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爸妈不在家

爸媽不在家,Ilo Ilo

主演:杨雁雁,陈天文,安吉莉·芭雅妮,许家乐,姚勇胜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他加禄语,英语,福建话年份:2013

《爸妈不在家》剧照

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2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3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4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5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6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3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4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5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6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7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8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9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20

《爸妈不在家》剧情介绍

爸妈不在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家乐(许家乐 饰)是个聪明却调皮捣蛋被学校视为头痛份子的小孩,怀孕的母亲(杨雁雁 饰)每天在公司和家事两边忙碌分身乏术的情况下,还会接到学校的抱怨电话总是相当无奈,最后只好找来菲律宾女佣泰莉(安吉莉·芭雅妮 Angeli Bayani 饰)来帮忙家事和照顾家乐。 一开始相当排斥泰莉的家乐利用各种机会欺负她,但是为了要养家活口的泰莉只能努力在这个家庭里生存。家乐因为爸妈各自烦恼着自己的事情无暇关注他的情况下,让家乐和泰莉两人逐渐产生越来越深厚的感情,但是小小年纪的家乐却没有发现家庭风暴也日趋严重…… 而这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正在悄悄影响这个国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老爸回家美女上错身第三季孩子那些事儿仙剑伏魔:倩女玄姬致亲爱的法官大人爆丸小子密室逃生皇城神鹰女人永远是对的越狱兔第五季假/如轮回的拉格朗日柠檬之青涩记忆早安,维罗妮卡第三季它自地底来我们曾经想要的一切单身骑士等你爱我下颌骨美食无间冲浪救援队鱼心河忍魔都风云不速之客出生的秘密绑定第二季7号房的礼物(菲律宾版)浴血荣光卫宫家今天的饭时光扇

《爸妈不在家》长篇影评

 1 ) 《爸媽不在家》衣食住行的生活藝術

转自:To Each His Own Cinemahttp://onethirdfilm.wordpress.com/2013/11/20/iloilo每一個人的生活基本,都離不開衣、食、住、行。

固然是陳腔濫調,但之所以既陳且濫,亦因這是世間不變的事實,日常習慣,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反映人的行為與心理,聚集成群就是社會的發展面貌,《爸媽不在家》鏡頭的觀察就在97金融風暴的一個中產家庭,從每天恆常的相處態度轉變,漸現暗湧的戲劇衝突,關鍵就在於衣食住行。

[下文含劇透,請留意]衣媽媽對初到步的女傭既要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區別,又要顯示自己不刻薄,對其有所關顧,將自己不穿不要的舊衣服送給她,就同時兩全其美。

那一個大膠袋裝著的,就算不合身,即使款式殘舊,對於來自菲律賓的Auntie Terry而言,她亦不會亦不敢去在意。

然而,當兒子許家樂為她從舊衣服中挑選給她試穿時,那代表了一份接納,是在關係上的地位確認,這當然亦被媽媽看在眼內,亦因此當她看到Auntie Terry穿上自己的衣服時,反有不是味兒之感,同樣一堆的身外物,在劇情中見證著 Auntie Terry 成為家庭中的一份子,又暗藏了一個母親從「看不起」的眼光過渡到與兒子感情受到威脅的憂慮。

衣,除了指遮蔽身體的布料外,還可以引申為修飾表象的工具,如化妝品。

Auntie Terry 嘴唇上的顏色,進一步成為媽媽被取代的視覺警示,直到「見家長」事件,怒火終於爆發,亦源在看到的一身打扮上,媽媽未必聽到 Auntie Terry 七情上面的求情說話,但門一開,擺的是什麼姿態,恃的是什麼身份,衣著一目了然。

有了外傭,媽媽就不需每事上心,洗燙衣服都可託付 Auntie Terry,造就了爸爸的秘密,得以一直在表面隱瞞下去,因為每晚的制服,可以自己親自清潔,從而建構了另一重爸爸與傭人的信任關係。

在後來坦承一切後,媽媽的第一句亦是請纓拿制服去洗,這種生活化的點滴,流露了沒有宣之於口的愛,沒有溢於言表的溫柔。

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亦是一種戒心的提防。

在家中可以坦蕩蕩,但傭人面前只穿內褲還是會尷尬,只是直到最後,抽煙也可一起分享,爸爸不再介意自己的衣著,最後一場與 Auntie Terry 的單獨對手戲,就光著身子與她在露台盡傾心事了。

媽媽有舊的漂亮衣服,爸爸有新的工作制服,那對於家樂有代表性的時刻,就是他除去校服,一絲不掛之時。

因為手受了傷,洗澡的不便,讓家樂向傭人求助,兩人隔膜的消弭,就在她為其身體洗刷之時,Auntie Terry 頭向前傾,家樂就說了句「頭很臭」的戲言,這個建立感情的開端,亦成為離別前不捨舉動的伏線,因為那根頭髮,是曾經靠得最親密的氣味。

–食開場的飯盒是聘請傭人的引旨,之後家樂不肯進食媽媽所煲的粥,卻又要吃 Auntie Terry 所買的零食,成為壓抑的妒火蔓延之始。

這段「三角關係」的高潮,正在於桌上所吃的「雞」。

家樂生日,媽媽買來炸雞,因他從小就愛吃,卻在不知不覺間,口味改了,曾經親近,今天驟覺疏離,於是媽媽一口咬著死的雞肉,兒子與傭人卻在與活生生的小雞玩,此起彼落,「失寵」的情境在這幕迎來了高峰。

