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八子

八子,八子参军,Advance Wave Upon Wave,Eight Sons

主演:刘端端,邵兵,岳红,何润东,程媛媛,于滨,高强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八子》剧照

八子 剧照 NO.1八子 剧照 NO.2八子 剧照 NO.3八子 剧照 NO.4八子 剧照 NO.5八子 剧照 NO.6八子 剧照 NO.13八子 剧照 NO.14八子 剧照 NO.15八子 剧照 NO.16八子 剧照 NO.17八子 剧照 NO.18八子 剧照 NO.19八子 剧照 NO.20

《八子》剧情介绍

八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但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陆续牺牲,只剩下大哥杨大牛和最小的孩子满崽。满崽找到了大牛的部队,成了哥哥麾下的普通一兵,一场场艰苦战役的淬炼让新兵满崽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最后的战斗打响了,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杨大牛带领弟弟满崽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 英雄的身前,是枪林弹雨的沙场,而在英雄的身后,家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安详,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一位年迈的母亲正在村头的小路旁孤独的守望…… 影片根据江西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的故事改编。在战火硝烟的年代,千万人民群众投入到支援革命战争中,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作为那个残酷年代的缩影,骨肉相连的母子情、不离不弃的兄弟情、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无数荡气回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僵尸脱衣舞娘富贵逼人太甚占据她的眼光十二猴子第四季艾米丽卡蜜儿觉醒年代孽缘杀手之心第一季朝鲜生存记平安是福贴身俏保镖圣诞佳丽攻壳机动队:崛起3移山倒海樊梨花极主夫道Part2锁王拜托了!别宠我第四季梦寐以球丛林之地漂亮书生我最好的敌人镇魂街达道里堕落色戒唱歌的六个女人飙速宅男我爱你,这是最好的安排超能太阳鸭

《八子》长篇影评

 1 ) 人性化视角下的主旋律——电影《八子》

今日观影《八子》感慨良多,想起一些旧事儿,先说题外话,上次观看主旋律电影还是在中戏的实验剧场,那时候全班发票,我们都把票随手卖了,但是当得知老师也会看,又得花20块钱买回来,总归,那一次是逼着我们去看的,大家在电影还未开始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一副赶紧完事儿,回去还要去小花园DB的架势,那时候,我们的班主任陶老师在剧场里,一回头,见到我们一个个吊儿郎当的样子,对我们说了一翻话,你们看不起主旋律电影吗?

让你们去拍试试?

现在给你们一个摄影机,你给我拍一个!

大家都不说话了。

老师最后说,如果你没有这个水平,请先学会尊重别人的作品。

那会儿看得是什么电影我就不说了,总归,那一次是我最后一次看国产主旋律电影,导致了,只要一提及主旋律电影,我脑海中会诞生非常不真实的英雄主义,比如全村的人为了保护一个党员而纷纷死在刺刀之下,或者,总会出现一些手撕鬼子的super hero,让场面变得非常喜剧。

而今观看《八子》我的概念完全被翻新了,高希希导演是一个煽情大师,中途我几次落泪,因为旁边坐着我的小外甥,我还不好意思哭,使劲憋出了内伤,结果,电影结束的时候,看见我的小外甥两眼通红,貌似已经哭过一轮了。

我的潜台词是,早知道你会哭,我还装什么大尾巴狼啊……话题走回来,正式开始影评模式。

————————剧透线电影《八子》的背景是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秋,红军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老蒋派遣了50万兵力在江西南部围剿红军。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八子将视角聚焦在一个家庭的两个兄弟身上,通过这两兄弟的矛盾、碰撞、和解、以及最共同抗敌,面对生死,展现了这场残酷的战役下,真实的兄弟情,以及人性化的英雄主义。

在赣州,一个不起眼的家庭里有八个儿子,战争没来之前,这八个儿子都穿着母亲从庙里拿来的红布、亲手缝制的红肚兜,后来,这八个儿子中,有七个参加了红军,再后来,其中六个都战死沙场,唯剩下大儿子大牛(排长),和还未到年龄参军的小儿子满崽。

我们的故事就是从小儿子满崽离开心爱的女孩兰,从村里出发寻找大哥大牛,去参加红军开始的,跟着满崽的视角,我们就像一个新兵入营一样,进入到那个时代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围剿战役,第一场戏,便是丛林的河水被染成血红色,满崽踏着无数的尸体寻找大哥。

当满崽好不容找到了大哥之后,提出了当兵的要求,被大哥拒绝了,因为这个家里八个已经没了六个,大哥这条命早就押在了战场上,而最小的满崽得留下来照顾娘。

被大哥拒绝后,满崽看似好像回了家,但是紧接着一场恶战,排里的老赵在在枪林弹雨中拉出一个摸爬滚打的少年,拎回军营给大牛,大牛一抬眼,正是满崽,气不打一出来,一脚把满崽踢翻……满崽就是这样进了军营的,开启了他惨烈的革命生涯。

