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最后一封信

ラストレター,你好之华日本版,最后的情书(港/台),最后的信,Last Letter

主演:松隆子,福山雅治,广濑铃,神木隆之介,庵野秀明,森七菜,水越惠子,中山美穗,丰川悦司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0

《最后一封信》剧照

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2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3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4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5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6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3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4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5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6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7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8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9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20

《最后一封信》剧情介绍

最后一封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岸边野裕里(松隆子)在姐姐远野未笑的葬礼上,遇到了姐姐的女儿远野鮎美(广濑铃)。无法接受母亲亡故的鮎美,也无法打开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封信。裕里参加了要和大家报告姐姐往生的同学会,巧的是,她的初恋对象镜史郎(福山雅治)也来了,两人在一封封书信的联系中串接起三人当年的故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堂90分钟奇幻森林基地疑云复生杀死冈瑟拉字至上:Q世代第一季我们的星球第一季扫毒风云之因货起的祸丑男大翻身扰乱治安喊·山先生,你哪位无职转生Ⅱ到了异世界就拿出真本事Part2人小嘴大家庭之殇半个女友解忧理发店绿色合伙人岸边露伴一动不动Part3娘家母亲男才女貌终极一家梦男—死亡交友我的平凡爱情不正经的魔术讲师与禁忌教典新济公活佛蜥蜴伯伯里奥完美母亲夏至裁决者

《最后一封信》长篇影评

 1 ) 情书的影子

虽然抹去了许多岩井从前的影子,但还是一部根本说不上讨厌,甚至还很喜欢的片子。

发现除了莜田升的摄影,其实也十分钟爱岩井的表达。

喜欢交织的青涩回忆,莫名的找到对方帮忙改一篇演讲稿,与情书那更改英语试卷的画面重叠。

喜欢他们初次见面的画面,末笑被摘下口罩,霎时耳边嗡响的蝉鸣。

喜欢裕里的灵动,和两个女孩在泳池里玩烟花的场景。

这就是他所擅长的描绘,青春的懵懂,少女的纯美。

直至最后一封信被轻轻念出,我的记忆也同样被过去牵扯,普鲁斯特成作夏目漱石,那份演讲稿成了夹在书页当中的画像,翻开后确认了心意,埋藏在心底。

为一个从未出现过的人物抱憾,这种细腻正是我爱的岩井式青春物语。

只是如果像鲇美所说「如果你能早點出現就好了」,如果乙坂能起身揍那个渣男就好了,如果鲇美也能收到妈妈关于自己的遗言就好了…。

 2 ) 遗/情书

除夕那天傍晚,在平安神宫打卡了[刺客聂隐娘]取景地泰平阁,然后徒步一路向西,拜访了传说中仍在生产伪电气白兰的夷川发电所。

从汇入鸭川处沿河南下,对岸可以眺望到二代目归来时住过的酒店。

在河滨步道的尽头上桥,经过市役所大楼,拐入灯火熙攘的锦市场,京都倏忽间就从狸猫和天狗的世界,还回到贪婪愚蠢的人类手中。

吃完号称怀石料理级的荞麦面作年夜饭,微醺中在四下都望不到尽头的锦市场里乱转,一抬头正好来到一家松竹旗下的影院门口,想着既然已经在东京光顾了东宝的主场,那在京都自然也要照顾一下松竹的本地生意才算公平。

海报栏里热映的有桥本环奈的左右互搏,还有是枝裕和与两大法国影后合作的新片,不过考虑到自己既听不懂法语又看不懂字幕,为了防止酒后再次在异国他乡的影厅里酣睡,冥冥之中,还是选了几天来一直下意识回避的,岩井俊二的[最后的信],因为是和一年前看过的[你好,之华]讲的是一模一样的故事,至少不需要空耳揣测剧情。