「雞」在同一場亦帶來父親補償給兒子的意義,事緣是爸爸發脾氣扔了家樂的玩具-電子雞,後來在看電視時靈機一觸買來了寵物雞,這一下子鬧哄哄的熱鬧滿足,與早前車內前座吵罵、後座不作聲的張力,立見強烈反差,亦是一死一生的巧妙暗喻。

正因這次生日的戲劇力量如此強烈,之後再一次、又一次的飯桌戲,每一餐吃雞,都自然地刻劃了家樂的心境,告別曾共對的小生命,預示了結局,亦是長大學習負責任的階段。

Auntie Terry 照顧家樂,家樂照顧雞隻,最終都會成為過去式,當然對於曾經養過的雞,被吃掉的下場還是較殘酷吧!?除了雞,還有翅。

酒樓上沒有多出的位子,Auntie Terry 只有坐在預訂房間之外,但家樂卻親自為 Auntie Terry 帶來食物,互相餵食對方吃翅的場景,熱鬧的親戚互相敬酒間,媽媽的注視眼神是朦朧的背景,一個鏡頭就捕捉了兩者的距離分野。

–住當陌生人突然要跟自己同睡一房,任誰都會有所反彈,Auntie Terry 寄人籬下是逆來順受,但家樂可算是寵慣的大少爺,當然就有撒嬌的權利,兩者都不甘願,後者的真性情卻在放大並誇張了的肢體語言裏,更突顯前者的委屈與不好言說的不適應感。

下這道命令的,是媽媽。

這自是她認為理所當然的處理方式,但她是刻意安排,還是忽視了兒子的需要?懷胎十月的苦楚,每天協助解僱員工的壓力,是否已把她覆蓋得透不過氣? 是無暇去細想嗎?就連兒子跑進媽媽的被窩中,都因太需要休息而忽略嗎?至於住在二樓,就因著喪禮儀式聲浪過大,引起了夫妻間有微言的一段小風波。

因為照顧老人家,所以選擇低樓層,怎料年老體弱反需照顧,及後更與世長辭,這一筆埋怨,翻的是歷史的帳,爸爸正在想的,卻是目前的金錢煩惱,衡量抵押房產的需要。

房子既是每天都要住的,每日都要面對的,於是,噪音的缺陷,還債的憂慮,無時無刻在提醒著這個家庭的潛在裂痕。

電影沒有提供出口 (即使夫妻在目前有一致的目標),根本問題未有解決,亦沒有任何之後路向的線索提示,從寫實影像中觀照現實社會,並作想像思考,就是如斯。

–行之前的大都在室內發生,只有「行」是走出房子外的生活描寫,大量的近鏡跟拍,都是一路的跑呀跑,在追趕著。

Auntie Terry 要盡忠職守,緊追著家樂的步伐,但她總不比他快,唯有他出了意外,才可以趕上。

媽媽都有奔走的時候,目標也是家樂這孩子。

接到學校電話,她就不得不放下手頭上的工作,來看看家樂發生什麼事,只是因著工作而耽擱步伐,就見其工作高於家庭的牽絆;爸爸也在駕車不斷走,但他卻失去了重心,不知方向,車輛的代步,曾是社會地位的肯定,也是其自尊的捍衛防線,後來送往垃圾場,就標誌著放下過去光輝的重新起步。

兒子駕的是單車,他卻朝著單一目標進發,想把這既非親情愛情友情的一份感覺,好好的保存,只是長大過程中,並非所有事情可如願以償,即使明知那是值得爭取的,但最後還是會撲個空,失了望。

走路,串連著《爸媽不在家》中導演童年的細碎記憶,不論是路過別人的祭祀儀式,或是反叛過的校園歲月,或是與曾經最親密的傭人走過每一段的路途,斷斷續續的片段式,是牢記在腦海的難忘印象。

 2 ) 日子就是这样缓缓过去,我们也就这样长大

首先,必须承认,我也是跟风的人,如果不是金马奖上面《爸妈不在家》成为最大黑马,一举拿下最佳女配,最佳新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影片,四座金马奖座,这部在我每周搭公车都能看到宣传海报的电影,我是不会去电影院看的..一来是对于新加坡电影的没信心,二来是从那个海报还真看不出来讲的是什么,更何况我又穷….不过,在金马奖的当晚,我就去搜了本地电影院的放映场次,8月底上映的,这都三个月了,本来以为已经下线了,惊喜地发现竟然还有,只不过三家比较旧的电影院,每天只有下午一场,等到我周一考完试,打算买票看的时候,场次已经加到每日4场,而且换了大的放映厅,看来,跟风的不只是我啊,电影院也是这样!!

---废话不说了,来说说电影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有点像《桃姐》,也是同样的讲述了佣人与家里的小孩之间的感情,桃姐是选取了佣人桃姐老年的生活来讲述的,而《爸妈不在家》中是一个9岁小孩和菲律宾女佣之间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展示了爸妈之间,爸妈与女佣之间,面对金融风暴,一个三口,即将四口家庭的变化,台词寥寥,却恰到好处。

怀孕的母亲,淘气的孩子,工作遭遇不顺利的父亲,这个时候,家里来了女佣。

故事从这里开始。

金融风暴来袭,父亲炒股失败,后失业,母亲即将临盆,又被骗,小孩在学校打架,被勒令退学,家庭陷入经济危机,女佣请不起,故事从这里结束。

小孩与女佣:从最初的抗拒到和解,女佣Terry用她的方式教育他,逐渐成了他最信赖的人,甚至因为别的同学诋毁Terry而在学校打架,以至于大庭广总之下被打屁股了(真好奇现在坡国的学校还有这么惩罚没?