满崽作为新兵,上来便要跟着排长大牛完成艰巨的任务‘炸炮楼’,第一场战争中,满崽一个敌人都没杀死,吓得魂都没了,而大牛则抱着炸药包冲在枪林弹雨中把炮楼给炸了,大牛一句话都没有安慰满崽,反而是老赵一直照顾着满崽,兄弟二人自从成为排长与部下后,面对的都是生死枪弹,再也没有了任何笑脸。

随之而来的战役更加残酷,排里的人死伤过半,满崽再一次百无一用,老赵劝他回家照顾娘,打仗不适合他。

这一劝,满崽果然离了队,可是走到一半的时候,他想起了当年意气风发走出村口,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兰告别的场景,那时候的满崽一脸的稚气对兰说,我想亲你。

兰则说,都是你的,都留给你。

随后,满崽上了征程,兰唱起了赣南民歌送别……想到这里,满崽心中燃气一股热情,这条路他选择了,就要走下去。

可是,当他要回去的时候,被大牛一个枪眼怼了过来,大牛可以接受自己的弟弟战死沙场,但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弟弟成了逃兵,大牛两枪没有打到满崽,都被战友拦了下来,那天开始,两兄弟的矛盾达到了顶峰。

但是大牛所不知道的是,满崽并不是逃兵,他只是想要到别的部队证明他自己,而满崽所不知道的是,大牛顶着多大的压力,带领着一个排的人与众多敌方做突围,只为了大队人马能够顺利通关,老赵是其中的知情者,但是两兄弟之争,他也不好说话。

两兄弟就这么别扭着,直到任务的尾期,一次终极战役,敌人杀到了家门口,满崽要么拿起枪杀敌,要么就呆在那里等死,大牛抱着满崽对他怒吼着‘这就是战争,你六个哥哥都是这么死的,你不杀死他们,他们就杀死你!

’那一刻,呆愣愣的满崽看见战友们在挥着刀肉搏,看见当初血染河水的国民党军官在用机枪扫射着他生活在一起的战友们,他终于理解了大牛,大牛之所以这么拼,是因为在大牛的心中,这场战争,他保护的是他的‘兄弟们’,而除了他死去的那六个兄弟,这里的每一个战友都是他的兄弟,那时候,满崽终于拿起了枪,从男孩成为了一个男人,真正的跟着自己的大哥开始杀敌。

这场战争惨烈至极,以至于他们完成这次任务要撤离的时候,只剩下了十几个人,满崽和大哥都妥妥的活下来了,原本以为这次撤离就是最终完成任务了,而故事的重头戏现在才刚刚开始,在他们要撤离的时候,敌方在关卡处设置了一个炮台,这个炮台会导致大部队到来的时候损失惨重,可能几千人都要毙命在这四门大炮下,就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大牛选择了攻破炮台,保全大部队突袭安全……十几个人要攻克一个架有四门大炮的炮台,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他们周密计划,以必死的决心奔赴最终的战场,而满崽认领了最艰巨的任务,穿越敌军阵营,给大部队送信。

就在执行任务的当天晚上,满崽和大牛告别,满崽最终问了大牛,那天你是不是真的想开枪打死我?

大牛坚毅的回答,是。

大牛说,你怪不怪我?

满崽摇头,不怪你。

两兄弟面对面的看着彼此,这一次,从他们的眼中能看出满崽对于大牛的谅解,也能看出大牛对满崽成长的肯定。

随后,满崽喊了一声,我走了,排长。

大牛则拍着他的肩膀,告诉他,什么排长,叫我哥。

成为部队新兵之后,这是大牛第一次让满崽叫他哥哥,也许大牛知道,此次战役或许是最终的分别了。

当满崽转身要走的时候,他忽然爬到了大牛的背上,大牛像小时候背着满崽那样,背着他过了一条河,他们彼此都知道彼此肩上背着的是千万条兄弟的命,但是那一刻,他们只想背着彼此过完这条河。

战役终于打响了,老赵葬身敌军的弹药库下,大牛以赴死的决心拎起炸药包要与炮台同归于尽,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满崽竟然成功的完成了任务,并且回归点燃了敌军燃油桶烧毁了炮台,救下了所剩无几的一个排里的战友,他终于从一个连枪都拿不起来的新兵成长为能够保护他的‘兄弟们’的真正的战士了。

当大牛带着最后的几个人逃到天险大桥处,为了断掉敌军唯一的追击之路,保护我军大部队,大牛决定炸掉天险大桥,最后战役就在此处了,兄弟二人只要过了这座桥,就可以保护他们肩负的所有兄弟的命,甚至就可以回到家,把肚兜安心的交给老母亲缝补……而最终,真正通过大桥的人,只有满崽,他的哥哥大牛躺在了大桥的中央,不停地喊着‘把桥炸掉!