岩井导演在大陆过气很久了,也许是从筱田升去世之后画风不再“物哀”,也许是因[花与爱丽丝]之后就再也没出过爆款,也许是从郭敬明的荐辞居然上了《燕尾蝶》或是《莉莉周》原著小说的腰封,总之现在的影评提起岩井俊二那些“日式小清新”曾经的开山经典时,字缝中总是隐隐含了些轻谑之意。

后浪们对上代人的青春没兴趣,前浪们步入焦虑不堪的中年后,回想起曾经的感同身受,也难免觉得幼稚和矫情,甚至羞于承认曾为其热泪盈眶,我自己也是。

好在前几年大陆电影市场畸形火爆,园子温这样黄暴无忌三观尽毁的变态都能拿到片约,擅长消费情怀的中国片商们,自然更不会放过这位昔日“青春残酷物语”的所谓代言人。

于是就有了那部说不出哪里不好,但就是觉得水土不服的[你好,之华],虽然也是水准之上,但可能导演自己并不满意,居然回日本又原样重拍了一遍,故事地点由大连变成导演的老家仙台,时代背景的许多牵强之处都成了顺理成章的存在。

钢琴声响起,同样格式的片名和空镜俯拍一起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这个叫做[Last Letter]的故事,和那部[Love Letter]之间,原来有太多之前看中文版时未能察觉的呼应之处,比如都是以一场葬礼开篇,都是以收到“已死之人”的回信引出悬念,都是成年与少年双线平行的叙事结构,而同样作为“已死之人”的远野未咲和藤井树,少年之后的人生经历,也都只是在其他角色的口述和回忆中出现,再没有一帧画面给他们成年后的相貌,就连葬礼上的遗像,用的也都是少年时代的照片。

又比如松隆子饰演的的远野裕里,虽然已是两个孩子的妈,但像刚从[四月物语]中走出来的那份少女感仍然拿捏的恰到好处,而她的的职业,也依然是图书管理员,只是图书馆里被借走的隐喻人物未来命运的小说,从敏感温柔的普鲁斯特变成了据说是家暴狂的夏目漱石,而当海报上刻意隐藏的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的角色,以气质颜值双双崩坏的形象毫无征兆的出场时,这种恶趣味竟有了多年损友久别重逢时玩笑开过火的感觉。

所以这部电影与[情书]最工整对仗的译名其实就应该是[遗书],而这也是原著中最后一章的题目。

甚至和[情书]里只是在借书卡背面画了一幅肖像,并没有真的写过情书一样,远野未咲也并没有给女儿鲇美写下真正的“遗书”,留下的只是她在少年时与人合写的一份毕业演讲稿: “我们曾拥有无限梦想和可能,或梦想成真,或抱憾终生,每当痛苦绝望时,定会再次回忆起此时此地。

” 两部电影也都安排了成年后的主人公回中学故地重游和拍照留念的情节,只不过二三十岁回去时,图书馆和老师仍在,青春仍在,未来的无限可能仍在,回忆的人也只是感染了一场终会康复的肺炎。

而四十岁后再回去时,校园已经废弃,被回忆的人已经因抑郁症而自杀,人生再也来不及重来。

十几岁的远野鲇美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们都要隐瞒母亲死于自杀的真相,而只说是染重病去世的原因,不过她还有整个一生去自己寻找答案。

而年近半百的乙坂镜史郎,到故事的最终也不能理解,自己少年时修改的演讲稿,为什么会成为另一个人留在世上的的最后的信。

也许经历充满遗憾又不能重来的半生之后,就再也不敢认真追问,死后是否真有天国或来世?

贾樟柯说,“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李安说,“只可惜每次都来不及好好道别”,王家卫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那是赌气的话,人生真能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3 ) Last Letter

如果說「情書」是青春的唯美,似雪後的純淨,那這部片便是真正將現實中「可能」的唯美刻劃的淋漓盡致 - 深層的悲傷也許會將人擊倒,但更多的只是留下歲月蹉跎後或瞭然,或癲狂,但總會在嘴角邊掛上無奈的微笑 - 也許這便是「可能」。

導演除了在畫面的唯美著濃墨外,其他更多鏡頭僅點到即止,你可以說是對「情書」的致敬,因為中山美惠和豐川悅司的出演,但這又何嘗不是將二人置於直面慘淡人生的殘忍境地下,對「情書」另一個鏡面的詮釋呢?