)。

家庭陷入经济危机,女佣Terry要离开了,小孩难过,在Terry临走的时候剪下她的一缕头发。

那段小孩狂骑自行车去买乐透的场景给我印象很深,一个9岁的小孩,在面对即将要失去自己珍视的东西的时候,他的努力是如此的拼命,虽然结果是徒劳,但是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这些,有些人,有些事总会离我们而去,而心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变得坚硬起来,并且被赋予一个好听的名字,“成熟”。

父母,女佣之间: 父亲失业,戒了多年的烟又重新抽起来,深夜独自坐在家门口的楼道里抽烟,正好被女佣看到,一句“不要告诉妈妈”已经包含了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所有的深沉。

失业的事情最终无法隐瞒,又遇上母亲被骗,父亲就那样躺在母亲的大腿上,缓缓的说着自己没工作的事情,母亲轻轻一句“我在等你告诉我”, 不言自明的理解,看穿却不拆穿,大概夫妻间的相处之道就是这样子的吧。

母亲在厕所找到烟头,以为女佣偷偷抽烟,质问女佣,女佣又去问孩子,其实一切都只是小孩子的好奇心驱使,Terry的一句,“你还嫌你家庭的问题不够多啊”,原来在一个家庭中,看的最清楚的往往是外人。

Terry 要离开的时候,母亲送了个小礼物,打开之后,竟是女佣偷偷用过的母亲的口红,母亲笑笑,没有多说什么,一切不言自明,有些话不说出口,其实彼此都懂得。

父母孩子之间:电影一开始就是小孩在学校闯祸,母亲被叫到学校,也因此才有了女佣的进门。

妈妈对孩子总是严厉多过慈爱,小孩生日的时候,主动要和女佣拍照,还把这张合影贴在墙上,母亲暗暗吃醋,在小孩又一次被校长打电话叫家长的时候,母亲终于对女佣发飙,“I’m his mother, not you.” 吃醋的母亲,看到孩子和女佣的感情好过跟自己,可是自己却无法空出时间陪伴孩子,这是要工作的母亲们都要面对的困境吧。

父亲在儿子生日的时候送上的鸡就更加体现了爸爸内敛的爱,之前心情不好一怒之下摔了儿子的电子宠物,在儿子生日的时候又作为补偿,送了真的鸡给儿子,虽然鸡的下场还是被他们一家吃了,但是还有最后一只留着,也给小孩更多的念想。

他终究是要长大,自己面对很多事情,而且家庭遭遇经济危机,将来的生活可能更加艰难,不过有过陪伴,经历过失去的小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淘气的孩子,他已经学会珍惜。

电影也很好的关注了女佣本身,比如Terry的家庭,手上的割腕痕迹,打电话中透出的家庭困境,每个人也都是被生活所迫,没有人的生活是轻松的。

好玩的是,虽然故事平平淡淡,但是中间穿插了很多坡式幽默,彩票的梗用了好多次,每次都效果奇好,还有各种坡式英文,实在是深得Singlish的精髓看过之后我一直在想,是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吗,城市发展,家庭的感情却变得淡漠,一个家庭,三口人,其实他们往往有且只有一家三口,困顿迷惘都是要一家人相互扶持,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

还好,新生命总是能带来新希望的。

故事就是这样简单,一段时间,家里来了女佣后来又走了,妈妈生了小孩,爸爸没了工作,小孩在学校被罚,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发生的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故事,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在意这些日子的流走,回过头看,才发现原来我们也就这样慢慢长大了.....

 3 ) 我还是一个孩子

今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爸妈不在家》是听上去最陌生的一部片子。

这部新加坡电影,片名陌生,导演陌生,演员也陌生,无人知晓。

作为陈哲艺的第一部长片,恰逢五十年的金马奖显然学了戛纳传统,必须提携下新人。

但这并不表示说,《爸妈不在家》就是依靠场外加分,它的实力早在戛纳电影节得到了证明。

除了在国际影展上披金斩银,《爸妈不在家》的最大意义是给新加坡电影注入了信心。

早先,邱金海等人的电影也大走文艺片路线,不过影响范围有限,无以为继。

但此次,《爸妈不在家》进入了大华语电影圈的讨论范围。

要知道,长年以来,新加坡只有一些重复消费的喜剧,七八成的新加坡片都在贩卖新加坡式华语(英语)笑料,不说低俗,很多point实在令人笑不出来,地域特征太过明显,也阻碍了它们的有效传播。

因此,《爸妈不在家》便彰显了它的可贵。

对中国观众来说,难得看到一部比较扎实沉稳的中产阶级家庭题材,甚至,这也是华语电影里头异常重要但在当下却稀缺的题材类型。

无怪乎,有人说,《爸妈不在家》让他们想起了杨德昌,当然,杨德昌的格局恐怕会放得更大,而不仅限于一个家庭,但这种联想的产生却是有足够的事实和理由。

在我看来,《爸妈不在家》出色在导演的老练,没有新手的生涩。

很多年轻导演一到表现自己的切身经历或者生命体验,往往会用情过多,不加节制。

《爸妈不在家》完全没有这种滥情,一上来就给了冲突缘由,强调了现实社会的压力影响,里外上下,滴水不漏。

爸妈无暇照顾(不在家),菲律宾女佣Teresa到来(亲情的填补和替代),家乐直接抗拒。

即便很多观众猜想到,后面必然是家乐和Teresa的关系修复到最终和解,但电影巧妙地抛出了一些悬念,比如Teresa最终会怎样离开,电影制造了弦外之音,令人担心那会是以遗憾跟误会告终。