’满崽含着眼泪,拉开了手榴弹,但是他并没有走开,而是,冲向了大桥的中央,背起了他的哥哥大牛,于是一声爆炸,画面在这里静止了。

我们最终不知道满崽是否成功的背着大牛逃离了那座桥,画面中飞在空中的红肚兜,平静的乡村里,老母亲站在一棵老树下眺望着远方,她的八个儿子都顺着那条路上了战场,而没一个回来过。

电影《八子》就这样结束了。

—————剧透结束—————以下是《八子》作为主旋律电影进步的几点:1、视角的人性化。

以亲情视角切入这场残酷的战役,讲战争本身不如讲人,通过讲人讲亲情我们反更能看出战争到底有多么残酷,而《八子》讲得正是人,所以我们才会有共情,才会有泪点,所以当我们不知道那两兄弟的生死的时候,老母亲站在树下眺望的身影才会让我们燃起泪点,有所期待。

2、人物去脸谱化。

我们的满崽从白丁到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是有一系列的成长轨迹的,从他开始不敢拿枪,到不知道为了什么拿枪,直到找到了拿枪的理由,这一点就是主旋律电影的进步,以往的主旋律电影都是上来就意气风发什么都不顾的革命,好像命真的很不值钱一样。

3、节奏把握到位。

我们如今的主旋律电影已经可以有商业电影的节奏了,三幕式以及最后一幕的终极任务,都是以明确任务牵着我们继续看下去的。

并且任务一项比一项升级。

这便是商业片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都是好莱坞大片的模式,他们对观众有一系列的快感机制分析。

感兴趣的人看看麦基就知道商业片的节奏模式。

《战狼2》也是纯好莱坞模式。

4、英雄主义的人性化解析。

美国的主旋律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像主旋律,但实际上他们一直在标榜着他们的英雄主义主旋律,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为了救一个家里剩下的最后的一个孩子,一群人死了。

而《八子》的概念是,你们不理解中国当年战斗时的英雄主义,那好,我来用一对兄弟告诉你,大牛的视角,为了这场战争,我的兄弟们都死了,这里的每一个战友都是我的兄弟,这是大牛的所坚持的,他上来就被塑造成了英雄,而我们的主人公一定意义上讲,其实是满崽,我们都是从满崽的视角出发的,他只认哥哥是他的兄弟,要替哥哥打仗,要带哥哥回家,最终何润东所饰演的狙击手死后,他第一次感觉到战友皆兄弟,跟着哥哥一起扛着千万人的命,他理解了这种英雄主义,最终也成为了一名英雄。

5、细节的人性化。

这部电影很多细节我非常喜欢,因为一定意义上讲,它有写实的成分,所谓的写实就是说人话。

我上网查了一些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真实情况,据说,当时确实是如此惨烈的,在弹药和粮草都缺乏的前提下,红军是真的以大刀和敌军的机关枪肉搏的,影片中很多细节都展现了这场战争打得有多么艰苦,因为敌军无论从武器装备还是人数都远胜我军,比如大牛坐在那里,听见18声炮轰,之后起身去战斗,他们当时有一句对话,多浪费啊。

这句台词就是‘说人话’,不难想象,也许当年那些人在打仗的时候,会说出同样的话。

而大牛每次战斗之后,都是带着弟兄们到处捡拾弹药,他五弟就是在捡手榴弹的时候被炸死的,包括狙击手那段戏,满崽给他拎去40发子弹,不明白为什么他要有这个优待……两个人在山坡上抗敌,聊的是一颗子弹爆两个头的事儿,放在我们以前的主旋律电影中,这种场景,一般对话都是歌颂革命的美好。

最终,总结语,当我们在听到主旋律这三个字就嗤之以鼻的时候,不妨去思考一下,我们的主旋律是切切实实在进步的,无论是从故事构建上,还是从讲述故事的方法上,希望豆瓣的小伙伴们不要太刁钻,见红就骂,我再次想起陶老师当年对我们说的话,你行你拍一个试试。

主旋律这道考题比你心中真正想写的故事要更难,这年头,你拍一个英雄,真的能把人看落泪了,就是一种成功了。

PS:当然你肯定会问我,为什么我们的主角干打不死,尤其是大牛,这点就老套死了,那我就想说,为什么拯救大兵瑞恩汤姆汉克斯要最后死?

当然你肯定还得问,为什么我方在桥这边打仗的时候,敌方不扔几个手榴弹将我方那几个人儿赶紧炸死?

那我还得回答你,几个手榴弹过来,桥也塌了,他们从什么地方过天险?

 2 ) 神化英雄本质上就是在侮辱英雄:一部主旨不明确、立场有问题、毫无进步的主旋律电影

我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并不在于我对红军题材电影有偏见,而是这部电影的呈现方式让我很不安和很烦躁。

对于这样一部只是特效有提升、剧本内容一如既往的拍得极度尴尬的主旋律电影,我很遗憾我曾经对它抱有过高期待以及在上映第一天上午就到很远的有排片电影院来观看。

首先说红军主题表现失实的几个问题:一是我上映前最大的期待,就是说清楚为何老杨家八个孩子都要参加红军的问题。

很遗憾,开始没多久,老大杨大牛自问自答老八满崽哥为啥要当兵时回答说“还不是为了让你和妈过上好日子”的时候,我就知道已经完了。

一句极敷衍的“过上好日子”根本无法解释赣南闽西数十万烈士的前赴后继。

我的理解是在农民被地主阶级剥削的阶级斗争的严苛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保卫自己的政权而战斗。

要是只是为了一句过上好日子,为什么一位伟大的母亲要把自己八个亲身骨肉都送到红军去?

