑哥几乎是直接挑明说了:你丫就你美国人是人,就你美国妇女儿童算妇女儿童???
你美国就是不把外国人当人看呗?
不当人看也就算了,还TM反咬一口,说TM我(被干涉国家)是坏人?
这搁谁谁能受得了啊,打我国家,我忍了;钻我牙齿,我忍了;杀我老婆,我忍了;我优素福今天TND就找美国讨个公道!!!
结果公道没讨到,你还TM说我是恐怖分子?
这就算了;还TM说我的国家有化学武器想发动世界大战需要美国派兵镇压???
——原子弹给你炸4颗都是轻的,这毛病要是不改,到时候的历史,真该是胜利者书写的了。
(胜利者会书写历史,但古往今来,所有的历史中都是邪不压正!
)又当又立的美国老son of bi**h了。
囚徒看穿美式体制比弊病,美梦破碎,但依旧爱国,我愿称之为“国士”
又又崩溃了
每天因驻外美军死伤的当地军民约100人Helen再次崩溃,为毛我是美国人最终决战,男主按照美军虐待手册那一套操作流程杀老婆、弄孩子,这里就更体现出这群烂人的邪恶了,前一秒还在保护孩子,后一秒就要杀——敢情现在不仅外国人不是人,我大美利坚公民也不是人了?
——资本社会里,人只是筹码。
(高层自己不去,强迫男主去,死到临头了还要宣扬美利坚不杀儿童的弥天大谎)男主杀孩子失败,没能绷断女主身上最后一根体制的绳子,Helen已经清醒,但知道自己无力改变体制。
于是,他和他送她和他们去见了上帝。
以上就是第一条男主H线,下面是从学生角色的女主Helen出发,我们一起来看看她觉醒的个镜头。
Helen第一次觉醒(不屑的表情,能诉讼才叫见鬼)
Helen表示:“我想吐”,第二次觉醒
第三次觉醒,理解H的表层行为
第四次觉醒基本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才是万恶之源
第五次觉醒,终于意识到不只有美国人是人,其他国家的人命也是命you can't do this!! We're all fu**ing human beings.到这里已经基本完全觉醒了,这是在向美国喊话:“你不可以这样做(挑起战争)!!
我们都是人类同胞!
”本质上来说,一个人的命和百万人的命没有区别。
然而,资本社会中,人不能变体制,就像筹码不能改变赌桌规则;地位能力即使如Helen·Blody探员之高,(即使做到总统也没用)。
最后的最后,这一代的希望(Helen)被核弹湮灭,就像将军说的,这里的一切都不存在(死到临头了还在矢口否认,这个国家已经无药可救了吧)所以说,这一切都是在影射美国政府,而千万不能以为我们对罪犯就能使用暴力手段以暴制暴,以暴制暴不如事前防范(我国海关可不是交钱就能进来的;不用同情美国,煽动别国战争必然遭报应,这种破事就不会在一个正常干净的国家发生),《碟中谍6》说得好:“像对待百万人的生命那样对待每一个生命。
”美国连一个生命都不在乎,怎么又会希求他尊敬百万生命呢?
当你把人数做比较权衡时,你已经不把他们当人看了。
当然了,这部片子既不是给我们外国人看的,更不是给那些美国高层看的,而是给美国的有识之士看的,希望能唤起他们的反抗之魂,推翻体制。
这部电影其实对美国恶劣行径稍有了解都能看出是明喻,评论区电车说,以暴制暴脏活说,美式价值观宣传说,都是因为咱国人没有想到这美国片子居然是个彻头彻尾宣扬共产主义的电影,价值观比我们国人还又红又正,以至于根本不敢相信美国电影会表达共产思想,但,美国不自由世界却自由,欢迎一切有志之士带领国家走到我们共产主义的阵营中来。
这一次,美国的脸皮被撕得稀烂。
桌上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画一个大圆圈圆圈中央点一个黑点,这个黑点就是你然后按照与你的亲密程度在圆圈里填上人名,亲密程度从圆心向外依次递减大多数人都会把父母 兄弟姐妹 配偶的名字写在自己周围吧?