岂不料,结果并非如此。

影片不乏锋利之处,家乐的野跟皮,一度令人难以接受。

可以看到,《爸妈不在家》并没有尝试让他的个性发生扭转,事实上,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家乐和Teresa就像被海洋分隔的岛屿,阴差阳错,被连接在了一起。

这世间也并非只有许鞍华的桃姐情,萍水相逢,亦能有动人之处。

所以,看到最后,当家乐猛然拿出剪刀,用稍嫌过火但又是孩子思维的方式去表示好感和爱意时,我们会经受内心的突然撞击。

每到家乐爆发情绪,电影的镜头也随之运动起来,晃动不安,这种不安也能直接传递给观众,毫无障碍。

电影还有一些巧妙的细节,像家乐买彩票,可以相信,如果不是导演的自身经历,那种由希望到失望的小瞬间是不会被记下的。

因为,这根本就无法编撰。

实际上, Teresa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技巧,她也只是自己孩子的母亲,就像片名所揭示的,家乐需要的只是父母和亲人的陪伴。

爷爷不在后,他就变了个样子。

然后,Teresa出现。

所以,在一阶段的相处后,尤其是亲密的洗澡等事情过后,家乐对Teresa的情感发生了质的改变。

爸妈不在家,但是电影留给家乐父母很多篇幅,他们的精神压力、对Teresa的看法、第二个孩子的到来等等。

显然,这部片子并没有沦为渲染主仆情或忘年之交,围绕Teresa的来与去,它还尝试读解出另外的东西。

这个时候,《爸妈不在家》就得回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新加坡遭受打击。

在妈妈受骗洗脑的段落,观众大可察见一个社会的荒诞和迷乱。

社会承受的压力也转化为家庭所承受的压力,在这个传统华人家庭里,父母的缺席导致了孩子的叛逆,Teresa的离去又预示着原有的关系会得到修复(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之后),所有的亲情关系复归原位。

所以,《爸妈不在家》可以是一部成长片,也是一部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教育片,并且不乏社会现实意义。

电影里,关于人与人的心灵沟通,细致入微,并不会因为孩童视角的存在,导致技巧表现的降格,过于用力。

叛逆和早熟给家乐带来了不大一样的少年形象,他的不舍,放在台湾、香港或者内地观众的眼里,都是可以感受得到。

毕竟,很少有电影能这么专注地看待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家庭的重整,一个社会的细小零碎。

所以,作为陈哲艺的长片首作,能有这样明晰的想法、过人的定力,那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凤凰网】

 4 ) 菲情歌

《爸媽不在家》:菲情歌原載於2013年12月02日「730視角」http://brucelaiyung.blogspot.hk/有人把《爸媽不在家》譽為新加坡版的《桃姐》,可能是弄巧反拙,恐怕會嚇走那些怕悶的觀眾。

其實《爸媽不在家》並不悶,其劇本肌理和文化視野都比《桃姐》有過之而無不及。

《爸媽不在家》說的是一個普通家庭裡,孩子很頑皮,家裡經濟遇上困難,請了一個菲傭最後又送走她。

雖然題材來自日常生活,但一個說故事的高手可以讓人以一個陌生的角度去回望熟悉的事物。

《爸》以小男孩家樂和菲傭Terry的故事為中心,情節圍繞著「理解/誤解」的主題來鋪展。

家樂在父母和教師眼中都是頑劣兒童,永遠無法跟人好好相處,整天只顧拿著「他媽哥池」遊戲機,最後更闖了禍,差點兒沒被趕出校。

別人眼中他只是一個怎樣也教不好的孩子,Terry最初也被他欺負,但漸漸成為了他的好伴兒。

關鍵是Terry不因自己來打工而怕了他、嬌縱他,反而明確地申明自己應得的尊嚴。

她有時把家樂當成那被自己的孩子一般看顧,有時卻給予家樂像成年人一般的尊重。

那是其他人無法滿足家樂的。

Terry這種外勞,跟其他從外國來工作的人比較,須接受的條件更苛刻,更容易被遣返回國。

家樂作為一個兒童,以及Terry這種外傭,在社會中的地位是次一等的,但Terry卻讓家樂體驗了甚麼是平等的相處。

社會按年齡、職業、族裔等分成不同部門,人們便按著那分類來認知自己和他人,卻欠缺了人和人之間平等而真誠的互相了解。

因為菲傭是主角,她不再是「客」而佔了「主」的位置,這種跨界視野便比《桃姐》更勝一籌。

故事背景發生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1997年,主角一家面臨著從中產下滑的「M型社會」趨勢。

菲律賓為何那麼多女人為了養家而離國?