嫌人命不值钱,送去国民党军去吃饷、做地主家的狗腿子不能过上好日子吗?

为什么这么多的母亲要把自己的所有孩子都送到红军、都送上前线,为什么即便遭遇屠村也不退缩,是因为这些人有比生命更加珍贵的东西值得他们一同捍卫,是因为他们有比血肉亲情更加伟大的力量支撑他们走向革命。

如果就这么肤浅地以自己家“过上好日子”来带过,无疑是没有经过审慎思考的,也会寒了革命烈士的心。

没有这种与人民融为一体的感觉,就始终刻画不出真实饱满的红军形象。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最近很出名的湖北来凤县的老兵张富清老人、授衔后自愿回家务农的甘祖昌将军,他们革命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吗?

他们最后“过上好日子”了吗?

简单来说,他们革命是为了全中国的老百姓、全天下的人民都要过上好日子,他们绝不是为一己私欲而革命,他们是愿意牺牲小我、牺牲一切的真正的革命英雄!

从现状到电影,对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畏畏缩缩,只是单方面刻画白军或国民党政权多么残暴,是经不起稍微一点的推敲的,完全被束缚住手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以“剿匪”名义叫嚣中国革命正义性的人还能如此肆无忌惮。

二是对红军战斗场景的刻画。

这部电影严格意义上还是战争片,几乎全是战斗场景。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这部电影里全部都是阵地战和绞肉机般的肉搏战,让我怀疑这战斗的背景是不是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站在博古和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指挥思路上展开的战斗?

电影里这么表现难道要弘扬这种打“正规”战争的战斗方式吗?

这是在故意抹黑红军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靠的不是一味与力量比自己强大的军队死磕,靠的是灵活的战略战术,靠的是背靠大山、背靠人民的人民军队的智慧。

即便是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为了掩护大部队而阻击敌军也应该清晰地点明出来,总之应当有立场鲜明地反对这种阵地拉锯的战术,现在的表现是对红军战略战术和历史的不尊重。

红军某种意义上并不完全是正规军,从毛泽东《兴国调查》里可以看出很多指战员都是还会参加农耕的普通农民。

红军要都是这么冲锋式、固守阵地式打仗,早就没了。

这一点电影完全落入了一般战争片的窠臼,根本凸显不出红军的特殊性。

红军成了一个背景而已,连题材都算不上。

一味拍战争大场面,搞一些工业流水线化的特效敷衍,在荧幕上是展现不出来立体真实的红军形象的。

另一个问题是装备问题。

红军直到长征时才平均三人一支枪,总共八万多人才两三百挺重机关枪,平均每挺重机枪四百多发子弹,全速猛突的话基本一两分钟就没有了,但就剧中这样一个排却有一支马克沁的重机枪,更不要说还装备有多挺轻机枪、冲锋枪,枪支弹药一直充足,新兵临时上战场都能分到新枪等等,经历战地转移、炸毁炮兵营后撤退到炸桥的时候还能带着这挺重机枪,这类电影在红军装备问题上永远都不反思,永远都不改!

红军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到底如何呈现?

三是个人英雄主义问题。

从一个排打常规阵地战数日,还能冲锋、炸碉堡、近战,最后甚至单挑炮兵营、炸桥等,我寻思这么多中弹镜头这三十多人(红军一个排能不能满编三十多人也是问题)这么抗打吗?

一晚上一个士兵能挖出地道炸山顶的炮兵营弹药库,一个新兵能用刀击杀围攻他的一个班敌军、中弹坠崖后还能去炸炮兵阵地,这难道是尊重史实吗?

这已经超出了艺术创作的范畴。

请注意,神化角色本质上就是在侮辱角色,神化英雄本质上就是在侮辱英雄,英雄不是刀枪不入、无所畏惧的神,我没看到那种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质朴的英雄气概。

四是队伍组织问题。

红军的排长是和队伍战斗在一起的,不是有些镜头里坐在战壕的长官位置的,此外队伍里有战士打架其他人在喝彩,这是在弘扬歌颂还是在黑?

红军党支部建在连上,班里就有党小组,排上都会有负责政工的同志,难道在电影里的政工就教育出这样官兵不一致、关系紧张会看笑话的红军战士?

问题太多,这方面先说这四个。

在电影方面的问题说几个:一是主旨不明确,还是为了渲染那种兄弟战场分离的悲情,为悲情而悲情,为歌颂而歌颂,正如前面所说根本没说明白为何而战,这一点只要一对比《拯救大兵瑞恩》就知道,这部电影连故事和主旨都没说清楚,只剩下苍白的、不切实的颂扬,同样是说一家子孩子都去当兵只剩一两个的问题,瑞恩这部电影至少传达出明确的价值观,这是《八子》根本没有显著特色的一个严重问题。

若是提个刁钻的角度,瑞恩电影八人小队专门去救最后一个孩子瑞恩,《八子》里面倒好,一家八个人已经牺牲了六个人,最后两个人还要顶在掩护大部队撤退的最容易牺牲的最前线,要是有人钻这个牛角尖,是不是又要说红军的人性化程度还不如美军?