你也可以說是「你好之華」的同劇本翻拍,但這只應屬於日本社會語境的事,在另一國的語境下就顯得唐突,刻意。

或者乾脆就說是情書,一個四個主角之間錯綜愛慕後的結局篇,但至情和現實的矛盾下,曾經滄海難為水之後,至情依然,比如松隆子的一些小動作的演繹,誇張詼諧的舉止不但不顯得唐突,反而是好像故意營造的「不和諧」,只會豐富人物和讓她的角色變得更可愛;再或福山雅治手滑過芥川龍之介,但最終還是落在夏目漱石上一樣,又或用rollei 35i拍出似舊日在今日的重現一般,二位女孩還是在談論著「令人心跳」的初戀,也許如當初一樣⋯⋯影片整體舒服,幽默,又唯美自然,隱藏在畫布下的故事啊,青年要多像一些仙台的自然吧,少像些庵野秀明的單眼的少女畫作罷!

p.s. 庵野大爺,您太脫戲了(喜感般脫戲),是不是漫畫稿費不夠了?

 4 ) 空有“壳”,而忽略了“核心”

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什么都将讲了,但什么也没讲清楚”。

空有“壳”而忽略了“核心”。

1.因误会而产生的 妹妹野裕里 的线 还有忘年恋,本来发展下去很有看点,但导演似乎突然想起 她姐姐的存在,立马把这条线拦腰斩断了。

2.“核心” 是学生时代写的 书信,寻找 生前的地方 可以作为 支线。

以 书信内容 作为 回忆片段,完全可以做为 主线。

这样的话 妹妹野裕里 的线会略显多余。

但问题就是,书信内容和回忆 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 冗长 的 寻找生前的居所。

完全 本末倒置 。

3.姐姐未咲 明明有 男主乙坂 的书信,还让他改稿子 ,还上了同一所大学。

最后却嫁给了别人。

妹妹一开始写信说 “就写这一次”,后面连续开始写信。

说实话,这 姐妹俩 的行为挺让人迷惑的。

看到后面我都想快进了,看来只能作为一个风景片了。

 5 ) 不同语境下的相同故事

大概是岩井俊二自己也对《你好,之华》不够满意,才有了重拍的日本版《最后一封信》,同一个故事换了一种语境,放在日本就完全没有了违合感,能细细品味出导演的那份细腻。

松隆子不管年纪多大,始终拥有着《四月物语》里的那份少女感,就算在日剧《大豆田》里也是一样,少女感暴棚的母亲,这就象是与生俱来的一般,周迅的身上就没有。

我完全没有看出男主是福山雅治,而第一感觉就是导演对这个角色的选角的标准是统一的,感觉和秦昊的身形气质很接近。

当知道男主是福山雅治后有点惊讶,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同一个屋檐下》。

中山美穗出现时我也只是眼熟了下,而后才反应过来,连《情书》的女主也被请来客串了。

说白了本片就是《情书》的延续和回忆,但你观看《你好,之华》时是没有这种感觉的,就象丰川悦司来出演,比胡歌更适合那个角色。

对于喜欢岩井俊二电影的粉丝来说,本片能找到所有关于这一切的欢喜。

影片的故事和以往一样,伴随着美好与死亡,青春的美好伴随着残缺,过于完美就不是岩井俊二了,大约观众们喜欢的就是他那份残酷的美。

人们不理解未笑为什么没有选择镜史郎,因为这是现实与想象的距离,命运的未知与不确定性才是人生的意义,你可以理解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里吴迪为什么会爱上张明,理解了便明白了未笑的自杀。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洋溢着青春的美好回忆,残酷只是被隐藏在这下面,愿意品尝就挖下去。