背後的全球結構性經濟問題,說明了我們跟那些「異族」其實共享著相同的命運。

 5 ) 平静下的内部腐烂

1.写出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真的是一门手艺。

一直保持着平静、不起伏,但始终保持内在的力量,这其实很难。

稍不留意也就会做出一两处戏剧化的冲突,那样前功尽弃。

《爸妈不在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

2.电影丝毫看不出用力的感觉,但绝好地描摹出了那种压抑的平静之下的内部崩溃。

首先,导演通过那些安静的、小心翼翼的场景讲述了那个国家经济的凋敝;然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生活状态,写出了稳定生活下面随时会崩塌的精神世界。

3.爸妈不在家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在忙于工作。

但疲于奔命的生计之需却被巧妙地通过几种工作展现出来,爸爸推销的强化玻璃,被客户轻易地敲碎了,妈妈作为一家大规模裁员的工厂的行政人员,每天一边给工人打印辞退信一边担心着自己的职位不保。

通过贩卖伪劣的强化玻璃和打印纸张,看似是现代世界中最常见的工作模式,销售和行政,都象征着现代城市中稳定而被主流认可的谋生方式。

但是这一切都如同那块被敲碎的玻璃一样,脆弱不堪。

4.孩子在电影中被悬置,成为了一个麻烦制造者,一个家庭成员口中的核心,但实际上是一个被冷落的人物。

孩子去制造麻烦本身是为了寻求存在感,吸引父母的注意,但这注定起到了反作用。

电影中的一切爆发和情绪转折几乎都依赖于孩子的行为和内心转变而发生。

5.父亲的一切压力都隐藏在烟草里,原本戒断的烟瘾再一次隐秘地爆发,但他不能家中吸烟,只能坐在楼道里。

家庭,成为了他的另一个不可触及的场域,他属于其中但又疏离其外。

母亲,一个被动的角色,看似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性格外向而泼辣,但实际上内心脆弱。

一个骗子的心灵鸡汤讲座就可以将其俘获。

父亲与母亲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交流与沟通。

6.菲佣。

串起几个角色珠子的线索。

她是个外来人,家庭的“入侵者”,下等阶层。

日常说中文的父母和日常说加洛语的保姆只能用英文对话,这种语言上的转换却造就了一个绝好的陌生化视角去观察这个家庭。

不用转换语言的家庭内部却没有沟通机制。

菲佣与孩子从敌人到亲人的关系并非渐进的,其实通过一场车祸而改变,孩子似乎感受到了自己争取的东西:母爱。

菲佣也得到了施爱的对象,家乐成为自己远在家乡的孩子的替身。

7.饭桌是这个电影中很有意思的场景之一。

开篇时,家乐被母亲从学校带回,扔给他一个盒饭,另一盒带鸡腿的留给父亲。

而菲佣进入这个家庭后,才有了真正的晚餐。

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谈天。

但只不过,后一个功能始终无法开展。

而父母去参加长辈的生日宴,一大桌亲戚做其乐融融状,但都在私下攀比和较劲,那个饭桌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战场。

对于华人来说,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无论哪一个饭桌,菲佣几乎都是被驱逐的对象。

8.家乐所在的学校被导演塑造成了一个惩戒场所,从开篇教导主任的训斥和最后当着校长面的鞭刑都在诉说着这一点。

育人的功能被抽离了。

9.最初,家乐一直拿着一个电子宠物。

这种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的电子设备散发着怪异的气质,宠物的温度被电子产品的理性收缴,但却又以编码的形式残留下宠物作为动物的特征。

但它最终被父亲摔碎了。

那是家乐对于“爱”这个概念的象征,被残酷地截断了。

但生日那天,这个电子鸡被一群真正的鸡仔代替了,它们真的是动物,需要照顾和花费心思。

但在家乐的眼皮下,这些鸡在长大之后一只只被宰杀,变成贡品和食物。

家乐几乎无动于衷,只是与父母商量能否留下最后一只鸡。

10.影片的结尾其实过于温暖,夫妻间的和解,家乐的成长,菲佣的回家以及新生命的诞生,这些都是稳定感的象征。

这冲淡了影片一直呈现的阴郁、焦灼、泥泞和无望的感觉。

 6 ) 神来之笔,当不会抽烟的泰莉抽起烟

去年在平遥看了陈哲艺的第二部长片《热带雨》,隔了这许久,翻回看他的处女作《爸妈不在家》。

反而觉得处女作比他第二部确实更惊艳,更真实。

所有电影导演最发愁的事情大概就是拍日常生活场景了。

情节和视听都难,既要真实,又要新奇。

镜头总得找到独特的视角,否则就变成新闻报道片的拍法。

故事必须紧紧地钻进生活里,让人觉得就在身边,又要时不时地从日常中探出头来,让人惊叹于新的发现。

杨雁雁怀孕期间演的这部戏,是真的怀孕,那种真实的疲惫、烦躁、崩溃、嫉妒,不用演,就活生生地写在她的脸上。

影片的最后,杨雁雁生了一个男孩,也是她生产过程中的真实纪录。

电影和现实以这么一种奇妙的方式在这部电影中交汇。

片中期待要个女儿的妈妈,最终再一次生了儿子。

生活不会总是给你你想要的,而人总能学会承受生活的扭转,于是片中家乐在一番努力后,接受了留不住Auntie泰莉的现实,于是片中(也是现实中)的杨雁雁看着新生的儿子,幸福地笑了。

看演员在电影中成长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爸妈不在家》里的小演员家乐,后来长成了《热带雨》里爱上老师(也还是杨雁雁饰演)的大男孩,壮壮的、充满生命能量的、青春的、爱着华人文化的大男孩。