就靠这种强行捏在一起的冲突(激烈的战场、兄弟在一起战斗),编得越多漏洞越多,强行把舆论阵地拱手让人!

愤恨!

二是人物刻画单薄,除了有老八满崽最初的畏战之外,根本看不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除了那个年龄稍大的中年士兵有偶尔一两个情节比较闪光外,没有看到发自内心的人物描摹。

至于老大和老八的形象陡然神化也是令人很疏离。

三是台词设计,很多时候都是站在编剧和导演自己的理解和主观立场上,完全没有置身于红军的背景之中,在加上人物刻画薄弱,这会让观众完全融入不进去故事的体系里去。

如果不仔细推敲可能还会为这种牺牲动情,但仔细推敲后就容易产生更大的怀疑,到最后故事都没有讲好。

四是电影鞣杂的东西太多,什么都想来一点,导致剧情很乏味,战斗场景之间彼此没有一个主线来牵连,看的时候只是直观一场接着一场;爱情、亲情,山歌、战场常识也是明显感觉根本没有用心去重整,夹杂得粗糙且随意。

更不要说极度夸张和不写实的杀野猪情节。

电影方面暂时想到的是这四点。

主旋律电影要怎么拍?

要是没有打动人的朴素的、真诚的、平易近人的感情流露,只是为了塑造高大上的形象而塑造,本身就已经正在逐渐毁掉这个题材。

自己把自己束缚住,最后只能路越走越歪。

一句简简单单的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就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情,这说明尊重过往的真实的历史、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是完全可以打动观众的。

创作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扎进人民里、扎进历史里,发掘真正的力量和共情,以量贩式的粗糙思路搞主旋律是极其不负责任、极其挥霍积累的历史财富的事情。

我相信观众群体一定会为还有瑕疵的真情、真实、真诚买单,但也一定会唾弃肆无忌惮的糟蹋。

 3 ) 失望至极

我是看了人民日报的文章才去看的电影,真的是太让人失望了。

我认为八子这个真实事迹最大的泪点在于,老杨家送大儿二儿上战场,和抱着孙子的大儿媳得到了噩耗后又坚持送剩下的几个儿子上战场,老三是新婚第一天上的战场,最后只剩下老七老八的时候,还不愿意让儿子回来,邓小平特许老七老八回家,老七老八接到命令第二天阵亡,老杨家没想到最终所有的儿子都没能回来,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而这个影片一开场就死的只剩下老大和老八了,首先就和事实不符,其次就是全程看着这哥俩在战场上耍帅,咱也不敢问为啥红军富的人手一把新枪,人人都有军装,更不敢问为啥一个排就敢上炮阵地送死,百炮齐鸣后居然还能正常交流,耳朵也不失聪,身体平衡也没出问题,说话都不会变声。

全排没有医护人员,而最后老大炸炮阵地受的伤居然不治而愈,请问他是重新读档了么?

每个兵身上的刀还都是清一色的军刺,装备之优良让我惊叹!

从头到尾只有排长不停的耍官威,党小组恐怕是被就着红薯吃了吧?

挖盗洞的时候,那么松软的泥土,请问是如何做到上面的炮台掩体不下陷的呢?

当敌军全部失聪了么?

大半夜的挖洞听不到声音么?

如果说是因为挖的深,那请问那么深炸药能发挥多大威力?

以及挖出去的土呢?

拿去女娲造人了么?

还有,全村的人都被敌军杀了,只有少数几个下地干活的躲过一劫,请问是死的那些老少爷们在家偷懒不干活么?

还是说敌军全是富家二少爷,不知道老百姓要下地干活,所以才留下几个活口?

以及狙击点的选择,已经无力吐槽,建议导演能去补补课再拍戏。

全程没有老杨什么事,如果不是提前了解背景故事,我可能要怀疑老杨八岁那年就不在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失望透顶!

 4 ) 一部有温度的战争片

说实话,我向来不喜欢看战争片,因为太残酷,太血腥,我的泪点又比较低,一部电影看下来已经哭得稀里哗啦。

可《八子》不一样,第一次有电影用商业战争片的姿态 来反映赣南的这段历史,而且还是顶尖制作,战士们牺牲之惨烈,沙场上的血肉横飞叫我想到《血战钢锯岭》。

战争,从来就不只是血与火,生死之间的人性与温情,才是战争电影永恒的主题。

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瑞金沙洲坝村民杨荣显她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

但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陆续牺牲,只剩下大哥杨大牛和最小的孩子满崽。

满崽找到了大牛的部队,成了哥哥麾下的普通一兵,一场场艰苦战役的淬炼让新兵满崽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

最后的战斗打响了,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杨大牛带领弟弟满崽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 影片就是根据这个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的故事改编。

作为那个残酷年代的缩影,骨肉相连的母子情、不离不弃的兄弟情、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无数荡气回肠、难以割舍的情感凝聚于影片之中,共同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永垂不朽的英雄乐章。