 6 ) 中年再看纯爱片

好久没看电影了。

周五的晚上,工作有点累了,打开日亚,和秀英一起看了起来。

我们一起看到2点。

日文对话太轻,我们一边看,一边交流,算是不错的夫妻交流素材。

看着看着就闻到了熟悉的味道。

是情书的味道,是我来日本的理由,也是我后来一直不再看文艺片的理由。

画面太美,初恋太美,青春太美。

但是人除了欣赏、体验这些永恒的美之外,也需要一些现实课题去面对、认识和解决。

然而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是近 30岁了?

谈不上早晚、好坏,只觉得人生境遇认知真是奇妙。

不知道秀英作为一个技术宅男是怎么解读的。

哦,对了,他的解读自然是不一样的:一开始的讲葬礼,他就觉得有些瘆得慌,后来讲到松隆子和雅治叔再会,他气得叫嚷,中年了还不安定,日本真是老出轨呀。

还有雅治叔小说家设定在上落合,这可是我和秀英夜晚散步会去的文化人住宅区。

每每走到那附近,看着静谧的街道,还有打理的美好又让人有距离感的一戸建て,总是不禁会漫想,里面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松隆子的家在宫崎,中年夫妇看到的就是,这房子可真宽敞。

我们也讨论着剧情的不合理,怎么想都觉得有漏洞和违和。

但怎么说呢,就像最近听秀英干活时,在听王菲和梁静茹,我刷了一天小红书满脑子都是国内的消息但又骑单车横穿东京几个区,总觉得时空交错,虚拟和现实混杂,也就是眼前的日常。

不过我真是一开始没认出来那是雅治叔,果然有一些胖子,都曾经风骚过。

 7 ) 有一种电影,淡淡的告诉你 这是生活

昨天看了一部日片,《最后一封信》。

因为开始的絮絮叨叨,夏蝉乱叫,使我分两次才得以看完。

片子虽是看完了,有种感觉不可名状,今早偶然间看到一段话正合了本片:电影有两种,一种时刻提醒你这是电影;另一种淡淡告诉你 这是生活。

女儿问我片子里讲的什么?

还在剧中的我随口说:“失败者联盟”。

后来想了想还真是这样,剧中人物的各种感情纠杂,几无好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这是本片最好的诠释,这人生的常态被夏日里的信纸引诱了出来。

片子以葬礼开头,以离开为止,这起止间沁满了二十五年的不如意。

让我感觉好像是在看一段林阴下的溪流,被冲刷的仅剩下叶脉嵌在水底,时常落下的叶子不断在水面浮沉,却不肯离开。

溪水依然清澈,好像洗干净的只是它本身,只有偶尔散落的阳光才能让这无人在意的露出短暂的色彩。

生活随着时间不停的流淌,我们沉浸其中,那镶嵌在回忆里的美好就好像片中的火花,在干净的镜头里幻灭。

那最后一封信没有我们,又只有我们。

关于导演岩井俊二记忆,最早是冬日里的《情书》,本片是在夏日,那是否有春秋二季呢。

羞涩的少年,晦涩的中年,成了很多日片的基色了。

看了本片,我翻出了曾在16年记下的一段话,是岩井俊二在一访谈里说过的“对于我们 现在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回忆过去是不会有新的开始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你有想要结束的想法的时候那也就完了… …坚持到生命的终点 人生才没有遗憾所以也想请大家努力保持“青春永不完结”这种想法”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剧本就已经存在了,之后在18年先是拍了中国版的《你好,之华》练手(剧情完全一样),再在20年拍了本片《最后一封信》呢