而最外圈应该是:其他中国人——外国人——外星人...这问题不就解决了?
至于道德,道德是人规定的,是统治者利用群众的方式之一面临这样的情况电影中的主角内心那个挣扎啊那个痛苦啊...为什么?
因为道德的束缚和人性产生了冲突当然这里说的人性不是是后天教育得来的所谓人性如果一个歹徒闯进你家要杀你家人,你拯救家人的唯一的办法是虐死他,这时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还跟电影里的女fbi那样婆婆妈妈,那你才是个真正的禽兽,纯的为什么老爸和老妈掉水里这样的问题最操他妈的恶心,因为这俩人在那个圆圈里是紧挨着代表自己的那个黑点的如果换成一个陌生人和老妈掉水里救谁,那答案就不用说了吧这才叫本能,这才叫人性,而不是那种假惺惺的高尚有朋友评论说,这事如果在中国发生就不会这样了中国人不信神,也就没有电影中那么多"oh my Jesus" "oh my god",对这种事办起来自然也就没那么复杂其实现实中这事在哪发生也不会这样,像女主角那样的人能当FBI?
这电影的重点根本不是道德 不是底线 不是人性 不是正义电影本身对这个问题也很明确,最后的核弹还是爆炸了,这一点就能说明问题有人要说了,谁可以决定牺牲谁去死?
如果事情真像电影里那样摆在老子面前了,那老子可以顺带还要狠狠地给在所谓高尚面前踌躇、痛苦、摇摆不定得要死的家伙几个大耳刮子
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圣贤毕竟少数 大多数芸芸众生只要不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上面的八个字就是HUMAN BEING 的原则。
问题是当你的生存权利被剥夺 或者说你被“非人” 时 你还需要守着人的原则吗 杀童案的罪犯在现实生活里都是生活在底层的被极大的损害了利益 他们和父是康的现代包身工一样被剥削到死 只不过选择了结的方式不同 前者和电影里的杨格一样 想在死前扩大影响 引起注意山西的胡文海灭门杀人案 記者問他為什麼連孩子一起殺時,他蠻有道理的講:「不把他們也殺了,他們長大要欺負我家娃娃……」本片虽然血腥 但现实更加残酷 西部彪悍精神铸就的美国人在反恐问题上绝不会像电影里那么优柔寡断 最近HBO的太平洋比前作兄弟连更写实 想想老美为自由付出那么沉重的代价 怎么会容忍邪恶势力的做大 再将大多数的人拖进地狱?
什么是道德?
《博弈圣经》中说:“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
因此,为了避免悲剧而忍让是道德,为了获得胜利而竞争是博弈。
但是,当我们为了避免悲剧而竞争,为了获得胜利而忍让时,这是道德?
还是博弈?
道德是一个绝世美女,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战略特勤组》是2009年上映的美国片,剧情、场景和人物都极其简单,但却对后911时代的美国人提出一个难以面对的问题:道德的价值。
从美国建国以来,除了二次大战时的珍珠港事件,在美国本土基本上没有发生任何战争攻击事件,美国富裕安康、美国地大物博,使得美国人可以孕育出高标准的道德、打磨出钻石般的价值观。
然而,当911事件摧毁了象征幸福与强大的双子塔后,美国人这才发现,他们所珍视的道德,这颗美丽的钻石,不过是块虚假的玻璃,在愤怒与恐惧的敲击下,轻易便粉碎瓦解。
《战略特勤组》的故事很简单,与美剧《反恐24小时》大同小异。
一个愤怒的伊斯兰教信奉者,在美国安置了三个核炸弹,每颗炸弹都能杀死近千万的无辜百姓。
与《反恐24小时》不同的是,没有勇敢的杰克-鲍尔在大街小巷里寻找坏人。
坏人自己找上了战略特勤组,因为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代表着正义,忍受虐待、付出生命是追求正义应该付出的代价,他不会虚伪地一边高喊正义,一边将自己藏匿在安全中。