在影片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接连不断,从沟壕到树林,从溪边到高地,进攻、防守、再进攻、再防守、炸堡垒、紧急撤退、埋伏、炸炮营、炸大桥… …有人说感觉太多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按照观众想看的节奏来上演的,战争就是残酷的,就是要拼尽全力去赢,子弹和炮火不会给你喘息的机会……一次次的枪林弹雨,一次次的近身搏斗,在三排一次次浴血奋战弹尽粮绝拼搏到最后的战斗中,影片向观众展示了战争的真实与残酷。

这些几近真实的战争场景,深深地震撼着观众。

电影中没有过多地渲染国仇家恨,因为高希希“希望把温度拍出来”。

这不只是战争片,也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这里的“爱”体现在母子、兄弟、战友之间。

母亲固然爱孩子爱得深沉。

但是国仇家恨战胜了她内心的挣扎,她选择送八个儿子去参加红军。

离别之际,她叮嘱儿子们,“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

”知道没有人能给她肯定的答复,但这是所有的母亲都一定会说的话。

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村口张望,希望能看到儿子归来的身影。

她等了35年,青丝变成了白发,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儿子,但是等来了儿子们为之献身的新中国。

很多地方,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点到为止,各中含义留给我们去体会。

在快节奏的狂轰滥炸之中总会间或地插入几个慢镜头, 兰花唱山歌那一段,是爱情的象征,除了母亲,爱情也是满崽心中的牵挂与支撑,是他心中的小美好,中弹落入水中,也是兰花的声音叫醒了满崽,兰花的那段山歌也是有意义的,“流血流汗打胜仗,打倒土豪分田地”,这就是当时老百姓的真实心理写照,就这么朴实这么简单,我也懂了杨荣显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决心把八个儿子都送上战场,因为心中有了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看到了希望,就会奋不顾身,即使流血牺牲。

在桥上,满崽呼唤了五声“哥”,第六声撕心裂肺嘶声长啸的一声“哥……”, 让人心碎到窒息。

在桥头绑好炸药,满崽在等待哥哥冲过吊桥。

可是,哥哥中弹了,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必须炸桥,但不能让受伤的哥哥和桥一起葬身谷底。

于是,他拉响导火索,冲上桥,背起哥哥,突然一声巨响,硝烟弥漫了整个山谷,杨妈妈给八个儿子的红肚兜随风飘散下来,看到这里,双眼已经模糊……最后桥上那一背,意义非凡,它是满崽对哥哥深深的兄弟情,即使死也要带哥哥回家。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更没有人能真的不畏生死,先烈们能甘愿冒着枪林弹 雨,无怨无悔、前仆后继地冲锋陷阵,凭的不仅仅是热血豪情,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影片的最后,导演狠狠地煽情了一把,把整部影片里含蓄压抑的情感释放得淋漓尽致,家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安详,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满头银发的杨家妈妈仍然在等待着儿子们的归来…… 尽管电影的情绪平静克制,可每一次剧情推进,都会激起一波泪点,真挚又温暖,让人湿了眼眶。

因为,历史不止真实、残酷,也是有温度的。

(作者:赣南日报主任记者 幸菲菲)

 5 ) 说好的主旋律呢?

战争场面不错,可惜剧情混乱,这么好的题材拍砸了,很多剧情硬伤只能用台词生硬的接过。

比如,满崽去搬救兵,跳水后情节戛然而止,后来神兵天降摧毁炮兵阵地;满崽最后炸桥那段,一个新兵忽然重机枪玩的贼溜,观众相当纳闷,好在最后大牛问了一句,你怎么会这玩意儿?

满崽说,我偷学的!

周围有观众笑了;开篇没有交代大背景,红军敢玩阵地战,了解党史的人才会知道这是发生在第五次反围剿的事情;其他的机枪击落飞机,主角中枪没事一般,这些不合理的就更多了;本应作为重点的八子处理上,开头就只剩大哥和小弟,母子情深和母亲的深明大义全靠几个闪回镜头,和母亲在电脑合成的大树下张望的镜头来表现,没有刻入人心;整部片子都是战争戏,大部队被隐藏的炮兵阵地蹂躏,风语者的开头有木有?

敌军蜂拥而至的场景明显有钢锯岭的影子,最后一个排干一个炮兵营,能找到兄弟连中袭击布里克地区德军炮火阵地的痕迹,而且这个时候已经是大场面了,观众以为结束了,结果后面还有一场大戏;最后的最后,一群人要炸毁吊桥,我想起了绣春刀修罗战场,雷佳音和张震最后也是要毁掉吊桥,以防止追兵。

片子的工业制作水准不错,只是情节太乱了,主旋律在哪里呢?

 6 ) 观后感之二

电影《八子》根据赣南中央苏区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在观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心情久久未能平复,不论是杨大牛和他带领小连队,还是在家中每日等待儿子归来的老母亲,又或是在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满崽,所表现出的那股“宁舍小家、顾全大义”的浩然之气,杨大牛几次做出不属于自己连队任务的决定,成功阻止了敌人的袭击,为大部队转移争取到宝贵时间,正有如是黄继光、董存瑞等烈士先辈那种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英勇无畏精神。

今后要将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感触和思考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转化为一种动力,跟随着我们党的脚步,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7 ) 历史需要铭记

五星红旗就是革命的鲜血染红的,我们就是踏着革命烈士的鲜血前进的。

《八子》看哭了我,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好作品。

影片想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看见战争的残酷,看见革命人的信念。

一个母亲的八个孩子战死沙场,出生在《八子》故乡的我,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听多少遍,看多少遍都会落泪,其实有多少家庭都是这样,把丈夫、儿子、孙子送上前线支援革命。

为了革命,为了信仰,我们赣南人民做出的伟大牺牲希望让全国人民看到!