说回《爸妈不在家》。

有一个人物塑造的细节必须得提出来讲,因为真的是太好了,神来之笔。

在Auntie泰莉被辞退后,离别的前一夜。

男主人站在阳台上抽烟,泰莉要了一支,非常熟练地抽起来。

就这么一下子,这个人物立马活起来。

所有关于她的一切都涌入脑海中,你往回一倒,就觉得妙义无穷。

——在主母面前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的泰莉,言之凿凿说自己从来不抽烟的泰莉,所有的一切都瞬间被对照、被颠覆。

泰莉分裂成了在家乐面前、在主母面前、在男主人面前、在妹妹面前等不同的样子。

她有不同的情感,安放在不同的角色中。

在整个前半段,泰莉与家乐之间似母子、似友情、似畸恋的情感,模糊了观众对泰莉的其他身份的感知。

一支会抽的烟,瞬间让人回忆起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成年人,多面的、艰难的生活。

泰莉从“妈妈”变回了一个为生活所迫必须伪装的成年人。

妙极。

 7 ) A诺A诺。

距离上一篇写的东西,可能也有好几年了吧。

看书看电影都甚少时间为之,光阴已不再只是白驹过隙这么简单文艺,应该要用快刀斩乱麻搭乘火箭突突突出地球这般粗暴爽快。

时间已经等不及你慢慢思考起因经过,观赏花开花落,就残酷的把一切都掠走。

我已经回不到从前,那般时光还可以喊着青春不息的口号,有着青春无悔的梦想。

耐心看完爸妈不在家。

也是淡淡的,好像回到了二十出头坐在图书馆的角落看《一一》的旧时光。

已经没有想要落泪的冲动,但是不经意还是抹到了眼角的一些湿润。

只是看到孩童,孤单的背影,期盼的眼神。

看到男人,残酷的失业,亲友的忽略。

看到女人,生活的艰难,时而呆滞的瞳孔。

在这个幸福与金钱划等号的时代,是幸运还是不幸?

衡量事物的标准皆为统一,生活被压榨的只是为了生活,忙碌只是为了温饱,时间被挥霍,用于打电话发微信刷朋友圈,吃饭喝茶聊天。

有人愿意停下来陪老人走路,与孩子学步么?

愿意放弃电脑桌游与书为伴,与自然相拥么?

觥筹交错,用金钱和世俗勾勒出来的社会,新闻说的都是肥皂泡沫,买卖的都是灵魂悲剧,被操纵的只是一具具行尸走肉。

孩子变得乖戾敏感,他们懂得越来越多,但是快乐越来越少,或者很容易撷取,但是更容易失去。

获得与陨灭,在这个时代里居然变得如此相得益彰。

我想起旧时光里,看一一,哭的不能自己的那个自己。

 8 ) 情感的缺席

2013年正值金马奖50大寿,评委席请来李安压阵,更有张曼玉担当金马大使,历届影帝影后浩浩荡荡出席,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从入围最佳影片的名单来说,本届金马奖可谓分量十足,《天注定》和《郊游》属于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前者不仅获得戛纳最佳编剧奖,更是横扫去年各大十佳榜单,风头一时无两,而后者让蔡明亮拿到了威尼斯评审团大奖,并且本片具有本土作战的优势。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和杜琪峰的《毒战》是2013年的口碑之作,墨镜王多年磨一剑的作品还是有众多拥趸,杜sir北上拍出的类型片也绝不含糊。

这么一看唯有一部来自新加坡的小成本制作《爸妈不在家》没什么胜算,导演陈哲艺又是菜鸟一枚,天时地利人和它都不占。

可但凡是评奖都有变数,以小博大的例子不胜枚举,不差《爸妈不在家》这一例,而且无论对于影片本身还是新人导演,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封号无疑是最有效的宣传手段。

如果单就影片质量来说,《爸妈不在家》不见得高过同时入围的其他四部影片,但从题材来看,本片的确是最接近观众的,虽然来自新加坡,但它里面东方家庭的那种含蓄是一致的,而这也正中了评审团主席李安的下怀,所以它的得奖看似意外实则顺理成章。

对于新加坡影片,大部分观众还是停留在诸如《小孩不笨》这样的喜剧上,新加坡式华语加上蹩脚英语组成了天然的笑料,刻板的大人如同壁垒阻隔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

到了这部《爸妈不在家》,所有口音问题和城市的过于规矩不再惹人发笑,相反有种间离感值得我们深思。

有的人说这种感觉很像杨德昌的《一一》,无疑以儿童为视角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但显然杨德昌的作品格局更大,折射的时代也更具代表性。

《爸妈不在家》的背景是金融危机后的新加坡,片中多次出现了公司裁人的场景,这也是对经济不景气下的人人自危做了最真实的写照。

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借由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来见证时代的走向,而加入的菲佣和男孩的感情线则丰富了整个故事,也推进了男孩家乐的成长。

既然是以家乐为视角,那么他的情感起伏就是影片的整体脉络。

从一开始训导处发生的那一幕就向观众展示了家乐性格中顽劣的一面,他的这个个性也为他和菲佣泰莉之间的相处增设了屏障。

起初家乐对于泰莉的到来是相当排斥的,他通过不和她同桌吃饭以及不和她同屋睡觉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这和众多电影中叛逆孩子总是对外来者充满敌意的设置是相同的,而妈妈的一句“爷爷在时他不是这样的”又把家乐的内心一语道破,至亲的缺失以及父母在情感上的“缺席”让这个年幼的孩子不知所措,任何一个外界的干扰对家乐来说都仿佛如临大敌。