在时间的压迫下,战略特勤组能做的只有一件事:从坏人口中问出炸弹的安放地点。
这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在智慧上、心理上、和身体上都有所准备的男人。
战略特勤组的面前排了几道阶梯,第一道是遵循战俘公约进行拷问,第二道是践踏战俘人权施行虐待,第三道是以这男人的妻子来作为要挟,第四道是以这男子的孩子来做为要挟。
跨上第一道阶梯毫无困难,但也绝无成效。
于是只得跨上第二道阶梯,此时反对的声浪开始袭来。
但是当一颗作为警示的炸弹爆炸、53个百姓被杀害时,反对的人不再反对,全都奔上了第二道阶梯。
可惜坏人还是不肯低头。
第三道阶梯很高,谁也跨不上去,毕竟坏人的妻子是无辜的,拿她的生命做代价,是绝对的不道德。
当场只有负责施行拷问的那个人没有犹豫,在众人的阻拦中,拷问者一刀划破了坏人妻子的喉管,让坏人亲眼目睹战略特勤组在胜利与道德之间的选择。
拷问者心里终究是有挣扎的,在杀死坏人的妻子后,他躲在洗手间里落泪哭泣,再也不愿意继续下去。
特勤组其他人对拷问者的行为非常不认同,但讽刺的是,他们一边责怪拷问者,一边要求他继续回去拷问坏人。
真可悲,在胜利与道德的选择中,特勤组的人都选择了胜利,但以为只要不开口支持拷问者,只要不出声说出自己的选择,就能证明自己还是站在道德之上。
更可悲的是,这些人竟然愚昧地没能事先理解,要拷问者继续这代表什么意思。
那是要他跨上第四道阶梯啊。
于是拷问者再次回到坏人面前,并要求其他人将坏人的孩子带进来。
走到这一步,现场终于炸了锅,所有人都跳起来,甚至连拷问者的助手都怒不可遏。
结果拷问者将自己和坏人的孩子锁在拷问室中,任由其他人在外头咆哮叫嚣。
坏人终于瓦解了,他知道这个拷问者真的会伤害他的孩子,他知道这个拷问者没有道德底线。
坏人说出了三颗炸弹的安置地点。
当所有人以为事情终于落幕时,拷问者还是不肯罢手,因为拷问者相信以这个坏人的智慧和决心,他敢自己走向特勤组,必然做好了最终没能挺过拷问,供出炸弹藏匿地点的准备。
因此除了那三颗被亮在台面上的炸弹外,坏人必然还藏了另一颗,而根据失窃的铀的数量判断,也支持有第四颗炸弹的观点。
在听了拷问者的推论后,众人被迫决定是否要站上第四道台阶。
来自高层的领导说,如果不牺牲坏人的孩子,我们大家的孩子就要被牺牲了。
而代表正直的女性成员海伦则激动地高喊,就让那该死的炸弹爆炸吧。
一开始,拷问者就知道自己在道德上没有底线,因此他始终坚持海伦必须全程参与,因为他知道海伦是个正直的人,他相信海伦的底线可以让自己不逾越人性的对后一道槛。
因此他停手了,解开对坏人的身体束缚,看着坏人夺走手枪自杀。
而坏人最后的遗言,竟然是请求他们照顾好他的孩子!
《博弈圣经》中说:“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
这是一句言之成理的话,但也是一句空话。
当我们预测到悲剧,并明白唯有竞争、而非忍让才能避免悲剧时,我们应该选择道德还是博弈?
在911前的美国,他们相信只有坏人会为了达到目的而伤害无辜的人,他们相信不管为了什么目的,只要伤害了无辜的人,就无异于坏人。
但在911之后,他们的理念崩溃了,当巨大的伤害降临在他们自己身上,当恐惧和死亡笼罩在他们自己身上时,他们终于理解,他们的道德是乌托邦、是空中楼阁,是现实里禁不起考验的肥皂泡。
美国人的道德没有错,无论是911前还是911后的。
错的是道德本身形成的基础,错的是道德被放声高喊的方式。
道德的建立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来的,道德总是不断地在改变中,没有对的道德,也没有错的道德,只有适不适合现在环境的道德。
事实上,道德就像一块千层派,会随着外在压力而依次层层碎裂,就像《战略特勤组》中的剧情,当众人跨上第一道阶梯时,是否代表道德崩解、不复存在?