 8 ) 最后,也是最初

第一次看久闻大名的岩井俊二,也许是拿《你好,之华》练过手了,这部作品有着我期待之上的质量。

福山雅治是一如既往的帅大叔,而广濑铃,森七菜和神木隆之介这三个年轻演员也不只是花瓶,三个人短短的几个高中片段,就把青春演绎了出来。

岩井一定是对信件有着别样的执着吧,故事的铺陈全由信件串起。

在现在这个时间段里,同学会的邀请信,裕里假装未咲写给乙坂的信,乙坂寄回到未咲家乡的信,鮎美和野颯香八卦性质的回信,还有婆婆让裕里寄出的信;高中时代,乙坂让裕里转交的情书,和裕里当面递给乙坂的告白信;大学时代,乙坂寄给未咲的小说。

如果仔细想想,似乎这每一封信都不太顺利。

不是收信人不对,就是寄信人从未收到期待的回音。

正是这一点一点的错过,酝酿了未咲和乙坂这最大的遗憾。

家暴男阿藤对乙坂说:“你从没有对未咲的人生造成任何的影响”。

而未咲对乙坂文笔的夸赞,却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昙花一现的小说家。

乙坂没能反驳,他该有多难过啊。

但也是这一点一点的阴差阳错,在最后似乎化解了一切。

乙坂寄给未咲的小说原稿,很可能就是未咲在绝望中最后的灯塔。

他差一点就拯救了她。

乙坂这时的眼泪,究竟是难过,遗憾,又或是有那么一点点释然呢。

而对小说内容的留白,让人不禁好奇,小说中描述的大学的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不光有留白,影片里也有几处刻意的重复。

一个是未咲的毕业演讲,一个是对隐瞒未咲死因的不解。

正如演讲里所说,不管将来有没有实现梦想,高中时光永远会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

尽管我们不知道未咲是否实现了梦想,但选择自杀也是未咲在世界里最后留下的痕迹,旁人又凭什么轻易用隐瞒来磨灭呢。

如果同学会再早一个月,如果乙坂坚持写信给未咲,如果他才是跟未咲结婚的人,那么是不是未咲会更幸福一点。

但人生没有如果,至少我觉得,最后知晓了一切的乙坂也不必觉得遗憾。

因为人生就是这样,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与他人逐渐疏远,又在某一个契机突然有了联系,希望能够补回中间消失的时间。

但若是能够再重来一遍,或许大多数人还是会经历一遍同样的剧情,因为我们总是做了当下最好的选择。

那么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从技术上来说,这部影片节奏缓慢,但也正好缓解了一人分饰两角给观众带来的时间线上的轻微混乱。

暖色调,不时穿插的航拍镜头,加上冷不定来一个小笑点,也给人一种温暖且舒适的观感。

难以想象,这样一部充满遗憾的影片,却似乎有着治愈的能量。

 9 ) 恋人未满~~

其实电影中,书信只是一种叙事形式。

如果严格来讲,剧情还挺狗血的。

妹妹被当成姐姐出现在同学会上,碰见姐姐的初恋情人。

关键在于,被自己丈夫发现后,还继续写信给姐姐的初恋情人,我是比较好奇,妹妹是否还喜欢这姐姐的初恋情人呢?

然后误打误撞,姐姐的女儿也假扮成姐姐跟姐姐的初恋情人通信。

严格来讲···什么鬼只能说得益于日韩电影一贯的拍摄手法,特别是日本,真的很唯美,唯美到很多槽点都可以忽略。

作为姐姐的初恋情人乙坂镜史郎,也找到远野未咲的旧住处,也见了她的前夫,结果被人家喷了一脸,那目的是什么?

很显然他是带着怨恨的,结果却没做任何东西。

个人觉得影片最大的败笔就是没讲明当年他们为什么分手,未咲为啥会嫁给这样一个人渣。

最后的遗信也是个BUG,如果代入未咲的心理,她临死都想着自己的初恋情人,而不是自己女儿,那信件为啥写收件人是自己的女儿呢?