这时就需要发生一个事件来打破僵局,泰莉因为家乐的恶作剧被诬陷偷东西,回到家的泰莉怒不可遏地警告了家乐,这次正面对峙让二人紧张的关系有了松动,家乐开始意识到泰莉有她坚守的底线,只是他可能不晓得这个底线就是泰莉的自尊。

而接下来的事情则让家乐对泰莉的态度有了彻底的转变,家乐手臂骨折后无法自己洗澡只能求助于泰莉,也就是这次的“赤裸相见”让家乐的心中卸下了防备,可以说这个有点“暧昧”的小桥段暗示了泰莉对于家乐有一种类似于“情人”的职能,这也使得结尾家乐剪去泰莉头发的行为更具有说服力。

而家乐之于泰莉则完全是一种亲情的移驾,是对自己孩子的一个情感补缺。

片中金融危机对家庭的影响主要由父母这条线来完成,父亲失业加上股票被套堪称双重打击,楼道里的烟屁股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焦虑,而母亲挺着大肚看着周边同事接二连三被辞退心中压力也可想而知,身陷传销骗局看似愚钝,其实不过是她寻求出口的途径,怎奈人心不古厄运连连。

父母的失意也连带影响了家乐,“中彩票发大财”的梦想在一个小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这好笑的情节背后也透着几分无可奈何,本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却要让金钱分了心神,谁说不是一种悲哀呢。

虽然大环境不容乐观,但电影还是要传达出一种积极的心态,片中有一幕是一家人祭拜爷爷回来的路上车子抛锚了,结果齐力推车又重新启程,这个细节设置可以说是对摆脱当前困境的美好希冀。

在结尾处婴儿的降生也预示着新的希望,生命的繁衍不息终将战胜世间无常。

 9 ) 电影里的生活会是我的未来里可能会过的一种

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一个1997年的新加坡普通家庭生活的讲述,怀孕的母亲,调皮的孩子,工作不顺利的父亲,艰苦的帮佣....在看到电影中间的时候,我就在心理跟自己说,这部电影最好拍成纪实性的电影,最好能完全的,现实的,客观的反映一个普通的家庭的烦恼,忧愁,和体现人的最常见的心理活动。

我想,很多人可能不会喜欢这种电影,也不会耐心看完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太经典的对话和句子,没有激烈的打斗,没有精彩的剧情,没有唯美的小清新,没有窒息的惊悚,没有拜伦式的英雄主义......有很多的被大家追捧,喜爱的元素没有呈现在这部电影里面。

它只是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这种生活对我而言确是真实的发生我的身边和我周围的人的身边。

我不知道看我这篇短评的读者中,有多少是体验过或者观察过这种生活。

我们要知道我们这个社会大部分的家庭不像是《爱情公寓》里面的人物那样过的无忧无虑,打打闹闹,更多的是会为生活的小事烦恼,忧愁。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我们生活中要操心的。

儿子顽皮,你会不操心?

工作不顺利,你能不烦恼?

40多岁的你被各种事困扰,你会不压抑?

......试着站在电影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心理,说不定多年之后,我们也会有这一样的情绪和心理。

将心比心,便是佛心。

看到快结束时,我心里在想:多年之后,可能是40多岁,我可能也会过上这种生活。

与老婆的关系不冷不热,工作上总是不如意,想去干点事业,发现自己没那份精力和能力了,儿子闹事后,我被叫到学校,一个平凡的我被老师指着鼻子教训我,说我教子无方,为了儿子的学业和前途,我只能点头哈腰,大气都不敢出一下,要不断的道歉。

(我并不是说老师多么坏,而是对于自己的无能感到悲哀。

)那个时候,我还能像年轻时候这样,洒脱不羁,随心所欲,四处游荡吗?

那个时候,我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应该不能避免的挑起家庭的担子。

如果没能挑起,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态,能豁达,淡定,不在乎吗?

关于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

电影里的那种生活,可能会是我的生活,也可能不是。

祝,大家新年快乐,能够过上想要的生活。

 10 ) “家庭”下的个人与历史

太棒了这个片子。

导演陈哲艺1984年生人,亚洲金融危机时13岁,和片中小男孩的年龄差不多。

这一块背景一直不太懂,因为三年后我才出生。

而且97年也是香港回归年,我在想这一部分会有什么关联。

但是这部作品并不是当下危机的即时记录,而是过了将近二十年后的再回顾。

导演把镜头聚焦在一个小家庭,一个待产的中年母亲、一个失业的父亲、一个调皮但聪明的男孩、还有一个同样为了孩子和家庭而在外谋求生计的菲律宾女佣。

这个家庭只是那场大风暴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社会单位,但是却于琐碎的争吵、日常的对话、几个紧急而又焦虑的家庭电话扒出平凡个体在社会巨变下所遭受到的冲击,今天老师上课的时候、还在跟我们讨论“什么是现实主义”,如果仅仅从中文的角度、这部电影不论从电影视听语言还是叙事题材上,都是我所认同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对于我而言,是关于个体经历的、是关于普通人的日日夜夜所凑成的历史。