当然不是,当他们站上第二道阶梯时,就能发现第一道阶梯其实还算道德。
而在站上第三道阶梯时,第二道阶梯就看来是道德的了。
到头来,道德也只是环境变迁的产物,是对现实妥协的结果。
在911前,美国人的道德是在安逸、幸福中形成的道德,在911后,美国人的道德是在死亡、恐惧中形成的道德,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很脆弱,都不是放诸四海皆准、不是纵观千古都对的道德。
然而,美国人经常忘记这一点,因此他们对谁都祭出自己的道德标准,忽略其他国家现实环境的差异性,而这最终,反身打击了美国人,粉碎了他们自己的道德观。
《战略特勤组》中最有意思的是拷问者亨利和FBI反恐探员海伦之间的道德拉锯。
亨利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道德的最下端,而海伦则是站在了道德的最上端。
亨利一开始就看清楚道道德的本质,海伦则是始终没认清德博弈的结果。
当站在了千万条生命和个别生命之间,该如何取舍?
当站在了巨大悲剧和个人道德崩溃之间,该如何做取舍?
当道德的道路指向悲剧成型,博弈的道路指向道德沦丧,该如何取舍?
其实,无论作何选择,都没有对错,但差别在于选择的勇气。
海伦不愿看到巨大悲剧的发生,却又不愿放弃自己的道德理念;亨利不愿看到巨大悲剧的发生,却勇于代替众人迈入地狱。
海伦和亨利的差别不在于道德高低,在于勇气多寡。
亨利有放弃道德的决心,海伦却没有坚持道德的勇气。
于是海伦一次一次的在道德上撤退,直到最后一道防线被挑战。
虽然如此,亨利却将海伦视为自己最终的依靠,视为人性最终的守卫。
因为亨利知道,当人们不得不在现实面前屈服,当人们一再将道德防线后撤时,刚开始的勇气终将蒙蔽人们的双眼,将人们带向人性尽失的境地。
而这就是美国人现在面临的困境,他们在道德上不断妥协与后退,以避免巨大悲剧的连续发生,他们需要一个人性的守卫来为他们踩下刹车,让他们的道德观念在底线全失前找到一个平衡点。
不过,尽管如此,他们距离我们的道德底线还远着呢。
我还记得在奥巴马到上海后的演讲,其中反复提及一个词:普世价值观。
这个起源于古希腊的词汇,在经历了近3000年后,来到有着传承2000年天命各安所归思想的中国,突然被很多学者放大许多,异口同声都说在这个世上朴实价值观是人类共有的价值体系。
这部电影最让人思考的地方,无非在最后,H若没有被打断对那两个无辜孩子的伤害,是否成千上万无辜的平民的伤害会被打断。
耐人寻味的就是在代表三方正义势力在最后一起爆发。
有人说,H的正义在于拯救这个国家,在于拯救这个国家的人;而helen的正义在于维护法律,法律的正义与庄严才是关键;至于younger,他的正义在于拯救伊斯兰世界,在于真主,当然他还说了句,愿真主保佑美国。
自然而然,会让人想到哈佛的那个讨论正义与公平的公开课。
虽然这事情是有点相似,可我觉得现在这么联系,恐怕这事会越来越复杂。
所以先等等再说吧。
我是个人性本善论者,所以看事情不免先从好的一面看起。
在这三个价值观的角力之中,法律,输赢,宗教,没有谁会是赢家。
而在这之中,人性却是很残忍的被用于纽带。
你会发现,除了H,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真正做到将人性掌握。
H,是个典型战争贩子。
但是,他很明白战争的缘由。
从他妻子那就可以知道。
那个被摧残又去残害别人的人,能很好的成为他助手,是多么大的转变。
面对着血腥,残忍,甚至那些事要自己面带微笑动手,他的心理承受力该有多么强大。
可是,他依然在一个时候支持不住,可见就算你洞察了人性又如何,自己也很难完全做到想要那样。
说完H,说younger就简单了。
他那句'i'm all prepared“已经说明一切。