如果我是她女儿,看到信件的内容,心都寒好像自己的出生都没当作一回事,自己的父亲是人渣,自己的母亲却自杀都不是想着自己的。

饰演妹妹裕里的松隆子真的很久没留意她作品了,还停留在她年轻的时候。

在这部电影中,她虽然看得出岁月的痕迹,但挺逗的。

男主人公乙坂镜史郎也算是了了自己心结吧,虽然结果肯定不是他想要的。

估计很多恋人未满的人能有所共鸣吧

 10 ) 活着,是选择清醒而痛苦还是浑浑噩噩而幸福

虽然有时候因为我观影较少的缘故,我对于电影的打分总有些虚高,但我一直尽力的想用比较客观的角度去评价我所观看的电影,然而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我想任性一些: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

我对于它的不喜欢并不是来源于这个故事,也不是针对于演员亦或是拍摄的技巧,相反,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棒,拍摄的技巧也非常成熟,具有浓厚的岩井俊二风格,其中的演员,尤其是松隆子即使与《四月物语》相隔这么多年,也简直美爆了,是我为数不多的能get颜值到的日本女星。

我对于这部电影的反感来自于它所没有提到的事情,或者说,导演为了推进核心剧情而刻意设计出来的一些剧情发展。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曾经读到过一本书《the rational male》,里面提到过一个关于两性择偶标准的理论:对于女性来说,她们遇到的第一个α男影响和定义了她们理想中的灵魂伴侣的模样。

对于男人来说,它可能是第一个与他发生性关系的女人,或者是他(错误地)认为可以以男性定义的爱的方向来爱他的女人的最好例证。

我曾经对这番话将信将疑,然而,这部电影的出现仿佛是给这番话提供了一些例证。

对于妹妹来说,乙坂男主的出现,给原本内向羞涩的她的高中生活注入了一抹亮光,加上后来长时间的单独相处,使得男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了妹妹遇到的第一个α男,情感逐渐演变为爱恋,于是妹妹可以做出大胆的邀请他去自己家,给他看小时候的照片集,手足无措的用西瓜和大麦茶挽留男主多和自己呆一会儿等等行为,最荒唐的是扣留住男主给姐姐写的情书,诚然,这些情节其实没有太多可以批判,毕竟在青春的爱恋中,无论男女,大家都是青涩而冲动的。

然而后续的情节却让我陷入了深深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怀疑。

作为一个四十多岁的两个孩子的母亲的女性,她的家境如何呢?

有车有别墅,买拉布拉多一买就是两条,她的婚姻如何呢?

至少是平均线以上的,并不会像姐姐后来的婚姻那样遭到家暴的不幸,夫妻俩也算是相敬如宾。

她的代际关系如何呢?

非常融洽。

然而,就是这样的女性,却会在看到初次暗恋对象(即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α男)的那一刻方寸大乱,从两人在公交车站聊天开始,我就在想,假使男主再会说话点,是不是就?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完全的胡编乱造,妹妹最后还是强硬的离开了,可是那又该如何解释后续持续写信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行为动机呢?

我常听人说,夫妻到最后会变成舍友,而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倾向于偏袒那个与自己发生情感共鸣的异性,而显然处于中年夫妻的舍友关系时,恐怕丈夫很难再给予自己更多的情感价值了。

那此时,如果男主与妹妹继续写信沟通下去,如果手机没有被妹妹的丈夫发现,那么是不是会越聊越开心,越聊越亲密以至于……呢?

我又想到,男主在高中以文笔出名,而且造型长相也非常偏向于文艺,而后来妹妹的丈夫是个漫画家,长相亦是,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奠定了妹妹的择偶标准了。

当我们换个视角,代入到男主时,就会发现,似乎那条原理同样适用。

姐姐对于男主来说是绝色,使得男主一眼便相中了,便展开了追求。

最终通过毕业典礼等事件增进感情,终于抱得美人归,后来啊,因为种种原因,被踹了。

但这毕竟是他第一个爱过的人,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后续的单身与对姐姐的不断怀念。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会愤怒于亲密关系中另一方与异性的关系,我们愤怒的只是对方对自己的欺诈、虚伪以及对方和异性没有分寸感的相处。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调侃:同学会不过是离婚/分手的前置剧情罢了。

当亲密关系中的亲密逐渐逝去变为一种无关痛痒的习惯,当再次看到许久未见的曾经的怦然心动,当酒精麻醉了自己的神经,当新鲜感和情绪价值再次被提供,我想分寸感的缺失恐怕是早晚的事吧?