如果从英语realism溯源,那关于具体的人的现实片段所拼凑成的整体事实就是“真理”、就是“本质”。

所以在这个程度上,不仅是中国的现实主义还是西方的realism,毫不冲突。

但是如果这部电影没什么大的野心,只是单纯的做一个导演的童年回忆录,那也失去了“现实主义”的内涵,最终可能也只停留在导演的流水账意淫里,根本也不可能去打动2013年以阿涅斯瓦尔达为代表的戛纳评委、也不可能去击败同一年的大师们。

这部电影妙就妙在他给了观众全知的视点,母亲阿玲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依然买了所谓“成功学”这些洗脑传销课程、爸爸躲在楼道里一根一根地抽烟、小孩家乐像个小大人一样为了躲避受罚用彩票号码来和“成年人”-老师做交易、给爷爷上坟时郑重其事地给他烧彩票黄页并祈愿、女佣餐前的祷告。

从物质的角度,每个人都为了维持生存和繁衍,卖力地投入到社会市场的流水线中、以劳动和精力来换取食物和金钱,每个成年人都格外实在、功利和物质化,一边给后代供应一个稳定安全的物理空间、一边丧失了对自己的生活partner的感性情绪和精神倾诉;从精神的角度,成年人、甚至是小孩子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宗教、成功学鸡汤、受资本家操控的股票、还有死去的肉身,一边换取生存、一边寻找寄托,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几近丧失尊严和骄傲地、极其狼狈地继续生存繁衍。

写到这里,好像也慢慢厘清为什么这部片子大家都说好、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观众都动容,因为每个平凡的个体都是这样在漫长的人类史中存续下来的,我们自己构建起的价值观、美好的人性理念,其实都是现实和历史长久缺失的。

这不光是一部个人的回忆录、甚至还坚持了一种……人们愿意去认同的关于生活、生命、现实、历史的本质规律。

《爸妈不在家》短评

毫无性欲。

6分钟前
  • 查尼士丁大帝
  • 很差

家乐费了好大劲买的彩票在这个片子里是注定不会中奖的,因为父亲失业、买股票亏钱、母亲被成功学坑骗、菲佣被辞退、父母关系紧张、即将出生的二胎种种危机,不能寄托于奇迹来解决。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想要谈论的东西有点太多了,像中产家庭、儿童教育、金融危机、性启蒙、菲佣人权问题等等,似乎重点不太突出,好在问题之间相互关联,导演处理的很巧妙。作为处女作可圈可点。

7分钟前
  • 宝宝
  • 推荐

住家maid不好做啊。经济下行期还生小孩真是想不通。有一些镜头挺恶心的。

8分钟前
  • momo
  • 较差

1997年经济危机背景下,新加坡中产阶级家庭的挣扎,及淘气男孩与菲律宾女佣Terry的相处。雇佣关系中有冷酷,混杂温情,冷峻丰富,有杨德昌《恐怖分子》、《一一》感(妈妈有点像金燕玲)。怀旧道具细节:BP机、电子鸡、随身听、王杰《一场游戏一场梦》。电影来自陈哲艺亲身经历,Terry在他家工作八年…

9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11分钟前
  • 黑-招财猫
  • 较差

美丽善良朴实的maid 在顽皮的男孩心头留下的暖暖的记忆永远都不会褪色

13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真想让他中奖啊!新加坡物语

16分钟前
  • Andy
  • 推荐

不到半小时放弃,情节人物都真的是生拼硬凑啊后记:后来还是看完了

19分钟前
  • 业余评论家
  • 较差

家乐只演过两个角色 都有恋母情结

22分钟前
  • 拉里莎
  • 较差

家庭危机 少年成长

26分钟前
  • 不如的我的
  • 还行

难看。保姆的演员选得不好。

30分钟前
  • 较差

B+/ 比《热带雨》好。剧作的思路也是类似的反应锁链,但区别在于本片的群像关系恰恰需要这种密实感。换言之,叙事并不刻意隐藏其缝合的机巧从而构造虚伪的平滑流畅,而是把这种如履薄冰的精细转化为对人物关系的敏锐感知,从而抚触生活的断裂。这些断裂最终构成了庞大危机中飘荡着缓缓下坠的恍惚体验。被“替代”被甩出体系的恐惧与不断加固的身份边界以一种缠绕的方式相互累积,仅有的慰藉是一开始分享了房间的人留下的几丝发梢的气息。

3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围家谈话,不拎着耳朵来传授人生经验简直太好了...

36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还行

直到现在都还没适应普通话夹英语单词,没看出来好在哪里,寡淡无味。小男主长得像阿凡达人。

37分钟前
  • 灵魂救赎o0
  • 较差

tamagochi,pet chicken和炸鸡的哏好笑!但整体是个悲伤的故事,尽管最后孩子出生还是给人小小希望。家乐和terry的感情刻画不错。

42分钟前
  • gaogao
  • 还行

反正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47分钟前
  • 垣原阵
  • 较差

比「桃姐」格局更大 只是情感略凌乱了点 家宴和葬礼下的争吵与电话这两幕印象很深刻 独处异乡 宛若孤岛

52分钟前
  • 皮卡丘Casper
  • 力荐

太平淡了,以后后面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就这么就完了…

53分钟前
  • 过把瘾就死
  • 较差

看着没有太多意思

54分钟前
  • 秦时明月
  • 较差

就剧情来说过于平淡,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57分钟前
  • foreve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