只有H才能使他的对手,也只有H才能打败他。
H对younger说他的计划失误在于遗漏了H。
其实我还想说,younger计划恐怕是完美的,因为他最后一道关卡,孩子对他最后人性的折磨,被人”友善“的阻扰而顺利通过。
他早就想到,逼不得已用3个炸弹来换取自己家人生命安全,却没想到,在最后时刻,自己再强大也要崩溃。
对于H而言,younger打败了他,因为H他知道他忽略了其他人的人性。
现在该说说helen。
这个致力于法律公平的代表。
其实正是我们一般人的化身。
明知道有更大的牺牲,却受不了在眼前的残忍。
有人说,个体生命在眼前消失是对人巨大的冲击,但到群体的时候,就会平淡很多。
我只想说,这是真的。
我从小看着母亲的手术刀伴着鲜血挥舞,只以为是救人。
后来才明白,如果不成功,其实那也是一种谋杀。
因为我亲眼看着一个大叔,就那样走了。
家属冲进来要打医生们,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医生们其实是刽子手。
回来helen这儿,她在某个意义上,也是刽子手,你无法要她负责的受害者身份刽子手。
所以在奥巴马提出普世价值观的时候,试图用人性来验证是再合理不过。
对于那些已经有信仰的穆斯林们,用这样与他们宗教信仰不同的价值观,会有用吗。
在我们看来是愚昧的人们,我们在他们眼中也是愚昧的。
和稀泥的中国人,很聪明的就提出”天命各安所归“。
来个中立的第三方,都无怨言。
只可惜,在这个被西方思想占据的社会越来越讲究竞争,可怜的老天终究打不过民主和自由。
多啰嗦一句,温总理所仰望的公正正义的星空,到底是什么?
我问了吴稼祥,他依旧在那和稀泥。
虽然题材老套但还是有亮点的
没啥意思,很无聊的一个片子。
虽然有些小瑕疵,可确实是个佳作
pretty awful!!
如何抉擇,無解,看得好瞌睡……不如直接看劇情簡介好了
看尽人性的弱点与复杂
道德困境对于面对者是否可解?
评论都是大堆大堆的,都在讨论谁对谁错的问题。美国人有些思想僵化,好像事务一定要遵循那个原则,所以B和H都要坚持他们自己的原则。但是这个世界是变化的,你以你所谓的原则来应付这个变化的世界,怎么行呢?这个问题怎么处理最好?那就是很简单,看着办。
最后有个炸弹炸了 结果如何没说别人放个炸弹是恐怖活动 美国人自己全世界扔炸弹说是维持和平 这就是美国
太虐了。。。已暴治暴,最后都死敲敲~
前一个小时昏昏欲睡,就算是反英雄主题也掩盖不了平庸。。赛缪尔是谈判专业户么?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也许施虐狂受虐狂们会看得很爽。P.S.如果没有最后一颗炸弹,我会以为导演站错立场了;但也是最后一颗炸弹,让我觉得导演就是个傻X——为了证明一个人的正确观点和做法,就得废掉1000万人吗?找不到更好的结尾就炸飞一批不知姓名的路人甲乙丙丁,你当观众也弱智么?
解说版 圣母和人quan话题的讨论 恶心恶心恶心
最终导演还是给美国留了一丝遮羞布。
导演想表达人性,但是我发现里面的人物都是两面派,一会认为用刑是不对的,一会又要用刑,烂透了的对白
不是我的菜
我衷心希望杨格是真实存在的。即使在美国,关于敏感的政治话题,立场不主旋律的电影也会枪毙掉···没有公映,只有DVD,感谢所有演职人员。主创都是实力派。
到底是否该用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的?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啊……
靠!!!
一部电影 基本上80%全在屋子里拍的 压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