毕竟谁家还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呢?

谁的日子找不出一点不愉快呢?

于是吐槽变成抱怨,随之而来的便是共情,于是想着当年我为什么瞎了眼找了他呢?

于是想着要不先试一下,就只试一下……当然,你可以说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岩井俊二为了主旨而安排的情节发展,都是我这个猥琐男躲在网络后面的臆想。

然而,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写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他的思想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假使如此,在东亚这个大文化圈子下,我这个猥琐男的臆想是不是多多少少有一点点合理性呢?

本来还想在记录一些关于九十年代日本人民生活水平的思考,但限于篇幅以及这只不过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就忽略了吧。

其实,写到这里我已经忘掉我的主旨是什么了,毕竟像我这种β男,哪里来的青春的绯红色回忆呢?

又哪里能得到美满的婚姻呢?

不过是苟延残喘的执行基因给予的传宗接代的使命罢了。

可是啊,如果没有互联网,如果我不是恰好比较喜欢看书,我也许就会如此浑浑噩噩的度过碌碌无为的一生吧?

于是我知道了一鳞半爪,可是啊,这有什么用呢?

难以从β升级成α的我也许注定一生都是如此清醒的接受命运的支配和玩弄了呢。

最后我想说:对于我个人来说,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代价是如此之大,于是我恐惧于或对方或自己的背叛,就像顾城的那首诗一样:你害怕结束,所以你拒绝了一切开始。

于是我开始懒散的寻找可以安慰自己的拒绝方法,但这对于我这种人来讲,似乎是一场竹篮打水。

也许我不该浏览和阅读如此庞大的亲密关系的黑暗面的信息,那样我也许会活的快活一点。

《最后一封信》短评

看毕业致辞有被感动到;松隆子当之无愧女神。其他的,我不喜欢生活太慢一辈子只够喜欢一个人的感觉,这是对生命体验极大的浪费

6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这段一本两拍的青春回到日式语境里自然了很多,横向比较同一角色松隆子也比周迅拿捏得更好些,虽然依旧是重复的主题

8分钟前
  • 阿稚
  • 还行

简单地说,被震撼到了。故事竟写得如此地好,而且特别的是,比起小说,这是个更适合用电影呈现的故事。里面有个近景镜头,画面微微晃动,很不同。ps,庵野秀明请停止客串,赶紧出eva! 没看过之华,这部之后,也没有想看的欲望,因为知道不可能比这更好。

12分钟前
  • Emanuelle
  • 力荐

开头十分钟可以看出,岩井俊二也爱看海街日记hhh虽然是枝裕和的家庭电影风格在别国观众眼里,可能就是日系导演拍生活片都那个样,但其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岩井俊二作为一个已经成名多年的导演,模仿别人总是不大好的

16分钟前
  • hikari
  • 还行

好了好了,知道你很怀念你的初恋了。

17分钟前
  • 过河
  • 较差

岩井俊二的败笔。剧本差,靠声音和俗套的桥段来煽情令人意外,不像他的作风。

18分钟前
  • spidercapsule
  • 较差

不知所云

21分钟前
  • 郑隼
  • 较差

枯燥无味

26分钟前
  • ⠀ ⠀
  • 较差

松たか子真好看。庵野大师要是没有演这个片是不是eva下个月就能上映了。

30分钟前
  • QUAN
  • 较差

迷惑于日版的评分竟然比中版的更高。中版中的感情更细腻,尤其是少年组,暗恋的小心翼翼,少年少女的青涩,刻画得更细腻。神木龙之介演的少年镜史郎实在没有初恋脸。

34分钟前
  • 小林蓁
  • 还行

我希望这是岩井俊二的"最后一封信"了,别在拍跟信有关的了,看吐了

39分钟前
  • fw郑静仁
  • 还行

各方面强于《你好之华》看来岩井俊二的故事只属日本,从表演到配乐拍摄取景将大师的细腻特质和故事略带悲伤的感觉都呈现出来了。松隆子表演远比周迅自然有亲和力,福山雅治没秦昊那么做作假腻。这版才真正俊二风格的电影