 8 ) 燃!中国式硬核战争大片,催泪巨制热血史诗

用大时代背景写小人物命运与成长的电影总能走进观众内心,《八子》就是一部这样的影片,把一个红色故事拍出了家国情怀,整部影片展示了气壮山河的热血感、生死一线的危机感、誓不低头的英勇感。

“一部充满情感、充满温度、诠释爱的‘非典型’战争片”电影《八子》改编于江西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的真实史料。

故事讲述另辟蹊径,没有展现兄弟八人一同或陆续上阵杀敌的场景,而是以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艰难时期为背景,重点讲述了排长杨大牛(邵兵饰)在六个弟弟全部壮烈牺牲后,带领全排战士和最小的弟弟满崽(刘端端饰)与敌人浴血奋战拼至最后一刻的故事,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英雄乐章。

如果说美国战争片《血战钢锯岭》有着美式英雄主义的家国情怀,那么《八子》中的人物都真实再现了中国式的英雄主义,满崽的真诚朴实、杨大牛的英勇无畏、杨母的舍小家为大家,情感处理细腻而深沉。

影片并没有把视点聚焦在“悲情”之上,而是着重将人物的“热血”、“成长”与“爱“传达给观众,通过这两兄弟的矛盾、碰撞、和解,到共同抗敌、面对生死,展现了残酷的战争下令人动容的兄弟情、战友情,以及人性化的英雄主义。

这部中国式的硬核战争片,刚柔并济、去脸谱化,虽然是同根同源的价值观故事,但是完全有别于美国战争片的核心思想以及英雄人物的成长历程,有温度、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将英雄与牺牲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不说教、不煽情,不灌输的新主旋律电影”《八子》叙事手法和战争场面是类型电影的表达,新风格新手法的大场面,糅合技术特效和配乐,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叙事遵循了新主旋律电影的节奏模式,有着经典好莱坞大片的三幕式结构,最后一幕的终极任务满崽炸桥情节,都以明确和递进的方式升级。

成长是一夜之间,甚至是一瞬间的事情,当满崽拿起枪的那一刻,从男孩成为了一个男人,一场场艰苦战役的淬炼让新兵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

战争场面激烈充满视觉震撼,节奏紧张,从宏观到具体细节,有着不输海外大片的精彩,同时又有着时代的特殊烙印。

无论是恢宏壮观的大全景、远景,还是饱满细致的特写镜头,冷峻厚重黑白色调和残酷悲壮的战争背景再度将人们带回到那个“血肉铸山河,英雄永不朽”的热血年代。

与《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营造的“战地资料片质感”相似,《八子》用4500多个炸点打造出“席卷式燃炸”效果,爆破、轰炸、枪战、贴身肉搏等战争元素应有尽有“战争戏密集到出乎意料,过瘾”,“全程燃、硬、刚”是网友们赞出的评论。

“没有夸张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说教式的价值观输出;有的是朴素动人的情感”,人性的力量和中国式英雄的刻画朴实含蓄而充沛,影片结尾满崽拼死炸桥的高燃戏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与哥哥大牛之间的生死兄弟情令全场泪目。

“看战争片从来都没哭过的人,这次泪奔了”要把这么一个悲壮惨烈的故事拍的有血有肉必须依托情感,《八子》的情感线扎实凝练、直抵人心。

感人肺腑的兄弟情、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催人泪下的母子情、梦幻唯美的爱情,四条情感线交织融合,红色情怀在场面宏大、硝烟弥漫的战争中张力得到释放,这是中国式情感的表达,对战友、对民族、对国家情结的书写。

情感的冲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血脉相连的兄弟,由一开始的互不理解到战场上同生共死,展现了特有的中国家庭兄弟情深,共同保家卫国的热血男儿本色。

二是家与国的冲突,杨母送八个儿子上前线,没有一句怨言,看似一位柔弱母亲的形象,饱含着大爱与无私精神,是最感人至深的表达。

三是生与死的冲突,电影里的战友情,战场上生死俄顷的并肩作战、弹尽粮绝时的生死抉择。

电影“兄弟互背”的情节,从满崽将去完成危险任务大牛背他过河时的疼爱有加,到炸桥最后一刻满崽背着大牛,整部影片里含蓄压抑的情感释放得淋漓尽致。

片尾处满头白发的杨母站在村口大树下望眼欲穿盼儿归的唏嘘画面,更是让人不禁热泪盈眶。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热土一抷魂。

《八子》记载的热血史诗,是不应褪色的记忆,而铭记,前进,是我们最好的致敬!