44分钟前
  • oh la la
  • 力荐

日本版突出了影子主角姐姐和演员广濑铃,而中国版的戏份几乎是被周迅阿姨一人抢光了。

48分钟前
  • weiwang
  • 推荐

3.9/5 每一次情绪的着重落点都伴有蝉鸣,青春本就遗憾,痛的是多年后的一次次重启,斯人已逝,小说和电影都是能让已经离开的人在另一层精神世界继续活下去的梦想乡…同样是平淡叙事,却感觉情感深刻。航拍的每一次出现都让节奏割裂,文本确实一般。广濑铃好看,森七菜灵气爆棚,相比于《舞伎家的料理人》实在惊艳!

49分钟前
  • Méliès
  • 推荐

这是岩井俊二人到中年对过去与青春油然而生的回望与渴求。当福山雅治拿起便携式胶片机在旧校舍自然地拍起照的时候,我几乎是一瞬间把这个荧幕上的帅气而忧郁的中年男人与导演联系在了一起。我不是很在意岩井俊二是否真的在创作出《情书》之后的这24年里一直走着下坡路而不思进取,我也不想去刻意强调当年的情书在影史上的意义,我只记得电影的尾声,影片里穿插始终的名为《美咲》的小说的开篇,大意是说福山饰演的小说家在中学见到広瀬すず饰演的美咲的时候,那种感觉好似春风从背后吹来。这也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而等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回头去再看自己的青春的时候,我也由衷地希望,是那春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如果甚是遗憾没有风的话,那到时候再看一遍这部电影便罢)(広瀬すず果然还是适合这样忧郁沉稳的角色,路转粉)

51分钟前
  • 麥町呲溜变向
  • 推荐

看过了之后真的就是。。。呵呵的感觉。。。福库亚麻这部里残得厉害,西皮毫无感觉

54分钟前
  • 反应永远慢半拍
  • 还行

看之前朋友跟我说「広瀬太厉害了 她的脸和海街时期毫无差别」但也就是这样情感始终无法代入 分不清此刻眼前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森七菜可爱 昭和气的可爱 令人向往的可爱 又是与遗憾有关的故事 又是来不及和等不到的故事 但我还是偏爱情书 因为情书独一无二 情书的遗憾让人觉得美但又叹息 这篇的遗憾 大概是只能注定错过的遗憾吧(上次跟岩井俊二拍广告的时候就发现了 导演最近真的无人机ハマってる)

57分钟前
  • yoko
  • 还行

女主演技浮夸…岩井俊二的电影真无聊。最后一封信?最后一部岩井俊二

1小时前
  • ME
  • 较差

对松隆子的印象还在四月物语,所以我总不希望她和乙坂的恋情总不会落花流水,结局的握手又好像回到了四月物语的结局,和暗恋的学长说了话,就这样了。对于总在信里说到的姐姐,她的故事我都无法理顺,从明亮阳光的青年时代,如何突然甩掉了男朋友,和一个奇怪的家暴男再一起,后来又躲到山中草率结束了一生,我觉得她喜欢乙坂的,故事的结尾是他们修改毕业稿和练习的镜头,这样后面的分手就更加迷惑了。当然电影还塑造了糟心的男性角色,裕里的老公脾气差而且强势,那个家暴男找了新的对象也没有收敛颓废本色,有点担心那个怀孕的女人,啧。

1小时前
  • 暗淡迷雾
  • 较差

松隆子稳啊

1小时前
  • 衫弃
  • 还行