作者简介:汤晓芳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系 副教授南昌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联系方式:18679108166 email:[email protected]

 9 ) 哪哪都不占的主旋律

这排长当的战前动员都不会,要冲敌人阵地就一句话:全排都有了上啊!。。。

我就纳闷了这比国民党还狠国民党好歹撒撒大洋激励士气,您这位排上就把战士网枪林弹雨里送啊,红军战士固然英勇伟大,但也是爹妈生的血肉之躯。

你再不济来一句:同志们为了革命的胜利,跟我上啊!

跟我我上和给我上完全是两种阵营的用语,我红军指战员又不是军阀头子三句话不离大义好像多完成任务能换积分一样,一副皮切的眼神你倒是说几句感人肺腑的话也行啊,就一句苍白的:全排都有了上啊!

我只能说编剧太没人性了。。。

 10 ) 爱国和好的电影是两码事

这部影片,从开头的叙事来说,失败,一没交代清楚主线任务,二没把人物心理矛盾冲突表达出来,可能是我眼拙了没看出来,一星给我心中的爱国,祝祖国越来越好。

最后的最后,故事线崩盘,人物表现力崩盘,整场效果最佳的镜头就是何润东那两下子,结果还领盒饭了,我不想说主演有多尴尬,因为换谁来演这片子,也救不了这个故事线和导演心里怎么想的。。

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也真的是辛苦剧组的各位朋友们了,浪费了那么多人力财力,破坏环境,供出来一部没死想的实验片,我爱国,但真的爱不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只能看看爆破!

爱国可以 为什么不能好好拍电影呢,唉😔

《八子》短评

开始觉得这都是什么鬼,然后全是战斗场面,战场是真的残酷,所以看到后来他们冒着枪林弹雨的前进还是有点感动。

4分钟前
  • 隔云端
  • 还行

看完狙击手来的 从一个班到一个排的故事😂。对于人物设计感觉还不错 内容和拍摄就比较一般般了

8分钟前
  • 黄一橙
  • 还行

致敬先烈,很好看,表现普通人的战斗,很真实。

11分钟前
  • 味无味
  • 推荐

选景、画面色调让这部电影乍看之下还像回事,然而翻了翻14年前的《集结号》开头,终于让我确信这部电影确实是垃圾

15分钟前
  • 沉默的大多数
  • 还行

有一种人,他认为他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千年文明无一不晓,艺术品位登峰造极。生活中,这么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般都是疯子。在导演届,自我陶醉的典型人物就是这位高希希了吧。

17分钟前
  • 呵呵-=
  • 很差

好看,比长津湖好看

19分钟前
  • 国产电影=足球
  • 推荐

客观说其实拍的也还行,只是细节上其实还可以再细一些,这种带有情怀的片子多少能唤起一些关于先辈们红色年代的追忆,也是值得铭记的!

21分钟前
  • 郑飞龙Mikes
  • 推荐

非常的喜欢这部电影,剧情很精彩层层递进,尤其是电影的高潮部分真的很振奋人心,在场的人都是被激发出了那种爱国情怀,这种为大家舍小家的感觉非常的让人倾佩,所以这部电影还没看的真的是要抓紧时间了。

24分钟前
  • 小耳朵
  • 力荐

就,起码赣南老区有无数这样的真人真事发生过

28分钟前
  • 欢腾
  • 力荐

错把八子看成八佰,也不敢打差评,就是想说导演你还是拍电视剧去吧,不然感觉剪接跟不上……第五次反围剿这些背景也还是要稍微交代一下比较好,距离背历史考点过去时间太久了。

33分钟前
  • 佘宝
  • 还行

演员不是面瘫脸,演技在线,有感动有泪点。就是战争场面也太多了,爆破都能爆个五分钟,如果能把时间放在人物塑造上就更好了。(一开始我也觉得主旋律电影一星最多了,不过认真看下去,可比那些流量的电影好看多了,起码不尬)

35分钟前
  • 米缸小姐
  • 还行

一般

36分钟前
  • 醉梦千夜
  • 还行

红军反围剿时期八子真实事件改编,或许是近些年“国军兄弟”的政治正确,感觉有点刻意模糊故事背景。

38分钟前
  • Mia
  • 还行

这么恶心的东西居然能上映,我大清果然宇宙无敌

41分钟前
  • 佳期如梦
  • 很差

真人事迹改编……能有一部电影记录下就值得敬仰,甚至足以载入教科书

43分钟前
  • 花满楼
  • 推荐

期待这部电影已经很久了,没想到终于上映了,看完只能大呼过瘾,这么好看的电影恨不得再看一遍。

47分钟前
  • 小小孩
  • 力荐

跌宕起伏,情结紧凑,铺垫也够,结尾赚足泪点。就是“满崽”大概只有瑞金人才知道的梗。

50分钟前
  • 缘来似醉
  • 推荐

虽然服化道不错,虽然事件很悲壮,但的确不好看。

53分钟前
  • 米小鱼
  • 较差

很具有年代感的一部电影,这种电影中就是非常容易露馅儿,但是这部电影中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2019-06-26 10:14:27

54分钟前
  • 长江三环大桥
  • 推荐

故事情节交代不清不楚,全程枪林弹雨制造场面,看了四十分钟,看不下去了……没等到何润东出场。

57分钟前
  • 陈先生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